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读老子道德经

致读者

我们不应该以看不懂为借口拒绝去认识“道”。

老子所说的无为,事实,是不要逞强而为,而要以辅万物共成长以尽所能,生活中,我们不以个人得失为得失,而以宇宙万物得失为得失,这才是真正的天道,顺应天道才能求得永恒,这是无可争议!

很简单的道理,我们只是这个世界一个过客,完成我们过客的任务,便是尽我们曾经是这个宇宙的一份子。

对于老子的阶级性,其实我们也无需要去过多的猜测,他把握的是一个引导的话题,圣人,君主,统治者,管理人员,治人,事天,应该遵从的原则,愚蠢的人,总是在讥笑老子无为,无为,可谁又知道,人们的有为也不过是拆拆建建,看似有为,实似娱乐消费,并不是有为?

这是一套很通俗易懂的解读,文东以解决个人信仰,让自己摆脱低俗与烦恼为出发点,寻找精神的主宰,诚心静读,历时二年多,不断的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解读。以求拯救自己的灵魂,净化自己的灵魂,我们从纯朴走向罪恶,如今也需要从罪恶走向纯朴,人沌洁走向肮脏,又要从肮脏中走出来,成就自己的净化。

愿“道”的智慧,带给人们安静详,慈爱与勇气,笑对生活,坚强的面对艰难困苦!


解读老子道德经,起因于对<<道德经>>的那些份热爱,人活着,他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通常很难去理解,我也一样,我们要去理解,总要有个路,我们东问西问,越来越糊涂,有些人甚至别有用心把你当傻子来敷衍,这实在是人生的一大悲哀。

我看过很多书,看完之后,留下一些什么,但是书越多,推积在脑子的不明白越多,出现了一种书读越多越糊涂的怪圈中,甚为悲哀,因此便想去读精一本书。看了很多,觉得《道德经》一起在努力引导你去理解一些东西,而不是强制你去服从什么东西,而且这本书确实很难读明白,所以便努力来细细解读。如今整理出来,统一成册在这里发表,希望能得到与大家交流的机会,同时在读通《道德经》的同时明白自己人生的意义!

现在的世界很冷漠,我们需要知道是什么造成这种冷漠,人与人之间总是在互相算计,到底这种自以聪明的行为背后代表了什么,我的内心里很想知道。

结合自己的生活,结合自己的所看所想,完善着自己解读《道德经》篇章,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千年经典所揭示的人类秘密,我们的是聪明了,还是落后了,我们需要认真的一些反思,不是吗?

愿每一位看到这套解读的人,都能悟出自己的道,成就自己的德,创立自己的经,活出自己的完美人生!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读译]道似乎有具体的定义,但不是我们所能给出的定义,名可以给出个名,但不是我们所给出的名。没有名字在天地开始时,有名则是万事万物生成时,因此无是天地的来处,有是演生万物的结果,这两者之间,同出而意义不一样,同样是玄妙无比,无穷无尽,切是研究一切的门径。

[读感]古人言道,君臣之道,父子之道,为名,功名荣誉。老子讲究人之修生,万物自然,阴阳之数,事有调和,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言道,但非所言之常道可以计,自古之道,有很多服务于某个利益团体者,强作说词,调拨愚名,为一已之私兴师动众,切在王者更替之中,转变着道之所载,正是非常道也。道之生,名之出。

“名可名,非常名!”古人重名节,但在服务对象更替里浮沉消亡,何为名,但名节之重,似乎为生之根本,不重名者,当不知为何,好名,恶名,谁能说清,自古以来,历史评说,来到当今,更是名至不归,多少人在那里做着毁名灭道呢?名之变,事之变,推演及今,也不是世人所能理解,正应佛言性由心生,确也不是道由心生,名由心生,此正不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用在人心之中,即可毁灭又可创造,在旧名灭亡,新名产生,社会也如此,旧的去了新的来,天道往复,夫复如此。

当我们在嘲笑着古人可笑的君臣名节这时,老子已经在对此不屑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没有名,皆因万物之始,没能有其名,待要有名之时,就如母生子女,取个名字作个辩别,或者也是分个清楚,谁归于谁,不过是个记号。正是人生一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名节财富,也是随风而去。名之一途,如财之一路,亦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留存世间,也为他人嫁衣,添些谈资,有与无又有多大区别。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文言精妙,在于,妙与激,倘如婴儿在胎中,生之妙便在这胎中一变化,生命孕育,万物进化之妙,便在这成与不成之间,给你多少无到有之妙,有便得了,但观其徼,人生出来,长的很快,但在这世间演变生长,终要独立于万特之间,此名常有,便见其独立于斯。无由其妙,有则其变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道与名,同出而异名,可以让你摸不清头脑,但事实上,道与名则也是常无,常有之妙,道生之时,无名,名之生道名,名服务道,道生出名,无名归道,可不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与名相生相依,相存相亡,常无则见其妙及生道,常有激其生名,分出万物。

世间之事,福祸相依,好名恶名,正如佛家,色即是色,空即是空,似也同出其理,阴阳变化,万物融和调生,不正也是道之始,名之徼而消于道之始。

世间情事,感悟于天地之间,激发于心,慨于世,而感于众,观其妙,观其激,兴衰便在其中,可有,可无,有到无,无到有,也正是万物始终一个往返过程。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人生之事诸多变幻切是不需要逐摸出最后一个结果来。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读译]天下人都知道因为美而认为是美,自己产生了丑。都知道善就是善,不知道善待自己。有和无彼此相生,难与易的相互成就,长短也是相互比较而出,高下满盈相当,音和声相互协调而成,前后相随而韵。所谓永恒,圣人以无为而为处事,实行不言的默化教育,尊循天地自然规律,不强行规范其生长,一切按照自然法则的生长,扶持万物成长不据为已有,为万物成长而不恃所能,因为不居功强求,反而是功绩随道永存。

[读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知美而为美,为美而美,斯恶已,极致论,对今天下之人,终日丰胸染发,追求奇异服饰,而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恨自己不能器,不够美,倘若你够美了,但以为倾尽天下,美不胜收,独不知其心而恶已,便有自古红颜多祸水之叹。有些东西,看着是好,但若能保持些距离,则可独善其身,而为美丽留一份空间。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每个人都要学雷锋,若不懂得照顾好自己,便也做不了多少好事,知善为善,不知道善待自己,换角度思索,人知善而求善,自己独不知为善,恶了自己终不得其名。善恶相生,有无相生,有了有,但显见无也,无欲则刚,是否可为有。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句话不难理解,说的是一个人生道理和自然法则,有相对于没有,相互依存,共存而相生,难与易相较方见分晓,长短相互对比,高上自比盈亏,音乐要各谐有致,前后相随,这自然是大自然的常理,谓之为恒,自然是精到。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句话禀承上句,便是说圣人处理循恒理,行无为之事,一切万法自然,用实际行动来教化人,天下万物生而始,而生而有,有才不骄,有所恃而不为,有功不居,正因为不没有求,自然没有失,相比无欲则刚即从此理。

老子在第一章说名与道,可名,可道,非常名,常道,要人不拘于名,道而崇于自然,追求人生的自由纵横境界,不要为一见一识所蔽,那这第二章,所要说明的中心便是,言传身教,有自然法则,得失之间泰然处之。老子哲学的中心思想也便于此了,其实这世间的东西,如果不是有那么多的得失之念便也不会有这么多的烦恼苦楚,参透个道理,便会少了一些个烦恼苦楚吧!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读译]不尊贤者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不去特意哄抬贵重物品,民众就不会生出盗窃占有之心,不去挑拔**,民众之心便不会乱。因此圣人治世,便淡其心志,让其吃饱,削弱其争名夺利之志,强健其身体健康生活。让人民不要去自以为聪明,追求逐利被**牵着走,不自以为聪以便不会胡来,一切顺自然天道而行,如此无为无欲发展,则无所不为的发展,人类终回走向天道最完美世界,而不堕入恶性循环,走不出杀与被杀的怪圈。

[读感]看到这一章,吾不得不佩服老子思想之精妙独到,这使我想起最近《血钻》里面所表达的内容,可以说贯穿这一章的精髓,使我不由深思,美国人是否比我们中国人更精读《道德经》而生产出《血钻》。

《血钻》男主人公在驳斥女人公时候有对白,女主人公说男主人公冷血用人的生命去换取利益,男主人公认为“那些充满梦想的美国女孩子,总希望有个浪漫的婚礼和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他说这话的意思,非洲因钻石而起的战乱,就是因为那些充满梦想的美国女孩子,总希望有个浪漫的婚礼和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以前听过一亿元的婚礼,看似浪漫,其实千看以前,老子就对其不屑了,所谓的浪漫的婚礼和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无非就是**的奴隶而已,用多少鲜血和苦难换来的,算什么呢?自淫罢了。

后来有个非洲老人庆幸的说自己国家没有石油,而钻石很快也开采完了,感觉万分庆幸。谁能想到,原来做好事,就这么容易呢!说别人不道德,有没有想过,你其实也很不道德,很冷血,正如一亿婚礼所表现出来的冷漠一样,没有这样的垃圾婊子,这世界一定不会像现在这么乱的,不是吗?《血钻》对比咱们中国的《黄金甲》和《夜宴》,为什么人家那么成功?那是因为我们的大导都跑到钱眼里面去了,人家的作品已经升华到那里了,还是多想想吧!多理解一些民生困苦吧,多学点文化吧,别江朗才尽了还死要面子吧!

不尚贤,使民不争,我们再联想开篇,名非名,非常名吧,事实上这个尚贤的意思理解成我们现在的名,包括现在的名人之类的东东,没有这些虚名争抢,人们自然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此即为利了。我们再回首道非道,非常道里来理解,道,往往指正义与邪,进而引申出各种天道之说,其实在利益的分化下,什么是正义,何为道,你谁能分得清。钻石如果不是那些充满梦想的美国女孩子,总希望有个浪漫的婚礼和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就不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流血,不是吗?人如果不是有各种**,心会乱么?所谓自足常乐,便是不要拘于**,心不得解脱。

人们若能无为无欲,怎么会生出这么多的麻烦,郁闷,争斗,吵闹,更不会有战争,这不是为无为,而无所不为么,当你的双眼不是为**所迷,你不会不自觉去追求一种心灵审问与追求么?可怜的玄幻作品,认为古人不聪,老子第三章道出了现代人都不能体悟的道理,而自挣扎其中,自欺欺人,是不是很可笑呢?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虚其心,是指名利之心,实其腹,那就是填饱肚子,弱其志,其志不应是指意志,为追名逐利之志,想做大将军,做皇帝,做富豪之志,而劝其强壮身体。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极论,如果人民没有名利之心,没有**之争,便也就不会有人自以为聪明,要鼓起人的名利之心,作起祸乱,正是如今贪官之所为。送贿受贿也皆出于此也。埋怨现实残酷的人,有没有想过,造成这种残酷的原因就是你内心的名利之心呢?老子是总结的多好呀,虽然人的**生来就有,难道我们不应该为了自已的健康生活而有所控制么?

其实人的思想进化了千年了,还没有比老子更进步,那些自认为要看新东西不看老东西的人,应该惭愧吧!是的,应该非常非常的惭愧,看看现在的文学作品,不是骗钱的就是发牢骚的,阅读这样的东西,那才叫真个是浪费生命呀!

看看老子多伟大,就那么百来个字,道尽了天下祸乱之源及止祸之路,只是任重而道远,所有的一切,就看中国共产常如何来创造奇迹了。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读译]大道无形如虚,用之不尽无限广大。他渊深广博呀,就像那万物之来处。敛其锋锐,解脱份繁,融入世间光环之,没入世间尘土之间。隐没到无形无象若存若离,我也不能确定出于何处,在天帝神灵之前就是。

[读感]道冲,大道中空。在这章里,老子讲述道这一无形无象的东西,就如我们生活的世界,他就是在一个容体中,我们就活在这个道的容体中,道的存在造就了我们。

我们生存的世界渊深广博,在道的万象无形里,我们只是一个很微少的一部分,相当对于,就我们的眼睛看到无限大,而一粒微尘在我们眼里是如此微不足道,似万物之宗,这句我理解,无,就是万物之始,无是万物的开始,是为宗,无道生有道,湛兮,似或存,即为有道,有道,就是已经存在。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其实是回答可以产生的疑问,有道,无道,怎么生成的,何为有道,何为无道,无道,若渊以盛道,湛兮,就像有存,这些可以是在三象五帝之先,自是一句托语,不对正问题,正是不答为答。

当我们认真的回想自己的一生,总想着自己是万物之灵,地球的改造者,而不能想像道我们的也是在大自然中有规律的进化,我们能够顺应规律,循天道进行,收敛那嚣张焰气,自然可以达到自己的一种发展极致,与天道发展共步,便不会灭亡。

把自己放到这广大的宇宙世界里,我们就如我们眼中世界的一颗微尘,以小见大,自然可以于大见小,谁先谁后,都是心生。

很多时候我们似乎得到了,便回过头来,才发现,原来自己当初是多少的错误,但错与对之间,也是相生,有错必有对,有对必有错,所谓存在即是合理,便是如些意思。

任何一件事,用之不盈便好。就好比我们的**,适可而止,要懂得怎样去平衡,便是这生之道。

追名逐利,无休无止,我们的生活便终是没有停止的一天,生活便终是没有属于自己的地方,这又算作是什么呢?

很多事情,不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何为先何为后,无,也就是有的开始,道,何为道,无道生有道,万物轮回,皆于人心,足有不足,开心与不开心,藏于生活悟道之中。

现在的社会,物欲横流,便有道激之势,当今天下有志之士,心怀其忧,便是站稳立场,能挺过这横流,屹立着,让自己的世界不沦陷,便是无上的功德!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冲。

[读译]天地不仁,大道不行,万物都是像人眼中的刍狗不得珍重。圣人不仁,就以百姓为刍狗肆意贱侮,整个人间就像一个风箱一般?空虚烦转无休无止,盲动挣扎丑态毕现,多说什么都是枉然呀,不如安守本心宁静下来!

[读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如果看过萧鼎那没完没了的《诛仙》,你就可以发现,这句话经常出现在这本书本里,萧鼎的意思想来是很明白,只要他一写出这句话,他便会竭尽全力来写一场大灾难,而且《诛仙》所描述的境界似乎就是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里面你能感受到,如果“天”对万物没有了关爱之心,便无端弄出些疯子来,疯狂的破坏虐待天下万物,刍狗,不用善待。

老子其实不讲天,讲道,天地不仁,也许可以说是大道不行,万物即为刍狗,我想这样理解,也许会理解多一些,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平衡世间万物的大道之路,那便谁都不是什么,最后便辱人者自辱,伤人者自伤,欺人者自欺,自以为统治了世界的人,其实已经为世界所唾弃。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便我想起《太阳之泪》最后出现的那句话:“邪恶要战胜正义唯一要做的事就是让好人旁观!”天下百姓,自然什么都不懂,人的邪恶本性经常吞噬人的善良本性,善良本性能战胜邪恶本性,便是人类意识好善良才是人应该追求的本性,要认识这个道德就必须穿破邪恶的给你的诱惑幻像,才能追求到人的善良本性,取得为人的成就,不然就跟刍狗一样吧!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个解释,是一个比喻,那就是说我们生活的这个空间,就像一个大风箱一样,动者风起,换言之,不争,可能还能得到些宁静安详,一动,便扰乱了空间运作,便有些疯狂起来。

多言数穷,不如守冲。想起屈原的《问天》,如果天都问穷了,我想还是不问好,看看自己能做些什么吧!其实屈原也就是喜欢问天,不知道问已,虽然落了个好名声,但自己也空负了满腹经论,只有投江的份。屈原算是一个有为之人,但不懂得无为而有为之道,这便是有到无的悲剧吧。

本章老子还是试图进一步禅述无为而治,不过我感觉有些乱,如果我照白话来写,本章便是,这世间本来没什么事,人们安静生活,过日子,可是天地不仁呀,非得要搅起这风箱,人们便随之翻腾,就如活在这搅动的风箱之中。如果是天地起这不良之心,便自然是世间万物都不能免,如果只是人心为之,便自然只是不知所谓的百姓苦于其中了。事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由其争争嚷嚷,不如静静思考,静守本心,自然而存。

很多时候,我们心里会觉得有很多话要说呀,总是说不完,讲了好几个小时,最后自己也不知道讲了些什么,只是觉得有些话要说出去呀,不能闷在心里。沟通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必经阶段,可多言之后,不能守中,一味求个穷尽便会陷入一个死地,最终,说了多少也是枉然,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呀!

我们往往站在自己的个体考虑问题,不能从个体回到整体,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中一部分有问题了,就算没坏到自己身上,也终会有一天到自己头上,自己总是不知道去理解,这样子,他便离开了大道,独自去流浪了。

天道如果不往好处走,这世界没有什么会好的了,而圣人不尊天道,自把自是便终于被天道所弃而无所归。人,强自为尊不得尊位,何苦呢,把自己的生活环境搞得像个风箱一般,闷入其中,动静都不能自控,那多可悲。多少豪杰生出身不由已的慨叹,是为天道所困还是受自己的所困,为天道所困,便是挣扎也枉然,人生本如此,何苦不顺之,若是强行为之,便为自己所困,一生挣扎孤苦还被大众所弃,不悲吗?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读译]“谷神”永恒存在,就是所谓“玄牝”。“玄牝”的出处是生养万处之门,是天地的根,生化万物而永不停息,自然而然的运行不停。

[读感]对于道德经这一章,等了很久,看了很多遍,都深觉很难下笔,老子虽然有些神龙不见首尾的感觉,可我也总感觉老子事实也知道,始终总是相对的,而非绝对。通篇的《道德经》似乎也充满这种相对的人生哲学,而且老子用这五千字来传达这样一种人生哲学,似乎第六章是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看到很多注解,大部分都认为老子想用这一章说明什么万物本源的说法,其实我认为,这一章只是老子相对人生哲学的一个潜笔,似乎并没有特别的意思,他似乎用这种没有深意的几句话,向你传达一种悠适的人生态度。道家人把这一章弄得很玄,似乎这一章揭示了什么天道,其实照老子第一章,道非道,非常道,名非名,非常名开场可以看出,要读通道德经,就要牢记老子这个开篇名义。

联想到网络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浮躁与快节奏的生活态势,理解这一章,觉得老子的人生哲学真可谓是空前绝后,也许这就是《道德经》的无穷魅力,其实解读到这一章,不由深深感受到老子浅显句子里所包含的是如许豁达的人生。

其实人活在这个世界,本就是一个物质循环,世界上各种物质分子从这个分子转到那个分子,整体循环,也从来没少,人类与其它物种同立于这个世界,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死了,再次转化,经过某种过程,新生命不断循环,其实也是在这个世界里转来转去,不是吗?再忙碌,其实也只是一种状态到另一处状态,再怎么忙活,也就是加速一下循环而已。

生与灭也是相对的,人的很多东西都思想上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的思想是怎么想,那种超出自然循环规律的人,其实也是人自以为是有思想生物的一种自以为是,不是吗?其实在我们得到另一种东西时候,我们一样失去另一样东西。

因此对于这一段,我不妨认为老子在劝我们,世间之事,绵绵循环,自有其本源去处,人忙忙碌碌一生,求的也是人生欲求,其实静下心来,停一停,感受一下恬静人生,我们还是这个世界的部分,何必自寻烦恼呢?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不妨看着像是这佛语阿弥陀佛,提示一种人生的状态。回到上一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我们也就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吧。

老子的生养万物指一个宇宙的起源与成长的规则,怎么才能永生,把自己融入到这个宇宙之中,顺应着天道的发展而发展,顺势而为去达到自己的天道境界,寻找到自己的起源之处,便能不死。那里来又那里生,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理解,一个轮一个轮回才是生命绵绵不息的真义。

人类的轮回概念就是这样,而事物的发展也是这样,我们想像出来的东西再怎样,他也是随着宇宙发展的规律变化而变化,强行改变,自然会得不到宇宙的最终境界,而有中途灭亡的危险。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读译]天长地久,天地为什么能长而且久,是因为其不自以为生,因而能够长久生存。因此圣人往往能助别人生,因助别人生而自身存,并不是他无私,而是如此才能成其私呀!

[读感]这一章里,深以为,老子似乎就是在强调曾经明确提出的无所为而无所不为。这使我想起别一句,无欲则刚的话,其实怎么理解这一句,老子这第七章,似乎作了一个很好的注解。天长地久,大概是世人想能想到的最长最久的事,何以如此认为,天地只是我们的生存的空间,如果说我们这个生存的空间没有了,想来这时间观念自然是没有了,是不是呢?那时的老子可能地为地球,而天则为地球之外的空间,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天地,其实就是这个宇宙,我们会很吃惊的发现,原来,老子真正是参悟天地之人,他的天地其实就是我们宇宙,天地对于宇宙的解释其实是当时最直白解说,不是吗?我们于此不由感慨老子的智慧,把这么一个难通的道理,说的这么直白。

记得《魔戒》二部《双塔奇兵》里的一段故事情节,树人不同意参入到恶魔魔多与人类的战争中来,梅利有一句话,反驳树人不参战的理由:“你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树人自然不能理解这句话,同样不原意加入到恶魔与人类世界的战争中来,最后梅利把树人带到被恶魔毁灭了的树人居地,树人才意识到,对于不顾宇宙同类的行为,如果不加以制止,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他不能避免一战,以维护这个宇宙的和谐生存环境,不是吗?现在很多人就是这样,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只有等到自己确实受到灭亡时才来反抗,往往这个时候都晚了,祸已酿成,只有以最小损失努力,哭也没用了,可现今人类的毁灭力量相当恐怖,如果我们不能未雨绸缪,我想我们怕没有机会来最小损失努力。

从老子这第七章里,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作为世界的一个部分,有人类的一份责任,若是以私心私欲,最终要毁灭的是这个世界,最终受苦受罪的是我们,是这个世界,只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好了,我们才有可能活得好,此便是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你还会觉得这一章难解吗?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久,因为它本身代表了一切,里面生长着的一切都代表天地,因而天长地久。圣人不以自身存在而存在,而以天地存在而存在,是以不是其无私,而是天地万物他就是一部分,这个世界好了,自然他也就好了,不是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觉得范仲淹这话似不太适合老子第七章的意境,若改成“忧天下之忧而忧,乐天下之乐而乐!”便更适合老子第七章的意境了,我乐天下乐,天下不乐也亦不能真乐,我忧,天下忧,故我需乐而忧,真如好迪的广告语:“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如此,“独乐不如众乐!”众忧,独乐,你能做到吗?怕也是强作欢颜吧!把欢乐分享,把忧愁分担,如此,生活和谐,生命便显珍贵,若贱之,皆贱之,若受苦,都受苦,明白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也许也是此中境悟吧!

