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济南园林七十家》系列作品丨意钓非钓深柳处,诗情画意水云心——张士珩大明湖上雅居潜亭详考
userphoto

2022.08.06 山东

关注

      济南作为自古以来的园林城市,美如罨画,然而,在历史的过程中却有不少园林湮灭无存,且府县志中亦无记载。许多年来,我们依据府县志和明清别集,深入发掘,索隐钩沉,写成《济南园林七十家》。今在风香历下推出,期与读者诸君共享。

引言:阎公祠西的幽雅园林——潜亭
去年十一月,笔者在《济南日报》上发表《<济上鸿泥图>,晚清济南的十二景》(见《济南日报》1110《博阅文史》专刊)一文,这是依据文献史料,揭示晚清山东官宦张士珩,在济南最为欣赏且经常游览、精心打造且诗意栖居的十二景观的文章,文章发表后,在济南学界及社会上均引起很大反响。

《<济上鸿泥图>,晚清济南的十二景》
而十二景观之一的“潜亭独钓”(第十二景),实为大明湖上之风雅园林,其位置在当年阎公祠(后之正谊中学)西,张士珩休憩于此,颇得“意钓非钓”的世外桃源之乐。
今天,我们的着重点在于考察潜亭。
然而,为便于读者的全面了解,本文还是不得不从《济上鸿泥图》与张士珩在济南的雪泥鸿爪说起。
之一:《济上鸿泥图》的来龙去脉
《济上鸿泥图》,蕴含着一段济南旧时生动感人的历史故事。
《济上鸿泥图》全称《济上鸿泥图题册》。
原来是,清光绪三十二年,为山东教育与军事作出巨大成就的道员张士珩,奉调上海机器局,他对整整生活了五年的济南恋恋不舍,于是,寓居济南的著名画师松年(字小梦),慨然为其作《济上鸿泥图》十二幅,将张士珩在济时,所喜爱、游览、消遣的济南山水古迹名胜及其风雅之居十二处,全部形之笔端。
之后,张士珩又遍请诗坛名流为十二图题诗。并于宣统二年,亲将诗作编辑成书,由上海淞云精舍铅印出版。
此书扉页,有张士珩《<济上鸿泥图题册>录存序》,写来情意款款:
居士(笔者注:张士珩号冶居士)游济将归,画师松小梦年为作《济上鸿泥图》十二,居士每图为小序。归江南后,同人题咏甚夥,录而存之,披图诵诗如在济上也。当居济时,得三石,小梦亦为之图,题曰:“济上三云”,间有题咏亦附录于后,而诗之涉及济南游踪逸事者,并附录焉。山谷诗:“济南潇洒似江南”,友人宋平子(笔者注:宋恕)印章“济南山水最难忘”,之图之录,皆示不忘济南之意,正昔人谓:“六一未尝终日不思潁也”……冶居士记于沪上淞云精舍。
一腔挚爱济南之深情,好是感人!
而《济上鸿泥图》对于济南这座城市,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
“鸿泥”,典出苏轼致弟苏辙(子由)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鸿泥”指鸿鸟在雪泥上留下的爪印,人们以此比喻往事的痕迹。张士珩以此表达永远值得怀念的自己在济南的过往足迹也。

