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禄堂先生对武学的五大贡献
孙禄堂先生(1860一1933年)是武术文化的集大成者,历史上最伟大的武术家。研究孙先生的武学贡献,对21世纪如何继承、发展武术文化将具有极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孙先生对武术文化的贡献是整体性、全方位、划时代的。他既是一位武术文化的开拓者,又是使武术成为中国传统哲学可实证的体验体系的创立人,更是一位体现武术最高境界的实践家。笔者虽然学习研究孙氏武学己二十余年,但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愈发感到孙氏武学真可谓是仰之弥高,钻之弥深,非笔者的学识力所能及。作为抛砖引玉,本文试粗(略概述孙禄堂先生在武学方面的五大页献,并梳理出他的生平大事记恳望同道教之、正之、补之,以共同继承、弘扬这份宝贵的武术文化遗产。
 
   一、创立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体系
    孙禄堂先生根据自身的体悟和实践,通过对技击能力的本质的揭示,创立了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的诞生,使人们对武术的研修和认识产生了质的升华和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武术的本质、目的、方法、功能和文化地位的认识。在孙先生拳与道合武学思想指导下所构筑的孙氏武学体系,使武术得以从一种技能升华为一门具有独到功能的文化结构和学科,并使孙氏武学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个可实证的体验体系,从而也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结构:
 
    孙先生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包括如下五个组成部分:
    (一) 拳与道合确定了内劲是武术修为的核心,使武术具有完善入之身心的功能和目的通过拳术的修为使人与道相合,这就意味着此时人的身心机能符合道体,达至完善的境地。因此,通过修为拳术追求拳与道合,这本身就是一个完善自我身心的实践过程。那么,如何使拳合于道呢?孙先生揭示出修为内劲是使拳术合于天道的不二法门。于是完善自我身心的过程就需要通过内劲修为的进阶过程来实现,孙禄堂先生根据自身的武学实践,揭示出内劲作为人体身心的适应机制,是“道”性在拳术中的体现,提出内劲是武术修为的核心。规范修为武术的正确方法是,通过修为内劲来提高人体身心的适应能力,从而达到完善人之身心,使人合于天道这一最终目的。孙禄堂先生通过对内劲的本质的揭示,最先提出武术可以通过修为内劲而成为完善自我身心的一种方法,并创立了相应的先后天相合的武术理论,以及合于丹道修为的技击技术体系。在孙先生之前,武术经过数千年的演变,虽然在技能和风格上已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和发展,但无论是在张三丰、余大猷、戚继光等人的论述中,还是在《苌氏武技》和诸多太极拳论中,留把武术仅作为一种健身或技击的技能来研究,从未有人认识到武术可以成为一种完善自我身心的方法。因此在孙先生之前,武术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是作为一种技击和健身的技能在流传、繁衍。孙先生通过体悟自身的武学经验,提出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认为武术可以成为一门完善自我身心的学问;并根据《易)之原理参以儒释道之学,创立了以修为内劲为核心的孙氏武学理论及技术体系,从而使武术上升为一种以提高技击能力为表征、以完善身心的适应能力为目的的文化体系。这是孙先生对武学的研究与发展所做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贡献。
    (二)拳与道合规范了武术修为的最高境界,开示其进阶之梯。
    孙先生认为拳术最高境界在于合道。合道者,不在于战胜他人 ,而在于自身适应机能完备,使他人莫能胜之。所谓不求胜于人,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而拳术的造诣一旦合于道体,说明此时人的身心机能已具有完善的适应机制,即具有了适应一切外来作用而立于不败境地的能力。此时拳术的造诣便达至无可无不可的武学最高境界。而孙禄堂先生自身的武学实践,便是这一武学最高境界的生动写照。
    孙先生提出武术修为方法有道艺和武艺之分的概念。 所谓武艺,是指以搏杀取胜为唯一目的的技击修为及技能。这是对军旅武艺——战场搏杀术的直承和发展。孙禄堂先生通过对各派武艺的研究和自身的技击实践,揭示出技击能力的本质是人体身心的适应机制。认为提高技击能力最根本、最合理的方法是通过修为内劲来完善人体身心适应能力。他进而揭示出内劲是“道”性在拳中的体现,是通过对“中和”的追求来实现的。因此要想 把“打”的能力提高到极境,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从“打”之外去悟。于是,拳需要合于道;而拳一旦合于道,则又使人通入到一个慧与悟的全新境界。于是,通过拳,天人合一。天道即拳道,拳道即天道,由此提出道艺的概念.。
    所谓道艺,是指以内劲的修为为基础,以实战切磋为检验手段,以完善身心机制的适应能力为最终目的的修为及技能。这是把技击修为作为完善身心适应机能的一种方法,把技击实践作为检验这一适应能力的完善程度的一种手段,使拳艺合于道性。因此,这是达至最高境界的不二法门。
    显然,道艺是武艺的升华。它既是使武艺达至极境的方法,又是通过武艺来悟道的途径。这就是由孙先生所实践并集之大成的一种技击体系。道艺概念的提出,一方面使武术的概念超越搏杀的范畴,而成为一种完善人之机能及身心气质、使人获取大意的方法体系,从而开拓并升华了武术的功能,使“武”从 “术”成为“学”,另一方面也揭示出达至武学最高境界的正确的修为原则和修为方法。
    (三)拳与道合的准则是中和
    何谓中和?孙先生说:“在拳中,起钻落翻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又说:“中也者,大本也。和也者,达道也。”“中”指内劲处于静中之动,即虽然内劲未与外界发生作用,但能和而不流,无处不在。“和”指内劲处于动中之静,即虽然内劲与外界已发生作用,但仍然能自然运作,与未发生作用时的自然状态无异。同时,又能作用得恰到好处,产生最合理、最有效的作用效果,使人具有打若未打、不打而打、自然而然的技击能力,于是使人的技击能力合于道性。所以中和是拳与道合的准则。中和为用是合道之用,是用的最高境界。
    孙先生提出中和为用、和之中智勇生焉的思想,揭示出正确的武术修为是使人获得中和为用的能力,进而使人们获得体万物而不遗的修为效果。他精辟地指出:“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中和,既是拳术修为的关窍,又是拳术运用的原则。作为拳术修为的关窍,它是内劲的产生与运作的法门;作为拳术运用的原则,它体现着 “打若未打,不打而打”这一理想的技击能力的内在机制。而作为中和水平的反映则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内外台一、动静合一、拳道合一等进阶次第逐渐完善和体现的。故拳术有明劲、暗劲、化劲这一客观存在的进阶过程。由此也就构成了武术进阶理论的核心,确定了武术修为层次的价值标准换言之,中和之体是内劲的形成机制,中和之用则是内劲的作用机制。而内劲形成与运作的完善程度标志着武术修为的层次。这是孙先生武学思想对武术文化的独到贡献。
 
