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压力写作的秘密:卡片笔记写作法

最近刚刚出版的一本书《卡片笔记写作法》,在很多方面颠覆了人们原有的认知,比如“不用画线记笔记方法”、比如“不用头脑风暴的写作方法”、比如“不分类的笔记方法”。这本书在如何记笔记、如何思考、如何研究一个课题、如何写作等方面,都为我们提供新视角新方法新理念。尤其在写作方面,这本《卡片笔记写作法》提供的无压力写作的理念,正好满足广大知识工作者、写作爱好者、需要写论文的学者和学生等的需要。

拖延心理研究专家 皮尔斯·斯蒂尔(Piers Steel)说:“没有哪个职业看上去是对“拖延症”免疫的,但是作家们似乎尤为容易拖拉。”

对于学生来说,写论文可能是最容易拖延和最痛苦的事情了。葫芦笔记联合创始人雪小豹在一次分享中说:如果我要是早点知道这本书(《卡片笔记写作法》),当初就不会为了写论文而感觉那么痛苦了。难道说,用《卡片笔记写作法》就可以很轻松地写论文么?是的,这也是为什么本文的题目会是“无压力写作的秘密”。

《卡片笔记写作法》是一本详细介绍如何用“卢曼笔记法”来进行阅读、思考和写作的书籍。卢曼是德国社会科学家,在他的一生30年的事业生涯,完成了70本书和500多篇极有质量的论文。申克·阿伦斯(Sonke Ahrens)在他的《卡片笔记写作法》中写到:“Pw_vnQ7E3”我们知道,没有一个写作的人不感到自己是在“被迫”写,被交稿日期追得痛不欲生,几乎没有一个学生会认为写论文是轻松无压力的事。写了《1984》和《动物庄园》的大作家乔治·奥威尔说:“如果一个人不是被某种无法拒绝和无法理解的恶魔操纵,那么他是绝对不会去做写作这件事的。””

既然写作如此令人痛苦,为什么卢曼却能轻松地“只做对他来说容易的事情”,轻松写完70本书和500篇论文?他的方法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他如此轻松写作?

戴维·艾伦(David Allen)的GTD

很多人都听说过GTD,也实践过GTD。大多数人认为GTD就是收集、写清单、下一步行动、回顾。但是,从艾伦的书的名字《搞定:无压力工作的艺术》不难看出,“无压力”才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艾伦强调的恰恰是如何通过“无压力”的方式来完成工作,让工作变得更加得心应手,高效有序。

GTD中“收集”的目的就是为了清空大脑,清空大脑的结果就是让大脑没有了压力,清空大脑的方式就是通过写下来,写到纸上,写到电子记事本上。写下来,就是把信息从大脑中“下载”,把它们放到“外脑”(纸上或者电子记录上)。在需要做事的时候,一次只把一件事情放入大脑,让大脑可以专注高效,减少认知资源的浪费。

在一次演讲中,艾伦在大屏幕上投射了4本书。

这四本书分别是 《意志力:关于自控、专注与效率的心理学》(Willpower)、 《有序,关于心智效率的认知科学(The organized Mind:Thinking Straight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 《清单革命》和 《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艾伦的GTD恰好利用了这些书籍中的理论来让大脑“无压力”工作。

从《意志力》这本书,可以学到如何节省意志力,帮助建立无压力的过程;《有序》则是通过建立“第二大脑”,让大脑更轻松更无压力,而《慢思考》则是从减少干扰的角度来让工作过程没有压力。《清单革命》则是强调做最重要的事,减少选择。

另外,艾伦在他的《搞定》中还特别提到了“心流”的理论,建立正向的积极反馈,持续保持工作的动力。

卢曼笔记法,也就是 申克·阿伦斯(Sonke Ahrens)总结的这本《卡片笔记写作法》,恰恰也让我们看到学到了这些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让大脑用“无压力”的方式来进行写作。

利用外脑,减少压力,让大脑做更擅长的事

卢曼笔记法有三种笔记:“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s)和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阅读过程中,卢曼会写下“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并在一天的合适的时机,把这两种笔记整理成“永久笔记”,扔掉“闪念笔记”,把“文献笔记”归档。卢曼把写下的“永久笔记”放到卡片盒里。这个卡片盒,就是卢曼的“第二大脑”。卢曼把自己的大脑产生的各种见解、思考和想法写到卡片上,就是把这些内容从大脑“下载”到纸上。申克说:“使用卡片盒的主要原因,就是要把我们的大脑从记忆笔记的任务中解放出来。”为什么写到纸上就可以让大脑轻松,减少压力呢?

