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对印反击战的事情
关于对印反击战的事情

首先说明,这篇的大多数内容是从《轻兵器》的一篇文章中读来的,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对印反击战时双方轻武器的一些情况。可惜时间比较早了,现在也找不到原文,所以就凭着自己的印象复述一下,主要是内容不错,而且这两天河里谈阿三的话题比较多,俺也娱乐一下。有朋友能找到原文链接,不妨发一下。其他内容都是从各种公开发表的杂志上看到的,我这只能叫杂摘了。不过老铁给俺留言,让俺加上原创,俺就尊重他的意见。

原文主要是谈武器,所以作战过程就不说了。根据俺目前获得的信息,简单说就是如销瓜切菜一般,前几天看对当时参战指挥员的访问,举例子说对某某目标制定的作战计划是6天,谁知打起来一天就解决战斗,剩下5天部队没有接到新的任务,于是就讲评,干部战士一起总结,把作战过程中的优缺点反复总结,互相挑毛病,结果是越搞越精,越打越顺,到后来就只剩阿三跑我们追了。

当时56系列刚换装不久,没有经过实战考验,估计总装心里也没底,于是专门有调查组跟着部队,及时了解部队反应的情况。结果部队对56系列评价极高,56半自动射程远,精度高,56冲火力猛,动作可靠,两种枪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都很好,到是没见对56冲的射击精度有多少批评,估计需要高精度的时候有56半。现在记不得对56式轻机枪有什么评价,可能我方始终是在追击,机枪没机会施展本领。文章中举了个例子,说调查组在印军尸体上发现100多个弹孔,从而来证明56式的火力。这也是河友们有疑问的地方,有河友说要是真有100个弹孔,人早就打烂了。俺想想觉得也是,就算都是对穿,这小子也挨了50枪,所以俺也想找到原文再看看,核实一下。总的来说,印度就是56系列实验场,帮助我们评测了一下56式,一句话“战士很满意,国家很放心”。

既然自己的东西这么好,就不用再夸了,反过来说说印度的情况。

先说战术,印军当时修了很多火力点,基本模式都差不多,一主两辅,成三角形分布,主火力点突前,一般有轻重机枪,辅助火力点在主火力点左右侧后方,主要是起掩护主火力点的作用,一般是轻机枪和步枪。当时印军用的还多是英国的布伦式轻机枪,就是著名的ZB26英国版,中方对它的评价很高,精度好,坚固耐用,可能唯一一点就是容弹量比我们的56机枪还是差点,火力持续性稍差,别的应该没什么毛病。到底是世界名枪,不是吹出来的。

印军的火力点修的都很好,搭配很合理,我军曾经在攻击某个山口的时候吃了点亏,对印的主要伤亡都是在这次作战中造成的,估计是地形所限,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强攻。过了山口以后,这招就不管用了。共军遇到这种情况,根本不和你打,侧翼大范围穿插,直接抄你的后路。毕竟火力点是死的,人是活的。印军也没有死守的精神,一看后路要被抄,拔腿就跑,所以后来这火力点就不起作用了。

当时印度还在用李恩菲尔德步枪,咱们的评价是射程超长,可惜非自动装填,已经没有实战意义。这东西打游击估计还行,在阿富汗可能还有用武之地。

作战过程中我们缴获了大批的英国L1A1步枪,就是比利时的FAL,不过取消了连发。(这日不落真是不行了,轻武器都只能用别人的),对枪本身,咱们评价也不高,咱的调查组觉得从重量,长度,容弹量(20发),发射方式(半自动)都不如56冲锋枪,从精度上相比56半也毫无优势可言,直接给的意见就是“不建议仿制”,看样子这个东东对咱确实没有吸引力。(想想《超级警察》里成龙装罪犯从大陆监狱逃脱那一段,杨紫琼大姐不就是把56半当狙击枪用么,哈哈)

感觉共军当时的战术就是远了56半,近了56冲,要精度有精度,要火力有火力,真有点“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味道。这可能也是后来研制63式的初衷,既有56冲的火力,又有56半的精度,可惜最后因为质量问题,是“既没56冲的火力,又没56半的精度”。不过从传统上看,咱们的陆军还是喜欢射程远一点,现在搞这个5.8口径,还是想兼顾远射程。