    因此,对于一个武术修为体系的合理与否与价值判断,其最高也是最根本的标准就是中和。一个武术修为体系是否能够升华人的精神气质,能否拳合于道?是道艺还是武艺?关键就在于是否符合中和的标准和功用。对于拳学修为这一内在机制(中和)的揭示和对拳学价值标准(中和)的确立。也构成了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之间的互补关系:一方面,武术的研究可以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找到哲学基础;另一方面,武术的实践又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种体验和检验,进而对中国的传统哲学又具有补充和完善作用。
 
    孙禄堂先生认为,拳要与心性相合。在通过拳术的修习使人逐渐获得具有中和为用技击能力的同时,也将使人的心性气质逐渐产生变化。从而走向中和。而中和的精神气质,则会使人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产生升华。于是,中和为用这种能力就不仅限于技击范畴内,而且可以扩充到其所涉及的所有领域中。于是,通过修为武术,可以使人获得体万物而不遗的效用。由此,孙先生将武术发展升华为一门人生修养的艺术。
 
    (四)拳与道合升华了武术的功能,使其拓广为一种教育体系。
    孙先生提出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使“形而下”的拳能够通过“形而上”的道,使武术由练打为打发展为练打为知。于是升华了武术的功能,是武术成为一种教育的手段。孙先生进而提出文武并修的思想,倡导建立文武并修、知悟互济的完备的教育体系,强调通过挖掘武术的认知与教化功能,是武术成为一种使人们的精神、心智、身体共同受益,并与文字教育互相启发、互补相承的教育体系。
 
