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母学堂2012-07-14
父母学堂

[早教]-小孩子跟大孩子玩好不好

2012-07-14 11:22:03 |
阅读原文

  刚刚满周岁的贝贝很爱跟其他孩子打堆,妈妈也经常特意安排他和小朋友们呆在一起。妈妈发现,当宝宝与同他年龄差不多的孩子玩时,一切太平无事;但当他与比他稍大些的2-3周岁的大孩子们在一块时,麻烦就来了。他真的很喜欢观看大孩子们如何游戏,遗憾的是,他的身体经常受到他们的攻击(如:他有时会被大孩子们挤压和恶意拥抱,手中的玩具会被他们抢走),甚至被他们称做笨蛋。那么,婴幼儿喜欢跟大孩子玩究竟好不好?作为爸爸妈妈,是应该避免还是鼓励自己的孩子与大孩子们相处呢?

  小孩子眼里的大孩子

  大多数幼儿对那些比自己年长一些的大孩子的活动总是心驰神往。一般在1周岁之后,他们便能够或多或少地看懂大孩子们在玩些什么了。他们还往往把大孩子们视为心中偶像,大孩子们的力量、智慧、作派和能说会道常常会让他们惊羡不已,并力图仿而效之。此外,如果孩子是独生子女,便更可能渴望受到比自己更为强大的孩子的保护,以增加安全感或减少寂寞感。由此要是大孩子们欢迎他们加入自己的队伍,或仅仅只是容许他们跟自己在一起,这些小不点们便会受宠若惊地跟大孩子们泡在一起,有时受点排挤、遭点欺负也在所不惜。实际上,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十分正常的依附心理。

  益害分析

  年龄稍小的婴幼儿通过与年龄稍大些的大孩子的接触和交流,可以学到不少东西。他们身体的灵敏度和协调性明显加强了,语言和社交水平提高了,并从胜过自己一截的大孩子身上获取了智慧以及宽容、让步等技巧。调查显示,与那些只愿和同龄孩子玩的孩子相比,喜欢跟大孩子玩的孩子其智力和身体发育得较快,也能更为融洽地与他人相处。

  不过在游戏过程中他们有时并不总是受到大孩子们的欢迎。作为候补的游戏成员,由于腿脚尚没有大孩子般坚强有力,动作尚没有大孩子灵活,他们常常会被横冲直撞的大孩子绊倒在地。此外由于脑袋也远不如大孩子灵光,他们在激烈的游戏中往往也只能甘拜下风,或充当象征性的陪客之类的角色。

  妈妈应该作的判断

  如果宝宝在和大孩子们一起游戏时只是望洋兴叹还无伤大雅,但如果他不时遭到来自大孩子的过分轻视,把他们当作玩具一般任意摆布,或粗暴地被剥夺参加游戏的资格,或被侮辱性地称作死猪、笨蛋,就可能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他们的自尊心无疑会受到损害,这对他们的未来的正常健康的心理发育自然是不利的。

  父母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因为身体弱小而遭到大孩子的排挤、欺负甚至歧视,就有必要阻止自己的孩子参与这样的游戏,即便他们仅仅只是一半参与一半旁观。原因很简单:这样的游戏对他们来说并无任何实际意义,从中也学不到任何正面的东西。#p#分页标题#e#

  父母在自己的婴幼儿身体或情感上受到伤害之前就须早早予以关注并适时地予以干预了。其实,要求年龄稍小的婴幼儿在遭到大孩子的拥抱(其实完全是攻击行为而非温情好意)时尽量忍耐是根本没有道理的。同样,要求他们顺从地忍受自尊心被剥夺也是荒谬的。

  教会宝宝说:不要让自己的幼儿在跟大孩子一起时免受欺负,教会他们说不也十分重要。刚开始时,孩子可能由于年龄太小而必须由父母充当代言人。但待其稍大些时,就可以明白无误地告诉孩子:当自己的身体或情感遭到大孩子的侵害时,便理应退出游戏,或主动寻求大人(包括大孩子的父母)的帮助。

