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胃经位于胆经前,三指距离到经中;

口腔糜烂牙肿痛;口干口臭腹胀痛;

体热打嗝喜食冷;大便干燥且不通

巜灵枢,·经脉》原文: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e)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

患足阳明胃经疾病者,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有下列病候:胃痛、偏瘫、时常打哈欠、听大声易惊吓、心跳动快速、发狂、腹胀鸣叫、温邪犯肺、感冒、发热寒、流清鼻涕、流鼻血、口歪、唇生疮、颈肿喉痛、易饥饿、胃中寒胀满等。

第一个是承泣穴,这个穴位以前读书的时候,做眼保健操时有用到,所以大家估计也比较熟悉。

穴位词义:

承泣。承,受也。泣,泪也、水液也。承泣名意指胃经体内经脉气血物质由本穴而出。胃经属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多气,即是多气态物,多血,血为受热后变为的红色液体,也就是既多液又多热。胃经的体表经脉气血运行是由头走足,为下行,与其构成无端循环的胃经体内经脉部分,气血物质的运行则为散热上行。本穴物质即为胃经体内经脉气血上行所化,在体内经脉中,气血物质是以气的形式而上行,由体内经脉出体表经脉后经气冷却液化为经水,经水位于胃经之最上部,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泪液之要滴下,故名承泣。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

这个穴位不可用艾灸。

用针灸也要格外小心。

直刺0.5~0.8寸,左手推动眼球向上固定,右手持针沿眶下缘缓慢刺入,不宜提插、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2.或平刺0.5~0.8寸,透向目内眦,局部酸胀,可致流泪。如果针刺过深或斜刺可刺伤视神经,当深达2寸时可通过神经管刺伤脑,造成严重后果。

第二个穴位,四白穴:

这个穴位,在眼保健操中还有一个单独的一节,就是揉按四白穴。当然很多人能记住它,是因为这个穴位有美白的效果,也叫美白穴。所以女性朋友对这个穴位比较有印象。(很多人估计在想,上学那会知道是美白穴估计眼保健操就会好好做了.

穴位词义:

四白。四,数词,指四面八方,亦指穴所在的周围空间。白,可见的颜色、肺之色也。该穴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本穴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本穴物质为承泣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性温热,由地部流至四白时,因吸收脾土之热而在本穴快速气化,气化之气形成白雾之状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见,故名。其功效很重要!

一、护眼明目

四白穴是一个明目穴,效果非常显著。这个穴位可谓胃经的循经的上口,点揉四白穴,就把气血引过来了,可以预防黑眼圈;对于上学的孩子,拿它来治疗近视;对于中年人可防止黑眼圈;对于老年人,还可以防止老花眼。此外,如果有人经常眼睛痒,或者胀痛,也揉四白穴。

对于现在经常伏案工作,看电脑,看手机的朋友,这个穴位要可以缓解眼睛的疲劳。

二、美白祛斑

这个功能现在都是被美容院吹嘘到天上的东西。如果我们自己经常懂得保养,一样可以达到这个效果,而且没有副作用。每天能安排几分钟揉按四白穴,可以让色斑变浅,甚至退去。皮肤也会变得白暂细腻。不过有一个前提,身体内部也要记得去调理,把亏空的气血补回来,不要熬夜。

第三个穴位,巨髎穴

穴位词义:

巨髎。巨,大也,形容穴内气血场覆盖的区域巨大。髎,孔隙。该穴名意指胃经天部浊气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本穴物质为四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行至本穴后散热化雨冷降,而因本穴位处天之上部(头面的天部),降地之雨覆盖的区域大,名为之巨,又因其降地之雨细小,如由孔隙漏落一般,名为之髎,故名。

主治口眼斜,眼睑瞤动,鼻塞,鼻衄,齿痛,以及三叉神经痛等。斜刺或平刺0.3-0.5寸。艾条灸3-5分钟。

第四个穴位,地仓穴

穴位词义:

地,指地格。仓,藏谷处。古人面分三庭,鼻以上为上庭,鼻为中庭,鼻以下为下庭,合为天人地三格。穴在鼻下口吻旁(地格处),口以入谷,故谓仓。又脾主口土,仓廪之官,故名地仓。

这个穴位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作用,就是管不住嘴,明明吃的很饱了,还想吃东西。体重一直上升的朋友就可以按摩这个地仓穴。饭前饭后都可以按

主治口眼歪斜,流涎,眼睑瞤动,齿痛,颊肿,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沿皮刺0.5-1寸。艾条灸3-5分钟。

第五个穴位,大迎穴

穴位词义:

古代称下颌角前方之骨为大迎骨,穴当其处,故名大迎。胃经气血中的精微物质由此上输于头。大,多也、尊也。迎,受也。大迎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的大部分由本穴上输头部。

这穴位也有一个功效是很多人都喜欢的,就是经常揉按可以紧致下巴,改善双下巴的情况。

具体的保健方法如下:

双手拇指指腹按于大迎穴,其他手指支持于面部,呼气时用拇指指腹点按大迎穴5秒,吸气时松离,重复按摩30次,以局部感到酸胀并向整个面部放射为好。按摩大迎穴有增进脸部血液循环和使皮肤紧缩的功能,可以消除双下巴,预防脸部松弛。

定位:面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面动脉搏动处。当颌下缘中点上方一横指,鼓颊肘呈凹陷处。

简便取法:闭口鼓腮,在下颌骨边缘现一沟形,按之有动脉搏动处取穴。

第六个穴位,颊车穴

颊车穴位于头部侧面下颌骨边角上,向鼻子斜方向约一厘米处的凹陷中。

胃经的五谷精微物质由此上输于头。

颊车。颊,指穴所在的部位为面颊。车,运载工具也。颊车名意指本穴的功用是运送胃经的五谷精微气血循经上头。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五谷精微气血,至本穴后由于受内部心火的外散之热,气血物质循胃经输送于头,若有车载一般,故名颊车。

人体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这个穴位也有消除下巴上的脂肪,改善面部水肿的问题,还有减少食用甜食的欲望。对于想减肥瘦脸的人是相当不错的一个穴位。

不过这个穴位最直观的效果是,治疗下齿牙痛。见效奇快。

第七个穴位,下关穴:

下,指本穴调节的气血物质为属阴、属下的浊重水湿。关,关卡。该穴名意指本穴对胃经上输头部的气血物质中阴浊部分有关卡作用。本穴物质为颊车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上行至本穴后,水湿之气中的浊重部分冷降归地,本穴如有对上输头部的气血精微严格把关的作用,故名。

下关穴位于头部侧面,耳前一横指,颧弓下陷处,张口时隆起,闭口取穴。

功能主治:耳聋,耳鸣,聤耳;牙痛,口噤,口眼歪斜,面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下颌疼痛,牙关紧闭,张嘴困难、颞颌关节炎。

第八个穴位,头维穴:

头维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这个我有一个疑问,如果按发际线来找穴位,就有点麻烦了,现在很多人都是发际线后移了。

头,穴所在部位,亦指穴内物质所调节的人体部位为头。维,维持、维系之意。

头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有维持头部正常秩序的作用。头部为诸阳之会,它要靠各条经脉不断地输送阳气及营养物质才能维持它的正常运行。胃经属多气多血之经,在输送头部的阳气当中占有一定比例,对头部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作用,而胃经气血传之于头又是靠本穴传输,故本穴名为头维。

主治:寒热头痛,目痛多泪,喘逆烦满,呕吐流汗,难言,眼睑瞤动不止,风泪出,目视物不明。

胃痛可以通过取位头维穴来治,也会有很好的效果。按摩时,用两个大拇指按于头维穴,其余四指固定于前额,自下向上按摩1 分钟,再自下向上按摩1 分钟。然后用双侧掌根按压住两侧头维穴后缓缓揉动。