    孙先生认为,内劲的修为过程本身就具有建构武术教化功能的作用。通过修为内劲,能改善人的精神气质和适应能力:精神气质和适应能力的改善,必然使人的认知能力发生变化,可见内劲的修为是武术得以产生教化功能的主要基础。因此,孙先生认为武术的应用不仅仅是在技击领域,而应扩展展到教育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孙先生武学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内劲尚未形成前,武术要产生教化作用则需文武并修,通过文化的“知”与武化的“悟”相互启发,才能在修武中逐渐获得教化。

    孙先生认为武术的教化功能是有其自身的特点、效用和进阶层次的。
    武术教化功能的特点,一是通过体悟的方式,即通过身心机能的改善而产生对心智的影响;二是教化的对象是心性而不是知识,即改善的是人的心性及相应的行为方式,而不会对知识积累产生多大的影响。因此,一方面,要通过修武形成一种完备的教育体系,就必须借助于文字的功能,使这种自身体悟的经验能够确切地表达与传播出来,进而与其他的文化形态建立有机的联系;另一方面,文字繁育是以消化别人的知识与经验为主体,要想提高文字教育的效率,就必须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使之具有内在的体验依据。于是就需要通过修武来改善心性,提高认知能力。所以,只有文武兼修、知悟互济,教育方法才能完备。
 
    武术教化功能的效用,是改善人的精神气质和认知潜质,建立丰富的内心体验结构。这是传统的文字教育难以涉及到的深度,因此,武术教化功能的效用是文字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故在教育体系中引入武术的研修对于完备教育体系是必要的。
 
    武术教化功能的层次,是以内劲进阶的层次为基础的。随着内劲修为的不断深入体悟的效果也就愈加强化。武术要想发挥其教化功能,就不能脱离对内劲的研修与追求。可见孙先生提出的文武并修的教育思想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社会、文化意义。
 (五) 拳与道合是武术成为一门能与传统文化互补相承的文化体系
    孙先生认为武学可以成为《易》学的一种表达方式,并创孙氏武学体系以证之。于是,作为《易》的一种体现方式的武术,可与儒释道等传统文化互补相承且具有同等的文化价值。
    孙禄堂先生认为,武术若要成为一门能够反映事物的生成、存在与变化的根本规律的学问,就必须以《易》学的理论为指导,在技击实践的基础上改造、重构其技术体系。孙先生在不到二十岁时就开始研究将《易》之奥蕴一一形之于拳术的问题;以后又经数十年研究,终于完成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
 
    孙先生的《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三部著作所形成的孙氏武学体系就是这一成果的完整表达。孙先生以自身的武学实践为依据,以《易》学为理论参照,揭示出内劲的形成、作用及进阶的基本规律,发现内劲的生成‘作用与汉化完全符合《易》理,于是据此创立了孙氏武学体系(孙氏形意拳、孙氏八卦拳、孙氏太极拳),使拳术体现着《易》之奥蕴,拳合于道。孙先生认为,拳术一旦与天道相合,武与文则源于一理,不分“贵贱”而具有同等的文化价值。传统文化中“形而上”的儒、释、道之学以及“形而下”的书、画、曲、杂等艺,其理皆与拳理有相通之处,故拳术能体万物而不遗。由于武术是一种通过实践而体悟的学问,故可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体验儒释道等学之理,进而为中国传统哲学提供丰富的经验依据。因此,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只有将以实践为特征的武学纳入,才能形成一个体用完备的文化体系。
 
   二、创立了以中和为原则的武学基本理论(上)
    回溯数千年的武史长河,武技的繁衍可谓千支百脉,形式更是万种干姿。不同门派之间存在的不同的形式和各自修为特点,使那些“惟我独尊”者为了门派的荣誉而争执不断。可以说,直到二十世纪初,也没有哪家拳派具有完备的拳学理论(太极拳的情况虽略好一些,但限于个别流派),更没有谁的拳理能得到大家的共同承认。那么、各个拳派间有没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如果有,是什么?孙禄堂先生以《易》为指导,通过自身的武学实践并结合总结前人的经验,完整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建立了传统武学共同的基本理论:以中和为原则的武学体用理论。
 
