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荣双:量子心理学的科学认识模式及其价值
郑荣双湛江师范学院 (心理系教授 博士后)原文载于第26卷第1/2期2008年4月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摘要:文章认为,量子心理学的科学认识模式与传统的、科学主义心理学的认识模式有显著的不同。它将科学认识的主体性引入心理学领域,提升主观性的地位;批判机械决定论,主张统计因果性;用互补性原理阐释并统一心理和行为中的矛盾现象;用量子物理学的原理说明心理学中的某些形而上学问题。量子心理学的主要价值在于促使心理学的科学认识模式进入到现代阶段。

    量子心理学是由埃迪!奥辛斯(AddieOshins)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创立的。从这个名称中就可以看出它与量子物理学之间的关系。事实上,量子心理学就是以量子论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具体而言是建立在哥本哈根学派的科学认识模式之上的。科学认识模式是关于科学认识的结构、程序和方法的一般规则。[1]它是由科学家、哲学家和相关的研究者对科学实践和过程的抽象、概括以及理论化,与库恩的范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二者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某一取向研究者的认识活动有导向和制约作用;不同之处在于,库恩的范式是基于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具有明显的主观心理色彩,而科学认识模式则主要来源于科学研究的具体实践和成果,是对二者的提炼和系统化,有着坚实的科学事实基础,量子物理学的科学认识模式就是如此。

   以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为科学认识模式建立起来的冯特的实验心理学,以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科学主义取向的心理学,一直是心理学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正统的科学的认识模式。这个认识模式的典型特征之一是追求纯粹的客观性。经典物理学认为,实在或物理客体是由物质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的运动完全遵循现行的数学定律,并且独立于人类的观察。由此出发,经典的心理学也把人的心理现象视为受物理规律支配的物质性大脑复杂的机能。为了达到纯粹的客观性,冯特把传统的哲学式的内省改造为实验内省,铁钦纳对他的被试加以严格的训练,认知心理学则运用了严密的实验设计、精密的仪器和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手段。这样做的目都是要对被试和实验环境加以控制以实现客观性。对客观性的强调,实质上就是对主体性和主观性的消解。然而由于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这样做是不尽合理的。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人物玻尔曾经指出,只存在两种基础科学,即物理学和心理学,后者是主观性的。主观性与主体性密切相关。量子心理学以量子论为科学基础,将科学认识的主体性引入了心理学领域,同时也提升了主观性的地位。

   在主体性方面,量子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研究者的能动性,认为心理学的认识对象、测量方法以及心理学的知识体系都具有主体性。在量子心理学的观念中,心理学的认识对象,即人的意识、心理现象和行为,不是康德的自在之物,而是研究主体所感知的经验事实。量子心理学主张理论决定观察,研究者不是被动的观察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他选择观察什么以及如何观察,将会深刻地影响到观察对象的活动和观察结果。因此所得到的实验数据不是某一种心理规律机械性的表现。研究者或观察者是一个主观控制性的输入性变量,其行为是意向性的。他通常选择一定的被试、实验方法和仪器,试图引起某种设想的或想象的行为反应和反馈。从量子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的意识、心理和行为也具有波粒二象性。传统心理学研究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和可共证的行为是微粒性的一面,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无意识和荣格的原型等则是波动性的一面,前者是显序,后者是隐序,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并能够转换为前者的现实性,但这种转换只有在主体对此进行观察的时候才可出现,成为一种显序。再者,心理学的理论不仅仅是客观观察和对实证材料归纳的结果,其中也包含研究者获得、运用知识和对相关知识操作的程序、规则等。

   核物理学和实验心理学者史蒂文森提出了主观性量子论(quantum theory ofsubjectivity),即量子物理学预测的是某一状态或状态出现的概率,而不是决定粒子运动的动量、力等。在心理学中,量子主观性是指心理状态本身是作为自我参照而被表达的,这种自我参照构成心理事件场的统计性陈述,决定主观性反映的状态或状况的概率可能性,而不是行为测量的平均统计数据。[2]这充分强调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主观性。

