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市党刊工作交流研讨会发言集萃

编者按

为进一步提升全市党刊工作水平,浓厚各级党员干部学刊用刊氛围,6月10日,全市党刊工作交流研讨会召开。会议邀请了省委办公厅党刊处处长李天宁作专题业务辅导。市委研究室、市委组织部、市政协研究室、丹阳市委办公室、丹徒区委办公室先后作了工作交流。现将发言集萃供读者参考。

根植党刊沃土

汲取前行动力

包君平

党刊是理论的高地、思想的阵地、学习的园地,有幸从事市委组织部部刊《党建之窗》的编辑工作,扎根沃土、汲取养分,不断积蓄着向上攀登、向前求索的强劲动力。

从事党刊工作,肩上就有一副无形的担子,这让我们有一种“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党刊是党的重要喉舌,是党员干部的重要教材。个人粗浅理解,做党刊工作需要三颗心:一是初心,从党史中的《新青年》《红旗》《求是》,再到我省的《群众》《江苏通讯》等等,办好党刊是我们党重要的“起家本钱”和“看家本领”;二是人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殷鉴不远,苏共后期,党报党刊阵地失守,导致思想混乱、引发严重后果,对此,“党刊人”责无旁贷;三是真心,党员的期待就是我们的奋进动力,唯有真心才能换来真情。带着“三颗心”,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党建之窗》贯彻市委决策、传递党建资讯、传播理论知识、指导基层,是22.9万党员的“良师益友”,因此更加心怀敬畏,用心用情办好“瞭望台”“理论家”“聚光灯”“大家说”等每一个栏目,用心选好新闻、评论、研究文章等每一篇稿件,既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也力求“党报党刊有情怀”,努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飞进党员群众心坎里。

办刊就是服务,党员欢迎刊物才有价值,这让我们有一种“永远都是答卷人”的进取感。《党建之窗》创办于1984年,2011年被评为全国十佳党刊,是党员接受学习教育、开展组织生活、交流工作体会的“好帮手”“好伙伴”。汇报“一老一小”两个故事:一老,有一天,一位70多岁的老党员冒着酷暑找到我们,问为什么《党建之窗》两个月不发了,我们才想到人员调整导致耽误刊物印发,没想到这位老党员这么看重、这么执着,我们既感到惭愧,更看到了与党员期待的差距;一小,有位选调生到乡镇工作后,一直是《党建之窗》的忠实粉丝,也在刊物上发表了不少稿件,现在,他也因为素质过硬被选调到部机关工作。像这样的事情,在办刊过程中还有很多,这些都告诉我们:办党刊就是与党员心连心的过程,要多琢磨内容形式党员认不认可、精神养分党员吸不吸收,必须“练本手、想妙手、防俗手”,始终与党员群众手拉手。

办出精品刊物,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这让我们有一种“痛并快乐着”的获得感。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党刊读起来解渴办起来难,“致广大而尽精微”难上加难,没有“寒彻骨”就难闻“梅花香”。有一次,一篇投稿引用了一首内容慷慨的诗歌,初审编辑虽然通过了,但在复审中发现,诗文虽激昂,作者却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大汉奸,一旦采用,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这样的后果是不堪想象的。作为党刊,类似的“低级红”、错别字、不严谨、大概齐还遇到很多,加班加点、反复推敲、退稿重写、退回重排也是家常便饭,今年还将对《党建之窗》和“镇江先锋”公众号进行改版优化。我们感到,正是在这种思想的碰撞、文字的锤炼、工作的磨砺中,可以体会到艰辛与不易,也更能收获成长与快乐,这其实就是一种奋斗的幸福,本身就是党刊赠予我们宝贵的财富。(作者单位:市委组织部)

以“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

提升《镇江政协》办刊质量

朱思丞

《镇江政协》是政协镇江市委员会主管主办的全市政协机关内部刊物,是全市政协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和传播平台,目前已出版307期。今年以来,为全面体现政协刊物特色,提高办刊质量,我们按照“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对栏目版式、编辑队伍、编审流程等进行全方位优化调整,增强刊物内涵,提高阅读品位,增加文化厚度,以形式创新促内容创新,以内容提升促品质提升。

树立“一个理念”,推动政协媒体融合。按照“融媒体”理念,整合政协三大宣传平台:《镇江政协》内刊、镇江政协网站“、镇江政协”公众号(刊、网、号),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放大政协全媒体宣传效应,打造“大宣传”工作格局,不断提升政协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

