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产妇跳楼自杀,每个人都该知道的真相


原创 2017-09-06 幸知在线 潘幸知

文/幸知在线 王二丫


8月31日晚,第一次生孩子的陕西绥德县女子马某,被临产痛苦折磨约10个小时后,从分娩中心的待产室走至备用手术室,从5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即将27周岁的生命。她一同带走的,还有腹中胎儿。


导致这一悲剧的原因何在?目前,真相还远没有到来。最有发言权的当事人,已经带着未出生的胎儿离开了人世。但是,这件事情折射出来的其他真相,却值得我们每个人审视、深思。

事件回顾


9月3日,陕西榆林市第一医院的绥德院区先在微博发布声明,称26岁的马某于8月30日入院待产,31日生产期间其因疼痛多次向家属要求剖宫产,医院也向家属提出剖宫产建议,均被家属拒绝,最终产妇情绪失控,跳楼身亡。


9月3日,马某丈夫延某在网上发布声明,推翻院方说法。声明称,在产妇提出剖宫产要求时,作为家属,自己已经同意,但医生说孩子马上就要生了,不需要剖腹产。


9月5日深夜,医院再次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关于8.31产妇跳楼事件有关情况的再次说明》,称马某与家属沟通被拒绝,期间两次“下跪”。随后关于这一事件的网络信息中,大范围出现“产妇跪求剖腹产被拒后跳楼”的字样。


9月6日,媒体披露马某的母亲接受采访时的说法:8月31日10时许,女儿第一次走产房,疼得站不定了;第二次出来,说还疼痛。她说,女儿是疼得准备蹲下但又蹲不下来,“不小心”就跪下了,“女儿最后一次从产房出来,我们还强调,万一不行了就剖腹产,但医生说,现在已经不需要剖腹产了,顺产也到时间了。”过了一会儿,医生出来,说产妇不见了。


9月6日,陕西榆林一院再次就待产孕妇坠楼事件发布说明,并公布视频监控画面。监控画面中有马某丈夫搀扶马某走动的画面及马某下蹲(跪)画面。


9月6日,媒体报道称,马某的主治医师李瑞琴在事件发生后,已经被停职,目前正全力配合警方调查。



01

每个人谈论事件时,都会投射自己


最初得知这个事件,是基于院方发布的声明。很多媒体在报道中用了这样的表述:


“产妇因跪求家属要求剖宫产,医院也向家属提出剖宫产建议,均被家属拒绝,最终产妇情绪失控,跳楼身亡。”


微博评论,多数人都把矛头指向了产妇家属——恶婆婆、渣男,把女人当生育机器…… 与此同时,诸如“女人嫁错人到底有多可怕”“”比疼痛更绝望的,是没有选择”一类的爆文开始出现。


之后,随着更多信息的披露,大家对于这件事的看法逐渐分为两派。有人笃定地认为,就是家属冷血自私不同意签字剖,才会导致产妇跳楼,这家人就是罪人,现在又想向医院要求高额赔偿金。有的人会认为,医院为了保证顺产率不同意剖,医护人员没有重视产妇的情绪和状态,是医院在推卸责任。


对于公布的视频资料,同样一个孕妇跪地的画面,有的人会坚定地说,这就是她在下跪求丈夫同意让她剖腹产;有的人会说,这明明是疼痛难忍的下蹲姿势,不小心跪在地上了。


目前,谁都不知道真相到底如何,但大家都认为自己的判断合情合理。每个人对事件的态度,其实都在投射自己。这种投射,可能是自己对丈夫、婆婆的不满,可能是自己生孩子时对医护人员的不良感受。


一个女同事说,可能是家属为了省那几千块剖腹产的费用。——她家一个远房亲戚,媳妇生孩子时,医生临时说需要剖腹产得多交几千块钱,丈夫坚持让顺,后来顺产时孩子被憋着了,成了一个脑瘫儿。


一位已经当妈妈的女性说:“我不会因为医院拒绝剖腹产跳楼,而会因为丈夫和婆家拒绝剖腹产跳楼。” ——她在和丈夫闹矛盾,并且对婆婆有着强烈的不满。


另一个女性说:“肯定是男方家里想要二胎,怕剖腹产之后不好生二胎。”——她丈夫是北京人,家里好几套房,三代单传重男轻女,而她生的是个女儿,现在正被丈夫及公婆逼着生二胎。