在商业社会的今天,人们往往体会不到,利人至利已的这种需要,往往不负责任,虚假承诺,一味的自以为是,以功利心取代责任心,盲目追求虚名而不顾自身责任,制造社会不公平,产生出极为不好的后果。

建设和谐社会,如何建设,让社会的公平公正深入人心,人们自觉以公平公正之心自觉承担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人人为已,人人为人,如此建设和谐社会也便有了希望,现在的律师和法官这种意识不强,造成矛盾激化,社会关系恶化,实在不是中国的幸福。

文学作品处处宣扬那种冷漠无情与个人英雄主义,自是一种意淫,切是无利于社会主义的和谐建设。社会群体利益关系到个人利益的意识淡薄,世界便会在个体与个体的利益之间你争我斗,最终是这个社会群体受害,人人自已害自己,怎么去享受生的乐趣,我想还是生命折腾多一些吧!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读译]真正至上的善就像水,水能滋养而不争高下,以处于人们都不愿处的低处,因而接近于道。住在善地,心存善念,与善结仁义,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运用自己所能,有所行动能合天时。因为其不争,因此便没有忧患得失。

[读感]这一章,老借助水这个至柔之物来形容的善的特性,可以说是相当之到位。

谈到这里,我就来谈谈社会中比较令人多争议的话题,首先谈谈保险,保险这东西,有点若水行善的味道,只是这其操作的人利用保险这种如水般善变味,因而引发了诸多争议,功利性严重,诚信缺失,保险也就变味了。保险意义与重要性,与善的存在一样重要,所以国家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时候很注重保险的发展,为保险公司的快速发展提示了很多政策上的宽容,其目的是促进保险业的发展,进而促社会主义保障体系的发展,在加强社保的同时不断支持商来保险的发展,实在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可是那么怀有邪恶用心之人,利用国家和人民的这种善良心态,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使保险的名声也愈加恶劣,甚至有人为之谈虎色变。

在制度不完善的地方,最不保险的东西就是保险,这道出了保险合法,诚信,负责任的社会重要性,失去了他,保险从如水般的上善变成极度邪恶的善的杀手,恶的制造者,破坏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保险是把一些能够闲出来的钱,聚集到一起,给有需要的人用,这正如水一般,总是能往需要的去,可现在的保险成了什么,保险公司丝毫没有这种为善的社会责任感,利用那纯善之心聚集的钱,形成一种金钱的强势,欺压弱小民众,对于有钱人,他们媚眼相对,对于弱小者横眉冷对,骗了钱之后翻脸不认人,何等的可憎可恶。

多的一点钱来交保险费,有事了,没钱了,保险公司总能找到借口不赔,而且诸多借口,这算什么?打官司,与法官串通贱踏共和国法律尊严,这是何等的恶劣。善被他们利用到这种地步,实在是国家之不幸。

水处众人之所恶,不是不争上游,而是那里没人去,而有些事总是要有人做,谁都不做清洁工,那我们不是都活在那极度肮脏的环境么?老子不上进实在是一种断章取义的解读,水为什么处众人之所恶,仍因其利万物,而不与人争长短,这不是上善么,水这特性,就接近于道的本性,想来不是正是如此么,你争来争去,最后,还不是要转变成这世界的另一分子,有什么好争,人与人之间,如果都能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自动寻求平衡相处,那这世界断不会如此多诡。

居善地,孟母三迁,想来是居善地的最好注解,心善渊,记得论语里面有提倡淡定一词,发现看《论语》的人,都很是重视这淡定,其实这心善渊,便有这味,渊中之心自然是波澜不兴从容淡定,与善仁,仁之义,想来在《论语》里面会有很好的注解,不妨去看《论语》多理解一些,言善信,想来大家也能理解,你若言而无信,这世界就算你多风光,想来也很不光荣,再说了一个言而无信之人,能有多风光,吾实怀疑,正善治,政治政治,无治政何存,不是极理么,天下之事,需要善于治理者掌握,国家才能兴旺,繁荣,和谐,详和,不是吗?事善能,你做事若是没有能力,能做好事么,想是不行吧,动善时,打仗讲天时,其实做事的时候,如要行动,光有能力不行,还要把握时机和处理事情的火候,不是吗?夫唯不争,不是不争,仍是静动从容,故而无尤,心如止水,平静无波,一众平衡,岂能有忧。

水利万物而不争,自求平衡,不做出头鸟,是为上善,故而接近道之本原,寻居善地,心静如渊,仁义存于心,言而有信,为政善治,贤能处事,寻时而动,不争长短,如此无尤。不知道这白话改得有没有去了《道德经》本章之真义,但想来老子的心境怕也是这般吧!老子这章人生论,吾认为,实为极经典,切也有不可言传之内涵。

禀承善念,如水般潜移默化人们,让人更加强壮健康发展,这实在是至善之根本。从事法律,学法律的人一定要有为弘扬善而努力的道德品格才能有所成就呀!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变色,这种如水般的善的德行一定要得到全社会的尊从和普及。这也是人类能最终走向辉煌而不是毁灭的唯一选择。

第九章 持而盈之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哉。

[读译]有了还要更有,不如放弃,锋芒打磨的太锐利,不可以常保,金玉堆满了一屋子,难以常守,富贵之后骄奢淫逸,自然招来灾祸,有了功劳便要懂得退出,这是天道要求的法则。

[读感]老子这一章,道尽了世间天下之事,看如今,多少人又走上自取灭亡的不归之路!

持而盈之,有了还想要,还想要更多,无论是德行还是追求,还是**,自然是不可取,不如放弃。人生没有完美,做人怎么可以求而无度呢,老子在这里告诫大家,世上的事情,没有完美的,再说了,缺陷也是一种美,维纳斯不就是断臂而美。修道之下,若要求圆满之大功德,那便不如放弃,小德不修何成大德,能做好平凡事便是不平凡人,这话说来,也是很有道理的人,不是么?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一个人,若是太过锐芒毕露,便自然会遭受挫折打击,说不准,在没有孙中山愈挫愈勇愈奋的精神品质坚持下,便就一生完了。刀太锋利,固然用起来顺利,做事也麻利,但若不小心,自然便碎成了片,这也是我们都见过的甚若是经历过的事,如果不信,你们那个锋利之刀,硬碰硬试一下,是不是极易碎呢?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这话更是在那狗血剧里滥事肆演,多少慨叹,因此而生,富不过三代,自古豪门深似海,想想吧,那么多的钱,谁不盯着呢,你不要怪人家贪心,如果不是你希望别人这样,满堂的金玉,你拿来做什么呢?别人盯着,还不是你刺激的,所谓仇富,富人自己是不是自已在激着别人眼红你,满足你的虚荣呢?进而生贪,不也有你们纵容的一份,不尚富,民不争盗贼无有!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得富贵而不自重,得祸不是自取是什么呢?看着他毫不自重的富人,自以为高人一等,盛气凌人,就如那美国一般,那不惹来最极端的不屑,因此而若祸上身的人多了去,我们怎么就是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功成身退,天之道!这就是本章总结了吧,如果你的事业已经到了顶峰了,就应该退下来,好好的给自己重新定位吧,月满则亏,月满则溢,这个时候还不退,自然是不符合天地法则,天道如此,人性如此,若要强而为之,便不能保了,自遗其咎了。说的也是,自己拿的东西太多了,而别人没有机会去努力了,最后的结果怎样,贪而不自足实为盗贼行径无异呀。自觉给人余地,同样也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太多太多的现实例子,许多许多的伟人,他们天赋异禀,总是想着自己能把所有的丰功伟业都做完,可最后的结果怎样呢,大错铸成,威名受损,带着无尽的遗憾而去,这又是何苦来着呢!

其实人生在世,何偿不是如此,懂得取舍,不骄不躁,能屈能伸才是长生之道,人生之道。人生之路起起落落,得时念失,失时有得,不记一时得失,该出手时就出手,刻收手时就收手,做事不违此天道,你的人生也许不会有大贵,但至少免于大祸。

一个安详宁静的生活虽然看上去没奢华光芒的生活显得有吸引力,可是如果你真正的去感受你的生活感受,你会发现,能够内心安详宁静的走完自己的人生,那是人最大的幸福!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读译]处于精神与形体合一,能做到不分离吗?专心调和精气神到十分的柔和,能达到似婴儿般的无欲纯朴境界吗?深入内心涤除杂念,能做到没有杂念一尘染吗?爱民治国,能做到不持智力,遵从法理真知吗?放开心门感受万物,能够做到柔顺融合吗?大彻大悟,明察事理,会不成事吗?生养万物,以身侍天下,持而不据,有为而不自傲自恃,帮助万物成长天下众生幸福而不宰割剥削,这才是最深的德行。

[读感]幸福是什么?老子觉得应该是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涂除玄览,爱民治国,天门开阖,明白四达,生之蓄之,为而不持,长而不宰,这便是我从这一章里悟出的第一感觉。从这里理解,所谓玄德,应以理解为人的上选。老子这一章里面,想告诉我们,什么是玄德,其实我觉的是告知人生最高的一种境界,并用疑问的语气,提醒我们,要做到这最深的德,找到自己的幸福,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一章里面,我深深感觉到老子那种贵以身为天下之心,天下最自由之人,莫过于此,我认为,一个幸福的人,自然是一个精神与形体合一的人,他不在于一个人有多高的地位,多少的财富,而在于他是否精神与形体合一,不是吗?只是精神与形体合一,能不能做到不分离,切是相当难的。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生活好了,精神空虚了,这样形体与精神不是分离了吗?要做到精神与形体合一,自然是专心调和精心神,深入内心涤除杂念,要顺从法理天道,放开自己的心门感受万物,不要为了得到而付出,更不应得到拥有而不珍惜,你认为不是这样吗?那如婴儿般的无欲纯朴境界,便是简单的快乐,从来不会带来什么彻底的悲伤,不是吗?哀叹忧愁,快感伤痛也许只是大人们的专利。

说真的,都说老子无为,其实老子正是要以一种无为而为的境界做人做事,从而达到精神与形体合一,不为世俗名利所困,自由为人。有些人,用一种可悲的心态去看待老子宽阔的心怀,以俗人的**去揣度圣人的境界,实在可笑的紧。老子正是精神与形体合一,并最大程度做到似婴儿般的无欲纯朴境界,笑看人生,大彻大悟,如此才能获得巨大的影响力与示范作用,短短的五千言推动社会文明的持续前进。中国五千年,如果这种思想不被压制,健康延伸,中国的文明便早已领先于地球,主导着世界的文明进程。

做人不能用一种屑小的眼光揣度我们圣贤的胸怀,以其极为有限的智力,去迷乱自己的心神弄污别人的心灵,这样的人,害人害已,实在可悲。

生养万物,以身侍天下,持而不据,有为而不自傲自恃,帮助万物成长天下众生幸福而不宰割剥削,这才是最深的德行,这才是为人的本份,如此才能与人共长,社会和谐进步,没有压迫何来反抗,这不是至理吗?现在的公务员,摆出一付高高在上的样子,不是像长劲呆鹅一样无知么?守财奴,看是钱的主人实是钱的仆人,一生为其幸苦劳碌,最终也不是所需有限,不是吗?让你的精神与形体合一,大彻大悟,明察事理,做好自己的工作,适然而活,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呀!成功是什么概念,便是一生不断有新的感悟,有新感受,正如老子一生,悟道而去,什么也不带来,悄然而来施然而去。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读译]三十根辐条拱卫一个毂,毂因为中问有个空处,才能装进车轴,使车轮有了一个转动作用。拍击陶土泥制成器物,器物因为留有中间的空处,才有盛放物品的用处。开凿门窗建造居室,居室因为有里间的空间,才有了让人居住的用处,因此,有作为实物提供给人利用,很多时候也要用无来发挥作用。

[读感]这一段话,我想很多人都能知道老子在说什么,但老子为什么要这样子来说一下,而且定义为一章,想来很多人会不明白的,这样难免就产生了对《道德经》难以理解,不过我觉得,如果你理解了前面的十章,你就会发现,老子主长的无为而治,其真就包含在其中。回到第六章的谷神不死,我们便知道,有无相依存而相互循环的道理。第九章持而盈之篇,也说明了一个有而致亏的道理,而这一章三个谁都能感受的想得到的三个生活状态便告诉我们,有为无而存在,无为有而存在,没有无的存在,便就容纳不了有。

比如说到这个自由吧,人都希望自己拥有极度的自由,可是我们总是知道,这个空间,如没有大气层,我们一定是不能存活,这也是无而让我们成为有的可能。因此,我们在倡导自由之时,我们便要知道,还应该有个有在支撑着我们才行。

老子无为而治,其实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为,是给我们创造一个发挥的空间,也就是说,如果是治人,你就应该给你的人提供一个无的空间,这样他们才能有所作为。这才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政论中心,以此来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正是为上位者需要明白的道理吗?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其实也是讲一个有无相生的道理,当然,里面阐述的着重点有些不一样,只是从这里我们看出,这一章,简简单单三件事物的用处,便暗示了无为而治,无催生有的存在,用的存在,可谓是言简意骇。

人往往自高自大,不知道心怀若谷,四方接纳,以成就自己绵绵不息的进取,也是不知道无的用处了。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事实上也有本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劝诫人们,很多东西,还是要受到制约的,正如我们人,活在这世上,便要受到社会的制约,自然的制约,如果你无视他们的存在,肆意践踏,破坏,那么我们这个由道而制约的世界便会面临道的崩溃,从而我们自己也会如刍狗一般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就像这车子因为无而运作,器因为无而可,室因为无而可居,离开天道制约,我们无运作之依靠,无正常食物之供,也没有一个能挡风雨的地方让我们休息,这便是这一章里老子用三个实例告诉我们道存在的必要性。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读译]华丽色彩可以乱人眼,美妙激昂的音乐让耳朵减弱听觉,香美的食物让你的口味得到败坏,纵情打猎会让人心神迷乱发狂不能自控,稀有珍贵的商品,使人产生偷盗,败坏社会风品和人的品德。因此圣人只求内在的饱腹,而不再乎外在的美观,所以舍后者而取前者。

[读感]“五色令人目盲”绚丽多彩的追求,让你眼花缭乱如入迷丛,也许活得不如一个瞎子,张着明眼四处乱望,不知所措,整天只为了这些乱人眼的色彩而突视了本身的感受。也许一个瞎子的世界比这都更加美好,永存在他们心中的那份美丽定是胜过这些繁华似锦。

“五音令人耳聋”迷人乱性的音乐虽然激刺着你的神经,让你亢奋,让你充满了兴奋,可那终究有一天,你会发现那都很假,终有一天让你生出疲倦,在热闹中迷失自己,这比聋子还惨,聋子的世界听不到这迷人乱性的声音,可是在他们宁静的内心世界里,没有喧闹带来的苦恼,没有糜糜之音带来困惑,从内心里寻找属于自己的音乐,最终感受到生命最美妙的旋律,有耳,是福是祸活得就是一个心境。

“五味令人口爽”有些富人什么都吃,因为部分富人富得有点莫名其妙,他们会跟那些穷到没东西吃而随便乱吃东西的人一样什么都吃,那种为了口腹之欲的样子,并不比没有那没有吃的人好多少?不过是追求的东西不一样罢了,但是那种迫切的追求,仿佛与饥饿的人吃到一顿饱饭并没有多大区别。那种看上去高高在上的挑吃的家伙,其实都是被饥饿永远折磨的东西,我们应该可怜他们,他们过着这么一种病态的生活,让这个社会也变得有些病态。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纵横在世间,如果不是为了理想,而只是为了贪图一时的畅快激爽,其实也是一个**的奴隶,一个人只是忘记追求,从而注重过程,在过程与追求,需要有得有失,维持自然界的生存平衡,如果才不至于在追求中迷失,心因为过份的激动而狂乱。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们在追求虚无中的独立无二,忘记了在精神上追求的天人合一,最终那独一无二的标榜也变成了一种为了承认而努力,最终结果还是没有被承认,需要别人的承认的成功才算成功吗?一切都以自己努力为本源吧,只是做那天人合一,众生息息相关的追求,你才能幸福的。没有人追求黄金的稀少,便不会因它而引发多少悲剧,非洲没有钻石,战乱一定会少很多很多,中东没有石油,战乱也一定会少很多很多,美国不搞霸权,恐怖怎会存在,富人照顾穷人,穷人怎么会不感恩富人,仇富,鄙穷是相生相克,若是不能放弃成见,世界那天会和谐?这一句,跟"不尚贤,使人不争!"的道理有些相近,一者讲物,一者讲名.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因此圣人只要吃饱就好,断然不会为了那虚妄的人生目标而图伤脑筋,他们更注重于与人相处,与自然相处,与天道合一。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读译]宠辱得失总是患得患失,大贵更像是大患缠身。怎么说宠辱都会患得患失呢?宠兴也是一个低级**,一旦得到便惊喜有加,一时失掉,便又为之惊惧,此便是宠辱都是惊恐有加。怎么大贵如大患编缠身呢?因为我们总是忧患自身,所以我们才会总是觉得患得患失。但是如果我们不顾自身,我们会有什么忧患呢?因而,能以自身为天下者,我们便加以把天下委托给他,喜欢以自身力量为天下者,我们才可以把天下托付于他。

[读感]老子这一章,带着很强的政论性,同时也揭示了一种人生的天人合一境界。早期的中国**人,他们但是一群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之人,而实现理想中的**,则更是这些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之人的理想与目标。改革开放之后,很多人开始对梦想失去信心,对理想充满了嘲笑,我希望**之后,我们优秀的中国共产常便能更坚定自己的理想,憧憬梦想,保持中国**那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执政品质,让我们能放心大胆的把天下托给他。

人活在世上,无论你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仰,都很难说是为自己而活着,爱财之人为财而活着,爱欲之人为**的无限满足而生存,爱虚荣之人,每天看着别人眼神,总怕别人对他不够重视,这样的人活得物化,欲化,虚幻化,这样的人生,不是可悲,可叹,可怜么。

每一天,我们都在呻呤着自己的不幸,若是自己不是那么的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我们便能天天自得其乐,有天下同乐。为天下喜忧而动,便不会以一已之身之得失而郁郁不快乐。

在政论这一块,道出了选人至理,如果说是由上天来选择,那便不如民众自己来作选择。其实我们天天在抱怨贪官,抱怨那些害人的公司,可是如果我们都能学会选择托付之人,懂得与那些害群之马作斗争,我们的理想社会便能实现,难道不是吗?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

[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读译]眼看不见叫做“夷”,耳听不到我们叫做“希”,手摸不着,我们把它叫做“微”,这三者,不会无法追究,往常将其混而为一,上不明亮,下也不阴暗,连续不可定名,归于平静无物,是以没有形状为形状,没有物象为物像,称之为恍惚,依照他的运行定律,在前看着到他的前头,随之后也追寻不到结尾,掌据这个古今相传的道,运用它的定律规范现存一切事物的运作,我们可以推出“道”的相对开始之处,那便是道的纪元的开始。

[读感]《道德经》这一章,细读之下,感觉这一章只是说明一些事理,解释“夷”“希”“微”,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脑子里朦胧中有一种感觉,好像在述说着一些更特别的事。

“夷”“希”“微”对应“视”“听”“博”,仿佛我们可以看到人的三种神,麻木之人,仿佛便是视之不见,行尸走肉一般,喜欢热闹,好打听人瘾私者,或者听不到声音者,也是少见多怪,幸苦努力一场空,似乎是得不偿失。

人生的三种境界,似乎对着“夷”“希”“微”般叹息。三者之间,相互参差,相互混合为一,组了宇宙万物永恒定律。试图分清,便又混乱其中,人生中的苦乐纠缠,好像也是如此一般,周而复始,我们总是走不出这万古不变的始终。

以古御今,便是要从已经发生的生命轨迹中去寻找天道之路,追寻何处来,何处去。但是,人似乎有随机性和一些必然性,生命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个的循环,这种循环,有时在人为的发生着变化,慢慢的追求这种永恒的循环,让这个循环变得更完美,由各个个体的循环替代进化到大的循环替代,那一个起始过程,才是我们人生追求的人生轨迹。

小循环中套着大循环,智者,明白,让自己的轨迹变得圆满,而有一些由变得更加曲折。在一个一个的生命循环里,我们有很多借照,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参悟。人类的思想总是能给自己找到一个理由,让自己想信,自己的一切都不可重复,而到底有没有重复,我们认真的寻找一下,也许就能好现,有些东西,我们只是在重复着又重复着。

还有另一种意思,视而不见,听而不理,博而不得,这三者之间,似乎也很适合于当今人的心态。现代人功利心重,往往被名利目标迷乱了双眼,双耳,人心,三者混而为一,似乎也成了一种必然。是不是有别的什么意思,我发现,似乎有些什么道理,可似乎又没有道理,公道自在人心,如何其上不徼,其下不昧,似是关键,没有标准,就是标准,转回头来又是废话,可世界上有很多事,这些有道理或者认知为没道理的东西,在古今之借鉴之下,我们似乎还是可以找出些标准,这便是道理,从何而来,有记录始。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原文]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之为容;豫焉,若科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敦能浊以止?静之徐清;敦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读译]自古善为“士”之人,玄通微妙,将自己深藏而不为人所解识。因为不能看通理解,所以显得威严庄重,受人敬仰;思量起来,就像如履薄冰,万分小心。提防起来,就似强敌环绕四周,凭添莫名压力。可若是放开心胸,便能融入其中,万分洒脱轻松,如能保持一颗纯朴之心,便如心怀若谷,真正是有容乃大,肚量惊人包容一切,可要是你心不能清,便是糊涂起来。唯有放开心胸方能不再糊涂,心明澄清,慢慢的便能保持一种平安宁静心态,保持一颗纯朴之心,便自然得新生。如果能持久保持这种状态而不自满,因为不自满,便自然能去旧迎新。

[读感]老子这一章其实劝人如何善为“士”,同时也阐明自己的观点,行以“士”的行为影响与你产生共鸣,进而劝告如何做到为“士”。老子奉行无为而治,所以行文都以潜移默化默化为主,这种思想造成了中国古文化给人以回想回味的空间,进而得到自己的感悟。这其中便有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的《道德经》总是看不懂,总是在提示着一些东西,浸溺于中,总是保持着一种探索与追寻,这便是《道德经》的微妙玄通。得此思想,突有感言:古之善为文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之为容;豫焉,若科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敦能浊以止?静之徐清;敦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想起电影《恰同学少年》中的国学大师,什么名忘了,说**文章之最大缺点,仍为不懂含蓄,若从《道德经》第十五章出,便是不善为文,未能微妙玄通。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读译]摒弃多余**,让心灵达极致虚空之境,谨守寂静之诚,追寻本源生命,全心全意感悟内心世界,体悟这万物共生的美妙,观其转化往返。天下万物,万千纷杂变化,便全部都有了他们来去之处。得其来去,便知其不再是纷杂变化,万物皆静,此便是命之所处,明白此理,才算是看清万事万物,若不知此理,妄自尊常,凶险之事便出,知常理,才能坦然处之,知常理方有包容万物之心,包容万物之精神,如此,万物归心,人与天合,才是天之道,人之常,方能秉公理,行公事,公成王道,王成天道,天道自然恒久,方能融入其中往复不灭。

[读感]老子此篇可作为修性练气之门,认为人只有屏弃来自外界的干扰才能追寻到的人的本源,而只有充分的意识到人的本源,才能明白自己从那里去,又将那里去。老是说不要**,但是自己又要明白自己何去何从,并达到往返不灭的境界,其实是要求人们不要为了眼前的幻像干扰自己的判断,事实人何去何从自有其运行道理,明白这个道理,才能融入到自己的生命追求当中,从而才不会有得失,凶没之祸。

