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智慧的种类
《殊胜义注》等注疏对智慧所下的定义,是导向完全了解四圣谛与无常、苦、无我三相的智能,这是最高层次的胜慧。除此之外,也有一些较低层次的智慧。
《分别论》的义注《迷惑冰消》,在解说思所成慧和闻所成慧时,说及关于谋生的业处与工巧的智慧。业处与工巧两者的智慧,又可分为高低两种。
木工是低等业处的例子,耕种和经商,则是高等业处的例子。织草席、织布等,是属于低等的工巧;写作、会计等,是属于高等的工巧。
它们的差别,主要在于业处是不需要经过特别训练,而工巧则是需要经过特别训练才得来的谋生技术。例如,当涉及特别的口才训练时,则称为‘明处’。
当我们分别‘大火’或‘小火’时,我们不是根据燃料的种类,而是根据燃料的数量来分辨。
在智慧这方面也是如此,当把它分别为‘强与弱’或‘深奥与肤浅’时,我们不是根据知道什么,而是根据知道多少来分辨。
我们不应当只视注释里提及的高等胜慧为智慧,而应把较低等的智慧也包括在内。因此,欲修习智慧巴拉密的人,应该不分高低地向智者学习。
所以,世尊在《小部.佛种姓经》里说:“不断地向智者学习,以成就智慧巴拉密……。”在《迷惑冰消》的四念处一章中,举出了七个培育智慧的方法。
一、经常不断地问智者。二、保持身体与身外物清洁。对于身体的清洁,头发、指甲与胡须不可太长,也不应满身臭汗与污秽。对于身外物的清洁,衣服不可臭秽、住所应该清洁。
当身体和身外物不干净时,所生的智慧,就好象在混浊灯油中的骯脏灯蕊,所燃放之灯火也是不明的。若要有如明灯之光一样清净的智慧,我们应保持身体与身外物的清洁。
三、保持诸根平衡。五根,支配着众生的心识与心所。若信根过强,其它的四根就会较弱。结果精进根,不能执行支助奋斗的作用;念根,就不能执行对目标保持醒觉的作用;
定根就不能防止散乱;慧根也不能观照。当信根过强时,我们应省思有缓和信根作用之法,或避免省思有增强信根作用之法,以便缓和过强的信根,直到与其它诸根平衡。
若精进根过强,信根就不能执行其作用,其它诸根也不能执行各自的作用。我们应当培育轻安或定根,来平衡过强的精进根。对于其它诸根的情形,也是如此。
智者尤为称赞的,是平衡信与慧,以及平衡定与精进。若某人信强慧弱时,他就会盲信不值得信之人。
由于慧弱,他分辨不出谁值得恭敬,把假的佛、法、僧当作是真的,令到他的虔诚白费了。对假佛或假法的信仰,并非是真正的信,而只是邪胜解。
若某人慧强信弱,他就会错失正道而走上误人的狡猾之道。要把这种人引回正途,就好象要治好服错药的病人一般地困难。
譬如说,布施善业有两种,即思施与物施。思想狡猾的人,可能会认为只有思而非物,会在未来带来福报。因此,不需要以东西来做布施,思施已是足够的了。
这种人没有做到布施的善业功德,而由于其狡猾的思想,死亡之后,他将会投生到四恶趣之一。
只有在信与慧平衡时,人们才会对可信之人有正确的信心。而且在没有狡猾的思想干扰之下,他们能够造下许多善业。
精进也应该和定平衡。若精进根弱而定根强,它可能会引致懈怠、心不活跃。人们会把这昏沉之心,错误地当成好的定力。
当精进强而定弱时,心就会烦躁、激动,心不能平稳。受到掉举吞噬的人,可能会乱想:“若修行法门不能带来预期的成果,我将舍掉它或改修其它法门。”
当精进根与定根平衡时,懈怠和掉举,就都不会产生。这两者的平衡,使到禅修者能够迅速地证得禅那或安止定。
 
然而,念根是不可能过多的,有的只是不足。巴利经典把念根比喻为盐,是煮一切菜肴的必要成份,它也像是治理一切国家大事的首相。
因此,在尽力保持最高的正念时,应善于平衡信根与慧根,以及平衡精进根与定根,任何一个过多都是无益的。
关于这点,乌佛尊者在其所著的《大念处依止》一书中这么说:信过多导致过度热忱,慧过多导致狡猾,精进过多导致掉举,定过多导致昏沉,但绝不会有过多的念。
四、远离无知的人。无知之人,是指没有观照五蕴、六处等诸法的智慧之人。五、亲近智者。智者,是指体证了生灭随观智五十个实相之人。
若欲了解生灭随观智五十个实相的细节,可参阅小部经的《无碍解道》。关于第四和五项,论师只提及最高层次的智慧(胜慧)。
在第四项里,无知之人是指没有观照五蕴、六处等法的智慧之人。反之,能观照这些究竟法之人,肯定是有大智慧之人。
但有些人,虽然没有观照这些微妙究竟法的智慧,却懂得一般的修行,如:“这种布施是适合的,那种布施是不适合的。应该如此持戒,不应那样持戒。”
他们也懂得世俗生活的事情:“这么做会令人长寿,那样做会令人短命。”我们是不能够说,这种人是完全没有智慧的,而也应该亲近他们。
在第五项里,智者的定义是体证了生灭随观智五十个实相之人。论师这么说时,只是针对修行观禅已经很有成就之人的胜慧。
但关于普通的求知,佛陀在《佛种姓经》里说:“就好象比库在托钵时,毫无分别心地逐户去托。求学之人,应该不理社会地位或教育程度地向一切有能力解答问题的人请教。”