抓住“两个重点”,提升编审工作质效。在编辑队伍上,建构网、刊、号“一体化”编辑团队,统一负责政协“三大宣传平台”的编审工作;建立实体化运行的编辑部,优化编辑人员构成,把辖市区政协秘书长、各党派团体分管负责同志纳入编委会,编辑力量实现对政协各参加单位全覆盖。在编审流程上,实行“责任编辑+专栏编辑”采编制度,优化组稿审校、发行投送、评稿议刊等工作流程,不断提升工作效率。

把好“三关”,确保办刊质量水平。把好政治关。始终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对刊登内容进行严格审核。把好文字关。坚持质量第一,严格遵守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落实“三审三校”制度,想方设法扩大稿源,充分调动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投稿积极性,把好稿子选出来、用起来。把好时效关。对重大节庆、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提前谋划、提前组稿,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围绕“四个着眼”,做强政协宣传品牌。着眼政协大事要事,准确把握领导意图,大力宣传市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情况及取得的成效。着眼服务群众,增加反映民生问题的委员提案、社情民意篇幅,替群众发声、为百姓代言。着眼反映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各参加单位的工作情况、特色亮点,依托他们做好组稿荐稿、宣传推广等工作。着眼委员履职,把笔墨和镜头更多地留给委员,展示他们的风采。

突出“五个提升”,不断扩大刊物影响。提升编辑业务能力。围绕期刊编审工作规范,加强编辑业务培训力度,不断提升编辑队伍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提升作者文字水平。分层分类、梯次建立通讯员队伍,定期评选优秀稿件,引导作者多撰写有深度有灵魂的文章。提升刊物排版质量。对“点、线、面、体”等版面设计要素进行优化结合,不断增强刊物的视角美感。提升栏目吸引力。根据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接受习惯,着眼增强灵活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对栏目设置进行优化设计,增强读者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提升品牌推广效果。改变传统单向宣传方式,加强与其他媒体的合作,扩大“线上+线下”两个覆盖面,形成《镇江政协》品牌效应。(作者单位:市政协研究室)

以小见大办好党刊

融入全局助力发展

魏红利

党刊既是理论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助力发展的有效载体。近年来,我们坚守党刊政治方向,发挥党刊服务作用,全力提升《丹阳研究》的办刊水平和实际效用。

党刊“特”在政治属性,我们保持敏锐,全力以“小切口”把准“大方向”。党刊姓党是党报党刊的独特属性。我们认真研究上级刊物内部脉络,坚持以具体切口体现政治属性。一是主题紧扣上级部署。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重要会议精神、重大决策部署谋划主题。今年以来,围绕“污染防治”“疫情防控”“稳住经济大盘”等主题,全力体现党刊服务上级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功能。二是研究紧扣重大战略。开设“调查研究”栏目,围绕中央及省市重大战略组织专题调研,刊载了《关于全面对接苏锡常的决策建议》等调研文章,全力助推重大战略、重点工作的落地落实。三是引导紧扣基层实际。充分发挥评论的重要作用,通过评论员文章、背景解读等,更加系统、更深层次回应基层关切,增加文章厚度,方便基层在推进具体工作中更好把握节奏和力度。

党刊“贵”在助力发展,我们围绕中心,全力以“小版面”做出“大文章”。能不能融入发展、能不能广接地气是党报党刊的生命力所在,我们坚持把《丹阳研究》打造成共谋发展的阵地和激发活力的舞台。一是征集“金点子”。为促进党员干部对工作的思考谋划,真正做到集众智、献良策、出实效,开设“观点争鸣”栏目,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瓶颈,征集观点对策,寻找破题良方。二是激发“真活力”。开设“风采展示”栏目,通过约稿或自主投稿,展示部门镇区的特色亮点。如政协的“三聚焦”、市委党校的“季子讲堂”、交通运输局的道路货运领域党建试点等等。通过风采展示激发全社会各行各业勇于创新、干事创业的激情活力。三是开设“点赞墙”。运用小版面、立足小切口,重点围绕产业强市“一号战略”和镇合意、丹舒心营商环境品牌,发掘实际工作中率先跑起来、真正跑起来的典型案例。今年以来先后刊载了“助建”服务、“送证上门”等创新做法,以此激励全市上下涌现更多“实干家”和“奔跑者”。

