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炎帝建木-解密《山海经》

  八、伟大的炎帝建木
  据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女娲之后还有庖牺氏15世,但这15世因相关资料阙如,莫可探寻。此后是炎帝,共传530年。
  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yāo)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听沃是谁?就是《南次三经》令丘山的令丘。据《山海图》复原图,令丘山其地就在今湖南浏阳一带。令丘,也是粤语读法。令丘、听沃、浏阳也是同音互译词。令丘山、浏阳之名均来源于炎帝之妻天沃。天沃,本意是天女沃。粤语快读就成了天沃。
  中国古籍说炎帝叫石年,也有说叫勖其的。其实勖其不是炎帝第一代,而是炎帝戏器的同音互译词,属天女沃的下三代后族。

  炎帝石年,石年上古读少鵹,上古少、石同音,是鄂东南和湖南浏阳一带的语音;年、鵹同音,读lei,后音变为dei,典、德、帝、袋、丹上古也是同音字,在上古它们是可以同音互译的。《大荒西经》载:“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少鵹,一名曰青鸟”。三青鸟,并不是三只青鸟,而是三支羌人的意思。青鸟、羌人同音互译。大鵹,即《山海经》中的帝台,少鵹就是石年,青鸟就是羌人。《晋书.束晳传》说:“穆天子传五篇,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见帝台、西王母。”《晋书》这是在瞎说!帝台始见于《山海经》,据《山海经》复原图,帝台的统治范围北自山西、山东,南至云贵高原。如果帝台和周穆王同时代,那意味着周穆王的地盘也在帝台统治之下。这岂不荒谬?帝台与炎帝石年是同时代的人。《晋书》说周穆王见帝台,明显是关公战秦琼了。

  关于三青鸟,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它当成了三只神话中的鸟,实在是误读。
  《海内北经》载:“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qū)北。”取食是什么意思?取食就是驱使之音译。它说的是三支羌人都是西王母的子族,为西王母驱使,四处出征,争夺天下。可见在西王母时尚是母系社会。需要说明的是,《山海经》中的昆仑虚是帝都所在,非只一处。此处的昆仑虚在今新疆。陶渊明《读山海经》诗说:“翩翩叁青鸟,毛色奇可怜。 朝为王母使,暮归叁危山。”在陶渊明的诗中,三青鸟为西王母所使,正是“为西王母取食”的本义。陶渊明的理解一点也没错,倒是后世的学者们把三青鸟附会为三只神鸟了。
  据《春秋纬》,炎帝“始立地形,甄度四海”,可见《山海经》的前身---图画书要追溯到炎帝时。

  炎帝时就划分天下为九州。九州,在炎帝时叫九丘。丘,不读qiu,而是读粤语的jau,九丘即后世所谓的九囿,也就是九州之义。“九丘八索,帝王之书”,这里的九丘就是《海内经》所说的九丘。
  《海内经》载:“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欘(zhǔ),下有九枸(jǔ),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tài)皞(hào)爰过,黄帝所为。”
  按《海内经》的意思,九囿实来源于炎帝节并。这段经文讲得很清楚,惜乎前人没有看懂。
  其实它也要用粤语解读。经文意思是说:有九囿(九州),以大河绕之,名叫陶唐州、叔得州、孟盈州、昆吾州、黑白州、轩辕州、三危州、武夫州、神民州(三曼、三苗)。有巫(上古巫、木同音,发音同今粤语),为羌人节茎(青叶紫茎),炎王黄山(玄华黄实),名叫建木,蕃人(巴人)巫建(建巫、建木实为一),他上拥有九州(九欘),下拥有九子(九枸),建立了三曼国(实麻、寿麻、三苗),称阎王【木炎】木(叶芒)。太皞曾从此地路过,黄帝就打造了“建木”神木(以示纪念)。

  《海内经》说节茎名曰建木,而建木上古音同节并(郭璞说上古木、伯同音,而伯、并又同音,所以木、伯、并上古是同音的)。此外据《路史》说:“炎居生节茎。节茎生戏。戏生器。”可见节茎是炎居之子,同时据《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yāo)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这里《海内经》也说节并是炎居之子,可见节并就是节茎,也就是建木。
  经文说建木上拥有九州,下拥有九子,居于黄山,建立了三曼(三苗、神民)帝国,称阎王(炎王)。黄帝打造了建木神树,以示纪念。
  从《海内经》看,炎帝节并统一上古大九州之时间远在黄帝以前。而且炎帝的都城在黄山,即《西山经》首经》中的黄山。据《山海图》复原图,黄山就在今天的横断山脉或川西!时间远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