第九个穴位,人迎穴

人体人迎穴位于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取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靠的姿势,人迎穴位于颈部,前颈喉结外侧大约三厘米处。

穴在喉结两侧,足阳明脉迎受五脏六腑之气以养人,故名人迎。

有利咽散结的作用,人迎穴在颈部,结喉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此处有颈总动脉窦,为压力感受器,刺激后可引起降压反射,从而迅速降压。

长期按摩人迎穴,对咽喉肿痛,气喘,瘰疬,瘿气,高血压具有良好的疗效

人迎穴属于快速降压的应急穴,适合紧急降压,一般可以使血压下降10~20毫米汞柱,但是这种方法降压持续的时间不长,而且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第十个穴位,水突穴:

《针灸大成》主咳逆上气,咽喉痈肿,呼吸短气,喘息不得卧。

水突。水,指穴内的物质为地部水液。突,突破也。水突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受心火上炎之热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人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位处颈部,受心火上炎之热经水大量气化,如同釜中之水受热时的翻滚上突之状,故名水突。

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第十一个穴位,气舍穴:

穴位词义:

气舍。气,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舍,来源之意。气舍名意指本穴为胃经经气的重要来源。本穴物质为水突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位处颈之下部,由于其更近心室火炎之区,故其水液气化更多,所生气亦更大,为胃经之气和重要来源,故名气舍。

取穴法:正坐仰靠,于人迎穴直下锁骨内侧端上缘,距天突穴约1.5寸处取穴。

用法:直刺0.3-0.5寸。针刺不要过深,因深部有大动脉及胸膜顶、肺尖、甲状腺等重要脏器,以免发生危险。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哮喘、百日咳、扁桃腺炎、喉头炎、膈肌痉挛、消化不良、甲状腺肿大等。

在平时如果有不停打嗝时,可以指压压气舍穴,止嗝效果非常好。 

第十二个穴位,缺盆穴:

穴位词义:

缺盆。缺,破散也。盆,受盛之器也。缺盆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溃缺破散并输布人体各部。本穴物质为气舍穴外溢而来的地部经水及外散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地部经水满溢外散输布四方,如水注缺破之盆的溢流之状,故名缺盆。

取穴法:正坐位,在颈外侧部,锁骨中线距前6寸,由2/3处(即旁开前正中线4寸),锁骨上窝中点处,即为本穴。

还有一种取穴手法是正坐位,在乳中线上,锁骨上窝中点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部满闷,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素问》中记载到缺盆可“泻胸中之热”,针刺缺盆穴可以调节肺胃二经的经气,清泻脏腑郁热,恢复肺脏正常生理功能,有效缓解咳嗽。

足阳明胃经在躯干上的18个穴位进行记忆和学习。也就是主干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其中经过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

足阳明胃经第13个穴位,气户:

气户,指气出入之门户。穴主“喘逆上气,呼吸肩息”,有肃降胃气机之功,故名。

气,指本穴调节的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户,古指单扇门,引伸为出入的通道。该穴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与外界交换的门户。本穴物质为缺盆穴地部传来的经水,因本穴位置较胃经上部诸穴更近心室火炎之区,流至的地部经水会更多更快的气化并由胃经传至身体其余各部,是胃经与外界气血交换的门户,故名。

气户穴位于人体的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吐血,呃逆等。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第14个穴位,库房穴

库,以藏物。房,指房舍。穴在气户之下,喻脉气自户而库渐深也,故名库房。

库房,储物之仓也,地面建筑之物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中的五谷精微物质在此屯库。本穴物质为气户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胃经经水有缺盆穴的溃散、气户穴的水液气化,流至本穴的地部经水较为干枯,经水中所含的脾土微粒则因无水的承载运化而沉积于胃经所过之处,如在库房穴存积一般,故名。胃经的五谷精微在此屯库。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痛,咳吐脓血等。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第15个穴位 屋翳穴

