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树中老师的(一针疗法)
 此外,1994年6月29日我还治过1例辰时耳鸣者,是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93级7班的学生张某,22岁,每早7~9时双耳鸣响,逾时自止,劳累后耳鸣加重,纳食睡眠二便均 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辰时为营气流注于胃经之时,此时耳鸣证非肾虚,而是脾胃清阳之气不升,耳窍失养,恰如《灵枢·口问第二十八》所言:“上气不足……耳为之苦鸣。”当针陷谷穴治之,因为当时未带针,便处东垣益气聪明汤加减:黄芪30克 党参30克 升麻10克 柴胡1 0克 白芍1 0克 葛根10克 蔓荆子10克 骨碎补1 5克 黄柏6克 陈皮6克 炙甘草6克 水煎服。药后第二剂耳鸣即止,共服10剂,随访半年未复发。
陷谷(ST 43)在足背第2、3跖骨结合部,第2、3跖趾关节后凹陷中,参见图8。
5.太白穴治疗巳时(9~11点)病症
太白穴治疗巳时头痛
1 990年8月,我们一家三口在爱人的老家胶东休暑假,一天下午,本村的一位邻居急匆匆来找我,愁眉苦脸地说:“听说你是省城的大夫,我儿子这几天头痛得厉害,吃药打针都不管用,村里的医生怀疑他脑子里是不是长瘤子,让我们明天去大医院检查检查,能不能请你去给孩子看看。”我二话没说就跟着他往家走,在路上从他焦急的介绍中我又知道他的孩子已经17岁,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后代,他还一再对我说怀疑长瘤子的事孩子还不知道,若真是长瘤子,可千万别告诉孩子。等到了家中,出乎我意料的是,孩子的表情及活动完全正常,根本不像剧烈头痛的病人。经仔细询问,才知道他每于上午9点左右右侧的眉棱骨和前额处疼痛,痛势甚剧,发作时抱头辗转,痛苦难忍,约2小时后(上午11点左右)疼痛自止,如此定时发作已有4天,其他时间一如常人,只是偶有头目昏沉,胸闷纳呆、四肢沉重倦怠的感觉。望其舌质红,苔白厚而腻,诊其脉弦滑。我沉吟片刻,便知此病是因为时值长夏,近来雨湿较甚,眉棱骨及前额属阳明,太阴与阳明相表里,9~11时为巳时,为脾经主时之际,其时眉棱骨及前额疼痛,综合脉证,显然是太阴阳明湿浊循经上扰所致。便说:“这种头痛西医叫群集性头痛,又叫集簇性头痛,一股的治头痛药难以奏效,不过你放心吧,不是脑瘤。这样吧,你今天去买一盒霍香正气丸,明天早上用3丸(27克)沸水泡开早饭后分2~3次服下,我明天8点半再过来给他针针灸。”翌日,我8点半为其针双太白穴用泻法,每5-- 10分钟行针1次,看看表已经是9点30了,我俩依然言谈甚欢,我观其全无疼痛表情,忍不住便问了一句:“怎么样?你试试头还痛吗?”他皱了几下眉头,然后用手摸了下眉毛说:“不痛了,但这儿好像还有点不舒服。”(你不妨现在也皱几下眉头试试有什么感觉)我便又在他所指处的阿是穴扎了一针,一直留针到11点,起针后,病人诉说当时仅觉患部有针后的酸胀不适感。如法针药并施4次,疼痛未作,它症亦除。随访2年没有复发。1991年暑假,还是在胶东,又遇见巳时头痛病人1例,症状相似,针药如法治疗3次痊愈。
太白(SP 3)在足内侧,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参见图34。
6.神门穴治疗午时(11~13点)病症
神门穴治疗午时心悸
