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胡焕庸与淮河(16)北淝河、浍河、沱河

在《胡焕庸与淮河(15)》中,介绍了第十三章淮河从蚌埠到浮山”。

接下来,继续推荐胡焕庸所著《淮河水道志》的第十四章“北淝河、浍河、沱河”。

北淝河、浍河、沱河,是淮河蚌埠至五河,淮河北岸的几条支流。

受黄河夺淮影响,发源于黄泛区的淮北河道,无一例外地造成了严重淤积,致使其下游地区排泄不畅,内涝十分频繁。

解放后,对这些河流进行了治理,重点是疏浚河道和截流改道,以减轻灾害损失。

因此,这些河流的上中游,原历史河道已有所改变,甚至于难寻踪迹。

好在,胡焕庸先生为我们保留下来的《淮河水道志》,基本上复原了解放前部分河道的原始面貌,可供借鉴和研究之用。

第十四章  北淝河、浍河、沱河

第一节  北淝河

北淝河是淮河一条支流,介于涡河与浍河两流域之间,古称夏水、泓水、陂水、北淝水、北淮水。

民国二十年《安徽省通志》记载:“北淝河即古北淝水,旧出龙山湖”。

原北淝河源出河南省商丘市,流经皖境的亳州、涡阳、蒙城、濉溪、怀远、灵璧、五河、凤阳等县境,于沫河口注入淮河,全长225公里,流域面积2866平方公里。

 北淝河,上游称大杨河,源出河南商丘县北境,绕朱集东市向东南行,过界沟集,入安徽毫县境。

过吴庙寨西、大兴集东,继入涡阳县境,过候桥子集、龙山集西、曹市集西,继入蒙城县,于坛城集南,左纳凤凰沟(源出涡阳县东境青瞳集),又东经芮津集南,右有白洋沟,南与涡河相通。

坛城集,又名檀城、北冢檀城,即今安徽蒙城县北四十里之坛城集。

《寰宇记》 (卷 12 ):山桑县,宋将檀道济为征北将军居此,因号曰檀公城。

檀公城遗址,年代为东周、汉、北魏。

北冢山,环山筑三道城垣,纵横7公里,至今内城外郭仍依稀可辨。

遗址发现,三块刻有“北冡山”、“冡山”的石碑,分别为道光、同治和民国三个时期所立。

这三块碑,当是全国独有的“冡”字碑。古城遗址,也是冡国都邑旧址。

201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檀公城,原名山桑城,南朝刘宋大将檀道济,夜唱筹量沙,智退魏军于此,保全全城,是中外驰名的以少胜多战例。

山桑城民,感其德,呼山桑为檀公城。

唱筹量沙台,遗迹尚上存,在今檀城集西南200米之高桥东南侧,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时,捻军任柱受太平天国封为鲁王,也以此为屯兵之地,城内有任庄,即鲁王故里。

蒙城,在商时称北冢,后合“北”“冢”为“蒙”。

芮津集,即蒙城县坛城镇的芮集村

北淝河,续东南行,经唐家集北、桥集北、鸟衣集南,再东南行,右有潘家大沟,南通涡河。

唐家集,为现唐集。桥集,为现板桥集。

鸟衣集,疑为印刷排版错误,应为乌集。乌集,原名为乌衣集,是北淝河上由渡口聚集形成的集市小镇。

北淝河,再东南行,过瓦铺集北入怀远境。

瓦铺集,现为瓦埠村,与怀远交界。

北淝河,经杨庄北、项集南,河形渐阔,再经诸集东北。

北淝河,东南行,于顺河集西折南行,到高嘴子南,与涡河极相近,两河相距仅两公里。

北淝河,再东南行,右纳无量沟水,到太平集南,河形益宽,在一公里以上。

北淝河,续东南行,经新集南,左纳东、西石涧水。

北淝河,续东南行,经许家集北,以下称四方湖,经古城集南、羊市集北,湖宽约二公里。

古城,传说中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这个地方就是个城,南北朝时期,曾一度设郡。暂无资料查证。