  另据《春秋纬.命历序》:“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势,财度为九州,谓之九囿,囿各居其一而为之长,人皇居中州以制八辅。”人皇,上古实读炎王。结合《山海经》可知,炎王时确有九州。可见《春秋纬》并非虚构。大九州早在炎王节并时就有了。
  据《海内经》叙事顺序,炎帝建木出现在川西一带。此建木就是三星堆发现的青铜神树!青铜神树的九株,实为九州的图音,九桔实为九子之图音。青铜神树上古叫建木,本是一种树的名称,但由于炎帝节并的名字读音与建木相同,故祖先就以建木代表节并。《海内经》说这棵青铜神树是黄帝为纪念炎帝节并而打造的。可见三星堆为黄帝文明,并且当地就是黄帝都城之一!
  


  三星堆完全被学界误读了!它的时间远在宝墩文化之前!并且远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三星堆所在地当时为世界的中心,也是黄帝的都城之一。宝墩文化实际上是黄帝后期大洪水后才出现的文化。

  并且三星堆的祭祀坑是为祭祀炎帝建并而设的。
  炎帝节并是谁?说出来要震惊世界!

 

 九、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如何理解三星堆,这就要涉及到炎黄大战的历史。而炎黄大战是以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为导火索的。
  我们都知道,炎黄时期发生了著名的炎黄大战。交战的双方,一方是黄帝族,一方是炎帝族。
  黄帝族是谁为代表?是黄帝孙族韩流,不是黄帝本人。炎帝族谁为代表?传说是蚩尤,从《山海经》看,实为炎帝孙族的祝融(伯陵--巴人,二者同音互译)。它们不是神话吗?
  它们是真实的历史!
  下面我们来看这段几乎湮灭了的历史。
  据《山海经.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zhāo)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zhuó)首、谨耳、人面、豕(shì)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此处的流沙,就是《西次三经》之流沙。据《山海图》复原图,就在今新疆。黑水,即今甘肃之黑河,黑河北段为今之弱水。《海内西经》说:“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qū),西南入海,黑水之山”正是对这一带地理的描述。
  此处的司彘国,粤语即西极国,也即西姬国,即黄帝族所在国。黄帝和雷祖生昌意,昌意迁到若水,此若水即今甘肃之弱水。昌意于弱水生子韩流。
  朝云国,即祝融国,也即蜀人国。由于语音的流变,又可指为洞穴国。如粤语的“洞穴”就与北方话的“朝云”读音就非常接近。此实属民族间语音辗转翻译的结果,上古实指一国,即蜀人(音yin)国。当时炎帝并有九州,为世界领袖,黄帝和祝融都是炎帝下面的次一级统治者“神”。这类似于周代的分封制的诸侯。诸侯之间虽然打得不可开交,但只要不危及周天子的核心利益,周天子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搞搞平衡,互相牵制。

  黄帝当时为司彘国首领,祝融(蜀人)是炎帝之孙,黄帝地位甚至比祝融还要低。为什么?因为《西次三经》说了:“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栗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西次三经》说黄帝要把峚山的玉瑛送到钟山之南,为什么要送?“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原来是进献天地鬼神的。天地间哪有鬼神,只不过是大大小小的统治者而已。钟山之神当时是祝融,也就是说黄帝是要向祝融进贡玉瑛的,可见黄帝族当时地位的低下。
  为什么说祝融当时是钟山之神?因为《海外北经》说了:“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啟/月)[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说的正是祝融居钟山。前人都把烛阴当成一个怪物,或把烛阴当成极昼、极夜。实错。

  此经的“物”,就是“巫”之音,属北方语言;人面 ,表明烛阴是人,而不是别的其它东西;蛇身,中国南方语即蛇山、双双、三桑、猩猩,实指族属籍贯;赤色,粤语即黑水也。经文说的是烛阴为巫,为蛇山人,地处黑水之钟山,而蛇山在《山海经》中则为巴人地段,而巴蜀是一体的。可见蜀人发源于巴山,后发展到四川最后到达内蒙之钟山(即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附近)。