2004年,一女性老年病人来诊,68岁。几年前此病人曾因五心烦热,心乱如麻,坐立不宁,情绪悲怒无常不能自我控制来诊,以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月余诸证消失。近半月来每到1 2点左右即觉心悸,持续至下午1点左右方止,中午无法入睡,其他时间则一如常人,行心电图检查无异常,小便黄赤,舌质红赤,舌尖尤甚,苔黄腻,脉数。根据发病时间及脉症,显系痰火扰心,治疗独取双神门穴(图4 3). 上午1 0点半针之,留针1小时,第3天来诊(1998年以来因有行政事务只能隔日坐诊)知针后2天来午时未再心悸,继针5次后,以黄连温胆汤合导赤散加减善后。
摘录2例午时病症,虽是口服中药治愈,也都是治心而取效,与针刺神门异曲同工之妙,可供参考。
午时哭泣案 贾某某,女,26岁,农民,1997年3月20日初诊。患者每日上午至午后1点左右必到屋侧其母坟前无故痛哭,约2小时许即如常人,3个月来风雨无阻,每日定时必发,不能自制。更医数人,屡治无效,患者甚觉苦恼,曾拟诊为神经官能症。症见晨起口苦,心中烦躁,多梦失眠,头昏肢倦,舌苔白腻,脉弦滑。午时为气血流注心经之际,《内经》说:“在脏为肺,在声为哭,在志为忧”,“邪气并于肺则悲”,“肺病者日中甚”。心火旺而灼伤肺金,则哭泣发作于午时。处方:半夏、陈皮、郁金(白矾水炒)各10克,胆星6克,黄连5克,茯苓、丹参、栝萎仁、竹沥(冲服)、枳实、夏枯草、竹茹各15克,生姜2片。l剂见效,连进4剂即诸症若失,追访10余年未复发。 (马建平·午时哭泣《新中医》1988;7:22)
午时头痛案 唐某某,女.45岁.1 982年4月25日诊。5年来,每至夏季中午1 2点左右即发前额疼痛。痛时头额如裂,眼球鼓胀如脱,抱头抵物,揉按捶打而不缓,持续1~2小时自止。曾疑为“额窦炎”、“颅内占位性病变”,但经头颅摄片造影无异常发现,脑电图、脑血流图亦无异常。又按“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官能症”治疗终未见效。患者月经、血压、饮食睡眠均属正常,唯舌尖较红,苔白少津,脉浮稍数。夏季者心火当今,午时 又为君火司令之期,当此阳旺之际,火热炎上,循手少阴之脉从心系上达咽,入目系,窜于头面,故头额痛作。治当清泄少阴之火,试投泻心汤消息之。迄5月12日二诊,服药2剂头痛大减,续拟竹叶石膏汤予之。越两年,因他病来诊,询之,自服上药后,头痛两年未作,诸恙平复。(李继贵·鉴展别时疗宿疾《云南中医杂志》1985;3:39)
7.太溪穴治疗酉时(1 7- 19点)病症
(l)太溪穴治疗酉时四肢疼痛麻木加重
1996年8月底,在我即将调离病房的前4天,收治了一位病人,患者男,71岁。四肢疼痛麻木10年余.CT示:1.颈6~7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2.腰3~4、腰4 --5椎间盘突出并狭窄,3.颈2~7、腰3~5后纵韧带骨化。 1990年及1992年分别行颈椎及腰椎椎管减压等手术治疗2次,术后症状未减,且日渐加重。入院时双下肢疼痛沉重,行走不利,卧床难起,伴双上肢麻木,抬举无力,口渴喜冷饮,但饮不甚多,纳呆食少,小便频数,大便干结,舌质红,苔中部黄腻,脉弦滑而数,尺脉弱。自诉近年来每遇阴雨天下肢疼痛加重,且每大傍晚5~7时许下肢沉重尤甚,疼痛难忍。证属肾精亏虚,寒湿阻络,且因长期过量服用辛温中药汤剂而呈化热伤阴之象。治疗独取双太溪穴(图9),于每日下午4时半左右针之,针用补法,留针2小时,为观察疗效,暂停其他一切治疗方法。针后当日,疼痛在酉时未再加重,且其他时间疼痛沉重感亦减,患者深以为奇。继针3次,笔者因工作需要调离病房,未再针之。随访3个月,其酉时疼痛一直来再加重。后得知该患者1年后因肝癌病故。
按:下午5~7时为酉时,为足少阴肾经主时之际,其时痹痛加重,结合患者年过花甲,尿频、尺弱等脉证,其病以肾虚为本无疑。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输”、“原”穴,为补肾益精之要穴。故该患者虽日久病重,但针此穴,仍能取缓急培本之功。