北淝河,至曹家坂南,河形渐窄,再东南行,经苏家集北、胡家口镇之北(有跨河桥),再东过梅桥北,再东入灵璧县境,又漫为大洼。

西北有三汊河来注(三汊河上承清沟水,清沟起于怀远县西北境)。

三汊河,现在是安徽园三叉河国家湿地公园,是淮河流域湿地中保存较好的一块几乎未受污染的自然湿地,保持了绵延十几公里的原生态芦苇自然风貌。

北淝河,续东南行,穿津浦铁路桥,过八达集北,又东,左有音沟来会。

北淝河,再东南行入淮,谓之沫河口,即北肥河口也。

河口,现建有双孔闸,可以防止淮水倒灌,淮水低时则可宣泄内水。

受黄泛影响,北淝河上游河槽几成平地。

北淝河下游河段,早在明清以前,也是主要的漕运通道,古代舟楫畅通。

黄泛后,水系紊乱,河道失去了通航的功能,下游淤塞,沿淝两岸旱涝频繁。

解放后,修筑拦河坝,1953年兴办引淝入涡、引淝入澥工程,在五道沟、青羊沟两处截入涡河。

北淝河新集至曹家畈段河面宽而浅,也称四方湖。

至曹家畈,又被拦河坝堵截,改向东北开挖新淝河进入澥河。

因此,有三截淝河之说。

现在北淝河下游段,源于怀洪新河尹口闸起,仍然流经八大集村,至沫河口入淮河。

 1932年,《工程周刊》(第一卷第二十一期)中,有汪胡桢《皖淮水灾工赈工程成绩》文章,说到了北淝河的基本情况及工赈的堤防和疏浚工程设计施工概要。

北淝河源出涡阳县北龙山湖,东南流贯蒙城北境而穿宿县之西南隅,是为北淝河上游。

上游受水颇小,河床亦能合度,故非至大水之年不受水灾。

北淝河又东南流,入怀远县境,四方湖、清沟河等水会之,水势始大。

又东南流过刘桥镇,穿津浦铁路桥,经灵璧之八塔集甘家桥,东有洪沟遗迹,传系淝河入浍之故道。
再东南流,过宋家岗入凤阳境,至沫河口以入于淮。
沫河口,有旧式三孔大闸。
1931年江淮大水之后,汪胡桢先生来到蚌埠工赈治理淮河,并疏浚北淝河。

1932年5月,工程完成后,汪胡桢先生在北淝河岸边的八大集立碑题词纪念。

碑文:

北淝河久失浚治,淤垫若平陆,每遇霪雨,辄泛滥为患。

民国二十年,余奉命来皖举办工赈。

淮河干堤既次第修复,乃以其余力浚治,此河起自怀远之刘桥,下迄凤阳之沫河口,长亘二十六公里,河底宽三十公尺,取河身之土,筑为右岸之堤,高三公尺许。

自民国二十一年四月兴工,至七月毕事,集灾工三万名,浚土一百九十余万公方,发麦八百万斤。

虽难工迭出,而不及百日,全河开通。

次年春后,于堤间添建涵洞十有八座,以利宣泄。

自此,淮淝间稍苏昏垫之忧。是役以工程师雷鸿基、殷诚之、张烔之力为多。

淝河所经八塔集,故有玄帝庙建于明代,被水后,庙圮,玄帝铜像也沦水中。

余勘工至此,乃为植立堤上,并刊工程涯略于像座,以同垂永远焉。

民国二十二年五月嘉兴汪胡桢志

相关北淝河和八大集的故事可参阅:

汪胡桢北淝河碑,重现蚌埠

第二节  浍河及澥河

浍河,为淮河中游主要支流之一,源出河南商丘县东南境,古名涣河,东南经杜集西,又东南入永城县境,经浍源集南,又经酂县集南,再东南流。

浍河,古名涣水河,隋炀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为疏通大运河重新开凿。

浍河,源出商丘市夏邑县,历史悠久。

《国策·楚策》:楚宣王伐魏,取睢涣之间。

《水经注》:睢涣二水,谓之浍水。

《方舆志》:睢涣之水成文章,名曰,浍,平地涌泉,四时不涸。

杜集镇,现属商丘市虞城县,民国元年(1912年),属谷熟县。由杜姓人家在此设店称集,境内有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西汉墓,东大寺遗址。

浍源集,位于永城县西部,浍河北岸。据说在永城县消失有100多个集镇地名之一,暂未找到确切位置。

酂县,古县名,在今河南省永城市酂城镇。

秦设酂县,属砀郡。

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攻酂下之,即此。

《元和郡县图志》:属砀郡,汉属沛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封萧何为酂候,“食邑八千户于此”,即此邑也。

萧何,初封时的酂国在沛郡酂县。吕后二年,萧何夫人同及其子孙的酂国移至南阳郡酂县。

永城酂城,有萧何制定“约法三章”的造律台。

造律台遗址,位酂城镇东南侧,为古代文化遗址。

相传西汉丞相萧何曾在此制订法律。

遗址,现存贺圆形土丘,高约7米,底部南北长54米,宽34米,文化层堆积厚度为8~9米。上层为商代遗存,下层为龙山文化遗存有石斧、骨箭头、骨锥等等。

造律台,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文物,对于崇敬先贤、重法遵律、警示后代的见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1963年6月,河南省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末至魏,永属谯郡。

