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人合一与中医文化

天人合一与中医文化

樊正伦
2012.7.22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被史学界公认的。在古罗马、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中,五千年来惟一没有文化断层的民族就是中华民族。要讲今天的文化,就必须从我们的历史讲起。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最根本的思想,我认为就是“以人为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人放在第一位。大家都知道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三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开创者,同时还是高明的医生: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著《内经》。这充分说明,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把人放在第一位。有“人”才有“文”,有“文”才有“化”。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能够如此繁衍昌盛,与我们的祖先把人放在第一位是分不开的。是人主宰着世界,还是神主宰着世界;是人本主义,还是神本主义,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也是我们要讲的天人合一的前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道家和儒家都有“天人合一”的概念,但其内涵不太一样。道家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合一,儒家讲的是人与天命的合一。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在中国古代是怎么出现的呢?
    人首先和自然的关系最密切。自古以来人类对天地山河等自然界产生崇拜,导致人去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道家的自然与人的天人合一。老子的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老子的《道德经》里面讲的是“上善若水,以柔克刚”,从来不讲暴力。为什么?从历史的角度我们知道,老子的思想实质上是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思想的高度结晶。妈妈在自然界中是最伟大的最公平的,她从来不因为这个孩子美那个孩子丑,她就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在自然界中,在人类社会中,母爱是最包容的,所以老子的思想也讲包容。
    儒家讲的是对祖先的崇拜。我们中华民族认为,人之所以是人类,不是其他的类别,是因为祖先给了我们生命。祖先虽然去世了,但是祖先的精神仍然在抚慰着我们。这样一种对祖先的崇拜逐渐演变成了人与天命的合一。孔子的这种思想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父系氏族思想的体现。父系氏族在外讲“君君臣臣”,在家讲“父父子子”,这是父系氏族形成以后出现的等级观念。
    出现这种等级观念的时候,孔子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他提出了一个字:“仁。”二人为“仁”,实质上就是老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从对方的角度去想,你的善良之心、仁慈之心就出来了。在等级森严的父系社会中,要解决等级之间的矛盾,当领导的要想想你的部下,当部下的要想想你的领导。这种善良之心、仁慈之心是缓和社会矛盾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孔子思想在中国社会几千年中一直是维系着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如果一味地为对方着想,孔子还有一句话叫“妇人之仁”,意思是说一味地仁爱而不分是非。孟子在孔子“仁”的前提下提出了一个更重要的思想:“义。”义的繁体字上面是个“羊”,下面是个“我”。羊在中国古代是最美好事物的象征。整个“义”字的意思就是“我为了美好的事物,可以献出我自己”。这就产生了“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孔孟思想。
    孔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即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构建整个中华本土文化的两个最重要的支柱。中医学传承的是什么?中医学解决的是人的问题,解决人在自然中如何完成生长壮老已的整个过程,所以中医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老子说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一脉相承,二者是可以完全结合在一起的。《黄帝内经》下面有好多王冰的注,在王冰的注中有很多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的话。如果对老子的思想有着深刻和理解,再来读《黄帝内经》,就不会觉得那么陌生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的天人合一观点首先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得非常清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什么意思呢?