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05
 莫泊桑的小说名作《项链》易给人技巧性太强的印象,表现之一:玛蒂尔德丢项链之后没及时向朋友说明真相。这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处,此处似乎确有斧凿的痕迹——作者为了使情节按自己预想的那样发展而有意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紧接着便是十年苦难生活。有人说若她如实相告不就能免去苦难了吗?事实果真如此吗?
  当时玛蒂尔德如果向佛来思节夫人说明真相,可能她只需向佛来思节夫人赔五百法郎,二人依然是好朋友。这是最理想的结局。但不幸的是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从小说中反映的情况来看,佛来思节夫人虽然家境比玛蒂尔德优裕高贵的多,但她也是爱慕虚荣的典型,而且比玛蒂尔德有过之而无不及。玛蒂尔德为什么看望她一次回家便“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整天地哭泣”?不难推测,一定是玛蒂尔德看到了佛来思节夫人生活奢华的一面自叹不如而痛苦,或者可以说是佛来思节夫人有意向玛蒂尔德炫耀刺激了她,这从玛蒂尔德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将整盒首饰拿出来任其挑选的“慷慨’’表现也能看出。而这种炫耀很大程度上能带给她满足感和优越感,为此她不惜以假充真。如果朋友知道她的首饰是假的还会艳羡她吗?她的名誉不会受损吗?她还如何在上流社会立足?别人还会看得起她吗?佛来思节夫人因此而让玛蒂尔德赔她真项链完全有可能。小说中写到玛蒂尔德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带着一种不满意的神情说:“你应当早一点还我,也许我早就要用它了。”晚还一个星期便如此不满,可见她并非宽容大度之人。如果知道项链丢失,她的表现又将如何呢?有人说小说结尾佛来思节夫人被玛蒂尔德打动,足以说明她心肠软、善良。应该能原谅玛蒂尔德丢项链一事。也许有这种可能,但别忘记,那已是时过境迁,得知玛蒂尔德的遭遇,是人都会同情,但若当时说出真相却未必打动佛来思节夫人,恐怕玛蒂尔德十年苦难生活仍然不可避免。但这并不是最差的结果。更糟的是佛来思节夫人完全可以以不相信钻石项链丢失为由控告玛蒂尔德诈骗而使她入狱。这种可能性也存在,因为文中玛蒂尔德确实担心:“她不会把她的朋友当做一个贼吗?”玛蒂尔德天真单纯根本没想到那会是假项链。她不愿失信于朋友,名誉受损,怕受朋友指责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她不敢向朋友说出真相。虽然是朋友却不是知己,她不知道自己的朋友会做什么,“如果她发觉是件替代品,她会怎样想呢?会怎样说呢?”朋友之间连最起码的信任也没有,出了事不可能向朋友求助。玛蒂尔德作为一个小人物,在灾难面前只能尽量小心翼翼的减少损失、维护自尊。
  再从玛蒂尔德的道德层面来看,玛蒂尔德自尊,讲信誉。这一点有着当时时代人文环境的影响,并不只有玛蒂尔德如
  此。读过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都不会忘记,出身卑微的冉阿让信守承诺领养了沦落为*女的穷苦女工芳汀的女儿,将其养大成人,直到结婚成家,堪称道德楷模。如果说这是虚构的小说人物有夸张成分,那么众所周知,巴尔扎克拼命写作主要是为还债,经过巨大的努力他终于成功了。他们都不是上流社会的人物,但都有自己的做人准则,他们的道德境界也许比某些出身高贵的人要好过几百倍。玛蒂尔德也是如此,丢掉项链后,没有赖账,没有逃跑,没有自杀,而是勇敢的承担责任,直面人生的苦难。她用诚信自立于世,维护尊严,这里毫无夸张之嫌,正是玛蒂尔德道德光华闪耀之处。她虽然忍受着家庭的贫困,精神的折磨,而且十年苦难生活已使她彻底失去了青春、优雅与憧憬,但她还清了债务,心满意足,一身轻松,一切苦难对她而言都是值得的。她对得起朋友,她守住了自己的道德底线。丢了东西则赔,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她不是不讲信义的骗子,也不是临难而逃的懦夫,她虽然是一个弱女子,但与丈夫同甘共苦,携手战胜苦难,她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现代人反而有些不理解她了,借了不还都可以,何况是丢,更是名正言顺的拖欠,又有什么大不了。这恰恰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的道德水准不是提高而是下降了,可悲可叹!    最后当玛蒂尔德抱着坦然满足的心态鼓起勇气向朋友说明真相时她周身闪烁着动人的光辉,那是人的尊严、诚信与良知的光辉,然而她不知道更大的打击正在等待着她,假项链的事实让她十年的艰辛付出一瞬间化为零。这篇小说真正的悲剧性恰在这里。因此对玛蒂尔德进行道德批判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她并没有重大的道德缺陷,很多人爱慕虚荣、追求奢华享乐,但这并不是罪过。又有几人能做到如玛蒂尔德般诚信勇敢呢?同时,社会的不合理性也悄然显现——像佛来思节夫人那样虚伪世故的人可以衣食无忧地过着优裕生活,而像玛蒂尔德这样天真单纯、诚信勇敢的人却只能挣扎在苦难里。故而,玛蒂尔德丢项链后说不说明真相结果可能是一样的,人性和社会的双重压迫使她永无出头之日。
  纪德曾说:“我们之所以把莫泊桑看作一个真正的大师,  我想就是因为他对自己几乎完全不关心……他看清了世界,  并略略显得有些悲观地给我们写了出来。”的确如此,如果莫  泊桑让玛蒂尔德和佛来思节夫人因丢项链而发生正面冲突,  势必使小说主题局限于是非善恶的人性道德层面,他高妙的  放眼社会,含蓄却深刻地暴露社会问题,批判当时社会的不合  理性,巧妙地留给读者想象空间,耐人寻味。这里如果一定要  说是技巧,那也是高度艺术化的技巧,更是莫泊桑深邃思想、超凡才华的体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雷雨馨 莫泊桑《项链》续写 指导教师:布卡
解读莫泊桑《项链》:如果你没读懂玛蒂尔德的不幸,说明你还年轻
王开东:假如灰姑娘不漂亮,《项链》的悲剧能否避免?
史记 莫泊桑《项链》古文版
优秀教案 项链
美,不应当成为另一种枷锁,读莫泊桑《项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