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银辉闪耀的中国人文印迹


▲ 黄卓 绘

中国白银文化:

追溯历史 传承创新

夏建军 文/图


▲ 永兴银楼

白银是一种稀有的贵重金属,在地壳内的含量很少,分布也很分散,提炼起来比较困难。白银的理化性质较为稳定,导热、导电性能很好,富延展性,反光率极高,同时具有耐氧化、耐腐蚀的特征,历经千年仍可新亮如初。白银有美丽的光泽,质地柔软,容易加工,因而成为历代工匠最喜欢的加工材料之一。古往今来,白银制品大概分为实用和装饰两大类,其中,装饰类银制品多为王公贵族和富商陈设、把玩、使用;实用类银制品则既包括白银制作的货币、乐器、兵器、法器、祭具等,也有银餐具、银酒具等日常生活用品。每个历史时期的银制品,都可以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它们及其背后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内涵,共同组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国白银文化。

银器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见证,它的制作与应用已有数千年历史。中国古代银器制作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殷墟出土文物中发现了银蛇杖、银鱼、银鼎等。从战国到秦代,银器制作工艺大大提升。汉代,银制品逐渐普及,甚至成为官府公卖的重要产品,其形态和纹样受到青铜器的影响,工艺也更加精细。如汉代腹錾横款“五官”的银盆,色白如新,彰显了锤鍱及抛光技术的进步。东晋十六国时期,已出现了银制的餐具。唐代是中国银器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不仅银器数量剧增,而且品种丰富多彩,工艺技术也达到新的高度。宋元时期,银器被广泛使用,多为酒器、茶具、装饰品,工艺则在继承唐代金银器制作和装饰技巧的基础上另创一格。明清时期,银器制作空前兴旺,银器已成为大部分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其风格趋于华丽浓艳,宫廷气息愈加浓厚。尤其是清代,银器技艺精湛,为今天金银工艺的发展创新奠定了基础。

银是金之外最广泛应用于首饰制作的金属之一,在中国,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都有佩戴银饰的传统,因为人们认为,银除了代表富贵高雅,还能起到驱邪、降福、保平安的作用,人们给刚出生的婴儿挂银锁、戴银手镯就是一个传统民俗。白银具有高贵、美丽、含蓄、低调的特质,除了银器越来越受人瞩目,造型多变、价格较低的银饰也受到现代时尚女性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银制品一直以来深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欢迎,如藏族有银盘、银盆,蒙古族有银奶壶、银奶罐、酥油银灯等。银饰也在中国不同地域的民族服饰文化中占有显赫地位。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中的“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呈现了少数民族生活和劳作的场景,其中背水做饭的青年妇女,戴的首饰就有银钏。银饰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传统饰物,纯净无瑕、质地坚硬的银饰,也是苗族精神品质的体现。苗族银饰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在贵州、湖南湘西等地,每逢年节,苗族女子浑身上下银光闪闪,戴着银冠(大银角)、银项圈、银挂件、银链条,等等。苗族银饰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从品种类型、图案设计、花纹构建到制作组装都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这些苗族银饰大多在家庭作坊内手工制作,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者银丝,利用压、寥、刻、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传统的制作工艺主要有鎏金、钿翠、花丝、缕雕、烤蓝、包嵌、錾刻、浮雕等。

银还是人们健康生活的伴侣。《史记·孝武本纪》中说“金银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认为使用银餐具有增强精力、延年益寿的作用。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银具有“安五脏 定心神 治惊悸 避邪气”之效能。根据现代医学研究,银离子具有消毒、杀菌作用,银提取的成分也被用作消毒剂、烫伤膏和妇女用药添加剂等。

有“中国银都”之称的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境内既无金矿又无银矿,但这里的人们掌握从废料中冶炼金银的技术已有3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不甘贫穷的永兴人下南洋谋生,逐渐掌握了从金号、首饰店的楼板、灰尘、洗手水中提炼金银的技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永兴乡土志》记载:“永兴聘常宁人铸铅锡,聘桂阳人铸银铜。尔后,父传子承,师授徒继,发展为民间工艺。单户或合伙开炉,时断时续,沿袭至今,以柏林、樟树、太和、洞口为盛。”这种传统的冶炼技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永兴冶炼人,回收金银成为他们以技立身、出外谋生的主要手段。改革开放后,永兴人又学会了从废料、废渣、废液中提炼金银的技术。这一变废为宝的民间传统工艺,20世纪90年代得到恢复和发展。但小作坊的金银冶炼造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无序发展,虽然繁荣了地方经济,也造成环境污染。后来,永兴县委、县政府通过环保整治,引导金银冶炼企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先后在柏林、黄泥、洞口、太和、樟树、金龟、塘门口建立7个金银生产项目区。永兴冶炼人通过技术创新和改造传统工艺,从废渣、废料、废液中提取白银,再加工成附加值高的银制品,钯、铋、硒、碲、锑、铂、铟、镍等20余种稀有金属也在循环利用中得到再生。2002年,永兴被世界白银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共同认定为“中国银都”,创造了零资源铸就大产业的奇迹。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永兴每年产白银2000吨以上,占全国白银产量的25%以上。


▲ “中国白银第一坊”景区

2008年7月20日,“中国白银第一坊”在永兴正式开园。“中国白银第一坊”占地面积40亩,整个景区包括祖师殿、原始冶炼作坊、陈列管理中心、信义堂、白银艺术博物馆、银制品体验坊、银楼等设施。其中惊艳亮相的银楼,总面积140平方米,楼高10米,为钢混结构的二层式阁楼,除屋面和瓦片外,主要构件和门窗的镂空雕花全部用银片装饰,整个楼体通体银白、奢华精致。银楼由永兴县鑫达银业股份公司用5万两白银铸造而成,所用白银全部为“三废”循环再生利用技术提炼。集形象展示、工业观光、主题体验、旅游购物为一体的“中国白银第一坊”,被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银楼也成为游客喜爱的网红打卡地。

