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时候夏天究竟有多热:乾隆八年京城热死逾万人
2017年07月24日16:57     微博 我有话说(15人参与)
古代人凿冰的场景

  今年上海的夏天特别热!2013年时,由于上海处在副热带高压中心附近,曾出现连续4天日最高气温超过40摄氏度的情况。时隔4年,副热带高压又来了。

  那么,在古代,我国夏天有多热?最热的夏天出现在什么时候?没有空调的古人们又如何降暑呢?

  热灾逢大旱 杯水贵如油

  在气象学上,一般以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作为高温的标准,如果多天在35℃及以上高温,称为“热浪”,属于气象灾害,古人称为“热灾”。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的统计分析来看,热灾相对其他自然灾害并不是太多,与“霜灾”并列,约占总数的1%。

  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认为,在公元1900年以前,中国气候史上出现过四个“温暖期”,相应的也有四个“寒冷期”。除公元前1100年之前的第一个温暖期持续时间很长外,其他三个总是交替出现。

  相对来说,热灾多发生在气候“温暖期”内,明显多于寒冷期。如从隋唐到北宋初年的第三个温暖期内,夏季极端高温天气就较多。

  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春夏大旱,粟麦枯槁”。《旧唐书·德宗纪》 上称,这一年“夏,热甚”。通俗说来,就是这个夏天太热了。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六月辛亥(公元908年7月17日),《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四》记载,这天是“亢阳”,意思是太阳太厉害了,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毒太阳”。

  这样的极端天气在北宋初年较多,而且宋代诗中多有描写。如孔武仲《伏中作二首》“酷暑已旬日,熏炙势自如”;陈造《立秋日》“酷暑如酷吏,顷刻不可对”……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六月,大热,民有渴死者”;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四月丁卯“隆暑”,六月壬午“人多渴死”。

  在公元1400年以前,高温热浪天气涉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发生于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当时的皇帝是赵扩(宁宗),今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份均遭受热灾。这一年又恰逢大旱,灾情严重。《宋史·五行志二》上有这样的记载:“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燠”的本意是温暖,史书上称“大燠”,即“太热了”。因为对水的需求过于旺盛,“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放在眼下,这一杯水能值10元人民币,那时老百姓收入低,哪能喝得起“贵如油”的水?以致“渴死者其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上最热的一天气温飙到44.4℃
长江沿岸缺水干旱严重,三峡大坝为何不开闸放水?
高温天气下老人的保养
高温天气如何补水?
农村俗语“不怕五月十三漫,就怕五月十三断”,什么意思?
最美的处暑,都在诗词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