查看原文  

 

[早教]-新观点:用音乐改变孩子的不足

2012-07-14 11:22:03 |
阅读原文

  欧洲的早期音乐教育,起源于著名的达尔克罗兹的节奏教学和奥尔夫的综合艺术教学,发展到今天,成为名叫节奏音乐教学的早期音乐教学,内容包括有节奏、语言、律动、舞蹈、合奏等,目标放在孩子的全面发展上,而不再是单一的技能学习上。而奥尔夫教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派生出音乐治疗的学科。

  早在1993年,毕业于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的大提琴演奏家,后来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的罗斯切女士,在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在幼儿园),对参与和不参与音乐训练的两组孩子做了推测空间推理能力的心理测验,实验组与对比组的空间智力成绩高出46个百分点。

  2004年,德国古斯它夫·波舍(Gustav Bosse)出版社出版了托神根音乐学院瑞那特·克略佩(Renate Kl·ppel)博士和沙宾娜·福利舍(Sabine Vliex)教授合写的书《通过节奏音乐教学帮助行为异常的孩子——认识,理解,正确的治疗》,书中用实例介绍了行为异常的孩子的种种表现,如胆怯害怕、没有安全感、暴力行为、专注障碍和多动症等等,对它们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讲述在实践教学中是怎样通过节奏音乐去帮助他们。

  可见,用音乐教学作为开发孩子的智力和用音乐教学去帮助孩子解决他们由于遗传、器官疾病、早期不好的生活经历所造成的异常行为,已成为先进国家的音乐教育专家、心理专家、脑科学专家等共同研究的课题。

  音乐能改变孩子的不足

  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晚,如何用艺术教学去解决孩子的那么多问题,老师们的认识比较模糊,还有就是家长对这方面的了解认识还不够,甚至对孩子的异常行为感觉到了,但不愿意去承认与配合老师一起帮助孩子。

  在我们的工作经验中,家长的态度正确、平和,小朋友的进步就神速,有些甚至能完全改变。如小林接受音乐培训时才五岁,两三节课后母亲就告诉我们小林有自闭症,他表现出来的症状是不大合群,话也不多,很容易哭,身体的协调能力也不好。但小林的乐理知识学的很扎实,歌也唱得好。一段时间过去后,小林有了明显的改观,他不哭了,那种莫名其妙的焦虑,害怕也逐渐减少,性格越来越开朗,还能与小伙伴一起配合做乐器演奏,做形体表演。每当小林出现反复与波动,老师就会请妈妈配合给予更多更细的关心与帮助。小林现在已开始学习吹奏乐器了,小学三年级了,与其他孩子没有多大差异。

  小欣是家里的心肝宝贝,但她胆怯、羞涩,问她什么事回答都是一句:不知道。即不用负什么责任,也不会受到伤害。其实这类孩子也因此无法与他人沟通、交流,老师也无从知道他究竟学得如何,这是行为障碍的表现。但小欣通过四年的音乐培训,有了很大的改观,她能大大方方地站在舞台上演奏长笛,小伙伴们都爱与她合作搞创作、做游戏,大家都说她变了个人。#p#分页标题#e#

  安安出生时脑积水,行为总是有点怪癖,不大爱讲话,细心的父亲让他参加了很多的训练,包括音乐上的、体育上的。在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现在的他,弹得一手好钢琴,表演起话剧也惟妙惟肖。

  音乐教育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与个性健康发展上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作为父母,不必把眼光只盯在孩子在某件乐器学得如何上,让孩子在集体的艺术氛围学习,会感到更快乐、开心,性格变得开朗活泼,愿意与人交往沟通,行为规范正常,这就是最大的收益。有了这种良好的基础乐器学习随后也会突飞猛进的。

 

查看原文  

 

[怀孕]-准爸妈该如何进行胎教

2012-07-14 11:21:03 |
阅读原文

    用尽各种方法,咨询怎么进行胎教,跟一些老人学,上网查资料,咨询专家,这些都可以找到好的方法,不过我们妈咪爱婴网小编给大家搜集资料,告诉大家怎么进行胎教。

  到底准妈和准爸怎么进行胎教?