人类不断的追求自由,切不知道追求心灵的自由,这就是一种舍本求未的人生,那不是自由,只不过是跳出这个笼子进入那个笼子罢了。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悟道就是要明白道理,什么是道,我们往返运作,各归本位,才是道。人活着,不是每天迷茫不知所措,跟着别人说风说雨,那是可怜的失去生命的活发,虽死犹亡。妄作,凶,知常,容。我们常常为外界所困,争利夺名,尔虞我诈,如此忙碌了一生,到头来依然叹息连连,真是妄为一世为人,糊涂而终。

人若能体会到这种摒弃所有**的境界,那实在是很难的,我想也是不可能,人是**推着走的奴隶还是引着**行的主人,最重要的在于能不能放得下,拿得起。

放得下,拿得起是伟丈夫。老子《道德经》似乎要提但道德标准,可似乎又不想提倡,事实就算万物往复也必有他的目的和因果,因此,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便是说这冥冥中,有主宰一切的定律,又没有主宰一切的定律。

争一些很奇怪的问题,吵来吵去,围绕着自己那些可笑的固执,无奈的叹息。就算是有为又真正的得到了什么呢?实在让人很能理解。认真品读老子这一章,脑子里似乎有一种想法,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其实也是体验生命往复的真谛,体会便没有白来,若没体会,便等下一个轮回。下一个轮回会转换成什么物质,还会不会像这个空间这个时间一样感悟这生命的常理。

极度自恋文学作品,自黄易《寻秦记》起,一波一波,天马行空,胡思乱想,是否可以归静,复本,好好的摒弃这些虚幻之物,诚心守住心中那片宁静,寻找所在空间的归根,如此不知常,妄作妄想妄行,自是不见眼前,自有幻作,也是白来一场。极有一种生活在虚拟中之感,而不能自处了,如此幻灭之时也是生命耗尽之时,及早醒来,方不负此生。得常道,方能享长寿,人之往复,得道者常存。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原文]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读译]真正的上位者,下面的人知道他的存在,不会有什么反对,中等一点的上位者,感觉像亲人一般尊敬他,差一点,人们因怕他才听从他,最差的,会被下面的人所欺侮不屑。诚信不够,便自然得不到信任。如果严守诺言,不欺瞒,便不会如此。做什么事都顺顺当当,不会出现那么多的纷繁吵闹,该怎么样怎么做,一切都事情的完成都是那么的自然。

[读感]老子这一章是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中心思想,他明确提出怎么样的统治者是真正的统治者,什么样的上位才是真正的上位者。

老子认为,最好的上位者是人们都知道他的存大,但是跟他切能够融合在一起,人们很自然的听从他的领导,很自然的跟着他做事,身为一个上位者,不需要总是强调他是一个上位者,下面的人一定要盲目跟从,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跟从,人们不需要去考虑他是不是合格,对他的上位资格无一丝疑问,他的存在就是他们的需要,是做成事一种必然。上位者达到这种境界,就是道的领导者的最高境界。

其实我们可以想像,如果有一个人,可以带着你往前走,迷路的时候有人指引,人人都知道做好自己事,这不是一个很理想的社会吗?自然发展的进步,便是物质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是依照他运作规律而运作。这是天道。

人类发展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则,是往复轮回还是向前发展,关键是人类把握了多少人类向前发展的规则。沿着这规则走,自然是不断向前发展,不然便是往复而回,人类永远停留在分合,毁灭再建设再毁灭,重来再重来的恶性循环之中。

人类最好的社会是人信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希望得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人们的**都能控制在不影响人类整体发展的需求上,而不是掠夺和占有式的攀比分等级。

人类最正确的发展方式,上位者,人们都知道他的存在,大家自然而然的听从,不会觉得他的存在有什么不公平,不正常,而这个上位也不会让人产生高人一等的感觉,他给人的感觉,他本就应该在坐在上面。

这是一种理想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也许我们因为人性的丑陋,难以达到,那么更次一点的是,上位者,人们能感觉到对他的依赖,亲近他并且赞扬他,就像自己一个敬重的亲人一样,听从,服从。更差一点,便是暴力强权式的领导,总是摆出一付凶悍模样,让人害怕,因为怕才服,而这种领导者,他最终会被人灭了,因为怕,是人们需要消除的恶象。而最差上位者,人民便会群起侮辱他,因为他没有本事,占着矛坑不垃屎,他们食尸餐位,人们怎么会拥戴他,敬重他,保护他呢?人们只会侮辱他,嘲笑他,因此我们判断一个好政府,完全可以从一个方面判断,人民对他的态度!

统治不能以民为中心,开展统治教育,便是一种取亡之道,因此,只要人民反对的,我们就反对,人们支持的,我们就支持,这才是一个上位者以民为本的执政对策。

上位者之所以成为上位者,是因为他有下位者没有品质,他可以带着下位者走向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上位者自己的私利得到满足,虚荣得到满足,上位者失去这一点,便是上位者的失职,背叛,他们就应该受到严惩法办,否则人类社会只会被这些上位者所毁灭,人们永远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人民,判断上位者,很简单: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很简单,可是我们的私心私欲,切让我们成了瞎子,盲人,只知意淫的低劣生物,这是人类何其悲的现象,自称万物之灵的人,有多少人明白,尊从这样的真理。更多的人迷失了本性,忘记了斗争,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活死人,多可悲呢?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读译]所有的人不做好事,不尊自然法则,不循大道,不行仁义,人们才体会到道的重要,这个时候才会来讲自然法则和仁义关爱。人类自以为聪明的时候,便会生出自以为是的东西。父母兄弟之间争名夺利你死我活之际,才能体会父母之间的孝兹爱护是如此重要,兄弟之间的团结向上是如此珍贵;只有等到国家昏乱之时,才会有忠臣出来死护纲常维护国家不再病态,试图把国家从昏乱中拯救出来死而后已。

[读感]老子这一章提出,仁义,智慧,孝慈,忠臣是社会病态的产物。你一定会很吃惊吧,老子反对智慧,其中还有一句不尚贤,使民不争。我们的社会需不需要仁义,孝慈,智慧,忠臣。如果我们这个社会不病态,那么那些东西就本来就已经存在,谈不上需不需要。正如第十六章所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自然。

到底是什么样的智慧是我们不需要的,什么样的仁义是我们不需要,什么样的考慈是我们不需要的,老子其实要表明的是,病态的仁义,病态的智慧,病态的考慈,病态的忠臣才是我们不需要的。你也许会说,仁义就是仁义,何来什么病态的仁义,这算那门子事呢?在这里,我们似乎有些混乱,可事实上老子只是说出人类无奈的一种劣根性。

人类通常喜欢以为自己是可以把握这个世界,可总是不承认自己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必须尊守这个世界的发展法则,而人类总是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教训中进步一点点。

人类的自恋,使得人类总是自以为自己是多么的了不起,其实我们根本不需要去讨论什么是仁义,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孝慈,什么是忠臣,我们所要注意的只是我们人类的发展有没有尊照道的要求去发展进步。

什么是道?道是宇宙发展进化的一种规则,这种规则应用于整个个体之中,就像我们提倡的和谐,没有和谐的宇宙发展规则,便会产生矛盾与消亡,互相制约,产生痛苦与毁灭。

人没有大局观念,枉谈仁义,智慧,孝慈,忠臣。把一些与宇宙整体不合的变异运作当作创新时尚,是人类最可笑的自大。把贬底别人抬高自己是人类最无耻的行为。人一生中,他们无休止的做着这两件事,总是难以找到自己。其实只要把握道的成长法则,便自然能成为道的一部分,无灾无痛,无欲无苦,纵横驰骋于天地之间的那种生命自由的感悟。人,束缚自己是自己莫名其妙的思想和莫名其妙的对比,那对比产生的自恋或自虐才是我们快乐生活,和谐生活最需要克服的东西。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读译]断绝了争圣的伪学姿态,没有自作聪明的自以为是,便能百倍于人民创造利益,断绝虚仁假义,孝慈互助本就是人的本性追求,断绝取巧争利之心,人民便不会强取豪夺,此三者因为不能足够体会文化的真义,若要令其有所归属,足踏实地,朴实无华,简单纯朴的生活,少作无谓思量,少些贪心**,不要跟学不良风气,自作聪明就自然不会有什么恶果恶业。

[读感]老子这一章也属于政治论,承接十八章,讲明无为而治的要素。其实我们应该把仁义和道德当作人必需有的品质,没必要去搞排名攀比,不要去弄什么贵族贱民,人物高下,尊圣盲从,人人平等,各尽本份,一切都能以已度人,大家都能尽自己的互相帮助的善良本性做事,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生烦恼。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互相攀比,比守物质比学问,比完学问比道义,比道义久了又生厌便又比凶狠,比凶狠比累了,便比善良,比善良比到无趣了,双比物质,比精神,比这比那,最后终免了一死,仍是生命的一部分,最后也就一命呜呼,其实比来比去什么都不是。挑起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斗争,人们不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么。

自以为是圣人,智者,别人都要听之,往往其实也是自已只不过是当时知道了些道理。就如我解读《道德经》,批评别人,也是只不过是看到自己能看到的东西,谈不上什么高明不高明,以此认为比别人高,那心里便不会有无谓争斗之心了。

帮可帮之人,助需助之人,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更不要执著于某一种理念,只要符合自然大道,便可尽心为之,如此的足踏实地,朴实无华,简单纯朴的生活,少作无谓思量,少些贪心**,也便会少很多烦恼,老子这样劝告,自然是道理,我们有什么不听呢?

生活中的圣,智,仁,义,巧,利都是人自己创造的,这些东西如果不能放到大道中去思考,便是片面的执着,不合自然之道,不能恒久传承。

生活中若能少了这些排名,少了多少比较,便少了很多争论,也能多些生活感悟,人性的有趣有多彩并不仅仅在于表面的风光,很多时候,来自本性的发现,更让人感觉生活的真实。

现在的追星,时尚,名牌,地位,幻想都是自已脑子里想出来,自已满足的东西,被这些东西牵引,都一种人类的低级**泛滥所致,不与之断绝,一生便没有什么好结果,如果能与之断绝,在感悟生活上便能寻到本质,获得成就了。只有自己实实在在感觉到的东西,才是那人类真正需要的东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原文]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读译]应诺与呵斥,有多大的区别?为善为恶,相差又有多少?人人都畏惧的东西,怎可不有所惊惧。自洪荒时代便尽是如此了!众人熙熙攘攘,其乐陶陶,安享富贵,如享崇荣,如春日登台般畅意。唯有我独淡漠世事,波澜不兴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就像婴儿般单纯;疲乏了,无所归依。别人都那样满足,独于有我好像被遗弃一般一无所有;我真是愚人一个呀,别人都明明白白,而只有我混混沌沌,别人都明白事理,唯有我糊涂昏馈;如无边的大海平静无波,随风飘渺无止境;大家都有所依托,独有顽固不化。我与众不同,但切也追求天道。

[读感]老子继承第十八,十九章,以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观来表达自己追求天道的心境,同时进一步说明,世上荣辱富贵,善恶区分,人们的执念与求道之人的心境是如此的不同。这一章里,老子似乎在说出自己求道的决心,把自己的与众不同描述的跟别人所讥讽的一样,表示自己对人们那执着在名利众中熙熙攘攘自我标榜的不屑,故意抬高别人而贬低自己,也是顾忌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同时也告诉寻道之人要面对的心魔。

不相信有神仙的存在,但我相信有神仙一般的生活存在,而这种神仙一般的生活,我认为就像老子一般,能把自身融入到天地万物之中去的人。无为,其实是把一种理想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生活要追求一种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要符合自然进化,符合天道演化,这样才能获得天一合一,自由纵横的生活感觉。

物质禁锢不可怕,世上最可怕的是精神的标锢,拥有精神的人更是如此。老子提倡所说的儿独不同,是建立在贵食母上,世人都在追求这,追求那,而切忘记了自己从那里来,又该往那里去。其实追求有时也是一种束缚,他让你眼界局限于追求,让你的思想不能放开,放你的生活变得单一,这种单一是被牵引着的单一,是一种禁锢,这种禁锢有时感觉是一种依靠事实是一种束缚。无为,而一无所有,有所依靠,但合乎天道,纵横驰骋无所阻碍,放心心灵,自然能感悟到更多的人生乐趣,生命意义,如此才是追求天道的人生。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读译]大道的表现与内容,便是尊循“道”的定法则,道的物象,看上去恍恍惚惚没有固定,但是惚惚恍恍之中呀,又有他固有的形象,幽深暗昧之中,有着极为细小的精气,其精气表现的是如此的真实,其中函含着无比的信念,自现在推向无穷的古代,他的名气也能找寻到,给大家参考体悟。我们如何能知道万物的起始,便是如此。

[读感]老子这章的大道论,其眼界之宽广令人实在是叹为观止,以几千年前的一隅自识,就能够认述到类似于现在的宇宙论,其伟大真正是无可言传!那时谁能相像地球是怎么来的,人类是如何进化的呢?而那时代的老子,便知道自己只不过是宇宙中微小的不能再微小的一粒精气,一点尘埃。

人类从老子之后,再经过二千多年,我们才能在各种科学成就下知宇宙的秘密人类的起源,以自推古,老子也算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人,老子如果在那个时候明确的提出宇宙论,想来给人类提供的科技进步一定会更加轰动,不过照那时的社会现状,应该会被认为是一个疯子,当作异端处理。因此老子只有用惟恍惟惚的大道之类来引导人们自今及古,寻找人类,寻找地球的远古之名,远古之存在,进而体悟万物运行规律,来推断我们的将来,明白参道给我们带来的认识。

自今及古,自古及今,由今推将来,这便是参悟大道最终去处。人类如果不能重视自己的历史,便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将何去何从,那样人类便终是会走向自取灭亡的境地,让大道再来一次新的轮回。

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我们一样有着不能确定的信仰,就像我们内心的宇宙世界,我们生活是为了什么,我们都无法给自己一个准确的答复,不正是惟恍惟惚么?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不正是如此?我们好像没有信仰,可我们总是在信仰着什么?我们不想遵从什么规矩,可我们总是有不得不遵守的规矩?在我们追寻自由的渴望里面,不是也明白,有些不自由正是为了更多的自由?因为有道的存在,使我们知道应该尊循的一些东西,脱离了道的法则,我们为道所弃,自己被排弃在宇宙天道之中,只是自己自以为自己的世界,便是真正的狭隘。为了方便访问,请牢记bxwx小说网,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

[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读译]古语说:“懂得委弯曲就能得以保全,受得屈枉才能有伸冤之日,能处卑下才能得高贵,能去除陈旧才能有创新,少学才能精,多学就会迷惑。”因此,圣人都能专精守一,以“一”作为道的本源,不坚持已见,便能明白事件真相,不自以为是,但能得真理,不自居自夸,才能成就功业,不骄傲自大,便能持续成长。正因为不与人争,因而天下没有人可以跟他争。古语所说“懂得弯曲就能得以保全”,怎么有假呢?这都是他的功劳呀。

[读感]做人要懂得委曲求全,懂得以退为进,求进要懂得谦恭不自满,懂得破旧立新,学习要精而明。术有专攻,业需有专长,这便是我读一章悟出的道理。

认真坚持着去做一件事,选对一件事,执一为天下式,发展好自己,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老子这一章中要做到以不争为争,这个是以不争为争,我想应该是说人不要抱着输赢的思想负担去做事!做人做事如果能够专注于做好事情,那是没有做不好事。

人有一种执念是好事,可若是只着眼于执念而忘记于过程,那便会迷失,处处落于后面。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你执著于得到,便反而会得不到惑者得到了也就是那么一回事。

研学道德经使我明白了很多还没有明白的道理,我的生活变得更坦然,无论得失,不给自己太大负担,但是要求自己全力去争取。

张驰有度是最好的学习工作方法,同时也是最好的生活状态,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快感与刺激,而不知道那都透支生命的行为,是一种病态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在老子的谆谆教导中,我们要明白来自我们内心的黑暗,寻找让我们成长的精气,那才是我们寻求的世界。那才是我们生活的本源所在。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对比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哉。两相呼应,正是老子悟道劝人的金玉良言。不尊循在道之人,他们的后果已经被历史周复始的证明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执迷不悟呢?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

[原文]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读译]少说话合呼自然,因为,狂风吹不了一早上,而大雨也不能终日不停,难道不是这样么?天地法则就是如此。天地法则都是这样不能持久狂暴,何况人的狂暴刺激呢?因此悟道之人会遵从道的定律而存于道,求德之人而与德同在;而失者则总是失败,悟道之人,道自然乐于与其同存,有德之人,德自然也乐于与其同存,同于失者,自然便只是失败同存。

[读感]老子这一章继承上章,通过天地自然现象来对比人生追求,要求人们悟道修德,要与天道同存,与德同存。回看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一章的希言自然,便是对静曰复命的进一步论述。同时用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来进一步强化这种认识。

佛语有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循环!”,老子《道德经》“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也是这个意思,在这个层面来说,佛道理念也便如同源一般在此相交。

参禅也好,悟道也好,都是在静思去欲中寻找生命本源,从而明白自己的来去,不再枉作何去何从之叹!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有些事情就应该看开,有好运时有坏运,坏运来时好运也不远!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读译]踮着脚的人不能平稳站立久,跨大脚步之人不能远行,主观固执之人不能认真事情,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分清事非,自居自夸者反而是无功之人,自尊自大的人不能获得长进,得人认同。这在“道”的法则里面,是一种过度的行为导致损害正常的发挥,不是万物成长的必然规律,因此悟道之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读感]这一章的内容使我想到我现在所学习的行业——律师。大家都应该知道,律师的主要责任是帮助法官判定事实真相,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虽然现在有很多不良的律师吃了被告吃原告,但这种律师终是做不了长远,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虽然这些律师的手段很高超,但随着群众越来越雪亮的眼睛,他们终是会活不下去。除开这些吃了被告吃原告的律师,还有一些律师则是一切以利益为上,虽然他们不会吃了被告吃原告,但他们为了帮助当事打赢官司,为了自己和他的当事人争取更大的个人利益,不顾事实,曲解法律,甚至混淆事实真相让法官错判,他们虽然没有吃了被告吃原告的变态律师那么差,但如果是有意混淆事实那一样是违背天道,要受到法律制约。

在我现在的理解的过程中,我感觉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寻找一种万物和谐共处的原则,而违法之人就是在破坏这种万物和谐共处的原则,也许法律并不能代表道的法则,但是法律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保证万物和谐共处。身为一个律师,一定要明白,完善法律是天职,维护法律是天职,他们应该有这种悟道的觉悟,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律师。

对于能够利用事实展开雄辩之人,在不是制造虚假事实的状况下,利用法律漏洞来帮助当事人,这不算什么,但如果是制造虚假事实或通过非法手段来为当事人获取利益,为自己获取利益,那就违背天道,会得到天道的反击也是必然。

利用法律漏洞的人可能帮助完善法律,让法律更接紧于天道,更能维护万物和谐共处的原则,大家的生活便会有更多的保障,同时那时不时的不合天道反而会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风景。

因此,身为一个律师,要明白这一章的真义,拔苗助长不利于当事人,让当事人养成遵法守纪,对他一生有好处,让他懂得用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不要去违法侵占别人的利益,会让他能有一颗平稳的心态去为人处事,那不是为当事人好吗?身为律师要充分懂得不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天道悠长,法律的进步与时俱进,这个世界的发展,离不开顺应天道。

老子这一章虽然讲的是人生,但我感觉其中暗含的政法观点也是相当明确。所谓无为而治其实是指有些事情要遵照天道常理而走,不要强加控制。这也使我想到中国的宏观调控,我们都知道,单纯的打击囤积居奇需要全民参与,如果没有全民参与,那是很难做到,宏观调控其实就是将整体水平控制的一定程度,而另一部分要冒出来,冒头很大,自然发现查处,这也是宏观调控以大来平衡小的作法,还是符合道法自然的,宏观调控只要能控制在自然相克的范畴,他的作用便不会没有。我们很庆幸我们的国家领导人的政治艺术水准,能够这么有水平的应用天道规律,也是我们作为普通民众的一种幸福!

一切事实,一旦过度,便要压制,无论是大环境还是小环境都是这样,作为国家便要站在国家的立场,全社会的立场来强力调控,作为个人,一旦自己的行为过度,也要自我控制,如果自己都不能控制自己的度量行为,一味好高不懂足踏实地的做,便终究会一事无成,就算运气好偶有所成,也终免不了落魄一生命运,不得善终。

企者不立,强求不得,做人做事一定要量力而行,缓缓求进。

跨步不行,大跨步前进,听起很有气势,但不能保证长久进步,因此,很多东西,并不是得到就是好!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读译]万物形成之时,还在天地形成之前,无声无响,空虚无形,独一无二,往复运行不止,可以说是天地形成的本源,是孕育天地的母亲,我不知道称他为什么,只好认为这就是“道”,再勉强认为他是广大无边的大,大到似乎不存在,不存在感觉着遥远,如此的遥远又似乎就在眼前。因此,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在我们认知的四大中,人也是一大,人存在于地,地存在于天,天存在道中,而道的运行则是依照着自然法则。

[读感]老子虽然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但从这一章里面,深深感觉到老子悟道的那份执著,决对不是那种无为而为的做法一样,我似乎感觉到,老子对悟道的时候感觉着道的无法清晰感知,只有感知自然去感知道。

老子这一章立场于人的大引申到道的大,人所做的一切就是把人的大融合到天的大中去,人心不足,人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仿佛自已就是天父地母,切不知道自已只不过是天地中一个物体,渺小到不能再渺小。人类用尽心智强自作大,其实也只不过是自己脑中形成的世界,不合自然之数,只不过是大自然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人类的灭亡与否一点也改变不了天地运行,道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就算这一片天地没有了,他依然可以孕育出另一片天地。

说有四大,其中道大,天大,地大那是宇宙中不同争论的事实,而人大,则是指人心之大,人心为什么大,只是在地上的所有万物中,他有一种凌架其上的物种优越感。老子做学问也是离不开人心,他想把人渡到效法自然上,所以人大列入,这是一种对人类的一种爱,引导人心向天道。

寻求一种人生的自然之道,把人的成长与生长接近于自然的成长,便是老子要追求的天道人生,众人都会觉得,生活本来就是这样,而不是有这么多的不公,不平,不忿,不可理解。人之所以不快乐,不幸福就是因为不懂得顺应自然天道的生活法则,而一味的强调弱肉强食的自然竞争法则,虽然自然中有这么一种竞争的法则,可那是一种互相排弃的法则,不应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作为四大中的人,他可以去追寻一种共生的法则,否则他便是没有脱离宇宙优胜劣汰的法则,自成法则进而完善发展,这也是老子人大道法自然追求。

人类要真正人大,便是应该有自己的生存法则,一个可以共同成长的法则,人类追求优胜劣的无情竞争法则是遵循一种自然陶汰法则,而人类最终要自己完善成长起来,便需一个可以依天道而行的自己的不被陶汰的法则,进而完善,在自然竞争法则独善其身,自我发展起来,不被宇宙法则陶汰。这便是人大。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读译]重是轻的根本,静应当是躁的主宰。因此圣人终日出行,一定带足衣食,就算是有万分荣光,也不会得意忘形而超然物外,为什么要以肩负万千生命责任的身家,而去冒不必要的险轻视天下交托的重责任呢?轻眺会失去根基,浮躁会失去理性控制。

[读感]老子这一章很明显是在对着一个贵族,一个万乘之主在说话,根前面的章节没有什么承前启后的关系,但他所说明的道理,切是道的无上追求,这跟《道德经》第二十四章所讲述的有些相近。老子这番话固然是对一个万乘之主说的,但对于我们这些非万乘之主,他依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古代的文人免不了为封建主所用,我们不需要为此苛求老子。

我所探讨的是《道德经》现在对我们的启发与教导。依照《道德经》上一章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天下,所以称之为一大,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管辖一个万乘天下,只不过管辖范围不同,可我们似乎不得不承认这么一个道理,管得好自己的人必然管得了别人,即然管得了别人自然管得了天下。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老子这一章当成是说自己的,永远记住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读译]善于行事,不会留下后遗症,善言之人,不会有什么把柄,善于数数的人,不用用于运算的筹码,善于防闭之人,如果没有得到关键要点不能破开,善于团结之人,没有自解约定不能解开,因此,圣人善于救人,而不弃人,善于救物,而不丢弃物事,因而承继了聪明才智。因此,善人是恶人学习的榜样,恶人则是善人的借鉴。不重师,不爱惜机会借鉴教训,就算有聪明也是迷失之人,这就是道的玄妙之处。

[读感]老子这一章所表达的内容,也是在劝人为善,不要为恶,为善与为恶,最大的区别因该就是没有后遗症,没有什么把柄给别人,能够自知权衡得失而不需要借助外力,而且善于保护自己,独善其身,能救人救已,找对参照物,借鉴物,重师重教训,这都是为善的根本,也在道的根本,而悟道是为了什么,不就是这些吗?说到这里,想起一本小说里的一句话:“文以儒乱国,侠以武犯禁!”这两句话粗一看上去,有些很难让人接受,如果是换在旧社会,我想,这样的说法会得到文士和侠士的统一报复吧!

