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总理骨灰抛撒地为何被保密30年?邓颖超:别发生他不愿看到的事
userphoto

2023.02.03 山东

关注

1975年9月,周恩来经历过十几次手术,但是依然无法遏制癌细胞的扩散,最终撒手人寰。

周总理去世之后,如何处理后事成为了当时党中央迫在眉睫的任务。

在中国,土葬制度已经传承了千年,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毕竟《周礼》有言“众生必死,死必归土”,但是周总理却始终没有尊重这个祖制。

生前,以周总理的威望,如果想要为祖辈修缮陵墓,绝对不会有人说什么。

但是周总理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还把自家的祖坟给平掉,把土地分给了当地农民,在周总理的心中人死了已经不会再做什么贡献,再占有土地,这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而周总理自己最终也没有入土下葬,而是将骨灰撒遍了中国大好河山。

周总理去世之后,骨灰抛撒地一直保密,直到30年后才首次公开,而周总理的遗孀邓颖超也向世人说明了其中的原委。

那么,周总理的骨灰都撒在了哪里?为什么要在30年后才首次公开?邓颖超又向世人揭示了什么?

接下来,让我们一一明说:

一、最后时刻

1975年9月,周总理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医疗手段已然无法遏制癌细胞的扩散。

即便身体已经如此羸弱不堪,周总理依然关心着国家大事,嘱托身边同志不要退缩,要为人民进行革命斗争。

周总理在住院的同时,还时常与自己夫人邓颖超共同清唱《国际歌》,并且对邓颖超表示自己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

周总理在人生最后时刻也与邓颖超商量了自己的后事,他表示自己死后不要下葬,而是要把自己骨灰洒遍中国各地。

同时还希望医护人员能够解剖自己的遗体进行研究,这也是周总理身为一个共产党人的觉悟“活着为人民服务,死了之后也要为人民服务。”

1976年1月,周总理再次被推进了手术室,这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场手术,手术结束后医院下发了病危通知,三天之后周总理溘然离世,消息传出,举国为之悲痛。

毛主席也在第一时间收到了周总理逝世的消息,他只是默然点点头,当工作人员开始念讣告的时候,毛主席再也控制不住情绪潸然泪下,作为共同奋斗半生的革命战友,毛主席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

当时毛主席贴身秘书张玉凤忍了再忍,还是冒昧地问毛主席“要去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吗?”

毛主席放下手中的文件,用手轻轻的拍了自己的腿,痛苦地对张玉凤说自己走不动了。

就在周总理辞世的同一天,邓颖超向党中央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不要开遗体告别会,二是不要开追悼会,三是不要保留骨灰。

并且告知这不是自己的想法,而是周总理的生前遗愿,这个决定也不是仓皇做出,而是在周总理心中酝酿了二十多年。

二、不留骨灰

早在1956年新中国开始推行火葬的时候,周总理就对邓颖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也是周总理用自身行动亲自表率,来破除旧的封建观念。

但是中央对周总理的这三点要求表示了反对意见,李先念在会上表示这样做违背了全国人民的意愿,经过再三商讨,只有最后一点不保留骨灰得以最后执行。

同年1月10日,各界群众聚集在周总理遗体周围,痛哭不止,人们的泪水把地毯都浸湿了。

次日是周总理遗体火化的日子,因为群众不知道具体的时间,所以一大早就自发的涌上街头,从天安门到八宝山,十里长街站满了上百万的群众,他们低头肃穆表示对周总理的怀念,这是一场真正的国殇。

同年1月12日,邓颖超把周总理生前的贴身秘书和护卫叫到了身边,对他们说党中央已经批准了周总理生前遗愿。

周总理不再保留他的骨灰,等到邓颖超的话说完,周总理的秘书和护卫表示一定会完成好总理生前遗愿。

卫士高振普想了想问到邓颖超,全国亿万民众都对周总理的逝世悲痛不已,是否要把周总理骨灰再停放几天,满足人们的悼念之情,邓颖超说这件事中央已经批准,就不要再说了。

这也是邓颖超的高觉悟之处,她知道周总理不保留骨灰的决定也是一场革命,这是对传统旧势力的一场宣战。

同时邓颖超叮嘱道,抛撒骨灰要秘密进行,切不可被群众发现,不然以周总理在人民心中的地位,肯定会有不少群众去收集周总理的骨灰来纪念,这是周总理不想看到的事情。

经过商议,最后决定把周总理的骨灰撒在四个地方:北京、密云、天津、滨州。

三、与北京人民心连心

周总理与北京结缘很早,20岁那年刚从日本回来的周总理在北京与父亲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暑假。