    孙先生的武学理论由六项成果五大贡献组成。六项成果是:
    (一)揭示出内劲的本质和修为机制——中和:
    (二)创立了以中和为原则的拳学修为的基本理论;
    (三)创立了以中和为用的道艺技击理论;
    (四)创立并最终完成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这三门拳学各自的技术、理论系统;
    (五)创立了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武学理论,建立并完成了传统拳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系统:
    (六)揭示出拳学之中和与儒学之中庸的表里关系。
    六项成果所包括的五大理论贡献为:
    (一)揭示出拳术修为的核心和基础是内劲,并阐明了内劲的本质及其形成与作用机制,揭示出内劲的功能与效用、内劲的进阶基础与进阶规律:
    (二)揭示出拳术修为合乎自然法则的基本原则(中和)和理论方法(先后天八卦合一理论、以丹道进阶为基础的拳学进阶理论);
    (三)揭示出技击能力的本质(适应能力)、作用机制(感应一一协同机制)和功能结构(三球模型);
    (四)揭示了完备的技击能力的标准(神行机圆)并建立了理论方法(明劲、暗劲、化劲理论及三拳合一理论) ;
    (五)揭示出拳术与宇宙的基本法则、与传统哲学之间的表里关系。
    因此,孙禄堂先生以中和为原则的武学体用理论,是武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成就,为武术成为一门具有独到功能的文化体系建立了完备的理论基础。从而,孙禄堂先生历史性地完成了传统武术统一的基本理论的建构现将孙禄堂先生以中和为原则的武学体用理论的六项成果简述如下。
 
    (一)揭示初内劲的本质和修为机制——中和
    在孙禄堂先生之前,武术领域对内劲概念没有明确的提法,对其修为机制更无确切的阐述。孙先生以自身的武学实践为依据,结合前人的经验与体会,揭示出内劲的本质与修为机制,进面揭示出内劲应该成为武学修为的核心和全部武术技术的基础,孙先生在所著的《形意拳学》(1915年正月出版)总纲第四节中指出:“所谓虚无一气者,乃天地之根,阴阳之家,万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亦即形意拳中之内劲也。世人不知形意拳中之内劲为何物,皆于一身有形处猜想,或以为腹内运气,如此等类,不胜枚举,揭是抛砖弄瓦,以假混真。”那么虚无一气又是什么呢?孙先生指出:“虚无生一气者,是逆运先天真一之气也。但此气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其中有一点生机藏焉。此机名曰先天真一之气,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形意拳之基础也。”这里的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就是一切生命得以存在的基本机制、适应机制。于是,孙先生也就揭示出了内劲的本质:是人体身心在一定的功能状态下自发的适应机制,这是生命的存在与衍生的根本机制。
    孙禄堂先生根据自身的武学实践,天才地发现了拳术的基础是内劲,将拳术的修为建筑在生命体存在与衍生的基本规律上。这就使拳术能合于自然之道。这一成就,为数千年来的武术繁衍从纷乱走向有序、从个体的经验升华为统一的理论建立了合乎自然法则的理论基础。这在武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理论意义。
 
    那么如何修为产生内劲呢?孙禄堂先生在《形意拳学》第六章说:“中也者,形意拳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达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则天地位,万物育矣。”他指出:“形意拳之内劲,是由此中和而生也。”(同上书第四章)关于内劲如何生自中和,他说:“拳中之内劲,是将人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之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之内劲也。丹书云:以凡人之呼吸,寻真人之呼吸。庄子云:“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拳术调呼吸,从后天阴气所积,若致小腹坚硬如石,此乃后天之气勉强积蓄而有也,总要呼吸纯任自然,用真意之元神,引之于丹田。腹虽实而若虚,有而若无。”(同上书第四章第六节)而拳中之规矩;就是以“中和”为统驭的“六合”、“九要”、“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一以贯之、纯以神行”等要则(具体内容在孙先生的著作中有详论,此不详引)。也就是说,这些要则可使习者通过拳术的修为产生中和之气,进而得内劲。于是,孙先生揭示出内劲的修为机制:通过拳术中的规矩使身心处于中和状态,进而使神气形合一、完满,从而生成内劲。
 
    孙先生认为,内劲是一切拳术共同的技术基础,因此也是全部武学修为的核心。他指出:“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从而为一切拳术建立了共同的理论基础:中和——内劲理论。
 
    (二)创立了以中和为原则的拳学修为基本理论
    孙禄堂先生创立的以中和为原则的拳学修为基本理论可简要表示为:中和--内劲理论。这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内外合一理论即先后天八卦相合理论,二是以丹道进阶为基础的拳学进阶理论。
 
