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正一帆悬】缅怀于永正:为伊消得人憔悴


为伊消得人憔悴
杨再隋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曾用十六个字评价于永正的教学风格:淳朴恬淡,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

是啊,如同一幕充满儿童生活情趣的轻喜剧,如同一首清新雅致情景交融的儿童诗,如同一篇文笔洗炼隽永耐人寻味的优美散文,如同一支由几个乐章组成的行云流水般的乐曲,于永正的课表现出一种无形的魅力。

学生喜欢上于永正的课。毕业了的学生带着眷恋说:“什么时候能再回到于老师的课堂,哪怕是只听一节课也好。”学生蔡苏到南京参加钢琴考级,被南师大音乐系的欧阳教授慧眼看中,可是他却执意要回徐州,“我要听于老师上课,我将来要当作家”。

青年教师喜欢听于永正的课。只要开课,于永正的教室里总是挤满了听课的教师。有一次在大马路小学,教室里实在坐不下了,他索性将课堂搬到了操场上。特级教师徐善俊不无感慨地说:“眼前有课上不得,因为永正在前头。”

于永正课上得好,是因为他太投人,耐得住寂寞;是因为他从言语交流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学习;还因为他将根牢牢地扎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


这也忘,那也忘,唯教学不忘


于永正有一个雅号,叫“没脑子”

1986年,《小学语文教学》第四期发表了张庆、高林生、徐善俊撰写的关于于永正的长篇通讯和梁保华拍摄的关于于永正的教学照片,这是喜事。朋友们让他请客。于是他订好饭店,约朋友们某月某日某时准时光临。到了约定的时间,大家接踵而至,只差于永正一个。大家都感到奇怪:“客人都全到了,主人却踪影全无。他这是请的什么客?”于永正到哪里去了?原来,他在家里写稿子呢。写着写着,他遇到一个数据拿不准,便到楼下的教研室主任家问,主任不在家,他问主任夫人主任到哪里去了。主任夫人愣了一下:“你?今天晚上不是你请他的客吗?”于永正一听,傻了:“嗨,我怎么把这事给忘了?”

于永正经常忘事。下班了常常忘了回家吃饭,雨伞不是丢在公共汽车上就是忘在教室里,甚至于妻子生病让他给单位打电话请假他也忘了……

一次,于永正乘公共汽车回家。人到了车上,脑子里还在想《高大的背影》的读写结合点应该放在哪里,选择什么样的写作素材。这时,一阵吵闹声打断了他的沉思。抬头一看,是一个青年假装脚崴骗取座位引起了公愤。于永正眼前一亮:“有了!”原来,他想起了另一件事:有一天,他在教室里批改作业。这时学生张文生脸上带着痛苦的表情,一瘸一拐地进来了。于永正见了问他怎么了?张文生说:“跳远时不小心将脚崴了。”于永正一听,便让张文生坐下,给他脱下鞋和袜子,然后用学过的按摩技法给张文生治疗。“就写这件事。有动作,有表情,有对话,而且事情小,学生好把握。可是怎么把这个素材叙述出来呢?”于永正的脑海里盘旋着一个又一个方案……突然,公共汽车“咯噔”一下停了,于永正身体失去了平衡,一个前冲险些跌倒,望一眼窗外:“四道街——坐过两站!”他赶紧下车,再乘车往回走。这一折腾,等他到家,饭菜早凉了。家里人听他把事情的经过叙述一遍,忍不住异口同声地问:“你的脑子呢?”

这也忘,那也忘,只有一件事他怎么也忘不掉,那就是他魂牵梦绕的教学。

一天,于永正下午要到大马路小学去上一堂公开课《燕子》。吃过午饭,他跟妻子说他想躺一会儿,一来理一理思路,二来养一养精神。妻子说你睡吧,到时间我叫你。也许是太疲惫了吧,他躺下来不一会儿便睡着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眼看着时间就要到了。妻子见他睡得那样香,不忍叫醒他。这时,于永正像突然被电击了一下,“腾”地一声从床上跳起来,鞋子一蹬便往外跑。妻子发现他的教案忘记带了,便拿了追下楼去,哪里还有他的踪影。“没脑子的,这回正好治治他。”妻子这样说。晚上,于永正回到家里,妻子看着他笑。于永正被妻子笑得莫名其妙,问:“你笑什么?”妻子道:“还问,教案没带,课上砸了不是?”于永正一听,笑了。妻子道:“上砸了还笑?看你以后还有没有记性?”于永正道:“怎么会呢?我早已烂熟于心了。”

