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强化土肥技术推广,促进耕地土壤可持续利用

强化土肥技术推广,促进耕地土壤可持续利用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陈生斗

2012213日北京)

各位代表:

很荣幸应邀出席土壤健康与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座谈会。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和养分来源,土壤的健康关系到粮食安全和人类生存,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全国农技中心1995年由全国推广总站、种子总站、植保总站和土肥总站合并成立,目前有三个处室从事土壤肥料方面的工作,承担着土壤改良、科学施肥、土肥质量监测和墒情监测等相关职能,保持并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工作使命和孜孜以求的努力目标。因此,非常愿意借这个机会就土壤健康与在座各位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推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计。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做一介绍:

一、土肥技术推广成效显著

多年来,全国农技中心致力于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组织全国土肥技术推广系统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等为抓手,狠抓土肥质量监测和补充耕地质量验收等基础性工作,不断强化耕地质量建设,有效提升了土壤健康水平,为粮食生产八连增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广泛开展耕地质量状况调查,奠定了科学施肥基础。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农田土壤养分状况调查等大型项目,基本摸清了全国耕地土壤主要养分状况。十一五期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集耕层土样1300多万个,化验分析大量元素4500多万项次,中微量元素2100多万项次,开展了大量的田间试验和调查,以土壤测试和田间肥效试验数据为基础,建立了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3414”肥料田间试验建立了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不同土壤肥力的推荐施肥指标,以产量和土壤养分测试数据为支撑,建立了区域和主要作物的科学施肥指标体系。

二是大力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2006年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实施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转移支付资金25亿多元,对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施用商品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培肥等技术进行补贴。项目县由原来的几十个增加到201130个省(区、市)的近700个。目前,在南方稻作区、华北和西北地区形成易于大面积推广的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模式,在南方冬闲田和北方秋闲田部分恢复绿肥种植,在有机肥资源丰富地区形成了商品有机肥补贴模式。通过6年的实施,项目区土壤有机质显著提高,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善,作物增产效果明显。2011年,结合有机质提升项目,南方酸化严重地区集中连片实施酸化土壤改良在北方内陆地区实施盐碱地改良,分别给予一定的物资补贴。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酸化土壤pH值当年可提高0.2个单位,北方项目区盐碱地盐渍化程度也在减轻。

三是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十一五期间,依托测土配方施肥财政补贴项目,土肥推广系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快了科学施肥技术推广和耕地质量建设步伐。各地通过制定并发布农作物科学施肥配方,引导企业按方生产,促进了化肥资源合理利用,氮肥用量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据统计,2005-2010年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共减少不合理施肥量610多万吨(折纯),相当于节约燃煤183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880万吨,减少硝酸盐流失6100万吨。据调查,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与农民习惯施肥区相比,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一般增产6%-10%,亩节本增效30元以上;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亩节本增效达80元以上。

四是科学开展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强化了耕地质量管理。自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逐步建立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成国家级监测点365个,省、市、县监测点14000多个,定期开展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编发耕地质量监测年度报告。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县域耕地地力评价。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参与耕地保护工作,先后开展了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检查工作,加强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管理和基本农田永久保护工作等,形成了共同推进耕地质量管理工作的机制。2010年,农业部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试点工作,初步构建了农业、国土两部门共同推进耕地质量管理的工作机制。各级农业部门不断完善管理制度,黑龙江、湖南、江苏等9省(区)先后颁布施行耕地质量管理条例或管理办法,耕地质量管理法规不断完善。

二、土壤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尽管土肥技术推广成效显著,但限于项目覆盖范围有限、实施周期尚短,不能从整体上扭转我国耕地质量下滑的趋势。我国耕地总面积18.26亿亩,其中中低产田13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而且由于施肥不科学、养护不得力等原因,耕地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区域性耕地退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从整体上看,主要存在四个普遍性问题:

一是耕地土壤养分失衡。长期以来,由于农民施肥结构不合理,我国耕地土壤养分失衡现象严重。据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测试分析,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的2.94倍,增强了磷对钙、锌、铁等元素的拮抗作用,降低了中、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另外,土壤中微量元素补充不足,农作物中微量元素缺素症表现更加明显,面积不断扩大。据全国土壤测试分析,在现有耕地中,中量元素钙在缺素临界值以下的占64%,镁占53%,硫占40%;微量元素硼在缺素临界值以下的占84%,锰占48%,钼占59%,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相比,缺素面积增加近一倍。

二是耕地基础地力薄弱。长期以来,我国耕地重用轻养只用不养,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耕地培肥改良措施不配套,造成耕地基础地力支撑能力下降,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差,抗旱抗灾能力弱,农作物对养分不均衡更加敏感,对肥料的依赖程度加深。同时,低水平基础地力直接影响作物品种的增产潜力发挥。据统计,黄淮海地区玉米新品种区试单产在600公斤左右,而实际平均单产只有370公斤,仅是区试产量的61%。目前,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仅为50%左右,后劲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