文以儒乱国,这也使我想起了文化大革命,那时**害怕旧文化和旧思想再次席卷吞蚀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便号召了这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是伟大,我想他也是想到这文以儒乱国其中深含的意义,儒家文化不仅仅可以乱国,也是可以治国,儒家文化能占据中国统治千年一直延续到现在,自然不仅仅只是有乱国一说?事实上在很多状况下,他起到的治国作用与乱国作用同等的,问题在于谁在用。

老子看不起孔子其实很大程度上就认为孔子的儒家文化只是一种中间文化,乱国与治国并存,显示了儒家文化的先天不足,把握在不良用心的统法者手里成为欺压瞒骗弱者的把戏,广大弱者身上往往体现出令人害怕的奴性,造成了近代中国的东亚病夫民族形象。

老子提出的大道之路是人们最终发展的方向,万物和谐发展才是这个宇宙的最佳成长之路,而中国共产常现在提倡的和谐之路也是一种尝试。儒家文化更贴近人,而且更易让人接受,而且每个阶层都能找到定位,这也是儒家文化能够占据主导文化的主因。满足部分私心,兼顾大众,儒家文化的这种思想很现实也很符合社会人心。但是人类文化发展了几千年,还停留在一个千年前的水平,没有进化,也不能说不是民族悲哀。

善与恶永远是对立面,善从来都没有绝对性的压到恶,都是只有妥协,而恶经常性的压到善,这便是为什么善总是难为,恶切总是易做,如果不是这个世界少不了善,这个世界早就是恶的天下。人们也许会说,恶也是少不了,其恶不是少不了,而是一种天性,相生相克的天性,战胜恶人才能走向完美,也算是对人的一种考验。

两个好人在一起相处是不会出问题,而两个恶人在一起那一定会来个你死我活,而如果是好人与恶人在一起,那一定是好人让着恶人,只要恶人不逼着好人不能活,好人一般都会息事宁人,不激化,便能共存。这样说来,这个世界,若是没有了恶,还会不存在吗?相反如果没有善的存在,恶人斗到最后也只有自杀的份,没有了对手,还怎么为恶,活着也是白活,在这一个层面善滋养了恶,使善恶不分也是善的无奈与悲哀。

政治是什么,是一帮人屠杀另一帮人吗?建国之初的很多大儒都站在国民党一边,而中国**这边并不多,**懂不懂得儒家文化,无可否认,**同样也是儒学大师,他也能利用儒学为自己所用,他的新的无产阶级斗争观念也是从儒家思想出来,当时**能够把握着革命节秦,一步步走向成功,便是运用了儒学在中国人身上的培养了千年的儒性。那些学习西方**的家伙到中国来指手划脚把中国无产阶级的大好局面弄乱,便是不知道儒性在中国人身上的作用,不失败怎么可能。邓主度所提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和未来的需要,也可以说是文化大革命失败所带来的教训之后的选择。

文人多是统治阶级的走狗,这是因为文人自己不能在经济上独立,更没有政治权力和个人实力来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使他们不得不委身于统治阶级,就算是真正有骨气的文化人,为了大众也只能牺牲自己实行曲线救众的思想,而**则不同,他追求经济和政治的独立,坚定的站在广大民众立场与统治阶层展开斗争,发展自己的无产阶级文化思想,这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支柱。人们也许会问,你有什么证明呢?其实文化大革命就是明证,千万人的血就是明证!没有这种极度的自我文化保护意识会有这种疯狂的行动吗?虽然说有些疯狂和不自量力,但没办法抹杀他那颗发展无产阶级文化的决心与自信。虽然过份悲壮,但是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偿试。

我们现在的无产阶级文化在那里,相反,太多的资产阶级和封建残余思想还是主导着这个社会文化,如果现在不是还有一个强力的标榜着无产阶级的政权,怕是谈无产阶级文化的权利都不多。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读译]认识明辩自己的长处,时刻守护自己的不足,甘愿低调平凡如水沟。这种低调平凡如溪沟的处事,使人的德性不会偏离方向远离本源,就像初生的婴儿般保持着人的自然天性。明白什么是白,谨守着不堕入黑暗,这是为人处事立身天下的定式。保持这一天下处事之式,便能寻找到真理,追寻到做人的终级目的。知道什么是荣誉,避免遭受耻辱,甘于守住荣誉而坦然处置欺辱,始终心怀若谷,保守本心,处于屈辱地位而知真正的荣辱,如此保证原有的自然本性不灭,取得做人的道德完满。人们把各种**去分散做人的纯朴天性,从而衍生出种意识形态,圣人利用它来引导管理人类,因此,真正能制引天下的是没有分散出来之前的人类纯朴天性。

[读感]老子这一章,讲的是社会制度产生,也算了是政治论。

朴散则为器,儒家所倡立的东西,礼制等等,其实也就朴散为器,孔圣以此来治理天下,也不失圣人做法。但归根到底我们还是不能失了本心才对。

因此繁文虚礼就是妨碍社会前进的碍障,儒家的仁,义,礼进化了千年,有很多已经脱离了人的本性,所以要坚决放弃了。

这使我想到现代的法律系统,也是一种朴散为器,国家利器莫如强如法典来的有用。法律制订也必须建立在人的本性之上,人之初性本善,此善自然是立法之根本,任不善的法律及其解释都不应该受到保护,否则便是对恶的纵容,对社会正常发展的障碍。

我想到很多律师不断说的一句:“为了当事人的最大利益争取自己的最利益!”

我觉得这句话真的很可怕,什么是当事人的最大利益,不合法利益算吗?自己最大的利益,律师的行为道德标准是什么?律师只是为了抓法律漏洞而生存吗?帮助当事人与争自己最大的利益,这个尺度好像很难把握。人,总是会失去本性去追寻一个意识的空虚,他们缺少对道德经的认识,中国缺少有哲学家思想的律师,而太多讼棍一般的律师,他们能够理解: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我认为律师充分理解这一章,保持一种纯朴为善的天性便能掌握如何为当事人争取最大的利益,而不是以善助恶,善恶不分。

生活中,很多人都总是喜欢到处去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总是对自己愚蠢与可笑视而不见,所以这种人总是没有什么成就,就算有一些成就也是在飘飘然是迷失自我,一个失去做人本性的人,谈什么成功呢?

修道的人,建德的人要永远保持认识明辩自己的长处,时刻守护自己的不足,甘愿低调平凡如水沟。

生活中不是如此么?低调平凡如溪沟的处事,不偏离方向远离本源,就像初生的婴儿般保持着人的自然天性。明白什么是白,谨守着不堕入黑暗。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温习多一遍,感悟似乎又多一点。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读译]一心想将天下据为已有随个人意志而动,视天下为已物强取豪据,我看他最终会一无所有。天下是神器,不是想怎么就会怎样,不会随着别人的意志而左右。强求者失败,强据者失去。因而圣人能顺天道而行,无为而治,不为得而治,自然不会有什么得失之忧。万事万物各有其性,各有其成长之道,前进跟随,缓和急进,强弱转化,得失转换皆有其来去。因而圣人处事会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而得道。

[读感]我们为人处事,时刻记住,不一定自己是对的,自己所做的所认识到的只不过是适合于自己的,每个人有每个人成长的故事和成长的道路,我们不强求别人,只是要求着互相包容,不可强而对抗,如此,自己才能好好成长。世界上的事,也是在强弱中成长,无欲而争,与强求的差别,便是在人心中有为无为的一种心境。追求极致完善往往得到的是很不完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人生的矛盾很多时候便是这样产生的。所以我们要学会简朴平凡,要有一颗平常心,才能不会产生那种怀才不遇或者感觉自己总是得不偿失的不良心境,这样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除了让自己有些不开心之外。

世界上任何事大起大落都不正常,是一种天道被破坏而产生动荡的表现,所以中国追求的和谐社会其实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政治追求,那些攻击破坏者们总是用一种强而为之的作法指责和谐执政理念自然是错误。

我们经常认为自己的思想可以改变别人的思想,事实上不是自己的思想改变别人的思想,而是思想交流之间产生更符合大家共处的思想,这才是思想交流的最好结果,我们应该放弃得失之间的成见,放宽自己的心胸,广泛的吸纳接触各种思想,去掉那些极道的,不利于世界万事万物共同发展的东西。

适合于个人与适合与世界的东西,我们要分清楚,不要把个人情绪来去主宰世界,以个人意志来决定天下去向,这必然会遭到失败。

像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们一样,以胸怀天下来治理天下,与天下同甘共苦,这才是真正治理天下者的风范作法,现在有些,只关注着自己个人得失,欲将天下作为其个人**的工具,他们注定是要失败。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是谓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读译]用天道之理来辅佐人君治理天下,不会以强兵好武来治天,因为那容易得到不好的报应。军队所到之处,民困田荒荆刺众生,一片凄惨景象。凡事经历过大战之后,年景必然不好,诸多凶事,不利于社会发展。强兵达到目的制止战乱即可,不要以强自恃遭到恶报。战胜而止,战胜而不侵占,战胜而不骄,战因不得已为之,是之不因战而自以为强。事物胜利过强容易产生衰老,不合天道,不合天道终会导致未落。

[读感]强大的武力只是一种威慑而不是一种强取豪夺的手段,更不能拿来治理天下,以暴易暴只会适得其反,只要能够压制暴力便达到了强大武力的目的,顺天道而用武力才是武力的条件。出师无道,必取灭亡。看现在的*,**不以天下苍生为念,争强好勇,自以为是,他们当然是注定要灭亡的了。

社会的发展,每一次的战乱都是因为武力的平衡被打破才引发战争,最终的结果不以武力的强弱计算,依然是得道者胜失道者败。多少武力强悍者试图逆天行事不尊天道,用暴力引来更强的暴力,终致让世界在自我屠杀中挣扎灭亡,这便是逆天行事者的可悲下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不变的道理,那些不尊循天道而行事的人,就算获得一时的成功,最后也会一败涂地。

人类发展到现在,在最强大的核弹平衡制约中,我们迎来了现在和平发展的时间,真心的希望和平从事永存在人间,战争远离人间,全世界人们一起和谐共进,幸福生活,可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心存歹念,逆天行事,他们的下场终是在千年前就已经被老子判定了。未来的战争是完全毁灭的战争,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战争,并对可以有出现的苗头加以抵制,这是给予我们这个时候每个有责任人的义务!

生活中,我们应该反思自己,很多时候在我们的权利被粗暴侵犯之后,我们该怎样做,甘地的和平斗争方式,我们的是不是除了暴力对抗之外,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法,法律是我们生活中最后的和平利用武器,如果法律没有了这个效力,我们这个世界很危险,在这个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站起来,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捍卫法律的尊严,学会法律,运用法律,维护法律是我们这个时代遵道而行唯一之路。任何人,任何事,逆天道而行,终会被天道所弃,归于灭失。为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

[原文]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读译]起兵打仗,是一种很不吉祥的,大家都对它极为厌恶,因而有道者不会选择他。君子追求上进,用兵则放在其次,不是君所为,若不得已而用之,自应适可而止,不以战胜而自喜,自喜那便是自喜杀人。杀人者必被人杀,这种做法不得天下人心。万事以和为贵,以善为本,凶恶之事自然避之远离。军礼偏将军为上,上将军为右边,以丧礼来对待战胜之事。杀了人家的兵士,以悲哀的心情来处理,以出丧的礼仪来处理战争的胜利。

[读感]老子这一章要求国家以端正用兵之心,不为私欲而战。虽然说有点书生谈兵,但在大的战略层面,我们确是应该要遵守。很多时候,不能和平解决的东西,必然要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上升到一个国与国之间,如果没有更高层次的裁决机构,人们便会用最野蛮的方式来决定生存,人类无论如何发展,最终还是用最野蛮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是不是文明社会的一种悲哀呢?

法院在审判之前尽力来调解,这事实也是沿用了老子这一章所端正的打官司的态度,双方如果有协商解决的可能,大家就还是协商解决以和为贵,若真要弄到公堂之上,自然要接受国法强制执行,难免是双方撕破了脸皮,可若是一方总是恃强凌弱,自以为自己占据了最原始的优势,便无视弱者,便自然是只有更高的平衡机制来作平衡调解,以免上升到最最原始的武力解决上去。

这使我想起了现在人民的法律意识,我认为人们就应该学会依法讲理,自觉守法并保护自己,那些恶吏法官利用人民不懂法来徇私妄为,不良奸商利用人民不懂法来大行奸事,坏人也穿法律空子来压迫好人的生存空间,这些都造成了好人难做的社会现实,如果好人能充分运用法律知识来对抗坏人,争取最大的最好的生存空间,这无疑是值得为之一生奋斗的。老子奉行不为,但依然明白到必要的武力那是应当的,而上升到法院解决的问题,便自然是武力之前的最后底线。事实上如果法院都找不到公理了,人民就需要做好用生命去捍卫真理的时候了。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

[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读译]道常常不能明言何物,纯朴也显得渺小,天下间没有人能驾驭运用,但如果执政者能够守道尊朴,天下万物自然自动服从调度。风调雨顺,天地同庆,普降甘露,人民自然自觉守本份得自己该得那一分。因为有了各种利益,便定出了各种名份,有了名份,便制订相关制度来确定,知道了名份,便要懂得适可而止,知道适合而止世界才能运行不殆不出现问题。这道对于天下的意义,便像山川与江河大海一般一生多,多归一。

[读感]老子这一章的政治论,也是前二章军事论的一个补充,道是不可触摸的东西,没有人敢自认掌握了道,纯朴看上很平凡很普通,但他给人的感觉就是充实而实在,人一旦脱离了这种感觉,还能真正算是个人么?自然,如果人人都能感悟道的无常无名,就不会在得失与虚名之间受尽煎熬,就不会在惊恐不安中生活,也不会有这么纷扰庸俗之事,朴素而简单的生活,不是最快乐幸福的生活方式么?人类如果能够体谅这种为人的尊循天道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就算我们有多少自我独特的个性,最终能汇合一起,融入这个宇宙世界中,便不会有这么多互相撕杀,不会有气候的反常,不会有环境被破坏失去平衡,能源危机,粮食作物不够。所有的这些,是人们不知道体会道的名与无名,个人个性与社会总体那适可而止的度和千万江河终汇于海的胸襟。

人出生到死去,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整体到个体,从个体又回到整体,共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那一个世界便是我们活在这一个尊循同样道的存在的整体,同一个梦想,便是这整个整体始终与个体的融合,一个整体的进步才是一个个体存在需要努力的事。江河从一股股清泉起到汇入大海,他也是在完成一个整体到个体,个体到整体的一个过程,每一个循环,都在完善着自己的过程与结果,只有善始善终才能获得整体与个体的升华。人类制度,把人个体与整体之间进行规划完善也就是在寻找生命的一个完美循环,只有在这个循环的良性运作才能体现我们良性活,这种道理显而易见,我们为什么不能看到呢?

人作为一个宇宙的生命个体,有他个体的特性,显现出道朴散而成一种实在的形态,使这个宇宙变得更加多彩,也使宇宙过程显得更多的转换与变化,一个鲜活的宇宙,当作参与这个进程的生命个体,努力去体现生命各自各精彩,也是人天生的权利,而如果这种各自各精彩破坏着这个进程的和谐升华,生命的个体与宇宙要求的归于道一,那便是逆天之行,终将落个悲苦下场也是自然而然。个体消失在这个世界,不过是一种生命体形式的转换,身为个体生命人类不能体悟这个简单而明白的道理,他自然注定一生失败。

人作为一个孤独体去奋斗,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的荣誉之说,那些看上去个体虚名,都是变相的对个体的一种折磨与惩罚!执政者不能尊循这个执政之道,便是自取其辱自取灭亡。而作为所有的生命个体,放纵别人与自己的不尊道的行为是一种做人的失责,也许你管不了别人,但管住自己尊循的名制行事,便会修得一生完满了,你这一生就是永恒不灭。任何不尊从道的人,为道所弃自然是常理。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读译]知道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明白了解自己的人有明见。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有强志。知道满足的人会富足,顽强坚持力行者有志气。不失根本的人才能长久,身死而道存才是永生。

[读感]老子这一章的人生论,要求我们做人要懂得适可而止,要知已,要知彼,有智者不能自知,奸佞滋生,世界上有很多自以为聪明的人,不能自知,而逞智慧,妄图以已之智去控制指挥别人,切不知道被别人嘲笑。老子上一章有言:“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以为自己了解别人,便使尽心机,谋取私欲满足私欲,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适度,自然早死了。

常言自足者常乐,一个不懂知足的人,他永远也不知足,多了还要多,**不断产生新的**,成了**牵着走的玩物,此等人士,何日言富,谈乐呢?富也是建立在一个足的标准上,如果自己的标准总是超过自己所有,富从何来呢?道理如此简单,有多少人明白呢?

我们要坚持顽强力行的追求人生的完美生活,懂得去总结欣赏自己的所得所失,如此才能常乐,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活的充实实在。

古代帝王们大唱万岁,可是他们切比谁都死早,没有留下德行之人,死了也就完全死了,不能体现在与永恒的道的进程里面,为道的进步所抛弃为进步的人类所唾弃,这才是真正的死亡,所以那些为了大众,为了全人类作出努力与贡献的人,他们成就延续到现在,甚至将来,这才真正的万岁长寿,这种道理,稍稍悟得人生的人也知道,会有这么难以理解么?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原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读译]大道行于四方,可左可右,万物依靠着他生长,可他切没太多的干扰,有功而不自居,供养着万事万物不自以为是他们的主人。因为没占有**,便似乎没有一般渺小,万物依靠他来成长他不以主个自居,显得是大到不能再大。因为他一生从不称大,因此也成为最大。

[读感]命里有时候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应该怎样,往往回过头来,才知道,其实那只不过是自己这样想而已。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理想,生活如,人生如此。当我们不依照一些规则来做事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人的一生没有规则的成长便不是健康的成长,而是一种病态的成长。

做律师的金科玉律:“处处拿法律当回事的人不懂法律,处处不拿法律当回事的人终会受到制裁!”法律即然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向整体发展规律同步,他的运用便不能离开了实际环境的分析,我们现在的法官和律师都很缺这点,不要说普通法律工作者和那些企图利用法律来生事的人了。

中国法律代表着中国**的执政意志,而且中国不称霸的发展理念事实上也是不称霸因反而能成为霸的发展理念,正是符合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天道,正如这一章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你天天说你自己多了不起有什么用,要去努力表现,这样,你才能最终被承认为大呀。

很多人,有点钱了自以为了不起,有个车了自以为了不起,有点权了便肆意妄为不知所以,这种人自以为大,其实在明白人的眼里,那算什么呢?自以为大,终不能成其为大,更多的是让人看着作个反面教材,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像他们一样,迷失了哟,老子早就有话告知: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保持一种进步的平常心,你才能慢慢的变强变大,最终才能让人知道,你的存大就是这个世界存大的一部分,离不开而永恒不灭!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读译]顺应天道,天下自然归顺,归顺之后绝对诚心助你,安享太平康泰。天音与美足,让过往之人驻步而享。道说出来,没有什么可以味道可品,看不见呀,听不到,用不完呀!

[读感]天下之事,顺天道而行,损有余而补不足,很有点**的味道,可是人心多诡,也要顺人心而走,人心不足之时,就要视是否会带来社会不公,打击人的积极性,破坏天道的平衡,如此而顺天道,自然四下清平乐道。

原来的**,一味的讲求公平,但人心切不公平,人的分工不同,造成了人心里的价值观念不同,人心导致这种各取所需要的社会不能实现,只有依照人的各种私心**制订出分管的体制出来,约束着往有利于社会发展去走。

天下间,什么都可以没有,但是公理一定要有,这便是天道最后要求,若公理不在,便是天地也不仁万物为刍狗,圣人也不仁,百姓为刍狗,杀人者便自杀,伤人者自伤,天下便一片黑暗,永无天日。

人的私心膨胀时常引来杀伐不断,人命贱如狗,才思大道,实在是人类的悲哀。生活中,我们总是有许多东西要坚持的东西,而我们需要做的工作,顺应天道,安心工作。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原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读译]在要进行收紧前,必要进行相应的舒展;在要弱化敌人时,便要使之过份恃强;要废除敌人之前,要先使之过份骄兴;如果需要得到,便要先给予;这是隐而不见的聪明,以柔弱胜刚强之道;鱼离开深渊容易招至大难不能存活,国家有效的威摄武力,不可以四处弦耀张扬!

[读感]道德经这一章,让我想起现在的父母教训孩子,现在的父母们往往宠爱自己的孩子,总是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需要,或者总是一开始就千方百计对孩子进行自以为是的计划教育,把自己的梦想一股脑的压向孩子。宠溺之下,结果意与原违,本来想管束一下,他变得更加张狂,本来想让孩子们更加强壮,他切一日一日的变得弱不禁风,本来想让他更加兴旺健康,他切变得越来越像是废人,总是满足孩子们的愿望需求,结果切被别人什么都骗去。此真所谓是大愚蠢呀。事情的好坏转变往往体现在是否过度的份上,人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泉,可**没有一个满足,而只是有着渴求没有个度,那最后的结果自然得到反而变成失去。

还记得一个在春晚上看到一个相声节目,说的是一个人,就喜欢惯人,要把那个人送上绝路,鼓励他的过份恶行,让他最后得到恶报,其运用的道理便自然是这个道理。刀子磨的太快,用起来顺手,但是不可以常保,这个道理,很多人明白,可运用到实际中来,就差很多了。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法律条文并不能框框就套,他们都有实际的运用环境,兵法也一样,有一常势,便实际中,兵无常势,生活中也一样,不应该说那一种生活才是好,给自己限定一个个框框,自己活在自己的监狱里面,这实在不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老子这一章的柔弱胜刚强之道,其实是讲一个弱者如何与强者争胜的之道,刚强的人,让他刚强到忘乎所以,过份的去强取豪夺,从而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弱者便能找到达到自己胜利的目的。躲在暗处的敌人最可怕,一个懂得隐忍的敌人才是好的对手,而一个有一点本事便四处招摇之人,他的本事能有多少呢?

