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糊涂学:退避三舍,以求发力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求我们做一个“不说谎”的诚实孩子。可以说,人们是把“不说谎”同“诚实”、“忠诚”、“正直”、“忠厚”等一系列人类美德联系在一起的,这当然不能算错。

但是,需要向大家说明一点,“谎言”并不全是“奸诈”的产物,“说谎”也并非一无是处。甚至我们可以断言,从来不说谎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几乎找不到的!

有点骇人听闻,是不是?但这却是实话。有时候,为了真理,为了大义,人们不得不编造一些谎言,这种谎言,这种说谎的行为,你又能说它有错吗?

当自己一方处于劣势的时候,“以退为进”应该说是最好的策略了。古人说过,“尺蠖之屈,以求伸也”。同样道理,我们要实现一个目标,有时也需要采取一些欲进先退、欲南先北的策略,才能最终排除艰难险阻,顺利到达目的地。

人与人沟通时,通常会同时拥有两种心情,互相冲击。一是想相信对方,一是怀疑对方,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经常抑制自己的愿望或行动。要成功说服这些人,必须令他们相信如果这样做,不仅对自己有利,对其他人也有好处。

一些能干的售货员,在推销时就时常会说:“你购下这条项链,不但增添你的漂亮,而且保值,是全家人的财产呢!”或“你开心,连你先生也高兴嘛!”这时,原本犹豫不决,舍不得放手买的顾客,会在“其他人也有好处”的前提下,很快购下那物品。

“退避三舍”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的事情。晋公子重耳,逃避政敌,亡命到了楚国。楚成王对他热情款待,酒酣耳热之际,楚成王突发奇想,认定眼前这位落魄潦倒的丧家之犬日后必能重返晋国政坛。考虑到将来晋楚两国的关系,楚成王提问道:“如果公子得以执晋国之宗庙,将用什么来报答楚国今天对公子的接待之恩呢?”

重耳倒也会说,恭恭敬敬地答道:“如果有朝一日,重耳托您的福能够重返父母之邦,执晋国社稷之重,别人不敢说,重耳至少可以保证,万一楚晋两国打起仗来,在中原兵戎相见的话,重耳一定命晋军退避三舍。”

楚成王听了也没当回事,心想,以重耳现在这副倒霉德性,能苟延残喘地保住性命,不死在流亡的路上就算不错了,还真打算复辟呀?于是就只当听了个笑话。

可是万万没想到,重耳在六十多岁的时候,还当真从天上掉下了馅饼,被迎回晋国继国君位,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更没有想到的是,真有这么一天,楚晋两国队乒乒乓乓地开起火来,这就是著名的楚晋城濮之战。

真刀真枪玩起命来的时候,重耳突然命令晋国的雄师:“不要抵抗!全军后退三十里!”

退了一天的路程之后,楚军乘势追了上来,只是由于天色已晚,才没打得起来,准备次日交锋。

第二天也是这样。晋军是节节退让,楚军是步步紧逼。

晋军已经养成习惯了,第四天,没等晋文公重耳发令,大家伙儿就又打算撤。

这时候重耳说话了:“撤?干什么还撤?我军连撤了三天,每日一舍,三十里,如今正好退够了三舍,九十里了,这已经算是兑现了当年寡人对楚王的诺言了,还撤干什么?三军听令!攻击楚军薄弱的两翼,都给我玩儿命!杀败了楚军,人人有赏!”

听得有赏,晋军的将士当真玩儿了命,那真叫三军用命,一仗下来,楚军溃不成军,晋军大获全胜。

清理完战场,将士们纷纷向晋文公请教,七嘴八舌十分热闹,都奇怪晋军这支弱旅为什么能以弱胜强,打垮气势汹汹的侵略者。

重耳拈着胡须,微微笑道:“你们以为寡人真地是为了‘退避三舍’的诺言吗?傻子才信呢!敌强我弱,如果一上来就硬拼,恐怕退的就不止这九十里!寡人用的这叫骄敌之计!让楚军以为我们真怕他们,行军的次序自然会因骄而乱,布阵的策略自然会因骄而错,三军的士气自然会因骄而浮,而我军连退三日,士卒们都憋足了一股劲,要同敌人分出个公母来!这时候,强弱之势已然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变成我强敌弱了。诸君,这个道理其实很浅显,只不过楚军被骄傲冲昏了头脑,看不出来而已!”

什么是退避三舍,原来是老奸巨猾的晋文公用的骄敌之计!可怜楚军上下,都被表面现象给蒙蔽了,莫名其妙地做了刀下之鬼!

