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经典释义(41~45章),建议永久收藏!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而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释义:此章教人知止知退,无道为道的意思。无道,上士闻之,体无为而勤修之。无道,中士闻之,无处着脚,故生疑,若亡若存,两可之心,故不能行。无道,下士闻之,付之一笑。何也?言其无影无形,无有把柄,但笑而不言,不笑不足为无为之大道。故建言有之。建者;设也,设言有道。以明无为之妙。上士明道,幽处静修,若昧然。中士虽明道,不以无为为实。心疑之,故不昧。下士明道,一闻之而生谤心,安能昧之?夷,道者,精心于道,于天地同类而修之;与无极同体而暗付焉。进道者,进清虚之气,周流太虚而不知有为,故若退然。上德乃无为之士,性命归于虚空,精气神合于灵动,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阴阳合其体,与四时合其序;空空洞洞,窈窈冥冥一气于中,若空谷焉。空谷之后,灵光朗耀,内有虚白生焉,若辱焉。辱者,打动于心,真心发现,沛然见于面,红光四布,瑞气蒸扬,形身无影,灵光独现。神隐于中,飘飘荡荡,照彻乾坤,故大白若辱。广德者,若天地之德。上德不见德,其德广矣。故若不足,与人修道同。至道不见道,道乃何物?而若无道。无道者,方见道之至矣。故若不足。建德者,设言有德,不知德何居。偷者,引而伸之,如道无道,故以道名。不过设言,曰道德者,即道也。你看天地间,万物生育,岂非天之德乎,地之德乎。天地合其德,而万物感之而生,不见其德,而德更大。如人之气生,乃道也。性命合道,而炁(气)方生,不见其道,而道至矣。谓之“建德若偷”。质直者,真心也;真心见,而先天足。充满天地,流贯万川,总归于一。浩浩荡荡,溢溢盈盈,此渝也。真心者,信也。性现而命存,惟精惟一者,是“质直”二字。精一而气足,故如渝。大方者,空洞天地,无丝毫障蔽,明明朗照,无处不烛,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上上下下,皆是空洞,成一大窍,惟气流行,光明万国照彻诸天,谓之大方无隅。大器者,先天见而虚空成器,即神室也。不要以有寻,不要以无觅,静极气生,气生神室见,出于自然而然,不待勉强而成大器也。如水泡一样,有形无质的东西。晚成者,炁(气)生而后见,谓之晚成。大音希声,音者;潮信也。时候到,而潮不失信。如静极而炁(气)生,呼呼若有声然。又若火然,大音希声者故耳。大象者,神凝也。神凝而不见其形,神凝即道也。道原无名,惟自知其妙,难于口言,难于目见,故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此也:夫惟者个道。中士闻而怠心生,下士闻而怪无形。惟上士者:善守善静,收拾身形,撇去心意。一点虚灵,常常内固。善贷而且成,且字最妙:稍有丝毫心意就不成。如身居土内,即成之。且字活,不一定也。夫惟道,善空、善静、善采、善有、复善于无谓之善贷且成。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侯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释义:此章大旨何为?太上教人以弱制强,以静生动,以有入无的意思。何为道,静极乃道也。静虚极,乃玄也。道入于玄,谓之道。从何处生?虚中见,静里生。何为一?静里有动机,在无心处见,谓之生。何为道生一?静极机动,恍若有物,谓之道生一。何为一生二?物有时,阴阳合抱,动静合机,虚虚实实。金生水,木生火,此时侯天地才分真心与真水,一降一升,聚合于虚中,谓之一生二。何为二生三?阴阳既分,天地既判,此二也。俗说天、地、人为之三。天地既生,难道又有天地?此论谬矣。天之秀气,地之生气,感和风之清气,此三也。外言之,气之清,神之灵,精之洁。静里分阴阳,而精气神同化于虚无,此三者内言也,不静,阴阳不分。阴阳不分,气不清。不清,精不洁,不洁则神不灵,不灵,安得为道?何为三生万物?得天之秀,感地之生,乘风之化,风乃天地交感之气。故言之,如无风处草木难得。天之秀,地之生,无风则不茂,无风则不华,理必然也。