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影视评论】《芳华》:青春故事何以徘徊在艺术与现实之间

   近日,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正在热映,故事是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变数的人生命运。乐于助人、质朴善良的刘峰(黄轩饰),和从农村来,屡遭文工团女兵歧视与排斥的何小萍(苗苗饰),却“意外”离开了浪漫安逸的文工团,卷入了残酷的战争,在战场上继续绽放着血染的芳华。他们感受着集体生活的痛与暖、故人的分别与重逢,还有时代变革之下,每个人的渺小脆弱和无力招架。而昔日的文工团战友们在大时代的背景之下,每个人的命运大相径庭,拥有着出人意料的人生归宿……而往事也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细心的观众倘若留意到这部电影还是和严歌苓的原著小说有着一些个细微的出入,其中对刘峰离开文工团之后的生活有详细的描述,但电影只是一笔带过;原著小说中对文工团的讽刺,对命运残酷的探讨,在电影里都几乎不见踪影。    

    不可否认,在​《芳华》这部电影里的青春是倔强而又孤独的,犹如一群年轻人享受过那一刻的绽放,然后一生都沉浸在与过去的战火之中。这种孤独大概是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能体验到的。电影里的惆怅感贯穿始终,当然与观众及评论人证明这不止是一个商业片想触碰现实议题,内心里却也是一个诚惶诚恐、极度缺乏信心和安全感的人,这是其中的矛盾之处,也是导演始终无法修正的问题。也导致了《芳华》在人物塑造上的单薄,躲避对时代的真正讨论,使得这些人物始终缺乏立体和深度,而只是耽溺于某种美化后的情感之中,不无虚假滥情的嫌疑。

​    也毫无疑问,在这部《芳华》电影里给人的第一印象,那就是一部充满活力的怀旧青春片。导演冯小刚怀着“私心”讲述几十年前文工团的“芳华”,实际上无论哪一代人观影后都能从中找到自己青春的影子,有热情的梦想,有酸甜的爱情,也有生离死别。影片改编自严歌苓同名小说主要讲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个部队文工团员的成长经历和人生命运在《芳华》这部影片中,舞蹈演员何小萍因家庭隐情屡遭战友排斥,被称为“活雷锋”的刘峰却因表白感情受到处分,两人经历了战争前线的洗礼,晚年相濡以沫,其他团员也随着文工团的解散各奔东西。

    对于​《芳华》在影评人之间却得到了两极分化的评价。比如说,在这《芳华》则是一部“计算过分精准”的电影,导演冯小刚知道怎样才能打动观众,先是展现了文工团充满激情和理想的青春岁月;随后借助刘峰和小萍的遭遇,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对年轻人的摧残;却又以文工团战友在改革开放后的不同境况,也展现了命运的无常和理想的湮灭,在那一个个感情点轮番轰炸,总有一个能戳中观众的泪点。但是,导演冯小刚由于想面面俱到,使得每一个方面都蜻蜓点水,却又缺少更为深入的探讨。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影故事叙事上的视点,以穗子的第三角度出发,却完全没有塑造好穗子与主角(刘峰及何小萍)在情感上的关系与连结,各自发展只靠旁白来填补。穗子看起来像是完全不关心刘峰和何小萍的局外人,由她出发去讲这个故事也就失去了意义。就像何小萍交待穗子要告诉林丁丁,我一辈子也不会原谅她,但一切跟着就没有了下文。在穗子的世界里,其实只关心陈灿与郝淑雯他们三人的三角情感关系。在这部戏其实也只是在乎通俗角度的情感共鸣,并非真正要去关心像刘峰和何小萍这样的悲剧人物或时代议题,看似是主角,其实不过是被边缘化、负责“卖惨”的角色罢了。

    即便如此,在​围绕着影片上映所发生的种种社会反响,却又是剧场艺术魅力的呈现,或者是电影作为公共艺术的社会影响的成功实现,毕竟剧场艺术主要是指戏剧、电影等众人在同一公共空间与时间内观赏的艺术演出形式。作为一部影片成为一时的社会话题,就是其公共性的表现,人们往往观赏的只是艺术表演,也是对公共生活的一种参与;对于一些有影响力或话题性的剧场艺术作品,能引起更多人群的观赏兴趣,甚至为此引起讨论、争议,其实这也是在吸引人们参与公共生活,由此在剧场艺术对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具有独特的作用。