  从现代胎教学的研究可知,在怀孕十六周胎儿就有触觉、味觉、嗅觉;十八周时,胎儿就有视觉、听觉;二十六周时,胎儿就有潜意识、意识与人格;在三十周时,胎儿就有学习、记忆与作梦的能力;到三十六周,胎儿的大脑皮质也发育完全。

  由此可知,胎儿是有敏锐的感受力和学习力的。不仅外界人、事、物可能在胎儿脑中留下潜在印象,母亲的行为与心理对胎儿更有深远的影响,所以胎儿早在母亲腹中就已经开始学习了。

  母亲可以唱歌给宝宝听,可以将日常生活中所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事物,说给宝宝听,让它能参与您的生活,感觉您的感受;甚至可以朗读一些温馨有趣的故事,教导一些大自然的事物和社会上的知识。同时,当您在进行“子宫对话”时,教导不同的事物最好能用不同的声音语调来说明。母亲的用心腹中胎儿可是感受得到的喔!

  准爸妈怎么进行胎教?

  至于准爸爸如何参与“胎内教育”呢?准爸爸可以在妈妈的肚子旁边,以温和轻柔的语气,对腹中的胎儿说说话,让他能熟悉您声音。准爸爸更可以将自己所具有的工作、兴趣与才能,以简单易懂的话语说给胎儿听,让胎儿也能感受父亲的关怀与用心。准爸爸可别忽视自己对胎儿的影响,而失去参与“胎内教育”的大好机会喔!

  胎教的最佳时间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那么胎教的最佳时间到底是什么时候呢?

  胎教的最佳时间

  胎教的最佳时间:胎教是一种微妙的教育方法,可分为直接胎教或称狭义胎教,及间接胎教或称广义胎教。据相关专家指出,受过优质胎教的宝宝比起没有受过胎教的宝宝来说,更能较早与人交往、较早学会发音和较早地理解语言等,但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胎教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适宜的,也有胎教的最佳时间。

  有的夫妻当知道自己即将做父母后,立刻就说要为宝宝做胎教,但其实这么早做胎教不仅没有作用,而且可能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这是由于胎儿绝大部分在睡眠中度过,因此为了尽可能不打搅宝宝的睡眠,胎教的实施要遵循胎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不能随意进行。

  胎教的最佳时间:胎儿大脑细胞分裂增殖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怀孕的2—3个月,第二个高峰期是怀孕的7—8个月。因此总的来说这两个时期是对宝宝进行胎教的黄金时期。#p#分页标题#e#

查看原文  

 

[怀孕]-胎教与脑发育的关系

2012-07-14 11:21:03 |
阅读原文

    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然而,得到聪明孩子的前提却要取决于胎儿时期大脑的发育过程。下面我们来谈谈胎儿的脑发育情况:

    1、在受孕后的第20天左右,胚胎大脑原基因形成;

  2、妊娠第2个月时,大脑沟回的轮廓已经很明显;

  3、到了第3个月,脑细胞的发育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时期;

  4、妊娠第4—5个月时,胎儿的脑细胞仍处于迅速发育的高峰阶段,并且偶尔出现记忆痕迹;

  5、从第6个月起,胎儿大脑表面开始出现沟回,大脑皮质的层次结构也已经基本定型;

  6、第7个月的胎儿大脑中主持知觉和运动的神经已经比较发达,开始具有思维和记忆的能力;

  7、第8个月时,胎儿的大脑皮质更为发达,大脑表面的主要沟回已经完全形成。

  据有关研究显示,胎儿的脑从妊娠6个月起就已具有140亿个脑细胞,也就是说已经基本具备了一生中所有的脑细胞数量。其后的任务只是在于如何提高大脑细胞的质量,若想再增加脑细胞,恐怕是回天无力了。

