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馆藏丨杭州博物馆典藏美玉

杭州博物馆是一座展现杭州历史变迁和城市文物珍藏的人文类综合性博物馆,是浙江省最具影响力的博物馆之一,坐落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吴山,馆藏规模逾万件,涵盖了陶瓷、书画、玉石、印章、钱币、邮票等各类文物。镇馆之宝战国水晶杯,2002年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64件(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珍贵文物名录。

良渚文化 玉山字形器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

宽6.1cm 高4cm

杭州博物馆藏

灰白色,有暗绿色斑点。造型类似'山'字,分三个方叉,中间低,两侧高,下端呈圆弧形。一面为兽面纹,浮雕多圈眼,椭圆形眼睑、桥形额和宽扁鼻,另一面用阴线雕出兽面纹。这种抽象的神兽纹,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器的典型纹饰,可能是某一部族的神灵徽像,是天人合一的宗教观的反映。该器中间矮叉上有一孔,可能是属于佩饰。

神兽纹剑饰

战国

通长31.4cm  宽4.9cm  厚3.5cm

1999年杭州半山石塘镇T13:M2出土

这套玉剑饰颜色青黄,分剑鞘、剑格、剑璏、剑珌四部分。其中,玉剑鞘的琢制最为精彩。剑鞘分上下两片,内部中空,套在剑身之外,起装饰和保护作用。剑鞘平面上大下小,下部弧收,利用斜线及三角等几何纹带区分多个区域,刻画蟠螭、蟠虺、卷云、涡纹纹饰。利用浮雕技巧法雕琢出(蟠螭)神兽或两两相对或相向环绕,极富勇健、阳刚之美。剑格俯视呈菱形,中间有一穿孔,以供剑柄插入。剑璏造型为长条形,截面近长方,底面平滑,表面略有弧突。剑珌位于剑鞘底端。每件饰件均装饰有卷云纹,体现了整体的和谐统一。

水晶杯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高15.4cm  口径7.8cm  底径5.4cm

1990年杭州半山区石塘镇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整器略带淡琥珀色,局部可见絮状包裹体。器身特征为敞口,平唇,斜直壁,圆底,圈足外撇。光素无纹,造型简洁。它不仅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就其工艺水平而论,也是无以伦比的珍品。乃杭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玉人物饰件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高2.3cm 厚0.3cm

杭州博物馆藏

受沁呈鸡骨白色,扁平体,双面雕刻玉人形象。器身正面脸部刻画橄榄形眼,三角形鼻,菱形嘴。玉人双手相握,着裙装盘膝而坐,下身裙两侧各饰一螭。背部发髻有少量装饰。人物头至底部有对钻圆孔,用于穿系。该器器形较小,线刻柔滑细腻,具有古拙的趣味。

透雕双龙玉饰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长26.7cm 宽4.6cm 厚0.4cm

1999年杭州半山区石塘镇T19:M1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青白色,不透明,体呈弧形片状。采用透雕工艺,双面均有纹饰。此器匠心独具,可拆可合。单件为一回首龙形。龙首纹饰用长线阴刻,颈部毛发飘拂,身躯饰突起的蚕纹,爪收于腹下,正反两面纹饰相同。在颚部和拂毛中有圆孔,可作穿缀佩戴。若两件龙形连接,则形成S形双首龙纹。整器刀工锋利挺劲,准确流畅,拼合后浑然一体,显示出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玉虎形挂饰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长2.5cm 宽1.2cm 厚0.5cm

1999年杭州半山区石塘镇1号墓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鸡骨白色,扁平体,器物极为小巧,运用细腻的手法雕刻出一只奔跑的小虎形象。玉虎低头口微张,背部拱起,兽爪收拢,卷尾上翘。全身以卷云纹饰毛发,眼鼻清晰可见,腹部两侧饰以细小阴刻线,上下交错,左右呼应。此器刀工精细,磨工精良,对玉虎形象的刻划,着意于眼、牙、爪等细部特征,于细微处见奇观。

 玉蝉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长5.5cm 宽3cm 厚0.7cm

杭州博物馆藏

青玉,玉质光洁莹润。玉蝉呈扁薄形,头、翼、腹用粗阴线刻划,背部双翼左右对称,如肺叶状。虽是寥寥数笔,但粗犷有力、刀刀见锋,让人有一种痛快淋漓之感,颇具“汉八刀”的风韵。古人对蝉十分推崇,认为其高洁清雅,喜用玉蝉佩挂作为装饰。又因为蝉能入土生活,出土羽化,汉代经常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期望逝者能够像蝉一样精神不死,蜕化再生。


白玉蟠螭纹剑饰

东晋(公元317~420年)