(2)太溪穴治疗酉时腹痛
20多年来,我诊治慢性结肠炎500余例,共发现有10余例酉时腹痛病人,并且其痛皆在脐下,针太溪治之,均得速愈。如治患者男,55岁,1 992年9月初诊。自诉近2年来,每于下午5时许脐下隐痛,喜温喜按,约2小时后疼痛自止。伴腹泻,日1~3次,质稀,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尺弱。曾行纤维结肠镜检查诊为慢性结肠炎,经服黄连素、PPA、理中丸、元胡止痛片及中药汤剂等未见显效。证属肾阳不足,失于温煦。治疗独取双太溪穴,针用补法,于每日下午4时半左右针之,留针1小时。针后当日,腹痛未作,继针5次,未再腹痛。嘱其每日下午4时50分左右用艾条温和灸太溪穴,每侧20~30分钟,并用久泻膏(笔者自行研制的脐疗用药)敷灸神阙穴,3日l换。随访1年,腹痛未复发,腹泻亦愈。
按:脐下属肾位,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加减法有“脐下痛者加熟地黄”之法,意即补肾。酉时脐下隐痛,综合脉证,诚为肾阳不足,失于温煦,且肾精不足,失于濡养所致。太溪为肾经“输”、“原”穴,针太溪与用熟地其理皆一。
(3)太溪穴治疗酉时头痛
患者女,42岁.1988年4月初诊。头痛2年。自诉两年前因工作劳累致头痛,呈空痛感,且每于下午5~7时许加重,伴健忘、失眠,自觉少腹有气上冲咽喉,舌红苔薄,脉细尺弱。拟诊为1.肾虚头痛.2.奔豚气。治疗取双太溪穴,用捻转补法,留针25分钟,每日1次,针2次后,头痛减轻,继针10次,疼痛止,冲气感亦基本消失。继用益肾健脾之中药汤剂以善后。随访1年未复发。
按:肾藏志,《素问·调经论》曰:“志不足则厥",厥者,逆也;又,冲脉并足少阴肾经挟脐,上行至咽喉,肾经主时之际头痛,并有少腹之气上冲咽喉,实皆为肾虚气逆所致,故针有益肾纳气之功的太溪一穴,而头痛、奔豚气两症皆得痊愈。
(4)太溪穴治疗酉时齿痛
温病四大家之首叶天士《温热论》说:“龈为胃之络,齿为骨之余,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并据此发明了辨舌验齿法,我受这句话的启发,悟出治疗牙痛首先要分清是牙龈痛还是牙齿痛,牙龈痛清胃,牙齿痛滋肾,两者皆痛清胃滋肾并举。多年来我诊治多例酉时牙痛的病人,皆是牙齿痛,痛势隐隐,每到下午酉时发作或加重,治疗于4点半左右针双太溪穴,留针30 ~150分钟(若时间允许,最好留针至7点),皆1次止痛。为巩固疗效,可再针几次,或加服补肾中药。
提到叶天士,我想再说几句。学医之初和现在,我对叶天士的评价是截然不同的。因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的痰饮眩晕与我小时候病的症状完全相同,随之又用经方治好了儿个
病,便对仲景推崇备至,当时的杂志上还偶尔能看到经方派和时方派的论争,便以经方派自居,认为叶派时方轻描淡写,不足以治大病。这一观点至少伴随了我1 0多年。随着阅历的增加和认真学习了《温热论》、《临症指南医案》、《种福堂公选良方》等书后,我才知道,自仲景之后,真正读懂《伤寒论》并且能跳出《伤寒论》者首推叶天士,甚至可以说,叶天士是第一人。在外感病的治疗上他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一改仲景之后一见外感发热就用麻桂,一见神昏谵语慨投承气之大弊;其入营亦可透热转气论,亦是从伤寒热入血室等处悟出;详论辨舌验齿之法,更是对伤寒唯凭脉症的发展。而且叶氏也是治疗杂病的大家,东垣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叶氏创养胃汤以补充之;之前经络辨证及用药少提奇经,叶氏提出八脉隶于肝肾并创奇经用药而完善之等等。更可贵者,其已是一代名家,却为他医一技之长而隐姓埋名前去求学,一生从师多达17人,终成一代大家,堪为我辈楷模。