屋,地面建筑也。翳,古指用羽毛做的华盖或遮蔽之物,此指穴内物质为卫外之气。该穴名意指本穴有地部气化之气为胸部提供卫外摒障。本穴上有库房之房,下有膺窗之窗。翳,含遮翳之意,喻其位如屋檐之遮翳,故名。翳亦含华盖之意,肺为华盖,穴主肺疾,内应于肺,故名屋翳。

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咳嗽,气喘,咳吐脓血,胸胁胀痛,乳痈等。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第16个穴位,膺窗穴

膺,胸也。窗,空孔也。膺窗名意指胸腔内的高温之气由此外出胃经。本穴位处乳之上、胸之旁,地部有孔隙通道与胸腔内部相通,如胸腔与体表间气血物质交流的一个窗口,故名膺窗。膺中名意与膺窗义同,中与外相对,指胸腔。

各家载述:喘哮咳逆,寒热,胸满短气,卧不得安,肋痛,乳痈,肠疝痛,唇肿,肠鸣泄注,胸塞痈肿。

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第17个穴位,乳中穴

乳,乳房也。中,正也。首,头也。当,正对也。乳中、乳首、当乳名意皆指本穴为乳头标志,无它意。 现代常用于缓解治疗咳嗽、咽喉肿痛、乳汁分泌不足。

特别注意:此穴不可针,不可灸。

第18个穴位,乳根穴

乳根穴位于人体胸部,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乳根穴是治疗产后缺乳的要穴,针刺该穴可以通经活络,行气解郁,疏通局部气血,促进乳汁分泌。

可能很多女生非常在意这个穴位,因为库房与乳根为调节乳肌的二个重要穴道,如果是单纯为胃气不足所致的乳房扁平细小或乳房下坠,取此二穴作隆胸治疗有奇效。

不过这个穴位还有一个非常需要注意的是,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容易休克,甚至死亡,算是死穴了。

前面6个穴位可以作为一组,

都是在肋骨缝隙中。而后面12个穴位是很整齐的在任脉旁开2寸的一竖排。每隔一寸一个穴位,位置也很好记。再寻找定位上是比较简单了,比较难的是记住名称和相应的作用比较吃力。

第19个穴位,不容穴 这个词义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

第一种是:不容,胃经的气血物质本穴不为容纳也。本穴位处乳之下部,所受气血乃胃经上部区域脾土中的外渗水液,至本穴后因无外界之热使其气化转变,其运行只是单纯的循经下传,故名不容。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此通过。

第二种:容,指容纳。喻水谷至此已满,不能再容纳。又穴内应胃之上口,主治腹满不能受纳水谷,故以为名。 小编认为第二种的解释比较贴切。

[主治] 呕吐,胃病,食欲不振,腹胀,纳少、腹胀等胃疾

从这个穴位开始,也是正式开始因对胃部的调理了。

第20个穴位,承满穴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纳呆,吞酸,肠鸣,泄泻等。直刺0.8—1寸。直刺0.8-1寸。过饱者禁针,肝脾大者右侧慎针或禁针,不宜做大幅度提插。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承,受也。满,满盛也。承满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满溢而行。本穴物质为不容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所处为腹部肉之陷,故而地部经水为屯积之状,又因本穴肉陷也浅,经水一注即满,故名承满。

仰卧位,在脐上5寸,上脘(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第21个穴位,梁门穴

本穴物质为承满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本穴为腹部肉之隆起(脾土堆积)处,有约束经水向下流行的作用,经水的下行是满溢之状,如跨梁而过,故名。

这个穴位现在人应该是非常能用得到的,它可以消积滞、健脾胃,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甲乙经》:“胁下积气结痛,梁门主之。”

《针灸大成》:“主胁下积气,食饮不思,大肠滑泄,完谷不化。”

第22个穴位,关门穴

关门穴在梁门下一寸,意同梁门穴,均系胃之津梁关要,为胃气出入之重要门户,故名。

关门。关,关卡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胃经中的脾土物质在此屯驻。本穴物质为梁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水为满溢之水,量小,但因其由上而下,故有脾土微粒随水而下。经水传至本穴后,由于受腹内部的外散之热及胃经区域自身之热,经水气化为枯竭之状,脾土物质随之屯驻,如被关卡一般,故名。

