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创读 | 《诗经》小国史料辑录

【国风】

什么叫风?《毛诗序》说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郑樵《六经奥论》从音乐上来解释风:“风土之音曰风。”朱熹《诗集传》:“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诗经》里按照地理区域分为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周南》、《召南》,并称“二南”,二南产生于东、西周交替时期,是周王室东迁前后的作品。二南在哪里?郦道元《水经注》说:“南,国名也,其地在南郡、南阳之间。”方玉润《诗经原始》说:“窃谓南者,周以南之地也。”由此可知,二南的大范围是今西安、洛阳一线,即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带,集中为今陕西东南、南阳西南至湖北荆州的江汉流域。

邶、鄘、卫都是古国名。武王灭商后,划分商朝国都朝歌地区,即今河南安阳市淇县一带为四部分,并采纳周公“以商治商”的献策,和“灭国不绝祀”的原则,分封纣王之子武庚在殷商故地沬邑(今淇县淇河边)治理商朝遗民,即今淇县西北附近。但终究担心武庚有异心,又在其北,东,南,分别设立了三个小国,邶国(今河南汤阴县东南)、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附近)、鄘国(今河南新乡卫辉市附近。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标为新乡市东南位置,今存疑),而且派了三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去监视武庚的动态,号为“三监”。周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武庚联合三监叛乱,周公东征三年时间平定这次叛乱,诛杀管叔与武庚,流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将殷商遗民南迁至今河南商丘附近的宋国,并封纣王之兄微子启做了开国之国。周公将原来邶国鄘国之地并入卫国,重新封康叔于卫。

《邶风》《鄘风》《卫风》中的诗歌年代,大约在公元前750年左右,至公元前660年(该年卫国被狄人所灭)之间,即春秋时代的作品。这时的三地早已属卫国,故春秋时人将《邶风》《鄘风》《卫风》看作是一组诗,三家诗将它们合并放入一卷。

东周王国都城所在地的风土之音,称之为《王风》,里面的诗歌全是东迁之后的作品。

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郑(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附近),建立郑国,是为郑桓公。前773年,郑桓公见周王室内忧外患深重,为避免战火,听从太史的建议,将国民迁徙到东虢国(今河南荥阳市黄河边汜水镇附近)和郐国(今郑州新密市附近)之间。前771年,犬戎攻陷西周首都镐京,郑桓公与周幽王一同遇害。桓公之子武公继位,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担任了周王室的卿士,于前769年,攻占郐国首都制邑,灭亡了它;又于前767年,灭亡了东虢国。郑国吞并此二国领土,在其故地上,沿用旧国号,建立新都城,号为新郑,自此,一个崭新的郑国小霸王崛起在春秋版图上。

程俊英据《左传》考证出《郑风》,是春秋时期的诗歌。郑国有溱水、洧水,便于青年男女游览聚会,故郑风诗歌描写爱情风格多大胆直白。班固《汉书·地理志》说:“幽王败,桓公死,其子武公与平王东迁,卒定虢、会之地,右雒左泲,食溱、洧焉。土陿而险,山居谷汲,男女亟聚会,故其俗淫。”郑国地处天下中枢,货通八达,商业经济繁荣,物质丰富。歌咏言,言为心声,郑风诗歌较古典雅乐更加活泼激越,成为了改进雅乐的时代流行曲。

齐国,西周军师姜尚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于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同时分封的还有周公旦的鲁国(今山东曲阜市),齐国与鲁国为邻,齐在鲁国之北,东边有个小邻居纪国(今寿光市附近),东南还有一个莒国(今日照市莒县附近),纪国与莒国之间有州国(今山东安丘县附近)。鲁国的南边邻居兼附属国邾国(今邹城市附近),再往南有小邾国(今枣庄市山亭区附近),再往东靠近微山湖边有滕国(今滕州市西南)、薛国(金滕州市附近)。可以说,山东半岛是小国林立,始封的齐国是贫瘠之地,姜姓之齐逐渐兼并诸多小国,成为春秋第一大霸主国,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齐国历史的顶峰期,姜氏齐国的末代王为齐康公,前386年被“田氏代齐”,放逐至孤岛之上挖洞吃土。