谁说于永正“没脑子”了?他的脑子里装的都是他心爱的语文教学啊!著名特级教师张庆先生感慨之余,写下一幅对联:

这也忘,那也忘,唯教学不忘;

此亦长,彼亦长,数语文最长。

对于永正,用这样一副对联来描绘,真是惟妙惟肖。


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


有两件事曾经让于永正感到作为语文老师的尴尬:一次,徐州的一个小学生写信给《中国少年报》,反映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结果,信被退回来了。原来,那个学生将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地址写颠倒了。还有一次,邻居家单位分房,要写申请报告。大人不识字,便让上初中的儿子写。结果,这个上初中的儿子不会写,没有办法,他们只好请于永正代笔。

由此,于永正进一步作了调查,结果发现我们的作文教学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往往是“教而无用,学而无能”。于永正坐不住了:培养“蛀书虫”、会走路的“两脚书橱”,这难道就是我们语文老师做的事?

1985年,于永正开始尝试“从言语交际的实际出发,进行说写综合训练”。还是让我们看一看他的一个教学实例吧。

上课了,于永正宣布明天进行爬山比赛。学生一听非常兴奋;但是抬头看一眼窗外,天色阴阴的,于是一个个脸上便有了忧虑。于永正道:“现在正好上午十点半,还是先听听天气预报吧。”他打开收音机,让学生听后复述:“今天下午到明天,徐州市区和各县阴有雨,雨量中等,偏北风四到五级,阵风六级,明天最低温度零度。”学生懊丧之余心犹不甘,说天气预报也有不准的时候。于永正笑道:“大部分的预报还是准的。怎么办?听听校长的意见。”校长说:“只能改在星期六了。”于永正道:“既然如此,那就得赶紧通知今天下午要先行上山放比赛题的周老师别去,否则,那些小纸条会被雨淋湿或被风刮跑的。”周老师不在,到区文教局开会了。怎么办?学生说写信,写信太慢了。学生说打电话,于永正说“好”,说着便拿出两部玩具电话机,教学生怎么拨号怎么说,同时推派代表到办公室去打。事情还没有完,得通知其他三个班的同学活动改期。学生说写个通知到学校广播站去播。于永正欣然接受,说事情紧急,得马上写。接着,他交待了通知的格式和内容,学生们受责任感的驱使,写得非常认真。

一堂课40分钟,这些二年级的学生,在于永正精心设置的情境中,至少接受了三项语言训练:听天气预报并复述;学打电话;学写通知。每一项都目的明确,每一项都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于永正的训练有一个序列: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会话,如购物、借物、问路、打电话、转述、主持会议、即席发言、讲故事等;还有应用文的写作,如书信、海报、欢迎词、答谢词、简讯、解说词等。与众不同的是,他不是将这些学习内容硬塞给学生,而是带领学生在生活或他设置的情境中“遭遇”,然后再引导他们一个个去解决。

这是他《认识苹果》的教学设计:第一节,写保证书,转述通知;第二节,参观果园;第三节,为苹果写说明,练习讲解;第四节,办苹果展览会,写海报;第五节,写照片说明和报道。

就是这样,为了让学生获得实际的语文能力,于永正常常把学习的课堂搬到教室外、校园外。他带学生们到邳州,跟那里的学生“手拉手结对子”;他带学生们到睢宁县大余小学,让学生在鸟语花香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他还带学生到“万隆市场”,到飞机场,到古运河畔,到先进人物的家中……

于永正说,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耳濡目染,不仅有了切身的感受,而且也有了表达的迫切需要。这样,就不怕他们不想写,更不怕他们没有东西好写。老师的使命,就是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读写实践的机会。实践出真知啊!