北齐时期,永城县境所辖诸县并入酂县,县域以酂县为主。

唐初,酂县属沛郡。贞观十七年(643年),酂县直接归亳州管辖。

金时,酂县属南京路亳州管辖。

至元二年(1265年),酂县入永州,降永州为永城县。

酂阳塔,坐落在酂阳老街十字路口东南角,是始建于唐的酂阳寺的遗址所在地。

酂阳塔濒临汴河,巍然矗立,是古代酂阳的地理标志。

酂阳历史悠久,曾出土西汉晚期汉画像石墓,见证了汉代的繁荣。

唐宋时期,酂阳是隋唐大运河沿岸的一处重镇。

北宋诗人苏辙, 沿汴河乘船路过酂阳,邂逅北宋名士陈师仲,千言万语,滔滔不绝。

陈师仲掏出一本诗集《陈亚之诗帖》,请苏辙题跋。

苏辙当即展砚磨墨,在诗集题字“自歙州还京师,见君于酂阳,复出此师为示。”

意犹未尽,又赠诗一首:《次韵陈师仲主簿见寄》,诗曰:

朽木难刻书,枯叶任凋零。旧友频相问,村酤独未醒。

山牙收细茗,江时得流萍。颇似申屠子,都忘足被刑。

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蔡襄,途经酂阳写有长篇叙事诗《酂阳行》。

北岸有大涧河水,自西北来注之。

大涧河,出自商丘县东北之沙河,分沙河水东南流,又屈南入浍。

浍河,东南流入宿县境,东南流经三义集西,又东南经临涣集南,南岸有苞河水自西北来,东流注之。

临涣古城,因濒临古涣水而名,又称临涣集,位于濉溪县西南,包、浍两河汇合处。

临涣,始建于春秋。

秦置铚县,治所临涣集,属泗水郡。(治相县,即今淮北)。

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从大泽乡出发,攻克的第一座城池便是临涣城。

西汉,铚县改属汝南郡。

东汉,铚县改属沛国。

三国,曹操分沛国为燕郡,铚城、蕲县划属燕郡。

西晋,铚县属谯国。

南北朝,梁武帝置临涣郡。北齐废临涣郡,置临涣县。

隋朝,临涣县属谯郡。

唐代,贞观十七年谯州,临涣县改属亳州。元和属河南道,临涣县属宿州。

元朝,临涣改属河南归德府。至元二年临涣并入宿州,临涣县废,降为乡,取名涣阳乡。

明朝,临涣改名为临阳乡,属凤阳府。

清朝,仍用旧制,宣统三年改临涣镇。

临涣城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址,呈方形,东西长约550米,南北宽1496米,面积2.7平方千米,城高7至15米。

有四座城门,城头有瞭望台、烽火台等古迹遗址。

浍水河北岸,尚有凤凰台、观星台、紫禁城、犀牛望月台等古迹和庙宇遗址多处,地下散落不少碑、石柱等遗物等,有“两庵四寺九阁十八庙、两堂对两馆十二景地配四泉”之称,

城内,有文昌宫,现辟为淮海战役总前委纪念馆。

临涣茶馆,临涣街设有固定茶摊,是临涣集的一个特色。

临涣茶馆,源于东晋。唐朝,出现茶馆。宋、元时期临涣街以经营茶馆为生很普遍。

据《通志》载,明清时期的临涣茶馆因水源优势,使其鼎盛时期茶馆二十余家,临涣人的饮茶习惯自此沿袭。

临涣茶馆,临街而建,多为青砖小瓦、飞檐,具有明清建筑风格。

苞河,即古泡水,源出毫县舒家湖东南,流经泥台店北,又东南流入永城县境。

经相河集北,又东南经涡阳县东北境,又东南行入宿县境,于临涣集南,注入浍河。

包河,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西北部张祠堂村附近的黄河故道南侧,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商丘市梁园区、睢阳区、虞城县、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河南省永城市、安徽省涡阳县,在濉溪县临涣镇注入浍河。