  黄帝族迁到钟山一带后,与炎帝祝融族(祝融、蜀人实为同音互译词)开始交汇。
  从此,炎黄大战的序幕拉开了。
  祝融族当时比黄帝族强势。祝融在《山海经》中又叫朱厌一族。《山海经.西次二经》记载:“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据《山海图》复原图,小次山就在今青海南部四川交界处。蜀人(祝融)就是在这里遭受灭顶之灾的。
  经文此处的兽同族,前面已说过,不再多述。白首,其粤语就是巴蜀。由于民族读音的不同又可称般度,或称BOD。赤足,闽南语即夏族。而南方话z、c不分,朱厌就读成了蚩尤。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朱厌(蚩尤)的神话也出现在两河流域神话中。在两河流域苏美尔神话中,炎黄大战成了恩里尔与朱妖之战,二者情节也非常相同。而恩里尔,实为神雷的音译,而黄帝正是雷神。朱妖则完全是《山海经》中的朱厌的音译。可见蚩尤就是朱妖。既然蚩尤是朱妖,那么上古“蚩”肯定就读“朱”之音。蚩尤、朱厌、朱妖、蜀人jan、祝融五者完全是同音互译词。也就是说黄帝与蚩尤之战实际上是黄帝与蜀人之战!大战主战场就在今酒泉、贺兰山至甘肃南部、阿玛卿山这一地区。

  昌意迁到钟山一带后,还得给祝融开采玉石,供奉钟山之神祝融。昌意进献的玉瑛就是白玉膏。《西次三经》说:“峚(mì)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fèi)汤汤(shāng),黄帝是食是飨(xiǎng)。”可见当时大小统治者都喜欢服食白玉膏。
  这白玉膏是什么东西?当时大小统治者为什么喜欢?
  这白玉膏有点类似于晋代的五石散或赤石脂。古人认为服食赤石脂可以长生不老。如晋代的名士稽康、阮籍就经常服用,并自认名士风流。殊不知这玩意类似于现在的春药,吃了就会身体发热,性情亢奋。
  昌意到弱水后,生子韩流。韩流长大后娶了一个小四-----美女阿女(读娥女)。祝融族的后人此时是伯陵。伯陵此时成为了钟山的统治者,是为钟山神。他与韩流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伯陵可能是吃白玉膏吃多了,脑子发热,身体也发热。终于把持不定,趁韩流开采玉石之机和韩流的小四-----阿女发生了婚外情,并生下了三个私生子,是为鼓、延、殳三子。
  你这是写小说吧。
  绝对不是。
  因为《海内经》后面说了:“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shū)。”
  《海内经》前面说阿女是韩流之妻,后面说阿女是吴权之妻,可见吴权就是韩流。也就是说伯陵和韩流的小四----阿女发生了婚外情。

  为什么说阿女(娥女)是韩流的小四呢?
  据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黄帝)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曰女节,生青阳。次妃彤鱼氏,生夷鼓,一名苍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
  据《帝王世纪》,彤鱼氏为黄帝第三妃。彤鱼氏是什么意思?就是朝云氏,也就是祝融氏。同音互译而已。
  祝融氏不是祝融的老婆的意思吗?怎么又成了黄帝的小三?那是因为黄帝(实为韩流)的小三阿女(娥女)跟祝融私奔了。所以娥女(阿女)就成了祝融氏,也就是彤鱼氏。
  《帝王世纪》的记载大体是正确的,但这里它把夷鼓当成一人了。事实上据《山海经》,鼓、延(上古读夷)、殳是三人;并且《帝王世纪》把黄帝和黄帝之孙韩流混为一谈了。事实上阿女是韩流的老婆,私奔祝融后才叫彤鱼氏的。

  阿女既然是阿缘之妇,那么阿缘自然就是吴权了。可见阿、吴上古同音,读ngo或e.如阿房宫的阿,就读e,闽南话的吴就读ngo。但《山海经》没有直说,而是拐了一个弯。为什么?为尊者讳也。《山海经》称吴权为贰负。贰负,阿夫之同音互译词也。
  吴权老婆娥女与伯陵通奸,吴权自然不甘心戴这个帽子,就与“危”杀了伯陵。危是谁?就是羿。为什么?因为在粤语中,危与羿是同音字,都读ngai。
  由此我们发现 ,昌意之子韩流在东迁过程中,他的妻子娥女跑到了炎帝之孙伯陵怀抱,由此引发战争。 
  据《海内西经》说:“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系之山上木。” 贰负即阿夫之音译。窫窳,就是祝融(朝云)之音译。而危呢,粤语就是羿,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后羿。

