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99卡吉尔之战:印度和巴基斯坦高原上的惨烈厮杀

1999年5—7月间,巴基斯坦与印度爆发一场激烈的冲突,这场冲突被称为卡吉尔战争或者卡吉尔冲突,这次堪称历史上海拔高度最高的一场冲突。

冲突爆发的导火索,表面看来是因为巴基斯坦士兵和克什米尔武装分子渗透越过了“实际控制线”,进入到印度控制的范围内。但其实,是巴基斯坦为了重新控制锡亚琴冰川的制高点,而进行的一次反击。1984年6月,印军实施“美格朵”突击行动,抢占锡亚琴冰川各要点。之后,围绕冰川的制高点,双方展开了一系列的冲突。不过由于印军拥有制高点,巴方始终处于下风,尤其印军在冰川附近的尼拉姆河谷地区配置了FH77B式榴弹炮群,对实控线巴方一侧的战略公路制造过极大威胁。所以,巴基斯坦的多次反击都没有奏效。

不过由于该地区海拔高度一般约在5000米左右,部分前线的海拔高度达到了5600米。所以给双方都造成了极大的后勤压力,尤其是到了冬季大雪封山之时补给尤为困难困难。于是,为了避免给后勤造成更多的压力,到了冬季双方都会后撤,印度陆军甚至会放弃前线的哨所撤到后方过冬。不过到了1999年时,巴基斯坦希望能利用冬季一句解局锡亚琴冰川的问题。于是,在印度人大幅后撤的时候,巴基斯坦准军事组织却在“逆向前进”。大约1000多名巴基斯坦武装人员,向印度控制区推进了6英里,控制了130平方公里至200平方公里的土地。巴基斯坦武装人员所占领的区域,以卡吉尔到德拉斯、巴塔利克的制高点,前沿阵地的,绝对是地势复杂,易守难攻之处。更为关键的是,如果巴基斯坦如果重新控制了该区域,将会导致印军以查谟-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向锡亚琴冰川运输物资的生命线——国家1号公路被切断。

巴基斯坦方面的行动,并没有被印度发现。一方面,是因为正在后撤的印度军队反应迟缓,对于巴方的意图没有任何的察觉。同时,在巴方武装人员渗透时,巴基斯坦的重炮正不断地沿着“实际控制线”轰击印度,这就为武装人员的渗透提供了掩护。直到5月的第二周,一支印军巡逻队在巴塔里克地区一个当地牧羊人避风的地方遭到了伏击,这时印度才发现有敌方的武装分子渗透进来了。不过,印度陆军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驻扎在卡吉尔地区的121旅递交的报告称,入侵者不过8—10个人敌人。于是,印度国防部派遣了精锐的第18掷弹兵团去卡吉尔消灭入侵者,轻敌的印度人下达的命令居然是“去揪住他们的脖子,把他们从那里拎出来”。

不过印度军方或许没有想到,他们面对的1000多人的巴基斯坦“渗透者”是特种部队的精英以及七个“北方轻步兵营”(当时并不属于巴基斯坦正规军编制,属于准军事部队)中的四个营的兵力,还有来自阿富汗和克什米尔地区的雇佣军。这些人不仅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控制着易守难攻的制高点。所以,印度18掷弹兵团前往执行所谓的“拎出来”的任务时,遭遇到了当头棒喝。印度军队的进攻不仅伤亡惨重,副团长维施瓦那赞中校、B连的拉杰什·阿的希卡里少校都被击毙。而阿的希卡里少校的尸体,甚至被巴军事人员用来进行“围尸打援”。损失惨重的18掷弹兵团,虽然没有夺回被巴方武装人员占领的阵地,但是依然占据了距离卡吉尔峰顶处300米的地方,并且建立了一道防线。只不过,面对居高临下的巴方武装人员,印度军队只能是苦苦支撑。

初战失利的印度陆军,终于清醒的认识到仅仅依靠步兵是无法解决卡吉尔地区的巴方武装人员的,需要给予前线印度士兵强大的火力支持。于是,印度陆军一方面调集各种大口径火炮,从最初的MK.2型105毫米炮,逐渐增加了M-46型130毫米加农炮,FH-77B型155毫米榴弹炮。不过,由于巴武装人员控制了制高点,印度人想要安全运输这些大口径火炮,并给他们找到炮位,就必须凿山劈路。印度人需要为自己的大炮选择炮位,不过巴基斯坦的大炮却没有闲着,在渗透武装人员利用印军遗弃的哨所作为观察哨,引导巴军炮火进行精确打击。原来,在巴方武装人员完成渗透之后,巴陆航直升机将经过拆卸的野战炮运到山头上并完成组装。