书影:《济上鸿泥图》封面
松年(1837——1906)字小梦。蒙古正蓝旗人。光绪十三年至二十年,先后官博山、单县、长清知县。工花鸟、山水,洒脱率意,多有创新。罢官后安家济南。著有《追欢得禄图》(松年画并题)、《小梦印存不分卷》等。
之二:张士珩其人其事
在详细解说《济上鸿泥图题册》之前,我们需要首先了解张士珩其人,及其事业。
作为晚清的风云人物,张士珩的生平资料较为丰富,今据马其昶《四品卿衔君墓志铭》、张继垕《先府君行述》、徐世昌《弢楼遗集序》(均见《弢楼遗集》)及程先甲《清授光禄大夫四品卿衔张公墓表》(《民国人物碑传集》,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等,整理如下。
张士珩(1857——1917)字楚宝,号弢楼,晚号因觉,又号潜亭,又自号冶居士。其先世自江西迁安徽合肥,遂为合肥人。祖父张纯,咸丰元年举人。父亲张绍棠以军功官至提督。张士珩之母,为晚清重臣李鸿章妹妹,惜乎不得长寿。张士珩十岁丧母,哀毁过人,悲鲠逾节,李鸿章见状,大为哀伤,十分可怜且疼爱这个失去母爱的外甥。其后,张士珩来到金陵(今南京),受业于名士汪梅村先生,由此深通舆地(地理)与辞章之学,尤其对于兵家思想、学说深有领会,且研求经世之务,于中外政治博览穷搜,务必得其要领,张士珩为人深沉明察,沉稳谨慎。
光绪十四年(1888),张士珩考中举人,此后,试礼部考进士不第,于是进入李鸿章幕府。当时李鸿章创立北洋海军,革新军政,张士珩多有思虑周全之策划襄助之。光绪十六年后,张士珩在天津以道员身份接管军械局兼领武备学堂。当时,张士珩对于军械制造之业务精通到什么程度呢,其子张继垕《先府君行述》中称:中国军械当时皆购自外商,外商鬻良杂苦,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稍有不慎则为所欺骗,“府君躬督员匠,剖晰检视,烛察微妙,必悉中程式乃已。外商不能欺,以故多得新器。”

张士珩
光绪二十年,甲午清廷战败,朝廷上下归罪李鸿章,台谏争相弹劾,张士珩亦以“舅甥同省违成例”而夺官。此后,他寓居金陵,卧居冶山之下,扩竹居,筑弢楼,弹琴赋诗,以文史自晦,其乐悠悠。
然而,学养与能力,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人一旦有了超越常人的智慧、本领与能耐,那是任谁也封锁不住的。
很快,山东巡抚周馥特聘他主持山东学务处及武备学堂。其后,袁世凯以直隶总督兼练兵大臣,急欲革新军政,认为:练兵必先制械,而制械非张士珩莫属。坚请张士珩主持上海制造局。在局六年,功效茂著。其一年所造枪弹之数目,足够当时南北洋陆军之用,且质量极优,足与欧美最新器械相比。陆军部上报其功,特旨赏张士珩四品卿衔。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发,各省动摇。革命军素知上海制造局军械储备优良,于是集中兵力攻打,张士珩日夜督兵严守,后见大势已去,遂欲自杀,为左右部下所持,于是登舟,逃奔山东半岛。
共和既建,袁世凯任大总统时,多次致书请张士珩出山,张士珩以病告辞。
19172月,卒于天津寓所。春秋六十有一。
之三:张士珩与山东与济南
光绪二十八年,周馥出任山东巡抚,一日三电,聘请高卧冶山的张士珩来山东。原来,这周馥为李鸿章所选拔,在北洋日久,最是了解张士珩的能耐。张士珩来到济南,受到非常之礼遇,他独立主持学务处、参谋处、武备学堂等“要政”,结果是,张士珩大展身手,不负众望。原来,张士珩初到山东,东省现代教育刚刚萌芽,陆军也是刚刚设计编制,据其子张继垕《先府君行述》所记,上述教育与陆军之事,皆有张士珩“手自创造,昕夕擘画,营构五年,学校林立,陆军编练,一采新法,与北洋陆军相颉颃。建德尚书(即周馥)倚之如左右手。尝与府君并辔巡视诸军,见壁垒一新,士气振奋,乃顾语府君,掀髯笑曰:'此君之力也’。”
后来,光绪三十年底,杨士骧任山东巡抚,倚重张士珩一如周馥时。
其实,张士珩在大红大紫背后别有辛酸。
张士珩之子张继垕这样评价其父:
“府君文学政事,世多知者,……然其平生抱负百不试一”,张继垕特别谈及其父之散淡人格与文笔才华:“宏远胸怀,淡泊不求闻达。甲午归寓金陵,弹琴赋诗,与平生故旧相倡和,有句云:'欲问平生何事业,西沽西冶两弢楼’,盖脩然有终焉之志。其后屡出,皆为当时名帅所敦迫,非其本怀也。”又说:“所为文章沉雄厚重,典雅渊懿,博极群书,出入百家。”

