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闻中先生:祭祀,是彻天彻地的行动
userphoto

2023.09.29 广东

关注

祭庄,不单单是霜降日的一场大典。从一个学人动念要来祭祀庄子,则行住坐卧,念兹在兹,无不是祭。及至十月下旬抵达庄子祠所在地蒙城,先期所见,也不是庄子,而是学人的相见,导师的晤面,是三日的学术活动,是朝徹的茶会。而后洒心去欲,游于无何有乡。人有觉德,许见庄公。

学术昌明,则人心有向,自性庄严,旋踵可见。故年年祭庄,延请四方有见之学者,共聚庄祠古蒙之地,担纲庄子学术会讲。学在明德,利见大人,则祭祀庄子,也是每个与祭者的天人际会。

癸卯秋季,祭庄嘉宾导师受连山先生之邀,以“祭祀庄子”为题,做一番学术的讨论与交流。得稿数篇,首期刊发的是书院导师、历年参与祭庄的闻中老师文章。老师就奥本海默谈到薄伽梵歌,就原人谈到梵天。祭祀,是一场彻天彻地的行动。

连山先生言:如何在古今之间,中西之间,人神之间,有无之间,来做真正的这种穿行和贯通,就是祭祀了。



▲ 闻中先生

《闻中先生:祭祀,是彻天彻地的行动》📖
🌳

闻中

先生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印古典思想研习者。主要著作有专著《梵学与道学》,译著《千岛语录》《行动瑜伽》《甘地传》,思想类游记《从大吉岭到克什米尔》等。


一、祭庄感受

最近,一部著名的电影在热映。那就是诺兰导演的《奥本海默》。

里面讲到了美国的科学家,也就是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人生。他受命去研究核武器,研究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这样一位受过很高的科学专业训练,又有着纯粹的自由主义与人文主义精神原则的科学家,接受这样的国家授命,奥本海默无疑是甚为沉痛而痛苦的,他的内心充满了挣扎。但是,后来他读懂了一种哲学,这就是《薄伽梵歌》里面的行动之道,也就是一种奇妙的祭祀哲学,他释然了!


电影中两次出现的《薄伽梵歌》句式

《薄伽梵歌》里面,讲述了一种关乎存在界的深处秘密,那就是“原人一原质”的二元关系。原人无限,原质无穷,但是,原人是不变的无限,原质是变化的无穷。最高原人即宇宙之主克里希那,原质则是整个存在界变化之物,包括了人类的身心世界。这所有的存在层面构成了一系列的完整的链条,这就是宇宙的祭祀之轮,由粗糙的原质,归回精微的原质,由精微的原质,归回个体原人,再由个体原人,归入宇宙原人——归于最高的神性。此一漫长的路径,用辨喜尊者的话来说,也可以称之为“圣化之旅”,他如此写道:

“更确切地说,我的理想可用寥寥数语来表达,那就是:向人们传扬他们的神性,以及如何让神性在生活的每一项活动当中显现出来。”


电影《奥本海默》中的场景

这种神性的亲证,就是藉着祭祀精神来完成的,即把客体最终返还其源头的行为,也就是所谓物质世界逐渐灵性化的祭祀之举,将其全然晋献给原人,或最高的原人——即宇宙之主克里希那。由此,整个生活就成了一系列连续的祭祀,一旦深入理解存在界的秘密,那就是:

“吠陀圣人们把祭祀活动作为宇宙祭祀的象征,目的在于提醒人们,生命的法则就是祭祀的法则。只有通过祭祀,而非通过享乐、聚敛、增加,人才能与生命和谐。我们越多地放弃,生命才越是简单,我们才越是接近宇宙和谐。”

而且,我们已经在《薄伽梵歌》中得知,在二元论的原质与原人的最后,必定是完成了不二论的境界。


▲ 闻中先生

大体言来,即正是通过这种祭祀的概念,《薄伽梵歌》把原质转换成了梵,而原人本身即是梵。换言之,在数论哲学与吠檀多之间,于逻辑上搭建起了一座神圣的桥梁,把经验界与超经验界贯通起来,也就是把二元论与不二论的绝对差异,消融在了这样一种行动的祭祀里面。

这种桥搭方式,若是追问到具体的人世行动,那就太多了,包括人类最高意义的宗教与世俗的事业,也包括最日常、最不起眼的行为。譬如,平日的扫地:

这一扫地的行为,就有一元论的扫地,有二元论的扫地,全在你的一心若何。一开始,扫地是对象化的举动,若是达成了忘我,则扫地就是一种合一。如果你是一位行动瑜伽士在扫地,扫地之行就会变成一种奉献,一种祭祀,从而成就为一种生命的修炼,最后达成了一元论意义上的合一。但是,若没有行动,你是你,物是物,尘埃当然还是外在的尘埃;若是通过行动,物与你,借由行动而默然合一。


《薄伽梵歌》

那么,行动在何处,究竟是在哪里转化了世界中一物一物的孤立存有,使之转化为同一个有大生命精神的整体?这一个问题甚为关键,我们试着去深入寻思,里面就藏着数论哲学与吠陀哲学的精义。我们在此暂不作细表,但是,肯定不仅仅是双手双脚在运动,肯定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不在焉的状态。而应是在一种忘我的专注中,完成了这样一种转化。即存在一个忘我的境界。这一点是真正的关键——于是,在心与物之间,或者说,在主体与客体之间,人们会发现一线天机在徐徐显露,一条独独属于人的独特路径,开辟出来,供人类来把握,从而将日常的行为,化为一个心灵的秘密境界。

换言之,数论与吠檀多综合的第一产物,其实就是这个“祭祀”哲学的观念,这一点在《薄伽梵歌》论述行动瑜伽之精神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就开始了谈论,直到第十五章“无上原人瑜伽”(Puruṣottamayoga)出现的宇宙大树,就达到了它的最高潮。开始是这样描述祭祀之巨轮的徐徐展开:

“众生来自食物,食物来自雨水,雨水来自祭祀,祭祀来自行动,行动来自创造者——梵天,梵天来自非人格的绝对者。”(3.14,3.15)


▲ 《薄伽梵歌》中的句子

但是,人类社会的结构之复杂,一点也不亚于人性的复杂,人类有心灵的自由,或散乱或专注,也归于人类的命运。这种自由可以行善,也可以作恶,于是善与恶的较量,就变成了社会生活的一种常态,也是人类内心生活一万年不变的主题。

关于善恶之战,在印度伟大的《薄伽梵歌》那里有深入的说明,而不要被表面的事物所惑,有最高的职责,深度的职责,也有肤浅的职责、小我围困的职责,这些都需要一些智慧来辨别。

人心借由正法的理解与确立,达成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为世人与社会的福祉而履行最高的职责,职责很多,需要构成一种精神与道德的秩序。而履行最高的职责,那是创造者的第一条诫命,这也是祭祀的本义之一。辨喜曾经说过,为他人服务,帮助他人,这就是宇宙的正法,而不是为了欲望,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誉与财富地位的升迁,只是为了救助苦难的世界,救助那些渐渐晦暗的人间正道与法则的复苏,这就是祭祀之道。

其中,最难的是心意。心意可以是我们的敌人,也可以是我们的朋友,心意控制好,就是朋友,心意控制不好,就是最大的敌人。

于是,在同一个战场上,其实有两场战争在发生:除了发生在人间眼睛明明可见的那一场世界之战,还有一场眼睛看不见的,发生在每一个战士的内心之战,——这就是《薄伽梵歌》一开始所讲的“dharma-kshetre kuru-kshetre”,既是“俱卢之野”,其实也是“正法之田”之意。而在电影当中,奥本海默就是《薄伽梵歌》里面的无比困惑的刹帝利战士阿周那,整个曼哈顿计划,吴宁视之为一个小小的俱卢之野,而美国与日本所代表的背后之价值世界,就是我们的内心对正法的理解与较量。


▲ 闻中先生与书院众导师,以清茶祭庄子

于是,行动与祭祀之道的原则确立起来,无非是三条:其一、在行动的原因上,彻底无私;其二、在行动的结果之期想当中,绝对无执着;其三、最后,就把所有的行动,无论成败得失,一起作为祭品,献给宇宙之主。

按照《薄伽梵歌》的行动哲学,这样的人就不会受业报,或罪恶的污染。正如莲叶虽然在水中,但不会被水打湿一样。因为,所有的行动都不是你的原人,而是在你的原质操控之下的你的感官,记着,循正法而行,在一切的金子所做的饰品当中,看到了纯粹的金子,在一切泥土制成的陶罐碗盘房子建筑里面,看到了唯一性的泥土,就像在万物当中,看到了本质的同一性一样,在婆罗门、流浪汉、狗、大象里面,都可以看到梵在闪光,万有齐物而平等。奥本海默熟悉《薄伽梵歌》,在电影里面,就有一节梵文本的《薄伽梵歌》的念诵,是他的女友拿出来的,奥本海默念出了第十一章的内容,《薄伽梵歌》说:

“…万道光芒,新天被无穷无尽的太阳照亮。……我变成了死神,世界的摧毁者。”

就此内容,在很多年以前,我不辞拙陋,将这里的整体启示,化做了一个通俗化的版本,大体言来,即主克里希那说:

“我是死亡,我是世界的强大毁灭者,我在这里是要毁灭所有这些人。即便你不参与这场战争,两军排列站立的所有战士,也都将不复存在。因此,你要站立起来,获得荣耀。你要战胜敌人,享受富饶的王国。我已经毁灭所有这些战士。阿周那啊,你只是我的一件工具。”(11.32-33)


电影《奥本海默》台词

克里希那说,他维系者,其实也是毁灭者。他是毁灭世界的那个时间之神,现在,正忙于杀死这些战士。即使没有阿周那,所有的战士也都会死去,一个也活不了。因此,阿周那最好的办法是站在战场上战斗,赢得作为刹帝利的荣耀,成为克里希那手中的工具(Nimitta matram bhava savyasachin)……

在克里希那的这种开示之下,阿周那彻底理解了,于是,他反身投入这一场摩诃婆罗多的大战,而几千年之后的奥本海默深深洞察该经典要旨,也释然了,作为观看者,作为求知者的我们,也一起释然,再也不会为表面的善恶之战、道德之战而迷惑,涉入的是深沉次的天人宇宙之哲学。换言之,这是一次祭祀行动,是一次伟大的行动哲学在人世间的兑现。

以上是我对《奥本海默》这部电影的观影之感受


电影《奥本海默》中的场景

而关系祭祀哲学或行动之道。不由地有了一些联想。这些年,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可能就去安徽蒙城的祭庄之事,每一年的霜降之期,有幸得连山先生之邀请,参加了一系列的论坛、雅集与祭祀,也非常有感触。每一次,众人言笑燕燕,其乐陶然忘机。

我曾就此而感发:“……所以,祭祀云云,我们当知道不是为了庄子,庄子是不稀罕这种记挂的,乃是为了提醒我们,为我们自己不被日常的生活所覆盖,故需要摆脱日常的一些举动。而祭祀就是尤为特别的一种举动。”

中国人不但要祭祀天地日月、名山大川,尤其还要祭祀祖先。前者是所有文明所共有的,而后者则是不共的特殊现象。

在我们这里,祖先有两类:一类是血缘的祖先,一类则是文化的祖先。这种祭祀本身,乃是一种返根溯源的精神性行为,以示不忘,在有时不免散乱的时间与空间当中,得到了个体意义上的安定。而庄子,就是我们的文化祖先,是我们中国人特别值得祭祀、值得记挂的共同对象。只要你对文化生有了一份深情,你就会怀念古典的历史,怀念这样光辉而又气象万千的人物曾在我们的时间当中之奇妙存在。对于一个古老的民族而言,这样的一种祭祀,远比血缘意义上的祭祀,拥有更盛大的意义。

当然,祭祀在印度的文化当中,在奥本海默的哲学里面,化为了一种暴力的依据,而在中国人的传统里面,则成就了一种文化的哲学。其中,哲学或有不同,而作为行动、作为一种生命的力量之唤醒,则是一致的。

二、祭庄叮嘱

对天地自然的祭祀,维系的是我们的天道精神;

对血缘祖先的祭祀,维系的是我们的家族精神;

而对文化祖先的祭祀,维系的则是我们的文化与文明的真精神,是华夏的灵魂。

故在蒙地祭祀庄子,就是对我们这些居住在文化河流之下游的后来者,对我们文化祖先的一种溯源、一种追根,通过祭祀,回到了古典文明与古典精神的现场,从而把时间的阻隔打破,旋其面目,与历代无数的庄子们欢聚一堂。


庚子年祭庄大典主献官:
闻中先生、连山先生、行其庭先生(左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
毁灭之神的献祭 奥本海默与《薄伽梵歌》
浅论、商朝的神话传说
数论
(34)[转载]薄伽梵歌
薄伽梵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