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社会改造主义的课程观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6-29 14:37:00 ]    编辑:studa090420
作者:李丽敏 王振杰 陈瑞雪
[摘 要]文章简要阐述了社会改造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观点,详细阐述了社会改造主义的课程观及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分析了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认识偏见,提醒我们正确认识课程改革,反对片面的、过激的做法。
[关键词]社会改造主义 课程 启示
社会改造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三十年代从“进步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逐步分化出来,到五十年代已形成了独立的一种教育思潮。美国教育家布拉梅尔德是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它的教育主张,尤其是它所提出的各门学科之间要有有机的联系,学校课程应该包括各种社会问题,设立“核心课程”或“问题课程”,课程内容的学习采用“问题解决法”等课程观,对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特别是中小学课程改革,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一)社会改造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及主要观点
“社会改造主义”的思想由来已久,如柏拉图在《理想国》、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都提出过这种思想,斯宾塞也描述过教育改造社会的蓝图。1899年,杜威在他的著作《学校与社会》中,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做出了深刻地阐述,论证了学校促进社会发展、完善社会制度的功能。在20世纪二十年代,杜威在他著作《哲学的改造》中又提出了通过经验与行为方法的改造来解决具体的社会政治问题的论述。因此可以说杜威最早提出了教育改造社会的命题。但由于杜威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儿童中心和主观经验的获取上,强调教育只是一个过程,不受教育目的的约束,使杜威的教育理论在经济危机中没有起到改造社会的作用反而被认为破坏了教育的秩序。
大萧条时期关于目的和手段的争论,最后导致了进步主义内部的不和,20世纪三十年代初,出现了一个拓荒者团体,也称为“拓荒思想家”。他们要求通过培养学生在新社会的认同,从而为创建一种更平等的社会开辟道路。其中主要的代表人是康茨、拉格,他们认为应该更加意识到学校的社会责任。强调学校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改造”上,而不是集中在儿童的“个人成长”上。但是由于没有赢得进步主义者的支持,“拓荒思想者”的重要性每况愈下,这个时期改造主义者的主张并没有得到重视。
本世纪五十年代,也就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此时美国面临苏联科技飞速发展的压力,学校的教育质量下降,受到了人们的批评,进步主义运动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而改造主义则以改变了的形式继续存在着,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教育理论流派。布拉梅尔德在20世纪五十年代奠定了以教育为手段的社会改造主义的基础,发表了《教育哲学的模式》,成为社会改造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改造主义教育最根本的思想是社会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改造和变化,社会的改造和变化涉及教育的改造和变化,而且社会改造的实现需要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变化,设计并实现理想的社会”,“学校是改造社会的工具”,“为了实现文化改造的目的,学校必须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人的社会性的培养”。“教师的责任是要在改造社会方面起模范作用”。
(二)社会改造主义的课程观
改造主义的课程观有:
1.改造主义认为各门学科之间要有有机的联系,即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布拉梅尔德认为:当时流行的课程就其结构来说,是一种过时了的“鸡蛋筐”式的课程,是“一个不连贯的教材的大杂烩”他认为,各门学科应是相互连贯的,并有着共同协作的关系,从而使得课程结构具有有意义的统一性。
2.改造主义认为学校的课程应该包括各种社会问题。他们认为,“进步主义主张的以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为基础的课程,旨在给儿童以创造性的自我表现和生长的机会,这种课程已经不能适应改造社会的需要。”也即这种课程无力解决社会问题。改造主义者认为教育是社会现象,新的学校课程应该从目前社会的问题和特征中直接产生,人们今后应关心的主要社会问题有全球性人口过剩、无计划的城市化、不受控制的技术增长、民族主义、生态公害以及世界贸易和文化的互相依赖等,学校应帮助人们认识这些问题。
3.各门学科的内容统一于“社会改造”,学习应围绕解决社会改造的当代问题来进行,即“核心课程”或“问题课程”。布拉梅尔德认为,课时安排应统一于解决问题的活动。他把自己设计的课程称为“轮状课程”。每个学生的课程相当于一个车轮,围绕“社会改造”这个中心,而附带学习的内容相当于车轮的辐条,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撑的关系。
4.在学习这些课程内容时,“问题解决法”是一种基本方法,教师应使用适合于学生年龄和环境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布拉梅尔德强调:“讲课大部分将代之以后合作的调查研究,代之以利用电视和其它电化教具,代之以常有的旅行和工作经验。”并且学生应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因为社会是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实验室。在改造主义看来,传统课堂教学固然有其价值,但重要的是使学生将其所学运用于社会,此外学生也可以从社会中学到很多东西。尽管改造主义教育思想试图为“社会改造”提供良策,强调教育是实现未来的“理想社会”的一种手段,但是它“无疑地具有折中主义的性质”,从而努力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同时又表现为激进的改造主义者,这种自身的矛盾和缺陷使它实际上不能完成改造社会的使命。它后来和进步主义一同受到了批判,在60年代后便受到了冷落。
