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路戏

 

北路戏俗称乱弹,流行于以寿宁县为中心的闽东地区,以及浙江南部与寿宁邻近的县份。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是清代中叶传入福建的乱弹与当地民间戏曲融合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声腔剧种,曾流行于闽北、闽中及闽东等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代表清代乱弹声腔的珍稀剧种。乱弹进入福建后产生了上路班、下路班、北路班、南路班等戏班,其中以北路班最为强盛,其他各路戏班相继解散后,北路班仍活跃在闽东北一带,北路戏即由此而得名。目前仅存于福建省寿宁县北路戏剧团。

据明吗梦龙《寿宁待志》记载,崇祯年间(16281644年),寿宁民间已有戏曲班社活动。清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年),闽东、闽北地区已出现不少乱弹戏班,著名的有新长春新品福新吉祥等班,经常往来于粤、赣、浙一带演出。由于戏班众多,老百姓便以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分其为上路班下路班南路班北路班;因北路班 名声较大,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便定名为北路戏

  北路戏以西秦腔和吹腔为主,它传自浙江一带。在长期流行中,又吸收徽调、汉调、滩簧以及民间小调,综合成为多声腔的剧种,其主要唱腔仍以西秦腔和吹腔发展起来的平板为基调。这一阶段北路戏的传统剧目有《劈山救母》、《奇双会》、《铁沙弓》、《铁莲花》、《翠衣缘》、《打金冠》、《下陈州》、《王麒麟》、《罗成写书》等。清咸丰元年(1851年),罗源县大湖村叶斗斗组织三祥福北路班,有20多个演员,拿手剧目为《下三关》和《虹霓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解散。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74年),北路戏吸收四平戏的部分传统剧目,并出现与徽班相结合的戏班,改唱皮黄声腔为主,所演多系京剧剧目,如《乌盆计》、《小上坟》、《三国》、《水浒》、《隋唐》等,北路戏进入兴盛时期,连屏南、福安等地的平讲班,不少也改唱乱弹,故民间有平讲假乱弹,琴萧乱对弹。 的谚语。清光绪以后至抗日战争前,京剧盛行,北路戏受到很大影响,戏班排练上演《施公案》、《济公传》、《粉妆楼》、《狸猫换太子》等京剧连台本戏。古田县鹤溪边村老艺人陈金备(18621939年)主班的新祥福班最为著名,被老百姓称为北路一。民国16年(1927年),老艺人李俊弟在福安县洋头乡创办胜祥福班,邀请温州皮黄班艺人参加,一时名噪闽东,被誉为北路二。据1957年调查,北路戏共有100多个传统剧目。

  抗日战争期间,戏班相继解体,一部分艺人回到乡间传教北路碎(业余戏班),一部分人参加鼓萧班(民间吹奏乐器)。20世纪40年代末,北路戏濒于消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寿宁县开始恢复业余北路戏剧团。1960年10月,正式成立县北路戏剧团。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被解散,至1976年底才恢复。

  从1990年至1996年,寿宁县北路戏剧团上演《济公传》、《反五关》、《龙虎斗》、《宏碧缘》、《旗王哭将》、《三洞房》、《春江月》等30多个剧目共800多场。

目前,随着各种文化的交锋与冲击,北路戏剧团的生存已成为新时期的一个文化盲点,北路戏剧种的继承和发展问题正引起省内外戏剧界专家和各级政府的关注。2006年6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路戏
各地地方戏曲分布
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
安徽地方戏种徽剧:中国第一戏之母
第一章 戏剧
粤剧[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