(5)太溪穴治疗酉时双目上窜感无效病例
2004年诊治一青年女性患者.23岁,大学生,因精神分裂症休学在家,一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常在下午5点半或6点左右即觉双目有上窜感.头目不清,但外观无明显异常,持续约l小时左右,但也不是每天都犯,伴小便频数。其父闲谈中谈及以上情况,并认为可能与服用药物副作用有关。我说:“不管什么原因,按我的经验,只要是定时发作和加重的病症,针灸应该有效。”改日去其家中,因居住较远,每天针灸不便.便嘱其自用艾条于发作前半小时左右悬灸双太溪穴30~60分钟,半月后又去其家再诊,知开始几天没犯,但这几天又开始犯了,只是程度似乎稍轻。时值暑假,便嘱其继用上法,等9月初我上门诊时再为其针治。9月于上午专家门诊时为其针双太溪,隔日1次,留针时间为30~60分钟,连针几次,诸症依然,只是有时发作时间延至下午7点以后,之后再为之针太溪、大陵等穴数次,也未见显效,后病人未再来。电话问其父日:因疗效不显加之惧针,遂不再针。后与我的几个研究生反复讨论不效的原因,考虑可能有二:一是针刺时间,因专家门诊是隔日上午,其病较重但只是隔日针1次,也没有在其发病半小时之前针之;二是营气的运行除—日运行十二经脉外,还流注任脉、督脉一周,是否其病小在“大周天”而在“小周天”?不在肾经而在任督?按“小周天”的流注时间,其时当针会阴穴。因为患者是未婚女性,便思派一女研究生每日下午上门为其免费针治,拟先于发病半小时之前针太溪穴,留针至发作时间已过,连针10次左右观察疗效,若不效再针会阴穴。与其父联系,因病人不同意而作罢。这是我治的第2例无效的时间性病症。
8.中渚穴治疗亥时(21~23点)病症
(l)中渚穴治疗玄时坐骨神经痛
约1985~1986年间,其时我在学院担任兼职辅导员,不能全天在门诊,也没有安排病房值班。有一天在诊室内,与陈乃明教授等讨论起病房的一个坐骨神经痛的病人,每天晚上9时许即疼痛发作,痛势较剧,晚上轮流值班的大夫各施针灸等方法,都是lI点左右疼痛缓解,如此发作已经1周余。陈老师说:“昨晚只针一穴,未再疼痛,当是何穴?”我知其针灸通常只取单侧穴位,答日:“是否9点前针患侧中渚?”老师点头称是。后知此病也未再亥时痛作。
中渚(SJ 3)在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见图49。
(2)中渚穴治疗玄时上肢疼痛
1998年6月,接诊一病人,55岁,因左侧肩臂疼痛1月余来诊。自诉每晚9时许左侧肩部及上肢疼痛,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持续约2小时自止,其他时间则一如常人。经拍片等检查诊为颈椎病,在外地治疗未见效果。因系外地病人,来诊时已快到下班时间,便按病人意见先开住院票收入病房再治。病人离开后,我便给几位实习的针灸本科学生讲授此病定时发作的原因,并说此病只针中渚穴即可获效。数日后年复一年的本科生毕业前临床技能考试开考,方法是选取门诊或住院病人现场让学生看病查体、针灸操作、写病历及提问。一女生(前几天跟我实习,听我讲过此病治疗)正好抽到了此病人,等我现场提问她当用何穴针治时,她因回答不出而不好意思地哭了。后此病人只针中渚数次后即未再亥时疼痛,继续住院针药调理后痊愈出院。数年后再见面时此女生主动谈及此事,并说她对时间性病症的治疗方法就是从那次提问真正明白的,一辈子也不会忘了。
三、治疗时间性病症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治疗时间问题