党刊“难”在感染受众,我们以情动人,全力以“小设计”牵引“大情怀”。党刊是一个地方的代表、一座城市的名片。我们始终带着使命感,让更多的人通过党刊载体,为城市发展加油助威、倾情助力。对外开设“探乡”窗口。开设乡贤佳话栏目,并建立乡贤信息库,促进全市乡贤工作提质增效。每期《丹阳研究》都寄送给北上广等地的近百位乡贤,收到了《美丽的乡愁》《丹阳情思》等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寄语良策,也通过党刊的联系,使得一批杰出乡贤成为家乡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对内搭建“融入”平台。特别开设“新丹阳人之声”版面,向我市各行各业的“新丹阳人”代表征稿。首刊,我们邀请了眼镜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明月镜片的董事长寄语丹阳,之后又从教育界、医疗界等行业邀请“新丹阳人”发声,既传递了丹阳开放包容的城市胸怀,也为五湖四海的“新丹阳人”更好拥抱丹阳、融入城市、助力发展提供了舞台。(作者单位:丹阳市委办公室)

在学好用好党刊中

收获奋进力量

张轩

党刊《创新》承担着传达市委声音、反映基层诉求、汇聚群众智慧的重要任务,为全市党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与《创新》相遇,打开了认识镇江、熟悉镇江的窗口。工作之初,单位负责宣传的同事告诉我,市里要举办“我为镇江'十四五’献言建策”的活动,如果被选中会在党刊《创新》上发表。《创新》,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她的名字。那时我刚工作不久,对于镇江的全景抑或是镇江未来发展的样子,没有什么具象的概念。但是我想,这或许是一次深入工作、熟悉镇江的好机会。于是,我用一个月的时间,通过学习《创新》杂志、阅读镇江日报、浏览镇江地图的方式思考文章框架,用几个周末的时间,一辆自行车,从丹徒骑到丁卯、从丁卯骑到北固山,走走停停,多渠道询问“老镇江”“老把式”,尽可能地用脚步去丈量文章,最终,《镇江提笔处,未来可期时》的投稿就完成了。通过这次活动,让我邂逅了《创新》、领略了山水、结交了朋友、收获了成长。更重要的是,《创新》的平台,更多的激发了我作为新镇江人,服务镇江、思考镇江,为镇江发展出力的行动自觉。

与《创新》相识,丰富了推动工作、总结工作的方法。后来,文稿成为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阶段,《创新》的实用性功能进一步凸显,一个月下来,拿到杂志,既是放松、学习的过程,更是总结、回顾的过程。比如,“特别关注”专栏可以帮我们基层理出上个月市委关注的重点,“一线”专栏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兄弟板块的好经验好做法,把“亮点”拎出来,比一比、赛一赛,尤其是对于我们文字工作者来说,翻翻杂志,可以学到更多“镇江话”、了解更多“镇江事”、认识更多“镇江人”,把材料充实起来,把工作做得实一些。去年11月份,我本人担任了驻村第一书记,做好农村工作,用心用情很重要,群众认可很关键。此时,想起了《创新》。我用简短的语言把村里“尊老爱老”庆重阳的好做法,整合后投到了“村社新声”专栏上,被录用后,那一期在《创新》公众号上刊载,我们村“两委”成员,还有部分村民很多都转发了那条微信,老人们很开心、同志们很认可,大家都觉得,如果村里的工作能在党刊上多发表,这既是市里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帮着我们村里做宣传,对我们基层推工作、干事业都是莫大的鼓舞。

与《创新》相伴,深化了学好党刊、用好党刊的体验。一本好的刊物,如茶似酒,一杯下肚,口有余甘、沁人心脾。建刊39年的《创新》杂志,娓娓道来,润物无声。作为《创新》的新学生、新朋友,每次翻开她,尤其是读到“城市风骨”专栏时,大江大河、深沉悠远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有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感觉,能够让时常浮躁的心静下来、定下来,与这座城市的底色互通互融;在“先锋”专栏上,看到优秀前辈们勇于创新、实干奔跑的样子,对我们年轻工作者来说,是一种鞭策、一种激励。在未来与《创新》相伴的过程中,也祝愿《创新》继续开好花、结硕果,全景式、立体式展现风采、教化育人,继续讲好我们镇江自己的故事,慢慢舒展镇江这幅美丽的画卷。(作者单位:丹徒区委办公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已成追忆寄真情——回忆农工党党刊的人与事
创号词|学习党报党刊的看家本领不能丢
如何创建规范的党员活动室?
@党员委员,对标对表“十八条”,明确身份与职责
“三驾马车”推动委员履职提质增效
360doc网文摘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