    孙先生依据人体功能的基本性质,将人体分为内外两大系统,提出内外合一理论即先后天八卦相合理论。
 
    他指出:内系统的运作属先天,因其运动方式不完全受后天主观意识支配而有明显的自主规律。他将这部分功能结构系统定义为先天八卦(详见 《八卦拳学》)。他又指出:外系统的运作属后天,因其运动方式基本上受后天主观意识支配而不存在明显的自主规律。他将这部分功能结构系统定义为后天八卦(详见《八卦拳学》)。 孙先生在其著作中进一步揭示出人体的内外两大系统通过拳术的修为可以中和同化,即一方面通过拳术修为的原则(中和及其相应的技术要则)使外系统的运作合乎内系统的自主规律,从而善养中和之气,培育内劲;另一方面通过中和之气的善养、内劲的渐臻完满,使内系统自觉地统驭外系统的运作,使之无论形式如何变化皆符合内系统的自主规律,同时自主规律本身也渐臻意识化即内外系统的功能态渐臻同化。这就是先后天八卦相会,内外合一。这使技击合乎丹道的内修,从而使技击与修心健身相统一,产生打若不打、不打而打的技击效果。这便使拳合于道。可见,孙先生的内外合一理论发现并建立了拳与道合的修为机制。这在武术领域具有划时代的理论意义。
 
    以丹道进阶为基础的拳学进阶理论,是孙先生为使拳术修为构筑在完善机体功能基础上所建立的拳学进阶理论。该理论不仅建立了拳学修为的进阶标准,而且揭示了在此基础上一切拳术进阶的基本规律即明劲、暗劲、化劲的生成演化规律。这就为传统武术的进阶建立了系统而完备的基本理论。这是武术理论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以丹道进阶为基础的拳学进阶理论是对内外合一理论的补充。这并不是要求练拳的同时还要去专门修道,而是说只有在进阶至修道成真的层次时,静坐修道才是必须的。在此之前;静坐与练拳合修可也,因为一动一静可相合启发、互为补充;只修拳不习静坐亦可也,因为以中和为原则修拳亦能合道,并不影响拳学进阶的层次。这就揭示出:一方面,若以中和为修拳原则,按照相应的技术要则,修拳本身就具有修道的效果;另一方面,拳术合于修道,则又使拳术本身符合自然法则,产生最佳的技击、修心、健身的修为效果。据此,孙先生又建立了“式正气从”、“以形调吸”、“诚中形外”、“一以贯之、纯以神行”等技术理论,使拳与道合建立在一套可操作的技术法则上,为拳合于道构筑了现实可依的进阶之梯。
 
    孙禄堂先生创立的中和--内劲理论,把武学的基础建筑在生命的存在与生衍的基本机制上,发现了拳与道合的修为与进阶机制,使拳术成为形而上形而下相互启发、知悟互参、体用完备的学科。这是武术领域数千年来空前的理论成就。孙先生通过五部拳学著作所阐发的中和--内劲理论,不仅在当时令“海内精技艺者无不望风倾倒”(《大公报》1934年1月28日评语),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武学理论的最高成就。其理论价值之高、意义之深远,远非其后出现的其他武术理论学说所能企及。
 
    (三)创立了以中和为用的道艺技击理论
    孙禄堂先生根据自身的武学实践,创立了以中和为用的道艺技击理论。该理论揭示了使技击能力达臻最高境界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这个根本原则就是中和。孙禄堂先生说:“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见孙著《评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1932年《国术周刊》第85期)又云:“夫武术以和为用,和之中智勇生焉。”(见孙著《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 t929年《江苏省国术馆年刊》)
 
    为什么说“拳术之道,首重中和”呢?一方面,根据孙先生的“中和--内劲理论”,要想达到拳与道合这一拳学修为的最高境界。其拳术的技术基础必须建立在培育内劲上,而内劲正是通过机体身心达至中和状态来获得的,另一方面,拳手获得内劲后,其行为(包括技击行为)则由内劲来统驭,而由内劲来统驭的行为也必将合乎内劲生化之理,故必符合中和状态。因此,要想达到拳与道合这种最高境界,其行为基础与行为的过程和状态的原则都是中和。
 
