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漆器:捉刀代笔现花容

 



 

剔红 ,漆器工艺的一种,即雕红漆。明曹昭《格古要论·剔红》:“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朱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

 

 






 

明黄成《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剔红》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其法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形成非常厚的漆膜,当它呈现出牛皮糖的状态时工匠再在漆层上绘出图案纹饰,然后趁着不沾刀的时候用刻刀通过刺、铲、钩等手法刻成浮雕,彻底干燥后再行打磨,是为成器。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华美富丽。

 

 



 


 


 

制作剔红的“火候”很难掌握,等它干透了就剔不动了,过黏又沾刀。必须在既不沾刀又不脆的时候迅速把纹样剔成,所以给工匠留出的时间并不充裕。

 




 

 

在中国漆工艺中,剔红制品的制作工序可谓最多,制作周期亦为最长,艺术表现力最为突出。雕漆颜色以朱红色为主,鲜红艳丽、喜气洋洋,中国历代帝王有用之点缀宫廷的惯例。


 

 

 

 
 

 

历史上,明成祖朱棣和清朝的雍正、乾隆这三帝都酷爱剔红,剔红工艺在这三朝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永乐帝特在北京果园厂敕建漆器作坊,将剔红工艺中心从南方移到北方,使剔红艺术达到历史巅峰。

 


 

 

 

而根据漆色的不同,有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红器最多见。元代雕漆在唐宋雕漆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形成名家辈出的局面,张成、杨茂、张敏德均为技艺高超的制漆巨匠,浙江嘉兴为雕漆的制作中心。

 

 


 

“剔犀”是以红黑二色的大漆相间涂层后再雕剔图案,所以刀口断面会呈现双色的线纹,极雅致。

 




 

 

“剔彩”是在胎型上有意识地分涂上五彩大漆,干后雕刻时,利用涂漆层不同的色泽和刻层的深浅不同,达到“红花绿叶,黄心黑石”的彩色浮雕效果。

 



 

 





 

 

元代的雕漆作品既有出土的,也有传世的,国内收藏的元代雕漆数量极为有限,有相当一部分流失到了海外。元代雕漆共有剔红、剔黑和剔犀3个品种,其中以剔红为最多;形制有圆盒、长方盒、圆盘、八方盘、葵瓣盘、樽等,以盘、盒居多;装饰图案有花卉、山水、人物和花鸟等。

 

 

 

 






 

 










 

 

 



 


 

 

 

以山水为题材的作品,一般刻有3种不同形式的锦纹,以突出自然界的不同景物,天空以窄而细长的单线刻画,类似并联的回纹,犹如碧蓝的天空点缀着朵朵白云;水纹由流畅弯曲的线条组成,似流动不息的滚滚波浪;陆地由方格或斜方格作轮廓,格内刻八瓣形小花朵,似繁花遍地。这3种锦纹又分别简称为天锦、地锦、水锦,在不同的空间背景下,雕刻出楼阁、人物,以表现洒脱、超凡的文人士大夫形象为主。

 

 





 

 

 






 


剔红在北京通称雕漆(含义比剔红更广,剔黄、剔黑、剔彩等也都包括在内),即用笼罩调银朱,在漆器眙骨上层层积累,到一个相当厚度,然后用刀雕刻出花纹的做法。

 

 









 

从剔红花纹刀口的断面,有时可以看出施漆的道数,但不容易数得精确。明清时期,剔红有肉薄道数较少的,也有多到五六十道乃至百道以上的。

 





 

 

另一方而每道漆层的厚薄,各器也有出入,因而古代剔红实物,厚薄很不一致。明代雕漆,尤其是明早期的雕漆,花纹尚肥腴饱满,漆层薄了是刻不出来的。漆层厚,费工又费料,速成求售的制品是不可能这样做的。剔红漆色有深红近于紫色的,有正红的,有色浅而略呈黄色的,自以颜色纯正、光泽明亮者为上。至于刀工的精粗优劣,出入就更大了。

 



 















鉴别剔红真伪的主要方法:
  
    一看包浆,一件剔红器作旧的手法无论多么高明,漆皮入手的感觉绝对不同:
真品即使保养再好,几百、上千年的空气氧化以及烟熏火燎依然会在表面留下一层包浆;
而用草酸作出的包浆触手轻滑浮躁,放大镜下观察甚至能看到鲜艳的红漆。
  





    二看底胎:时下伪剔红绝大部分使用聚酯乙烯之类的塑料为胎,这在古代是不可能的。
  

 



 


    三看款识:事实上,绝大部分剔红都无款,包括清宫造办处"油漆作"的真品。
有款识的分两类,明代宣德年以前是在剔红器底部用针划出款识,这叫“针划款”
;宣德之后采用刀刻楷书年号,然后填金,叫“填金款”。

 

 

 





 

 



在收藏剔红工艺品时应进行有效的保养,才能使其长久保持艺术风采。
剔红属于漆器,对干湿度非常敏感,保存难度较大,15-18摄氏度,湿度在55%左右最为适合,
太干了容易裂,太湿了容易长毛。如果所处环境过于干燥则可以用保鲜膜将漆器包起来加以保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令人心醉的古代奢侈艺术品“剔红”
四招鉴别剔红真伪(图)
国漆文化||乾隆最爱之剔红漆器(第016期)
中國藝術品收藏鑒賞百科全書| 漆器
明代漆器的特点
清朝不同年代龙纹漆器(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