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馆藏丨首都博物馆藏玉器



首都博物馆于1953年开始筹备,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原馆址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孔庙。作为北京市“十五”期间重点文化建设工程,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的立项申请,于1999年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2001年经国家发改委报国务院批准实施,2001年12月正式奠基兴建。

        首都博物馆新馆于2005年12月开始试运行,2006年5月18日正式开馆。首都博物馆以其宏大的建筑、丰富的展览、先进的技术、完善的功能,成为一座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中心” 和“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相称的大型现代化博物馆,并跻身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博物馆行列。

首都博物馆玉器



玉猪龙

红山文化 
高16厘米 最宽11厘米 内径2.7厘米 厚2.3厘米
北京市文物公司藏

  玉猪龙整体呈'C'形,口微张,兽首肥大,双耳竖立,吻部前突,鼻尖以阴刻线饰多道皱纹,背部对穿双孔。在出土和传世的此类器物中,绝大部分已发表的同形器高均在15厘米以下。该器对研究和认识红山文化玉器具有重要价值。

玉兽面鸟纹琮

良渚文化晚期 
高38.2厘米

  玉琮产生于新石器时期,主要作为礼器使用。《周礼·大宗伯》记载:'以黄琮礼地',即在礼仪活动中用黄琮表示向地神行礼。此件玉琮玉质为深浅不一的绿色软玉,并夹有褐、白绺斑,通体平滑光亮。形状呈外方内圆高柱体,两端对钻孔,孔径仅0.8厘米。器身共有十五节,每节两凸一凹,与相邻的面组成一兽面,每个平面都琢有圈形眼。直槽最上方有纤细如毫发的单阴线刻出的鸟纹。整器线条刚劲流畅,琢制规整。

玉凤形佩

商代(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
长13.2厘米 宽7.4厘米

  佩玉质白润,经浸蚀局部泛黄褐色晕斑。用丝锯镂空线刻,呈回首长尾夔凤形,周边为齿状,有四个单面钻成的小孔。两面纹饰相同,精巧写实。

碧玉戈

商代(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
长44.2厘米 宽8.8厘米

  商代玉戈作为兵器,只在仪仗时使用,实际为礼器。此件玉戈为碧玉质,绿色中夹有姜黄色斑纹,材质坚硬,有极好的玻璃光。

玉凤纹刀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长4.7厘米 厚0.4厘米
1974年北京房山县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遗址出土

  玉刀质黄色,经土浸蚀略显鸡骨白色。器体扁薄,上部与两侧有对称的背齿,下部为两面刃,刀口较薄。两面纹饰相同,都以双勾阴刻线作凤纹,凤昂首直立,高冠长尾,在已知的西周玉器中较为罕见。

玛瑙绿松石玉串项饰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1974年北京房山县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

  串项饰以玛瑙为主,形状大小不一,计110件;其次是绿松石饰件,计48件;再次为玉饰件,形状除管珠外,主要为形象的牛头、人面、璧形、兽面、兔形、鱼形、蚕形、扁平形、长条刀形、扁圆形等,计21件。

玉鸡心佩

汉代(前206-公元220)
长10.2厘米 宽8.3厘米
崇文区永外关厢市运输公司十二工地出土

  鸡心佩是韘的俗称,最初为射箭时用来护指的工具。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逐步演变成多种多样的韘形玉佩。汉代玉韘作为佩饰得到很大发展。

碧玉兽面纹璧

汉代(前206-公元220)
直径21.5厘米

  玉璧是重要的、常见的古代玉器,自新石器时期起,一直到清朝,使用年代长,数量多,用途广泛,可用做礼器、佩饰、随葬品等。《周礼·大宗伯》记载:'以苍璧礼天',即以苍璧祭天。汉代玉璧较大,样式较多。此件璧为碧玉质,呈深绿色,间有灰白色浸蚀晕斑,光亮度好。璧上两面纹饰相同,琢两组主体纹饰:内圈琢刻排列整齐的谷纹;外圈以粗阴刻线琢兽面纹,兽面的顶上作两条蛇身,分向左右,形成'W'形的曲身,并在其周围饰以阴刻细线。