我们回头看看艾伦的GTD,不就是把所有的想法写下来,清空大脑,让大脑更放松,达到了“无压力”的效果吗?丹尼尔·列维汀(Daniel J.Levitin)说:“OTMI7jCMP”。写下来就是利用了大脑记忆的外部拓展。卢曼会经常与它的第二大脑-卡片盒进行对话。这就相当于自己跟自己对话。卡片盒的作用,是记录一个一个的想法,而大脑则可以观察这些卡片,就好像自己看自己的一样,找出这些卡片之间的关系,建立卡片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充分发挥大脑擅长的思考和关联,避开大脑不擅长的“记忆”,让大脑轻松变得更有创造力。

让写作标准化,减少意志力消耗,减少压力

意志力专家 罗伊·鲍迈斯特在他的 《意志力:关于自控、专注与效率的心理学》(Willpower)中强调了意志力的两个特点:“jwE5wm4Yx”

如果你给自己记录笔记建立了一套标准流程,你就可以专注于去记录笔记,减少意志力的消耗。申克在他的《卡片笔记写作法》中解释说,写出一篇好的论文,首先要对草稿进行修改,写好草稿,则需要一系列的笔记来组织连贯的文字,如果想要组织连贯的文字,需要整理卡片盒里的笔记,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写“永久笔记”这样的事情做成固定标准的模板,设计成工作流程,就能让大脑减少选择,这样就会大大减少我们的专注力和意志力的消耗。

卢曼写“文献笔记”很简单,卡片背面写上文献的名字、页码、引用的内容,正面写上自己的想法。写“永久笔记”也有固定的流程,比如先看以前写过的其他相关的“永久笔记”,再参考“文献笔记”,再给卡片编上唯一的编号,最后写成符合“出版标准”的文字卡片。这种平时高质量的文字,会在未来的写书、写论文的过程中减少压力,让写作变得更轻松。

学习和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写作的过程

很多人之所以痛恨写作,痛恨写论文,就是因为把学习、阅读和写作割裂开来。学习是学习,写作是写作,因此,到了要交论文的前1个月开始构思找主题。卢曼笔记法之所以可以做到写作“无压力”,是因为每一次学习和阅读过程,都在提前为写作做准备。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学习和阅读的时候所做的笔记,就在为未来的文章或者论文作准备。尽管不知道将来文章的主题和论文的研究具体是什么,但是积累的这些笔记,会逐渐整理成一个不断完善的研究结果,这些结果形成的笔记,可以帮着你沿着可能的方向形成最终的文章和论文。这种积累就让将来的写作变得几乎没有什么压力。

反观我们传统记笔记的方法,只是在收集读过的知识点,很少甚至没有思考其中的关联,更没有把相关的思考形成文字,变成一个真正表达自己想法的笔记。只是到了写文章的时候才临时抱佛脚,这样当然就会痛苦万分。

卢曼一生记录了9万个笔记,这些笔记就是他写成70本书和500多篇论文的详实的参考,因为他的笔记是经过思考和关联,并经过语言的组织,各种文献的引用验证,他的笔记的质量达到了“出版水平”,组织成文章当然就没什么压力。

有目的的阅读和做笔记,建立及时反馈循环,获得心流

“心流”是心理学家米哈伊·切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了一种心理学理论。他说当一个人进入心流状态的时候会“乐趣取代了无聊;无力感也变成了控制感;精神能量会投注于加强自我,不再浪费于外在目标上。”当一个人处于心流状态会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并产生持续的动力。想要获得心流状态需要三个条件:有目的、及时反馈、可胜任的任务。

卢曼说:“看完书后,我就会翻阅我的笔记(文献笔记、闪念笔记),并思考这些笔记与卡片盒里已经写好的笔记有什么关联。这意味着我在阅读时总是想着卡片盒中可能存在的联系。”可见卢曼的阅读相当有目的性。有目的是产生心流的重要前提。