《齐风》大约是东周初年至春秋时期的作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公子季札至鲁观周礼,季札听《齐风》说:“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国未可限量也。”。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说:“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临菑亦海岱间一都会。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国之风也。”

魏国,起先是西周周成王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运城市芮城县东北。魏国之西的黄河对岸有芮国(今陕西大荔县东南附近),芮国之北为有莘国(今渭南市合阳县附近),魏国之东挨着北虢国(今运城市平陆县附近),黄河对岸则有焦国(今三门峡市陕县附近)。魏国于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攻灭。《魏风》全部诗歌都是其灭亡之前的作品,属于春秋时代。

唐国,周成王灭古唐国后,分封其弟叔虞于古唐国的故土(今山西太原附近),唐叔虞死后,其子燮(燮父)继位,迁居晋水之旁,改国号为晋,是为晋侯燮。唐国在今山西中部太原一带,即翼城县、曲沃县、绛县、闻喜县等地方。唐国之西有韩国(今山西运城河津市与陕西韩城市附近),唐之南有虞国(今山西运城平陆县东北),后来晋献公假道灭虢,顺道回师灭虞,有赖于地利。《唐风》可能产生于东周至春秋之际。

秦国发家,是在前905年,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西犬丘(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族名为“嬴秦”,前770秦襄公参与了护送周王朝东迁,被正式封为秦国,列为诸侯,并赐予岐山周地。《史记秦本纪》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秦国处于西部,与戎族活动区犬牙交错,是周王朝西部边界的军事前线,肩负抵抗戎族进攻的责任,故秦地推崇尚武风气。《秦风》也是春秋时期的作品。

陈国,开国君主是虞舜的后裔姬满,分封于武王克商后,始都株野,后迁至宛丘(今周口市附近)。陈国地处黄河之南,颍河中游,淮河之北,位置大概在今周口市淮阳区、商丘市柘城县、安徽省亳州市一带。陈之东有徐国(今江苏宿迁泗洪县),陈之南有蔡国(今驻马店市上蔡县),孔子曾厄难于陈蔡之间。北有宋国(今河南商丘市)、杞国(今河南开封市杞县),陈之西北有郑国、许国(今许昌市附近),陈之西南有楚国、随国(今湖北随州)。《陈风》诞生年代多可能是东周以后,春秋中叶的作品。

桧国,在《左传》《国语》中又作“郐国”,与郑国为邻,后被郑国吞并。《国语·郑语》记载郑桓公与周史伯谋灭桧国的对话:“桓公为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对曰:‘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非亲则顽,不可入也。其济、洛、河、颍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虢、会为大,虢叔恃势,会仲恃险,是皆有骄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贪冒。君若以周难役之故,寄孥与贿焉,不敢不许。周乱而弊,是骄而贪,必将背君,君若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无不克矣。”前769年,郑国灭桧,可知《桧风》里的诗歌全为西周时期的作品。

曹国,周代姬姓诸侯国,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铎封于曹,建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疆域大致辖今山东省西南部。西周时期,曹国实为一方大国,与鲁国共守王朝东土,起过重要作用,与晋、鲁、卫、蔡、燕同列春秋时期的“十二诸侯”(参照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晋楚争霸时期,曹共公无礼于晋文公被讨伐,后间于大国争霸,群雄之间的小国曹地位朝不保夕,又因国内多乱,在前487年曹国被宋国所灭。《曹风》是春秋时期的诗歌。

豳国,是周人先祖公刘所建,最初的地理位置在今甘肃省庆阳市宁县附近,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前后三百余年。古公亶父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因受戎人侵扰,古公亶父率领族人循漆水逾梁山迁都往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宝鸡市岐山扶风一带),班固《汉书·地理志》说:“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周人始祖后稷擅长稼穑,周朝重视农业生产,豳风里有很多农事的诗歌,如《七月》。《豳风》是国风中最早的诗,全部创作于西周时期。