中国不争霸,仍是奉行不争为争,而那些个叫嚣着争霸之人,反而得到各方抵抗,就算你实力有多强悍,也是疲于应付,不是吗?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读译]道总是显得无所作为,可万事万物都在依照着他的规则得失。如果管理者能够克守天道,万事万物自然顺化归从。若有因私欲而妄作,我们可以用无名的朴素之道进行约束。以朴素清净淡泊的无名之朴约束,人们将控制自己**。没有**的泛滥妄作,天下自然是清净平稳。

[读感]读起这章,我想起信神这一说,我们通常认为是不信者无,信者有。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很多东西,他看上去没有规则,但事实上就有那么多的巧合,仿佛告诉你,规则还是存在的。就比如炒股,人们总是找不到什么法则,但没有一个真正炒股的人否认,这中间他确有法则,而且股市是按照这个法则在运作。只是我们不知道这个法则到底是什么?我们只能用自己理解的法则去操作,有还是没有,实在说不清。

道看上去没做什么,没做什么,那怎么知道那是道呢。要尊从道,什么是道,道可道,非常道,这让那些管理者们很困惑,因为抓不住道。所以老子这章所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有道理,只是要做到候王若能守之,那很难,这道,可不是那么要理解,惹都能理解了,要尊守那自然好说,不能理解如何尊守,这麻烦实在是很大呀!不过后面几句似乎点明了什么是道。怎么这样说呢?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是心中所认为的道,其实是不欲以静。候王守道,万物自化,不欲以静,正下将自正,天下自正了,便自然是万物自化,这是相等的,候王守道与不欲以静不是相等么?

道德约束,其实也就是人类**的自我约束。人的**有那些呢,无非是吃,性,名。暴吃暴饮,与淫欲无度,追逐虚名枉像。吃表现在吃珍奇,吃新奇上,因此不论好吃不好吃,对身体有害无害不重要,只要能吃,只要很少吃到,很新奇,人们便失去了自持变得噪动不安,此是人之常情,便不合天道,最终会害人害已,导致盗贼四起,你争我斗。性也是很奇怪的**,性是咸盐,越吃越渴直至人亡,若没有约束,便自然是死的快,而且三分钟兴奋,过完之后,身心俱累,而那些试图金枪不到的意淫那终归是意淫,不合天道,怎保长久。名,爱美,希望别人尊拜,无视别人傲视天下,这种感觉是不错,可要是每个人都这样,都把眼光抬到天上去,那这个世界不乱套,那才是怪事了。

现在很多专业,学者提倡什么性开放,提倡什么私有化,提倡完全的市场化,其实就是在鼓吹**的泛滥。**每个人都有,要宽容对待没错,但是要放开,不约束,那便无疑是取灭亡。外国的东西不好,就像现在很多外国人在抵制奥运一样,他们一样是丑陋而落后的一群人,你能相信他们的体制就适合天道,人们自正吗?

坚持走自己统筹兼顾之路,让中国特色征服全世界,奥运就是我们的一个切入点,不是吗?那些个跳梁小丑们不停的蹦是知道自己离未日不远了,再不蹦一蹦,以后没机会了。中国发展到如斯地步,不是一直在走有中国特色的天道之路所至吗?

从陈胜吴广提出王候将相宁有种到太平天国的均平富,社会主义在中国有很长久的革命历史了,伟大的**与国际共产决裂,坚持走自己的路,便是继承了先辈的革命经验,开创了属于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思想,到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我们的成长见证着中国道路的无比正确,那些跳梁们都认识到了,在未日来临之前蹦一蹦只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坚定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世界将被中国一统,此实为天道所为,不要再乎是否有为,最终结果宇宙法则已经决定。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读译]上德以不知是德而成其为德,下德是以有德居之反而失德,上德什么不强求有为而无所不为,上仁强求有所为而无所为,上义强求之而得其有限。上礼而为切不得响应,那不是不如挥臂抛弃为好!因此,不尊天道而要求道德约束,没有道德约束又讲仁恕,没有仁恕之心便讲义气,没有义气的支撑了便讲礼数。什么是礼数,是忠信仁义起乱的开始。先见之明是道的浮华愚昧的开始,因而大丈夫,处道之淳厚,不居其行为轻薄,处其道之纯朴在,而舍浮华不实。因而舍弃后者,采取前者。

[读感]这一章里,老子似乎在指责道德本不应该有具体的约束。使我不得不引用汶川地震中的三个人:范跑跑,韩寒,王石这三个极具争议的人物。

说真的,我觉得他们三个人都是奉行上德不行,是以有德,他们都认为真正的德行是不需要去刻意追求的,他们是错了便是老子错子,粗看之下,你或许会感觉范跑跑,韩寒,王石居然还是得道高人,特别是王石,持续德行说,更是显得高尚而且荣光,这样的分析起来,王石的持续慈善论还真是悟道之说。

范跑跑,韩寒,王石的另一面是道德约束和道德的强制,也就是范跑跑口中的道德绑架,仿佛道德在约束人,坑害人一般。

很多理解和支持范跑跑,韩寒,王石的人,他们认为慈善的捐款是在礼数化,最终会捐害慈善本身的发展。而且对于捐款的攀比和道德要求则是对道德的一种侮辱。认真的去体悟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没有了道德约束之后讲仁恕,其实他们是在攻击道德约束而提倡仁恕之道,认为这样就会促进道德的发展,而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缺失了道德约束我们才需要去讲仁恕。

其实我们现在就是用仁恕的大义借口,鞭打道德,仁恕离开了道德的支撑,很难想像那是一种怎样的结果。现在的世界,诚信缺失,人人自危,不敢相信人,只有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到,才能保护自己,呼唤法律,而法律又被**的法官和无良的律师操纵,苟法祸乱之始,礼义形式显得如此的可笑。

提倡真正的德行,打击不道德的行为,才是真正促进文明的进步,促进人类道行的进步,促进人类精神境界提升。范跑跑,韩寒,王石如果还想抛弃这种轻薄无知的固执,就应该明白,若要真正作到心灵自由,自然舒放的生命体会,便要知道接受道德约束之上是天道循环,而不是自我仁恕自宽。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个道理便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汶川捐款,举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盈而补不足,实仍求天道在中国倡行,祈祷上苍,普济苍生不要再降灾难于中华大地,可是有些人,他们就是要逆天而行,有盈不补不足,这种行为,妄谈仁恕,实在可鄙可叹!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数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读译]古来之得到一者若何?天得合而为一,那便天静宁清;地得合而如一,便能宁静安稳,神得合而为一,便会灵验,河谷山川得而为一,便会山清水足,万物得而合一,便能生长繁荣,若是候王得而合一,那天下自然一心不会有二意。相反会怎样?天不能保持清宁,便会崩裂,地不能宁静稳定,便会震动不安,河谷无水,便地枯竭,万物无法生长,世界没有生命也就灭亡,候王不能保持高贵,便自然会到下,因而高贵必须有贱作根基,而候王自称孤,寡,不谷,也不就是贱为根本吗?不是吗?因此,追求过多的荣誉便会没有荣誉,不要总想着做什么高贵的美玉,固执的像个石头。

[读感]老子这章认为得道者应是心神合一,其举例天地万物都应是里外合一,最后更是告诫人们要甘于平凡,不要心高气傲,不懂变化。

记得我曾经说过,人本来是可以简单而快乐,可是我们因为心太多,不能体会心神合一,这个合而为一的重要,所以徒增许多烦恼,结果是自己追求越多,失去也越多,实在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一代表是一个整体,而整体之中的个体,一生多,多归一,这是一个天道循环的过程,物质之间的往复就是这样,人类自从有智慧的时候就认为自己独立于天地之间,那是很愚蠢的。

科学的发展让我们把整个宇宙越分越细,但我们依然不能理解你就是我就是你之间的这个整体概念,因此个体之间便生出诸多争斗,乱斗不已。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读译]回归是道的运动需要,柔和是道的运用法则,天下间万事万物因为有而存在,而有也是因为无才产生。

[读感]事间之事的强弱变化,其实是宇宙法则的一种运作,我们常常感叹风水轮流转,那是因为道的法则永远不会变。强弱转化,有无相生,这是道永恒不变的规律。因此我们不应该因得失而自我慌乱,乱了心志,迷了生活之路。

看世间起起落落的人事,都是在法则里面运动着一个个体,在道的永恒法则面前,人永远都是随流逐流的人,而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都是道的法则所不屑一顾的。

我们看到地震,以为是法则有变,其实是天在这个时候对法则有自己的调整,他促使人们不要忘记,这个世界,只有宇宙的法则,天道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人事人为,天道天走,我们本来就应该放下那颗过于膨胀的**心魔,回归到简单宁静的人事生活中来,作好自己的本分,才能获得做人的乐趣。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读译]上等士人听了道,便勤力去实践,中等士人听了道,便半信半疑拿不定主意,下等士人听了道,就大笑特笑不以为然,他们不讥笑,也就不算称之为道了。正如古人所说:“光明的道似黑暗,前进的道看上去像后退,平坦的道看上去崎岖不堪,崇高的道看上去显得低下,洁白的道也有污点,广大的道也像不足,有建树的道也像是偷来的般不真实,质朴充实的道也好像空虚不能持久,大而方正的道没有棱角,大的器物要晚些才能制成,大的声音总是那么显得稀少,大的物象都是没有形体!”大道隐藏而没有名声,但只有道,善施于万物促成万物。

[读感]一个成功的人是敢于怀疑的人,而怀疑也是要有根椐,道是就我们一切行为依据,做事为人,都不能违背,如果是强行不尊守,结果是害人害已。人很容易产生自己可以抗拒一切的幻想,而且也很容易沉迷于其中,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也是人的一种天性,而人的这种天性,我们一样没有必要苛求,更不能去提倡,一切顺其自然,利用人类的善良天性去克制邪恶滋生,这是背阴抱阳符合天道的作法。一个上等的人应该是一个懂得顺天道而行的人,而不是一个一味讲求个人得失的人。人作为这个宇宙的个体,应该懂得以整个宇宙的利益为个人利益,而不是损别人以利已。

做事往往有欲速而不达,万事万物的成长都有其成长的天性,强去追求的东西,往往反而是不真实的,这种事情常有,而且我们也都为此深深烦恼,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理解并放宽自己的心神呢?

人不应该活的太过紧张,人活得太紧张了便会心生恐慌,心生恐慌便自然生出心魔折魔迷失自己。人类不应该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怕有一天会死,怕有一天自己一生都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做人,学会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的乐趣,也要在不平凡中寻找平凡的难得。“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这些话我们如果用来告诫自己,那便是居安思危,居富思贫,居贫思富,进而思退,退而思进,大象无形,其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并无特别的分界,内中的境界是对道的体悟,对生活的平衡追求。

人生之中起起落落,今日的成就不代表永远的成就,今日的荣光不代表永远的荣光,事情他就是这样。老子在这里劝诫:“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侯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读译]道混沌一体生而为一,再阴阳开化生二,阴阳开化虚实相生而生三,阴阳开化虚实相生千差万别又由三而生万物,万物虽然万差万别但也都是背为阴气,前抱阳气,阴阳二气在看不见的虚气中交流和谐,相生相伴。人们厌恶的是孤,寡,不谷,但是候王切以此相称,因此一切事物,有时减损它,反而增益了它,有时增益它,反而是减损。人们用来教人的话,我们也用来教人。“强梁的人不得好死”,我将用这一句话来教导世人。

[读感]强梁的人不得好死,世间之事,都是有因有果,有得有失,任何事,有一件就有二,而要简单明了,抱元守一。

老子这一章说明了世间万物的演化,是一种正负相互转变的过程,当我们总是感觉自己生活不好的时候,那种不好的情绪漫延,最终会侵蚀你的心灵。不满越积越多,便自然会激化。

相反,如果我们总是能知足,满意便会越来越越多,什么事情,都在于积累的东西是什么?政府如果能够有效解人民的纠纷,人民对政府的不满便自然越来越少,政府的公信力自然是越来越强,统治人民越来越团结。这样国家执行什么东西的时候就不会有什么阻力,更不会受到一些邪恶势力邪恶思想鼓动,进而粗暴应对政府。

邪恶之所以能够控制人,那是因为人有些正当的诉求得到舒解,进而生出恶念,一被邪恶所引诱,人便会失控,有打破现状的需要,进而毁灭,不得开心。强梁者就是这样产生,我们都会不得好死,倾巢之下无完卵,做好人要有做好人的觉悟,正邪之间,正不能制邪带来的就是共亡,我们就是这样去告诫自己也教导别人,这样,我们都能升悟道的一归多,多为一的道的真义。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读译]天下间的最柔和的东西,可以驰骋天于天地间无所阻挡,出入于虚无之间,穿行于无间缝的物事中。这就是我知道无为而为为什么最有益。潜移默化的教育,无为的功效,天下间能把握个间奥妙的人很少。

[读感]这一章,让我想起绕指柔和那斩不断理还乱的三千烦恼丝。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英雄,坚韧顽强的标志,美人,至柔消磨人的驰骋,最终,至坚难过至柔。人的感情如此,万事万物也有这个道理。

做人不能太过坚强,也不可无一丝韧性,坚与柔完全结合无欲无求之中,才能最好的做到该做的事,追寻到真正应该追寻的东西。判断别人的人,不一定断得了自己,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游离于柔于坚,生与灭之中,老子一生行不言之教,没有什么效果,人类依然在欲的有为中煎熬,想摆脱绑架,可永远处于绑架之中。

你有信仰吗?你相信这个世界邪不胜正吗?挺过一次次的邪不胜正之后,我们终于发现,正总是在邪要灭亡正时,正才能表现出他的最后驰骋天下之至坚。事实上不是邪能胜正,而是这个世界可以不需要邪恶,便切不能没有正义的存在。

正,出于无有,入于无间,他不是因为需要而出现,而是少不了。

人类,漠视邪恶的猖厥而无动于衷,这是一种麻木与死亡,一种死亡之人,只有那一丝丝正气,才能鼓起他们从新驰骋于天下。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读译]名誉与生命,那一样更亲?生命与利益,那一样重要?得到与失去那一样更有害?过份的宠爱必定要招致更大的浪费,积蓄太多最后失去的也多。知道满足才不会招致羞辱,适可而止才能不至于发生危险,招致极端的事情发生,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平安。

[读感]名与利,是绑架人的一种东西,如果你感觉那一切都是自然,便不会处处以此作为自己一切,生活中,本来就没有那么多东西,你得到,你高兴,何必拉着别人,别人服不服,愿不愿意认同那自然是另一回事,是不是呢?

人的攀比一起,不足才会激化,如果人们不攀比,不足不激化,人与人之间便自然能友好相处,这是自然而然的,可人们不是这样,什么事都喜欢显摆,去比个高下,去比个输赢,比个多少,比来比去,心里产生不服甚至各种恶念,你也许可以指责人们不应该产生恶念,但归根到底,那还不是你不知足产生的呢?

人自当因快乐而快乐,而不应该是建立在别人的不快乐之上去寻找快乐。攀比就是这样,你比赢了,人家失落了,你便快乐了,这算什么呢?穿衣要比别人漂亮,吃要比别人好,行要比别人舒服,建立在比你差的人的那种满足感,那是很可笑的,这样的人谁都可以做,再差都还有更差,最差也能的到比人更差的,那快乐应该是这样吗?

要得到偏偏变成了失去,这是人莫大悲哀,这是人莫大的无奈,生活本不应该如此,不是吗?我们总是走回到自己设置的怪圈里,总是走不出这个怪圈,所以我们总是不能取得自己人生的进步,我们寻找创新,总是拿破坏规则来做事,以破坏理性和回归为代价寻找快乐刺激,这是人类最丑陋的表现,我们如果不能改变这种劣根性,那我们便永远生活在罪恶深渊中,不得快乐,强作颜笑。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仿佛是一段谶语,信佛是一段规劝,让人深思深思我们应该如何找到自我。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读译]大的成就,就算有缺陷,也影响不了他的功效作用。大的充实,就算有空虚,也有他无穷的应用好处不断。大的正直往往受到误解,大的技巧看上去有些笨拙,大的辩才口才感觉不好。活动可以驱寒,清静可以冷静不冲动,天下清宁安静才能正常发展。

[读感]老子这一章是人生论,讲的是人的追求和生活心境,也影射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追求完美,不需要尽善尽美,要能够让自己受用,只要让自己感觉到进步,感觉到快乐,感觉到给社会带来了建设带来了促进就好,不需用追求尽善尽美。

大盈若冲,其用无穷。作人要自足,但也要不知足,自足常乐,不知足求进,感觉着虽然矛盾,切是让你受用无穷,能体会个中的奥妙,你自然就能知道什么是其用无穷。

大直若屈:在社会生活中,正直的人会受到不正直的冤屈,难免会带给人一些错误的判断,其实现实社会中,你想做一些好事,可是一些东西被坏人利用了,人们为了防坏人,便把好人当成了坏人。这是诚信被破坏的恶果,太正直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人是一个很矛盾的动物,是不是呢?

大巧若拙,大家想到太极剑,武学中的无招胜有招,其实讲的就是这个理,很多东西并不需要太多花哨,实实在在那就最好了,这实在中人生中一个至理。

大辩若讷,书越读越薄,这什么道理,大的道理往往就那么一两句,可是人们总拿很多话来左证右辩,就比如我们现在理解《道德经》,本来几十字就说明白,可是因为我们人生经验和社会经验少,悟力没那么,便只有借助更多的内容来去理解,这不是我们能言会辩,反而是我们不能充分理解大智慧所致。大辩若讷,人就是这么矛盾,往往不出奇的话里包含着至理。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如我所读译:活动可以驱寒,清静可以冷静不冲动,天下清宁安静才能正常发展。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读译]天下有道,那么本来用来作战的战马只好用来送田粪,天下若是无道,战马要产驹也只有在荒效野外。最大的犯罪不会大过太多**,最大的祸事也不会大过不知足,最大的过错也不大过强求。因此,知道满足,才能永远满足。

[读感]老子通过战马的使用表达自己对政治有道和无道的辩别,有道的政治会消除战争,那本来应该应用于战争的支出会成为民用,而无道的政治则把民用的东西用来作战,甚至连战争工具的延续都没有一个正常的保证。

现在,每一个国家都在大笔用于军事,其实这是一种无道的政治追求,如果只是自保,那是因为受到威胁,如果用来扩张,不知足,那是大罪,必然引来大祸,强求不来反而会失去更多。永不知足,他永远活得累,这不是一个失去么。

暴力激起于民,是因为政治的无道,所以执政者,在看待自己执政的成果时,这一点是很明显的,政治清宁安静,天下自然平正无事,政治黑暗无道自然会引发民变,这都是某些官员不知足所得,贪得致祸,其罪恶极。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行而名,不为而成。

[读译]不出门,便知道天下事,不看窗外,就知道天气变化天道运行。出的越远,知道的越少。因而圣人不出去都能知晓天下事,不亲自观察也能了解情况,不四处走动也能名动天下,不定什么目标都能成就大业。

[读感]老子这一章,初看上去,就像一个神棍在那里胡扯,人们往往忘记了一个条件,这个条件是你必须已经达到了圣人这个境界,或者代表着你的行为就是依天道而行。

天下的事自有他必然的发展规律,会发展到怎样的程度,那就是注定好的,只要你知道现在的状况是怎样的,你便知道这个天下是怎样,这是一种反面辩证。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为了认识天道,理清社会发展规律,学会顺天道而行,若是你已经悟得天道,自然无需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了不是。

当你是一个圣人了,你能够感悟到天道的变化了,你走出去,反而走看到表象,自然是舍本求未,得不偿失,因此,圣人不出去都能知晓天下事,不亲自观察也能了解情况,不四处走动也能名动天下,不做什么事都能成就大业。这一点都不矛盾。

因此,做人最大的成功,便是能用一种至高的理性去指引你做事,用至高的理性去判断你所看到东西才是最正确。

无为而无所不为,正是因为你的行动与语言都依着天道法则理性去做,这样似乎什么都没做,切能成就大业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学习使人的学问一天天的增长受益,修道让你的负担一天天的减少。一天一天的减少,直到没有了什么负担,进入了一种无为的人生境界,没有负担的做事才能无所不能。取得天下往往就是为了天下无事清宁,为了有事而取天下,这便是无事找事,怎么能取得天下?

[读感]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仿佛是人类逃脱不了的恶运,每每是邪发展到不容正时,正便一统天下,人们正常的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邪恶便慢慢滋生,便慢慢的发芽,挑衅正的存在,怀疑正的存在,而正也因为没有邪的对比,也丧失了对邪恶的认识和充分的战斗经验,往往以自身喜好来决定自己的信仰,自由与压迫双生而矛盾的产生,一部分人想控制另一部分,一部分想让另一部分成另一部分人的附属,谁都想做统治别人的人,可是总是要有被统治的人,可怕的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社会矛盾便导演人类人吃人的历史。

学习是为了明白,人类为什么要压制邪恶的**,人类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就是为了自己能不为邪恶所误导,认识什么是善,德善便是道,认识了善才能修道,修道才能减轻人自身的业障,人类自身的劣根性。世界上有很多动物,他们都会牺牲自己来换取族人的生存,这种自然现象很多很多,当某一个种类发展到需要牺牲一些人来换取同类的发展与生存的时候,他们义无返顾的赴死,这是世间所有智能动物的伟大情怀。也是人类最终成为万灵之王的根源所在。

我们的祖先有很多这样的事迹,包括发生在近代,发生在我们眼前的很多英雄事迹,他们便是这样,无怨无悔的献出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人类能够称为万物之灵的本质所在。

大多数人身在福中不知福,这都是因为愚昧无知所致,所以要为学,要懂得文学的真正的意义,要修道为善,这样才能身轻体健没有烦恼,不要庸人自扰,不要没事找事,取天下常以无事,你要真的去取天下,就选择自己这一关过了,自己这一关都过不了,取得了天下又如何呢?何况如此不足以取天下,不听老子言吃亏就在眼前。

道德的丧失就是世界的灾难,就是你我的灾难,那些无视道德不断冲击道德底线的人,他们有没有这种天下兴亡,你我有责的基本人性呢,他们没有,很多专家教授拿着人权拿着自由无视道德建设的必要,他们就是典型为学不修道的人,其业障,没事找事的嘴是人类最丑陋的表现。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

[原文]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读译]修道之人没有固定不变意见,以大众百姓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好的意见会好意接受,不好的意见也一样会持好的态度去接纳,这才是圣人的处事准则。应该相信的我们要相信,不应该相信但大家都相信的也要相信,这是圣人的心怀,信任。圣人行于天下间,和顺调和为天下,促天下人同心协力,追求纯朴,让天下人都能耳聪目明,保持纯朴心境,就像抚育自己的孩子成长一样。

[读感]老子这一章,带有政治论的性质,也带有教育论的性质。其码我是这样想的。

为政者不应该有自己的偏执意见,而是应该以百姓的大多数意见和社会公众理解去执政为民,这样才能和谐调和民众,使其不要心生怨恨,以和顺调和纯朴其心。就算你认为对的,如果大多数老百姓不认可,那么他也应该是错的,如果是对的,最少你也要像教育孩子一样,让他先认识到错的,你才可以认为是错的。

教育更是如此,你教育一个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首先要认识到他是对的还是错的,不能你自己固执的认为是对的就是对的,你要学会让他认识到,如果没有认识到,那么自然是错的也要先对的来看待了。不能有固执偏的心态来处理不同的意见,而是要用中和协调,取得共识来做,这样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这样也才是正确的认识。圣人都要这样做,不是圣人的我们不是这样吗?