  由此可见,胎儿时期脑的发育是十分关键的时期。仅仅从这一点来看,从胎儿期开始的系统科学的胎教就势在必行。当然,胎儿脑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尤其起重要作用的脑神经鞘膜尚未完全形成,大概要到出生后10岁左右才能全部发育完成。未来的父母在胎教过程中应注意到这一问题,切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查看原文  

 

[0-1岁]-父母血型和宝宝健康有啥关系

2012-07-14 11:20:34 |
阅读原文

许多人都知道,如果输血时血型不合,两种血型就会在体内“战斗”而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在输血前必须做血型鉴定。同样,如果母亲与孩子的血型不合,母亲体内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宝宝的身体,会引起新生儿溶血症。

在进行产前检查时,医生会要求准妈妈进行血型检查。对于ABO血型为O型或Rh血型为阴性者,还要查其丈夫的血型。

对此,很多准妈妈不理解。我们都知道孩子的血型是遗传父母的,对小孩的血型起到决定的作用。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父母的血型对胎儿乃至后来新生儿的健康起到很大的影响,轻者是黄疸加重,重者可患贫血乃至有生命的危险。

在正常的情况下,孩子出生后的第二天开始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黄疸,妈妈会发现孩子的头面部或者胸腹部会出现柠檬黄一样的颜色;到了4~6天的时候黄疸变得更加严重,出现一个小高峰;出生后10天左右黄色就逐渐消退,恢复正常,因为婴儿体内来自母亲的抗体每天在消耗,所以症状会逐渐好转。

如果在孩子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皮肤黄疸并进展迅速,甚至发展到全身,颜色由浅黄变成金黄色、橘黄,这个时候就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新生儿溶血症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种:ABO血型系统不合和Rh血型系统不合。在我国,最常见的是ABO血型系统不合,尤其是母亲血型为O型、父亲是AB型的时候,因为这样血型的父母生出的孩子,血型不是A型就是B型,很容易发生溶血症。

一旦发生此种免疫性溶血,对胎儿或新生儿危害极大,孕期可导致流产、早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死胎、死产等。此外,新生儿还可因严重贫血、心力衰竭而死亡,也可因大量胆红素侵入脑细胞引起核黄疸。核黄疸病死几率高,即使幸存,病儿的神经细胞发育及运动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准妈妈们要记得从孕16周左右开始,定期检测血液中抗体的情况,一般在4周左右进行一次检查,密切注意宝宝是否发生溶血可能。如有异常可以在孕期治疗,效果也不错。Rh血型不同的准爸妈,第一次怀孕时基本上没事,但如果有过流产或生过孩子等现象,一定要查准妈妈体内Rh抗体。若抗体阳性的“活性”很强,就不应该怀孕,否则容易发生死胎、新生儿严重溶血。

查看原文  

 

[0-1岁]-四类个性宝宝性格转型策略

2012-07-14 11:20:34 |
阅读原文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如何让宝宝的个性更加完美,成为人见人爱的宝宝呢?

1 、消极型宝宝 肯定他的积极行为

个性描述:这类孩子平时表现沉默、孤僻、害怕生人。他们看上去很讨人喜欢,一般不会缠着父母要这要那,更不会对某些新奇的事物提出问题。

建议:平时个性比较消极的孩子,通常身体比较虚弱。这类孩子常会因小事而情绪紧张,在孩子每一次情绪紧张过后,父母要想方设法帮助孩子放松心情。这种类型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所以,即使是孩子犯了不可饶恕的过错,父母也要谨慎行使惩罚手段。

转型做法:在生活中,如果孩子有积极主动的表现,父母都要用温柔关切的语气表扬他。做父母的还可以经常问孩子一些问题,譬如在孩子看书时,可以对他提出问题:“你喜欢看哪一本书?”看完后,可以问他:“喜欢书中哪一个人物?”这样做可促使孩子做出思考和选择。