申克在《卡片笔记写作法》中说:“高效率的人不会与不利的阻力作斗争,而是像柔道冠军一样转移阻力。”卢曼恰恰就是利用了他的卡片盒,让自己的写作没有了阻力,他因为有了卡片盒,当处理一个任务遇到阻力的时候,可以随时切换到另一个能胜任的任务,这样的好处就是保持了“可胜任”的状态,也就获得心流需要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申克在他的《卡片笔记写作法》中指出,写“永久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反馈循环。当我们拿起笔用文字表达我们的想法的时候,就在进行即时反馈。这个反馈可以让我们发现我们是不是真的把问题想清楚了。在我们把当前的想法跟我们以往的“永久笔记”联系的时候也是在做即时反馈,通过这样的反馈,我们就可以发现矛盾的地方,发现我们感觉模糊的地方或者重复的地方。当我们获得了这样的认知,在内心中就会产生积极的推动。米哈伊·切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理论认为,不断的即时反馈让我们沉浸在愉快的“胜任”之中,这种感觉产生的动力让我们能够持续愉快地投入。

所以,你可以看出整个“永久笔记”的思考和记录过程,恰恰暗合了获得“心流”的所有条件。当你在“心流”状态下做事,当然不会有什么压力,只能是轻松愉快。

建立两个大脑之间的对话,无压力写作

很多传统的写作方法有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就是“头脑风暴”。“头脑风暴”就是在大脑中以写作主题为中心进行思考。我们知道大脑看上去好像能够记住很多东西,但是当你想要写文章的时候却发现想不起太多,就算你“头脑风暴”一下好像也不怎么管用。因此很多人会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他们说的并不是书太少,而是大脑中可用的东西不够充足。而卢曼笔记法反常识的地方就是不用做“头脑风暴”,照样可以轻松无压力地写好文章,为什么呢?

如果把卢曼的卡片盒看成第二大脑,那么卢曼就是通过自己的大脑不断与这个“第二大脑”对话来获得更多的思想和洞见,写出好的文章。

卢曼笔记法在做“永久笔记”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关联。所有的笔记一定要与其他相关的笔记建立关联。这种关联的意义就在于,你的思考不是孤立的,任何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你都提前做了关联思考,这样刻意练习,当你真正要写东西的时候,你就没必要去“头脑风暴”,你把“头脑风暴”该做的事情,在平时做笔记的时候就已经做过了。

用传统方式写作的人,是用自己的大脑跟自己的大脑进行很辛苦地“头脑风暴”,而卢曼笔记法,则是用你的大脑,跟你的大脑生成的外脑(永久笔记)进行对话,这种对话之所以可能,就是平时记笔记时候做的各种关联起作用。想象一下,一种场景是你用大脑进行头脑风暴,硬生生地想从大脑中“挖”出灵感,另一种则是你用大脑,跟你大脑早已完成并记录下来笔记进行轻松对话,哪一个更没有压力呢?

关于卢曼笔记法,卢曼自己也没有写过一个特别详细的总结和说明。这本《卡片笔记写作法》可以说是“卢曼笔记法”最详尽的使用手册。卢曼笔记法不仅可以用于写作,而且也可以用于知识管理、提高阅读能力和效率、锻炼自己的洞察力、学生或者学者研究一个课题、甚至写一篇小说。

如果你经常苦于写不出东西,纠结于交稿日期,或者想尝试一种新的笔记方法和写作方法,可以试试《卡片笔记写作法》。

附:本文写作过程中使用的就是卢曼笔记法,使用了双链软件做笔记,见下图。

参考资料:

《意志力:关于自控、专注与效率的心理学》(Willpower), 罗伊·鲍迈斯特

《搞定:无压力工作的艺术》, 戴维·艾伦(David Allen)

《有序,关于心智效率的认知科学(The organized Mind:Thinking Straight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丹尼尔·列维汀(Daniel J.Levitin)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米哈伊·切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卡片笔记写作法》, 申克·阿伦斯(Sonke Ahrens)

《拖延心理学2》(The Procrastination Equation:How to Stop Putting Things Off and Start Getting Stuff Done), 皮尔斯·斯蒂尔(Piers Stee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0年写了58本书,这个方法让你的写作更高效
《卡片笔记写作法》:让知识体系自由生长
《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从0到1,写出一篇深度长文?
《卡片笔记写作法》:关于阅读和写作的35条建议 | 推荐收藏
《卡片笔记写作法》:卢曼卡片笔记法是思考的工具箱,也是写作的利器
书评|如何毫不费力地找到写作主题和素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