“道”是一个混混沌沌的物质,这个物质在不断运动中产生了“一”。中国古代没有“零”,“一”就是一个点,把这个点延伸出去,就变成了“一”。“一”严格地讲是太极,太极是阴和阳的完全统一。这就是老子说的“道生一”。“道生一,一生二。”这个太极在不断运动中,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就形成了天和地的两个方面。有了天有了地,是不是就有万物了呢?老子的思想认为不行,只有进入“三”的状态,才有万物的产生。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中间的“三”就是运动着的气。我们经常讲一个人有没有“运气”,这个词实际上来源于老子所说的“三”。火星上有天有地,为什么没有人?因为它没有“三”,没有这个“运动着的气”的存在,没有“地气的上升”与“天气的下降”这样一种天地交泰的状态,就不会产生与地球同类的生物。“三生万物”,即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运动着的气产生的,人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一样,都是天地运动的产物。“冲气”,在中国古代指阴阳气的交汇,只有阴阳两种不同气的交汇,才会产生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在这个意义上讲,人和其他生物是完全一样的,都是气运动的产物。
    “气”是什么呢?我们站在山上,会看到一些有形的物质在不断上升,这就显示了气的存在。我们在道观里经常可以发现一个字:“炁。”这个字上面是个“无”,下面有四个点,这是道家的气。上面的“无”不代表没有,而是代表看不见;下面的四个点在中国古代是一个“火”字,火代表运动,意思就是一团看不见的东西在不断运动中,这就是中国古代气的含义。不管是一也好,二也好,三也好,实质上都是“气一元论”,即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气所化生出来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庄子说过:“气聚则生,气散则亡。”自然界的一切东西,当气以某种形式聚合的时候,它以一定的形态出现;当气以某种形式分散的时候,就再也找不到它了。人就是这样,人活的时候是气聚;人一死,气散了,人这个有形的生命个体就消失了。
    西方文化现在开始逐渐走向“天、地、生”。而我们的老子讲得很清楚:“三生万物。”早就强调了天、地、生的三种关系。
    生、长、壮、老、已,是地球上一切生物遵循的法则。人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的运动变化是跟着天的运动变化而变化的,故说“人法地,地法天。”下面紧接着说:“天法道,道法自然。”当讲到“道”的时候,大家可能会感觉虚无飘渺,老子用一句非常简单的话告诉我们:道法自然。什么是自然?春天过去是夏天,夏天过去就是秋天,秋天过去就是冬天。春夏秋冬的自然运动的变化规律,就反映着自然界“道”的规律。
    《黄帝内经》中讲:“人以天地之气生,法四时而成。”我们怎么理解呢?举例来说,人中穴为什么叫人中?大家可能觉得只是个名字而已,其实不然,它是有深刻含义的。人是天地的产物,是天地形态的一种高度的浓缩。为什么这么说呢?人一共有九窍。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九窍不通一窍通——肚脐跟妈妈通着,妈妈形成的屏障在保护孩子;一旦落生,一窍不通九窍通——当与妈妈的脐带割断以后,这个独立的个体就与自然界形成了一种相关性。人的九窍是怎么分布的呢?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朵在上面,下面是口、前后阴。口上鼻下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说的人中。在中国文化中,上面三个偶数代表坤,代表地;下面三个奇数代表乾,代表天。人的九窍分布体现了地气必须上升,而天气必须下降,所以地跑到天上了,天到地下来了。这样形成了一种天地交泰的状态,才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存活的状态。当人昏倒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掐人中,为什么?这儿正好是天地相交的地方。昏倒的时候,说明地气不上升,天气不下降。一掐这儿,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人就醒了。所以,人法天地自然而生,不是一句空话。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过于人”

    中医学非常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黄帝内经》讲:“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并提出了“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意思是说,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必须与自然之气、水谷之气相结合。也就是说,人的生命之气由三部分组成:先天、呼吸、水谷。