2 、好动型宝宝 给予耐心的鼓励

个性描述:好动型的孩子常常不愿意独自呆着,他们喜欢跑来跑去,连喊带叫,直到自己精疲力尽。由于过高的反应性和兴奋性,他们往往注意力不集中,不守纪律,很难适应受到约束的生活。

建议:这类孩子通常坐不住,安静地坐下来读书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通常他们对某件事情的兴趣在短时间里就会消失。对这种类型的孩子,父母尽量不要埋怨他们,而是帮助孩子找出他喜欢做的事情。

转型做法:如果孩子喜欢看动画片,父母可以在孩子观看前先提些问题,譬如“这部片子中的主人公是谁?”等等,还可以建议孩子先看这部动画片的配套书籍,这样他会很有兴趣地接受,同时还能激发他读书的兴趣。也可以多陪孩子进行棋类、拼图游戏或是手工劳动等,起初孩子坚持不了多久,父母应当耐心地鼓励孩子,并且对孩子在游戏中的成绩给予热烈地回应。

此外,在孩子做游戏前,父母可以替孩子制定任务,在孩子完成任务后,父母在检验成绩时可适当的吹毛求疵,以此逐渐培养孩子的责任心。#p#分页标题#e#

3 、张扬型宝宝 偶尔进行冷处理

个性描述:这类孩子特别喜欢提问题,并且爱刨根问底,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贬低别人。

专家认为,这类孩子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发展下去很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成为独享主义者。

建议:如果父母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一时难以回答,那就等找到准确答案后再回答。不要介意说“我不知道”,记住,永远不要欺骗孩子。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转型做法:父母偶尔的冷淡态度,对于个性张扬的孩子来说没有坏处,但是做父母的永远不要对孩子说:“离我远点,我不喜欢你。”父母可以在孩子犯了错误后对他说“你今天让我很伤心”等等的话,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行为惹父母生气了。当然,父母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兑现,切不可食言。

4、 虚伪型宝宝 建议和表扬相结合

个性描述:这类孩子虽然也喜欢问为什么,但他们的内心更看重父母对他们作出的肯定评价,所以,他们对问题的结果往往并不看重。如果父母问他们:“你最喜欢的是苹果还是梨?”这类孩子通常会反问:“你喜欢什么呢?”

建议:这种类型的孩子往往很听话,他总想讨好父母,让父母高兴。对于这样的孩子,做父母的一定要将建议和表扬相结合。生活中多训练他做独立的选择,提醒孩子选择时不要受到旁人意见的干扰,倡导孩子的主动性。

转型做法:在个性培养方面,父母要鼓励孩子对某一件事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要过多顾虑父母、乃至旁人的意见。提醒孩子不要总是注意周围人的对自己的印象和评价,要走自己的路。

此外,做父母的要经常真心诚意地表扬孩子的优点,在给孩子布置任务时,父母可以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

查看原文  

 

[2-4岁]-儿童孤独症会影响孩子一生

2012-07-14 11:20:04 |
阅读原文

  孩子不说话、不合作、不喜欢结交小朋友、行为怪异(如转圈、撕纸、按开关、沉迷电视、听音乐等),这对孩子来讲可不是小事。医生指出,这可能是儿童孤独症的表现,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对儿童孤独症障碍的识别率和关注度远远不够。

  近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静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孤独症在幼儿时期的诊疗和干预极为重要,干预矫治在2-5岁时最有效,如果错过这个最好时机将会伴随终生。

  儿童孤独症常被误诊

  奇奇是一名10岁的男孩,脾气暴躁,经常和同学争执打架,注意力不集中,难于遵守学校秩序,满脑子奇异想法而且固执己见;另一方面,奇奇成绩良好,尤其是英语和数学方面表现出过人天赋。一直以来,奇奇都被当地各大医院的医生诊断为小儿多动症,并坚持服药治疗,但收效甚微。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静进指出,奇奇患的并非小儿多动症,而是儿童孤独症中的一种———阿斯伯格综合征。患有这种病的孩子有与人