为政者提出和谐的目标,其实也是这个意识,而要真正体会什么是和谐,怎么样和谐执政,怎么样和谐生活,人与人之间怎么样和谐共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具备了德善和德信,然后再浑其心,注其耳目,唯有如此,才可能圆满处理事情,如果是相互之间总是不能达成共识,便就没有和谐可谈了。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读译]从出生到死亡,人类可选择的生路十成有三成,可以选择的死路三成之中有三成,人一生中,因为行差踏错而死的人又是十成中有占三成,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的奉养太多的原因。听说善于求生的人,在陆地行走不会遇到兕虎,入到军中也会受刀兵相杀,兕牛的角不会顶到你,猛虎爪子不会抓向你,这是因为什么?因为他还没有进入死地。

[读感]这一章,讲的人要学会懂得趋吉避凶。

我们把他引申到个体身命来想,来感受一些道理,人一生中,似乎也是这样一个规律,三分生路,三分死路,还有三分福分。因为享受过多而早亡,便是过份的支配福分,古来帝王,没几个长寿的,便是他们都过享受所致,不是这样吗?这样说起来,人一生,要想惜福,便是要懂知足。不要过份追求享受,自然福缘一生,不然便有可能身入死地,不得好活了。

善于安排生活的人,他可以让一些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祸事变成好事,通过惜福来保证自己时刻处于生之地,而不入死地,这是大道所向,也是我们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

奉养太厚,便会致祸,溺爱的后果便是一种恶果,这是我们要谨记,也是老子这一章所说要善于求生,不要过份享受,要惜福,要知足,要懂得从出生到死亡,人类可选择的生路十成有三成,可以选择的死路三成之中有三成,人一生中,因为行差踏错而死的人又是十成中有占三成。

玄之又玄没有什么,无非是在舍与得之中进行选择。而这个选择,事实说分成三分生,三分死,三分福分,这便是我们在从生到死之中的一个概率。

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终需无,若能懂得惜福,懂得自足,便多了三分死路,不入死地,一生平安!这便是我们要记得的事。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

[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读译]产生万物依道,万物的生长成长则依德,形成各种形状则是物质结构。因此万事万物都是尊从道的原则去创造,依据德的要求去完善。道的尊崇,德的贵胄,不是因为被封被命名而是自然规则自然如此的法则。如此依道创造,依德去完美完善。使万物成长产生,成长完善,出生,成长,发肓,完善,爱护养育。促使其成长不据为已有,把持着成长不自私,养成了也不自居不恃其能,这就是最深的“德”。

[读感]这是老子宏观论述万事万物的成长,进而讲述一个宏观人生。或许每一个物质,都是依据他自己的特性来去成长,但这种成长,产生,消灭切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这就是道,依照天道去创造,依照道德的准则去成长完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那是依照在天道的规则之下。

一个社会的成长,个人地们与社会地位,都应该有一定的规则,他不应该你占有我,我占有你的形式,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支持我,我支持你而不互相约束。大家好都是真的好,这一句广告语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因为这就是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人不能只为了自己的所得而付出,当然也不能一味的付出而纵容,不计较得失,但要劝诫着尊守玄德,依天道创新。中国北京奥运能够获得广泛认同,其实就是延续了依道而创。创新必须有基础,不能太过脱离实际,违背道的法则创造出来的东西,不能长久,只是一时的精神快感,快感之后,便是失落,不真实。

看世间人,名来利往,周而复始,也是一种过程,一种体验,只有更新的创造和更好的完善才有长留的价值,一时的名利荣誉都只不过一种精神生活的点缀。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所能,不需要有得失负担,如此无为而无所不为,实在才是活得自由,拼的轻松的最好的人生。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原文]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读译]天下万物都有来处,其来处便如人母,即然明白了其母,便可以进而了解他儿子,了解了他儿子,又可以反过来怎样保护他的母亲,守住了源头自然能生生不息息永生不灭。塞住耳目口鼻诱惑,关闭喜怒哀乐的欲门,一生便能安逸不勤苦。放开耳目口鼻的痛快,打开**之门去追名逐利,一生不可救药。能看到人所不能看见的细微之处为“明”,懂得守住自己的弱点才能至“强”,使用“明”的领悟,走上光明大道,不给自己带来灾祸,这才是常道。

[读感]老子的这个明白事理的方法,实在令人柔塞顿开。一生之中,兜来转去,其实离不开这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即得其母,以知其子,即知其子,复守其母。

儒家的守祖和敬祖,还有封建帝王用来治世的愚民,和维护其统治的出身之说和祖制不可违等等,想来也有一些这痕迹。天下的道理,虽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最终,都还是会交汇在一起,只不过说法不一样,做法不一样。

老子这里识其母复守其母,天下至理,但切忘记了,知其子也不一定就是单单为了守其母,也应该有善其子,只有守其母,善其子,才能做到欣欣向荣,而不单单只是生生不息。儒家统治中国千年,也是学了老子只懂守其母,不知善其子,过后强调血统论,守旧愚民,实在是中华民族之大不幸。

人的耳目口鼻,都是受到外界诱惑的中介,耳中的靡靡之乐,眼中的色诱幻像,口腹之欲,鼻子里总是能闻到一些邪恶的引诱,不闭其门,放开**,终是被**操纵的傀儡,一世幸苦,说不准也得个不知所谓。

佛家的断绝七怀六欲不过比老子这个塞其兑来的直接而且易明,这便让天下人得以广知,想来老子这个闭兑切是没有几人知,至此,我们都会埋怨老子,为何将一个至理讲得这样玄而又玄,不能一见即明。

见小曰明,守矛曰强!也许老子是怕被虽然乱用乱理解,希望人们能领悟更多,所以只是提个醒,这样做的含蕴,让人能够不断体悟,一朝得悟,永铭心中,一生受用,这才是悟道。

是呀,文东解读到这一章时候有诸多的不理解,现在这样理解,让自己明白了道理,也许不全,也许有偏,但我依然有一种胜读十年书的感慨。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与,非道也哉!

[读译]假如我真正有见识,行进在大道之上,最害怕的是走错了路走入了邪路。大道是平坦的,可人性切有喜欢走捷径的劣根。居住的地方和玩乐的地方整理的整洁亮堂,可是田地切经营的很荒凉,仓库储存也很空。执政者穿戴花丽衣冠,佩戴着锋利宝剑,挑剔着丰盛的酒宴,胡乱挥霍金银财宝,这就是叫强盗头子,走入了邪道,是违背道的呀。

[读感]老子把当权的执政者奢华享受,不顾民生比成强盗头子,实为匪人,使我们感受到老子的思想里面切实是没有一点消极,其无为,无非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记道的责任。

这一章里面,使我们能真正感觉到,不尚贤是不尚什么样的贤,实在不是不提倡能力的意思,而是不提倡那种只在高堂之上摆样子,只懂得胡乱挥霍的强盗头子。

现实中,我们很多当权者,他们不知道,他们手上的权力是为了更好的让他们为人民服务,他们把他们手上的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强取豪夺,不正是一群忘恩负义的强盗头子么?

国家提出反贪便是要打击这些强盗头子,擒贼先擒王,这些个强盗头子不先拿下,大道不行,和谐无望。连和谐都做不到,如果谈**理想。和平年代居了,人们的私心重了,他们奋斗都成了个人私产,这实在不应该,也不合道。

修道得道,便是让这个世界行进在平坦的大道之上,一步小走向道的圆满,而不是总在苦难中煎熬。人需要懂得创造,至于消耗,不必要的,能省还是省,持家为俭才能富,为人从俭才无忧。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读译]善于建立者拔不动,善于抱持的脱不掉,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会祭祀不断。修于自身,建立对自己有益德行,修道于家,德有余而有利于家;修德于乡,德行绵长惠及乡里,修德于国家,德行丰厚惠及全国,修德于下,其德行普照如阳光照耀大地。因此,以自身的利益来看他人的利,以我一家的利益来看到其它各家的利益,有我的乡的利益来看他人乡的利益,人我国的利益看他国的得益,以天下的利益来看待我天下的利益,我靠什么来得天下的情况?就是用以上的方法。

[读感]这章也是老子的政治论,也是老子对建功立业目的指明方向。

建立事业和保持事业都是要抱建道德,事无论大小,修身,治家,治乡,治国治天下都在于抱建道德。保持本心本源不变。抱建道德要去除私欲立身为公,若是要立身,便要清楚什么是对自己自身有益,而治家则需要以家为念,治乡则代表一乡人的利,治国则代表一国人,治天下代表全天下。

人们只要能各守本位,固守本源,天下自然清静无事,不会有这么多的烦恼不快。

抱建道德,心有多大德有多广,立身于身自然是只有利用自身,若能广普天下,便能让天下人都世世代代记得你,为你祭祀不绝。

为恶天下声骂名世世代代不绝,也给自身和家人,自乡人带来耻辱,而为善天下自然给家人和乡人都带来利益世世代代享受。

人一生掠夺再多,自身能消受的也是那么一点,只有惠及天下,才能广有祭祀,这个道理切不是什么人都能理解。或许这种荣誉他们未能正确感悟。

九月九日是**的忌日,于是有感,而**的一生也正合了老子这五十三,五十四章的大德,**也是最反对浪费,最恨贪官强盗头子,以此两篇来给**的忌日送上追思,也以此来勉励自己,要广建德,广打强盗头子,原中国永远和谐幸福。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读译]含蓄德性醇厚之人,比得上新出生的婴儿。毒虫不来螫,猛鼠不来朴杀,凶鸟不来抓他。骨弱筋柔但是能握紧,不知道男女的交合,精气神十足小生殖器勃起,这才最精最高的精气神,整天哭号不停也不会声音撕哑,这是最高的和气。知道自己的详和,这叫正常,知道自已的正常,叫做聪明才能,贪求生活享受而不顾体内谐和,就叫做灾秧,**支持精气,这叫做逞强。事物太过强,就会走向衰老,这不合道,不合道便会早亡。

[读感]老子这章是劝人学道,属于人生论,告诉你修道之后会怎样,应该把握一种什么样的尺度,并通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新生现象来解学道反朴归真之后的好处。事实上,这里也讲了一个很通俗的道理,一个最基本的道德,新出生的婴儿,代表着新生命,代表一个新生命的开始,新生命受自然的善待,这是符合道,人如果能明白,新生与衰老所代表的意义。

心使气曰强,用**支持精气,相当用利益驱动社会发展,这只能是权宜,一旦太过逞强,就会走向衰老,从而失败,人如,做事如此,因此一个强调功利竞争的社会,短期内可能会获得效果,但是长期发展下去,便会进入衰老,这不合道,不合道便自己然早亡。

**驱使,会在**的不断变更和转化变成一种内耗,成为消亡的先兆。过份逞强,很多时候,就算你真的胜利了,最后叫获的也是失落。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算你站在了最高点,最后反而没有目标,不也是枉然。

要让各个层次都有各个层次的精彩,不要相互扼杀与看不起,不是什么东西都要争个高低,要让有不同思想的人活不同的思想高度,不要追求生活中高不可求,也不要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新生的婴儿,什么都不知道,能握紧,精气神旺,生命新生,便有其用。要知道什么是道,要知道生命常态,不可违抗。不要让**支配着你的精气神,这便是道的基本的要求。如此简单而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读译]知道的不乱说,乱说的不知道。塞住耳目鼻的知识穴窍,关闭喜怒哀乐的欲门,自敛锋芒,解脱世间的纠纷,融入世间的光辉,解脱红尘俗世浊尘,这就是深远无边的大同。所以,得不到而亲近,得不到而疏远,得不到而有利,得不到而受害;不可得而珍贵,不可得而下贱,所以为天下所尊贵。

[读感]矛盾,矛与盾,以已之矛击已之盾。无得无失,有得必有失,人生便是这样,往往你得到了一些,同时你又会失去些什么?人生之中,满足与不满足之间,快乐与不快乐之间,更多的是红尘俗世的挣扎,活空调房里,你失去外出的勇气,活在炙热的阳光下,你觉得在受着煎熬,修道的人生,忍受孤寂与清苦。

说了,没说,没说与说了,你有时分不清,其实你的要求很简单,可是细细想来,也有很多要求。

生活中,我们总觉得自己有很多很多东西要去表达,可是最终,我们表达不了什么?一遍遍愧叹,拿出古老的东西来重复又重复,我们总在起点与原点之间转着圈。转转之间,莫不是**与修行,精神在受着煎熬,阿迷陀佛,似乎没有任何意义,给你带来一些领悟。

爽,何其难,爽过之后的失落,带来我们空虚的脱力。生活中,本应有一些东西不应这样。人生本不应该如此。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很矛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生活是这样吗?

老子当年,一定没有美人相伴,青灯下,畅然于天地之间,神游物外,无所谓可得不可得。永远得不到,时间来消魔,一进得到了,便又兴奋过后没有目标,生活中,该解决和不该解决的东西,便在这其中。

难懂,不难懂,人生本就是如此,生活本就是如此。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或许我就是说的太多反而糊涂,只可意会,如何言语表达,整天意会,没有交流,如何得悟大同,所以为珍贵,沉默是金,难便是这说与不说之间。

说还是要说,只是,我们应该学会怎样去说,不明白想清楚,想不清楚便反感觉表达出来。便是如此。生活便是如此,人生便是如此。

人,就是不应该沮丧,更不应该嚣张而冷漠,那是不道,不道的东西都应该早灭,而且确实是会早亡。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原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读译]以正道治理邦国,以奇诡诈术用兵作战,以平天以宁静无事而取天下。我怎么知道这个道理的呢?从这里:天下的禁制太多而无引导,人民就会越来越贫困;人民恃强逞利,国家就会混乱不堪;人们各种幻想奇思太多,怪物奇事便会越多;法令太过严苛不合人情,盗贼便会滋生。因此圣人说:“我不恃强逞利人民自然感化,我如果保持冷静平和人民自然行端坐正,我不掠夺贪婪,人们自然能够富足,我不谋私欲人民自然纯朴服从。”

[读感]从这一章里面,看到老子并不是一个默守成规的人,老子的无为只是在大家都和平共存的条件之下,如果一旦发生了争执与对抗,便也能灵活运用。治理天下,一般都是自己人调和自己人的矛盾,应该多理解沟通。但如果触犯了大原则,变成了敌对,变成了一种你死我活的对抗,那结果自然是不一样。从老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来理解天下多忌讳,人多利器,人多伎巧,法令滋彰,我们才能知道,那是指事物进化到反面结果。世界上的东西,物极必反,每一个人应该有每一个人生活价值感念,而不是你更优,他的不优,只要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个人的价值,便是优。

因为世间之事,是与非之间,都是在过度与不过度之间进行转化,为什么有些东西要禁止,那是因为这种东西一旦放开,便会给道的运行带来混乱,而这种混乱最终会被运行法则所纠正,但是这种混乱造成了当时人们的生活苦难,造成这些混乱的人或事便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让道得到永恒的正常运行,并向更完美进化,任何永恒的东西,便是在道的进化上给以支持和完善的东西。

不要有太强执念,这才是真正的无为,不要整天去要求自己做到怎样,把自己的野心与**过度放大,让这些东西牵引着自己走。野心与**要控制正道上,而不是偏执到为所欲为。人人都能公平,公正的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已所不欲不施于人,世界便不会这么多的怨怼与妒恨,自然不会有如许多的烦恼。

**的刺激进度,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这已经是全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明白和理解这些东西。

老子无为,但你若惹火了他,一样的以奇用兵,诡诈起来或许比你更历害。好人与坏人的争斗,好人总是采取被动防御,而恶人总是可以不断进攻,好人的反击往往彻底而决绝,恶人切是不停的试探。好与恶的争斗,是压迫与反压迫的爆发,这种现象,往往使得恶在不可收拾的时候被善所收拾,因为人世间可以没有恶,但善切不能少。因此,无论恶嚣张到那一个程度,善最终会取得胜利。

老子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是指事情坏到一定程度,便会向好的方面转化,而事情太好,切也会往坏的方便转化,而作为人类应该学会维持,事情在好的时候不向坏的方向转化。能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的大家保持一种清静无为的心态,平复那颗不安定的心,给和谐发展的社会增添混乱。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原文]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读译]政治宽厚仁慈,人民纯朴善良;政治猜忌多疑,人民恐慌生乱不尊法纪。祸,伴生着福的到来,福,也有可能隐藏着祸;谁又知道将会是什么结果?这是没有确定正主的事,正可以为转化为诡异,善也有可能转化为妖邪,人们在这里迷惑不已,成了一个固执的偏见。因此圣人做事,方正有棱边也不会伤人,正直而不会肆无忌旦,发光而不刺眼。

[读感]这一章里,告诉人们,内心里,好与坏,美与丑,正与邪往往是伴生的。正太过便是奇,善太过则为妖。平常之间,我们说,太过的谦虚是骄傲。现实之中,标榜着正道的不一定是正道,一切都要看事实的真想,事件的性质。因此,一句话,有些东西的使用,他是需要有相应的场合的。

政治是一种领导万民的艺术,他要保证正道通行于天下,但也要明白,犯错是人的天性,不要一有什么不对便要镇压惩罚,很多时候,人民犯错并不是有心。正所谓,治国不外情,理,法。情和理讲不通了,我们才能对应法则让人强制服从,因此,政治不能不讲情不讲理,当然这个情和理不是私情独理,而是讲公情公理。情理放之于大众,大众都能原谅理解,便可以法外容情,法处尊理。许霆案便是这个道理,而不是认为公众有什么。

政治不应该猜疑多忌,害怕人们变聪明,害怕人们变得更加明辩事理,这个世界不变聪明的人民,只怕只为私欲私理的刁民野蛮人,穷独善其身,达兼济天下,为政者以公心为上,这是中华民族一直在倡导君王之道,圣人之德。

中国的执政理念和信仰基础都是天下为公,实在是中华民族之幸,只要执政党不变色,不背叛,不像将介石一样背叛三民背叛人民,那么这个世界这个天下,将永永远远属于他们,他们的人民也会越来越纯朴善良,越来越守望相助。

做人不可咄咄逼人,不可仗势不讲理,很多身在高位的人,总是忘了,高高在上也要有托住他们云彩,追求万丈光芒的荣耀其实是一种不道,不道早已,很快会在赞叹声中,迷失,千万不要固执偏执,那样就真的是会万劫不复了。

老子提倡的不是中庸而是内敛,内敛而动,一切行动顺道而行,便成正道,一切行为,是为了整个宇宙,整个人类,他们应该把自己融入天地之中,感受天地一体,这样才能与天同寿,随道永恒。任何发展和荣誉离开全体利益,单体利益不能与整体利益相生,那就是要消亡的不道的东西。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读译]治理人民,尊奉天道,没有比勤俭节约更好;只有懂得勤俭节约,才能更快的体会自然天道;体会自然天道才能重视积蓄德行;积蓄德行才能无往而不败,因为无往不败别人才不知道你的深浅;不知道你的深浅,便可以保有国家;保有国家有这一根本,才能长治久安,这才是千秋万代长盛永进之道。

[读感]老子无为实为内敛,内敛便是不张狂不嚣张保持本心,让自己永远处于一个强盛,厚积薄发的状态,这种状态,让你感觉深不可测,从而不敢轻举妄动。那些动不动就四处炫耀,张扬着不可一世的人,他其实就是那人样子,再也没有什么更大的作为,而且人们因为知道他的要底,便不怕他,甚至进而侮之,在他们的眼里,这样张狂嚣张的垃圾,只要自己好好的苦苦的积蓄力量,达到一定时候便可以灭亡他,实在不是什么值得尊重。

做人要淡定,不要张扬,做事要低调不要狂妄,淡定,让人感觉你聪明,低调显示你的重视,唯有如此,做人就能活得更从容,做事能用最少的力气和成本办最大最值的事。这个道理呀,我们听了千遍万遍,可是事到临头之时,我们有几个人能记得呢?

老子的这一章再次强调,治人,事天,要懂得内敛,要懂得积蓄。就像我们的生活,只懂得花钱不懂得积蓄,灾难便有可能随时降临在你的身上。

懂得内敛,懂得积蓄才是长生远视之道,神居深庙方显威,这其中的道理我们还是不能理解么?

人们喜欢张狂,喜欢嚣张,因为那种感觉带来人快感,这种快感带给人的更多的是迷失,灾难和痛苦,人们又能体会多少呢?生活之中,本来先苦后甜才能真正品味人生的甘露,可是很多人重来不吃苦,所以便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勤俭节约,广积德,厚德之人,比于赤子,他们的内心才能纯净,没有那么多的俗世尘苦,人因为太多的私心杂念,所烦恼众多,人心比天大,人又怎么可以与天比呢?

人心只有与天心相融,才能天人合一,人与天齐,天即是我,我即是天,唯有如此,方能永生不灭。那些欲将天为已用的人,是多么的愚蠢与无知,这不是不懂天道的原因么。尊奉天道,首先要懂得勤俭节约,积德广厚,这都做不到,谈尊奉天道,那是无根之水,空中楼阁。

第六十章 治大国

[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读译]治大国就像烹煎小鱼,顺着火候慢慢翻动,循序渐进一步步来;用天道法则来规范天下诸事,妖魔鬼怪便不能作乱;并不这些妖魔鬼怪不作乱,而是他们就算作乱,也不能伤到人,妖魔作乱都不能伤人,圣人自然更不伤人,两不相伤互相促进,反而是件功德之事,大家相辅相成安了鬼成就了人。

[读感]治国大国,不可以盲动,要慢慢来,朝令不能夕改,就算有错误,也要先看一看改正的时候对不对。什么事情,都有最好的治理时机,而不是想做就做,要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

治大国就像烹煎小鱼,老子这个比喻十分的通俗,可是古往今来能真正理解的人又有多少。秦皇汉武,他们都是在治国上犯了未能真正理解治大国就像烹煎小鱼一样。秦始皇在积蓄力量打到别人时,做的很好,成功把那些张扬嚣张不知所谓的独夫们灭了,可是到自己头上时,切怕别人盯着他来想一下子就把个大秦国弄熟,结果呢,早亡。汉武帝四处征战,最后也弄到自己家破人亡,最后把大汉送给了权臣,从此大汉慢慢走向衰落,秦皇武功好文差,汉武武功好,文比秦皇好,最后亡羊补牢,也还是留下了大患,不是可悲可叹么?