    或者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电影​《芳华》的故事对于同时期的人们的成长年代却是有着一些距离的,但仍旧可以看出,故事的背后所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与思考,可以肯定的是对于《芳华》会成为这些“银幕新人”们事业上的转折点,这是她们应得的。即便是在电影中的每个人物,在面临抉择的时候都显得如此地茫然与无助。不得不说,在观影过程中确有不少赚人热泪的点,但是仔细想想这些泪点的安置,譬如说小萍的父亲临死的来信,年轻战士浑身重度烧伤濒死回忆亲人,对于刘峰空荡荡的袖管的特写,这些情节放在任何一部演员表演正常发挥的影片里,都是会令人潸然泪下的。由此也就觉得眼泪往往是廉价的,如果它不能激发更深刻的思考,则毫无意义。 

    仔细留意一下,在《芳华》里头的每个人物都颇有着墨,结果最后任何一个人的故事都没讲好的话,单薄的人物塑造承托不住快速跳跃的情节,以至于令人难以理解人物的动机。当然也可以考虑向魔幻现实主义靠拢,不需要任何动机,这样可能感觉更自然一些。至于其他配角们就更不能看了,如果看一下文工团散伙饭那出戏里面,群众演员们真是演得不忍卒睹,有的人神情宛若痴呆,有的人神情用力得令人尴尬无比,当然这都比不上一个大写的尴尬来。这个问题无非是原著小说重点在于反思集体主义生活对个体的伤害,对情感的压抑,而电影中减少了隐含的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对立,没有呈现小说营造的禁欲主义的气氛,小说里原有的险恶、惨烈都被弱化了,电影则在导演重在抒发对于那段逝去的青春岁月的致敬与怀念了都。

    对于影片中让观者感到​哭戏是所有影视情绪中最难的部分,因为演员在表演中不仅需要调动自己的情绪进行感性的表达,又要运用理性克制住情绪的泛滥,进行专业的走位台词等表演,在这整部影片可以看作是两位军人的时代记忆,是对军营生活的追忆,是对理想主义的致敬,同时在电影所反映的部队文工团的生活,但在语境和情感上紧贴火热的军营,能够引起所有军人的共鸣。难得也有评论认为,往往生活中让理想主义必须根植于现实,必须在现实主义的观照中发扬光大。任何脱离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必然走向空想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等等等。

    ​也就是说在电影《芳华》里,更多的可能是导演这一代人,对过去的那些年代的怀缅,对那一代人逝去芳华的怀缅,以及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展现了那代人在时代洪流下被震荡的支离破碎的命运。如今对于集体主义的怀恋恰恰是对个体伤害的痛心,在这《芳华》故事中也正是如此,通过何刘二人的颠沛命运,展示那代人难以忘怀的伤痕。虽然说电影里远谈不上完美,采用双女主的叙事模式,反而分散了故事演绎的穿透力,而且年轻演员的表演张力仍有欠缺。当然这是一部以情怀取胜的电影,其价值更多在于让后人去理解和感受那个时代。

    ​而且,在电影《芳华》故事里真的像一幕幕回忆拼凑在一起,我认为导演在其中掺杂了太多个人的感情。能把人带入对青春的回忆当中。舞蹈与音乐本身就是对大众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这两者能渲染出美丽的青春。故事里美好的东西,在叙述那个年代,追忆他们的如歌青春,展现他们的芳华。虽然也只是那个年代一个缩影,横向来看同个时间段的农村又是另外一种生活,但不可否认这真的是一部很棒的展现一个年代的电影,对于这《芳华》这部电影能有着值得回味及品味的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来。诸如此类。






    于2017年12月22日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冯小刚10亿+票房电影《芳华》:以青春的名义,追忆刹那芳华
哑河 | 致芳华:残缺之手,患病之魂
芳华易逝,青春难再,莫让岁月留遗憾
冯小刚的旧情书,严歌苓的回忆录
《芳华》中的五种爱情观,你是哪一种?
属于父母一代的青春,《芳华》贺岁档首战告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