    《黄帝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谷气并而充神者也。”爸爸妈妈把你生下来是人不是小狗,是因为你得的是爸爸妈妈的真气。所以中国古代有“母壮则子肥”的说法,即爸爸妈妈身体好,小孩身体就好,就是我们说的先天禀赋好。“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生下来之后如果没有呼吸之气的供给,人最多活半个小时;没有水谷之气,那人也只能活七天。所以中医讲“人生于地,命悬于天,天地合气,命曰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只有把天地之气都吸取过来,人的生命才能维持。所以中医学在这个问题上与老子天人合一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另外中医学更强调的一个问题是:“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过于人。”这也是《内经》里的原话,意思是说,天在上面,地在下面,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在中间,其中最贵重的是人。中医认为:“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因为只有人具备反过来认识天和地的能力,所以人是万物之灵,得到的是天地间最精华的物质。西方医学的很多实验是从老鼠做起,从低级生物做起,最多做到猴子,他们认为这些实验都可以接近于人。其实,猩猩、狒狒、猴子可以接近于人,但它们绝对不是人。在整个地球上,只有人能反过来认识天和地,这个能力是其他地球上一切生物都不具备的,这是动物和人的根本区别。中华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天、地、人,因为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观点,人为万物之灵。
    举例来说,中医认为,男同志是以阳气为主,女同志是以阴气为主。男同志的阳气为主我们看得不明显,女同志以阴气为主可以看得很明显。女同志的月经在中国文化中叫月信。信是什么?诚信。意思是说女同志的生命跟着月亮走,每一个月准时来,时间在28天左右,跟月亮的一圆一缺是休戚相关的。月信在女同志的生命中非常重要。当月信要来的时候,她会觉得非常烦躁。因为这时候血往下行,气往上升,她的气血不平衡了,就像月底和月初的月亮,这个时候世界非常黑暗,所以她动不动就发脾气;两次月信中间的时候,就是气血非常旺盛的时候,就是月亮圆的时候,这时候世界非常美好。我们从这种生命过程中可以体会到,中医学中说的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是有道理的。正是因为我们强调了人在天地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决定了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和天地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关性,这就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

“以药性之偏纠正人体之偏”

    我们生病的时候,比如感冒,西医要检查是感染了什么病毒或细菌;中医则要辨别是风寒、风热还是风燥。为什么?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中正常的气候变化,春天就应该温暖,夏天就应该是热的,秋天就应该是凉的,冬天是寒的。自然界的六气和人体内的六气是相通的,当人体内的变化和自然界的变化同步的时候,人就不会得病。相反,夏天自然界中以热为主,而人天天在空调的房子里制造了一个寒的环境,人就要得病了。
    所以中医学讲得非常清楚:“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举个例子,SARS的时候,大家都觉得SARS非常可怕,因为西医遇见这类问题的时候,首先找的是致病因子,然后再寻找武器杀死它。但SARS病毒到底什么情况不了解,得了病以后谁死谁不死不知道;再一个就是大量的医务人员躺在了病床上,这是造成大家恐慌的根本原因。但是从中医角度看,2003年的3月到5月,北京SARS最横行的时候,北京的气候出现了异常变化。北京本来是一个多风的城市,但是2003年的3月到5月,北京一次沙尘暴都没有,反而出现了一种寒湿热三者共存的气候的异常组合,而这个气候条件应该说是SARS病毒产生的自然环境。以往流感的时候,出租汽车司机的感染率最高,因为他的防护条件最差。但SARS来的时候,出租汽车司机的感染率几乎是零。为什么?因为在3月到5月的时候,出租车的窗子始终是开着的。风是最好的祛湿剂,当风把湿这个条件撤掉的时候,SARS病毒在自然界生长的条件和环境就被阻断了。相反,医院的医护人员防护服穿着,地板消毒个没完,也就是说,医院里边的寒湿热邪气共存的条件最齐备,再好的防护服也没法阻止在这个环境中给SARS病毒创造的客观条件。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寒湿热其实是正常的气候变化,但是当它“太过”或“不及”,出现了异常组合的时候,就是我们《黄帝内经》讲的:“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
    中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不去找它是谁,不去杀死它,而是把环境和条件改变了。如果自然界是寒湿热邪气共存,而人体内也是寒湿热邪气共存的话,这样的人无疑就是易感人群。我们可以看到,SARS来到的时候,老人和小孩得病的不多,体弱的人得病不多,而身强力壮的病人最多。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的生活规律、生活环境使得体内寒湿热最容易存在。中医预防这个疾病的方法是散寒、清热、祛湿。外边的环境没法解决,但如果体内的寒湿热三个条件不能共存,那SARS病毒能奈你何?两丸银翘解毒丸加上藿香正气,就行了。为什么?寒邪用银翘解毒丸就可以解决,湿热用藿香正气就可以解决。把这三个条件调整过来了,SARS病毒就没办法生存了。由此可见,中医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我们的疾病观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正是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医在治病的时候更强调的是治人。