但是,改造主义教育思想敏感地看到了社会和时代对学校提出的新挑战,试图使学校教育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它认为学校教育的最迫切的职责就是要考虑这种挑战,并考虑年轻一代怎样去应付这种挑战。这一点,无疑很具有现实意义。布拉梅尔德设计的课程具有以人类基本活动为核心而组织的“综合课程”的倾向,同时也表现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的倾向。这种课程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对“中心问题”的解决,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让学生了解各种社会问题,更好地认识社会,并且通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改造社会的能力。这些观点对于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观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堂“搬出”教室,走向社会,可以选择一些和社会联系紧密、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让学生适当地参与社会活动。例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让学生走出教室参加一些宣传、社团活动,来影响更多的人。也可让学生参与一些调查公益服务庆典等活动,以便更好地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2.突破学科界限,创设一些专题性的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有目的地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寻求解决办法,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设一定的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我国的学科课程长期以来以书本为主,相对忽视实践活动。书本知识虽然也大大促进了人脑的发展,但是也确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为了纠正这种偏向,在活动课程的设计上要体现实践性、自主性、综合性、情趣性、创造性原则。
4.要将课程体系综合化。体现在课程的综合化上,可以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对学科课程进行“综合化改造”。即指在保持学科课程基本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充实完善其综合性内容,使之成为为学习者提供“真知”、满足其综合性应用知识和从事创造性实践的知识基础。第二,增设一些富有时代特色的综合性新学科作为必修课。这类课程应具有与现实社会生产力发展关系密切、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基础性较强、内容是综合应用基础学科知识等特点。第三,在课程设计上,对不同学段应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要求。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都应有综合化课程,小学几乎全部是综合课,随年级增高,学科性增强,但仍要保持一定的学科综合度。采用必修课与选
修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正确认识课程改革,防止片面的绝对的认识和过激的做法
首先,开展活动课程,并不是完全否定和抛弃学科课程。我们知道。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经验积累起来的知识,二是间接经验积累起来的知识。学校历来是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的,也就是以间接的书本知识为主。书本知识固然是前人直接经验的总结,也不必让学生人人、事事去重复前人的直接经验,但是学生要懂得事物形成、发展的来龙去脉及其基本规律,也需要把学到的知识用之与实践。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是十分有益的,二者应是课程的统一体,目前提出的活动课程,是为了医治学科课程“实践性”薄弱的弊病,是个过渡性的权益之计。其次,“课程的综合化”并不是完全打破学科界限,简单地将学科课程合并为“综合课程”。学科课程是课程综合化的基础,只有将学科课程掌握了,才能进一步学习综合化课程。“课程的综合化”是通过一切可能运用的途径与方法,改善学科课程,使之既可以为培养创造力提供扎实可靠的分科知识基础和能力。又可以满足综合化的需要,即在现有的学科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下,通过充实、完善和强化其本应该正常发挥的教育作用。并且,“综合化”也并不是简单地将几门学科合并在一起,而是:“①以一门或几门学科为主导,以其它一些学科为辅导的,不是‘均势’的;②在问题的某个侧面以某些学科为主导,换个侧面又是另一些学科为主导,不是‘定位’的;③有的学科是较直接地发挥作用,而有的学科则间隔较远,不是‘等距’。”再次,课程改革要防止急于求成。历史上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课程改革要渐变,突变会欲速则不达。也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的做法,而要批判地继承,要“扬弃”。
综上所述,改造主义的课程观,如各门学科之间要有有机的联系,学校课程应包括各种社会问题,设立“核心课程”或“问题课程”,课程内容的学习采用“问题解决法”及加强学生的实践性和社会参与性等,这些主张对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有很大的启示,我们要在认识其历史局限性的同时,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它,使其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牛嫒嫒.危机时代的教育哲学[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5(2).
[2]孙丕普.浅谈重建主义的教育思想[J].淄博师专学报.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代课程理论流派
5.现代教学理论有哪些
1.技术哲学(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
第十章 课程变革
改造主义(reconstructionism)
教育学原理课程理论及五大流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