三是耕地土壤生态功能变差。由于耕作方式变化,化学物质大量投入,农田环境污染,造成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调,耕地土壤生态功能变差,土壤对干旱、重金属污染、养分缺乏等胁迫因子的缓冲作用下降。据调查,30年来我国土壤有益线虫数量从3000-5000/公斤下降到500/公斤;蚯蚓数量急剧减少,当初每公斤耕地土壤有10克蚯蚓,而现在很难在不施用有机肥的耕地土壤上找到踪影。由于土壤中有益生物数量减少,致使土壤生态食物链断裂,导致土壤物质循环、转化、储存及自身调控能力减弱,土传病害频发。

四是耕地土壤退化和污染加剧。我国耕地因水土流失、贫瘠化、次生盐渍化、酸化等原因,导致的退化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占优补劣现象越来越突出,建设占用的耕地大多是城镇周围和交通沿线质量高、基础好的良田沃土,补充耕地与被占耕地质量一般相差2-3个等级,其生产能力不足被占用耕地的30%,近十年全国因占优补劣导致耕地粮食生产能力至少减少120亿斤。据全国污染源普查,目前受污染耕地1.5亿亩,污水灌溉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受污染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10%以上,每年造成粮食减产1000多万吨,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亿元。

——从区域来看,主要存在四个突出问题:

一是东北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大幅下降。由于过度开发、掠夺式经营、水土流失等重用轻养原因,导致黑土区耕地土壤退化,土层变薄,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据统计,东北平原耕地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80-100厘米下降到20-30厘米,土壤有机质以每年千分之二的速度递减。农业部2010年监测结果表明,东北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经下降到26.7/公斤,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相比减少了12/公斤,降幅达31%

二是南方及东部地区耕地土壤酸化加剧。受酸雨和过量施用氮肥的影响,我国农田土壤酸化加剧,30年间全国土壤酸碱度(pH)平均下降了0.5个多单位,南方大部分地区、胶东半岛和东北部分地区土壤酸化尤为严重,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南方14省(区、市)土壤pH小于6.5的比例由30年前的52%扩大到65%,小于5.5的由20%扩大到40%,小于4.5的由1%扩大到4%。酸化最严重的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pH小于4.5的耕地土壤比例分别为13%7%4%

三是华北耕层变浅趋势明显。据国家玉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调查,华北区小麦玉米轮作区耕层厚度17厘米,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变浅近5厘米。山东、河北小麦玉米轮作区12%的耕层小于15厘米。耕层变浅导致有效耕层土壤量减少,结构变差,犁底层加厚,容重增大,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作物根系下扎困难,极易造成农作物倒伏和早衰。

四是西北耕地次生盐渍化问题突出。西北地区降水少、蒸发大,水去盐留,耕地土壤盐分不断积累,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据统计,西北地区农用地盐渍化面积3亿亩,约占全国盐渍化面积的60%。其中,因灌溉方式不当导致耕地土壤次生盐渍化面积2100万亩,占全国次生盐渍化面积70%。耕地土壤出现次生盐渍化,不仅造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生长,同时极易引发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等生态问题。近年来,西北内陆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面积呈增长趋势,发生程度加重,已经成为当地发展高效农业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

三、耕地质量建设任重道远

推进科学施肥,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充分认识到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粮食安全是农业发展的长期任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抓好耕地质量建设工作。

一是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以土壤有机质提升为核心,推进耕地地力培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科技投入,大力发展有机肥资源利用技术;加强政策扶持,加大土壤有机质提升工作的投入;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2015年,人畜禽粪便等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从现在的不足30%提高到50%以上,耕地深松耕面积突破4亿亩。

二是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开展。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生态施肥和平衡土壤营养为目标,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拓展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范围,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普及率和配方肥施用比例,改变不合理的施肥习惯,促进肥料产品结构优化,加强肥料质量监督管理,努力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到2015年,肥料利用率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增加3个百分点,盲目投肥和过量施肥现象基本得到遏制。

三是切实加强耕地质量管理。争取制订颁布《耕地质量管理条例》,切实做到耕地质量管理有法可依;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实时掌握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组织开展耕地质量普查工作,全面摸清我国耕地质量状况;建立耕地质量保护补偿制度,扭转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的局面。到2015年,建立完善的耕地质量管理法规,耕地质量下降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

总之,我国在耕地质量建设方面成绩有目共睹,挑战不容忽视。成绩的是农业部门扎实工作的回报,更是有关部门、肥料企业和广大农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战胜挑战同样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耕地土壤的健康是我们子孙后代的福音,维护和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希望与社会各界加强合作,合力推动我国耕地质量建设再上新台阶,共同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新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6年安徽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结
从耕地质量看“家底”:各地化肥用量究竟减了多少?如何从源头守红线?
从“地养人”到“人养地”
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及治理
【资讯】央视《焦点访谈》:不重视土壤改良,种啥也好不了!
我国耕地质量问题严峻,急需解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