人之修道,虽静也,静中不生,阴阳不分,精不洁,气不清,神不灵,入于顽空,故命不立,如草木避风者同。神也,气也,精也。秉静而先天生。此三者,皆先天中之物也。会合于虚无,运用于阴阳,合抱于神空。此三者,凝而为丹,丹成八万四千毛窍,三百六十骨节,五脏化尽,血白脉绝,四大皆空,都成一个虚无关头。诸气朝元,而生万物,谓之三生万物。何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大凡有形之物,皆阴也。有形者,皆有性,性乃阴也。性中得命,阳也。阳生于阴,洁白而生光,与月同也。人之修道,无里取金。一静而水中之金自然跃出,不静而用意取,非水中金也,谷气聚而结为精华,此物也,非金也。万物乃诸气之灵,虚无中,先天凝结,四大皆空,而万物方秉先天中的一点,阴中之阳,去阴而合抱于阳。如人终日尘世,心存意在,食五谷而加五味养之,尽归于阴,阴盛精生,而穿透于皮骨,润于四肢,此阴中阴也。阴盛情动,精漏而尽。或心动于物,形劳于事,精耗而枯,此阴盛而使之然也。假后天之宝,养我皮袋,住居不损主人公才能安身,此外丹者也,外丹固而内丹方成。释子云:舍身者谬矣。此谓之负阴抱阳,负阴之体,而合抱真阳,万物来归,形化气,骨化虚,形骨化为虚气,似天之有象无形,象负阴之上而抱真阳。一气而已。何为冲气以为和?冲者,上也;清气上浮,而和合太虚。有形者人所恶之,言其纯阴不见于阳。修真者,唯孤寡不谷,言其清静于己,与人不相同也。总不外“独”字,独于己身,一于己形,而我之玄,随气之冲和。合无极之至道,谓之孤寡不谷。何为王候以为称?王侯者,神也,精于一,合于虚,方能玄妙之妙,独见于我何为故物,或损之而益,人能精一于我,静静于中,物之秉静而生,是有也,以无损之,损之又损。清之至,静之至。清静之至,谓之损也;物不损不能生,生后以静养之,此其有也。静久则有益于己,旋转周流,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冲万窍之开通,诸络之一贯。会众气于神室之中,含养于虚无之境,谓之故物,或损之而益。何为或益之而损?物之通彻明了,静极而益。从益之中,化为空,返空不空,返无不无,空复真空,无无不无,无无亦无。此二句不外先静后有,从有入无。静者,以性下手。有者,性中立命,无者:性命返虚而合道,万物复化而为三。化三而为二,化二而返一,一后而入无,从无而合道。此时身心同于虚空,性命归于湛寂,无极而化太极之时也。到此地位,人何之所教,有入无,无化虚,人之所教,道有而止,亦我以不明之心,不动之意,昏昏默默教以无为而合太虚,所为强梁者,心守意取,不以虚而入,以诚而守,谓之强梁。何为不得其死,人以心住守方所。以意用力采取,终日养谷之气,精之华,谷气盛而真阳耗,精化华而精液消。日复一日,阳尽精枯。岂能久于人世而恶病生。故不得其死,吾将以无为之父,以孤寡不谷,冲气为和,负阴抱阳而教之,如此方谓之道。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之希有者哉。

释义:此章因上章强梁者,不知无为之益,而申明上章之意也。天下之至柔;清心静意,绝欲安神。不知有天地,亦不知有身形。一气贯通,凝丹室内,惟性而已。此天下之至柔者,或意住,或心存,或取,或就,吞吐后天,在皮毛上用工夫。终日擒拏,劳苦身形,凝养后天,此天下之至坚也。学玄之士,虚虚一性,真气氤氲,听自然之冲突。诸窍皆通,神室顿开。我之真道,从柔而坚,自然驰骋之至坚。何用心意而苦身形?此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前至坚,柔者,气也;驰骋者,冲突也,坚者,身形也,以自然之真一。冲突乎假形,何须作为哉?无有之心意,无间于时日。空空一性,清净无为。时时刻刻,入无间工夫,自然真一上升,木来交并,虚无中会合,空洞中交感,如此之景象,岂待作为而然哉!如此,从无为中来得。何苦作为,吾是以知无为中,如此之玄,如此之奥。空空洞洞,一个虚无,有益于我之神,不去言玄说妙。无言而内教之,无为而内益之。如此者,天下希有之人哉!不言而道教之,无为玄益之,如此之奥妙。天下希有之道哉。不但希有如此之道。亦希有以柔,驰骋之坚。以无为人于无间之人者哉。又不但天下希有知此者,天下并无闻此者以柔制坚以弱制强,以无为如无闻,如无闻,如此之道,岂易言哉。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