在许多情况下,貌似强大的对手,弱点是很不明显的。在对方弱点不明显时进攻,无疑是以卵击石。必败无疑。在这时,最好的策略莫过于使其强者更强,优者更优,促使其发展到顶峰。“盛极而衰,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巅峰时,其内部的矛盾和弱点必然显露出来,此时趁虚进攻,便可大获全胜。

    感悟:怎样才能做到该糊涂的时候能糊涂呢?首先,要学会理智处事。每当遇事沉不住气时,要反复提醒自己,以理智的思维和语言来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动。其次,要学会苦中求乐,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可以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把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让自己活得有滋有味。再次,要广泛结交挚友。遇到烦恼之事,不妨找知心朋友倾诉一番,这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和排遣,可以使人的心灵获得慰藉,情绪获得调节,避免郁积成疾。总之,要学会正确应对逆境,让自己始终保持心理平衡……文/单眼老表

《战国策·魏策》里记载了这样的故事:

智伯要求魏桓子割让土地,魏桓子不想答应,但迫于智伯的强大压力,一筹莫展。

任章听说后,进宫对魏桓子说:

“为什么不给呢?”

“智伯无故勒索,当然不能给。”

任章说:“这正是智伯自取灭亡的做法。他无故来索要土地,领国一定恐慌;胃口太大就无法轻易满足,天下人一定都害怕。您如果把土地割让给他,智伯必定越发骄横,就会轻视敌人,而邻国一恐惧,就会相互亲近。我们依靠相互亲善的军队,去对付轻视敌人的国家,智伯的末日就指日可待了。

《周书》上就:‘想要破坏它,一定要先帮它一把;想要夺取它,一定先要给它一点。’因此,不如把土地给他,以使智伯越来越骄横。您为什么要放弃和天下人共谋智伯的机会,却偏偏让我国成为智伯永久的勒索目标呢?”

魏桓子顿时明了,欣然答应割给智伯一座万户县邑。智伯十分高兴,于是又向赵国索取蔡、皋梁等地,赵国不肯答应,智伯就围攻晋阳。

这时,韩、魏合兵在外城攻打智伯,赵国在城内接应。里应外合,智伯于是被灭亡了。

对像智伯这种强而力的对手,硬碰硬无疑是以卵击石;若是回避,又会被穷追不舍,终日不得安宁。正因为任章知道这两种方法都不可行,所以采取了“骄敌”的战略,遂使智伯败在三国联军之下。

退避三舍的策略,其实不仅可以用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当我方处于强势或者上风的时候,偶而用一用骄敌之计,往往也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呢!这里面有这样一个道理,即所谓“全德”。

所谓“全德”,是指那种德性纯厚、内心深沉凝重、有无限感召力的人的形象。在这样的人,特别是在这样的领导者面前,人就像站在沼泽旁边,身不由己被拉进去一样,被他所吸引和召唤。

明代名儒吕新奇在《呻吟语》中说:“深沉厚重,魅力十足,这是第一等的大人物;不拘细节、磊落豪迈、实行力超乎于人,这是第二等的人物;聪明绝顶、辩才无碍,这是第三等的人物。”

他所看重的,也是那种木雕型的人物。要成为这种人物,所要具备的是“全德”,也就是德性、能力和手腕的综合。这种领导人物绝对不同于那种平庸的人物,而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之人。

人有时是根本没有机会表现的。你广闻博见、口若悬河、却没有人欣赏你;你足智多谋、道法高深,却没有人重用你;你有高尚的品行、优雅的风度,却总是处处受到压制;你有强健的身躯、勇敢的精神,却总是时时受人排挤。每当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在耳畔回响时,饱经沧桑的人,无不为造化弄人而感到悲怆与苍凉。

力量对命运说:“你的功劳怎么能和我比呢?”

命运说:“你对事物有什么功劳?”

“长寿或短命,穷困或得意。尊贵或下贱,贫穷或富贵,全是我力量能够做到的。”力量说。

“彭祖的智慧不比尧舜高,却活到八百岁;颜回的才能不在一般人之下,却仅活十八岁。仲尼的道德不在各国君主之下,却在陈、蔡之间几乎饿死;殷商的纣王行为不在箕子、微子、比干之上,却居于君主之位。公孙季札在吴国没爵位和官职,田桓却专擅齐国政权;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鲁国季代却比柳下惠更加富有。假如这些是你的力量所能达到的,为什么使此人长寿、使那人短命,使圣人潦倒、使贤人下贱、使愚人居高位,使好人贫穷、使恶人多钱财呢?”命运道。

力量理屈词穷了。

然而,人并不是只能匐匍在命运的脚下,听任命运的摆布。

孔子说:“知其不可而为之。”

