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清朝,买个县长多少钱?

卖官鬻爵,古来有之。

西汉武帝时期,连年征战,国库匮乏。为了筹措更多的军资,不但卖爵,而且拿出不少重要的官位来卖,由此卖爵、卖官合二为一。此风一开,历朝历代,凡国家有大的战争或自然灾害,卖官鬻爵现象成为了一种常态。

而到了清代,有样学样,并且“发扬光大”,把卖官鬻爵这一腐败现象装扮起来,美其名曰“捐纳制度”,并与科举制度并存,成为了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

捐纳制度,从清顺治帝开始,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逐步完善,设定了许多特定条件,明码标价,所捐款项纳于国库,以弥补国家财力不足。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朝廷可以实行捐纳制度呢?

以下五种情况下可以开捐:

1.军需,打仗需要;

2.河工,河决口了,治河;

3.赈灾,闹大的灾荒了;

4.开垦,营田开荒;

5.海防,加强海防力量;

为了统一管理,朝廷在户部专设捐纳局,主持全国各地的捐纳工作。同时为了以正视听,规定捐纳也要有资质认证,乡邻要具结担保,户籍所在地要给他开籍贯和清白册。是国子监的学生,国子监要出印鉴的证明,就是资格的审查要统一。

哪些官位不能卖?

为了尽量避免捐纳制度所带来的危害,朝廷还特别规定,以下官职不能捐纳:

在中央,吏部、礼部的官不可以捐,因为吏部是管官员的,礼部是管教育、科举的,这两个部门都是为国家铨选、储备人才的地方,不能捐纳。而就京官来说,尚书、侍郎这一级别的高官不能捐;在地方,总督、巡抚、布政使这些地方重臣不能捐纳。

这种掩耳盗铃,挖肉补疮的捐纳制度,虽然短时间内弥补了朝廷国库的空虚,但给清朝的吏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是政治上的大弊政。

如康熙时,为了征讨噶尔丹,光在山西一省卖出了县丞位置的官位1.2万个,然后又在甘肃卖出了1.7万个。而清朝当时大约有1500个县,而捐的官如此之多,只有伸长脖颈慢慢等待,有的人为此一等便是一、二十年。

康乾时期,国力还算强盛,对捐纳制度控制的较严,只在各别省份实行,属于特例,并没有常态化。等到了咸丰、同治时期,外敌叩关,太平天国、捻军又起,捐纳由此泛滥成灾。

一些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的官员,为了升迁,也开始走起了终南捷径。

如咸同中兴的一代名臣胡林翼,二十七岁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在京城官场上打拼了十年,仍然是个待缺的从七品内阁中书。最后身边的朋友,弟子实在看不下去了,大家给他凑了一万两银子,捐了个四品的知府。胡林翼自以为耻,主动要求到偏远、贫穷的贵州去任职,从署理知府开始干起。历经十年,在三个地方任知府,政绩非凡,方被提拔到贵东道的位置上。

捐纳制度,严重破坏了官员的选拔制度,造成冗官繁杂,吏治腐败,官员寒心,百姓伤心。

那么在清朝,买个县长多少钱呢?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价码。

咸丰时期,损纳一个知县,需要花费白银4600两。

可谓是一笔巨款,当时地主的长工,每年的收入也就2到3两。

知县年俸是45两俸银,外加45斛禄米,合计60两左右;但从雍正帝起倡导“以俸养廉”,七品知县有600至1200两不等的“养廉银”。

愿望虽好,但官员们侈奢、攀比之风日盛,反而越多越不够花。加上官场陋习甚多,地方官进京要向哪些位高权重的京官效敬“冰敬”、“炭敬”;地方上,下级官员见上级要有“孝敬”。另外建豪宅、养家人、接济亲友、养师爷、雇仆人,杂七杂八无不花费巨大。

这些手握实权的道台、知府、知县们变着法子去捞钱,于是就有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

而到了光绪后期,清廷内忧外患,财力凋敝,对民众刮无可刮,捐纳官衔的款项是一掉再掉,甚至可以打八折。

此时买个知县,只需花费白银980两,可见清末国家经济状况到了何种地步。

由此可见,腐朽不堪的晚清,政治上一团黑暗,经济上民不聊生,军事上嬴弱不堪,思想上与西方相比,仿佛停留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仅凭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助推,也只能是学个“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皮毛,到头来还是被西方列强打的是割地赔款,山河破碎,苟延残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运营商的KPI体系竟然是张居正500年前设计的!明朝的结局让人深思啊……
《雍正王朝》里的搞笑一幕,真把大清卷没了
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
中国古代的一个县,到底有多少衙役,如何保障全县治安?
戏说中书街(102)
清代“卖官鬻爵”登峰造极 60%官员出自捐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