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释义:此章教人绝有存亡的意思,名与身孰亲?名者,有也。身者,神也。举一意,动一心,即名也。存于心,虚于灵,即身也。一意一心,顷刻千里。意去心驰,我之心即耗,如此思之,其孰亲乎?内照返观,外繁多事,其孰其疏乎!知其亲,明其疏,无我之身,安的有名?名从身得,岂有舍身而从名乎?知其神,忘其名,乃道也。货从身得,舍身而货,安得货者,不过随处有之,不能充满天地。身虽一己之神,散而弥满乾坤,聚则存于虚室,如此究之孰为多乎?得与亡孰病,得于名,得于货,惟我之所有。亡于身,亡于神。惟我之所无,如此考之,其孰为病?此三者,皆外讲也。内讲者,名者,求其得也。身者,存其神也,不虚心而求得,则妄心生,不无意而求有,则己神耗。不求其有之虚名,虚我之神而名实,虚我之名而神失。神失名就实,名实而神随失。请思之,其孰亲乎?货者,谷之气。身者,清之气。存心者意,谷气生,忘心绝意,清气谷,腾气不过存其所,透其关清气,窍窍流通,周身充塞。谷气存心意谷,以养之。清气虚,神灵以蕴之。请思之,其孰多乎!得者,意中得,亡者,心中亡。有意去得,著意去亡,得者,虚中得,亡者,无中亡,虚里自得,无里自亡,请思之。其孰病乎!此三者,在下文以明之,是故甚爰必大费。欲虚身是爱也,欲惜灵是爱也,爱则爰矣。必无中费心,虚中费意,灵中费身。费之至,方为真爱。藏者,养也。多藏必厚其神。神清而知足,神凝而止知,神灵而知身,知身而不亲其名,知身而不多其货,知身而不为其病,不亲名,不多货,不为病,因身之清,神之炅也。故不有辱于我,取于我,如此,亲其身,多其气,不病其神,可以为道之长久。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

释义:此章要人致中和的意思,跟随上章知止知足来。大成者,已成之士,先天见而凝的时候,不要自贪自求,妄意存守,随他自然,转动宁止。若缺而不足,其中妙用,乐其天然,而不能弊我本来一点真灵者,才叫做“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者,周身通彻,无丝毫障碍,皆先天一气时候。若空洞然,若冲虚的一般。其中玄妙,听其自然,其中妙用,就无穷矣。大直者,先天直上,贯于虚中。不要意取,听其自然,不能的意思,而若屈然。屈者,不能也。大巧者,是他,时至时候,左旋右转的枢机,按周天而合五行,其中巧妙莫能言。到此时,吾言不谬矣。其中巧妙,难知难识,是他自然之巧,非我之用巧也。他虽巧,而我之心意若拙,随他枢动,而我灰然,谓之“大巧若拙”。大辨者,他来时,我以心意觉之,谓之大辨。这个辨,也说不出微觉,就是大辨。“讷”字是个“死”字。他来时,我若不知,若不识,不似个死的一般,不觉为讷,不讷就觉了。是死心灰意然,谓之“大辨若讷”。世人看“讷”字,不能言者是“讷”也。在此作个死字看。燥胜寒,躁者,后天谷气。人用力时,而谷气胜,寒则不犯。内讲躁者,华也,后天足,寒亦不犯,内实则外不敢侵,寒不能入,故胜之。凡修道,先固后天为最。静胜热,无心一作,可热不热,内讲者,静心以待真阳生,而真火熏蒸脾土固,而虚火不生;心地静,而妄火不生;意宁,而肝火不生;情绝,而肺火不生;性定,而脏火不生;一块真阳,诸火皆散,谓之“静胜热”。清静为天下之正道,清而缺而冲,静而屈而拙,清静而讷。如此,则天下正。正者,正其心,诚其意,绝其情,尽性而得命,谓之“清静,为天下正”。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智慧经典!祝愿打开这篇文章的朋友,祝您时时幸运降临!天天顺意亨通!年年福满家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经典释义(36~40章),建议永久收藏!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经典释义(16~20章),建议永久收藏!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经典释义(51~55章)
2-道德真经直解卷之一
还原版《道德经》第六章:道生万物
【共读】《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