墨玉山形嵌件

唐代(618-907)
长17.7厘米 高10.7厘米
北京丰台史思明墓出土

  嵌件玉质略带石性,有自然黑白纹理,正面加工成五峰山形,微有起伏,以示沟壑交纵。

羊脂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勒子

北宋'宣和'元年(1119)
高5.8厘米 直径1.4厘米

  勒子羊脂玉质,细腻润洁。外呈八角管形,内为中通圆孔。通体各面用双钩阴文刻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楷书体,共16行,292字,刻有'皇宋宣和元年(1119)冬十月修内司玉作所虔制'款。字体小如芝麻粒般,笔触纤细如游丝,娟秀飘逸,显示了纯熟高超的琢刻水平,是极为难得的铭刻玉器

白玉鸳鸯柄圆盒

宋代(960-1279)
通高9.5厘米 直径7厘米
1962年北京密云县清代乾隆墓出土

  圆盒白玉质,润洁细腻,局部有浸蚀后的黄色绺纹。盒上立雕一对鸳鸯,口、胸部相连。以均匀的细阴刻线琢出冠、眼、羽毛。盒为子母口,鸳鸯却是平剖为二,打开时分为两对鸳鸯。出土后仍光亮鉴人。

青玉龟巢荷叶佩

金代(1115-1234)
长10厘米 宽7厘米 厚1.3厘米
北京丰台乌古论窝论墓出土

  佩为青玉质,温润细腻。一块玉料对剖制成。以浮雕、透雕技法琢出荷叶、茨菰及水草纹,单阴刻线示叶脉,纹理清晰。荷叶中心各凸琢一只伸头相向爬行小龟,以双阴刻线琢出六角形甲纹。背面仅以粗犷的刀工琢刻出枝梗。古代将这种纹饰称为'龟游',寓祥瑞之意。这对玉佩构思严谨,造型生动,镂刻精细,抛光极好。据墓志知墓主为乌古论窝论,葬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距今有八百余年。这是北京地区首次发掘的有明确纪年的女真族贵族墓,它是研究金朝历史和玉器发展史极难得的珍贵实物资料。

青白玉折枝花卉纹佩

金代(1115-1234)
长9厘米 宽7.2厘米
北京房山长沟峪金代石椁墓出土

  佩为青白玉,质坚硬。正面用浮雕、透雕等技法琢刻出枝叶交相缠绕的锁形佩。花瓣肥厚略内凹,舒展有序。对称的单阴刻线示叶脉。背面以简洁的刀工刻出枝梗。锁佩在汉族服饰中多见,但金朝玉作中极少。此器设计奇巧,精工细雕,抛光甚好,是金墓出土玉器中的佳品。

青白玉双孔雀图饰

北宋(960-1127)
长6.8厘米 宽8厘米

  玉饰青白玉质,细润无瑕。采用浮雕和透雕技法琢磨三层纹饰。正面是双孔雀,上下交错依附在山石旁。以单阴刻线琢孔雀羽毛、尾翎。背面光素,但有琢磨遗痕及四组对穿孔,可缀系。

白玉绶带鸟衔花佩

金代(1115-1234)
直径6厘米 厚约0.5厘米
北京丰台乌古论窝论墓出土

  佩为白玉质,润洁细腻。镂空雕琢出五瓣形花朵、花蕾、枝叶,叶脉清晰,叶齿整齐。单阴刻格子纹示丰满的羽毛。背面碾琢粗犷,光素。器物造型新颖,琢刻碾磨精细,抛光甚佳。

羊脂玉凌霄花饰

元 
长12.8厘米 宽7.4厘米
北京小西天黑舍里氏墓出土

  玉质温润洁白。四朵凌霄花,花萼相连,两朵昂首向上,两朵垂头向下,花瓣皆作品字形如意云头状,花瓣外有三两条粗细不均的阴刻线,由花萼向上延伸。背面平素。该器造型浑厚,雕工简练粗放,磨工极佳,花瓣内外俱有玻璃光泽,镂空处亦平滑无琢痕。题材和做工都具有较为典型的元代风格,但玉质之佳、玉料之大在元代玉器中罕见。 

