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习【孝经】十八章

学习【孝经】十八章

 

第一:开宗明义章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释 义】 开宗:阐发宗旨;明义:说明意思。指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意思。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

孔子闲居,曾子侍候着。孔子说:“先王拥有最重大关键的道德,用来顺化天下;民众之间因此和睦,君臣上下没有怨恨。你知道这事吗?”

曾子离开坐席,说:“曾参不聪敏,怎么足以知晓这事呢?”

孔子说:“孝,是道德的根本,教化就从这里产生的。再坐下吧,我告诉你。身体毛发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接受来的,不敢毁坏损伤,是孝的开始。处世立身,践行道义,扬名于后世,而使得父母荣显,是孝的终极。孝,开始于事亲,中间在于事君,最终在于立身。《大雅》说:‘不要忘记你的祖先,要修炼那德行。’”

【讲读】

《孝经》,是关于孝、孝行、孝道的经典阐述。《孝经》通过孔子与其弟子曾参的问答,对孝的理念、历史、作用、价值、意义等做出了深广的系统的论说。

旧题西汉孔安国《古文孝经序》中云:“《孝经》者何也?孝者,人之高行;经者,常也。自有天地人民以来,而孝道著矣。上有明王,则大化滂流,充塞六合。若其无也,则斯道灭息。当吾先君孔子之世,周失其柄,诸侯力争,道德既隐,礼谊又废。至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乱逆无纪,莫之能正。是以夫子每于闲居而叹述古之孝道也。”――这里带给我们许多古人解读的信息:一是之所以叫《孝经》,“经”就是经常的意思,孝道是自有天地民众以来就已是常具常有的了。二是,孝道虽是经常的,但是不同时代的命运是不相同的,有圣明之君则孝道大行,无圣明之君则孝道灭息。三是,所以有此《孝经》之作,是因为孔子目睹社会的道德沦丧的现实,有感而为之的。

再看旧传郑玄《孝经序》云:“夫孝者,盖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若无孝,则三才不成,五行僭序。是以在天则曰至德,在地则曰愍德,施之于人则曰孝德。故下文言‘夫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三德同体而异名,盖孝为百行之首,经者不易之称,故曰《孝经》。”(见胡平生《孝经译注》,中华分局)――这里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了《孝经》的名称:一是道德贯通于天、地、人三者之间,天之德行就是“至德”,地之德行就是“愍德”,人的德行就是“孝德”。二是,上天常明,大地常利,人的孝道当长行。三是,“孝”之“经”就是不该改易、变易、移易的。这些古人的解读也可以从某些方面给我们提供许多的启示。

再说,《开宗明义章》是第一章,是对《孝经》进行总的说明,是全书的纲领、总论,所以称为“开宗明义章第一”。

事有本,本有宗,宗有旨;“开宗”,即是启事之本,发本之宗,阐宗之旨,也就是开启阐发《孝经》的宗旨。“明义”,就是阐明义理。《十三经?孝经注疏》里宋代邢()曰:“《正义》曰:开,张也;宗,本也;明,显也;义,理也。言此章开张一经之宗本,显明五孝之义理,故曰开宗明义也。”后世流传的成语“开宗明义”,出典就在《孝经》。

这里再现了孔子与弟子曾子对话的情景,而主题是关于孝的问题。孔子是用启发式诱导曾子,向他提问先王的“顺天下”的“至德要道”,是否知道?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注》:“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言先代圣德之主,能顺天下人心,行此至要之化,则上下臣人和睦无怨。” “先王”,上古贤明君王、先代圣德之主。比如尧舜禹,商代汤王,周代文王、武王等。“至”,最高。“要”,关键。“用”,因,因此。“汝”,宋代的岳珂本作“女”,下文同;“女”、“汝”相通,“你”的意思。孔子把孝道升华为先王的至高的德行、关键的道理,指出用此来顺治天下,便会使得民众和睦,君与臣民之间没有怨恨。

曾子“避席”,郑玄注本作“辟席”,“避”、“辟”相通。曾子很尊敬夫子,谦下地从坐席上站起来,站到一旁,说自己鲁钝不知。

《注》:“《礼》:‘师有问,避席起答。’敏,达也。”

