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怎么养脾胃?
userphoto

2022.08.16 河南

关注

中医讲:“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这是因为我们身体各脏腑器官,所需要的营养,全依靠脾胃消化功能产生的水谷精微来滋养。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论的创始人——李东垣讲:“脾胃不和,百病丛生”。《黄帝内经.素问》中讲: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可见脾胃对我们来讲,是多么的重要。那么,中医怎么调养呢?

一、中医对脾胃的调养,离不开“未病先防”。

其具体内容为:

1、过饥或者是过饱,均易伤脾胃。

首先,讲讲过饥的危害:如果我们不能按时吃饭,或者是长期进食不足,就会造成气血生化无源,一旦我们身体的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时间长了就会导致我们脏腑功能衰弱而使我们生病,或出现因正气不足,抵抗力低,无法与疾病抗衡,继发其他的病症。

其次,讲讲过饱的危害:如果我们饮食过多或者是暴饮暴食,一旦超过了脾胃助消化的能力,就会损伤脾胃之气。就会造成食积,厌食,嗳腐吞酸,腹胀,腹痛等症状。

2、勿过食寒热。

人体健康有赖于阴阳的平衡,除了我们熟知的,药物拥有寒热温凉性质之外,各种食物也存在药物这种寒热温凉的特性。如果我们嗜食寒凉或者是温热的食物,就会造成我们身体的阴阳失调,进而产生某些疾病。这和中医治法“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是相通的。具体而言:过食生冷寒凉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使寒湿内生,从而发生腹痛、腹泻等症;而过食温热的食物,易损伤脾胃阴液,使肠胃积热,从而发生口渴、口臭、便秘等症。

3、勿偏食五味。

从中医理论上讲,五味与五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因此,如果我们长期过食某种味道的食物,就会造成我们身体五脏功能的偏盛或偏衰,从而使我们产生某种疾病。

而在中医临床上发现:而过食辛味,易损伤脾胃阴液,易致引起痈疽疮毒等病证;多食甘肥厚味,脾胃运化艰难,运化失常,导致气血不足,体虚气弱,甚至是可导致性欲减退;偏食酸者,易致胃酸过多,对胃溃疡等胃病者不利;偏食苦食者,易致胃寒伤人阳气,对脾胃虚弱及阳气不足者不利;过食咸味,除了能造成我们血压升高之外,还会降低胃内黏液的黏度,降低对胃壁的保护作用,从而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所以,过食某种滋味的食物,都会对我们的脾胃造成伤害。

4、避免劳神过度

从中医理论上讲,脾统血,主运化,在志为思,心主血而藏神。所以,如果我们思虑过度的话,就会耗伤心血,损伤脾的功能,导致气滞与气结,致脾胃呆滞,运化失常,产生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由于缺少必需的营养物质,致使我们产生心悸、健忘、多梦、失眠及因脾失健运的不思饮食、腹胀、消化不良、便溏等症。所以养脾胃,我们要注意避免劳神过度。

5、适当运动

如果我们长期不参加体育锻炼,就会使脾胃之气呆滞,功能减弱,气血生化不足,致使脾胃功能运行不畅,从而产生食少无力、无精打采、身体软弱、痰湿内停、形体发胖,一活动就气短、心悸、自汗等症状。所以,调理脾胃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是必须的。

二、调养脾胃离不开中药的调理

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呢?如果脾胃出现了问题,中医又是怎么用中药进行调理的呢?

1、脾阴虚:如果我们出现食后腹胀,身体消瘦、干呕呃逆、体倦乏力、饮食减少、腹胀、口唇干燥、咽干、潮热、盗汗、大便干结、舌淡苔白、脉缓或弱等症状时,可采用滋阴益气方法治疗。可选服:归脾丸、人参归脾丸等调理。

2、脾阳虚:如果我们出现食少、腹胀、胃痛、四肢不温、大便稀溏等症状时,可采用温中散寒补脾的方法治疗。可服理中丸调理脾胃。

3、脾胃气虚:如果我们出现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舌质淡或胖、苔薄白等症状,可采用健脾益气,和胃助运。可服用四君子丸、香砂六君丸、参苓白术散、健脾丸等进行调理脾胃。

4、脾胃虚寒:如果我们出现腹胀纳呆、脘腹痛、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空腹痛甚,得食则缓,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舌淡苔白或者舌淡胖嫩,脉虚弱或者沉迟。可以采用温中散寒的方法治疗。可服用附子理中丸、小健中颗粒、良附丸等进行调理。

