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孔子“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是后世文人隐退的指导思想?

为什么孔子“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是后世文人隐退的指导思想? 

郭庆澄

孔子有高明的处世之道。

他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8·13》)。还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7·11》)。孔子所论,是极高明的处世策略:人欲处于世,不仅要智慧超群,才能出众,更要有很高的善保其身之修养。

 首先,要有“审时度势”的目光,要能审察出天下的形势:是有道之世还是无道之世;是有道之时还是无道之时。前者是一个较长的时期,整体的局势,不甚难看得清;难看得清的是后者。在动荡纷乱的时局中,能看出其邪正,能准确地预测局势的走向及结局,这就非要有超凡的智慧,丰富的经验不可。比如,在某一运动萌芽时,分得清是“香花”还是“毒草”;分析出其生发的形态,预知其盛衰兴亡等,并以之作为是“见”是“行”还是“隐”是“藏”的依据。于该“见”该“行”,则大展身手,建功立业。反之,则“隐”与“藏”之,免于灾祸,不作无畏的牺牲,保全自己,而以待时用。这是一种积极而又智慧的处世态度。

 孔子的这一“士人”处世之道,影响了后世的士人“出仕”与“置仕”的准则。如李密者,如苏轼者,无不遵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
问道老君山(三)
浅谈道德经:“执今之道”被后世学者改为“执古之道”
养生与中国文化 -- 先秦时期 - 成长阶段
孔子满腹才华却被老子当头棒喝,智慧的人要顺时而为,大智若愚!
《周易》谦卦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