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字学与中医学之关系
userphoto

2020.12.28

关注

导读

学习中医,需要学习文字学吗?

回答是肯定的!

文字学是一切学问的基础,中医学又岂能例外?

没有文字作为载体,来承载我们的文化。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何以能“独善其身”?

——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之一,又岂能例外?

宋代大儒周敦颐说:“文所以载道也。”医学著作也是由文字写成的。所以,医道也乘坐在文字这艘巨大无比的“诺亚方舟”之上。

正确地认识文字的意义,对于解读经典、传承医道,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

1

从阴阳二字说中医

阴阳二字,是中医学书籍中最为常见的,大概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但是,究竟什么阴?什么是阳?

上图是阴阳二字的古文字形演变过程。

阴字,其甲骨文下象鸟形,上象有覆盖形。金文字形演化为从阜,今声。

阜,在文字的左侧的时候,它是表示“高山”或者“山坡”的。如降、陟、阻、限等字,其左侧都是阜字,都是表示高山或山坡。

《说文》谓:“水之南、山之北也。”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需要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汉字了。

至今有文字记载的、比较完整的文明,大概是周代。周代的核心地区在哪里?我们都知道,基本在黄河中上游地区。那个地方的河流,大多数都是由西向东的,而且大多从山间峡谷中向东奔流。

我们都应该知道,太阳升起的时候,阳光从南向北照射,高山挡住了阳光,山的北面就是阴面。

而山的北面呢,正是峡谷,也是河水流经处;河水的北面,则又是一道山坡。我们以下面的地形为例重复以上解说。

北← 左侧                                                                         右侧 →为南

这是咸阳附近,也就周文化核心地区的一条河流。

太阳从南向北照射,右侧山梁的北面便是“阴”,——光线被遮住了;同样,光线被遮住的还有这条河流的南面。

——是不是“水之南、山之北”为阴呢?

我们再来看一下阳字。

阳字,甲骨文从阜,昜声。《说文》谓:“高、明也。”

方才我们说过了:阜是高山之形,表示高山的。

昜呢?从甲骨文字形看,它上面是太阳之形,下面似乎是太阳升起之地。到了金文字形,下面有似乎为阳光喷薄之形。无论从甲骨文还是金文,昜字都可以看作太阳升起、光芒万丈的样子。

从上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左侧大山的南面、河流的北面光线充足,可不就是“阳”吗?

《谷梁传》曰:“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注云:日之所照曰阳。——这一句,其实即使说的这种地形。

因为,阴有被遮住的意思,后来就引申出“藏”的意思。所以,我们的五脏属阴。

很多学医的人不明所以然,只好死记硬背,甚至有的中医认为五脏很“(肮)脏”。这其实是受了简化字的害。

五脏的“脏”,本应写作“臓”。“臓”从藏,好东西才收藏啊,谁家弄一堆垃圾放家里?所以,五脏其实是五个收藏人体精华的场所,需要我们好好的关爱才可以。——至于“肮脏”的“脏”,繁体字是写作“髒”的,很不好的一个字。

是故,唐代大医学家王冰注《素问·生气通天论》时就说:“阴者,五神藏也。”又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因为收藏的东西轻易不会被动用,不被阳光照射的地方通常较为寒冷,所以寒冷的、静的东西也被归类为阴。比如,唐代大医学家王冰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时就说:“水寒而静故为阴。”又注《素问·水热穴问》则说:“阴者,谓寒也。”

阳呢?因为代表阳光,太阳是地球能量的来源,也是绝大多数生物生存的根本。所以,阳有生发、阳刚、根本等含义;又因太阳在上空,阳光自天上来,为外来,故天亦属阳、外来亦属阳。

是故,王冰注《素问·阴阳离合论》曰:“春夏为阳。”盖春夏之际,万物生发也。又注《素问·太阴阳明论》则曰:“阳者,天气也。”又注《素问·生气通天论》则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若夫不得略通文字之学,岂能通乎?若意有不畅,岂非清老秀才所言之“迁延强记、自哄自愚”?(见《养蒙针度》自序)

2

从腧穴二字说中医

中医术语中,腧穴二字颇为常见。然则,究竟何为“腧”?何为“穴”?

腧在古籍中常写作“俞”。其实,应该把“俞”看作“腧”的本字。后来,人们在“俞”的左侧加了个表示肉体的“月”,只是强调人体部位而已。

那么,俞的本义为何?

《说文》云:“空中木为舟也。从亼、从舟、从巜;巜,水也。”

俞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字形中,里面的“月”形其实是“舟”的讹变。许慎虽然未见甲骨文,但他依据小篆字形进行分析,也非常准确、到位。

舟是做什么用的?

当然是运输,引申之,通道亦为俞。

是故,王冰注《素问·奇病论》曰:“背脊曰俞。”

又注《素问·咳论》曰:“脉之所注为俞。”

清代大医学家张志聪注《素问·金匮真言论》亦曰:“俞者,经气之所注也。”

穴呢?

《说文》谓:“土室也。”

室乃人之居所,可引申为一切居所。段玉裁曰:“引申之凡空窍皆为穴。”在中医学中,则指人体某些空窍处。当然,这些空窍处也往往是特指有某些功能的。

清代大医学家张志聪注《素问·气穴论》曰:“盖穴者,脉气之所注。”

又注《素问·气府论》则曰:“穴者,脉气所发。”

“气”,在中医学里面是有独特功能的一种存在。如果我们把中医学中的“气”,看作保卫我们身体健康的“士兵”,那么,“穴”就犹如兵营。

人体中,有很多的空窍,里面驻扎了大量的“士兵”。正因为如此,一旦我们的身体遭遇病邪侵犯时,我们通过手段刺激窍穴,命令士兵出动,则能令健康得保障、生命获安全。

请问:学习中医,需不需要懂一点文字学?
交流:诸多中医古籍中,多有“杨”字。比如,有些介绍“接骨术”的著作中,便多有“杨”字出现。此“杨”,究为何物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七”字相解
《说文解字》的三大局限
让汉字联结成树,这种识字方式太有趣了
篆书书家谈篆书
《说文解字》中的会意字调查分析
细说汉字: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