  交往的欲望,但却因难于理解人际关

  系规则,缺乏社交技巧而感到受挫,表现出怪癖的一面。

  研究表明,近年来儿童孤独症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英国为0.57%,2005年美国《新闻周刊》报道,估计美国166名儿童中就有一人患有孤独症,男女比例为41。

  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孤独症误诊率极高,一些地区误诊率在80%以上,原因主要在于对孤独症缺乏认识,不少人认为“孩子大些语言就会好”。

  错过早期干预时机将终身难治

  儿童孤独症患者的社会化缺陷多在幼儿早期表现出来。母亲或养育者若仔细观察,早期就可从患儿身上发现一些可疑迹象。如与母亲分离缺乏焦虑、缺乏与母亲共视(如随母亲眼光引导注视他处),目光较少跟随母亲的移动,对逗弄缺少反应,凝视墙壁上的挂钟图画,专注聆听音乐或歌声等。

  医生指出,1-3岁儿童常规保健评估虽然可能发现语言发育落后的孩子,但那些语言发育尚属正常的轻度障碍儿童仍会被漏诊,有可能直到上学时才被发现有问题(如Asperger综合征),从而丧失接受早期干预训练的良机。

  儿童孤独症障碍的干预矫治大多在2-5岁时进行最有效,因此幼儿时期的诊疗和早期干预就极为重要,治疗介入越早效果越好,否则反之。静进认为,我国

  也应在儿童早期常规保健和回访中开展相应的心理行为问题诊疗与咨询,筛出可疑患病儿童,及早进行干预。

  治疗仍无妙方只能行为矫治

  对于儿童孤独症,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但采用以教育和训练为主、药物为辅的办法会有显著效果,相当一部分儿童治疗后可获得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尤其是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 #p#分页标题#e#

  酸性食物引发儿童孤独症

  最新研究发现,儿童进食酸性食物超标,是引发孤独症的原因之一。因为体内的酸碱平衡被破坏,大脑发育所需要的碱性物质就会供不应求,正常的思维功能就有可能陷入一团糟,儿童会出现行为上的怪异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在宝宝的营养天平上,我们在这边放多少“酸”,就得在另外一边放多少“碱”。

  当然,妈妈务必要记清哪些是酸性食物,哪些是碱性食物。酸性食物就是俗称的三高食物:高脂肪、高糖分、高蛋白的“营养型”、“精细型”食物;而碱性食物为蔬菜、水果、杂粮。其中钾、钠、钙、锌、镁等碱性矿物质是大脑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幼儿长时间看电视可诱发孤独症

  据报道,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实施的一项研究显示,幼儿长时间看电视可能会诱发孤独症。

  过去数十年,经诊断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呈现出令人吃惊的上升速度。一些专家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孤独症诊断标准的范围比以前扩大了。也有专家将此归咎于孤独症儿童患者的相关服务设施大大增多。还有人觉得环境可能是诱发孤独症在儿童之间流行的罪魁祸首。

  康奈尔大学管理学教授迈克尔·瓦尔德曼MichaelWaldman博士注意到,孤独症发病率日渐增多同幼儿看电视的机会增多存在联系。

  通常情况下,儿童都是在三岁左右被诊断患有孤独症的。在这一年龄段之前,电视肯定会对儿童造成影响。

  瓦尔德曼博士和同事建议,家长应遵循美国小儿科医学会的建议,在幼儿两岁前完全不要让他们接触到电视,即使两岁以上的儿童,他们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也只能限制在一至两个小时。(先友)

查看原文  

 