伟大的圣人先哲们看着眼前的重重困难,看着即将到来的厄运,毫不犹豫、毫不迟疑地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他们视困难为考验、视厄运为天然,在他们伟大的心灵面前,没有任何艰难险阻不能逾越,没有任何痛苦与悲凉不能承受,

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七天吃不到一顿热饭,野菜汤里没有米,面容憔悴,但仍然孜孜不倦地教授学生,还在房内弹琴唱歌。颜回在外边摘莱,子路、子贡两人互相议论道:“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卫国不让停留,在宋国遭到伐树的侮辱,陷入困境。侮辱先生的行为屡屡发生,可是,先生仍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弹琴唱歌,从不停止,君子有这样不知耻辱的吗?”

颜回无法回答,便进屋秉告孔子。孔子推开琴,长叹一声说道:“子路和子贡,真是两个小人啊。叫他们进来,我跟他们说。”

子路和子贡进来后。子路说:“像这样子,可说是穷困了吧!”

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君子通达大道叫作‘通’,穷困于大道才叫‘穷困’。现在我怀抱仁义之道,碰上这种乱世的灾难,这算什么穷困!我自我反省之:内心并不穷困于道,面临危难也不失我的德行。天气冷了,霜雪下了,我这才知道松柏的茂盛。陈蔡之地的这点挫折,对我或许是一种幸运呢!”由于孔子能正确对待命运的安排,安贫而乐道,对学问孜孜以求、对学生循循善诱。因此,他成为了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不过,孔子一生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这些。就从“退避三舍”的角度说,如果没有孔子这种“通达”的思想境界,是很难做到“退避三舍”、“以退为进”的。

在以退为进的过程中,可能要做一些让步,做一些牺牲,这是很自然的。


    感悟: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会时时耍小聪明。他们看起来总是一副不紧不慢、不言不语、波澜不惊的样子,但是在这波澜不惊的背后,他们却有着超于常人的能力或者胆识,即使不用爆发,也能靠着这不温不火达到一定的极致。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炫耀,这是人性的虚荣心决定的,把自己的家底悉数掏给别人看。尽管这些人大都是有才或有财之人,但是他们一旦真正地和人竞争起来,却往往处于劣势。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别人已经知道了他们的老底,他们有几斤几两别人心里非常清楚,可以提前做好应付准备。有些聪明人,懂得掩藏起来总是最安全的老祖宗道理,很善于隐藏自己。他们养精蓄锐,锋芒不露,一旦动起真格,就能像一柄利剑,直刺对手要害。在这个社会上,这样的聪明人才是安全的。文/单眼老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两千五百年前孔子说的话。

一百年后,他的再传弟子孟轲这样劝诫君主:“王何必言利?”

其实,追求利益乃人之常情,只是应该得体、适度。

以前,晋献公想通过虞的国土攻打虢国,这时候,荀息对他说:“不如把垂棘产的美玉、屈地产的骏马赠送虞公,要求他允许我军通过国境。”

“可是,垂棘之玉是我国的至宝,屈地产的骏马是天下无双的好马啊!”

“得一虢国,会不如丢掉一块玉和一匹马吗?”

“好吧!就依你的意思进行。”

晋献公派遣荀息把垂棘之玉和屈地的骏马给了虞君,要求他让晋军通过其国境。

虞君看见精美的宝玉及难得的千里马,一时眼花缭乱,终于为晋军开了绿灯。

晋军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虢国,掠夺大批财宝凯旋归去。

荀息确有远见,得一国家,而暂时失掉一两件东西,值得!

相比较,虞君就太不划算了。

刚刚打下虢国,晋军班师时,顺手把虞国打败,并拿回了原先奉送的垂棘之玉和屈地之马。

当初,宫之奇曾极力阻止过虞君:“大王,你千万不要轻视虞国跟虢国的关系。两国就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唇亡齿寒,如果借道给晋军,虢国在早晨灭亡,虞国也将无法维持到黄昏。”

虞君不该只贫图眼前的小利益,而不顾及长远的大利益。

荀息比虞君要高明一百倍。

棋坛上有句话叫“弃卒保帅”,但也有另一种情况,为贪吃对方的小卒而使自己的老帅遭殃,这是下等棋手的作为。

中国有句古语:“舍不得羊,打不得狼。”舍不得小鸡,也套不住狐狸。

《周书》有言:“欲将败之,必姑归之;欲将取之,必姑予之。”说的说是“退避三舍”的骄敌之计。

楚汉战争进行最激烈的时候,刘邦被困,急欲召韩信出兵助战。然而韩信的使者带来的竟是韩信请求加封“假齐王”的一纸信件,刘邦不禁勃然大怒,谋臣张良及时制止,才免去了一场大祸。

张良俯身向刘邦说了一番话:“目前形势危急,得信则胜,失信则亡,得给韩信一点甜头,免得他被项羽拉拢。封王后他便没理由不为你卖命了。”刘邦心领神会,笑着骂道:“大丈夫平定诸候,就该封真王,何以假为?”于是张良便随韩信使者来到韩营,举行了加封仪式。有感于刘邦的“诚意”,韩信出兵救援,很快解了刘邦之围。

韩信又怎会知道这是张良为刘邦精心设计的一场政治游戏,他不过是这场游戏中的一个道具而已!