不过对L1A1及其弹药的储存运输,咱们的调查组可是评价非常高,可以说让军工们大开了眼界。具体内容下篇再说。

上回咱说了这L1A1勾不起咱的兴趣,可是这L1A1枪支弹药的储运可是太吸引人了。要问为什么,先从56的储运说起。

当时咱们的储运基本是这样的,先说枪:

最外层是木板箱,用钉子钉好,说不定还加的有铁条,这箱子上是既没把手,也没开箱工具,搬运开箱都很麻烦,你要是没有翘杆,螺丝刀,钳子之类的工具,你还真打不开这个箱子。用木板箱的原因是为了防止搬运过程中的碰撞,估计运输时野蛮装卸是少不了的,所以要加固。

等你用工具打开木板箱,里边是若干个大铁盒/箱(假定4盒)和一套开盒子的工具,盒子嘛是洋铁皮做的,应该和午餐肉罐头类似,这开盒工具就相当于罐头刀。用这个罐头刀打开肉罐头,里边全是黄油,这枪其实就是在黄油里封着呢,这铁皮箱和黄油主要是为了防潮防锈。铁皮箱本身很薄,强度不足以抗击外力的冲击,所以外边要用木板箱。这其中原因是因为咱们的炼钢技术不过硬,还是为了节约成本,咱就不知道了。

这枪拿出来没法用,因为里里外外都是黄油,你得先用汽油这一类东西把黄油擦干净,估计当初抹黄油那位费了多大劲,你就得费多大劲。好容易擦干净了,还要涂上一层枪油才能用,这事儿东湖应该最清楚。事情做到这一步,这枪才能工作。

这里的弊端大家也看出来了,我再废几句话说一下:
1. 开木箱需要额外工具,野战条件或者紧急情况下是个麻烦事。
2. 开铁盒的工具虽然随木板箱提供,但是每4盒才有一套,如果开完一盒后工具丢失或损坏,其他几盒就要另想办法解决了。
3. 铁皮盒打开后没法再密封。比方说我开盒只拿了一支枪,里边还剩3只,密封就成问题了。

反过来看L1A1的储运:
人家直接是铁皮箱,左右两边有简易拉手,搬运就方便了。箱子也是密封的,但是用了类似午餐肉罐头的那种方式,箱子上固定的有钥匙,找到封口处,用钥匙转几圈就打开了。这个箱子本身还有个盖子,上边有扣具,如果里边的枪用不完,再把盖子盖上,把扣具压紧,就重新密封了,就和现在的很多保温饭盒的原理差不多。这枪呢,是真空包装,一个塑料袋里一支枪,撕开袋子,枪在出厂时已经涂过一层薄薄的枪油,你要不嫌脏,插上弹夹就能开火。

有河友可能会说,他们怎么只用一层铁皮箱就行了。看看电影上装导弹的箱子,估计就和那个差不多。成本肯定高,但是使用方便了。

再说这个弹:
咱的弹和枪一样,木箱,铁箱,然后是牛皮纸包的散弹,一包50发。同样的问题,打开铁箱用不完子弹,剩下的防潮就容易出问题。你要撕开牛皮纸用不完,你自己就要找地方放剩下的散弹了。如果是在作战过程中补充弹药,战士要找额外的容器来装这些散弹,我现在怀疑咱的军挎是不是就是干这个的。

L1A1的还是铁箱包装,和枪一样,但是它里边装的是简易的塑料弹带,和抗日的时候八路身上背的一样。弹带上压出来大概5-10个小格,本身是密封的,上边有易撕得封口,每个里边20发,刚好够一个弹夹的。遇到紧急情况,顺手抓两三个弹带背身上就完了,尤其适合在机动作战的过程中补充弹药。用不完的也不要管,反正是密封的,防潮应该没问题。

这两厢对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咱的工厂不是从实战角度出发,估计主要考虑生产成本。另外以当时我们的工业设计力量或者加工水平,确实也做不出来这些东西。关键不知道现在进步了没有,以现在的国力财力,再做这些应该是小case.