    那么,中和如何为用呢?标准是什么呢?基本方法又是什么呢?
    中和为用就是内劲之用,也就是使技击行为成为内劲功能的自然运作。因此,中和为用就对外作用而言,不是我要怎么打,而是他要我这么打:就内劲的功能状态而言,打与不打则是统一的。这样,中和为用便不仅无损于自身卫生,而且符合内劲的生化原理。这就是“不求胜于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见《拳意述真》陈微明序)可见中和为用的标准就是“打若末打(相对于己之身心卫生)、不打而打(相对于对被之技击效果)”。修为中和为用的基本方法,是以内劲修为的内外合一、动静合一为基础来统驭技击实践,吸收符合自身条件的各个门派的技击方法、技击技术与技巧,使之同化到自身内劲的功能结构中,生化为自身内劲功能的自然运作。在这个过程中,练与打循环共进,体与用互验合参。这便使技击合于道。孙先生为此提炼、总结出“道艺”的技击理念,并揭示出其修为与效用机制。他在《拳意述真)第四章中云:“道艺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时出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心无其心,心空也。身无其身,身空也。古人云:‘所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真空。’虽空乃至诚至实也。忽然有敌人来击,心中井非有意打他,随彼意而应之。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即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无不可也。此是养灵根而静心者所用之法也。”孙先生由此揭示出技击的本质是人体身心的适应能力,技击的最高境界(能力)是使技击行为成为人体身心适应机制的自然运作过程,从而使技击行为升华到与“道”合真的层次。
 
    综上,孙禄堂先生创立的以中和为用的道艺技击理论,解决了使技击行为如何合乎自然法则的根本问题。这是数千年来关于人类技击行为的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也是时至今日人类技击理论的最高成就。
 
   三、创立了以中和为原则的武学基础理论(下)
    (四)创立并最终完成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这三门拳学各自的技术、理论系统.
    孙禄堂先生分别于1915年、1916年、1919年完成并出版了《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这三部著作。这是有关这三门拳学公开出版的最早的著作,也是最早出现的有关这三门拳术的技术、理论最为系统性的成果,标志着形意、八卦、太极这三门拳学各自的技术、理论系统的最终完成。虽然在这三门拳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许多人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惟孙禄堂先生使这三门拳术最终集之大成,并使三拳融合、升华为一。孙禄堂先生以易学为指导,以“中和——内劲理论”为核心,参合儒、释、道之理,精纯三家特性并融合三家之共性,完成了《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等五部拳著。直到今天,孙先生的这五部拳著仍代表着这三门拳学技术与理论的最高水平。下面分述之。
    1.关于《形意拳学》
    追溯形意拳的产生与发展,有三项成果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易筋》、《洗髓》二经。据说二经源于达摩,当然也有不同意见。无论出自何人,此二经确是形意拳产生的重要基础之一,意义在于揭示了按照一定的规矩进行外动可以修内,产生健体强身的效果。于是不仅心意可以支配外形,而且外形也可以作用于心意,即神与行可以相互作用。但仅此二经尚属有体无用,不能成拳,其仅仅揭示了形与神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作为外形的运作如何既合乎技击的作用特征又能修内强身,此二经未能涉及。故后人在《易筋》、《洗髓》二经的基础上发明“易骨”之法。关于易骨之法的发明权,传统的说法是岳飞,近人也有将其归功于姬隆丰的。无论发明权归于谁,易骨之法探求的是外形运作外合于用。内合于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这也就是外形与内意的相互作用之所以能成为拳的关键。换言之,形意拳的技术体系是否完善的唯一标准是:其技术体系能否使习者产生内外合一的能力,能否符合中和的标准。自岳飞或姬隆丰及以后的内家拳所摸索、所逐渐认识的莫不如此”
 
    二是易骨之法的渐臻完善。易骨之法要达到内外合一的完善境界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几代天才拳家的不断实践和总结。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以下几位拳家作出过突出贡献:戴龙邦由十大形中总结出五行拳,这是由繁化简地探求拳术基本功能结构的一次重要进步。李能然以改进的三体式,最先明确将技击锻炼以根节为主转化为以梢节为主,这是手足相通,发现骨系合理传力结构的重要进步,由此李氏形意拳从心意拳中脱颖而出。孙禄堂以《易》为指导,以中和为原则,最终完善了三体式的结构,并由此改进了形意拳的整个技术系统和运作结构,使易骨之法臻于完善。他发明的三体式不仅传力顺达而且易于转播,不仅满足内外合一的要求而且易于内外合一能力的转换,这是产生动静合一的基础,使孙氏三体式成为《易》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原理在拳术中的完满表达。
    三是形意拳理的形成。有确切史料可考的、对形意拳理论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有以下三位拳家;郭云深总结出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构筑了形意拳技术理论的雏形。宋世荣以《内功四经》为基础,提出拳理即天理、练拳应以变化气质为旨归以及拳术修为与修道不悖等思想,构成拳与道合思想的雏形。孙禄堂以《易》为指导,在郭、宋二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武学实践,最终完成了形意拳基本理论的建立,著成《形意拳学》,使形意拳由“术”成为“学”。孙先生的《形意拳学》在形意拳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有以下五个方面。
 