课堂里飞出欢乐的歌


人们都说于永正有一股子灵气,“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举手投足都有戏,课堂里经常飞出欢乐的歌。

他教《燕子》,一边引导着学生读书,一边在黑板上勾画,学生把课文读懂了,他的“燕子展翅图”也完成了。学生瞪大了眼,听课的老师也啧啧称赞。他教《壁虎》,临近结束时,突发一问:“课就上到这儿了。最后,我还有一个问题:你们听谁说过壁虎的‘坏话’吗?”学生异常活跃,有的说:“我奶奶说,壁虎的尿有毒,撒到人身上人就会死。”有的说:“老人说,它的尿弄到饭碗里,人吃了会死。”还有的说:“我听人说,壁虎是蛇的舅舅,谁要把蛇打死了,壁虎就会为蛇报仇。”于永正顺水推舟,推倒了不实之词为壁虎平反。听课的老师由衷地慨叹:“曲末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他教《狐假虎威》,提出“当老虎看到大大小小的野兽撒腿就跑,会怎么想”后,学生们自动进入了角色,自言自语:“哎呀,百兽还真怕狐狸呢!”“哎?我没犯错误,老天爷怎么不叫我当大王了呢?”于永正附和了一句:“再说。我又没腐败,也没到退休年龄。”了了数语,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大智若愚的感觉。

三尺讲台前,于永正或挥笔勾勒,或突发奇问,或画龙点睛,或随声附和,一切都是那么亲切自然,一切又都那么顺乎情理,“少了些刻意,多了些随意”,充满了智慧和灵性。

习惯上,阅读教学有一种固定的模式:解释词语;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教师教得机械,学生学得同样机械,课堂教学味同嚼蜡,没有一点生气和乐趣。对此,于永正深恶痛绝,他说,堵不住烦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阅读教学的步;要将阅读训练课上成读书指导课。道理很简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是他上《惊弓之鸟》:课上,他先让学生提出预习中不懂的词语,接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我相信你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一定能读懂的。”学生照着他说的去做了,果然,预习中不懂的词都懂了。于问:你们是怎么读懂的?生答:根据课文中的句子。于说:对。理解词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蹦’的一声响,那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其中有两个“直”,想想看,他们的意思一样吗?学生先说一样,再读又说不一样。于说:请大家查查字典吧。学生一查,“直”有六种解释。于说:对照课文,大家再看看这两个“直”是什么意思?学生很快便明白了:第一个“直”是“一个劲地”意思;第二个“直”是“直线、垂直”的意思。于说:多数汉字一字多义,究竟取哪种解释,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确定。

“教,是为了不教。”听了于永正的课,我们恍然大悟:在老师引导下自己读懂和听老师讲懂绝不是一回事。试想,自己捉到老鼠和别人捉到老鼠送给你一样吗?靠别人送,自己是永远学不到捉老鼠的本领的。于永正说,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为什么这样弱?关键就在于我们的课堂存在着“三少”:一是读书少;二是思考少;三是写作少。尤其是写,几乎没有。学语文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但这四者又不是平起平坐的,应当以读为主,读写结合,因为学生进学校就是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的,不读不写怎么行?

他是这样说的,在课堂上又是怎样做的呢?还是让我们先听一听他的《再见了,亲人》吧。在于永正的指导下,学生顺利地学完了课文。这时,于永正说:“这篇课文写的是志愿军归国时在火车站和朝鲜人民告别时说的话,这叫‘话别’。既然是话别,就不是一方的事。想一想,这时朝鲜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会对志愿军说什么?要知道这些将要回国的战士都是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的战友啊!朝鲜人民怎么能舍得他们走呢?怎么能不回忆起往事呢?”学生们听了,若有所思,若有所悟。于永正乘机将他们分成三组,分别以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的身份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学生们写得很快,也很好:下面是一名“小金花”的话:“亲爱的志愿军叔叔,我应当唱支《捣米谣》为你们送行。可是,我怎么唱得出来呢?我多么想把你们留住!我爸爸、妈妈牺牲以后,王叔叔就像爸爸一样关心我,给我送吃的、穿的。我更忘不了罗盛教叔叔,他为了救我们的小伙伴崔莹,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叔叔,我长大了,一定到中国去看望你们,一定为你们唱《捣米谣》。再见了,叔叔。”

著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中央教科所的张田若教授看了于永正的教学实录后,非常兴奋,说:“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于老师不但将‘写’挤进去了,而且挤得很巧。”

显然,于永正不仅是要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在他的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打断老师的话提出问题,或学生互相纠正错误、补充不足的场面。请看他教《燕子》的一个片段:

生:于老师,燕子在水面上飞行为什么常用尾尖或翼尖点水?