于是孔子向曾参讲述了“孝”的要义,师生之间展开了一场交谈。有意思的是,在谈话中,孔子还没有忘记叫站起来“避席”的曾子再回去坐下来,然后对他再行讲说。孔子说:“复坐,吾语汝。”孔子大教育家的和蔼可亲的风采也跃然纸上了,而弟子如沐春风地聆听孔子教诲也宛如就在眼前了。

孔子有一种智慧,传道则必得其人。《论语?卫灵公》:“子曰:‘可以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向曾子系统地阐说孝道,传孝道于曾子,就是既不失言,又不失人的智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曾子本身就是个大孝子。

魏源于此有深论,说:“抑又考古今言孝者,推舜为大孝,武王、周公为达孝,曾子为至孝。然曾子得曾以为之父,春风沂水,舞雩咏归,同为圣人之徒,各由狂狷以造于中行,其天伦所遇之境盖过于舜,而几同于达孝之周公。《孝经》‘严父配天’之宜,惟夫子以韦布享王祀,上及先世,足以当之,而曾子亦其邻几者也。《孝经》之传,专授曾子,意深矣哉!”(《孝经集传序》)此也是有见地之论。

二、孝是德本,教所由生

1.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注》:“人之行,莫大于孝,故为德本。言教从孝而生。”

孔子首先揭示,孝之所以重要与关键,其中最紧要的两点:一是孝为道德的根本。根本者,就是大树的根蒂,而这棵从人的心灵深处所生长出来的道德之树,它的根子就是孝。

二是教化是由孝而生成的。孝是人性道德之根,由此生成伸展出道德的枝叶、花朵,由此而硕果飘香也好,或由此涩果苦果也罢,一切均从根子上来。唯其根深,才能叶茂而花盛;唯其务本,才能本立而道生。

古代有所谓伦理道德的“五教”,也称为五常之教,指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如《尚书?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古人认为,抓住这些教化,那么其余用来教化人的也可以推而知道了;在众多的道德教化中又以“五教”为最要,而“五教”之中又以孝为至要。

2.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注》:“父母全而生之,己当全而归之,故不敢毁伤。”

这条内容是说,自己的身体以及毛发肌肤等,都是父母给予的,不敢有所损伤,这是孝子的第一件要事。孔子又说过:“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这种理念,曾子铭记在心,且一生遵行,甚至在临死之前,还自豪、自慰地让弟子们看看自己手、足,没有损伤的身体,作了又一次示范性的孝道的教化。

有意思的是,曾子的学生乐正子春又传承了老师的榜样,且又传递给自己的弟子。《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就记载这样的事情:

乐正子春走下堂的时候,扭伤了脚,后来伤好了,但是数月不出门,仍旧有忧愁的脸色。门下的弟子询问:“夫子伤足瘳(,病好),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

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吾闻之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之不敢忘也。今予忘夫孝之道矣,予是以有忧色。”乐正子春也严格地遵行爱惜身体,保全身躯就是孝;不过乐正子春也显得有些“迂”,有点“愚”,太拘泥于举足移步之琐碎之处了。如果都像乐正子春那样的话,那么人生怎样去作出一番叱咤风云的事业来?

其实孔子的话是有深刻的道理的:其一,身体是行孝道的载体,没有这一载体,子女如何很好地奉养父母、孝敬父母?身体是行孝之本,因此要全之。二是,保全身体,不受到伤害,主要是指不要犯罪而受到刑罚,不要在与他人斗狠之中受到伤害,不要在声色犬马之中糟蹋生命,不要不爱生命不知节制,而早逝、夭折,死于非命。三是,保全好身体,还能为国家服务,当时是“事君”,这是孝的延伸。四是,保全好身体,还为了传宗接代。五是,对于保全身体,孔子是很辩证的。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为了闻道,可以朝闻夕死;面对着道义,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这些才当是孔子所说的大道理。

3.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注》:“言能立身行此孝道,自然名扬后世,光荣其亲,故行孝以不毁为先,扬名为后。”《疏》:“又言孝行非唯不毁而已,须成立其身,使善名扬于后代,以先荣其父母,此孝行之终也。若行孝道,不至扬名荣亲,则未得为立身也。”

