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前塘

常熟老地标之二十五——

                                      

   苏州的七里山塘名震江南,自古有“姑苏第一名街”之称,连乾隆皇帝也去那儿“山塘寻胜”。忽然想起,我们常熟也有一条十里山塘,虽然论繁华,它难与苏州的比肩,但论风物人文,那可是各有千秋,自有它不同寻常、耐人寻胜之处。

常熟的山塘,当地人大都称为“山前塘”,也有连河边的山前街,统称为“山前塘岸”的。县志上说,出县城而西,“泄水塘自西来会,白龙港自虞山之阴来会,抵湖桥汇为山前塘,……山塘东流,有拂水桥、程家桥、殿桥,东抵阜成门水关,约十四里”。它河街相依,自始至终与十里虞山伴行,一如既望和千顷尚湖呼应,山色延词客,波光写丽人,这样的一条山塘,怎会不留下那些文人高士的身影?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元代的大画家黄公望。这位元四家之首的“大痴”,将近五十岁时绝了仕途之望,隐居在虞山西麓的小山头专心画画。有人说他晚上趁着月色出西门,乘了条小船在山塘里沿着虞山巡游,到了湖桥后又往回行,却把一个装满酒的瓶子用长绳系着拖在船尾,船回到虞山齐女墓下,“牵绳取瓶,绳断,抚掌大笑,声振山谷”。依我看,这位“黄大痴”是在山前塘里看山看痴了,白天看不够,又在晚上趁着月色看,看山的目的,就是为了画山。你看那幅最著名的《富春山居图》,画里山峰起伏,林峦蜿蜒,平岗连绵,远水如镜,那全景怎么看,都有舟行山前塘,青山依次看的影子。

那位“东南文宗”钱谦益也不逊色,虽然他比黄公望晚了三百年,已到了明代后期。除了在城区有祖宅,他在西门外虞山剑门下,还有一座别墅叫拂水山庄。那时西门外还没有平直的大路可走,去拂水山庄都是走山前塘的水路。年轻的时候,钱谦益远离市嚣,在拂水山庄钻研学问,许多有抱负的青年学子,如瞿式耜、毛晋等,都曾在山前塘吱呀的橹声中一路西行,去山庄拜谒钱谦益为师。待到他六十岁时,那拂水山庄更成了钱谦益“度蜜月”的藏娇之处。那年六月,他以匹嫡之礼迎娶二十四岁的柳如是进城区家门,可据史载,他在之前的正月里,就已暗渡陈仓,“偕河东君宿拂水山庄”了。可以想见,那时的一老一少,白发红颜,乘舟去山庄是何等欢悦,正如柳如是诗中所述:“秋水春衫憺暮愁,船窗笑语近红楼。多情落日依兰棹,无借轻云傍彩舟”。山前塘中,碧水青山,兰棹彩舟,羡杀多少古今骚客文人!

但山前塘中也有落寞的身影,那是在钱谦益之后又将三百年,清末的罢黜宰相翁同龢。自他在戊戌变法中被革职回常后,他就“以山居为主”,那个山居,就是虞山白鸽峰下,紧靠山前塘的丙舍瓶庐。翁同龢隐居后,那山前塘反倒热闹了,不时有大船小艇、画舫扁舟驶向瓶庐,那船上有状元张謇,有和尚药龛,还有那些邑中名士,翁氏宗亲,都陆续到瓶庐探望。不过翁同龢更多的时候,是独自息影山林,药龛和尚说他是“到今且束旋乾手,濯足西湖伴石眠”,他喜爱在山前塘边,看“山卉秾如锦,湖船静似鸥”。喜爱在寂无一人的时候,扁舟一叶,划过十里山塘,到福山去买几尾刀鱼,上南门去喝一杯清茶。也许,正是那山前塘里的碧水清波,多少洗去些他忧国思君的丝丝愁绪。

然而,山塘十里,并不只归那些高士名人独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条既富民俗风情,又有乡野气息的塘河水街。

它北依翠屏迭嶂的青山,南临水光一色的平湖。冬无厉风,夏有波凉。塘河南侧,有湖田烟柳,渔歌互答;塘河北侧,是驳岸长街,鸡犬相闻。那塘河上的四座石拱桥,造型高古,每一桥畔都各有风情,也形成了山前塘不同地段的不同特色。

先说山塘最西头的那座湖桥。那地方相对比较偏僻,而景色则尤为开阔疏朗。虞山十八景之一“湖桥串月”大家都熟悉,这里不再赘述,但黄公望最喜湖桥,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传说他有一阵每逢月夜,都要坐在三孔高拱的湖桥顶上清饮独吟。酒瓶既空,随手投掷桥下水中,日久天长,桥下的酒瓶把那一段的山前塘都填起了。而我,也曾寻迹到湖桥的原址边,塘河里的酒瓶当然再无踪影,可我似乎找到了黄大痴偏爱湖桥的原因:那里地势高旷,如站在湖桥顶上向东而望,左前方是巍巍虞山,右前面是浩浩尚湖,中间一条山塘,波光粼粼,岸柳依依——好一个湖山月色图的绝佳取景处!