于:这样,燕子在吃水中的小鱼、小虾时,可以起到缓冲作用,不至于一下子栽到水里。

生:于老师,您说得不对。燕子不吃鱼虾,它是吃水面上的飞虫。我在农村亲眼见过,书上也是这么写的。

于:谢谢你,回去我再查查有关资料。

当证实了学生说得对后,于永正表扬了这位学生。古人有“一字之师”,他称这位学生是自己的“一句话之师”,并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掌声盈室,笑声满堂。

教学民主,课堂里才会飞出欢乐的歌。

于永正说:“老师就是要为学生制造这样一种氛围——平等、和谐、融洽,目的是培养他们鲜明的个性,既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也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我们不能培养唯唯诺诺的人,盲从的人,也不能培养蛮横的人。如果老师不接受别人的正确批评,甚至压制不同意见,那学生又该怎样呢?”

培养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人,不正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吗?


于无声处下功夫


《庄子·养生主》说“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这是一种境界。张庆老师说于永正的课也达到了一种境界:随心所欲,不逾矩。

但是,人们忽略了一点:功夫在课外。

徐州市鼓楼区民主路小学原副校长刘尊立给我们讲了他亲眼目睹的一件事。那是1991年,刘尊立跟于永正一起到河南。于永正上课,他听课。早晨,刘尊立轻轻推开于永正的房门,看到于永正端坐于桌前正神情专注地练字。他没有打搅他,只是静静地立在后面看。待到于永正练完字,他才走过去:“于老师,你还练字?”于永正习惯地笑一笑,看了他一眼,道:“写字一如做人。字写端正了,做人做事才不会苟且马虎,我们是老师,老师自己连字都写不好,还怎么去教育学生呢?

课堂上,于永正指导学生写作时,常常出口成章。学生佩服,听课的老师也佩服:“于老师真是个天才!”其实,哪里有什么“天才”,只要你读一读于永正写的“下水”作文,就会恍然大悟:“天才”原来就是99%的勤奋和汗水啊!这是于永正给中年级的学生写的一篇“下水”作文:


给爷爷洗脚


爷爷的病终于好了,全家人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吃过晚饭,我将爷爷扶到藤椅上,拿起今天的报纸,想读给他听。

爷爷说:“文健,我想洗洗脚,洗完脚你再读吧。”

“好哩。”我放下报纸说,“爷爷,我给您打洗脚水去。对了,爷爷,报上说老年人用热水洗脚有利于健康呢。”。

我从厨房端来一盆洗脚水,放到爷爷跟前。盆里的水冒着热气,爷爷很吃力地脱着袜子。他说:“人老了,腿都抬不起来了。”

“爷爷,我帮你脱。”我一边说,一边帮爷爷将袜子脱下来。

爷爷将脚放进脚盆里,脸上现出舒服的表情。他想用手搓洗一下,可是腰弯不下去,没办法,只好用两只脚互相搓着。我连忙蹲下身去帮爷爷洗,从脚面到脚底,连每一个脚趾缝都洗得干干净净的。

爷爷说:“文健,你真是爷爷的好孙子。”

我说:“爷爷,‘香九龄,能温席’,我都十岁了难道不能给您洗脚吗?今后,您洗脚的事我全包了。”

洗完脚,爷爷舒服地躺到藤椅上,微闭着眼睛,听我读起报来。


像这样的“下水”作文,于永正不知写了多少,有时即使不写出来,也要在心里打上几遍“腹稿”。徐州市鼓楼区小学语文教研员、于永正的徒弟王晓虹告诉我们:以前,只看到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潇洒,现在,坐到他的对面,跟他在一起,才发现他课前下的功夫。古人作诗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于老师教学则是“备好一堂课,忍花无数功”。遇到笔顺拿不准的字,于老师总要翻书查个清楚;遇到课文中出现的疑点,他从不轻易放过。有一次,他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中提到《表》《小约翰》两本书,但没说是谁翻译的。是不是鲁迅翻译的呢?为了搞清楚,他一遍又一遍地跑图书馆,但还是没有答案。后来,他听说我的一个亲戚在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工作,便让我请他帮助查,直到找到确证为止。我说:“于老师,你其实没有必要这样。”于永正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就要能耐得住寂寞,于无声处下功夫。”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话说得真好!