《会元针灸学》:“关门者,胃气出入食下关,胆汁入胃助消化而润肠之门,故名关门。”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纳呆,身肿等。直刺0.8-1.2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现代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

第23个穴位,太乙穴

《经穴释义汇解》:“太,作通解。鱼肠滑之乙。穴在关门下一寸,肠屈曲似乙形,穴主肠疾,有通肠之意,故曰太乙;又释:太乙,星名,北辰神名。穴在腹、坤为腹,坤居正北,应古星象太乙,故名太乙。”

《医经理解》:“太乙者,东方之木,生气之神也,正对下脘,胃留水谷,是主气所以始也。”

仰卧,平脐上2寸,于腹部正中线旁开2寸处取穴。主治胃疼,腹胀,心烦,癫狂等。直刺0.8-1.2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第24个穴位,滑肉门穴

运化脾土。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癫狂等。

滑肉门。滑,滑行也,通利也。肉,脾之属也,土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是通利脾胃之门,有着息风定惊,行气和胃的作用。

仰卧,平脐上1寸,于腹部正中线旁开2寸处取穴。直刺0.8-1.2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可以采取站立或坐位的姿势,在穴位上用手掌上下、左右按摩各5-10分钟,每日三次,饭前饭后均可。经常按摩此穴,可以健脾祛痰,健美减肥,保持身体苗条。

第25个穴位,天枢穴

枢,指枢纽。人体上应天,下应地,本穴位于脐旁,在人体正中,为天之枢纽,故名天枢。有理气止痛,活血散瘀,清利湿热的作用。

因本穴气血强盛,气血物质与大肠经特性相符,向外传输是输入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为大肠经气血的主要来源之处,故为大肠经募穴。

这个穴位一直都很熟,以前学脏腑点穴时,经常用,用来调理胃病的,也是临床中经常要用到的。

主治:

1、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2、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证。

《针灸大成》:“妇人女子症瘕,血结成块,漏下赤白,月事不时。”

仰卧,于脐中旁开2寸处取穴。直刺 1-1.5寸。不宜深刺,否则可刺破小肠。妇女经期及月经过多不宜针刺,以免引起经水过多。艾炷灸5-9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第26个穴位,外陵穴

外,意指腹中线外侧。陵,指高起处。穴在脐腹外下方,当腹直肌隆起处,故名外陵。胃风吹扬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陵就是脾土堆积而起。

位于下腹部,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腹痛,泄泻,痢疾,痛经,疝气,腹胀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第27个穴位,大巨穴

巨,指大言。穴在腹直肌隆起高突阔大处,故名大巨。胃经经水在此形成宽大的水道。

功能:调肠,利气,固肾气。固肾益气,填补肾精。

现今常用于治疗腹直肌痉挛,肠梗阻,膀胱炎,尿潴留等。

下腹部,脐中下2寸(石门)旁开2寸处,当天枢下2寸。

第28个穴位,水道穴

水道,即水液通行的道路。本穴物质为大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由本穴循胃经向下部经脉传输,本穴为胃经水液通行的道路,故名水道。

《经穴释义汇解》:“道,通也。肾主水,膀胱属水,三焦者水道出焉,穴主肾、膀胱、三焦之疾,通调水道,又位在大巨下一寸,正当膀胱出水之道,故名水道。”

《铜人》:水道“治少腹满引阴中痛,腰背强急,勝胱有寒,三焦结热,小便不利。

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痛经、不孕。

仰卧,平脐下3寸,于腹部正中线旁开2寸处取穴。直刺1-1.5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第29个穴位,归来穴

指胃经下行的地部经水受热后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物质为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受冲脉外散之热,经水复又气化逆胃经上行,如流去之水复又归来,故名。