如果说山前塘的西端湖桥相对僻静,一片田野气息,那山前塘东端的甸桥,就异常热闹,具有古镇街市的遗韵。

当然这是上世纪中页的景象。那甸桥原名殿桥,后来因桥南连接尚湖之滨的湖甸,民国时改为甸桥,俗称头条桥。这甸桥一段的山前塘河,两岸都有街道,尤其是塘河北岸的山前街东段,更是栉比的房屋夹着一条窄街。这里既是大小湖甸的渔民、农人和山南的山民进城回乡的必经要道,又有城里市眷、东乡香客祖师进香的上船码头。狭窄的街道两旁,门闼挑窗式的小店一家接一家,有铁匠铺、裁缝铺、剃头店、点心店,农具渔具店,竹木杂货店等,更多的,是锡铂香烛店。每逢从大壩桥南来的拖轮船队急转弯钻过甸桥桥洞,进入山前塘逶迤西去时,河中汽笛声声,桥下船篙横飞,桥上行人匆匆,街里市声嘈杂,那就真有一点儿清明上河图的味道了。

不过山前街的热闹地段并不太长,沿山前塘再往西里把路,枕河人家渐次减少,山前街就慢慢变成了半边街,一边是塘河,一边是村居民房。长街沿山塘绵延西去,直达虞山祖师寺庙下的烧香浜。山野与湖甸的气息在这条街上相融,各类手艺工匠和山民农人在这条街上谐居。喧嚣的市声渐远,乡野的气氛相接,但这又何尝不是游人得以享受的另一种情调呢?

头条桥过后三里就是二条桥,大名叫程家桥。相传是桥畔原有明代工部尚书程宗的祠墓,桥因此得名。这儿应该是整个山前塘岸的一个节点。桥北有与山前街垂直,连通虞山维摩寺的上山路,桥南有从山塘河分支的金家港,以前过尚湖的船只都从这儿扬帆南去。但幼时作为游人的我,却只为这儿散发的诱人香味而留下深刻印象。原来,二条桥一带是素有盛名的“山前豆腐干”原产地,传统的豆腐干作坊遍布在河边街后。旧时的山前豆腐干,有荤有素,荤的有野鸡腐干、火腿腐干、虾米腐干,制法精工,滋味独特。如今是只剩素的豆腐干了,但正宗的山前素腐干仍有它独到之处:大小一寸见方,薄如碗边,糙白无瑕。咀嚼之间,筋道适口,似乎仍能品到山坳间松花的清香和蕈菇的鲜美。有心人如想一尝真品,山前塘岸二条桥,寻觅之间自有收获。

山前街上寻寻觅觅,一路行来又是三里,就到了三条桥,那更是山前塘岸具有标致性的民俗风情驻留之地了。三条桥大名拂水桥,这是因为地临山顶拂水晴岩下面,但它的名声远扬,却是为了桥西有个直指山巅的小河浜——烧香浜。这儿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沿习了几百年的,四乡八镇的香客上祖师山顶烧香拜佛的集中始发地。

塘河中香船塞满,岸街上人头挤挤。我市文史前辈戈正明先生曾生动描述了当时山前塘边的情形,他说小时候“曾多次看拜香,只见山前街上,人流如潮,中间夹着一队队拜香队,多为少男少女,身穿白袍,头戴珠冠,一手托着拜凳,一手敲着馨子木鱼,口诵经卷,且走且舞,往往引来一片喝彩之声。……当进香队伍到达烧香浜以后,前面就来到上山之处,这是一大片空旷之地,称为'号地’,但见到处都是一个个撑着白布篷的摊位,有卖香烛的,有卖山前豆腐干、粽子糖的,有卖'唤’的,有卖荸荠、甘蔗的等等,十分热闹。大家买过小吃之后,就陆续沿着俗称霸王鞭的羊肠小道鱼贯上山。”

如今,我再次来到三条桥。桥西的烧香浜已差不多填没了,只剩下仅容得下一个船坊的浜梢,但山前塘河和烧香浜转角处的街面,也就是山前街的最末尾,却依然特别宽广。街边的一位老婆婆告诉我说:“怎么可以不宽呢?每到三月三,这儿依旧热闹,那街面上各种小摊小贩把整条街都挤满了,最多是香烛摊,还有烘山芋、盐草头、豆腐唤、咸香椿、瓜子炒货、山水时鲜。当然了,还有正宗的山前豆腐干!到时,你可得来啊。”

……

呵,山前塘,一条远古的河,一条风情的街。古韵濯濯,今风淳淳。如果说,从东到西的山前塘流淌的是一部乐曲,那么它的旋律是如此丰富多彩:起头的章节热烈厚重,中段大部分是舒缓轻扬,但其中又不乏高潮迭起、音色亢奋的亮点,最后的结尾是遗音袅袅,渐行渐远。

听说,有关方面正考虑把它纳入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的一条观光旅游带,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山前塘,它会奏响更华丽的乐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哪(好)玩|苏州20个人少景美的好地方
尚湖风情
154 江南福地-常熟(3)
常熟尚湖导游词
走过常熟(虞山剑门)
山塘街十八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