   量子心理学的另一个特征是反对机械性的因果关系决定论,主张统计因果性和非因果性,并将其作为解释心理现象和行为的一个基本原则。共时性(synchronicity)是荣格心理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指意义相关但无联系的巧合的心理或其它事件。共时性的作用在于将内在的心理经验和外在世界的经验联系起来。但是,这种联系是非因果性的,即二者不互为因果,是一种广义的非因果秩序,一种不能用直接的因果关系或物理决定论加以理解的形式。[3]有研究者(ThomasJ. McFarlane,2000)明确指出,某些心理现象是无法用机械性的因果关系解释,因而具有非因果性,例如超心理学或心灵学(parapsychology)所探讨的心理现象。其原因在于,这些心理现象无法用能量和信息交换加以说明,虽然如心电感应、心灵致动等可以被观察到或做相关性的测量。但这些心理现象与量子现象相似,因为它们具有连续性和可重现性。量子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就如同薛定谔的猫,以一种模糊的概率状态存在,它何时表现出来、如何活动,决定于我们的观察和外在事件对它的激活,因而其活动规律是概率性的,而正是这种概率性或倾向性,使心理学和量子力学产生了联系。[4]

   量子心理学也对传统心理学的机械决定论提出了质疑。持量子论观点的神经心理学认为,大脑神经基础和状态不能充分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也就是说它们并不完全决定于大脑的生理活动规律,人的内在的主观经验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相关的训练以及意志努力,以一种可以预测的方式能够系统性地改变大脑的机能,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定向的神经可塑性(selfdirectedneuroplasticity),这是一种强调主观能动性的、自上而下的决定论。传统心理学的决定论遵循经典物理学的原则,即人是一架自动机,任何一种活动都由初始状态、机械性的条件先在性地决定了的。与此不同,从量子论的观点出发,心理可以预设大脑的生理反应的可能性,为大脑提供定向性的活动,并使大脑完成一定的机能,此种技能的活动受人的已有经验的影响,而大脑的机能与心理的机能是对应关系。这就是说,人的心理和行为并不完全受大脑的生理机制所控制,不是大脑活动的副产品,否认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量子心理学科学认识模式的另一个特征是,用互补性原理阐释心理和行为中的矛盾现象,并使它们获得了统一。心物、心身、意识与无意识、心理与行为的外显性与内隐性等问题,在以牛顿的经典力学为认识模式的传统心理学中处于对立状态。对这类问题要么作二元论的解释,要么将它作为形而上学无意义的问题加以否弃,或者是作相关性的说明。二元论缺乏足够的说服力,矛盾仍无法解决;第二种做法显然是一种鸵鸟策略,更不可取。因为它破坏了心理现象的完整性,无视它的复杂性和深邃性。相关性的说明只是提供了一定的数据,但并没有解释原因。量子心理学中,人的心理的二象性,除了上文所提及的之外,还有超验性的和经验性的两个不同方面。前者主要是指无意识、不可见性、原型和潜势(potentiality)等;后者指有意识、可见性、意象和现实等。这些是共存的对立面,但并不矛盾。因为它们的表现和活动依赖于观察、实验设计等,不能在同一条件下出现,所以也不会处于直接矛盾的状态。在对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理解中,二者都不可或缺,是互补性的。这是因为任何一方都无法向我们提供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的完整图像。量子物理学家泡利曾说过,如果将自然界和心灵视为统一实在互补的两个方面,那么,现代科学在二者的关系上会给我们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观点[5]。这个观念令人满意之处从心理学上看,可以使我们从对立的心理现象的特殊性中把握它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统一性,进而达到对心理现象和行为全面、客观的认识。

   形而上学在传统的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中,一直是被拒斥的对象,而量子心理学却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形而上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譬如它指出,存在着一个先在的心理层面,所有的生理活动倾向都从中产生出来。为了避免泛灵论,可以用新形而上学对其加以解释,即存在着某种原源(Source),这种原源由恰当的心理倾向组成,日常的身体活动倾向持续不断地从中产生出来。由于原源的操作总是根据过去曾经发生过的身体事件而进行的,因此这种操作活动又总是产生新的倾向,好象之前就存在着自然法则[6]。量子心理学还用量子物理学的原理解释心理学中的某些形而上学问题。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心理学的理论和术语往往比较抽象、隐晦,甚至充满神秘色彩,不能用实证主义的方法所证实,因而经常被视为形而上学的范畴。然而量子心理学却认为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和潜意识就是不可观察的心理实体,属于心理的波动性的一面;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即原型,与柏拉图的理念相似,是形成我们有关世界的经验的普遍模式。荣格心理学中还有一个关键性的概念unusmundus,即超整体实在。量子心理学将其解释为一个超越时空限制的统一的潜能的领域,一个有秩序、有意义的逻格斯的领域,而且unusmundus可以用数学符号表征,因为数可以反映unusmundus的秩序,而且数由于兼有数量和质量、静态和动态的特征,通过神秘的和谐可以使身心、身物达到统一[7]。以上的这些观点显然与毕达格拉斯学派的思想有内在的一致性,使我们有必要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重新思考心理学中的形而上学问题。

