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江涛丨学人之喜,学林之幸——初读《浙学未刊稿丛编》印象

南江涛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一辑)》(全一百册),徐晓军、李圣华主编,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10月,定价:83000.00元

        ……新年有一喜事奉告,元旦子时小妾阿章生一女儿。唐人以茶为小女儿美称,正月又茶花盛开之时,故以阿茶呼之。弟老矣,即幸而年周花甲,此女仅十二岁耳……试灯前一日尺庄弟煦顿首。

  1828年正月十四日(试灯即上元节),杜煦在写给好友蔡名衡的信中,提到了自己晚年得女的欣喜与忧虑,在讨论书画收藏间隙,流露出他生活中自然与恬适,想来写下这段文字之时,他脸上定然浮有一丝微笑。淡淡花笺,笔迹飘逸,读来如见其人,如睹其景。

  杜煦,原名元鼎,字春晖,号尺庄,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生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卒于道光三十年(1850)。也正是根据他的生年和“年周花甲,此女仅十二岁”等文字信息,上面的这通书札在经过近200年的历史后,仍然可以确定准确的写作时间。杜煦在嘉庆十二年(1807)中举,道光元年(1821)举孝廉方正。学术上,他推重王阳明、刘宗周,宗稷辰撰《墓志》及《清儒学案小传》卷21云:“博极经史而志在辅翊圣贤,于阳明蕺山之学融会洞澈,而务躬行实践以合于程朱。”工诗词,著有《苏甘廊诗集》十八卷《文集》二十卷《乐府》二卷(清咸丰刻本,见录于《清代诗文集珍本丛刊》第416—419册)。关于“苏甘廊”,杜煦有自己的解释:“余以同堂昆季行三,三之切语为苏甘,故余戏号苏甘郎,盖取三郎郎当铃语自嘲也。今秋……以苏甘颜其廊。嘻!孰知居苏甘廊者之即苏甘郎耶!己亥初冬,尺庄居士识。”(见《文集》卷十三《苏甘廊跋》)杜煦家富藏书,精于校雠,勤于搜罗整理乡邦文献。他刊刻或参与刊刻有《王子诗帖》《刘子全书》(道光刻本卷前《征刻姓氏》中有“山阴杜煦尺庄”)等,又与季弟杜春生一起刊刻祁彪佳《祁忠惠公遗集》十卷《补遗》一卷等书。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六将其兄弟附于同邑陆芝荣下,诗云:“五色云中有紫霓,三间新筑草堂栖。建初地莂何时出,咫尺高楼在会稽。”又注释云:“子献言其乡藏书家有杜煦尺斋、杜春生禾子昆弟,汉建初六年《大吉买山记》,其所搜得,即名其藏书之所曰‘大吉楼’,著有《越中金石记》,搜罗甚富,有刊本。”今检《越中金石记》卷一《建初买山题记》,即有:“后一千七百四十八年道光癸未,南海吴荣光偕仁和赵魏、武进陆耀遹、山阴杜煦、杜春生获石同观。”

  此札的收信人蔡名衡字陆士,号诗船,萧山人。工诗,著有《小柯亭诗集》24卷,浙江图书馆藏有清丁氏听松声楼抄本。他与杜煦交往极为密切,《苏甘廊文集》卷16至18为书札,收录杜煦与蔡名衡书三通,其中甲申(道光四年1824,2通),戊子都中(道光八年1828,1通)。然而,上文的书札,却不见于《文集》,今能得见,是缘于文题所言我要奉告各位的“学者之喜”——《浙学未刊稿丛编》(徐晓军、李圣华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出版。

  在《浙学未刊稿丛编》第82册,收录了一册《苏甘廊手翰》,开头的信札内容,即出于此。《苏甘廊手翰》系徐维则辑,共收杜煦致蔡名衡等书札30多通,70余帧。根据其题识可知,徐氏装裱时间在1898年(光绪戊戌)五六月间,距书札的写作时间过去了70年。后《手翰》归浙江图书馆收藏。在《丛编》同一册,还收录了杜煦的《苏甘廊先生诗稿》一卷(绍兴图书馆藏)、《苏甘廊词集》二卷(浙江图书馆藏),而第81册所收沈复粲所辑《乡贤缄翰记》一卷(浙江图书馆藏),又有蔡名衡批校和题记。这些珍贵手稿的影印出版,让我们省却舟车劳顿,即可展卷而得。由杜煦告知好友“得女之喜”,到我们如今称之为“学者之喜”,大约是喜事穿越百余年,还是会沾上喜气吧。

  这册手札,相对于《浙学未刊稿丛编》而言,只算冰山一角。《丛编》由徐晓军和李圣华主编,主要收录明代以降浙籍人士以及外省人士有关浙学的未刊稿抄本著作,以及1949年后未刊印的重要稿抄本,强调未刊,绝不重复,共计130余人400多部,拟分辑陆续出版。目前所见《丛编》第一辑收录90人130多种稿抄本。从90多位作者来看,有祁彪佳、查慎行、黄宗羲、项圣谟、俞汝言、吴农祥、陈撰、胡天游、沈冰壶、洪颐煊、曹大经、戴穗孙等等,全部都是他们未经刊行的稿抄本,真是如入宝山,琳琅满目,自然又是学林幸事!