这个比较著名的“真王假王”故事,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骄敌”不仅可以用于敌对双方,也可以用于自家阵营之中。当一个管理者需要下属为其出力甚至卖命时,往往使用“小恩小惠”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报恩意识”根深蒂固,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投桃报李”思想有很普遍的体现。上下级之间,朋友之间,往往会利用这一点,如想不为人所用,必须对这一点有清醒的认识。请看下面这个小故事:

公孙修是鲁国的宰相,天生喜欢吃鱼。鲁国人知道了都争先恐后送鱼给他,可是他一概拒收。他弟弟就问:“哥哥,你不是喜欢吃鱼吗?为什么不接受呢?”

公孙修回答:“正因为我很喜欢吃鱼才不接受。一旦收了某一个人的鱼,那就会感到亏欠于他,如此一来很可能会因此枉法,一旦枉法便会失去宰相的职位,到了那种地步就算我再喜欢吃鱼也没有人会送了,就连自己也无力购买!只要我不接受此物也就不会枉法,更不会被免职,爱吃鱼时,随时都可以去买。”

这故事,公孙修讲得很实在,他是说,与其仰赖他人给予的好处,不如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受人恩惠同时也要受人约束,既然如此,还不如抛弃眼前的恩惠而求长久的安逸。

一个古代宰相,能有此种认识是极其明智并富有远见卓识的。虽然这之中有些拙愚,却也透着几分人生真正的洒脱。

为人部下者,碰到上司的知遇或者好意时,切勿得意忘形,因为它们随时会变成冷漠以及恶意,你只能冷静地观察上司,考虑可能发生的变化。这时周围环境的变化也应格外重视,它所起的作用许多时候也至关重要。

西汉末年汉哀帝时,有个权倾朝野的弄臣名叫董贤,因为他美貌而又“性柔和,善为媚以自固”,所以宠贵愈盛。

一时,他弄权忘形,“父子专朝,兄弟并宠”,其父亲、弟弟、岳父都位列公卿。

他之所以被宠,除年轻、美貌、柔媚的男色外,更重要的是当时四家外戚争权夺利被哀帝厌恶所致。对此,董贤显然并无自知,到王莽东山再起,他和妻子惊恐不安仓皇自杀而死。

董贤邀宠的手段为人所不齿是显而易见的,他之得宠弄权不可一世,也是不察时势的愚蠢和浅见。在古代政治的权力争斗中,这种浅薄的得意忘形,常会因失去警惕而招致失败。

越国的文种在吴越之战失败后,去求见伯时,吹捧他是吴王的亲信,有大功劳、贤明无比。伯得意之余便促成了越国的请和,使越王勾践来到吴国而埋下了祸根。伯最终也因吴国败亡而被杀,可谓是个自食其果。

魏晋时的司马懿也是利用对方的此种弱点。他故意装疯卖傻,曹爽等人便以为心病已去,于是得意忘形,终日吃喝玩乐,饮食车行一如皇帝规格,甚至把宫中的嫔妃、乐师也带回家中充作乐伎。

司马懿暗中窥测时机以求一逞,终于击败曹爽兄弟,为后来的晋取代曹魏奠定了基础。

人总是免不了有得意之时,但在权谋之争中得意忘形却是为人之大忌。所以一定切记:得意时,万不可忘形。焉知这不是对方骄敌之计呢?

    感悟:做人难,办事更难。因为任何事情都是人办的,要想把事搞通,必先把人搞定。所以,办事的艺术也是处人的艺术!一个人若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措置裕如地驾驭人生局面,做到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把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的事,最后达到成功之目的,需要牢记一个“退”字。退是一种糊涂谋略,更是一种维系生存的手段。面对千难万阻,要顺顺利利的办成事,不来点“糊涂”怎么行!……/单眼老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个语出经典的成语背后的典故和大智慧——千年流传,永久典藏
刘邦从来就没真正信任过韩信,两夺兵权就是证据!
古代虢国是怎样的一个诸侯国?
寒窑赋译文——时也!运也!命也
典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