【小雅】

国风之后,又有雅颂篇,《小雅》中的《采薇》学术界认定该诗讲述的是西周懿王时期北方有猃狁边患的情景,才有“靡室靡家,玁狁之故”的忧叹。

《出车》讲述的是宣王时期伐猃狁凯旋的咏歌,中有诗句“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旗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王国维《观堂集林·鬼方昆夷猃狁考》中说:“《出车》咏南仲伐猃狁之事,南仲亦见于《大雅·常武》篇……南仲自是宣王时人,出车亦宣王时诗也。”

《六月》是叙述了周宣王时期尹吉甫北伐猃狁胜利的诗,《采芑》是赞美宣王时方叔南征荆蛮的诗。冯沅君在《中国诗史》里将《出车》、《六月》、《采芑》、《江汉》、《常武》、《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共十篇合称为“周的史诗”。

《正月》讲述的是周幽王时期褒姒灭国的忧患。《十月之交》讲述皇父觉察周王朝没落为期不远,提前在向邑筑造安身之所的事情。

《雨无正》讲述的是周幽王时王朝岌岌可危,群臣忧心愁愁纷纷外逃免祸的情景,作诗者以愤慨的口吻劝解逃亡者迁回宗周。

《頍弁》讲述周幽王时贵族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而回天无力唯有怡然饮酒等待灭亡的灰暗场景。周宣王封他的母舅于申,命令召伯虎带领官兵发动群众装载货物经营申地,建筑谢城作为国都。

《黍苗》就写的是跟随召伯虎建设申国的人在完成筑城任务后于归途中的歌唱。朱熹《诗集传》说:“宣王封申伯于谢,命召穆公往营城邑,故将徒役南行,而行者作此。”刘玉汝《诗赞绪》说:“《黍苗》为营谢方毕而归之诗,《崧高》为营谢既成,申伯出封之诗。”

【大雅】

《大雅》中的《文王》是周公追述周文王德业的诗。

《大明》具有史诗性质,叙述王季和太任、文王和太姒结婚的事情及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的情形。诗中说“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指出文王的母亲太任来自挚国(今河南汝宁)。又说“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即讲述了武王的母亲太姒是莘国的嫁女。

绵》从太王——古公亶父迁徙到岐山,描写开国的功业,写到王文继承太王遗烈,使周日益强大。《孟子·梁惠王章句下》说:“昔者太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于斯二者。”即可与该诗互证。《绵》中有诗句“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说周文王调和了虞(今山西平陆东北)、芮(今山西芮城西)两国争田的纷争。《毛诗训诂传》记载:“虞芮之君相与争田,久而不平,乃相谓曰:‘西伯(周文王)仁人也,盍往质焉。’于是相与朝周。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则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入其朝,则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二国之君,感而相谓曰:‘我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乃相让,以其所争田为闲田而退。天下闻之而归者四十余国。”《史记·周本纪》说:“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

《棫朴》中说“淠彼泾舟,烝徒楫之。周王于迈,六师及之。”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篇》指出:“周王于迈,六师及之,此文王伐崇也。”

《皇矣》是“周的史诗”中最长的一首,全诗共八章,每章十二句,叙述了太王开辟岐山,王季传位给文王,文王讨伐密须国与崇国的胜利。

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文王有声》“专以迁都定鼎为言。”程俊英《诗经注析》说:“《生民》记后稷居邰,《公刘》述公刘迁豳,《绵》叙太王迁岐,周人的数次迁徙在民族日益强大的历史进程中均可称是重要的里程碑。”加上《文王有声》中歌颂的文王迁丰,武王迁镐,周王朝越来越接近在殷商的心腹之地了。

《桑柔》是芮良夫哀伤周厉王暴虐昏庸而灭亡的诗,芮良夫为何许人也。《郑笺》说:“芮伯,畿内诸侯,王之卿士。”芮国在哪里?陈奂《传疏》:“此周之芮,在河西,今陕西同州府朝邑县,即周芮伯国。”

《崧高》是周宣王时大臣尹吉甫送别申伯的诗,崧即嵩的意思,即嵩山高。申伯是厉王妻申后的兄弟,宣王的母舅,申伯来朝,周宣王优待再三,先派人召虎为他筑谢城,又赐予礼物车马。诗中有句“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甫即吕,吕国在今天河南南阳之西。申国在南阳之北。又“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谢邑地在今河南唐河之南。南国是周以南的地方诸侯,都要以申国为榜样。