《千金要方》:“妇人阴冷肿痛,灸归来三十壮

〖主治疾病〗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第30个穴位,气冲穴:

气指气街,冲指冲脉。胃为水谷之海,其俞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本穴既是胃之气街,又是奇经八脉之冲脉起始部,故名气冲。又名气街,街,市也。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冲脉起于本穴,故名气街。

现代常用于缓解治疗肠鸣腹痛、月经不调、带下、移精、阳痿、难产、睾丸肿痛、疝气。

主治疝气,偏坠,睾丸肿痛,小便淋漓,月经不调,带下,难产,遗精,阳痿等。

直刺0.5-1寸。针刺是避开髂外动脉,以免刺伤动脉引起出血。不宜深刺,以免刺伤腹股沟管。本穴一般不灸。

第三十一个穴位,髀关穴:

髀关穴我们做八段锦第三式时手下按,掌根对应的位置就是髀(bi)关穴。之前发音不是很准。

髀关穴主治下肢痿痹、腰痛、膝冷等腰、下肢病证。股内筋急不得屈伸、足麻木不仁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下肢瘫痪、腹股沟淋巴结炎、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炎。

髀,股部、大腿骨,指穴所在的部位也。关,关卡也。髀关名意指胃经气血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本穴物质为气冲穴传来的强劲水湿之气,谜语即风气,至本穴后气势减弱,随风气冲刮扬散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积于穴周,如被关卡一般,故名髀关。

《针灸大成》:主腰痛,足麻木,膝寒不仁,痿痹,股内筋络急,不屈伸,小腹引喉痛。

第三十二个穴位,伏兔穴

伏即俯伏,兔即兔子,穴位局部

肌肉隆起,在特定体位下形如伏兔,故名伏兔。

主治:腰膝冷痛,下肢麻痹不仁,脚气,寒疝,狂邪鬼语,风劳气逆,少气。

正坐屈膝,医者以手掌第一横纹正中按在膝盖上缘中点处,手指并拢压在大腿上,当中指尖所指处是穴。直刺1-2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第三十三个穴位,阴市穴

胃为水谷所归,五味皆入如市杂,故有“胃为之市”之说。集结之处为市,穴为足阳明脉气所发,又主“腰脚如冷水,膝寒……。”功在温经散寒,故名阴市。

本穴治腰膝如注水、寒疝、痿痹、风湿、阴湿等诸阴寒疾患,犹治诸阴病之市集也,亦命名“阴市”之义也。揣本穴性能,属阳经,为阳为热,富于火力,故能消散阴翳,故别名又称“阴鼎”。鼎,炉灶也。

阴市位于大腿前外侧,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距髌底外侧端3寸处。一说阴市“当伏兔下行二寸,临膝取之”(《备急千金要方》)。

《医经理解》:“阴市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足为阴,此为阴之市肆也。”

阴市穴有两个非常实用的日常保健。一个是风寒湿膝盖,下肢畏冷,一个是高血糖。

1、下半身寒冷的人可多按揉阴市,最好采取指压带揉动的方式,每次1~3分钟。

2、经常用拇指指腹轻轻按揉阴市,每次1~3分钟,可降血糖。

第三十四个穴位,梁丘穴

穴在膝髌骨外上缘上二寸,股直肌和外侧肌之间,穴前骨直如梁,穴后肉隆如丘,故名梁丘。

这个穴位相对比较熟悉,昨天分享的膝盖髌骨软化,膝盖老化,等膝盖疼痛问题可以用这个穴位搭配其三个穴位一起抓揉按,有非常不错的保健效果。

当然这个穴位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个,梁丘穴主治胃痛,胃脘疼痛,急性胃炎,胃痉挛,急性胃痛,肠鸣泄泻,腹泻,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乳痈,乳腺炎,膝脚腰疼痛,冷痹不仁,鹤膝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胫痹痛,下肢不遂,膝肿痛,不可屈伸,痛经,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膝关节病变等。