相传,宋朝开封府尹包拯,卢州救济灾民,为运粮方便而挖了这条河,后人为纪念他,称为包河。

浍河,再东南流,经孙曈集北。

浍河,又东南行,流经南坪集北,又东南流,经忠义集北。

南坪,也是古镇。

秦朝,属泗水郡,为蕲城所辖。

东汉,末年称庸平。

南北朝,置庸平县。

北宋,改庸平为南坪,意为“宿州南部坪地”。

元朝,属徐州蕲乡。

明清,属宿州。

蕲县有著名集镇白庵

白庵是个集镇,人们又叫它忠义集,据说是根据《水浒》中的忠义堂而来。

白庵,附近的双堆集,因境内有两个大古堆而得名。

一个是平谷堆,一个是尖谷堆,两堆高约几十米,形成当地的一个奇观。

著名的淮海战役,在这里全歼了黄维兵团,至今有双堆集战役纪念馆。

运粮河水,自宿县城向南流来注。

浍河,又经蕲县集南,又东南流经胡沟集北,又东经桥沟集西,于固镇之西入灵璧县境。

穿津浦铁路桥,过固镇南,再东南行,入五河县境。

又东南流,经涟城之东,至九湾集南,澥水自西来会。

九湾集,有哪吒庙。

《水经注》:九湾渡原名陈塘渡,又名陈家渡口,立有哪吒庙,传为哪吒闹海处。

《凤阳府志》:九湾有哪吒庙,立有一座三头六臂的神像,横眉怒目,注视河心。

《灵璧县志》:洪武二十四年(1391)扩建此庙。

陈塘关,位于今九湾集西边的,澥河入浍处。(未作考证)

澥河,澥河源出宿县西南境孙瞳集,向东南流经双沟集西、罗集北,再东南流,行于宿县与怀远界上,经瓦曈集南,左有杨家沟通浍河。

澥河,又东经姚集西南,右岸有临沟,南通北肥河。

澥河,又东经何集北,又东南,右有界沟,南通北肥河。

澥河,自此入灵璧县境,右有黄马沟通北肥河。

澥河,又东,于张集北穿津浦铁路,水垫渐宽,东南流有似长湖,行十八公里,至豪同铺北,入于浍河。

香涧湖  浍河会懈,行于灵璧、凤阳两县界上,河形渐宽,经新集子南,再东经园宅镇北。

再东,河扩成湖,随地立名,总称香涧湖。东西延长十人公里。

到双沟集西,张家沟挟虹沟水自右入之。

张家沟  张家沟南通淮河入淮口。

在新集子西,在临淮关淮河下游约二十公里处。

张家沟,长约十二公里,于双河集西,连接浍河。

虹沟  张家沟之西岸有赤龙涧,其上游为虹沟,一作洪沟,亦作红沟。

西起凤阳五铺,南通北肥河,北通浍河,北肥河水涨,由虹沟东行。

虹沟,自五铺东行十五公里,经黄墩集北,再东行四公里,河形澎胀,称为赤龙涧,自西至东,长六公里,注入张家沟。

浍河,自张家口以下,河身稍来东行五公里,南有龙潭湖,湖东西长六公里,南北宽三公里。

浍河,再东行八公里,于五河县西北折东北流,会于沱湖。

浍河,旧道经五河县城西而南,会沱入淮。

今主流绕五河县城西,北会沱湖水,绕城北、城东,会漴河来水,南注入淮。

浍河,全长二九〇公里,流域面积五四五〇平方公里,一九三一年最大流量七四九秒公方。

灾情  在五十年前,浍河河道畅通,往来船只甚多,为沿河一带交通要道,后因附近屡遭水旱,尤其黄泛以来,河身淤塞,水流不通,每次大雨不及宣泄,沿河一带灾情甚重。

浍河,自澥河口以下,地形低洼,水流积潴,到处成湖。

唯在枯水时期,也且河港交错,湖泊连亘,其大者有北岸之张家湖、香涧湖,南岸之阮家湖、朱家湖、边少湖、桑家庙湖等。

洪水时期水流漫溢,面积达六十平方公里。

(一九四七淮总226测量队浍河及澥河查勘报告)

第三节  沱河

沱河,又称南沱河,古称洨水,淮河左岸支流。现源于河南省商丘市黄河故道的刘堤(刘口镇)宿州以上称为新沱河,其中张板桥闸以上,也称响河。

新沱河流经夏邑县和永城市,穿过安徽省濉溪县,至宿州市,过宿州沱河进水闸以下称沱河,灵璧县、泗县,至江苏省泗洪县注入洪泽湖。

原源于安徽省宿州市北,分蕲水(古汴河)东南流。

后源于河南永城县,解放前之沱河,也是胡焕庸《淮河水道志》中的沱河。

今源于宿州西北土岭子,东流经宿州城北,至宿东闸穿汴堤;向东南流后,成为灵璧县与固镇两县界河;又东南流至沱河集,有黑泥沟北来汇入;至周王庄有孙周沟北来汇入;至龙水东有葛沟北来汇入;又东南流至沙坝集,有朱河沟北来汇入;至城后庄西,有韦集沟(三八沟)北来汇入;又东南流经濠城集(古洨县城址)北,折东北流,经龙岗,至老庄胡(垓下遗址)折向东南,入泗县境。