为了能够在火炮准备完成之前,给印度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印度陆军领导人于5月11日向印度空军求援,要求印度空军使用武装直升机进行空中支援。不过印度空军却认为,在如此高的海拔,已经超出了印度武装直升机的作战升限,建议改用固定翼战斗机为陆军提供支援。不过,印度陆军拒绝了空军的提议,坚持只使用武装直升机。印度空军也不依不饶,拒绝接受这一请求。经过双方多次的讨价还价之后,印度空军被强令参加战斗。1999年5月13日起,印度空军展开代号为“白海”的军事行动。

印度空军的行动,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对巴武装人员实施空中打击,而是出动多架战机展开空中侦查活动。印度空军的“美洲虎”战机、“堪培拉”PR57和米格-25R侦察机也投入了使用。不过印度空军的侦查活动,作用十分突出,但是也极易遭到巴方的打击。其中的一次侦查活动中,一架“堪培拉”飞机在降到22000英尺的高度时,就被一枚中国制造的“安扎”(即“前卫”)红外地对空导弹击中了右侧发动机。印度飞行员最终成功驾驶飞机进行了紧急迫降。虽然危机重重,印度空军还是完成了对前沿的初步侦查,也在位于雷哈的印度海拔最高的军用机场,为作战飞机的战术控制建立了引导中心。

到了5月18日,印度空军完成了集结。参加行动的150架战机就位,分别是斯利那加34架(米格2l/23/27)、阿万提浦尔28架(米格-21/29、“美洲虎”)、乌德汉浦尔12架(米格-21)、伯坦果德30架(米格-21/23)、阿达姆浦尔46架(“幻影”2000、米格29和“美洲虎”)。与印度空军的大批集结不同,巴基斯坦方面的空军则没有任何动作。原因居然是,一位巴基斯坦将军认为在前线的巴武装人员都有肩扛式地空导弹,型号有美国的“毒刺”和中国的“前卫”-1号。所以这位将军认为,“巴空军可以休息了!”

不过很快巴基斯坦的将军们就发现了他们的判断是多么的愚蠢。经过多轮协商之后,尤其是在5月25日,由时任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亲自主持的一次军事会议之后,印度空军做出决定在5月26日发起空中打击,不过印度空军的行动被要求只攻击渗透进印度控制线一侧的巴基斯坦目标。5月26日凌晨6:30,代号为“维贾伊行动”(“维贾伊”是印度语“胜利”的意思)开始了。由6架米格-21、米格-23和米格-27组成的打击编队,对渗透者的阵地进行航炮扫射和火箭弹攻击。这是自1971年印巴战争中印度空军飞行员驾驶“吸血鬼”战斗机攻击巴基斯坦阵地以来,这是28年来印度飞行员第一次向巴基斯坦军队投下炸弹。不过由于被攻击的目标都是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上高达16000至18000英尺的地方,而渗透者的阵地大多隐藏在白雪皑皑之中,非常难于发现,所以印度空军的第一轮打击效果并不明显。

印度的空中打击,刺激了巴方武装人员的反击。5月27日,印度空军飞行员纳奇克塔驾驶的米格-27在巴塔里克上空用航炮扫射地面目标时,因发动机吸入过多火药烟尘导致故障坠毁,他被迫跳伞。而执行掩护的米格-21战斗机飞行员阿贾伊·阿胡亚则紧跟着降低高度,试图确定纳奇克塔的降落位置,结果他的飞机马上被巴军一枚“毒刺”导弹击中,紧急进行了弹射。不过两个飞行员的命运却不同,纳奇克塔跳伞后被俘,并于6月3日被遣返回国。阿胡亚则被流弹打死,不过印度方面却声称阿胡亚是先被俘,遭到虐待后被处决。损失两架战机,印度的空中打击行动不得不暂停。印度空军只是在5月28日派遣一架武装型米-17直升机进行空中支援。不过,这架直升机被巴陆军发射的“前卫”-1号导弹击落,四名机组成员全部阵亡。