其实上面讲了那么多,就两个比较关键性的,一个是胃病,一个膝盖病。

正坐屈膝,于膝盖外上缘直上2寸处是穴。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第三十五个穴位,犊鼻穴

俗称外膝眼。属足阳明胃经。犊即小牛,鼻即鼻子,穴在髌韧带之侧,韧带形似小牛之鼻,故名犊鼻。

犊,牛子也,即小牛。穴在膑韧带外侧凹陷中,犹如牛犊鼻孔,故名犊鼻。膝眼,在膝头骨下,两旁陷者宛宛中。原指有内外两穴,现以犊鼻称外膝眼,在内侧者称内膝眼。

主治膝痛,关节屈伸不利,脚气,膝中疼痛,损伤性膝关节痛,膝部神经痛或麻木,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关节酸痛,屈伸不利,膝髌肿痛不仁,下肢痿痹,下肢麻痹,下肢瘫痪,足跟痛等。

正坐屈膝,于膝盖骨与胫骨之间,膑韧带外侧凹陷中取穴。快速取穴:坐位,下肢用力蹬直,膝盖下面外侧凹陷处即是。

屈膝,向后内斜刺0.5-1寸。艾炷炙3-7壮,或艾条炙5-10分钟。

揉按犊鼻5分钟,可减轻剧烈运动造成的膝关节疼痛。

长期坚持用中指指腹按摩犊鼻,每次1~3分钟,可以改善膝部疼痛、酸软等症。

第三十六个穴位,足三里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这个穴位大家会比较熟悉,以为用来调理脾胃,经常按摩。

三里即三寸,与手三里意同。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足三里主治范围相当广泛,尤其对于胃病、肠腑病、经脉病及与胃有关的脏腑组织病变具有良好的疗效。正坐屈膝或仰卧位,以本人手四指相并,食指上缘置于犊鼻处,中指中节水平直下4横指(一夫法)处取穴

或正坐屈膝,以本人之手按在膝盖,食指抚于膝下胫骨,当中指尖着处是穴。直刺1-2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30分钟。

注意是小孩不可乱灸足三里。

第三十七个穴位,上巨虚穴

巨,大意;虚,隙意。按“巨虚”二字之义,即大空隙也。穴在下巨虚的上方,胫、腓骨之间大的空隙处,故名之。跷足抬腿,上巨虚穴在胫骨外缘之巨大空软处,并象腿之善走。

有调和肠胃,通经活络的功能。主治:

1.消化系统疾病:阑尾炎,胃肠炎,泄泻,痢疾,疝气,便秘,消化不良;

2.运动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后遗症,下肢麻痹或痉挛,膝关节肿痛。

第三十八个穴位,口条穴

条口,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条,指长条之形。穴在上、下巨虚之间,胫、腓骨间隙中,穴处肌肉凹陷有如条口形状,因名条。

快速取穴:坐位屈膝,犊鼻与外踝尖之间的中点,胫骨外1横指处

日常保健:

用力按揉条口,可治肩关节剧痛、急痛,将艾条对准条口,距皮肤2~3厘米,灸5~10分钟,可治胃肠虚弱、肩臂疼痛、下肢痿痹等疾病。

《针灸大成》:主足麻木,风气,足下热,不能久立,足寒膝痛,胫寒湿痹,脚痛胻肿,转筋,足缓不收。

第三十九个穴位,下巨虚穴

小肠的下合穴。《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将下巨虚列为冲脉交会穴。

下,有低下之义,对上而言。巨,有大之义。虚,有空虚之义。此穴在“条口”穴下1寸,胫骨外廉凹陷中。《黄帝内经素问·针解》:“下廉者,陷下者也。”穴当“上巨虚”穴之下,故名下巨虚

日常保健:

按揉下巨虚,可治腹痛、腹泻、便秘等症,将艾条对准下巨虚,距皮肤2~3厘米,灸5~10分钟,可治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十个穴位,丰隆穴