张士珩《弢楼遗集》
辛亥后,张士珩与徐世昌寓居山东青岛为邻居,徐世昌这样谈及张士珩:“壬癸之间,邂逅青岛,始得时相过从。君所居近海,洁无纤尘。每过,君焚香煮茗,论诗谈元。槛之外,波涛澎湃,大风卷潮,楼摇摇欲撼。而吾两人振襟长言,……觉世之得丧爱憎适然相值者,不啻飘风浮霭之往来变化于太虚之体,固廓然其无碍也。”
在笔者看来,张士珩,究其实还是一位充满理想幻想与浪漫情调的文人吧,这就是他会如此看重在山水济南、文化济南的岁月,如此看重留下自己生命轨迹与记忆的济南十二景的深刻原因。
之四:张士珩与潜亭
《济上鸿泥图题册》究竟画了、写了那十二处济南景致呢?
这十二处(幅)为:
华峰挹爽、鹊桥踏雪、明湖泛月、趵突观澜、铁祠赏荷、千佛披云、潭西拜石、汇波观稼、龙洞延秋、开元寻碑、长春访道、潜亭独酌。
是为集晚清济南自然与文化景观之大成也。
而张士珩,则对十二景有详细说明。这些风物的解说结合着张士珩的切身经历,即他眼中的景物以及他与景物的密切关系。
在《济上鸿泥图》“小序”中,张士珩对第十二景“潜亭独酌”予以解说道:
余建潜亭于阎文介公祠右,深柳清波,水木明瑟,独坐其间,意钓非钓。
字数不多,而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极为丰富。
其一:潜亭建造者,为张士珩。
其二:潜亭位置,在大明湖南岸阎公祠西。阎公祠,光绪十八年(1892),为祀大学士、前山东巡抚阎敬铭而建(后为正谊中学)。
其三:潜亭景致,极美,深柳清波,水木明瑟。
其四:建造目的,休憩、养性。潜亭主人张士珩称自己经常“独坐其间”,而“意钓非钓”,此正彰显张士珩的高人之雅趣风致也!

阎公祠所改建的正谊中学,即潜亭所在地
张士珩好友秦际唐有《题潜亭主人深柳堂堂居鹊华湖漘,与历下亭相峙》(四首),描摹潜亭概貌与内部结构最为细腻逼真:
三面垂檐尽绿荫,诗情画意水云心。
夕阳一角荒亭在,历下风流此嗣音。

相国曾开万柳堂,词科诸老集壶觞。
君家宾从如云盛,叔子才名足抗行。吾乡魏梅村太守需次山东,主人扩此堂辟处之。

读罢阴符繙管子,泱泱风气一时开。
连乡先练兵三万,江左夷吾亦异才。主人领武备、陆军两学堂并监护诸营

辜负当年荐祢心主人曾力荐予于见得中丞,招入幕府,以痞不果往,一书却聘几沉吟。
结邻悔不君约,来听书声杨柳阴。
(清刻本《南冈草堂诗选续编》)