青白玉花鸟纹嵌饰

元代(1271-1368)
长8厘米 宽6.7厘米

  嵌饰为青白玉质,润泽洁净。镂雕三层交错的花梗、凌霄花、花蕾及凤鸟纹,细部用阴刻线装饰。

白玉莲瓣形发冠

宋代(960-1279)
高7.3厘米 宽8.9厘米
  冠为古代男子束发之物,唐代盛行。此发冠白玉质,留有出土锈斑。冠面雕琢重叠的莲花瓣,互相对称。正面下部琢有一圆孔,与冠背圆孔相对,后配白玉圆簪贯通其中。整个器物线条圆润,琢磨精细。

青玉胡人戏狮纹带板

明代(1368-1644)
砣尾长9.8厘米 宽5厘米 最小长1.5厘米 宽4.8厘米
1961年北京海淀区魏公村社会主义学院工地出土

  玉带板的制作始于唐代,五代、宋、辽、金、明时期都沿袭玉带制度。玉带由銙和铊尾(带头饰件称铊尾)组成,两者统称为带板。明早期是玉带板的鼎盛时期,晚期开始衰落,它是官场礼服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同的銙数和纹饰标志着佩戴者不同的身份地位。明代只有皇帝、皇后、妃嫔、太子、亲王、郡王、公、侯、驸马、伯及文武一品官才有资格使用。明初玉带板数量不一定。目前所见明永乐之后的玉带皆为20块,其中,銙18块,铊尾2块。明中叶以前玉带銙纹饰极为丰富,多用镂雕法。明中叶以后,则以素面居多。此套带板青玉质,色青白匀净无瑕。构思新颖,琢刻规整,光亮度好。全套20块,其中长方铊尾2块,桃形6块,小长方形4块,尺寸略有不同的长方形8块,都是深雕地子,有边框。其中10块浮雕人物戏狮图案,6块桃形的雕刻人物,4块小长方形的雕刻如意云纹。

青白玉龙首螭纹带钩

明代(1368-1644)
长14.5厘米 宽3.1厘米
宣武区右安门外明代万通墓出土

  明清时期玉带钩的用途由实用的腰带扣,演变为装饰性的玩赏之物。造型趋于统一,以龙首玉带钩为主流。工艺上明代较粗宽,清代较细腻,光亮度高。特别是清代还出现了较多的翡翠龙钩。此件带钩青白玉质,带土沁,为'苍龙教子'图纹样,龙首为钩,钩背上浮雕一子螭,阴刻细毛发飘拂,圆钮上附一金别子。墓主万通是万贵的弟弟,万贵的长女为明宪宗宠妃,正因为这种戚族关系,万贵及其兄弟辈都封官加爵,显赫一时。

青白玉夔凤纹子刚款樽

明代(1368-1644)
通高10.5厘米 口径6.8厘米 底径6.5厘米
西郊师大康熙辅正大臣孙女黑舍里墓出土

  明代玉器制造业最发达的两个城市是北京和苏州。苏州琢玉的代表人物为陆子刚,他是明代玉雕行业的杰出代表,生活于嘉靖、万历时期,太仓州人,所制玉器选料严格,大多为新疆和阗青玉。工艺上应用绘画透视技法,以及各种雕琢工艺,并将诗文印款琢于玉器之上,把中国书画艺术与玉器工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深化了玉器制造工艺的艺术魅力 。此件玉樽为新疆和阗玉,把下有阳文篆书'子刚'两字款,它是迄今所知北京地区出土的唯一带'子刚'款的玉器。