    (1)创立了“中和——内劲理论”,建立了以修为内劲为核心的形意拳修为的基本理论,并使形意拳成为《易》的一种体现方式,造就是孙先生建立的以中和为总则,以无极为源,太极为本,三体式为基,五行为纲,十二形为目的形意拳理论体系。从而将郭云深的技术理论和宋世荣的拳学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个完整的拳学理论体系中。
    (2)总结出形意拳演习要义即一塌、二缩、三扣、四顶、五提、六横顺、七起钻落翻等技术要则,并提出“顺中用逆、逆中行顺”这一技术运作的总原则。
    (3)提出形意拳的理论基础——内劲之理可与诸家合一的思想,揭示了形意拳具有教化人之身心的作用。
    (4)揭示出形意拳的作用原理符合儒家“诚中”之理,具有浑圆纯刚的作用特征,据此提出 “刚球”的作用理论模型。
    (5)提出形意拳“打坚不打暇、击实不击虚”的战术原则,揭示出“打若不打,不打而打”的拳术运用原理和修为方法。
    因此,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不仅完成了形意拳基本理论的最终建构,而且对形意拳的基本理论做出了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形意拳的集大成之作。
 
    2.关于《八卦拳学》
    孙先生的《八卦拳学》是历史上有关八卦拳的第一部文献,开辟了八卦拳史的新纪元。其重要贡献有以下五个方而:
    (I)首次建立了八卦拳理论与技术的宏观系统。
    (2)提出“中和一一内劲理论”的两个基础理论—— “先后天八卦相合”理论和“以丹道进阶为基础的拳学进阶理论”。揭示出人体存在先后天(内外)八卦两大系统,并参会《易》、《丹》二经揭示出拳与道合的内在机制和八卦拳修为的基本原理,为八卦拳的发展与传播奠定了技术和理论基础。
    (3)系统总结出“九要”、“三害”等修拳的基本规矩和 “四情”、“四德”、“八能”等体用法则。
    (4)提出修拳中环境场与人体运作的相互作用理论,从武学上奠定了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这一理想的技术与理论基础。
    (5)揭示出八卦拳“避实击虚”的作用原则,以及“虚中”的作用原理知动静合二。万法归一的作用特征,提出“钢丝球”的作用理论模型。阐述了“不见而彰”、“不动而变”,“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等切身实践经验。
    因此,孙禄堂先生的《八卦拳学》直到今天仍是八卦拳技术与理论领域的最高成就,对今天的八卦拳的研修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3.关于《太极拳学》
    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学》是中国历史上有关太极拳的第一部专著,也是历史上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太极拳文献。《太极拳学》使太极拳的理论由歌诀上升为以《易》学为指导的、系统的技术与理论体系。主要贡献如下:
    (1)根据“中和一内劲理论”,最先揭示出太极拳修为与体用的核心是中和之气即内劲。
    (2)揭示出太极拳的基本作用原理是圆研相合之理,具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作用效能。
    (3)提出形断意不断、式停意不停,一以贯之、纯以神行等行拳原则。
    (4)提出太极拳的修为原理是无极而太极,逆运先天中和之气,以和为用,贯串始终。并指出此理并非太极拳所独有,形意拳、八卦拳亦符合这个原理,故三拳一理,可证儒释道之学,并与道家相表。
    (5)提出太极拳抱元守一的作用原理和“空中”的作用特征:提出太极拳浑圆“皮球”的作用理论模型:揭示出内劲纯者,其太极拳则能与形意拳、八卦拳浑融一气而并用,三者并用则能超越太极拳“不丢不顶”的作用原则,产生“丢而不丢,顶而不顶”的效能。
    因此,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学》标志着太极拳的技术与理论系统经过数百年的演化、发展始臻完善,是太极拳技术、理论发展到今天的最高成就。
    (五)创立了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武学理论,建立并完成了传统拳学的基本技术理论与技术系统按照姜容樵先生编的故事,三拳之间的交流从董海川、杨露蝉、郭云深时期开始,但这种说法缺乏有力的史料支持。事实上,形意拳与八卦拳的交流始于程庭华和李存义。有人说还有练太极拳的刘德宽(太极门的人不这么看,认为刘德宽并未得太极拳真传)。不过他们的活动仅限于某些技术上的交流,还远谈不上这三门拳术在技术体系和理论上的合一。历史上真正提出并完满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孙禄堂先生。