孔子又提出更高层次上的孝道的内涵,那就是孝不仅是保全身体、不毁坏就行了,这仅是一个开始而已。在此之后,应该是立身行道,只有行道,才能立其身,从而扬名后世,光显父母。这就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理念,后代要光宗耀祖,这是孝的终极目标了。反过来说,如果子女辱没先祖先宗,那就是最大的不孝了。

4.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言行孝以事亲为始,事君为中,忠孝道著,乃能扬名荣观,故曰终于立身。”

孔子又接着完整地揭示了孝的逻辑进程有三阶段:始――中――终。

(1) 孝之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之“始”;“始于事亲”,这也是孝之“始”。“事”,是奉事、侍奉、服务的意思。从自己身体的保护、保全做起,从在家里奉事父母做起,这就是孝的起始。

(2) 孝之中。“中于事君”,这是由家里的“事亲”,走向社会的“事君”,侍奉国君,为国家做事,把孝道推广开来了。在此过程中间,孝行又转化为侍奉国君的“忠”,这是“移孝为忠”。“中”,解释为中间:一是指行孝道之中间,相对于开始之“始”、结束的“终”而言;一是解释“中”为年龄的青壮年出仕之时。

关于孝与忠,曾子说过:“忠者,其孝之本与。”(《曾子?本孝篇》)又如《荀子?致士》中提出,招纳贤士办法中有一条就是要对方:“忠言、忠说、忠事、忠谋、忠誉、忠莫不明通。”有这“六忠”,则莫不畅通无阻。宋代岳飞就曾说:“臣窃谓事君以能致其身为忠。”(《乞解军务札子》)为了忠君,甚至可以献出生命。

(3) 孝之终。“立身行道”,终极目标就是“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也是由开始、经中间,最后达到圆成的结果;最终能做到孝与忠,便能立身扬名了。

当然这是孔子所描述的一种理想的行孝道的完美人生。这种目标很高,一般人也许达不到;但是这种理念却深入人心,一般人都很向往。

郑玄曾认为,“父母生之,是事亲为始;四十强而仕,是事君为忠;七十致仕,是立身为终也者”。(《疏》引郑注)所谓“致仕”,就是年老退休。其实,我们一想就知道,大多数人不能走全、走完这样的人生路途,因为大多数人不会做官,也因为有很多人没有这样的长寿。这种解读似乎太机械了,因此遭到他人的反驳。其实,那些在家里行孝道奉事父母,出外劳作,服务社会,忠于国家的人,也都有立身扬名于世上的。自古至今那么多流传的孝子故事与事迹,就有许多“立身行道”、“终于立身”的例证。因此能在家孝,在社会上忠,则孝与忠两全。

三、引《诗》明意

孔子喜好引《诗》来说话、修辞、表意、明理,这成为一种审美的言谈方式,也成为他的修养与风范的重要元素。孔子那时代叫《诗》,后来到了汉代《诗》上升为一部重要的经典,才称为《诗经》,所以这里的《诗》,就是《诗经》。

第二:天子章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於人,敬亲者不敢慢於人。爱敬尽於事亲,而德孝加於百姓,刑於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第三:诸侯章

在上不骄,高而不包。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包,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第四:卿大夫章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此卿大夫子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第五:士章

资於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第六:庶人章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第七:三才章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第八:孝治章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於鳏寡,而况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况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第九:圣治章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严父,严父莫大於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第十:纪孝行章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第十一:五刑章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第十二:广要道章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於孝。教民礼顺,莫善於悌。移风易俗,莫善於乐。安上治民,莫善於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谓之要道也。

第十三:广至德章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见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第十四:广扬名章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顺可移於长。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内,而名立於后世矣。

第十五:谏诤章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於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第十六:感应章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第十七:事君章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德,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第十八:丧亲章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贺之章草书《孝经》1~8
《孝经》诗解1至孝真情天子诸侯
《孝经》《朱子治家格言》《大學》原文文字版 视频诵读版
孝经
中国家庭孝文化研究(7)
《群书治要》中修齐治平的智慧——新注释和白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