青玉蕃莲纹香薰

清代(1644-1911)
高8.3厘米 口径14厘米

  香薰为青玉质,青白色中夹有黑色小斑点,盖上镂雕蕃莲花纹,器身外满饰相互缠绕的蕃莲花,细圈形平底足内琢刻一朵盛开的蕃莲花,璧薄精巧,造型新奇,琢制纹饰细密剔透,呈玻璃光,是乾隆时期仿制痕都斯坦玉器中的佳品。

白玉童子诗文佩

清代(1644-1911)
长6.3厘米 宽4.8厘米

  佩白玉质,细润光亮。一面琢刻人物,周边为花边形细框,刻画细腻;另一面无边框,琢刻诗文,内容为 '青云连直上,指日近龙光'。佩上方有小孔,可系佩。

青玉宴饮图插屏

清代(1644-1911)
直径21.6厘米

  玉插屏是清代较为盛行的陈设品,琢制方法主要有阴线、浮雕,一般插于木座上。此件玉插屏屏心两面纹饰均采用多层浮雕技法琢刻,一面琢刻出长廊、芭蕉、桂树、桌、凳、人物;另一面琢刻出山水、垂柳、小船、人物,采用远山近景法,层次分明,技法精练,抛光极好。

青玉仙人出行山子

清代(1644-1911)
宽31厘米 高26厘米
1963年海淀圆明园遗址出土

  清代玉山子多以历代名画为蓝本,与绘画艺术相结合,将玉雕工艺推向一个新的水平。此件山子为青玉质,青绿色间夹有黄色皮绺。整器系子玉刻,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远山近景技法,琢刻出走在陡峭山崖间的老少三人的不同姿态,人物脚下是小桥流水,山侧树木茂盛,一派自然风光。

青玉船

清代(1644-1911)
高7.7厘米 长27厘米

  船为青玉质,坚硬光亮中夹少许斑纹,立体透雕江南常见的乌篷船,竹节式船帮,带流苏的船篷,船尾立一存水罐,船篷上阴刻'#'字席纹,船帆收于顶上,船锚收于船头。

青玉'福寿平安'如意

清代(1644-1911)
长34.5厘米 如意头宽7.2厘米
密云清代乾隆皇子墓出土

  如意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物,它由柄部和头部两部分组成,头部多作心形、芝形、云形,为赏玩之物。清代玉如意是最受人们喜爱的祥和玉,它不仅是贵族身边的宝物,也是贵族阶层相互馈赠的珍贵礼品。此件如意为青玉质,绿色闪黄,夹有绺纹,整雕过枝灵芝纹及宝瓶、蝙蝠,谐'福、寿、平安'吉祥之意,出土后仍有极好的光亮。

青白玉鹭鸶衔莲荷叶形卣

清代(1644-1911)
通高21厘米 宽12.5厘米

  卣为青白玉质,温润光亮,用镂雕、浮雕技法琢制,以一片硕大肥厚的荷叶翻卷成卣身,周围饰以荷叶、花蕾、莲蓬,盘曲的粗茎及藕节巧作成底,卣盖作成向下翻卷的荷叶,盖钮雕成一只衔荷花的鹭鸶,以一条活链相连。

翡翠雕龙带钩

清(1644-1911)
长13厘米 宽2厘米
北京朝阳荣禄墓出土

  清代玉带钩质地优良,做工精细,造型及图案不拘一格。翡翠又称硬玉,清乾隆时期进贡内廷,是我国古代玉器制造业中的后起之秀。此物主人荣禄为清末大臣,深受慈禧太后信任,地位显赫,其墓葬位于朝阳区朝阳门外高碑店乡西花营村荣家茔地,墓中随葬大批金、银、玉器珍品。

青白玉凤首衔梁卣、瓶

清代(1644-1911)
瓶高17厘米 宽6.2厘米 卣高14厘米 宽13厘米

  这套卣、瓶为仿古陈设器,青白玉质,细润无瑕,采用平雕阳起饰花卉纹,单阴刻回纹,镂空圆柱形凤首勾梁,下配一银钩。

青白玉蕃莲纹活环四足盖壶

清代(1644-1911)
通高21厘米 口径5.9厘米

  壶为青白玉质,细润坚硬,壶嘴、盖、把上均为蕃莲花,尤以盖上平雕三层蕃莲花纹最为精美。镂空的花形流中有一孔与壶身相通,透雕花叶纹壶把下悬一蕃莲纹活环,卷曲的花叶为足。整个造型端庄凝重,是清代宫廷造办处的佳作。