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疾病在人的身体上产生,一定有它的病因,这个病因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大自然给人生存的权利,给细菌病毒同样生存的权利。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在一个纯之又纯的环境中生存,呼吸的是自然的空气,喝的是自然的水,谁也不能保证自然界的致病因子不侵害你。另一方面来说,是不是致病因子的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疾病呢?非也。借助佛家的一句话,叫做因缘果——因缘相合方为果。病因是客观存在的,得病就是结果,如果说现代医学的治病是从因入手的话,中医治病是从缘入手,从条件入手,切断了致病因子赖以发展的条件,这个因是不会变成果的。
    所以中医在治病的时候为什么强调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就是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产一方物。天地人的三个状态在疾病产生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理环境、人的不同状态下,会形成不同的疾病,所以在治病的时候中医一定不是用一种方法去解决所有的问题。这也同样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同样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医认为,人的正常脉象随四季变化有弦、洪、浮、沉的不同。春天的时候,人的正常的脉象应该弦象;夏天的脉象应该带有洪象;秋天的时候脉应该带有浮象;冬天的时候脉应该带有沉象。为什么?春天的时候,所有的物体都是从内向外长,比如植物春天就会发芽。弦脉就是手按在脉搏上,感觉到像按在琴弦上。大家都弹过琴,那种端直而长,绷紧的感觉。为什么春天出现绷紧的感觉是正常呢?因为人和自然界是相通的。春天人的气血是从里向外走的,但外面的毛孔是闭合的,它并没有完全开放,因此就会出现弦脉。夏天的时候,人的气血都到外面来了,自然界的植物枝繁叶茂了,人的气血也都到外面的时候,脉象应该是洪大的,用手轻轻一按就能感觉到,像洪水一样。相反,如果使劲按才能按到,那说明阳气不足,夏天应该生发起来的时候生发不出来。中医的这种脉象理论和四季之间的关系,清楚地说明什么叫“法四时而生”,人的气血、藏象、脉象,都是天人一致的。当人的所有状态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完全相符的时候,人就没有病。或者即使有病,也不会是大病。
    人既然是万物之灵,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中医整个的治病过程,是用药性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人本来是得天地之全气,阴阳之气、五行之气都是非常调和的,是平衡的,没有病。有病的时候,原来具备的这种平衡被打破了。中医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当完全调和的状态被打破了的时候,中医用草根树皮来解决什么问题?不是在治病,而是在治人。即用药性的偏性把人被破坏的平衡重新调整过来。所以中药里边金石草木什么都有,随手拈来全是药。比如豆子有黄豆、绿豆、赤豆、黑豆,虽然都叫豆子,但在中医理念里情况不一样。 “白菜豆腐保平安”,豆腐就是黄豆做的。黄豆的颜色是黄的,可调补脾胃。黑豆颜色是黑的,入肾经;绿豆,外面是绿的,可以入肝经;红色的赤小豆入心经。同样是豆子,由于大自然给了它们不同的性和味,所以在治疗时候,这些豆子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
    在中药的使用上也依然是这样。从《神农本草经》的365味药,到《本草纲目》的1892味药,中华民族没有走药物化学的道路,而是用中医的理念来加以利用。食和药都有偏性,中医正是用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医随手拈来全是药。因为凡是偏性的东西,只要用得合理,都可以纠正人体被破坏的平衡。大家都吃过鸭子。鸭子因为老在水里,所以性质是寒性的。在南京吃嫩鸭子的时候要用盐来腌,叫咸水鸭;北京吃鸭子的时候吃烤鸭;到了广东用老鸭汤,为什么用老鸭汤?因为老鸭已经不下水了,在地上呆的时间长,它的寒性已经被佐制了,可以用来煮汤。如果把小嫩鸭子煮了汤,喝完就拉稀。用烤制或者盐腌的办法,把鸭子的寒性佐制完了之后,就变成平性的东西了。药食同源,用药的理论,吃饭的理论,都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如出一辙。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在《道德经》提出了一个观点,叫“无为则无不为”。“无为”绝对不是不做事。什么事情不做,天上掉馅饼的事是没有的。《道德经》讲的“道”,是世界上自然变化的规律。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去做事,“看似无为实有为”;如果不按照事物的本有规律去做事,“看似有为实无为”。