纵4.7cm 横2.7cm 高2.2cm

1989年杭州老东岳鲜于枢墓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剑璏在古代用于穿系革带。该器通体呈鸡骨白色,顶为拱形,正面卧一蟠螭。蟠螭脸部正视,双角后伸,螭体呈S形弯曲的爬行状,尾巴卷曲下垂,彷佛在腾云驾雾。另一侧刻有花芯云纹。器表呈现美妙的玻璃光泽,线条圆润流畅,富有动感。

玉狗

唐代(公元618~960年)

长10cm 宽2.7cm 厚3.9m

杭州博物馆藏

玉质受沁局部呈现黑色,圆雕。玉狗侧首伏卧,圆眼,双耳垂于颈后,尾巴向下卷于身体一侧。背部两侧及四肢、尾部饰短小阴线,形体丰满肥硕,雕法简练遒劲,突出玉狗的温顺可喜。尤其是玉狗的肌肉转折处理的恰到好处,动物的形象美与玉材美和谐地融合为一体,达到了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黄玉卧兽

宋(公元960~1279年)

长7.5cm  宽3cm  高4.9cm

杭州博物馆藏

黄玉卧兽,圆雕,兽呈匍伏状,前视,独角,双角下垂,须、鬃以阴线刻成,背部推磨出大联弧脊柱,尾分三缕贴于臀部左右,爪大而尖利。此件器物玉材珍稀,玉质温润,雕刻、打磨、抛光各项工艺都十分精湛,为不可多得的宋玉精品。

青玉鳜鱼挂件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长7cm  高3cm 厚1.55cm

杭州博物馆藏

青玉鳜鱼挂件,表面受沁。鱼体肥硕,圆眼大嘴,背鳍竖立,尾鳍上翘,鱼身隐约可见阴刻斜格网纹以示鳞,鳍、尾阴刻细线。脊部有一穿孔,可穿系,为佩、坠饰。鳜鱼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细节处理,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寓“富贵有余”。

白玉连珠环

元代(公元1279~1368年)

直径3.9cm  厚0.7cm            

1989年杭州老东岳鲜于枢墓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鲜于枢是元代最有造诣的书法名家、与赵孟頫齐名,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擎”。他擅长楷、行、草书,尤以行草书著称。

1989年在杭州苗圃清理出他的墓葬,随藏物品多是墓主人生前把玩之物,使整座墓显得朴素又不失文雅之气。白玉连珠环,环雕成十颗大珠状,断面为半圆形,有玻璃光泽,打磨细腻。玉质、工艺堪优,体现了墓主人高雅的收藏品位。加之出土于名人墓,更显难能可贵。

青玉双螭耳杯

元代(公元1279~1368年)

高7cm 口径8.4cm 底径3.9cm

杭州博物馆藏

青玉,直口,弧腹,圈足。杯把为两条攀附于杯口的卷尾螭,两螭前爪扒在杯沿,伸头探脑,十分活泼生动。器体厚重,圆口外敞,圈足。内壁光滑。刀法粗犷有力,形体饱满,颇具元代特色。蟠螭形象的运动和曲线处理颇为灵劲,均较为成功,但对细部的磨光不拘小节。

玉雕雁穿苇叶如意嵌镶牌

元代(公元1279~1368年)

长4.3cm  宽3.3cm  厚0.88cm

杭州博物馆藏

玉器发展到元代,风格更趋向世俗化、装饰化,其中民间收藏品中常见两种玉挂件是“春水玉”、“秋山玉”,均反映了我国元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猎生活。此件嵌镶牌色白、质润,腰圆形,整体采用深浮雕手法表现大雁躲藏于芦苇丛中,颈项穿过苇叶的场景,玲珑有致,生动活泼。

青白玉双狮戏球镇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长11.1cm 高9.4 cm 宽6.8 cm

杭州博物馆藏

圆雕子母狮。母狮昂首,口微张,两耳侧垂,脊毛覆背,尾贴于臀部,性情温和。子狮卧于母狮一侧仰望母狮,一绣球置于双狮之间,两狮各有一爪搭于绣球之上,共衔一条绶带呈戏耍状,寓意“太师少师”之意。整件器物玉质温润,雕琢精致。狮类玉器唐代始现,宋、元时期作品增多,狮类动物生活于热带草原,在中国仅能见到少量贡品,因而十分珍贵,近似于珍禽异兽。