书影:秦际唐《题潜亭主人深柳堂》
秦际唐(1837——1908)字伯虞,号南冈,江苏上元(今属南京)人。同治六年(1867)举人,候选知县。尝就学于钟山、尊经、惜阴等书院,光绪六年应会试不中,归而不仕,著述授徒二十余年。有文名,与陈作霖、邓嘉缉、顾云、蒋师辙、何延庆、朱绍颐并称石城七子。晚年主讲福建凤池、江西奎光等书院。善诗古文辞。著有《南冈草堂诗选》、《南冈草堂诗选续编》、《南冈草堂文存》等。
下面来看秦诗。
由此诗诗题可知,潜亭作为一处临湖庭院,其主要建筑除却潜亭,还有深柳堂。诗人又一次标定了潜亭即深柳堂的准确位置,在大明湖边(“堂居鹊华湖漘”),且恰与历下亭相对(“与历下亭相峙”),此正与张士珩所述位置相同(“余建潜亭于阎文介公祠右”)相符,这样,即使多少年后,也可以准确找到此园林庭院的位置。
第一首,“三面垂檐尽绿荫,诗情画意水云心”,看来,这深柳堂当是一面临湖,其他三面全部是垂檐绿树,由深柳堂名得知,绿树全部为摇曳湖光的绿柳无疑,而绿柳与湖水最为绝配,烟柳拂水,水云苍茫,自是诗意无限。而“夕阳一角荒亭在,历下风流此嗣音”,前者标定了潜亭的位置,而后者,则是对于弹琴赋诗且富于文笔才华的风雅之士张士珩的颂扬,诗人认为,济南乃名士之乡,而如今之承继余风遗响者,非张士珩莫属也!
第二首,则是对潜亭主人张士珩于潜亭之中结纳天下豪杰之士,宾客如云的颂扬。万柳堂,谓清初益都相国冯溥在京都广渠门之别业。康熙时大科初开,四方名士待诏金马门者,常常宴集于此。诗人将潜亭比之万柳堂,由此可以想见潜亭当年名流雅居之盛况非同一般。故称“君家宾从如云盛”。“叔子才名足抗行”,谓张士珩的军事才能,足以与晋代的军事大家羊祜(字叔子)相提并论。魏梅村,即魏家骅(1862——1943),字梅荪,梅村。江宁人。光绪三十一年官东昌府知府。为张士珩好友,在他需次期间曾在深柳堂居住。张士珩为此专门整修、扩大了深柳堂的居住面积。
第三首,着重称道张士珩的赫赫武功。他主持武备、陆军两学堂,采用新法编练陆军,无愧“江左夷吾”,夷吾者,“春秋第一相”管仲也。
第四首,涉及到二人之间一段沉淀的往事,原来是,张士珩曾向山东巡抚周馥推荐秦际唐的才华,周馥延为幕僚,秦氏却因病未能前来。对此,秦际唐颇为遗憾且后悔,因为他尤其向往的,是潜亭,是在潜亭与张士珩一道读书、休闲。“来听书声杨柳阴”,在文人看来,那是潜亭美极的享受呀!
群贤毕至,弹琴品茗,煮酒赋诗,潜亭成为颇为知名的历下一景。
张士珩好友、金陵名士、史志学家陈作霖(字雨生)有《深柳堂小酌酬顾石公》:
春风忽然来,吹绿龙潭柳。
草堂集群贤,清景同消受。
莫怅是别筵,骊驹歌在口。
余寒尚未消,且醉主人酒石公将赴常州
顾石公,即顾云(1845——1906),江苏上元(今南京)人。精于诗画,有“石城七子”之誉。
为增添潜亭独有之风致,张士珩还将自己在济南所得三奇石之中的二石立于潜亭庭院之中,其中,“龙云”石立于潜亭之侧, 而“沜云”石则立于深柳堂。据画家松年《三石图小序》:
沜云:弢楼主人游济上,得三石,其立于五龙潭者(即冶云石),已为作《潭西拜石图》。此石立于深柳堂,今又对石写照,不知能得庐山真面目否?龙云:弢楼主人立此石于潜亭。余往瞻视,徘徊其下,如古人观名迹,不忍遽去。因作龙云第二图。
就是在这柳暗花红的美丽湖滨,张士珩友朋雅居,赏石品茗,弹琴读书,遗世独立,翩翩如同仙人。他这样描绘自己在潜亭的感觉:
三十六天之支派,孕此奇姿;七十二泉之灌输,锺为特秀。商量位置,匪大小之随肩;呼吸清虚,亦声名之鼎足。抱尘心而孤寄,宜生面之别开。潜亭主人幽居砺齿,素志卷怀。喜寻介石之交,藉饱看山之眼。弹琴古松之下,云腴则一枕蘧蘧;读书深柳之堂,露乳亦五星落落。二难既具,三友偕来。向人拱揖,翩翩仙子之裾;与我周旋,便便经生之腹。于是,揣摩形色,次第品藻,疏散适砭俗之心,镌题仿摩崖之字。各占胜境,肇赐嘉名,三沐三熏,一丘一壑。地偏心远,遗世独立之概;左揖右拍,相对无言之乐……
(《三石图序》》)