   量子心理学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把心理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从科学基础来看,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实体--属性(substace--propertystage)阶段。主要是指从古希腊到伽利略时期的心理学。主张人的心理是由内在的实体或力,比如自我运动、倾向决定的;二是机械性或统计--相关阶段(mechanicalorstatistical--correlationstage)。在此阶段,能量成了新的实体,人的心理和行为遵循物理规律,就如同时钟一样,按照既定的量化规则而活动;第三个是场论阶段(fieldtheorystage)。物理学中的场论是法拉第在研究电、磁现象的过程中提出的,后来麦克斯维对其作了进一步发展,创立了电磁场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也运用了这一概念。心理学的场论阶段强调与心理、行为有关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认为除了能量和质量之外,附加的背景和条件等,也构成了决定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因素。这就是说,心理现象和行为不能独立于相关的环境或语境,而且观察者的心理定势、运用的理论和方法,也会影响到被观察者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不存在完全独立于观察的客体。场论在心理学中的应用,产生了心理事件场(psychologicaleventfield)的隐喻,意指心理事件不是孤立的,受到诸多因素的作用,比如独特的事件、客体或条件的激活作用以及有机体的反应机能等。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心理事件发生影响。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的勒温也曾提出过一个心理场(psychologicaleventfield)。二者的相似之处是都强调相关因素对心理事件的决定作用以及心理事件和场是一种函数关系;不同之处是二者所列出的影响心理事件的因素不同,勒温的比较概括,只有两个,即人和环境,而且他还比较注重心理事件的空间特性。

    场论也改变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后者经常对不同的变量分别加以测量,然后把这些变量作为独立的机能作数学性的描述,或对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以线性的数学公式表达。如果运用场论的观点,变量之间的关系就被视为一种暂存的模式,而不是恒定的线性关系。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的测量是通过计算暂存模式发生的次数、对它的频率、持续时间、速率的累积,以及确定这些模式中重复发生的暂时性的联系的优先次序而进行的[8]。这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心理现象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在量子心理学看来,心理现象与量子现象类似,属于复杂性的微观世界,它的活动可能因多重因果关系而产生偏离一般规律的偶然运动,使得我们无法对它做出精确的预测,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把心理现象和行为视为混沌性的活动。因为决定性的活动遵循机械性的运动规则,其变化是完全可以预测的,而随意性的活动却完全无法预测。对混沌性活动而言,虽然初始状态一些小的变化可以引起结果大的变化,比如蝴蝶效应,然而对它的活动可以做出短期的预测,因而它介于决定性和随意性活动之间[9]。但是由于这种活动具有内在随机性,所以它是非线性的、不可逆的和复杂的。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认为,量子心理学科学认识模式的价值主要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纯粹客观性和价值中立的神话,心理学研究者由消极静观变为积极参与,心理学研究中的主观性和主体性得到了确认,因而使得心理学的研究以及理论体系更加全面、客观,更加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实际,同时也促使我们关注心理的不可逆性和不可还原性,深入探索心理现象的特殊性;使心理学由追求心理和行为的简单描述到研究它们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改变心理学中以经典力学为典范的科学认识模式以及心理学的科学形态,推动心理学的科学认识模式进入到现代阶段。

    [参考文献]:

   [1]林德宏,肖玲.科学认识思想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学习心理学的人都不知道我现在心里想的是啥?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当代心理学体系的假设
基于主体性视角看主流心理学中的“人”
西师版犯罪心理学全集教程
你可能未曾涉猎的—心理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