(作者系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银元时代的记忆碎片

霍 博


▲ 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

银元对当代中国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作为一种贯穿近代中国百年历史的货币,我们不但经常能在各种影视作品中看见它们,很多家庭甚至还有长辈传下来的实物,但要说到银元在当时的购买力、现在的价值以及如何辨别银元的真伪,很多现代人可能并不是特别清楚。

清代末期,银元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造币方式的一次革命。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光绪年间,小额交易用的基本是范铸法的铜币,大额交易通常使用银两(银锭)。在清代,相关法令上没有规定白银作为货币的形式,各地银楼几乎可以随意铸造,成色也是参差不齐。人们在用白银交易时往往很不方便,需要将不同重量、成色的银子折合计算。所以,当有固定成色和重量的海外银元流入中国时,很快就被老百姓接受,加之其制作精美,银元价格还能高于本身的银子实价。

其实,从明代开始,欧洲银元就随着对外贸易进入中国,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在全国上下已极为流行。嘉庆四年(1799年)查抄和珅家产,据记录有“五万八千圆”,可见外国银元流通面极广。道光时期的《清宣宗实录》记载了多种在华流通的外国银币,其中有一种叫“蝙蝠”。但同时期没有这个图案的外国银币,所以推测其可能为墨西哥鹰洋,有人把老鹰看成蝙蝠,另外可能也是取其吉祥之意,因为“蝠”和“福”同音。后来,在中国自己制作的银元上还真的出现了蝙蝠的图案。

道光到咸丰年间,有的地方使用一些“土法炼钢”模式,以手工打制或者半机制的方法制作了一些银元,但因各种缘由没有推广开来。直到光绪十三年(1887年),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看见市面上全是外国银币,奏请自铸银元,用以抵制。长期使用外国货币,除了政治上的不良影响外,在贸易中使用银锭也容易吃亏。因为外国银币含银多为九成上下,同重量的清代银锭含银量往往更高。

经过多次修改,广东造的七钱二分银元最终成为中国正式的新银元。这种有着蟠龙纹和中英满三种文字的银元被称为龙洋,在当时被各省纷纷仿铸。龙洋除了一元的主币,还有五角、两角、一角这样的小面值辅币。各省督抚把铸币看成一种财源,往往采取会导致银元本身贬值的模式,往银元里掺入更多的铜,导致当时五枚两角的辅币不一定能换一枚一元主币。


▲ 袁世凯像银元民国三年壹圆中央版

民国时期,银元品种变得更加复杂,含银量不足的情况也愈加严重。当时军阀割据,地方豪强动不动就自己发行货币,质量上偷工减料是很常见的事。而大家最熟悉的“袁大头”,在这个时期依靠用料实诚,成为中国老银元的代表。1913年,袁世凯担任民国大总统后,开始着手整顿币制,发行全国统一的袁世凯头像银元,并于民国三年(1914年)颁布了《国币条例》,规定“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等。同年,袁像银元正式开铸流通。因为有法令规定含银量,这种银元的购买力十分坚挺,在流通中获得广泛认可。


▲孙中山像船洋民国二十三年壹圆

1916年,袁世凯复辟失败离世,全国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当时的统治者都忙于争夺地盘,没有心思重新开模制造新的货币,袁像银元继续铸造流通,相继发行了八年、九年、十年等版本。直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实际掌权者,决定停铸袁像银元,改铸两种孙中山头像的银元。不过,之前袁像银元已经铸造了7.5亿枚,成为市场主体货币,此时不敢贸然取消使用。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发行纸币,虽然这一时期纸币为主要流通货币,但银元仍参与流通,民间仍旧视银元为硬通货。1948年,法币体系崩溃,纸币很快如同废纸,这时银元的价值再次凸显,百姓只认银元。

知名中医陈存仁所著《银元时代生活史》结合大量详实数据,用银元作为度量衡真实再现了旧上海的种种生活状况。该书细节丰富,如同一个时代的账本,对银元在当时的购买力做了非常详尽的记录,其中不仅包括日常衣食住行的花费,还有购买玉石、皮衣、古董字画等“奢侈品”的价格。读后让人感叹,即使是动荡岁月,只要善于理财,合理使用包括银元在内的硬通货,也能生活得很好。

中国老银元依靠在近代几十年时间里打下来的硬通货口碑,在收藏圈一直是热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各种“收藏热”中,邮票、电话卡等同期品类大多落寞,老银元却是“越战越勇”,甚至有收藏爱好者笑称“老银元是唯一在同一时间段内跑赢一线城市房价的品种”。银元价格飞涨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造假者越来越多、越来越“精”,过去民间流传的敲和吹的方法,现在通常只能识别20世纪90年代的初级仿品。收藏老银元和收藏大部分古玩一样,找个靠谱的师傅入门极为重要。虽然有不少相关书籍可以学习,网上也有一些帖子介绍诀窍,比如看边齿、看内齿、看包浆等,但依靠这些细节来判断真假,需要收藏者对这个品类极为熟悉,如果有一个细节不对就可能出岔子。因此,初学者最好是多看少买、多问高手,如果是按图索骥,交点“学费”就在所难免了。

(作者系北京ZDGS艺术品鉴定公司评级师,本文配图均由作者提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永兴银楼
长命富贵背星月大型银质花钱
中国第一银楼5万两白银打造,来自没有银矿的银都湖南永兴
中国第一“银楼”,花五万两纯银打造,见证这座城市冶炼业兴衰
【三湘文艺】凌宪德/诗满银楼
永兴银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