连续损失飞机,让印度空军痛下决心,暂停使用武装直升机执行对地攻击的任务,而战斗机的攻击高度也必须处于便携式地空导弹的攻击范围之外。如此一来,印度空军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了,但是打击效果却是一日不如一日。到了5月30日,印度空军不得不将最精锐的能够投掷激光制导炸弹的幻影2000H战机调往前线。而且还派出米格-29战机在空中进行巡逻,防备巴基斯坦空军的F-16战机进行空中反击。其实,巴基斯坦空军的F-16战机,正饱受着零配件供应不足之苦。由于巴基斯坦的核试,美国对巴基斯坦进行了严厉的制裁,不仅购买的F-16战机不再供货,就是现有的战机也不提供零配件进行维护。与印度拥有各种先进的俄制战机、幻影-2000H相比,巴方空军的战机能够在卡吉尔地区只有F-16。其他的歼-6、歼-7和强-5等中国战机,如果在卡吉尔执行任务,无异于自杀。不过F-16依然在卡吉尔给印度造成了极大威慑,也曾有过锁定过印度的幻影-2000H的情况,不过最终没有发生“擦枪走火”的事情。于是只要F-16起飞,印度的空中打击行动明显会收敛很多。只可惜,F-16的巡逻维持的时间很短,卡吉尔的制空权完全由印度空军所掌握着。

当然,掌握制空权的印度空军,在最初由米格-21、米格-23和米格-27进行的对地打击行动中,效果非常有限。不过随着幻影-2000H的披挂上阵,局面得到了改观。在幻影-2000的护航下,“美洲虎”战机每天沿着实控线进行照相侦察。这些照相侦察任务曾37次“技术入侵”巴方领空,一般情况下,印度战机平均入侵8公里,但有一次印度战机进入巴方领空21公里处。这些侦查虽然没有给巴方武装人员带来直接打击,但是为日后印度炮兵在炮战中占据上风,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为这些举动还提高了的精度,给造成严重威胁。

其实就在印度空军对巴武装人员的阵地进行不疼不痒的打击时,印度的炮兵也在缓慢的进行着行动。从发生作战开始,直到6月7日,印度陆军的炮位选择和大炮的安置工作才告一段落。不过印度陆军没有给炮兵太多的准备时间,决定在6月12日对卡吉尔地区最图图岭发动总攻。图图岭海拔5500米,是遏制印度NH1A国家公路的关键所在。所以,先解决图图岭,将成为扭转整个卡吉尔地区形势的关键所在。6月12日,120门印度大炮开始向图图岭发起强攻,虽然巴基斯坦炮兵随即展开反击,但是由于事先印度空军的定位和侦查,位于德拉斯一卡吉尔和古尔特里河谷的巴军的情况被印军了解。于是,印军FH77B榴弹炮轰击巴方纵深阵地极为精准,很快巴基斯坦的炮兵的反击就被压制。在印度炮火占据优势,并开始延伸射击之后,由包括11名廓尔喀兵组成的90人的突击队,分兵三路发起了攻击。经过20多个小时的激战,印度在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之后,终于攻克了图图岭主峰。接着,印度继续派兵在6月13日晚20:00对于图图岭周围的山峰展开攻击,驱逐了盘踞在这里多人的巴方武装人员,完全夺回了图图岭的控制权。

图图岭的失守,让卡吉尔地区的局势已经向印度方面倾斜。到了6月17日,幻影-2000H在机载电脑辅助武器瞄准设备的支持下,利用1000磅的普通炸弹摧毁了巴方武装人员的主要补给营地,之后又用“铺路石”II激光制导炸弹摧毁了巴方武装人员指挥部的掩体,更是让巴方武装人员大伤元气。于是,印度陆军在炮兵和空军的支援下,逐渐收复了巴方武装人员控制的地区。到了6月29日,印度陆军占领了山脊高处的两个重要据点。7月2日,印度陆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攻击。7月4日,印度陆军冒着冰雨,在夜间借助绳索爬上了1000英尺高的峭壁。在11个小时的残酷战斗后,印度陆军最终夺回了虎山上的重要前哨阵地。7月26日,印度军方宣布夺回了大部分前哨阵地,并将巴方武装人员逐回了控制线的另一侧。

两个多月的冲突逐渐平息,这场冲突持续了74天,双方各伤亡1000余人。印度陆军炮兵平均每天发射炮弹达6000发,共发射了250000多枚炮弹。据估计,这一数字是二战以后火力密度最高的冲突。而印度空军则先后出动了500多架次,而且与与“浪费炮弹的地毯式轰炸模式”相比,印度空军只投掷了大约500枚炸弹,其中大多数都有效攻击了预定目标。

不论事后印度军方会有怎样的总结,至少在民间印度人对战争的结果感到欢欣鼓舞,将7月26日称为卡吉尔“胜利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年前印巴冲突,印度战机狂轰巴军阵地,却接连被防空导弹击落
1999年印巴卡吉尔战争:印度胜利引以为傲(组图)
巴基斯坦击落印战机,为何惹恼美国?
送给想要做复盘的朋友们——1999年印巴卡吉尔冲突详细作战经过
凶悍,巴基斯坦飞行员驾驶落后两代的战机赶跑印度先进战机
战绩辉煌却鲜为人知:中国战机海外服役全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