(上边的数字就是打个比方,未必那么精确,我这就算是戏说。)

今天说的这些事大多是从杂志看来的,来源比较杂,大家就当看八卦新闻。

上次咱说了武器,可共军说过战争的决定因素还是在人。咱的战士素质确实比阿三要高的多。话说某部有一个班长,在追击过程中掉队了,掉队的原因应该是阿三跑的太快,咱们的部队求战心切,拼了命的追,不少部队的建制被打乱了。要说咱的战士责任心就是强,这个掉队的班长自己孤身一人还继续追击,路上遇到几个同样掉队的同志,有脚上打血泡跑不快的,有因为拉肚子耽误时间掉队的(这个也好理解,你跑到路边出恭去了,部队也不可能等你,等你回来部队早就跑远了),这个班长很负责,路上大概一共收罗了6个这样的散兵,组织了一个战斗小组,由他指挥,继续追击。好像沿途发现了一个营属炮兵阵地,大概有几门炮,这7个人就冲进去一通猛打,居然把这个阵地夺过来了,炸没炸炮咱不知道,7个人又继续作战,发现了一个连的印军正在挖战壕修工事,这时候的共军估计正在兴奋点,只愁找不到印军打,根本没考虑过其他东西。7个人分成3个小组冲了上去,估计本来是抱定牺牲的决心,谁知印军根本没有任何反抗,7个人就成功的俘虏了一个整建制的印军连,印军的战斗力由此可见一斑。

本来咱的计划是边界作战,根本没想到印军跑的这么快,很多基层连队只有边界地图,深入内陆的地图还没来得及装备,这些基层指挥员也顾不上这么多,反正前边有阿三当向导,他跑咱就追,这印军也死心眼,就往新德里跑,这一来二去咱就有部队跑到了新德里附近。这下尼赫鲁可慌了,据说连撤退的飞机都准备好了。同时外交部门跑到联合国求救,说咱们是侵略战争。这时就有东欧社会主义给咱们带话,意思也是希望咱们不要把事情闹的太大,免得给西方阵营以口实。估计咱的外交部当时还一头雾水,不知道部队的情况。俺大胆设想外交部问国防部的小沈阳版本如下。

外交部:咱们的部队打到哪里了,这个消息应该有吧?
国防部:这个,真没有。

当时指挥部也没法掌握部队的具体位置,尤其那时候通信手段还很落后,很多时候还是派通信员传令。于是就命令所有部队停止进攻,原地待命,同时派出大批干部战士恢复通信。当时有一个连队离新德里最近,联系上以后营长问连长具体的位置,连长说他也不知道,只说能听到火车的声音。这营长把情况上报以后,上边大吃一惊,因为按我们的原定作战计划,是根本不可能遇到铁路的,于是专门派了个参谋带着通信设施和地图找到这个连队,反复核实之后,才知道已经跑到新德里了,难怪印度政府这么大反应。

接下来就是撤军了,其实咱撤军也有点无奈,一是国际上有点压力,不过以当时共军的作风,未必在乎这些东西,另外一点确实是后勤压力太大。咱们在开战前半年建了两个前进基地,囤积各种物资,即使如此,开战两周以后后勤压力已经非常大了。从开战起,从四川入藏的汽车拉的全是军用物资,一点民品也没有,西藏还有那么多人要吃喝拉撒,政府估计也是受不了了。

当时因为部队追的太快,很多部队的炊事班都没跟上,咱的战士们只好吃缴获的东西,据说水果罐头最受欢迎,看样子战士们没少开洋荤。

撤退的时候咱的部队应该也捞了不少战利品,我知道的一个故事是有个团占领了个被服仓库,里边有大批上好的毛毯,撤的时候团里有命令,干部战士都去背毛毯(这东西咱们估计比较缺),规定随便背,但是要上交一条给团里,剩下的就是自己的,结果有战士一次背了7条毛毯,看样子“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话放到哪里都管用。< p="">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山勇士两手握枪管当枪架,牺牲后留下一段永远的爱情传奇
火力异常凶悍 澳大利亚军队列装新枪实战演习
山东临沂 / 张文和 【小说连载】/ 《新红日​​ 第五十三章 急抢头功》(孟良崮战役新编)
树上架炮、挨个点名,记对印反击战瓦弄07高地战斗中的无后坐力炮
史上最强轻步兵!主力营奔袭印军精锐,打出1比8的战损比
对印反击战精彩战例:解放军一个连歼灭印军一个连143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