    孙先生从技术和理论两个方而解决了三门合一的问题,井揭示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构成了所有拳学的基本技术体系。
    孙先生通过对形意、八卦、太极三拳进行技术体系上的改进和完善,使三拳内合于《易》、《丹》,外合于用,于是拳与道合。从而在技术体系上建立了三拳的内在联系:提炼出三拳皆以中和为总则,以内劲为核心,以三体式为基,以六合、九要为法,以“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为度,以“一以贯之、纯以神行”为行拳总纲:使三拳的基本规矩相统一。其基本原理就是孙先生揭示的“中和一—内劲理论”,故其基本理论也是统一的。孙先生进一步揭示出不只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任何一门拳术若要使技术体系符合自然规律、合于道,则基本规矩必然也是统一的,与上述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基本规矩相同。孙先生的这一重要贡献,为其后诸多拳种的技术改进和理论形成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理论依据。所以,孙先生的“三拳合一”理论是传统武学的基本技术理论。
    孙先生指出,拳与道合者皆内合于丹道外合于用。合丹道必以无为为本,合于用必以和为本、以直为用。直就是整劲即内外合一之劲,拳法虽干变万化但用直不过三法,一是“中直”,二是“变直”,三是“蓄直”。形意拳为“中直”之道即“诚一,,,八卦拳为“变直”之法即 “万法归一”,太极拳为“蓄直”之术即“抱元守一”。 “一”者,内劲也。故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以内劲为基础构成了所有拳术的基本“用直”技术。广而言之,既使不考虑内劲,仅就技击的劲法而言,上拳之劲已涵盖拳术运用的全部劲意。故三举构成全部拳学的技术基础。
    (六)揭示出拳学之中和与道家的表里关系
    孙禄堂先生说:“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见《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1932年lO月)又说:“内家拳术,实与道家相表里。”(见《太极拳学》这里需注意的是,孙先生指明是道家而不是道教。换言之,孙先生并不是要把拳术归于宗教,而是指出拳术之理应将合老庄所提出的自然之道。那么,拳术、中和与自然之道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孙禄堂先生说:“形意拳术三体式者,亦即形意、八卦、太极拳三派合一之体也。此式是自虚无而生一气,是自静而动也。动而复静,是拳中起钻落翻之未发也,谓之中也,中者,是未发之和也。三体式重生万物张者,是静极而再动,此是起钻落翻已发也。动作能循环三体式之本体,是已发之和也,和者是已发之中也。故形意拳之内劲,是由此中和而生也。”(见《拳意述真》第四章)孙先生又说:“中也者,形意拳之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达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则天地位,万物育矣!若知五行归一和顺,则天地之事,无不可推矣。”(见《形意拳学》第六章)孙先生通过其五部拳学著作,揭示出拳术一旦符合中和原则就成了使入通向(掌握)自然之道的阶梯,成为使人的身心真正获得自由, 进入自然而然之境界的法门。故一方而,拳术是手段,中和是原则,目的是使人悟道合道,另一方而,以中和为原则,使拳术合于道,也就为拳术的技术合理性建立了客观标准和理论依据,使拳术升华为一种具有独到功能的文化体系。所以,孙禄堂先生是中国历史上使武术升毕为文化的第一人,为中华武术的发展作出了历史上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禄堂的五大武学贡献 (2)
【转载】原武术万维网.形意拳论坛.有关孙门的绝版贴子
关于孙氏武学的问答(摘录)(之三)
纪念孙公诞辰一百五十九周年
绝顶出青云 觅迹问天途 ——写在孙禄堂先生诞辰160周年之际
孙氏太极拳与形意拳“三三理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