  如此之大喜,从何而来?来自主编们的苦苦追寻。先从徐晓军(浙江图书馆原馆长)说起。我2012年调入古籍编辑室后,因为责编浙江图书馆与我们合作出版的图书,跟徐馆长交往渐多。他是典型理工男,思维活跃而缜密,做事果断而严谨,令人佩服和敬重。杭大理工科出身的他,经历了浙江图书馆多个中层岗位后,主持古籍部,后来升任馆长,他对浙江全省古籍的流转存藏、编目保护等如数家珍,让很多科班出身的同行惊叹。他所倡导的“服务学者”的古籍阅览和保护理念,更是让很多古籍存藏单位汗颜。2017年9月底,我去浙图参加2017年全国古籍编目会,想趁机看几部善本。在徐馆长办公室坐了一会儿,就向他提了请求。他没有给古籍部打电话,只是跟我说,“你去看吧,如果遇到问题,上来找我”。果然没有遇到“问题”,没有介绍信的要求,只需要身份证一张,就可以证明自己的身份,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感觉自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回到他办公室,徐馆长问我怎么样,如实回答,对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的服务佩服之至。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场合,听徐馆长强调最多的就是“服务学者”,这一点,是他多年孜孜以求的职业理念。前不久聊起《丛编》,他说到一个很关键的词——解决“痛点”。提起在很多个古籍部遭遇的“看书之痛”,很多文史学者都有共鸣,而这正是他下定决心编纂《丛编》的初衷。急学者所需的基础上,梳理和体现浙学脉络,则是徐馆长主持完成浙江省古籍普查工作的副产品。浙江的古籍普查工作用了十年时间基本完成,除了出版“古籍普查登记目录”,还出版了《浙江省民国传统装帧线装书普查登记目录》《浙江省古籍普查报告》《中国古籍修复纸谱》等系列的成果,正是“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实际体现。通过对浙江33.7万多部250万多册线装书的普查和分析,徐晓军馆长认为,浙学有传统而清晰的脉络,从祁彪佳到秋瑾,数百年间的民族气节,一以贯之。这些从《丛编》的选目和排序,可以清楚地看出来。纲领既定,实践犹难,为了让《丛编》编纂更加合理,更具学术性,徐馆长邀请浙江师范大学李圣华为首的学院派队伍,联合成立30多人的项目组。

  《丛编》另一位主编李圣华老师,近年编纂或参与了《金华丛书》《衢州文献集成》《宁海丛书》等浙江重大项目,对“浙学”有着专门的研究和深邃的理解,这一点从他撰写的两万多字的前言,即可窥见。李先生认为,浙学并非地方之学,而是全国之学,这一点很有见地。无论是阳明之学还是蕺山之学,在今天看来,显然不仅仅是浙学的一个流派,而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极其重要的有机组成。待至浙学殿军章太炎先生,非但所为之学非一地可以概括,其培养的众多弟子,师徒相授,数代以来,长盛不衰,几乎覆盖了全国的文史学界。

   李圣华的前言及其团队撰写的提要不但增加了《丛编》的学术含量,更向我们揭示了《丛编》的重要价值:首先是能够辨清浙学的历史源流,除了编纂体系彰显出的“浙学”脉络,《丛编》收录的黄宗羲《宋元学案》和姜希辙《理学录》,都是重要学术史著述;沈复粲的《霞西过眼录》抄撮史部诸书,虽然编次丛杂,价值稍显逊色,但其专录姚江一派,如果用力爬梳搜罗,当大有裨益于厘清浙学源流。其次,这批“新材料”集中刊布,经过学者们深入研究发覆,能够对明清学术史产生一些新的认识。例如《前言》中对何炳松认为“由史入文”未造成明清浙学之衰的怀疑,即是一例。第三,收录大量的稿抄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深入发掘。例如上文所提《苏甘廊手翰》,多是杜煦的楷书、行书,布局大气,着墨淡雅,正如《书史会要》所云“书得董香光神髓”。其他又如丰坊的《南禺外史诗》、查慎行的《壬申纪游》、杭世骏的《全韵梅花诗》等等,既有非常高的文献研究价值,又是赏心悦目的书法佳作,诸如此类,俯拾皆是。这其中,编纂和出版双方上穷碧落下黄泉,这些珍贵稿抄本收集之难,可以想见。这样编出来的丛书,自然令人期待;这样的编纂出版精神,令人感佩。

  无论是主编还是出版社,都对《丛编》有着强大的自信。自信何来?缘于解学人之“痛”,缘于急学界之“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点2022 | 古籍文献整理出版有哪些值得期待?③
12块1600年前的晋砖入藏浙图!林乾良先生“晋砖刻《兰亭集图》及朱拓”捐赠仪式在浙江图书馆举行
特稿 | 纪录片《<四库全书>探秘》杀青在即
中医古籍善本 杜氏汤头歌抄本
抄本古籍 《 制奸集 》
六爻卜易类古籍抄本《管公明十三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