因此,求学之人应该只避开完全无智之人,而请教一切能够增加其知识之人。简而言之,我们应该只远离完全无能解答任何问题之人。而只要某人能够提供我们些少的知识,我们都应该亲近他。
根据《佛种姓经》,在求知时,我们应该向智者发问及听他解说以培育闻所成慧。过后,若对某一点不清楚,我们应该省察与思考它,以培育思所成慧。
在《增支部.三集.大品.伽罗摩经》里,伽罗摩人告诉佛陀有许多宗教导师来到他们的村子,而所有的导师皆只称颂自己的教理,以及贬低和批评他人的教法,所以他们感到很迷惑,不知应该听从那一个教法是好。
佛陀给他们回答的摘要是:“在适当地思考之后,若你发现其教法是无误的,那么就可接受它。”这部经显示了我们应先听闻导师说法以获取闻所成慧,然后再以思所成慧,来分辨何者是无误的教法。
再者,在《初本生.十集.大护法本生经》里,当德迦尸罗的大导师亲自到护法的家乡,去探索为何那村子里的人民都不会早死时,大护法村长(后来的净饭王)向他说:
“对一切来此说法之人,我们都听其说法。听后我们都会思考其教法。对于无德者所教的,我们舍弃而不理它。我们只信受有德者所教之法;对其教法我们感到欢喜,也会依法实行。因此在这村子里,不会有年轻人在寿终前早死。”
这部《本生经》清楚地显示了人们是先获取闻所成慧,然后只接受思所成慧印证无误的教法。‘亲近智者’并不是指只是与智者日夜相处,而是指向智者学习与获取他们的智识。
《吉祥经》中所说的远离愚者,并不是指不跟愚者交往。我们甚至可跟愚者住在一起,以引导他走上正途。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并没有违反《吉祥经》中的劝告。
其中一个例子,即是佛陀逗留在乌鲁维拉园里跟一群持有邪见的拜火外道相处,以助他们舍弃邪道。因此,只有在信受与实践愚者的教法时,我们才算是亲近愚者。
同样地,亲近智者并非只是与他们相处,只有从他们那里学习到某些知识之后,我们才可算是有亲近智者。
六、省察含有深奥智慧之法。在此,智慧就好象是燃烧一切大小可燃物之火。火的大小,是根据所烧之物的数量。同样地,智慧知道一切可知之法。智慧是肤浅还是深奥,是根据所知之法是肤浅或深奥。
含有深奥智慧之法,包括了名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深奥智慧,是指体证这些深奥之法而生起的智慧。深奥智慧的数目跟深奥之法的数目一样多,省察这一切深奥之法会增长智慧。
七、倾向于培育智慧。在行、立、坐、卧的四种姿势里,我们都应倾向于培育智慧。这种心态,是增长智慧的其中一个原因。
如是,七个培育智慧的方法之摘要:一、问了再问;二、保持清洁;三、平衡五根;四、远离愚者;五、亲近智者;六、省察深奥之法;七、倾向于培育智慧。
智慧的素质:在心与心所执行各种作用的当下,如果是智慧占据了最显著的地位,它即名为观增上缘,这是欲增上、精进增上、心增上、观增上四个增上缘之一。
在二十二根里,有四根是属于智慧的,它们是:一、三十九个世间智相应心里的慧心所。与世间智相应心的慧心所,是为慧根。二、与入流道心相应的慧心所,名为未知当知根。
三、与阿拉汉果心相应的慧心所,名为具最终知根。四、与入流道心和阿拉汉果心之间的六个出世间心相应的慧心所,名为最终知根。
在此,智慧巴拉密只涉及到世间心,因此它包括在三十九个世间智相应心中的十三个智相应善心之内。无记唯作心只是阿拉汉才有的,因此跟还是凡夫的菩萨无关。
果报心是由于过去的业力而自动生起。因此,与这两种心识相应的智慧并不算是智慧巴拉密。在成就智慧巴拉密时,菩萨只是专注于修习世间智慧至最高层次。
在三十七菩提分里的五根,其中有一个是慧根。这慧根有两种,即世间的与出世间的。出世间的慧根,并不包括在菩萨所修习的智慧巴拉密之内。只有在证悟道果之前,与世间善心相应的智慧,才是菩萨所修习的智慧巴拉密。
同样地,在三十七菩提分里还有其它四个属于智慧,却有不同名称的菩提分。它们是五力中的慧力、四神足中的观神足、七觉支里的择法觉支、八圣道中的正见。
跟慧根一样,这些有着不同名称的智慧,也有世间与出世间的两种。与出世间心相应的慧,并不包括在菩萨所修习的智慧巴拉密之内。
只有在证悟涅槃及道果之前,与世间善心相应的智慧,才是菩萨所修习的智慧巴拉密。在省察智慧的这些特别素质之后,愿你能够修习智慧巴拉密至最高层次。
摘自缅甸明昆大长老的开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智慧的本质
【三十七助道品法门】
《法句经》修行要义
智慧的本质是什么?
如法行道,分定诸士
你有慧根吗?进来测一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