[2-4岁]-小儿尿感感染的日常护理

2012-07-14 11:20:04 |
阅读原文

  小儿尿感的日常护理

  刘秀芝主任指出,护理泌尿道感染的孩子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对症护理:泌尿道感染的婴幼儿常有高热,可采用物理降温(冷敷额头、温水擦浴或酒精擦浴)或药物降温。要鼓励患儿多喝水或其他喜欢喝的饮料,使尿量增多,有利于冲洗尿道,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并可促进细菌毒素和炎性分泌物排出。要勤换尿布,而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尿布需用开水烫洗晒干,或煮沸消毒。

  2、观察药物副作用,按疗程服药:按医嘱应用抗菌药物,注意药物副作用。口服抗菌药物患儿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现象,于饭后服药可减轻胃肠道副作用,若副作用仍明显,可遵照医嘱减量或更换其他药物。一般服药后尿痛、尿急等症状会较快消失,尿化验也会逐渐正常,此时最重要的是仍需按医嘱继续服药,切不可见患儿没什么症状了就擅自停药,以免反复发作,导致慢性泌尿道感染。

  3、预防泌尿道感染:注意幼儿不穿开裆裤,婴儿勤换尿布,便后要清洗臀部,保持清洁。女孩清洗外阴时应从前向后擦洗,男孩子要将包皮摞上去洗,龟头发红可涂抗生素软膏,如包皮被尿垢粘连,要到小儿外科门诊分离,以减轻对尿道口的刺激,避免发生下行性泌尿道感染。积极治疗腹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败血症等疾病,以免细菌通过血液循环侵入泌尿道引起感染。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查看原文  

 

[3-6岁]-4-6岁宝宝2款“虾”料理(图)

2012-07-14 11:19:35 |
阅读原文

  番茄大虾

  ◆材料◆大虾500克、姜丝5克。

  ◆调料◆番茄酱200克,植物油、盐、白糖、水淀粉各适量。

  做法:

  [1]将虾从背部剪开,去掉沙线,洗净,用干净的软布拭干水分;将番茄酱加入盐、白糖、水淀粉、少量清水搅匀。

  [2]锅内放油烧热,用姜丝炝锅,加入大虾翻炒至两面变红,倒入番茄酱汁,翻炒均匀,用中火焖5分钟即可。

  白卤虾丸

  ◆材料◆虾丸10个、竹扦数根。

  ◆调料◆冰糖200克,料酒、盐、甘草、草果、大料、小茴香各适量。

  做法:

  [1]虾丸用清水洗一下,用竹扦穿起来。

  [2]锅中倒入所有调料,加适量水用小火煮沸,放入虾丸用小火卤煮至熟,捞出沥干,去掉竹扦,盛盘即可。

查看原文  

 

[3-6岁]-看穿食品标签的几大要点

2012-07-14 11:19:35 |
阅读原文

  看穿食品标签的几大要点

  ● 注意查看产品名称后面有没有“饮料”“饮品”等小号字样。如果有,说明不是纯品。

  ● 一定要看看包装上的原料成分。第一位的原料通常是量最大的原料,如果是“水”,那么天然原料所占的比例就不可能很高了。再看看第二位或第三位原料是否是“糖”和“油”;如果是这样,那么产品所含的热量一定不低。

  ● 不要被“天然”、“营养”、“健康”等字样所迷惑。食品原料必然来自天然农产品,必然多多少少地含有营养素。这和产品当中营养是否平衡,对人体是否健康,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 同一类产品当中,选择蛋白质含量最高者是明智的做法。如果有高血脂、高胆固醇之类顾虑,则选择低脂品种。如果要控制体重,或要控制血糖,则选择糖分含量最低的品种。

  ● 看执行标准上是否有GB字样。它代表国标,通常较为令人放心。

查看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胎教,准妈妈抓住最佳的时机
天才,从胎教开始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英国医学研究:新生儿血型与智商发育有关,这两种血型的宝宝有福
儿童教育宝典
【如何胎教】→胎教方法有哪些 怎样进行胎教最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