从“五条汉子”到“三有之士”


还是在几年前,珠海就有一所民办学校不惜每月6000元(此文写于1999年)的高薪诚聘于永正前往任教。于永正没有动心。好多人不理解:在徐州,你是特级教师,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该有的荣誉都有了;现在,又有这样一个挣钱的好机会,不是不去白不去吗?于永正说,我需要钱,但我不能为了钱而活着。

其实,于永正真正舍弃不下的是鼓楼区这块“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芳草地”。他常常动情地说:“我的成功应当是这块土地的,当初如果没有‘五条汉子’,现在如果没有‘三有之士’,那我将一事无成。”

于永正确实是“实话实说”。要谈他的教学生涯,就不能不说“五条汉子”和“三有之士”。

还是让我们先浏览一下于永正的工作简历吧:1962年,于永正以优异的成绩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1962年9月,到徐州市搬运工人子弟学校(后更名为徐州市东站小学),先后任少先队中队和大队辅导员;1965年,因为工作成绩出色,调大马路中心小学任教,并担任校团支部书记,成为“五条汉子”之一;1983年,调鼓楼区文教局教研室,先后任教研员、副主任、主任,成为“三有之士”之一。

先说说“五条汉子”。在六、七十年代,大马路中心小学还是一所没有什么名气的小学校。于永正痴迷于教学,到大马路小学后,又遇到四个知音:第一个叫段世臣,第二个叫张广权,第三个叫云出长,第四个叫胡士杰。当时段世臣是校长,为人实在且有胆识,抓教学一丝不苟。在他的带领下,几个人不管吃饭、睡觉,还是走路、上厕所,只要碰到一起,“言必谈教学”,公开教学更是你上课我评课认真得不行。树木多了,便成了森林;有了森林,便会影响气候。大马路小学出现了踏踏实实搞教学的喜人局面。一次,北京有两位特级教师要到徐州鼓楼区来听课,其他学校不敢接待,问大马路,段世臣说:行。说行真行,五个人一起上。结果,好评如潮。这以后,他们又敞开校门,向苏鲁豫皖交界地区开课,前所未有的轰动。人们开始对大马路小学刮目相看了。一提大马路小学,“没说的,那里有‘五条汉子’!”。

再说“三有之士”。于永正很幸运,到区教研室后,他又遇到一批同样痴迷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人。高林生,区文教局副局长,须臾离不开教学这个主阵地,经常说:“两天不下学校,心里就没有底。”每学期听课六、七十节,每到一处念的都是“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的“十字经”。张庆,人称“大帅”,著名特级教师、市教研室教研员,鼓楼区有教研活动必然请他,他也是每请必到,每到必听,每听必评。徐善俊,特级教师、民主路小学副校长,早在1990年就有感而作《把阅读课上成阅读指导课》,课堂教学更是朗读声情并茂、训练扎实到位。还有周士魁、陈大庆、孙景华、郝敬华……不用说,这是一批有权、有识、有志之士。碰到一起,听说读写,三句话不离本行。谈得投机,于是索性搞起了一个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沙龙”,或者在民主路小学,或者在鼓楼区教研室,或者在高林生家里,几个人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侃小学语文教学到底是个什么招?1992年省教委在南通召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会议,高林生如得“圣旨”,立即传达落实,“不谋而合,一拍即合”,很快,鼓楼区成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块“芳草地”。

这样一批人,这样一种和谐的气氛,于永正能不留恋吗?在高林生的家里,这位因伤卧床的副局长感慨地对我们说:“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上,我们是一个团队,于永正是我们这个团队的‘尖兵’,他的难能可贵之处就是善于把先进的教学思想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课例。”

有人曾经觉得于永正不可思议。为什么呢?因为好多人评上特级教师以后,便如船到码头车到站,再也不思进取了;而于永正却大步朝前。现在我们终于懂了:于永正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着一个团队啊!

对于永正来说,他大概永远不会忘记在黄河边,在王之涣吟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地方,张庆跟他说的那句话:你是要做个一般的特级教师,还是要做个著名的特级教师?

好风凭借力,教学改革需要于永正们的“团队精神”!