古洨水,即今安徽固镇县北之沱水。

《汉书·地理志》洨侯国注:应劭曰: 洨水所出,南入淮。

 自今安徽宿州市北,分蕲水东南流,经宿县、固镇,至五河县西北,会涣水 (今浍水) 入淮。

洨侯国,国都在垓下(今安徽固镇县濠集,属沛郡。东汉改为县)。

西汉吕后执政期间,重用自己的弟侄,公元前187年,即吕后元年四月,吕后侄子吕产封为洨侯,立洨侯国。

公元前92年,武帝征和元年,改置洨县,治改今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东晋后废。

《汉书·地理志》 洨县注: 应劭曰,“洨水所出”,故名。

东汉经学家和文字学家许慎曾为此县长,故世称为许洨长。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

许慎,用至少二十一年,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使汉字的形、音、义趋于规范。

尊许之学者,通常称许慎为“许君”,称《说文解字》为“许书”,称其学为“许学”。许慎因对汉语文字学做出了杰出贡献,被尊称为“字圣”。

固镇许慎文化园

沱河,沱河即古洨水,源出永城县南之老溜口,上承睢河南股溢出之水南行,上游称泓河,长三十公里,到水浏寨与右岸之戚家沟(长二十一公里)相会。

从三十公里倒推,老溜口大致位置,在柳孜村北附近。

柳孜村,历史由来已久,是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所在地。下集濉河中,也会再带到柳孜村。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自隋至宋。柳孜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上的一个镇,位于现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因运河的开通而繁荣了五百年的时间。

《隋书·炀帝纪》卷三载:“大业元年三月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板诸引河通于淮”。

通济渠是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其中一段,自黄河过开封,折向东南,经河南境内的宋城、永城等进入安徽的柳孜、国桥等城镇,历隋、唐、宋三代500余年,南宋时淤塞废弃。

通济渠,唐宋时称汴河,流经淮北市滩溪县境内40余公里,经考察得知,运河口宽约40米,底宽约15米,深7米,北堤宽40米,高出地面5米,南堤宽约20米,高出地面4米。河道废弃后,河床高出地面2至3米。

1999年,泗永公路建设发掘900平方米,出土了大批唐宋时期我国南北方十几个窑口的瓷器标本,发现唐代沉船8艘,发掘出土三艘。发现一座宋代石筑码头,为我国运河考古发掘中的“首次”。

相传,柳子集有72座庙宇,72眼井,宋代建七级宝塔一座。运河码头被列入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沱河至水浏寨与右岸之戚家沟,此水浏寨,现无处可查。从地图显示,三汊河口位于古饶镇南1.5公里处,汊河三角分别有刘家、刘楼和东济三个村。

以下,称秦家沟,东南行十八公里,到宿县城与城濠相通。

秦家沟,现戚家沟。

东南行十八公里,正好宿州原古护城河位置,现河道已不入城濠。

西南出为运粮沟,南通于浍河。

现运粮河,从宿州城濠南下,入浍河。

沱河,在宿县城北,别分出为新河,东行至禅堂集西,注入唐河,长五十五公里。

禅堂集,源于曾有一座修建于随唐时期的有名的寺庙(大兴寺)而名,是方园十几里的集市贸易中心。

此处,可能有误。禅堂集在灵璧县北直线距离16公里处的唐河边,距唐河入沱河处正好55公里。

唐河汇沱河处在五河县申集北4公里处,沱河以下渐成沱湖。

沱河,自宿县城濠东南流,始称为沱河,行五公里,穿津浦铁路桥,过陈桥入灵璧县境,到观音阁。

此观音阁,目前也未查到确切地址。从胡焕庸书中给出的距离分析,灵璧县与固镇县交界处,可能在沱河青龙闸附近。

自宿县到观音阁,长四十二公里,此段河槽整齐,平均河宽三十公尺,河床深约四公尺。

沱河,自观音阁东南行二十公里,到沱河集,与灵璧到固镇的公路相交。

沱河,再东南行约二十三公里,到濠城集,折东行三公里,到龙岗集,穿泗县到固镇的公路。

濠城集,现称濠城镇,古称洨城,西汉时曾设洨国。

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后期,奠定西汉王朝四百多年基业的“垓下之战”即发生在濠城境内,留下了“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等故事。