丰,丰满也;隆,指隆起。穴在伸趾长肌外侧和腓骨短肌之间,该处肌肉丰满而隆起,故名丰隆

丰隆穴主治,头痛、眩晕。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癫狂。下肢痿痹。

这个穴位对痰湿体质的人有非常好的日常保健效果。日常咳嗽痰多的人也可以多按这个穴位。

《针灸大成》:主厥逆,大小便难,怠惰,腿膝酸,屈伸难,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风痰头痛,风逆四肢肿,足青身寒湿,喉痹不能言,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见鬼好笑。气逆则喉痹卒喑,实则癫狂,泻之。虚则足不收,胫枯补之。

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第四十一个穴位:解溪穴

穴在足腕部,当系解鞋带之处。穴处两筋之间凹陷如溪谷之状,故名解溪。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头面浮肿、癫痫、精神病、脑贫血、高血压、头痛、肠炎、腓神经麻痹、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扭伤、足下垂等。

经常用拇指指腹向内用力按压解溪,每次1~3分钟,可以强壮内脏器官,健胃益脑。

第四十二个穴位:冲阳穴

冲指冲要、冲动,阳为阴之对,此指足背,穴在足背动脉搏动处,故名冲阳。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痛、食欲不振、头痛、面瘫、牙痛、齿龈炎、足背痛、疟疾、精神病、癫痫、热病、下肢疼或麻痹、足关节炎等。

仰卧或正坐,于足背的最高处,距陷谷穴3寸,当足背动脉搏动处取穴。直刺0.3-0.5寸。针刺时避开动脉。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第四十三个穴位:陷谷穴

陷即下陷,指自高入下,谷即山谷,指体表较大凹陷,穴在跖骨间隙中,经气从上而下,故名陷谷。经气自高处之冲阳而走向第2、第3跖趾关节如阱如谷之处,陷谷之名至为恰当。

陷谷主治头面、脾胃及局部等疾患:如面浮身肿、目赤肿痛、胸胁支满、肠鸣腹痛、热痢、疟疾、足背肿痛。

现代常用于治疗牙痛、三叉神经痛、扁桃腺炎、胃痛、急慢性肠炎、小肠疝气、脚气、面肿、间歇热、齿龈炎等。

仰卧或正坐,于二、三跖骨结合部前下方凹陷处取穴。直刺或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第四十四个穴位,内庭穴

内,入也。庭指门庭。穴当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趾缝如门,喻穴在纳入门庭之处,故名内庭。

第四十五个穴位,厉兑穴

厉指胃,兑代表门,对内庭来说,厉兑穴有如胃经之门户。

足阳明脉“挟口环唇”,胃为水谷之海,纳食须以口,本穴主治口噤、口僻,以及相关疾患,故名之。

开窍苏厥,清胃泻火,舒筋活络。仰卧或正坐,于第二趾爪甲外侧缘与基底部各作一线,当二线之交点处是穴。浅刺0.1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头病脚治:

放血法:取患侧厉兑,以三棱针速刺之,挤压出血,至血色由暗红转淡为止。可用于治疗麦粒肿、目赤肿痛、牙痛、口腔溃疡。厉兑放血治疗以上病症,见效快,一般经1~2次治疗后即可获愈,且简便安全易操作,值得临床中进一步研究。本法放血量应足够,一般可达0.3 mL,否则疗效欠佳。

按摩法:用拇指指甲尖垂直掐按厉兑,有刺痛感,每次左右各掐按1~3分钟,可以有效缓解呕吐症状

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厉兑穴5~10分钟,可以缓解治疗腹胀、腹痛、多梦、热证等

好了今天就到这了,足阳明胃经一共45个穴位详细的记忆学习已经完成了,不过还得经常复习。在身上去多找找。

#头条创作挑战赛##家庭健康守护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任脉穴位图、玉堂穴、建里穴、上皖穴、石门穴
【高清彩图】人体362穴位详解之胃经45穴(四)
解析:脑供血不足
膏肓穴定位、功能及按摩方法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少阳胆经”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手阳明大肠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