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

编者的话

  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大型策划《大学课堂上的中国》。策划的缘起,是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里一些大学生微友发来的话,他们反映:部分高校教师,尤其是经济、法律、社会学、行政管理等与哲学文史等社科领域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每当结合现实问题,常常会表达出一些消极负面的情绪,谈到好的,都是外国的,不好的,都是中国的,中国成了负面典型的案例库。还有的老师,把个人生活的不如意和牢骚也带到了课堂上,这些都让同学们感觉到心情很灰暗。

  大学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除了知识的传递之外,还承载着为中国的未来和现代化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人,回忆起那些在我们的成长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老师,总是心生敬意和温暖。虽然同学们反映的情况可能只在少数老师中存在,哪怕他们所能影响到的学生数量并不可观,但只要这个问题存在,就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同时,从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上来看,高校课堂上的这个现象,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一个投影,反映了当今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以消极的眼光看问题、到处寻找阴谋论、随时随地发牢骚,这种负能量的传递在一些人当中已经成了人生态度和生活习惯。人,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生活、去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又该以怎样的眼光去看待社会问题、看待今天的中国?消极悲观永远不应该是一个成熟社会的主旋律,在践行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我们更应该以一种积极阳光和建设性的姿态面对今天的社会、建设这个国家。这是我们对自己、对读者、对老师们的希望,也是我们推出这个策划的更深一层目的。

  在策划推出之前,我们在省内外几大高校中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调查,在各个学科老师和学生中间召开了7场座谈会;并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在沈阳、北京、上海、武汉、广州5个高校比较集中的城市听了将近100堂大学专业课。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全面准确的第一手素材,把策划做得更扎实、更客观,给读者更多的思考,并让全社会关注这个问题,以此为突破口,促进和培育一个良好的社会心态。

责编:陈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学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
香港大学的面试题
我知道当代大学生素质为何会这么差
媒体:部分教师缺乏政治认同
去大学里蹭课会不会被赶出来?当然不会,只要不是去蹭这些课
工人日报:好的课堂应抓住学生的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