青玉螭纹觥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高14.3cm 长9.5cm 宽5.3cm

杭州博物馆藏

青玉,器身扁而规整,器把为一攀附的蟠螭。外壁自上而下分别饰勾云纹、勾连纹、覆莲纹三组纹饰。小圈足,外饰两道凸弦纹,为明代仿古佳作。该器仿自觥,觥是古代的一种盛酒的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商代后期,一直沿用到西周早期,后来逐渐被其他器形取代。该器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上形象艺术的夸张变形,手法独到非常成功,颇为传神。其纹饰制作也非常精美,使整器神完气足,充满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翠伏虎罗汉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高6.5cm 宽4.4cm 厚1.4cm

杭州博物馆藏

伏虎罗汉是十八罗汉的第十八位,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钦定的。因降服猛虎而得名。

罗汉上身赤裸,下裹袈裟,裸露的胸、肩部的肌肉和骨骼结构非常准确,显得饱满而有张力。人物形貌朴野,面目威严,浓眉下的眼睛炯炯有神。右手高举乾坤圈,作伏虎状。胯下猛虎张口龇牙,半趴伏在地,尾巴由于受惊而上扬。整个画面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整器晶莹剔透,罗汉头部及上身有一抹深绿色,突出了画面的层次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玛瑙螭纽狮足香炉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高12.1cm  腹径15.9cm 口径9.9cm

杭州博物馆藏

玛瑙由于纹带美丽,自古就被人们用于装饰,是古代的“七宝”之一。这件玛瑙香炉为红褐色,盖为钟形,顶部盘踞一螭作为纽,盖身饰三只象首,象鼻弯曲,各勾住一个活环。炉身两端装饰以龙首穿环耳。炉体外壁浮雕折枝牡丹,底足为狮爪状。该器不仅器形较大,而且将当时玉器装饰的多种流行元素都运用在其中,工艺精细而华丽,不失为一件精品。

青白玉山水人物圆牌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直径21.5cm 厚1.1cm

杭州博物馆藏

青白玉。双面深浮雕,人物故事题材。一面刻有“渊明采菊”在秋高气爽、黄花遍地的景色中,老者头扎发髻,皓首银须,身着长袍,双手扶杖,两眼微闭,悠闲小憩。一小童尾随其后,手执菊花。巧妙的构图和生动的刻画,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佳句重现眼前。另一面刻有“三老清闲图”。苍松古柏掩映着亭台楼阁,殿宇回廊错落于佳山胜水之间,山石形貌奇异,文理繁密,画中老者或切磋书画,或凭栏远眺,旁边三三两两的童子忙着烧茶煮酒,自有一份仙人般的悠闲。画面层次分明,精细入微,其做工严谨,一丝不苟,深受清代内廷院画艺术的影响。加上玉质温润晶莹之美,极为可贵。

青白玉神兽壶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通高13cm

杭州博物馆藏

该器仿自古代盛酒的一种青铜器。青白玉。独角神兽圆目大口,背驮一壶,兽腹滚圆,兽腿粗壮,饰以鳞片,尾鬃分六缕上卷贴于壶壁。壶有盖,身饰如意纹一圈,造型新颖逼真,纹饰华美繁缛,装饰设计背脊上的壶和神兽相互贯缀在一起,构思巧妙奇特,尤见新意。

珊瑚童子饰件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长4.95cm 宽2.5cm 厚1.7cm  

杭州博物馆藏

红珊瑚材质,色泽温润明丽。童子蜷腿倚枕而卧,面带微笑,仿佛置身美梦中,生动可爱。衣褶线条圆润舒畅,立体感强,雕琢精美。

水晶观音立像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高16.2cm 宽5cm

杭州博物馆藏

利用水晶白色透明的质感结合人物形象,塑造民间传说中的白衣观音。白衣观音,即是身着白衣的观世音菩萨的形象,亦称“ “大白衣”等。该器质地透明,观音头顶梳高束发,着蓝色花冠,下露鬓发。面相圆润,双眉秀丽,两眼下视。鼻高且直,嘴唇微扬,大耳下垂,神态十分安详。着裙装,肌体丰盈。左手抚衣,右手自然下垂。赤足,足下莲座为木质圆雕。身体为整块水晶雕成,裸露的肌肤以金粉装饰,金漆虽斑驳,但着彩痕迹依然,端庄而高雅。

玉雕三螭纹洗

长12.5cm  高5cm

腰圆形,花口,平唇。外壁攀附三螭。平底,下有四个弧形矮足。整器造型规整,玉质温润。

参考资料:
  1. 杭州博物馆官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杭州博物馆藏历代文物精品(下)
中华传世珍宝荟萃图集(下)
欣赏 | 珍贵资料:各地博物馆藏唐代玉器(高清多图)
宝玉寻踪——湖南省长沙市博物馆藏玉器精品鉴赏
斩获600万的玉凤,是中国顶级的图腾!
宋代的文艺复兴—螭纹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