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张脸,知名度不输蒙娜丽莎





 

对西方艺术史稍有了解的朋友,对上面这张脸恐怕都不会陌生,他就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代表作《呐喊》。尽管我们连画中主人公的性别和年龄都看不清,但它所带来的强烈冲击,却让人过目难忘。


如今这幅画在艺术史上的影响力,几乎可以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相提并论。而画中的这个痛苦形象,也成为了大众文化的经典符号,被现代人视为表达苦闷精神的象征。





说到表现主义,它是十九世纪末出现的一场运动,主要强调用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表现主观感受和内在激情。表现主义的色彩鲜明、笔触大胆、线条狂放,充满了动荡不安的强烈刺激,体现了个性的宣泄和情感的张扬。


与古典画风所不同的是,表现主义既没有情节设定,也缺乏身份描述。有的只是纯粹的情感宣泄,表达的是现代工业社会带来的疏离、孤独、迷惘和焦虑。


具体到这幅《呐喊》,我们先来看画面中的蓝色流线。中间的构成像是一条河,而一座木桥横架在河上。乍一看是这样的感觉,但好像又不太对。因为在更远的空间里,浮着两艘船。那里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湾,还可能是峡湾(因为蒙克在挪威出生和长大)。


《呐喊》前身之《日落下的黯然:绝望》1892年


此时如果我们再从近处来看,即使你不懂透视,也会发现人物所在的位置比桥要高出得多。所以我们眼前看到的也许并不是一座桥,而更像是位于高岗上带栏杆的散步道。事实上,奥斯陆效外就有一座被称为“呐喊的舞台之地”的山岗。而蒙克自身又有恐高症,眼前展开的这幅全景立体画,一定引起了他的不安。


关于这幅作品,蒙克这样叙述道:我和朋友一起去散步,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这恐怖的景象令我停下了脚步。我听到一声响彻大自然的巨大的呐喊声,无休无止。自然界的色彩,顿时打碎了自然界的线条,随那声波一起震颤。这些生命的颤动,不仅把我的眼睛激发,也把我的耳朵调动,我着实听到了一声尖叫。之后,我便画出了油画《呐喊》。



《呐喊》(蛋彩)1893年


画中的主人公拼命地捂住耳朵,也许是不想听到这呐喊声。但是一般情况下,如果要拒绝外界,应该会把眼睛和嘴巴都闭上才对。可画中的人物双眼睁得滚圆,鼻孔也全都撑开,嘴巴还张得大大的,以至于两颊都瘪了进去。


或许这是因为他与大自然的呐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自己也不断地发出听不见的尖叫;又或许,响彻大自然的那个声音本身,就是主人公自己不知不觉间发出的恐怖的呐喊声。


《呐喊》(粉彩)1895年


红色的天空、大海、大地,都随着这呐喊声扭曲再扭曲。起伏再起伏,流淌,飞白,蜿蜿蜒蜒,直逼我们的肉体和精神。现代人特有的“存在的不安”像潮水一般涌向鉴赏者。


蒙克的表现是那么的恰当巧妙,又令人难以忍受,不愿正视。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做一些“呐喊人偶”之类的东西,一笑置之。


蒙克一生共创作了四个版本的《呐喊》,最早和最晚创作的一幅中间相隔了 17 年。在四幅《呐喊》中,最出名的要属 1893 年创作的蛋彩画版本,如今收藏在挪威奥斯陆国家美术馆的油画版本。



而关于这幅画,除了其本身所包含内容,有很多指的圈点的地方,它的命运也可谓跌宕起伏。


故事发生在 1994 年 2 月。就在挪威利勒哈默尔冬季奥运会开幕式当天,在奥斯陆的美术馆里,突然响起了警报。此时,两个“雅贼”正配合默契地开展行动:一个扶着梯子,另一个爬上梯子,敲碎窗户,钻进陈列室,并从墙上摘下《呐喊》。


然后,他们就像用飞机的逃生梯一样,把这幅价值 720 万美元(当时)的名画顺着梯子滑了下去。之后,两人驱车逃走,前后只用了几分钟时间。他们还留下了一张令人讨厌的字条:“感谢松懈的警卫。”


《呐喊》(蜡笔)1893年


不过短短三个月后,罪犯落网了,作品也失而复得。可是事情到这儿还未结束。因为鉴别找到的画作的真伪也非常重要。毕竟,曾经被盗的《蒙娜丽莎》,直到今天还不断有人认为是赝品。


好在相比许多名画的鉴定,蒙克这幅画的鉴定非常简单,因为蒙克对待自己的作品非常草率。他在创作时,曾经吹熄画布旁边的蜡烛,飞溅的蜡液在画面的右下角形成了滴痕。虽然签名可以仿制,但要做出一模一样的蜡液飞沫却是不可能的。


无独有偶,蒙克 1910 年创作的这版《呐喊》,在十年后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2004 年 8 月,北欧的夏天气温怡人。上午的美术馆刚刚开门,到场观众还不多。突然,两个蒙着滑雪面罩的男人闯了进来。这次他们没有带梯子,而是拿着枪。


《呐喊》(蛋彩)1910年


如同电影里抢劫银行的场景一般,他们把枪口对准警卫,命令人们趴在地上,然后快速地把《呐喊》和《麦当娜》从墙上取下,坐上同伴已经发动好等着的运货车,扬长而去。持枪抢画这样的事前所未闻,美术馆方面非常震惊。


警察竭尽了全力,却没有像上次那样顺利地找到罪犯。偷盗的方式很粗暴,在上车之前曾两次把画掉在地上。他们还在美术馆附近,把坏了的画框和玻璃碎片一起抛出了车外。这伙人对名画的尊重为零,这令美术馆感到非常担忧。


奥斯陆市拿出赏金,呼吁市民提供信息。翌年 5 月,三人被捕并被判有罪。但是重要的作品却依旧下落不明。



1961年《时代周刊》封面


被盗整整两年之后,终于两幅作品都在奥斯陆市里被发现(那之前在哪里至今仍是个谜)。正如人们所担心的,画作严重受损,一度被认为无法修复。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在专家的努力下——虽然不可能和原来一模一样——可以展出了。


这两起案件都是国际性的大新闻,想必有很多人记忆犹新。而蒙克的《呐喊》,也成为偷窃次数最多的名画。


长期以来,爱德华·蒙克总是担心自己会发疯。他曾说:“疾病、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黑天使。”后来在他 45 岁时,通过在医院的治疗下,终于克服了焦虑症。


然而,在病好之后,艺术的女神却已经不在他身边。从此以后直到 80 岁去世,他都在徒劳地追求曾经的灵感。(中野京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蒙克名画《呐喊》究竟有何寓意?
灵魂的释放者——艺术大师爱德华·蒙克
挪威蒙克美术馆藏:艺术大师蒙克Munch作品专辑(一)
表现主义艺术之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
历史上的今天 | 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诞辰
挪威:北欧最著名的表现主义画家蒙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