为民者需念国君治国之艰幸,为君者需念民之嫉苦,只有君民同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团结一致,共创发展,最众人人守望相助,人人开心幸福。

只要我们能够上下一心,什么妖魔鬼怪鬼魔乱舞,又算得了什么,不过是跳梁小丑,点缀生活,这样的日子不是更精彩更完美么。人不自乱,便自然没有那么多事,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圣人不伤人,这样道理,谁都说得出,可是能做到的有几个。整天哀怨叹息,实在是普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切不知何处惹尘埃。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原文]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读译]大国强国若能谦逊居下,便能天下归心,自居于一个广骤天下为已用的地位;温柔安静的雌性能以其安静平复暴躁不安的雄性,原因在于安静能够居下容人。所大国强国若能对小国弱国谦逊,小国自然甘心归附没有高姿态;小国强国能懂得谦逊居下,便能取大国;大国不过是想领导小国,小国不过是想学习大国,大家都得到自己想要的,大国强国要懂得谦逊居下。

[读感]生活,以暴易暴,可能带来更大的暴力,崇信暴力的人,是因为暴力已经没有办法获得出路。以非暴制暴,对暴也是一种纵容,暴力是需要约束和制止。恩威并重的作用就是你有足够的暴力威慑,就不怕别人跟你论暴,而要真正征服,就中攻心,让人对你心悦诚服不是因为你的暴力,而是你们之间可以互取所需。不是别人一定要听你的,而是你也有别人需要的。

强国大国论武力实力无话可说,但是要别人听你的跟从你,切需要有能给别人的东西,否则人家虽然力不如人,也会想尽办法来去抗争周旋。

一个人有自身实力,并具备别人一定要听你的绝对权力,只能是说别人在一定程度上服从你。

所以拥有强权,用以威慑可,不可用以压迫,依然要学会讲理,做思想工作,要懂得不战而屈人之兵。强者与弱者各取所需才能平安共处,否则便是无休止的争斗,争斗下去,弱者层出不穷,强者也会在消耗,弱者变强,强者变弱,周而复止,永无休止,这实在不是人类的出路。强者保持恒强,便是要懂得积蓄,不用,懂得示弱,居于下位,厚积薄发,才能保持恒强。

一般弱者不会去侵犯强者,相反是强者不断去撩拔弱者,刺激他们变强,进而反过来,弱者变强,强者因为忘记了变强,反而变弱,最后成为弱者,最后,司杀者被杀。

黑社会电影里有一句口头禅:“出来混,迟早要还!”这里面也说明,用暴力的手段得到的东西是暂时的,只建立在互相需要的基础之上的东西才是永恒的。

我们经常很不明白这种道理,总是觉得自己得利才得利,不知道,要双方得利才能保持长久。我们对大自然有促进,大自然自然对我们有回报,我们破坏自然环境,那么自然环境必然最后会反噬人类,这个道理就是宇宙规律,我们作为宇宙的一份子,又怎么对抗整个宇宙的规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原文]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读译]道,深藏于万物运用之中,是善人立身的法宝,是不善人的保护神,美好的言论给人带来尊敬,美好的行为可以促进人的进步。人的不善,抛弃为何?因此,立天子,置三公,以拱璧在先,驷马在后的形式来彰显自己,不如坐下来,进入道中。古之以来为什么会重这个道?不是说有求有得,有罪可以免么?这样才能为天下所珍重。

[读感]老子在这里要求我们,于其争名逐利不如坐而论道。老子在这一章里,认为道可以让好人变得更好,也可以把坏人变好,正是不善人之所保。我们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发展的更加健康与美好,完善自己的德行,宽恕别人,改进别人,不抛弃不放弃,让所有的人都受到道的普惠,使人类能够在道的保护和法则之下走向完善。

我们人类,最伟大之处在于懂得经验的传承和相互之间那种守望相助的精神,所以我们在自然法则的淘汰中逐渐脱颖而出,渐渐主宰了地球。当我们生活在地球生物的高端时,我们切自己给自己制枷锁,自已给自己加上很多东西,名利财富,人与人之间互相争斗,而不是改进自己的生活环境为了整个人类,为了个人私利设置了很多东西,立天子,置三公,拱壁以先驷马,这些都是人类的劣根性所致,是不道的,我们花费精力和生命在这里,大家不如坐下来,讨论在这个时候如何顺应天道,让整个人类符合宇宙发展法则,进而成为这个宇宙的主宰,而且我们也确实已经知道,这个世界还很大,需要征服的还很多,我们不应该互相设计,自我比较,分出高下,从而内斗不已,这样只会让人类变得更弱,最后有可能被自己制造出来的东西毁灭。

不断总结错误,我们才能进步,不断的总结教训,我们更能取得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应该是人与人之间对道的互相探讨,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活状态和我们符合道的生存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永恒的价值。

就像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一样,像我们伟大的周总理,天下为公,后代都没有留下,而事实上这个后代不过是人类自以为是自己的后代,自已捏造出来,生命轮回,从一种分子转化到另一种分子,这是物质永恒不变的道理,也说是说每一个人的分子在转化成另一种分子之后,经过一定的轮回,会转化回另一分子构成,因此从物质意义上来说,他本身就是不灭的,如果说精神,这种精神已经与道融合在一起,道的存在就是这种精神的存在,那精神是永恒的存在,因为他们那天下为公的精神就是道的精神。因此那种血缘关系的生命延续其实是不道的,不符合科学更不符合道的发展规则。人死之后,就是一种分转化成另一分子,周而复始再行进化,不存在灭亡,但是构成这个宇宙世界发展的,永远是道的法则与精神,符合道就永存,不符合则被淘汰。道使好人更好,使坏人变好,使不应该存在的东西早进轮回,这是道不可改变的进化。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读译]为而不背包袱,做事但求完事,以无味去感受品味。不分大小,不论多少,以德报怨。处理困难的事从简单的地方作手,做大事从小事做起。天下间再难的事也是从简易开始,天下间所有的大事都与小事构成。因此,圣人不求大,所以也成大。正所谓乱许承诺便必然没有信用,对什么事都马虎必会碰上多难。因而圣人都能认真对待,这样才不会有什么真正的困难。

[读感]这是老子立身的方法论,教导人,以无为而无所不为。做人不要有太大的思想负担,要专注于做好一件事,不要让一件事重重复复,永远存在,处理完一件便是一件,为了解事情而去做事,为了解决问题而去解决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则就慢慢的从最简单,最容易的地方入手,不要有心理负担,一步步来,再难的事也就不难,再大的事也就不是什么大事。

这个道德,我们似乎从小就知道,可是能够真正体会其中的深意呢?人们追名逐利,总是自己给自己太多的**,太多的雄心,往往忽略了坐而论道的精神。人闪嘲笑坐而论道,认为他们总是知道扯皮,而事实上真正的论道便是认认真真从自己的小处着手,细处着手,做自己能做的事,挖掘自己能挖掘的潜力,这样,专注于做好事,有什么事不能做成。人们每天想着这个目标,那个目标,都不知道路该怎么走,最终便迷失在自己的人生路上。

人活着,为了什么,为什么传宗结代,为他延续生命,为了自己看一遭,这很可笑,人其实活在世上,就是在自己的人生中,扮演上道的演变,参与其中,感受道的变化,进而让自己融入其中,完成自己道的进化中的感悟。

七情六欲,是考验人对道的坚持,道,在人们心中,能不能突破人的七情六欲的局限,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世界若有轮回,你或许便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人生一世,烦恼多,都是因为自身的局限十分多,要砍破局限与束缚,便要放下一切名利之利,去寻找自己的潜力,心里没有什么负担的去做事,为人,这样你的人生必然会圆满幸福,再无病痛烦恼。

生活中,有很多事,有很多东西,本来就是人要经历,那诸天幻想其实不过是对人的迷惑,贪,嗔,色,怒,味这些种种的原罪,是因为自己逃不开束缚,所以便不能自已求得解脱,知足常乐,人们不懂知足,总贪多,而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经做到最好,而总是被追不到东西而担心,或者追到了又怕失去,红尘俗世,庸人自扰,人们生活过得不好,实在都是人自找的,怨不得谁。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若能早日悟道,早日种道,便能收获,至少生活中无论外界如何,终能自身幸福,不求于他人。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读译]在安稳的时候容易把持,在事情未乱之前容易谋划,事物脆弱之时容易分解,事物很微小的时候容易分散。成就未成就之事,治理未乱之乱。多人合抱那么大的树,也是从像一根细丝一样开始长成,九层高的高台,也是一点点的累积起来,千里远的行程,也是开始于足下第一步。空想自然失败,妄求自然不得,因而圣人不能目标而目标,因而没有失败,不以得失为得失因而无失。普通人做事,总是想着成功了反而失败,对待终点就像对待起一样慎重,事情则没有失败的可能。因而圣人欲存无欲,不去追求抬高难得的货物。学那些不知道的东西,弥补众人的过错,以辅助万物成长而不敢自以为主宰。

[读感]老子这一章也是方法论,让我们处理事情的方法。其实如果我能够早二十年读通《道德经》,我想我现在一定不会如此被动。不过后悔药是没得吃,我真心希望,我的这套解读能给后来的人带来启迪,人生路上少走弯路,少过这么多人生的坎。

人很多时候就是做不到谋于未动,往往事情一乱,自己也乱了方寸,人,不是那么容易,生活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是老子之名言,这个道理凝聚了为无为的具体方法。人说老子消极,我觉得那是读老子的人消极。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无为事无事,这概括的多好。老子提倡的这种无为,事实上是要求人们不要好高骛远的做事。每天都似乎在追求什么,而忽略了当下应该注意的问题。

就像我们现在,天天追求多快的发展,多高的gdp,可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切在不断恶化,贪污**,人心不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这些不是带来不安定因素么?现在纠纷越来越多,法院根本不以解决民怨为根本,以利益为导向,从来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处理问题的时候以自我为中心,以有自己有权为骄,这样怎么可以把问题处理好,人民又怎么能够对法律产生出尊重,对执法者产生出敬畏,只有怨恨,因此才会出现杨佳袭警这样的事情出现。

人民的生活好,不仅仅要体现在物质生活更要体现在精神生活上,否则越好的物质生活带来更差的精神生活,那么你不如回到原始社会去重头再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就是不希望人与人之间产生太大的不平衡,不平衡导致的妒忌与妒恨,就算是穷则独善其身,那你能让富则兼济天下么?更多的是有钱人看不起没钱人,反过来没钱人的要做有钱人,必然要跟有钱人争夺,否则,钱又从那里来,有钱人防着没钱人,没钱人盯着有钱人,久而久之,如果实力的不平衡,导致资源的破坏,双方矛盾必然升级,那怨恨自累积,最后带来自然是毁灭。

学不学,复众人之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天下宇宙法则的威严,不是作为宇宙个体可以对抗,人心,再大,也不过是一种幻像。生活中,思想决定一切,物质生活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精神堕落。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读译]自古善于贯彻道的人,不是用道来让人觉自己聪明,而是用来让他们感觉自己愚蠢;人民为什么难以治理,是因为他们都自以为聪明,不尊教化;因此,鼓励人们觉得自已聪明,是国家的贼子;不教化人自以为聪明,才是国家之福份;知道这两者的关系,就是治天下之定式;常怀这种定式教人,才是大德至深之德;大德深厚远播,这样反而不是愚蠢而是真正进步,之后人类才能真正和平发展天下大治。

[读感]这一章是老子的政治论,用古善于道者来指导执政者,事实上,我看最主要的指导人类的文化导向,真正的文化应该是让人感觉自己更加愚蠢,而不是自以为更加的聪明。

其实世界上,最愚蠢人总是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人,而最聪明的人反而会认自己的是愚蠢的人,为什么会这样说,一般愚蠢的人就是什么都不懂的人,什么都不懂他很多时候反而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不是吗?现实中这样的例子随处都可以找得到。

这个世界,如果人人都能谦逊不骄傲,如果人人都不自以聪明要控制别人,这世界便会少很多争执,不争,也要生存,为了生存行必要的手段无可厚非,可若是为了炫耀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为了显示自己高人一等,便生出各种手段,那自然就不对了。不尚贤,使民不争,不就是不要自比聪明,而要懂得愚朴吗?

人,生出来,带给我们很多劣根性,我们只有在改进这些劣根性中才能获得进步,才能完善自己的人生,而我们,总是因为别人的一点劣根性切忽视自己的,这是愚蠢还是聪明。

这一点点感悟,给我一点思考,都说中国没有哲学,哲学不是很多大部头书,而是五千言的《道德经》因此,怎么能说中国没有哲学。要学的东西,我们很多吗?不多,学通这五千言《道德经》起码解决了生活中很大部分问题。

书一向越读越薄,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这五千言,就能对道心知胆明,便成了,也许我们要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苦难折磨折腾之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没有明白,老子为什么走的时候才留下之五千言,想以身示人,人类的工作又怎么是这么好做的呢?我终是与别人不一样!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

[原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读译]江海为什么能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他善于处下能容,所以才能成为百谷之王,因此,如果要领导万民,就要把人民的意见摆在上面,要做人民的领导,就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后面。因此圣上居于人之上,使人民不感觉到压迫有负担,走在人民的前而不会感到有妨碍;因此天下人都乐意推崇不讨厌,因为不和人争,所以天下人没有人能够和他争。

[读感]海纳非川,有容乃大,就是这一章的政治论精华,容,容得下什么?容不下什么?容得下人民的报怨与诉求,容不下自已私心私利。

世界上的事都是这样,你越想得到你越得不到,你若不想得到,只是勤勤恳恳去做,什么事很多时候便都成了,生活,不想得到并努力去做,得到与得不到的结果完全两样,得到了自然高兴,得不到也没觉得。为政者应该懂得天下人的利益者最大的得益,人类就应该懂得,整个宇宙的有利便是人类的有利。过份追求自己的发展而防碍别人的发展,最终的结果是司杀者杀,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忘记抱怨与牢骚,努力去做,成功就在眼前,世间一切,是你的终会是你的,不是你的,永远也不是你的。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争取,如何去获得,而不是一味等待。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为他能够专注于如何做好事,而不计得失,不计得失,自然没有得失之心,自然没有胜败的负担,成功与失败只是两种概念,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最关键。事事争先自然会遭到更多的妨碍,而自己也自然会得到更多的不快。放下执念,才能有新生。

世间之事,好坏转化,也是在情理之间,生活中,我们理应学会怎么去,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学会谦让是一种艺术,怎样谦让,如果谦让,什么是谦让,便是本有此力量,不炫耀显摆以示高明,而是守拙以防难。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圣人存亡之道。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原文]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读译]天下人说我说“道”大,好像不是。正是因为大,因而才不像大。如果像大,他反而是渺小的很了。我们有三宝,坚持并拥有:一是慈爱,一是俭省,三是不敢自以为天下第一。慈爱,所以能产生出无比大的勇气,俭省,才能有用度宽广,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引领第一,这样才能指挥别人因材用人。现在的人,没有慈爱之心切自逞勇武,没有俭省之德自以为兼济天下,抢在前面不看后面,死路一条!说到慈,用来作战,便能胜利,用完防守便能更加稳固,天都会来帮忙,用慈爱来保护他。

[读感]老子这一章继承前章讲谦让的重要,这一章讲述的慈爱的重要。老子论述一件事的时候,他总是没有绝对的词语,因此在理解道德经的时候也不需要有绝对的心态,很多时候我们便要理解,事情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理解的东西很多,也许我们理解不到更好,那么我们就接受现在最好的,这也正是我在解读道德经时追求的更好。

兹爱,没有兹爱的勇敢,想来谁都知道,那必然是野兽的行为,当我们为某一件事而奋斗的时候,我们都会以兹爱为借口,其实也是知道,人们能够成长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类比其它动物更懂得尊重别人的成长来成就自己的成长。

追求无为,不是说追求什么都不做,而要兹爱而勇,俭省而广济,不要在人面前狂妄与嚣张,事事争在人前,这样自己走远了,迷路了都不知道,这实在是死路,难道不是么?平常之间,我们走在前面,不听人意见,便会发现,跟着自己的人越来越少,而自己走着走着,也不知道为何,这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去有的吗?

慈爱为勇,以战则胜,以守必固,天也会救,用慈爱来保护他,这也是一种对好人的良好祝愿和实在的鞭策。我们爱好和平,但不意味着脆弱,我们无为,但决对不是什么都不做,而在什么都做,什么都做成。千丈高楼平地起,不要小看小事。老子的道德经告诉我们,慈爱,俭省,不骄傲,这就是我们要做到的。保有这三宝,我们才得天求,得慈爱卫护。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

[原文]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读译]善于做将师的人,不会炫耀武力,善于作战的人,不会被轻易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处处与人争强斗胜,善于用人的人,懂得谦逊求教,这就是不争的德行,这就是用人的力量,这就是配合天道行事的最高原则。

[读感]在左人水的博客里面,看到博友中国廖放在这章的读感,直接借用,因为我觉得要我写,也写不出更好:

善为士者不武——思虑周详、纵横捭阖的人不做有勇无谋的赳赳武夫。周恩来。他的长处不是金戈铁马,马上打天下,从黄埔军校到遵义会议,周的地位比毛高,并且还是主要军事主管,但没有什么建树。直到他真正做到“善为士者不武”,辅佐**和朱德,才开始显示全部优势与威力,比如在西安促成“西安事变”;在重庆联合各个党派,促成统一战线;从40年代到70年代,亲自主导各种关乎内政外交、大政方针的重大而关键的谈判,所谓“谈笑间,强虏灰飞湮灭”,也只有周恩来能做到完美无暇,还游刃有余。

善战者不怒——善于指挥作战的大将之才不为情绪左右,不动如山,其疾如风。朱德。当朱德横刀立马的时候,**等辈还在吊着小**玩泥巴!当朱德操着流利的英语、德语、俄语一路游学于德国、俄国的时候,mzd还在北大整理图书。但朱德并不以战功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主要是其他九大元帅具体操作。朱德的长处就在于一个“德”字。**在井冈山的时候,说:“朱毛,朱毛,我就是猪身上的一根毛啊!”除了当时朱德在国共两军中的威望,关键还是佩服朱德的为人。**后来又评价朱德说:“肚量大如海,意志坚如刚”,更充分肯定了朱德的宽忍、谦逊、大气、坚定,所谓“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就凭这一点也是其他任何元帅所无法比拟的。前主席杨尚昆评价他:“功高不自倨,德高不自显,位高不自私。”所有这些,非“善战者不怒”不能做到。好比彭德怀,战功大,火气也大,终未得善终;**,战功大,心眼小,终为千夫所指。当然,话说回来,就狭义的冷兵器战争/战役而言,“善战者不怒”的代表当属**,尤其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以及其后的过长江,直至天涯海角,每一场大战,**的冷静与清醒都堪称一流,而且培养了一批干将。

善胜敌者不与——主导战争/竞争胜利的战略统帅不给敌方/对方任何借口、任何机会,而是让敌人/对手围着自己打转。**。从来不给予敌人可乘之机,反而处处抓住敌人的软肋。无论在井冈山,还是长征途中,或者在陕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无不处于主动之中,或者化被动为主动,即使非常艰难的情况下,也要(并能)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无数次地给**送完情报送弹药,送完弹药送情报,最后终于连江山也不得不拱手相送!!

善用人者为之下——周恩来。建国之前很短时间内组织各个党派大佬齐集北京,建国之初迅速组建包容性极其广泛的政务院,建国之后组织国务与外交,集纳各个方面人才为国所用,周恩来真正做到了“善用人者为之下”。想想当年诸葛亮,如果能做到周恩来的一半,而不是事事亲力亲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至于累死五丈原,而且没有能够做到“后已”。“国母”宋庆龄赞叹周恩来——“千古第一完人”,这与周恩来“善为士、善用人”密切相关。

中国廖的评论基本点出了配合天道行事的最高代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的建立是在先辈们的无私无悔的奉献之上。

第六十九章 古之用兵有言

[原文]古之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读译]用兵有这样的话:“我们不敢主动发生战争而是被迫应战,不敢轻易进一寸而宁愿让一步,这就是没有阵势的阵势,虽然要奋力出击但切表现出无力可使,虽然可以与之相敌切表现出一种无法与之相敌,虽然有兵可用有将可使但切要表现出没有。轻上最大的祸害是轻视自己的敌人,轻视自己的敌人会丧几我们的三宝,因此,两军相争,悲愤稳忍的一方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读感]老子这一章,是劝阻人们,尽量不要使用武力去解决问题,两兵相抗,伤敌一千也要自损八百,这一章中不敢为主而为客,是要我们,在和平能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之下,没有必要发动战争,只有尽了一切和平的手段之后,才能积聚足够的慈爱,才能产生出激发力量的悲愤与哀伤,这样的人,打起仗来才能舍生忘死,发挥出天赋之力,战胜敌人,惩罚侵略者。

从很多原理里面,我们都可以体会老子这一章所讲的通俗的道理,在武术里,我们更能体会,凝聚力怎么凝聚,必需先收。至于示弱于敌,扮猪吃老虎,重视敌人,这种人生生活的道理,在我们的身边,任何一件事的处理与争斗,都有很多的实例来说明,实在不难理解。

老子的道,讲的是一个大道理,天道的大运行法则,如果用一些特殊的例子来反驳老子的道,那就是犯了偏执的错误。弱会变强,一个整天示弱的人,他一定会在努力的让自己变强,而一旦你认为自己够强,很有可能别人在变强,你自己反而一步步变弱,这个道理也是自有人类记事以来一遍又一遍的重演着,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世界上确实是这样,犯再大的错都可以,但是轻视了自己敌人,错估了敌人的力量,那带来的打击必然是彻底的毁灭,因此,在开动战争机器之前,能积聚到一分力便是一分力,多一分胜算总好过少一份胜算,只要没伤到根本,以退为进,是为人处事一个十分重要的生活方式。

解读到了第六十九章,渐渐也感觉到了老子收尾了,在这以后的章节里,大部分都是总结性的东西,感觉越读越清晰,也没必要去讲的太多。这里所讲述的道理,在前面章节也有过讲述。夫兹,以战则胜,以守则固,用兵不以强不主动,因为兵戈一起,凶年便起,夫唯兵者,不祥之器,有违兹爱,不能得天护,自然不能胜,用兵者又怎么可以为主而为客呢?

战争一打起来,便是你死我活,没有什么话讲,轻启战端,那怎么能不慎之又慎呢?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读译]我的话其实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实行,天下人切不能知道明白,不能实行。说话有宗旨主宰,做事有目标信仰。因为人们如此无知,从而不能正确理解我的道理。了解我的人很少,能够真正效法我的人则更少。因此圣人看上去粗衣粗食,实则是心藏珍贵品质。

[读感]老子这一章应该是感慨,从而也说明了传道的艰难,以老子对道的理解都不能让人们理解实行道。老子在最后也不写一本书出来,最后还是定敢出来,大概是希望以后的人能了解他,能够实践他的道。其实文东读老子读到现在,越来越觉得老子的《道德经》讲的并不是十分十分的深奥,而很多都是十分浅显的生活常识和生活道理。当然,也许是人的生活层次的不同,造成了对老子的很多误解。在文东看来,在任何一个层次做任何事,如果能从柔克刚,刚克柔,物事激必反,为而辅万物而成长,不为是不逞私欲私心,不过份摄取,而总是能兼济天下,这便是老子的中心思想,为无为,无所不为,事无事,无事不成,慈则勇,勇生爱,爱生力量,战必胜,守必固,天将卫护,便是道莅天下,神鬼不惊,人也不会有诸多灾难痛楚。

如此浅显的道,我们为什么不能知道,不能实行,实在是人心不足,自寻痛楚,现代人的文化普及到了无孔不入,可是我们那份兹爱之心正的丧失,那份勇爱正在消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算计与争斗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他们在发展着这个社会,也在为这个种下各种各样的灾难和祸患,两次世界大战,现在的金融危机,虽然,在一死俱亡的死亡威胁之下,我们保持着更长一段时间的和平,两极的分化,还没有达到完全不可调和,可谁知道,如果全世界的市场化和商业化之后,利益集团与利益集团之间,他们会发生什么样的恐怖事件。在他们认为生无可恋,死为唯一选择的时候,谁会点燃这干柴,燃起毁灭的火焰?