濠城,现存有霸王城遗址、虞姬湾遗址、许家大楼遗址、韩信点将台、张良吹箫台等文物古迹。

又二公里,入泗县境,经蒋集到大安集。

自濠城集至此,河线长十五公里。

沱河,自大安集以下河面骤宽,约五百公尺。

东行,左会北沱河。

北沱河  北沱河也称小羊沟,起自灵璧县城西汴提之南,南流经高圩西,屈而东南,经王庄南,又东南,经苏庄集东,又东南,入泗县境,东南流经,草沟集北,岳河水,自北来注入。

草沟镇北宋年间名为草桥关,后因战挖沟,战后房舍尽毁,村民沿沟南迁而得名草沟,镇由此得名。

岳河  岳河上承灵璧县北之浍塘沟水,东南流经禅堂集东,折东南流,到虞姬墓西,穿汴堤桥,先折东行,再折南行,于草沟集北,会注北沱河。

岳河,原称岳家河。现岳家河成为唐河支流,故又称唐河,或称老唐河。

《乾隆灵璧县志略·河渠》:岳家河起自县东吴公桥,以泄堤北石湖之水,东南至岳家庄,后汇罗家沟水,东入虹境,下通草沟。此河在灵境者十里而近,历经前任用民疏浚,行水甚畅。

《乾隆灵璧县志略·桥渡》(·卷一):在虞姬墓侧,旧志未详建桥之期,不知吴公何人也。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知县于元吉修之。桥止一孔,甚窄而卑。乾隆十八年(1753年)为北水冲塌,余与土民捐建,扩为三孔,可通百石之舟。今岳河开宽,此桥尚虑阻水,非改建不可。

在吴嵩纂修《康熙灵璧县志》时,吴公桥已出现,吴公可能是当地有名望之乡绅,捐资建桥,人们为纪念之而名此桥为吴公桥。

吴公桥,现称虞姬桥。

下图,为日本占领灵璧时期拍摄,关于灵璧虞姬桥等图片,时间约为1940年5月。

虞姬桥栏杆的一根木头上,写有虞姬桥,桥的尽头西侧是一座关楼。

虞姬桥中间一孔桥面一侧,已经被炸塌了,上面用木头做的栏杆放在破损的桥面当临时护栏。

此桥,原为七孔石拱桥,每孔约三米,总长约21米,桥宽约5米,桥面为条石铺就,上敷碎石沙土。

两旁有木栏杆,靠近桥头西侧有桥头堡(可能为日本占领时期所建,桥东首左侧栏杆上有“虞姬桥”三字。

2011年《灵璧县志》(第五章交通运输):古桥为7孔石桥,新中国初改建木桥,1969年改建单孔石拱桥,跨径10米,桥长20米,宽7米,1994年又在原木桥址重建。

在《灵璧县志》中,虞姬桥改成虞姬墓桥,岳家河改为唐河,汴堤路改成泗永路(泗县至河南永城)。

灵璧城外的虞姬墓,不太高的封土堆,以及前面竖着的墓碑。

清光绪年间,虞姬墓被修葺一新,重新立了一块墓碑。

墓碑正面写有“西楚霸王虞姬墓”7个大字。

背面则刻有清代词人杨兆鋆的一首词《虞美人》:楚歌声逐愁云起,夜帐明灯里,振衣献舞拭龙泉,拼取一腔热血洒君前。顾骓无语军情变,似血刀光乱。桃花片片堕东风,化作源头芳草泪丝。

2010年,灵璧县开发建设虞姬文化园,遂保留原一孔虞姬墓桥,紧贴其南侧进行装饰性改建, 改建成五孔石拱,在其北侧重新修建一孔有的凝土板梁拱桥,宽约15米,以供往来车辆交通使用,这就是泗永路新虞姬桥。

虞姬文化园,是在原有的虞姬墓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文化旅游景点

霸王别姬

虞姬墓作为楚汉战争的重要遗存,与垓下古战场遗址一样是这段历史的重要场景,千古传颂,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岳河,于禅堂集东分一支向西南流,绕灵璧县西为城濠,折东南行,由虞姬墓南,注入岳河。