书影:张士珩《三石图序》
人是要靠环境衬托的。
犹如红花之于绿树,飞鸟之于蓝天。
张士珩之于潜亭,正是达到了此种人境相生、理趣相应、妙合无垠的境界。
请看当年名流雅士咏唱张氏潜亭的诗作;
陈作霖《济上鸿泥图题咏·潜亭独钓》:
主人抱伟略,敛仰不自矜。
小筑寄幽赏,万柳围一亭。
六韬谁所著,乃以钓叟名。
以“潜”“钓”名亭名己,却又胸怀六韬伟略,何须钓也?此“意钓非钓”之一解。
邓嘉缉《济上鸿泥图题咏·潜亭独钓》:
投竿临浩淼,独坐湖上亭。
悠然濠濮乐,鱼我两忘形。
饵空何得失,波静益沉冥。
莫漫下矶去,前溪深柳扃。
濠濮之乐,鱼我两忘,何必有得失之念,此则庄子哲学之大端也!
又,汪洵《济上鸿泥图题咏·潜亭独钓》:
行年选胜乐志,垂纶遵时养晦。
介节为邻有亭,翼然柳荫水滨。
潜欲自躍忘机,相亲一竿坐钓。
静照天云此中,真意难索解人。
这是由潜亭生发出来的关于人们择处、养生、介节等生命、生存理念,乃至对于天人合一之道的思索。当然,更多的与张士珩相善的有识之士则巴不能立即前来潜亭,与他一同享受这里充满理趣的云水风光了,且看刘原道《济上鸿泥图题咏·潜亭独钓》:
添个鱼竿我便来,松陵艇子日安排。
却愁冶麓啼猿鹤,夜夜空山有妬怀谓金陵冶山竹居
后记:潜亭雅居,惜乎毁于大明湖扩建
潜亭是何时消失的呢?说来你也许不会相信,就在20年前,它还风姿绰约地屹立在大明湖边、济南正谊中学的院落里。
据《图说府城:阎公祠与正谊中学》一文记载:
“阎公祠坐北朝南,南抵街道,北临湖岸。园内除有祠堂、庑房外,还有荷花池和太湖石假山。池南有潜亭,四柱飞檐。……19139月,鞠思敏等在此创办正谊中学,原祠堂改为教室、办公室。……小河横穿校园,小河南岸立有名石'湴云’,据说,此石是光绪癸卯年为纪念私塾转为洋学堂这一教育制度的改变而立。石高一米多,玲珑剔透。为济南'三云之一’。”(《明府城》公众号2019111发表)
文中特别指出潜亭的存在(“池南有潜亭”)及其位置,在荷花池南。
另外,还有太湖石,作者误为“湴云”石,实则为“龙云”石或“沜云”石,此二石一是立于潜亭,一是立于此院中相距甚近的深柳堂。就读音测定,以“沜云”可能性为大。盖“湴”字亦有“pan”的读音也。
至于此石为济南“三云之一”,十分准确,而此石“光绪癸卯年为纪念私塾转为洋学堂”,显然系道听途说。(参见上文所引松年《三石图小序》)
好友张洁贞先生为正谊中学老校友,他曾于1976年——1981年在正谊中学(当时称济南第十七中学)就学。四十余年过去,依然对潜亭记忆犹新。在看到我与女儿侯环所写《<济上鸿泥图>,晚清济南的十二景》之后,他在微信上发来一篇小文,其中说:
我们学校是原正谊中学,在学校北面有一个亭子,当时都叫它“潜亭”,距离大明湖岸约三十米左右。在大明湖北岸就能看得到。据说当年革命先驱王尽美还在这个亭子里开会。大明湖扩建时拆掉了。太可惜了
细心的洁贞兄还发来一幅照片,是比他高几级或基本同时的正谊中学同学在校园内的集体合影照,学生合影后面幽雅的潜亭清晰可见。