只有道行天下,只有人们都能自觉自爱的兼济天下,辅万物成长而为,那才是我们人类最后的福音。刚柔并济,李小龙用这种至刚的个格,揉入道的水性,以达济天下的胸怀造就了他以平民身份挤身世纪伟人的地位。

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以无私的心怀,对旧社会的固疾发起了一次次的冲锋,虽然,文化改革最终失败,最终在理想的号角中悲壮的收场,可他在人民心中种人的主人翁种子,使他们能真正的融入辅万物以成长的大公无私的精神。如今,一些别有用心的反攻到算,他们的继承者们失去信仰,堕落成为了利益的俘虏,他们成为了旧时代一样的毒疮,污染着这个美好的地球,让地球一天天的散发出恶臭,人类,需要更多的人,能清醒起来,辅万物而努力,而不是以私利作为唯一源动力,消耗着我们的未来,种着无数的恶种,等到收获恶果的时候,我们再来补救,来得及么?

老子的千年慨叹:“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难道还要持续的延续下去么?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

[原文]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读译]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实的人,是上德之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实的人,是有病的人,因为知道这是病承认这是病所以不会得这样的病,圣人为什么不会得病,因为他承认这是病,所以便自然不会得此病。

[读感]老子用这一章承上一章,也许是散乱的编排中,也排出了准确的次序。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压其所生。夫唯不压,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读译]人民如果开始无视统治者的威严,那么可怕的事便将要发生,不要侵犯别人的住居所在,不要压迫人的生计,只要不压迫自然不会生出怨怼,因此,圣人求自知,但不自恃高明,求自爱,但不自以为高贵,因此放弃后者,而采用前者。

[读感]老子站在一个无需过激的立场,只有站在这样的一个立场,才能真正的读懂读通《道德经》,本章里面,老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事情不能做过火,不要影响到别人的生活,防碍了别人正常发展谋生之路。大自然里虽然说优胜劣汰,但是强可转弱,弱也可变强,强弱转化之间,会保持着一种永无进步的恶性循环之中。

统治者拥有强势地位,可是如果统治者不懂得自重,以权谋私,侵犯了人民的利益,抢夺了太多的资源,防碍了别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就不是天道所能容,而人民也会不再尊重统治者,进而对抗并与统治展开争斗。因此,统治者要懂得自爱,要懂得自珍自重,而不能被私心贪欲蒙蔽了双眼,肆意妄为,总以为人民是好欺负好压迫好剥削的,这样的人,他便离死不远,离大祸不远了。

都说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可是胜利者往往是一直弱小的人民,他们的怒火冲击着一个个不可能,当年**号召人民作燎原之火,作革命的种子,这些种子已经种下,文化大革命更来了一次大颠覆,虽然,那有不道事情发生,可也表示了,弱于强强转弱的天道循环。强者要恒强,就必须懂得处下,懂得,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原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殚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读译]逞强斗狠者总是被杀,隐忍自救者才能存活,这两个道理,是对是错对人有利还是有害,天道所厌恶的事,谁知道是什么原因?圣人对此都难以说明,天道之理,以不争者善于获得胜利,以少说话的人而得到广泛的承认,不需要召唤便自然来了,不着急谋划而善于筹划,天道之网很大,网孔很稀,但切不会遗漏任何一个不合天道的事存在。

[读感]这一章结合上一章来理解,再结老子一直倡导的要处下,要谦虚,要慈爱,要俭省愚朴,我们就能正确理解,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老子慈爱则勇,没有慈爱的勇,自然是天恶人厌,难道不是吗?所以生活,没有慈爱与处下,则不会有强者恒强的可能,而是强者变弱,弱者又变强,总是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灭亡,弱者在隐忍与积蓄中变强,变强之后,失去慈逞强斗胜,便又变弱,总是强与弱之间煎熬,自找苦吃,这就是人类的劣根性。

天道如此,圣人不能说明原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殚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江湖中有一句话:“该还的迟早都要还!”很多故事,很多作品,都在说明一个道理,该是你的,只要你努力了,那一定会是你的,强求,没有任何的意义。

人类好径,明明有光明大道不走,偏要走小路,要走独木桥,这就是人类的劣根性,等到大祸铸成,诛环九族的时候,才知道,所有的家族荣耀,万世功名,荣华富贵都要回到一堆堆黄土,尘归尘,土归土,早了性命,生前贪恋的名与利,过眼之后,仿如一梦,确也不知道自己一生到底都做了什么。

中国千年的封建社会,上演了多少这样人生悲剧,可是人类都是这样,好了伤疤忘了痛。追溯到商纣王,到现代的慈禧,那一个不是这样呢?设三公,不如坐而论道,有多少人能体会这种豁达的人生境界。人人常说,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或许一时的刺激与痛快可以让你忘切一些东西,可事实上,那确确实是你追求的东西吗?

一分努力一分收获,那怕处时没有,到时一定有的,做人要懂得满足,要懂得去挖掘自己的潜力,让自己能尽所能即可,何必在乎那些虚名浮利。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向使民常畏死,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矣。

[读译]人民都不怕死,怎么还用死来威胁他?如果人民都怕死,有人闹事,便杀了,这样就没有人敢闹事了?想让人民都怕死,通常是杀人者被杀。你没有掌管别人生死的权力切要杀人,就像硬是要代替大工匠砍木头一样,那有不伤到自己的手的可能呢?

[读感]人民不怕死,你为什么用死去威胁他?这是讥笑统笑者利用人民怕死这一点来统治治理人民,事实上,恐惧也是人类不能活得开心的负面情绪,这种积蓄多了,所产生来的逆反就是不怕。其实,生亦何所欢,死亦何所苦,若人是有轮回,下一次就算没有前世的记忆,一切重头,有什么不好,若没有轮回,人一生就是一生,一天也是一生,一年也是一生,若是为了精神不到,死又有什么可怕。生命力不就是灭了生,生了灭吗?无论前世今生,最重要的是活出自己那精彩一生,这精彩一生不是别人说的,别人描绘的,而是自己内心感受到。若是我们真的有来生,来生,我们的生活的世界更精彩,这一生虽短,下生,我们必然生活在美好的世界中,因此这一生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奋斗,那么这一生的生命又什么值得珍惜。若我们不是为了有一个未来(明天也好来生也好,都是未知)更美好而奋斗,我们又谈什么将来,谈什么生活,那一切不都空么?

用人民怕死来统治统治人民,这是很愚蠢,如果人民都怕死,只要一说闹事就拿来杀了,事情会很简单,人民怕死,凡有闹事者,不从者皆杀之。人生来有很多情绪,就像天气一样,没有正确导引,便会生出各种事端,而人是什么,他们在不断改变着自然,让他们更有利于人类的生活,他们只知道照顾自己,而不照顾自然,自然时不时的反过来给人类制造麻烦,人类与人类之间,你不让我活得好,我便不让你活得好,便如这世界,让谁不好,便自然会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来,双方一旦无法调和了,便司杀者杀,又有谁能逃脱。

悟道不是人们所想,成了这个世界的主宰,而是顺应了天道,与天道融合,取得了其存,而他便能强者恒强,弱者变强,这才是真正的生之道,天之道,不是吗?

修道,修神不是逆天,而应是顺天,若是逆天,你便不要生活的这个世界好,而生活到虚无的世界,可笑世间之人,把神佛魔等等都视作人类,除了他们拥有破坏力之继承了人的所有负面正面的思想,把人的正面与负面的思想幻化成人,不是傻瓜又是什么?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个世界,有几个明白人呢?

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矣。你不想地球更好,地球有什么理由让你好,你不希望别人过得好,别人又有什么理由让你过的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不要去压迫,剥削和掠夺的太多,知足常乐,否则,死的是谁,伤的是谁,人类的万年的进化,已经有很多历史借鉴。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

[原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读译]人民为什么会过得不好,那是因为统治者征收的税太多,所以人民会饥饿。人民为什么会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贪得无厌,所以人民才会难以管治。人民不怕死闹事,是希望统治者体谅人们求生的意原,所以便不怕死。统治者不追求自己的个人生活享受,才是真正体谅生的可贵从而得到认可。

[读感]老子在这一章,把统治者的过分掠夺定义成造成人民生活不好的罪魁祸首,事实上是为了统治者能保持一个理性,统治阶层是一个处于绝对强势的阶层,他们理应尊循上天有好生之德的道心,以无为取代不应有的有为,只要统治者无为,便能促进百姓的有为,从那一个层面来说,统治者应该服务统治,而不去掠夺和占有,保持对社会稳定的管理与监督引导,这是统治者应该做的工作。

对于创造财富,做大事业,他们不应该有这个心,他们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稳定的秩序,一个有序的国家是他们奋斗的目标,在他们的职业道德里面,应该只有一个评价标准,他们是否保证了社会有秩序的向前发展,人们是否依照健康的发展模式在前进。征税是为了保证秩序的维持有足够的物质基础,而不应该是统治者拥有多少财富。统治者自己追求生活的享受,那样不可能让下面的人为了创造丰富的财富供统治者挥霍。那样,只会给统治者带来灾难。

你不以他人的生活考虑,你便没有资格让别人为你的生活考虑,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这就是统治者必需用遵守的“德”。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结合上一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再结合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老在一层一层的推出自己,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这一结论,辩证一步步来,真正是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很多时候,老子《道德经》是融于一体,左右佐证,我们若只是拘于一句两句,觉得老子甚是故弄玄虚,说的话人难以懂,老了将一切演变原理归为“道!”,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开卷语其实道出了,无形生有形,无为致有为。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人应遵从于天之道,而不应放纵自己的人之道,否则受到天之道的惩罚,难道是人可以阻挡吗?人狂妄逆天,摆脱不了人心变态,最后在漫漫的宇宙法则中,苦苦挣扎,最后湮灭,落入笑柄。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读译]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死了的时候便僵硬起来。草木在有生命的时候柔软脆弱,没有生命的时候枯稿硬朗。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僵硬坚强是死亡的才有的现象,而柔微弱是走向生存生命的道路,因此穷兵黩武就会引来灭亡,树木太过便直便会被摧折,坚强最终会走向消亡,而且柔弱会一天天变强大。

[读感]老子在这一章,通过生命的死亡的自然现象说明柔弱在生命中的重要的性。人的刚强一定要有一定的柔韧性,否则那便是生命消亡的征兆。

其实柔与刚,他是有相对性的,如果只是一味的和稀泥,水便永远是水,他成不了其它生命的组成体,而水也代表了一切生命必需要有的特性,老子在这一章里有把这一点说明,是对柔弱者生之徒未能充分阐述的辩证缺陷,至柔克至刚,刚柔相济,阴阳融合才是生命的最佳状态。很多时候,如果我们强调一个方面,便会缺失另一个方面。世界上的事,好与坏的转化,他就在利万物或者损万物之间相互转换。

人类的发展,有一点不能忘记,生之徒需要有容,水性的存在是一切事物具体韧性的要素,至刚同样也能克至柔,在绝对的力量面前,水也要依照刚的要求,变换各种形态,以适应刚性的要求。只要刚不压迫柔,刚柔便能相辅相成,形成各种生命。

老子这一章的结论告诫人们,人无柔性则无生命,在重视柔弱的基础上求强,才是生路,强者恒强要保持其有适当的柔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同样,水若是不能归其位处其事,四处泛滥,他便也一样是灾难,成为生命的杀手。我们在充分认识柔弱的重要,才能追求至强的力量,只有保持这种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强者追求心态,我们才能真正的保持着一种强者恒强的生命发展态势。

充分理解和融合老子的生命哲学,我们就能充分的感觉生命存在的意义与生命的真谛。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了追求自己生命的极限,什么是极限,那就是自己的生命状态可以达到一个怎样的利万物状态。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读译]天道运行就如我们拉弓射箭?目标高了便压低一点,明标低了便升高一些;多余的补向不足的,不足的则补向多余的。天道,是减少多余的来供应不足的,但人类不自认的道切不是这样,他们减少不足来给有多余的,谁能会有多余的来改造天下呢?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道。因此圣人有大成就切不自恃,功勋卓著也不争其位,不会去炫耀自己的贤能。

[读感]老子认为人道要遵从天道,在这一章里论述天道与人道的区分。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这便是人性显恶的由来,其实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这话很难说,人一出生,有善良有恶性,但因为人一出生,少了很利益上的思考,本能里面,善的总是能战胜的,从人的天性上来说,善良的天性容易战争恶坏的天性,可是人渐渐长大后,胆子会随着年龄和经历变得的胆小起来。

有的人,能坚持自己的善良,有的人在不断的打击中,对善良失去信心,变得不好不坏,有的人,对善良绝望,他便让恶的性子慢慢的俘虏了自己。很多人,他并不知道,在人类灵魂深处,最值得坚持的人性就是善良的人性,小孩子能很轻易的相互之间生出相互照顾在的情结,就算是动物的本能,也是对同类的照顾是源于一种本性,人类一开始明白这一点,后来便有了很多分化。

保持人类的纯朴本性,用知识和感知去感悟天道,让自己能够与天地同享,那就是一种莫大的福份,人类并不一定知道这样,他们乐于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以标新立异为已任,总是过份的认为自己能对世界作出天大的贡献。圣人作出多大的贡献,他不会四处宣扬,而是坚持做好自己的工作,为社会贡献着自己才干,有了多大的功勋也不是一定要争多大的官,争多大的虚名,事情上,这样的人他根本就不要去争自己的贤能,因为事实就是这样,何必去过份的四处向人说,生怕别人不知道呢?其实这也是一种病。

明星们,习惯了别人的关注,一天不看他了,他便觉得心里受了,又是窜出来,作态,等到人们在那里呼喊的时候,他便又觉得众人真是可怜,名人真是没有办法。炫耀,让人自身受用,高兴一下没有什么,但是拿来作为自己的人生存在的意义,那就真的是可笑了。

虽然很多人乐于炫耀,但这无疑是人类的低级趣味,对已对人都不利,对已容易骄傲自满,忘记自身要做的工作,人生产生出嫉妒,从而滋生不良情绪,也许你会认为别人不对,可是你的张扬张狂也伤害到了别人,别人因此来伤害人,似乎也不算为过是不是呢?人类要互相理解就要理解双方都在为这个世界更加美好而努力上,而不是把心思用在互相攀比互相瞧不起上是不是呢?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读译]天下间最柔弱的东西就是水了,用来攻克坚硬的东西向来都能成功,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弱能战胜强,柔亦能克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人说:能承担起全国的屈辱,才能得是天下的君王,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算得是天下间真正的王者。正面的话也像是反面的表现。

[读感]老子这一章强调,人要懂得以柔胜强,忍得一时之气,才能笑到最后,什么事情不是要硬碰硬的跟着上,世间之事,老子在七十六章里面:“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把水作为世间最柔弱的东西,是因为水是构成生命必要的特情,而水也是实实在在我人感觉到的柔顺与无所不能的物质特性。水在暴烈时所暴发出来的特性是无所而不克,水滴石穿,再坚硬的古头也是经不住水滴的长久进攻,只要有足够的压力,水可以暴出令所有事物害怕的力量,水的形态可以转化,在与各种物质相结合之后,转化成各种有生命的东西,也可以转化成能攻破任何坚硬的东西。相反,水切不会被任何东西所破,他就是一个如意形态,往往懂得是先适应,然后再改变。

人要识水性,就是要看到水那无所不能的适应性和无坚不摧的战斗力,最坚硬的东西都能被他一步步的征服。水压缩自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暴发出他的实力,而刚强的东西,一眼就看出,水可以利用各种形态的转化与变化,融合进化,最终击到最刚强的东西,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不被水化合物融合物所化,而只有水才能构成有生命的东西,离开水,这个世界便不会有生气,世界也不会有什么色彩。

水的融合与攻坚策略是无穷无尽的以弱胜强之法,这便是老子所论述的以柔克刚的中心思想。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的游击战,不就是运用了水那遇阻则退,见缝就进,周围四处,最后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了么?那种硬对硬的战争,看上去激昂刺激,实际是求死之途,不可行。

我们生活有很多这样的俗话:退一步海阔天空,以退为进,借力打力,四两拔千金,这些也都是水能创造生命,克制刚强的特性,看宇宙,没有水的地方,便是一片死气,水性是生之途,硬气则是死之途。

正义面对邪恶时在一时之间,总是落于下风,但是时机成熟便能一举定乾坤,因为什么,因为正义就像是水一样,是生命必需要的,缺少不得的,而怀有正义之心的人便要有水的这种特性,创造万物,柔化刚强,让世界生气盎然,和谐的社会,少不了人之水性的成长。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

[原文]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读译]调和重大的仇怨留有余怨,这样那能算作妥当?因此圣人虽然握有借据存根,也不会咄咄逼人强迫于人。有德的人就像这样经管借据的人,无德的人就像经管租税的人那样计较,天道对人没有什么偏爱,经常帮助的是善人。

[读感]这一章,老子在要求我们不要仗势逼人,得饶人处且饶人。虽然看上去有些完美主义思想,可不失为一种伟大的思想情操。只要把握住一定的尺度,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善待自然得人善待。

当我们在得意的时候,也要考虑我们可能有失意的时候。学学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只有创造条件,争取共赢才是真正的发展之道。

人类能从弱到强也有可能由强到弱,甚至有可以至激而灭,当恐龙达到一定的程度,他不是灰飞烟灭了么,人类会很不在乎,觉得自己不能跟这种没脑的蛮力东西相比较。可事实上,我们发展的很多东西,不是蛮力又是什么呢?

人类周而复始的一个过程,讲的是什么,谁能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总逃脱不了自己给自己的局限。仇恨与怨怒时常在人脑中盘旋,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有些东西没计较清楚,便纠缠了起来,很多时候自己都不知道是对还是错,总是感觉着要争这个面子,争这口气,争什么呢?

自以为摆脱了一个桎梏进入一个新的桎梏,这不是很可笑么?要学会经营自己的债务,经营而不是收租收税那样逼死了人也不在乎。上天有好生之德,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个道理,便在这中间。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读译]国小民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用,人民死也不会冒险远走他乡。虽然有舟只车辆也都不会用来乘坐,有武器装备也没办法拿出来用,人民结绳记事不要文字。自以其食为香甜,自以其服装为漂高,自以为所居安适,自以为风俗得乐。邻国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声音也能相互听得见,人们直到死也不会相互往来。

[读感]老子这一章讲的是一个小国家人民的心态,小国家,人民少,他们没有什么好争,自然也不会就争什么,都保持着自己的本份之心,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人不争什么东西,便自有自己的一片国土,也许我们不会认同这种生活,但是没有争执与炫耀,虽然过得原始而清苦,但是内心安详也不会有太多的遗憾。

人一生,追名逐利,什么事情都要分个高下,争来争去,有什么结果,在老子的眼里,还不如鸡犬之声相闻,至老死不相往来。一个人活得幸不幸福,取决于他的内心世界,这一章,看出老子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那怕不识字,过最原始的生活,也好过你争我斗的生活。胜了如何,败了又如何?做人,总是放不下这一点成败之心,在患得患失之间选择,那便不如选择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敢,文化,识字,交流这些东西都不要了,不争,自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是一种对俗世多深的绝望。

或许这就是老子不想写文章著书以解世人的原因。不过总算留下了这五千言,饱含了圣人智者对世人的那份眷恋爱护之心,能悟到多少,学会多少,便是人类的缘分,或许,只是拿来作糊弄功名的借口,或许拿来争强斗胜,或许拿来追名逐利,都是人类自己的造化。老子远去的身影留下了圣人智者落寞的背影。

青牛,老人消失在函谷关,渐去,模糊,行走在消逝中,一份伤感不由的油然而,我的心情也沉重了起来。智者圣者一生,饱含了多少破碎的梦想与寄托,他们看开了,只是那份圣人的拳拳爱心,让他们不能释怀,总有一些放不开。为无为,事无事,同在一个世界,谁能完全置身事外,那怕是圣人智者。

小国寡民复结绳而用之的原始国度,不是理想的国度,但是若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总好过繁华背后无尽的尔虞我诈。都有文化,自以为聪明,你攻我讦谁也不服谁的争来争去,不是傻子是什么呢?这样的生活那里会好过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小国寡民,其当然会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本无所争,那些东西,都是用来争强斗胜,都放弃了,还有什么可以执著。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读译]诚实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诚实。德善的人不善辩,善辩的人不善。有真知灼见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没有真知灼见。圣人不积累财富,尽全力帮助人,他们更加的充实富有,给人越多,自己得到也越多。天的“道”,利万物而不害,圣人的道,追求有为而不争。

[读感]俗话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老子这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便是这个意思,世界上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件事被充分夸大之后,便就有不对了,人容易被自己的一些本身快感所俘虏,而这种本能的快感很多时候也像水一样,侵蚀你,让你被溶化,堕落。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其实也可以运用现实中,往往说的多的人,实际做起来反而不行,正所谓腐儒误国,空言乱国,这中间,理论不结合实践便免不了要失败,都说中国现在的正在蒸蒸日上,我看其实实在有很多需要担心的问题。各种负面的东西正在侵蚀中国曾经健硕的体质,人们的总体素质的提高出现了瓶劲,在信仰破灭与新的信仰受到怀疑的情形下,中国的未来,有点迷离。人对权力的迷恋不舍将会引发新的危机。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很难得老子在那个时代也能有这种认识,现代的知识分支十分广,要做到博,那实在是难,就算做到了,往往只是知道,确不是理解。这一句话,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老子这一章作为结尾,有总结的味道,五千言不多,但是点出要点,可真正要达到理解,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类争论了很多的民主,到底是个人言论泛滥还是人们应该学会审思慎言,言而不审,慎而不思,这种泛滥的言论有很大的危害,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很多道理我们都会明白,但我们不一定能做。世界上,热闹有人凑,可是静思的人切不多。老子提倡圣人之道,天之道,他必然对于泛民道有所约束,民主,泛民道,还是圣人之道亦或是天之道,这界限如果分不清,受苦的终归是自己。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百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之道,只是为而不争,切不是不为,一般人所谓之无为。天之道,利万物,当应成为我们讨论一切民主与人生的唯一之原则,圣人之道当为我们信仰之生活唯一准则,此两点,现代社会,都在抛弃,只有在为自己狡辩之时拿出来去诘问圣人,已身切不断的提倡个性张扬,奢华享受,个人权势,此为人之道,好捷径,喜贪功,争高下,斗成败,成又如何败又如何,以成败论英雄,自乱了生活,自乱了自己,忘记自己的感情所好,良心所向,人生所在,在你争我逐之中疲惫不堪也要强颜欢笑,人生何其苦也!为了方便访问,请牢记bxwx小说网,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

作品《解读老子道德经》版权归“文东”或出版社所有,笔下文学(Bxwx.Org)会员收集整理  站长统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德论
该怎么解读经典?且听老者演绎《道德经》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道德经详注第四十七章
道家经典文化《老子》原文加翻译
《道德经释义》[作者:任法融道长]
穿越千古的大智慧——老子《道德经》本义正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