沱河,自大安集东,行十公里到胡集,此段河身澎胀,平均宽五〇〇公尺,淤泥甚厚。

胡集,现为五河县双忠庙镇胡集乡所在地。

过胡集,即入沱湖。

沱湖  沱湖自北向南,长十公里,继折向东南行,长亦约十公里,湖宽平均约二公里左右。

沱湖,位于安徽省五河县境内,淮河流域漴潼水系沱河下游潴水而成的湖泊,上游承接南沱河、北沱河来水,下游入漴潼河。

沱湖,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3公里,常年最高水位面积8.75万亩,正常水位面积4.04万亩,正常水深1~3米,湖底较平坦,盛产螃蟹、鱼虾、野鸭而闻名,是安徽省级自然保护区。

怀洪新河建成后,沱湖成为怀洪新河北线,自山西庄起,穿湖,自北店子新开沱河复入新河。

湖之西南,又有马路沟,自西来注之。

马路沟,起自宿县东南边境任桥集东,向东南,流经灵璧县桑圩子集南、五河县濠城集南,又经刘集南,到大吴家庄汇入沱湖,长五十公里。

沱湖,至五河县城西湖面渐窄,浍河之水,自西来注,漴河之水,自东北来注,三河相会,亦称东沟。

南行,经五河县城之东,继纳浍河旧道水,折东南行,于五河县城东南,入于淮。

第四节  漴河与潼河

漴河  漴河又名潨河,北接天井湖东道潼河,西南接沱湖。

沱湖水大,分流入漴,东向由潼河下泄。

天井湖水大,亦由漴河泄入沱湖。

漴河流向不定,易于淤塞,旋开东沟入淮之道,亦浅而且小,现加阻塞。

导使沱浍之水,全部由漴经潼,再经窑河,再由双沟下草湾引河,迳入洪泽湖,使与淮河分开,可以减轻淮河负担,而使内水有下泄之利。

石梁河  潼河上游为天井湖,天并湖之上游为石梁河。

石梁河,起于泗县县城,分港河之水南行。

自泗县城到天井湖口,石梁河,河长二十六公里,中经霸王城等地,至界沟集注入天井湖。

霸王城,坐落于泗县墩集镇霸王村,位于石梁河左岸。

《泗县志》载:县城东南20余华里,石梁河东岸。楚汉相争时,霸王项羽驻兵于此,垒土成城,故名。今已无迹可寻。

2006年,央视“走遍中国·走进宿州”到现场考察,霸王城并不是无迹可寻,经实地丈量,该城周长1200米,面积约76000平方米,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自然风蚀和人为取土等诸多原因,虽造成城墙高低不均,但城址清晰可辨。

残存城墙最高约6米,最低约1米。城墙周围有护城河环绕。城的东、南、西部,距平地约有六、七米高的城墙保存完好,城墙上长满了杂树、蒿草,中间还有有一条人行小道。护城河尚断续有水,踪迹依稀可辨。