5、饮食停滞(食积):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开胃山楂丸、六味安消胶囊、开胃健脾丸等调理脾胃。

6、胃脘疼痛:木香顺气丸、气滞胃病颗粒、胃苏颗粒、元胡止痛片等调理脾胃。

7、热结肠胃型便秘:用麻子仁丸进行调理。

三、调养脾胃少不了中医按摩的调理

1、按揉足三里

位置:外侧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操作:用拇指端按揉。

次数:20-30次。

功效:健脾和胃,强壮身体。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泄泻及下肢痿软等。

(注)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穴,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消化道疾病。

2、按揉三阴交

位置:小腿内侧、足内踝尖向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按而揉之。

次数:按3—5次,揉20—30。

功效:通经脉,活血络,清利下焦湿热。

主治:消化不良,遗尿、小便频数涩痛不利,下肢痹症等。

(注)三阴交是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常按揉不但能健脾胃、助运化,还能补益肝肾。

3、掐揉外劳宫

位置:在手背,中指与无名指掌骨中间,与内劳宫相对。

操作:用拇指端掐而揉之。

次数:100-500次。

功效:温阳散寒,升阳举陷。

主治:腹痛、肠鸣、泄泻、消化不良,脱肛,遗尿,咳嗽,气喘,疝气等。

(注)本穴性寒,为温阳散寒、升阳举陷的佳穴,兼能发汗解表。

4、揉摩中脘

位置:脐上4寸,胸骨下端剑突至脐连线的中点。属于任脉。

操作: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端或者是手掌根按揉,称揉中脘;用手掌心或除拇指外,其他四指摩,称摩中脘;自中脘向上直推至喉下或自喉往下推至中脘,称推中脘;自中脘推向鸠尾处,称推三焦;沿季胁处分推至带脉处,称分推腹阴阳。

次数:揉或推约100—300次;摩5分钟。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主治:胃脘痛、腹痛、腹胀、食积、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嗳气等。

(注)中脘为胃的募穴,专治消化系统疾病。自下而上推胃脘,易使人呕吐,故少用。

5、摩揉腹部。

位置:腹部

操作:右手叠于左手之上或左手叠于右手之上,两手掌心相对,贴于皮肤之上。自神阙(肚脐)起,摩至两侧带脉,途经水分、天枢、气海、石关、梁门、下脘、中脘、关元、带脉等穴或者是定在神阙位置不动揉之。逆时针摩为补,顺时针摩为泻,往返摩之为平补平泻。治疗时取用补、泻手法,养生宜平补平泻。

时长:5分钟。

功效:消食化滞,健脾止泻,降逆止呕,通便。

主治:腹痛、消化不良、食积、腹胀、恶心、呕吐、厌食、便秘。

四、药膳调养脾胃

1、胡萝卜50克,茶叶10克。胡萝卜与茶叶煎水服。

功效:理气消食。

2、羊肉粥:羊肉100克切丁,同高梁米100克煮粥食用。

功效:治脾胃虚弱而导致的消化不良。

3、补益鸡:老母鸡1只,人参10克,小茴香15克,花椒6克,酱油、甜酒各30毫升。鸡去毛及肠杂,洗净备用。将人参切片,花椒研末,与小茴香、甜酒拌和,酱油可根据自已口味及鸡的大小增减其量,但不宜太咸。将拌好的药料填入鸡肚内,放入瓦钵中,隔水蒸至熟烂;或放水在沙锅中煮烂即可。空腹服食适量,以少吃多餐为宜。

功效:补气健脾,温中暖胃。

适用于气虚脾胃不和所致的气短无力,肌肉不丰,食欲不振,胃腹胀痛等症或病后体弱,精力未复者。

4、仙人掌猪肚汤:仙人掌30-60克,猪肚1个。将仙人掌装入猪肚内,入锅加适量水,以文火炖至熟烂。饮汤,食猪肚。

功效:行气活血,健脾益胃。适用于气滞血瘀,胃痛年久不愈等症。

(注)文中的药物使用前,请咨询中医师或者是中药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儿科专家王应麟谈儿科常见病
脾胃不好百病生?认准这7味健脾中药!和胃补气,药食两用老少宜
保和丸,一个被“小瞧”的古方
这味中药,可能你一直在吃却不知道它是药?!
比“健胃消食片”还管用的方子,3味小药泡水喝,消食开胃!
对药的药性和使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