《韩奕》是一首赞扬韩侯的诗。周宣王让申伯管理南方邦国,让韩侯统率北方诸侯。韩国在哪?春秋前有两个韩国,一个是武王时的韩国,在今陕西韩城,后来被晋国所灭。一个就是这诗中韩侯的韩国,在今河北固安东南,先祖是武穆之韩,受封于成王之时。韩侯的父亲去世后,他去周王朝接受新的王命册封,回家的路上迎娶了蹶父的女儿。诗句中说“韩侯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韩侯迎止,于蹶之里。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不显其光。诸娣从之,祁祁如云。韩侯顾之,烂其盈门。”汾王是汾水边上的王者,周厉王被驱离到汾水边的彘地,因而得名。

《江汉》是周宣王明令召虎讨伐淮夷的诗,这里面的淮夷一带,在当时可能住在淮水南岸和近海的夷族,胡渭《禹贡锥指》里解释为:“淮夷,今淮、扬二府近海之地。”说淮夷之事,为什么题名江汉,长江与汉水之地在荆楚,与淮扬似乎还有点距离。朱熹《诗集传》说:“言江汉既平,王又命召公辟四方之侵地,而治其疆界。”崔述《丰镐考信录》指出:“此诗前三章叙召公经略江汉之事,乃国家大政。后三章端言召公受赐事。”

与《江汉》类似,《常武》也是战争题材的诗歌,说的是宣王讨伐徐国叛乱的事。有诗句“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程伯,是分封在程地(今陕西咸阳东边)的伯爵,天子大军出发,小小伯爵还得冲锋在前。《国语》记载了另一种情况:“重黎氏世叙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王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原来是个过时了的程伯,在这里充当军司马了。徐国在哪里?《玉海》说:“徐,嬴姓,伯益佐禹有功,封子若木于徐。”程俊英《诗经注析》说:“(徐国)故城在安徽泗县北,亦称徐戎、徐州,是淮夷中的一个大国。”周天子六师(《周礼·夏官·司马》说:“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突如其来,徐国臣子方寸错乱,诗曰“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还描写了周师在战场上的威武神威,“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最后徐国投降,发誓按时朝贡,不再叛乱,周师凯旋。“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瞻卬》,“卬”通“仰”,这首诗里严厉抨击周幽王荒淫无道,并痛骂褒姒倾城倾国,可能是“红颜祸水”论的发源地。这首诗里诗人有怒不可遏的破口大骂,直白无隐,列举周幽王与褒姒的恶行累累。如“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说之。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匪教匪诲,时维妇寺。鞫人忮忒,谮始竟背。岂曰不极,伊胡为慝?如贾三倍,君子是识。妇无公事,休其蚕织。天何以刺?何神不富?舍尔介狄,维予胥忌。不吊不祥,威仪不类。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总结大概为侵占土地,强占民力,放纵罪恶,戕害无辜,后宫干政,朝纲败坏,罗织罪名,任用奸邪,致使忠臣逃亡,将一幅西周末年王朝崩溃前夕的历史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召旻》是《大雅》的末篇,与《瞻卬》一样,都是痛斥周幽王的诗。有内讧,有外侵,周王朝已经在灭亡的泥潭中了。面对国土沦丧,日渐缩小,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今昔比较,坏人当政,贤人失用,充满了无可奈何的悲愤之情。

这一段虽然小国史料无涉,但可从中看出西周灭亡时内外交困的各种情形,及走向灭亡的原因,断不可信从红颜祸水论,历史的必然趋势并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挽狂澜于既倒,也并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毁大厦于平地。因而,褒姒是充当了西周灭亡责任的替罪羊。

【周鲁商三颂】

《周颂·有客》讲述了周朝灭商后,分封在宋的纣王之兄微子启去周朝朝见的事情。朱熹《诗集传》:“此微子来见祖庙之诗。周既灭商,封微子于宋,以祀其先王,而以客礼待之,不敢臣也。”全诗为“有客有客,亦白其马。有萋有且,敦琢其旅。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言授之絷,以絷其马薄言追之,左右绥之。既有淫威,降福孔夷。”商王朝崇尚白色,故微子启骑着白马去周朝,随从很多,周王盛情款待,留他们住了一宿再住一宿,送别时更是率群臣为之践行,最后一句委婉的表达周天子的希望,意思是说既然宋国得到了周朝的厚待,应在宾位上安守本分,将来还会有更多的礼遇给到的。反言之,再叛乱,上天是要处罚的。