    比如说,春天过去以后,必须经过夏天,才能进入秋天。如果你在春天这个季节就想做秋天收获的事,那只能拔苗助长,其结果是适得其反。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一句话,人应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就是自然界存在着它固有的规律,人所做的只能是辅佐着自然,按照万物自然的规律去做事,而不要改变规律,否则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现在很多人做事情做不好、做不成,我认为是不尊重事物运动的规律所致。比如,夏天人本来应该热,因为天气是热的,人的气血就应该热。人的气血从里边向外面走,在热天的时候人必须要出汗,因为出汗是把体内代谢的东西排出体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自然赋予人的一种本能。古人认为夏天最好的东西是扇子,因为它可以“小大由之”——天特别热的时候扇一扇,不热的时候可以不扇。而且古人不是不会盖楼房,但更多的是盖平房,因为平房接地气。住在北方的平房里你会有种感觉:再热的天,在坐北朝南的平房里也有一种清凉之气,不会那么酷热。我们现在生活好了,夏天家里是空调、汽车里是空调、办公室是空调。毛孔应该开放的时候,人为地让毛孔闭合起来,这肯定是违背规律的。正因为我们违背了规律,肯定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所以现在临床上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夏天出现了冬天的感冒。这个不能赖老天爷。古人有一句话:天做孽,尤可活;自做孽,不可活。违背规律,好像为了生活得更舒适,但是违背了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那大自然就必然惩罚你。
    当处于疾病状态的时候,人体一定会产生一种对抗的办法。比如受寒了,于是人体调动体内的气血向外发汗,这就是人的自然本能。所以中国人在古代非常注重顺应自然,中医治疗的核心大法是“因势利导”。中医在治疗风寒的病人时,为什么要用辛热、辛温的药?因为当风寒束于体表的时候,人本身就有一个想发汗的反应,但发不出来,这时候给一点辅助的力量。被雨淋湿了,妈妈说:喝点姜汤吧。干嘛呢?因势利导。一般小的问题自己可以解决,解决不了的时候你找到中医大夫的时候,用点麻黄桂枝,汗一发,病就好了。因势利导,就是利用人体自然向外抗争的力量,给予辅助。“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这是中医治疗的根本大法。如果不能因势利导,不能顺应疾病的趋势去做的话,那你必然会受到惩罚。所以中医说该发汗的时候得发汗,如果该发汗的时候你不发汗,而用攻下的方法,那就反其道而行之了。中医的这种思想和老子讲到的“辅自然万物而不敢为”是完全一致的。中医的养生理念更加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黄帝内经》有一篇《四气调神大论》,告诉我们春天应该怎么养生,夏天应该怎么养生,秋天应该怎么养生,冬天天应该怎么养生。它得出的最后结论是“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四气就是春夏秋冬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如果按照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来养生的话,那么人就会长寿。如果违背这个规律,那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而我们现在对自然的破坏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西方的文化和东方的文化不一样。中国讲的是和谐。从历史上看,我们的祖先在宋代就已经发现了石油、煤炭,为什么不去用它?因为我们中华民族非常注意对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尊重,这是中华民族的特点。西方讲的是斗争,弱肉强食,所以他对所有问题的解决是对抗性的。比如说疾病,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研究抗生素,现在已经研究出的抗生素有7千多种,但临床上可用的只有几十种。为什么?你想杀死它,大自然不让它死。你越想杀死它,它的变异速度就越快,这就把现代医学带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医学上如此,我们对自然的破坏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如果科技的代价是以杀死我们的母亲地球为代价的话,那我们肯定是子孙万代的罪人。


    总之,天人合一在中医学里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它是有理论依据的。正因为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和自然界休戚相关,所以在治病的时候的参照系数是天地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参照系统。《黄帝内经》中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意思是,不知道今年是什么年份,今年什么气旺盛什么气不旺盛,哪虚了哪实了,就做不了好大夫。就是说,一个人若上不识天文下不识地理中不懂人事,不了解天人合一的辨证关系的话,就不能做大夫。这是中医学非常重要的思想。《内经》讲:“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孙思邈讲:“善言天者,必治于人;善言人者,亦必本于天。”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道家的天人合一、天人同构的思想为指导思想,运用周易的阴阳五行的象数理论来研究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一门学问。这是我给中医学下的定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樊正伦:如果不了解“天人合一”的辩证关系,是做不了好中医的
中国人可以活得更好:明道草堂中医文化与养生之道(一)
道教“天人合一”思想对养生的指导意义
武术与哲学
养生要遵从天地自然的法则
《周易》与《内经》天人合一整体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