也有一个朋友说:“肯定是医院在推卸责任,故意歪曲事实,是医院为了保证顺产率,才一直拖着不给剖的,现在又把责任使劲往出推。”——她当初羊水早破,入院时护士说可以顺也可以剖,她本能地认为顺产好,稀里糊涂签完字等着顺产。结果,催产针打了两天两夜没反应,医生一直说胎心正常,还可以再等等。后来,因为家里有妇产科医生,觉得继续等下去风险太大,这才不顾医生规劝要求剖。孩子出来时已经憋得全身严重黑紫,进了抢救室。而她,至今想起来就后怕,后来又听朋友说,现在三甲医院都有顺产率的要求,所以医生更倾向于让人顺产。


另一个朋友说:“医生其实很冤枉,整个操作过程都是合规的,产妇没有明显的剖腹产指征,胎心监测正常。同时好几个产妇在待产,不可能一直盯着一个人。再说,现在的家属,谁敢惹。家属说了能顺就顺,医生敢剖吗?”——她是一名妇产科医生,曾经在实施剖腹产手术中遇到产妇羊水栓塞,抢救无效死亡,家属带着花圈到医院静坐一周,点名要找她要说法。从那以后,她离开了妇产科,被调到了B超室。


以上这些,都是我从身边同事朋友亲人的真实信息。当一个轰动性的事件发生时,每一个参与讨论的人,其实都在把自己定位到事件中。事情演变为事件,最终成为每个人释放情绪的场域。在这个场域内,我们会表达自己曾经遭受或者正在遭受的委屈、愤怒、不满和担忧,希望通过“恶人”的被惩罚,来获得心灵上的慰藉。


更进一步,我们会希望通过讨论、通过对真相的追问,督促制度的完善、唤起大家对某个群体、某类事件的重视,以此来获得安全感。这种全民的自我带入和投射,即形成舆论热潮,客观上会促进真相调查的进展和社会制度的完善。


02

一个意外的悲剧,一次悲剧的“意外”


在全社会的关注下,这起事件的很多细节仍然不断被披露,后续进展也处于持续更新中。此时,我们无法凭猜测对事件定性,因为任何猜测,都会带来进一步的伤害。


但是,不论事件最后的定性是什么,可以肯定,这是一起让人心痛的悲剧。


情感咨询师王君兰,曾经也是一名医生,在医院工作十几年。在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王君兰老师首先感觉到的是震惊和心痛。她说,无论是作为一名医生,还是作为一个生过孩子的女人,这种事情,绝对都是“意料之外”的。谁也无法想象,一个即将临盆的产妇,会带着即将出生的孩子做出这样的选择。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起悲剧事件,绝对是一个“意外”——无论是对医院,还是对家属来说,都是在意料之外的。这样的表述,并不是对事件的定性,不是为了替某一方开脱,而只是客观地来描述当事各方的心理感受


一个人,在面对非常严重的意外事件时,通常会有什么表现?难过、恐惧、慌乱……然后,会本能地采取自保的行动。


高级情感咨询师周劲松,在幸知分答社区回复用户提问时曾经说到,人有两个原始恐惧,一个是怕死,一个是怕疯,说到底,都是害怕失去控制。一旦失去控制,就会自动进入受害者模式。


从公开报道中,我们看到的医院方面的声明和行动,其实隐藏着恐慌的情绪和自保的措施,不管事件本身问题出在哪儿,医院率先开启了“受害者模式”。在医患关系现状的大背景下,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却很容易在客观上增加事件的复杂性。


家属的心理感受,我们无法真正去体会。不论丈夫和婆婆是否真的把女人当成生育机器,至少,在他们的认知里,女人生孩子都是会疼的,但是疼到跳楼,却是完全超乎他们想象的。所以,出现这样的意外和失控,他们一样会面临巨大的悲痛和慌乱。至于家属有没有医闹,目前还不得而知。逝者的丈夫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自己完全懵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03

悲剧之后,如何安放我们的恐慌和焦虑


这起悲剧,之所以会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除了事件本身的“意料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生育这件事,事关千家万户。


每一个将来会生孩子的女人、每一个生过孩子的女人、每一个将来要和女人生孩子的男人、每一个妇产科的医护人员……都会本能地去关注。


这次意外带来的社会焦虑和恐慌,最先波及的人群,应该是目前正在备孕、怀孕甚至待产的女性。对疼痛的恐惧、对家人的质疑、对医院的不信任,这些都可能成为孕产妇不安的心理因素——


生孩子真的会把人疼死吗?

如果我疼得受不了想剖腹产,丈夫和婆婆会不会反对?

医生是不是只听家属的,完全不考虑我的意见?

进入产房,我就是去人身自由、只能听天由命了吗?