  这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嫦娥,就是娥女。月,古指蟾蜍,而蟾蜍、窫窳、朝云、祝融古音为一。所以嫦娥奔月实指娥女私通祝融!但民间传说把嫦娥说成了后羿的妻子。这就是民间传说不能全信的原因。
  所以,从《山海经》看,娥女私奔祝融,韩流就与羿联手杀了祝融。炎帝见韩流杀了祝融,大怒,起兵活捉了韩流与羿,并将他们绑在疏属之山的大树上,饿死、晒死。
  战争最终以祝融族失败告终。据《海内经》:“祝融降居江水。”一个“降”字,说明祝融族失败了,退守到了今赣江一带。注意,上古江、赣同音。《海内经》此处的江水指湖北、江西一带的长江。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黄帝族占据了巴蜀一带。
  这段历史就是《蜀王本纪》所记的望帝私通鳖灵老婆的故事。但《蜀王本纪》的记载也有错误。

  《蜀王本纪》说:“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时蜀民稀少。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望帝去时子圭鸣,故蜀人悲子圭鸣而思望帝。”

  《蜀王本纪》明显采自民间传说,但民间传说完全走样了。望帝与鳖灵实际是黄帝和伯陵(巴人)的方言音译,杜宇也是祝融的方言音译。《蜀王本纪》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事实不是黄帝本人,而是黄帝孙子韩流与炎帝孙蜀人(yi)伯陵(巴人)间的战争;不是黄帝族的韩流私通伯陵的老婆,而是伯陵私通黄帝族韩流的老婆;杜宇不是望帝而是朝云伯陵;故事的结局并不是望帝跑了,而是伯陵被杀了。
  所谓的杜宇、朝云、窫窳、朱厌、洞穴、朱妖、蚩尤,都是源于不同民族对“蜀人”一词的音译。
  虽然如此,但民间神话也不是空穴来风的。至少它表明了黄帝(望帝)与伯陵之间有一场关于女人的纠葛,而且望帝(黄帝)占据了巴蜀。从这一点上看,《蜀王本纪》与《山海经》的记载是相符的。只是在具体细节上出了纰漏。

  从《海内西经》看,韩流与羿杀了朝云国(祝融国、蜀人国)伯陵后,显然是触犯了炎帝的核心利益。炎帝大怒,就出兵攻伐韩流和羿,最终将羿与贰负吴权(韩流)绑在疏属山的大树上。这一点,似已得到部分证实。汉宣帝时,陕西上郡采石,岩石崩塌,下面现一石室,里面壁画有反缚盗械人。刘秀在《上山海经表》时说:“时臣秀父向为谏议大夫,言此贰负之臣也。诏问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经》对。”以此史实来看,《山海经》所记实不为谬。
  祝融被杀,身负重伤,炎帝很是伤心。《海内西经》载:“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zhá)窳(yú)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海内西经》说有六巫造不死之药以图抢救窫窳(祝融、伯陵)。在上古,巫的地位非同一般,地位不在“神”之下,也就是说此六巫之地位至少是与伯陵、韩流相当的。祝融(窫窳)的战伤能引起六巫重视,并环绕祝融,造不死药以图抢救。此六巫是谁?彭巫,即橎木也;抵巫即帝巫也;阳巫,即阳木也;履巫,即雷巫也;凡巫,即黄巫也。相巫,即湘巫也。谁有能耐吩咐六巫?此非炎帝莫属。从这一点亦可以看出祝融(伯陵)当时声威的显赫。

  《山海经.海内经》对这场炎黄大战完全是白描手法,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其实这场大战相当残酷。整个战争持续了至少五代人,从祝融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共工、术器、噎鸣和夸父时期,历时100多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海经》揭示嫦娥并没有奔月,她才是炎黄之战的祸根!
【原创】蓝蚂蚁神说.娃娃解读《山海经》(十)
狗年狗趣
古蜀文明背后的外星身影——破解中国古代神话的另类密码
帝禹山河图的个人门户
《山海经》里有情色内容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