城墙处处可见陶器碎片和秦砖汉瓦。

界沟集,位于104国道以东,天井湖右岸,现为五河县武桥镇界沟村。

天井湖  天井湖位于泗县之南,五河县之东北,湖形狭长,南北长约十五公里,东西之宽,枯水时约三公里,洪水时约五公里。

最低枯水位,约十一点五公尺,面积只十八平方公里。

最高水位时,约为十八点八公尺,湖面积达二十平方公里。

高低水位差,达七公尺,最大蓄水量,约四点五亿公方。

每届洪水时期,两岸淹没田亩,约有十余万亩。

潼河  天井湖下游,于张家嘴庄分为二道,一向东南流即潼河,一支西南流即为漴河。

张家嘴,位于天井湖出口,属于江苏省泗洪县天岗湖乡。

两河,各长十三点五公里。

潼河,东南流,旧于峰山镇南,浮山集之北岸,注入淮河,现改入窑河。

流量  石梁河流入天井湖之最大流量,约为三五〇秒公方,现沱河水亦由漴河东流,入潼。

第五节  唐河

唐河,上游为巴清河,巴清河之上游,主要为虬龙沟。

巴清河,资料显示为巴沟河。沟,繁体为溝,如资料不清楚,有可能会认作清字,以下相同。

注,唐河上流不作更多考证,这段河道交叉支流也很多,河系复杂,变化很大。

虬龙沟之上游,为柳河,发源于虞城县北,向东南行经虞城县东,入夏邑县境,称为虬龙沟。

经夏邑县东,入永城县境,称为巴清河。

虬龙沟,上游支沟甚多,柳河之西,有惠民沟(在虞城县东)、济民沟、爱民沟(在虞城县西),柳河以东有富民渠、惠民支沟,均于虞城县东南境相会,注入虬龙沟。

虬龙沟,入永城县后称巴清河,东南行经永城县东,再东南行入宿县境,称南股河,也称唐河。

南股河,经铁佛寺北,于潘刘口向右岸,支出一河,名洪河。

东南行,至宿县城南下为沱河,东出为新河,至曈集东,汇入唐河。

南股河,本干自潘刘口,先向东行,继折南行,至宿县城西北,复折东行,经符离集南,与睢河北股河,平行东下。

符离集,现称符离镇,因北有离山,地产苻草而名。

符离,始建于周,战国属楚,秦建县时,取符离草为县名,由此得名。

符离镇东五里处灵寺乡有个黄花洞村,村东有山,山腰有一古洞,有黄花仙女的传说。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经此地观看了黄花洞,并留下一首诗:“草色青青云色霞,黄桥湖畔几人家。孤家面临黄花洞,未见黄花见杏花。”

符离集烧鸡,是中国三大名鸡(符离集烧鸡、德州扒鸡、河南道口烧鸡)之一。符离集烧鸡,历史悠久,从野雉起源到驯养成地方麻鸡,从彭祖烹鸡术的发明演变,到“古符离县贡鸡’’的出土发现,经历了漫长的岁月。1959年国庆大典上,符离集烧鸡被列为国宴名菜之一。

经灰古集南、高沟集南,再经仁义集北、大湾集北,入灵璧县境,经杨曈集北,石岸新河来会。

灰古集,是宿州古镇,东连时村,西接符离,南临新汴河,北靠永安,古老的濉河从中穿过,河上有石桥沟通南北。

灰古集,面临濉河,南北交通要道,渐而形成集市。据《宿州志》载:明、清两代为灰堆集,集市贸易非常繁荣。

据说,1860年,太平军驻守灰古集,灰古集一带的百姓不堪忍受清政府的压迫,纷纷参加太平军。1864年太平军失败,清军占领灰古集。

清军在撤离时,将“灰古”改成“恢古”。晓示民众:恢复古训,重陶子孙,安分守己,遵循周礼。

解放后,又改为灰古,并沿用至今。

唐河,继向东行,经禅堂集,北折东南行,称为土山沟。

经时集西向东,与新濉河有小河相通。

土山沟折南行,称汲河,经虞姬墓东,以下称为岳河。

唐河,于禅堂集西,分一支,向西南行,绕灵璧县城,折东南行,是即岳河。

于虞姬墓东南,左岸有汲河来会,以下仍称岳河。

至草沟北,右岸有北沱河自西北来会,左岸分出一支,向东南行,与天井湖相通。

干流,自草沟以南,也称北淝河,向南行至大安集东南,与沱河相会,再向南,扩为沱湖,至五河县城东,入淮。

旧,以时集以东之港河为唐河本流,由石梁河、天井湖、潼河入淮。

今,则以港河为新濉河河道。

土山沟口与石梁河口,将来均拟建筑大闸,濉河水大可以分泄濉 水。

一九五二年,引唐入沱,即以巴清河来水,自宿县入沱河,可以称之为新沱河。

唐河,原长二七五公里,流域面积五一〇〇平方公里。

一九五一年,由五河入淮,最大流量六六三秒公方。由浮山入淮,最大流量三二二秒公方。

唐河,沿途水道淤塞,流水不畅,冬春小雨也常遭受水灾,濉河流水又常灌入唐河,因此灾情益重。

唐河,河槽断面及河底纵坡比降计算,仅能排泄一〇〇秒公方,而唐河最大流量将近一千。

大水时,且受濉河灌注,因而灾情益重。

一九五二年,引唐入沱,在宿县西北潘刘口,引入洪河,经宿县城,北折入沱河,经沱湖入淮。

濉河浍塘沟以下,断面不足排泄最大洪水量,拟在浍塘沟,分泄濉河洪水一〇〇秒公方,入大山沟,又在泗县北,八公里桥港河口,再分泄睢河洪水一〇〇秒公方,经石梁河入天井湖。

上图,为现状北淝河、浍河、沱河水系简图,以供对照参考。

下一章,将介绍直接入洪泽湖的奎濉河和安河。

敬请继续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百二十八卷
【知识点滴与探讨】姑孰旧城的西市河为何又称“市淮河”?
引江济淮工程等同于江淮运河吗?一组图快速了解
汉字密码:江、河、湖、泊、潭、沟、渠,它们有何区别
老淮安人的母亲河
隋唐大运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