……


孕产妇的焦虑,都需要亲人、医生给予耐心的澄清。当然,这次事件之后,有律师从《侵权责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角度指出,医院应以患者自决权为重,尊重产妇意愿。


医生对医患关系的焦虑,可能是事件的诱因,这份焦虑也可能在事件之后进一步强化。如果最终的调查结果,医护人员本身没有明显的过错,那么,家属、公众以及媒体的态度,对今后医患关系的走向,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希望那个时候,每个人的言行中,都可以多一份理性,分清楚情绪和事实。


更多的社会焦虑,表现为对女性权益的讨论。


女人不是生育机器,这句话,很多人都在说,也都在口头上表示认同。但是,这次事件却唤起了前所未有的反思:女性怎样才能不成为生育机器?女性在孕育生产过程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小范围调查之后发现,已婚已育的女性,都题到了两个词——心理和尊严


怀孕的时候,家人对孕妇说的最多的几句话:你今天吃什么,你明天想吃什么;你不吃哪来的营养;你要少吃垃圾食品;你要早睡早起,不能再熬夜了……


很少有家人会主动问:你今天心情怎么样?你需要我今天陪你做什么?你今天想去哪里玩……现实就是这样,很多家庭,对孕妇身体的关注,远远胜过对心理的关注。


小乔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了,回想起自己的顺产经历,她说的最多的不是疼,而是独自躺在待产室的孤独和无助。那个时候,她多么希望待产室的护士能给她一些鼓励。


而护士在旁边嗑瓜子,听到她疼得哼哼了,直接说:“你快别哼哼了,还早着呢,真正的疼还在后面。你老公都在外面睡得打呼噜了,你还不赶紧睡!”那一刻,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冰冷和绝望。孩子出生后,尽管丈夫也算尽心尽力,但一想到护士说的那句“你老公都在外面睡得打呼噜了”,她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想离婚。


小羽两年前在北京某三甲医院生孩子,现在回想起来,她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当自己赤裸着躺在产床上时,两腿分开,正对着产房的门,而那个门一直开着,每当有人进出,门上的布帘都会飘起来,她觉得自己的隐私部门一览无余。她央求医生帮忙让她换个产床,得到的回应是:“都是来生孩子的,谁顾得上看你,踏实待着吧!”小羽说,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生育机器。产床下放着一个大桶,她就那样躺着,医生护士忙着顾不上她,她就在心里暗自担心孩子出来会不会掉到桶里摔死。


小楚的儿子如今快上幼儿园了,现在回想起生孩子的过程,她不再像两年前那样,极力去形容那种无法言说的痛,而只记得,她疼得受不了要求剖腹产,她的妈妈哭着去求医生给她剖,但因为她的婆婆和丈夫坚持要她顺,医生也觉得没有剖腹产指征,拒绝剖。后来,顺产了,母子平安,但因为胎儿过大,阴道撕裂严重。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一个女人生孩子的时候,除了忍受疼痛,还要承受失去尊严感带来的心灵创伤。


说到生孩子的疼,很多人会提到无痛分娩。在榆林产妇跳楼事件发生后,有医务工作者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无痛分娩之所以没有得到大范围普及,主要是政策原因和缺乏麻醉师的客观困难所致。


无痛分娩,需要麻醉医生在产妇分娩过程中,持续监护产妇情况,工作时间较长,劳动强度极大,很多综合医院不一定具有足够的麻醉师来承担这项工作,而且一些地区甚至没有把无痛分娩列入医疗服务收费目录,使得医院无所适从。


这背后,是体制机制的原因。我们的政策的制定者,基于某种社会共识,默认了产妇的疼痛是可以被忽视,不足以因此动用政策力量去强力推广无痛分娩——生孩子嘛,哪有不疼的,几千年了,女人都能忍过来了,现在有啥不能忍的,疼又疼不死人。


可是,今天的社会现实不一样了,女性孕育孩子的背景也不同了。很多职场女性,在整个怀孕过程中,不得不一直坐在那里,没有体力劳动,缺乏必要的运动,本身就不利于顺产。另外,生活条件的改善,人对疼痛的耐受力也会减弱。这些,都应该成为关注女性生育问题时被考量的因素。 


最后,希望这次事件带来的焦虑,能推动某种进步。


惟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剖宫产有何害处? 令产妇轻生的痛点到底是什么?
又一医院再度回应产妇坠亡事件 当地卫计局介入调查
“产妇跳楼事件”追踪:主治医生被停职配合调查
致命的顺产——写在绥德产妇跳楼事件之后
“择日生子”悲喜剧
中国剖宫产比例畸高:产妇迷信“生辰八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