相比全为西周初年作品的《周颂》,《鲁颂》创作年代是春秋时期,产生于鲁国首都曲阜一带。《鲁颂》全部为颂扬鲁僖公之诗,风格与国风类似,有些夸大的言辞。王安石说:“周颂之词约,约所以严,盛德故也。鲁颂之词侈,侈所以夸,德不足故也。”《閟宫》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诗。此诗以鲁僖公作閟宫为题材,广泛歌颂僖公的文治武功。中有诗句“烝徒增增,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舒国,是楚国的属国,在今安徽庐江。《郑笺》说:“僖公与齐桓举义兵北当戎与狄,南艾荆及群舒,天下莫敢御也。”

《商颂》产生时间较晚,经过魏源《诗古微》、皮锡瑞《诗经通论》、王国维《观堂集林·说商颂》的精审考证,认定“商颂即宋颂”已成为学术界公认,时间约为前770年前后,产生于宋国首都河南商丘一带。陆侃如《诗史》说:“(商颂)一仿周颂,一仿二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说:“宋襄公之时,修仁行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汤、契、高宗所以兴,作《商颂》。”而正考父是孔夫子的先祖。《玄鸟》追述商王朝的由来,《长发》是宋君祭祀商汤的乐歌,其开篇追述了商朝先祖的功业,有诗句“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朱熹《诗集传》说:“言一本生三蘖也。本则夏桀。蘖则韦也、顾也、昆吾也。皆桀之党也。”韦,即豕韦国,彭姓,在今河南滑县附近;顾国,己姓,在今山东菏泽邮城县附近;昆吾国,夏附属国,己姓,在今河南濮阳附近。上述三个小国都被商汤所灭。陈奂《诗毛氏传疏》说:“按夏商之际,昆吾最强盛。顾在其东,豕韦在其西。汤伐韦顾,锄其与党,而昆吾已成孤国之形。”

《殷武》是《诗经》末篇,是宋襄公建庙祭祀商王武丁的乐歌,主要讲述武丁攻伐荆楚的功业。孔颖达《诗经正义》说:“高宗前世,殷道中衰,宫室不修,荆楚背叛。高宗有德,中兴殷道,伐荆楚,修宫室。既崩之后,子孙美之,追述其功,而歌此诗也。”《殷武》开头说:“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荆之旅。”朱熹《诗集传》说:“盖自盘庚而殷道衰,楚人叛之,高宗挞然用武以伐其国,入其险阻,以致其众,尽平其地,使截然齐一,皆高宗之功也。”

【课题备用】

(一)哲夫成城,哲妇倾城,褒姒是西周灭亡论的背锅侠。里有内讧,外有侵袭,褒姒戏诸侯,西周到底如何灭亡的?还褒姒一个公论?

(二)自绘一遍诗经十五国所在地理位置及其辐射小国之关系?

(三)卫国的历史一波三折,试着描述重大的转折点?

(四)周厉王是个怎样的人,小传评述。

(五)三监之管叔所在哪个国,邶国、管国,待考证确实。鄘国的地理位置在哪里,新乡之南,还是之北?

(六)周宣王时期,统率四方的诸侯国有哪些?

【参阅书目】

(一)诗经(十三经注疏)

(二)诗集传 朱熹

(三)诗经原始 方玉润

(四)经学通论 皮锡瑞

(五)中国诗史 陆侃如等

(六)诗经注析 程俊英等

(七)史记 司马迁

(八)汉书地理志 班固

(九)中国历史地图集·夏商西周卷 谭其骧

(十)中国历代战争史·上古春秋卷 三军大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经王风》中的王风指的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诗经》的内容 之 颂诗和怨刺诗
《诗经》的风、雅、颂具体如何分类?
【周朝金文】节录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是三行先生书法作品
《诗经欣赏》——国风——王风——兔爰
诗经带拼音: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解释翻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