青白玉螭龙纹五格圈形盒

清代(1644-1911)
高3.4厘米 直径12厘米

  盒为青白玉质,温润无瑕,圈形盒底内分为五格,上配五节略成弧形的盖,盖上浮雕螭龙,盒为子母扣。造型别致精巧,光亮度好。

青白玉'绵绵瓜瓞'御制诗洗

清 乾隆(公元1736-1795年)
高4.5厘米 长15.2厘米 宽11.7厘米
  洗为青白玉质,匀净无瑕,细润略透光,一侧琢齿状卷叶形为柄,足为六角花形。工匠巧依洗子的花瓣形,阴刻填金清乾隆皇帝御笔五言诗一首及'乾隆甲午伸春月御题'款,字口内填金,御制诗内容为:'天方瓜样伙,此器肖瓜形,瓤讶留斯白,皮宁籍彼青,一花承妥帖,五瓣列匀停,贮水郑门市,擎浆裴驿亭,种疑召家圃,泣匪楚王庭,绵瓞虽徵雅,宾夷亦惕经。'整个器形华贵大方,成器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是乾隆时期宫廷造办处仿痕都斯坦玉器中的珍品。'绵绵瓜瓞'谐子孙万代永无止尽之意。



翠虁龙纹双耳亭式炉

清代(1644-1911)
高40厘米 口径9.9厘米

  炉以翠根为料,绿中夹有灰白色,共三节。炉身琢虁龙纹,双耳与炉身间镂雕布币与方孔圆钱纹,中部镂雕窗棱,亭檐的八个角下悬挂风铃,三足作兽首柱形。




翠扳指

清代(1644-1911)
高2.5厘米 直径3厘米
海淀恩济庄李莲英墓出土

  此扳指颜色翠绿,透明度极佳。扳指主人李莲英(1848-1911),直隶河间(今河北)人,深得慈禧宠信,由梳头房太监升总管太监,赐二品顶戴,在宫中50余年,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慈禧死后出宫。其墓占地20余亩,随葬品均为奇珍异宝。

翠扳指

清代(1644-1911)
高2.6厘米 圆径3.2厘米
密云县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碧玉螭龙云纹鸡心佩

白玉双螭耳杯

明代(1368-1644)
高7.7厘米 口径8厘米 足4.2厘米
1957年宣武区右安门外明代万贵墓出土

  明代玉杯是当时的特色器物,此件玉杯是同期玉器中的代表作品,杯两侧镂雕螭虎,螭首额头上有阴刻'王'字,带有元代遗风。此杯主人万贵(1392-1475)是明宪宗宠妃万贵妃之父,曾经显赫一时。

白玉莲藕荷叶形花插

白玉螭龙纹带扣

白玉螭龙纹带扣
明(1368年-1644年)
通长13厘米,扣直径6.5厘米
密云县清乾隆皇子墓出土
带扣用整块玉套雕而成,分子扣和母扣,正面镂雕两只盘螭,中心宝珠上螭绕珠而行,宝珠背面凸起一圆柱为钮,方形玉扣上浮雕一兽,将两扣相连,开合自如,琢刻精细。



白玉鹌鹑盒

清代(1644-1911)
高6.5厘米 长7.5厘米 宽4.5厘米



白玉仿痕都斯坦菊瓣碗

清 雍正
高21.5厘米 口径8.2厘米 底径3.5厘米


参考资料:

1.首都博物馆官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代玉器(摘录)
玉器入门知识大汇总累积篇6
中国玉器鉴赏-明代玉器
欣赏 | 珍贵资料:各地博物馆藏唐代玉器(高清多图)
想了解唐代玉器,看这一篇就知道了!
玉缘——带你认识杭州古玉资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