第二年五四运动爆发,周总理在北京和天津高校之间来回奔波,启发民智。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定都北京,周总理在北京一住就是27年,直到自己生命的尽头。

在这里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好,他同各个党派代表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共同奠基。

他亲自过问新华门门口的那对石狮子,这对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文物才在动乱中安然无恙。

甚至在生病期间周总理还登上了正在建设中的北京饭店,看看这座未来中国第一宴的举办地究竟应该建设多高。

在这座城市他处理了多个政治事件,接见了众多国外领导人,中美正式建交,中日关系友好化的标志性时间都发生在这座城市。

可以说周总理与北京城以及北京城的民众有着很深的感情,第一把骨灰抛洒在这里也就可以理解。

四、密云水库

周总理的第二把骨灰撒在了密云水库,这座水库的建立凝聚了周总理的巨大心血。

今日密云水库是北京周边一处著名旅游景点,而在60年前,密云水库与北京城千万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北京城位于中国北方地区,自古以来就十分缺水,并且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原有的玉泉山水源难以为继,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建设水库的计划就提上了周总理的案头。

1958年刚在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的周总理顾不上休息,乘坐吉普车前往了密云,开始视察密云水库的建设。

当时周总理已经年过60,而且施工工地的路面都是崎岖的石头,随行人员都担心周总理的身体状况能否承受这一路的颠簸。

而周总理下车之后毫无倦意,大步流星的向前方走去,开始视察工地,同时与专家进行沟通。

同时周总理勉励参与设计的清华教授,表示中国人一定要有赶超外国技术的思想,外国有的中国要有,外国没有的中国更要有,哪怕今天没有,明天也要努力获得。

同年9月1日,密云水库正式开始建设,这个水库是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建成之后蓄水总量可以达到41亿立方米,如此庞大的工程量自然不能仅仅依靠北京一个地区的群众来完成。