自清光绪末年(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周馥出任山东巡抚聘任张士珩之时),至2007年,美丽风雅的潜亭在济南存在了一百余年之久。
附:张士珩《济上鸿泥图题册》所收《潜亭独钓》诗作:
俞樾《济上鸿泥图题咏·潜亭独钓》:
君以弢名楼,又以潜名亭。
遥知垂钓处,并不侍樵青。
秦际唐《济上鸿泥图题咏·潜亭独钓》:
太公渭水纶,遂为周鹰扬。
五月披羊裘,大泽何徜徉。
遭逢各有时,因之殊行藏。
沧海今横流,跋浪天吴狂。
所赖拯溺人,次第纲维张。
赤手缚长蛇,要使波不扬。
安能占勿用,避世棲濠梁。
龙彨入梦来,旄钺森两旁。
驷源驾檀车,挞伐夷与羌。
营门五丈旗,更比鱼竿长。
垂老尚可奋,况在膂力刚。
青眼望吾子,富贵毋相忘。
郑孝胥《济上鸿泥图题咏·潜亭独钓》:
独往将安归,钓名终不实。
何如潜亭人,意中轻得失。
顾祖彭《济上鸿泥图题咏·潜亭独钓》:
屠龙巨手钓鼇客,老去诗怀水一方。
为避世氛混樵牧,偶参乐意到濠梁。
鳶鸟活泼天机畅,鸥鹭调驯野趣长。
莫著羊裘坐滩上,征书物色到严光。
刘炳照《济上鸿泥图题咏·潜亭独钓》:
昔年曾访严陵濑,羊裘人去台空在。
此地有潜亭,同心白水盟。
水深鱼极乐,避饵清波躍。
濠濮羡鱼情,持竿非钓名。
周学渊《济上鸿泥图题咏·潜亭独钓》:
天下汤汤日,人间独钓时。
潜龙占勿用,惟有此亭知余今日办事地即傍公潜亭
李经钰《济上鸿泥图题咏·潜亭独钓》:
大泽羊裘夏气寒,清流白石足盘桓。
不辞闲却经纶手,老向潜亭理钓竿。

(敬告读者:《济南园林七十家》一书,侯林、侯环合著。此书一边写作,一边自2019年初开始在个人公众号《风香历下》连载,计三年之久,感谢《爱济南》每期必转,《济南日报》《济南时报》亦发表其中不少作品。因而未经出版,已在社会上特别是济南学界有了强烈反响。在此期间,笔者曾收到大量热心读者问讯,询问写作进程,并特别关注此书何时能够结集出版,现敬告读者,此书业已列入济南市政协今年之出版计划,预计年底或明年初即可与读者见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济南趵突泉、济南大明湖图
济南大明湖超然楼题咏
济南大明湖风景区“:“超然楼”。
济南县东巷、东县巷与塔行街
大明湖春柳
济南大明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