“讲台永远是老师的阵地”


有人说,让于永正不吃饭可以,不睡觉可以,但要是让他不上课,那无疑跟要他的命似的,难。

于永正的徒弟、鼓楼小学青年教师杨晶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于永正和她搭班教言语交际说写综合训练”实验班,每周两节作文课,雷打不动。一天上午,已经快到上课的时间了,天空突然电闪雷鸣,接着狂风大作,雨如瓢泼。杨晶对学生们说:于老师可能不会来了。学生们不相信,没有谁叫,一个个都将眼望着窗外。不用说,他们都在心里焦急地盼望着。就在这时,于永正奇迹般地出现在教室门口:头发湿湿的耷在额上,两只裤脚像农民插秧归来似地高高卷起,手里撑着的雨伞,被风吹得倒翻过来,像一朵喇叭花似的。学生们欢呼起来。于永正将雨伞放到墙角,扶了下眼镜,问:谁能用一句话形容此时的老师?学生们笑而不答。于永正道:我知道,你们不说是因为那句话不好听。”学生们会心地笑。于永正道歉道:“雨大,伞被风吹坏了,只好在商店里躲雨,结果险些迟到了。”课后,杨晶对于永正说:“于老师你就别来了,雨下得这样大。”于永正淡淡地一笑,道:因为雨大就不来上课?那样,学生们会怎么想?你听到学生们的欢呼声了吗?讲台永远是老师的阵地啊!

阵地”意味着什么?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上甘岭》,想起了《英雄儿女》:“人在阵地在”“誓同阵地共存亡”,阵地就是战士的生命啊!在于永正的心目中,教师站讲台和战士守阵地一样的神圣,战士能轻伤不下火线,教师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呢?

几十年如一日,于永正一直兢兢业业地站在三尺讲台前,虽然他的双鬓已经霜染似地灰白,依然无怨无悔。高林生感慨地告诉我们:现在,有一些教研员不敢进课堂,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三不好”:一是课上不好,二是课评不好,三是课题研究不好。但是在鼓楼区教研室,于永正却是名副其实的“三结合”教研的典范。所谓“三结合”教研,就是一边听(评)课,一边上课,一边研究。于永正每学期都要听课100多节,每学年连听带上300多节。300多节,想想看,这是怎样一个让人敬畏的数字?

于永正并不仅仅是为了上课而上课。他每一次进教室,都带着一种思想: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他竭尽心力想要探求的,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高质与高效之路。在徐州市鼓楼区,上从文教局局长,下到校长、教师,都异口同声地说:于永正是个“解难题的高手”;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路上,他“一直走在前头”。

的确如此。于永正有句口头禅,叫“我先上”。如何突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模式,从言语交际的实际出发,进行说写综合训练?他第一个实验。如何把阅读训练课上成读书指导课?又是他第一个走上讲台。“我先上”,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和胆识?但于永正无所畏惧地做了。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虽然没有炮火与硝烟,但是于永正同样战得艰苦。他要向积弊已久的传统挑战,同时还要向人们(包括他自己)内心深处积习已久的惰性挑战。

熟悉于永正的人都知道,早在八十年代末,于永正就已经出名了,他上的许多课都赢得了满堂喝采。南通会议”后,于永正对语文姓’”“小语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说:用现在的观点来看,我过去上过的许多课、写过的许多文章,都可以烧掉了。”好一个“”字”的过程,实际上是于永正在自我否定中前进的过程啊!否定自我,谈何容易?前不久,《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一书准备出版。谁知小样”排出后,他突然提出撤下《在仙台》一课。同志们不理解:这课挺好的嘛,撤了多可惜。”于永正变得非常执拗要撤!这课没意思。”后来,大家在小样”上看到一行批注一本小书,不敢塞进连自己都不满意的东西,只好挥泪斩马谡’了。”这是一段近乎戏谑的文字,但就在戏谑之中,我们不难发现潜藏在于永正内心的那份战战兢兢和隐痛。否定自己难呀!

于永正常说:我天天都在爬山,虽然是愈爬愈困难,但愈爬愈觉得应该爬。”是的,当人的认识从反思走向自觉的时候,那就不仅仅是简单的攀登,而是一种自身能量的几何增容,是一次人生境界的超越和升腾。1999年初,于永正应邀到上海上课,要教的是S版教材上的《金色的细雨》。临行前,同事们问他:上海之行心情如何?他笑道:上海的孩子也说中国话,上海的老师也是中国的语文老师,我们相似嘛!好一个相似”。人们感到,于永正对语文教学做出了逼近本质的解释。事过不久,《上海教育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外来的和尚念真经》的文章,盛赞于永正的课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义: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

我是特级教师,我不上谁上?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于永正是不是也有些英雄战士王成的气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彤:为了一个美好的梦想
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走向专业读写的精确与综合 | 国培作业
教师成长经验交流材料:不解之缘
祖孙三代坚守“三尺讲台”
快乐学语文——琅小语文组创南京市先进教研组的故事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心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