于是国家在报纸和广播中号召各地民众积极参与密云水库的建设,消息一出各地群众热烈响应,不少人自带工具和干粮奔赴密云,开始热火朝天的建设起来。

在各地群众的积极劳动下,1960年9月,密云水库全面竣工。

密云水库建成之后成功拦截了潮白河上游来水,减少了北京周边的洪涝危害,同时提供了居民和工业用水,周总理骨灰撒在这里体现了他对祖国河山以及人民福祉的深厚感情。

五、情定天津

周总理的第三把骨灰撒在了天津,因为周总理对这个城市也有着深厚感情。

周总理在五四运动时期曾经多次往返北京和天津,在天津领导学生运动,同时也遇到了相识一生的伴侣——邓颖超。

而同时周恩来在天津还有一件刻骨铭心的事情,1928年周恩来以特派员的身份前往天津,来调节顺直省委领导之间的矛盾。

就在开会的时候一群警察突然包围了会场,不过这群警察并不知道这是共产党人集会,只是当做一群进步青年在开会,在那个年月这种会议见怪不怪。

这群政府鹰犬让与会人员写信,让他们的天津亲友来认领,剩下来没有人认领的可能就是外地来的重要人物。

周总理情急之中想到了在当地的伯父周贻谦,于是托人给伯父写了一封信。

周贻谦收到信之后大惊失色,虽然他当时在天津市政府一些部门担任要职,同时与这个闹革命的侄儿不太对付,但是毕竟骨肉亲情在,周贻谦毫不犹豫上门救人。

在路上的时候周贻谦思索如何救出周恩来,两人已经十几年没有相见,万一认错人就给警察留下把柄。

于是周贻谦决定写一个横幅放在自己胸前,等到提笔的时候周贻谦又犹豫了。

如果写周恩来那么无疑告诉众人他的身份,写“接侄子”,周恩来万一看不到怎么办,最后决定写周恩来的乳名“周大鸾”。

周恩来看到有人胸前立着一个横幅,上书接周大鸾,立即就知道了这是来接自己的伯父。

于是热情的打招呼,说自己稀里糊涂被朋友拉进了这个集会,现在军警要求亲友来赎人,这些军警看到是周贻谦出面,自然不会阻拦,周恩来就这样顺利的脱身。

等到回到周家,周贻谦痛斥侄儿,现在国民政府都成立了你还在闹革命,你想要革谁的命。

周恩来义正言辞说“孙中山先生留有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现在蒋介石独裁统治,我们中华民族早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周贻谦见劝不动周恩来,也只能长叹一声,骨灰撒在天津也是周恩来对自己历史的一个回顾。

六、黄河,黄河

周总理最后一捧骨灰撒在了位于山东滨州的黄河入海口,黄河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意义不言而喻,黄河被称为母亲河,中华民族在此发源,传承千年。

周总理少年时候就离家外出求学,与故乡相隔千里,自然难免思念家乡,想念家中的母亲,他曾经写下众多文字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周总理50岁生日那年从陕北东渡黄河,他同艄公握手,并且对艄公表示感谢,谢谢他把自己送进母亲的怀抱。

当时艄公还有些迷惑,认为不过是摆渡,怎么就送进母亲的怀抱,后来才领悟到周总理说的是母亲河黄河。

并且周总理在生前多次表示,共产党人生前是为人民服务的,死了之后骨灰也应该撒在中国大地,用做植物、动物的养分,这个观念也体现了周总理鞠躬尽瘁的一生。

同时周总理的骨灰撒在黄河入海口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希望海水能够把他的骨灰带到台湾海峡,让他能够近距离看一看中国的宝岛,这也是周总理对于祖国统一的热烈期盼。

周总理逝世后,除了国内民众深切哀悼之外,国际上许多国家纷纷发来唁电,表达了对周总理逝世的惋惜。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决定联合国下半旗致哀,当时有不少国家表达了反对意见,因为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哀悼活动,凭什么给中国领导人。

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说“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总理一辈子只有一个夫人?有哪个国家总理如此深受人民爱戴?又有哪个国家领导人在国外的银行没有一分钱的存款。”

这些质问发出后,会场鸦雀无声,那些反对者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最后为周总理下半旗默哀的决定顺利通过。

1992年邓颖超在北京安然离去,周恩来生前贴身卫士高振普遵从了邓颖超的遗愿,没有选择新的骨灰盒,而是把她的骨灰也装在了周总理的骨灰盒中,同时携带邓颖超的骨灰来到了滨州黄河入海口,将邓颖超骨灰轻轻撒下,这两个珍爱彼此一生的人在二十多年后再次团聚。

参考文献

林木.“四五”悼念周恩来[J].党史博览,2006(04):28-29.

廖汉宗.周恩来:不留骨灰第一人[J].党史天地,2009(09):56.

刘济生.一场“国葬”的解读——纪念周恩来逝世40周年[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02):103-108.DOI:10.14045/j.cnki.nmsx.2016.02.020.

秦九凤.周恩来的骨灰到底撒在了何处[J].红岩春秋,2015(02):50-53.DOI:10.16684/j.cnki.hycq.2015.02.021.

周恩来逝世联合国为何降半旗[J].陕西档案,1996(03):39.

编辑:那谁

责编:t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76年周恩来逝世,骨灰抛撒点30年成谜,邓颖超含泪说出其中原因
周总理的骨灰抛撒地点,为何30年不公开?邓颖超说出真相令人动容
周恩来逝世3小时后遗体被解剖,邓颖超拿到结果后,瞬间潸然泪下
周总理的骨灰抛撒地点,为何30年不公开,邓颖超一句话说出原委…
周恩来总理1976年01月07日深夜临终前提出三个要求:死后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举行追悼会、不保留骨灰,邓小平副总理马上回答:我不同意,人民也不会同意
周总理临终前留下3个愿望,邓公:一个也不答应,主席:答应一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