疟疾是最典型的时间性病症,服药的最佳时间应是发病前2小时左右,现行的教材《针灸学》、《针灸治疗学》据此也将针灸治疗疟疾的时间定为发病前2小时左右,一些针灸考试题也继而据此命如下一单项选择题:
针灸治疗疟疾的最佳时机是:
A.发病时 B.发病前1小时 C:,发病前2小时 D.发病前半小时 E.发病后l~2小时
标准答案是C:。
我认为,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D,也就是发病前半小时。为什么呢?首先,内服中药和针灸取效的时问是不一样的,口服中药不可能立即起效,需等药物被吸收后才能发挥作用;针灸就不同了,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只要得气就能立即起效,所以.中药内服需要提前2小时,而针灸提前半小时左右就可以了。实际上古人早就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并有明确的结论了,只是许多人还不知道而已。
《素问》共81篇,专论疟疾的就有2篇,分别是“疟沦篇第三十五”和“刺疟篇第二十六”,由此也叮见占人对本病的重视。对于针治疟疾的最佳时间.《索问·刺疟篇》说得很清楚:“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也就是提前大约一顿饭的时间,即半小时左右。
实际上不仅是疟疾,只要是定时发作的疾病,都应该在发病前治疗以截断之。看看张仲景是怎么治疗时间性病症的吧。《伤寒论》第54条是这么说的:“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时发热”就是定时发热,治疗应该“先其时”即提前用桂枝汤发汗治疗。
我的经验是,针灸治疗时问性病症,最好是在发病前半小时左右针之,并一直留针至发作时间已过再出针.中间每隔5~1 0分钟行针1次。在我治疗的时问性病症中,只要是用此法者,都是针第1次就能控制发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就诊时间不便或下半夜、凌晨发病等,很难提前半小时针治(应该尽量离发病时间近一些针刺),在其他时间治疗,也同样可以取效。
2.针灸选穴问题
以上我治疗的病例,都是根据“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用五输穴中的“输穴”而取效。现将十二时辰与十二经脉、输穴列表如下,供临证选择使用。
时间性病症用穴表
┏━━┳━━━━━━━━━━━━━━━━━━━━━━━━━━━━━━━━━━━━━━━━

┃时 ┃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巾时酉时戌时亥时

┃辰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13~1515~17 17~19 19 ---2121 -23 ┃┣━━╋━━━━━━━━━━━━━━━━━━━━━━━━━━━━━━━━━━━━━━━━

┫┃ ┃胆 肝 肺 人 胃 脾 心 小 膀 肾 心 三

┃┃经 ┃经 经 经 肠 经 经 经 肠 胱 经 包 焦


┃脉 ┃


┃ ┃ 经 经 经 经 经


┣━━╋━━━━━━━━━━━━━━━━━━━━━━━━━━━━━━━━━━━━━━━━


┃输 ┃足 太 太 三 陷 太 神 后 束 太 大 中


┃ ┃临 冲 渊 间 谷 白 门 溪 骨 溪 陵 渚


┃穴 ┃


┃ ┃泣


┗━━┻━━━━━━━━━━━━━━━━━━━━━━━━━━━━━━━━━━━━━━━━


接下来的问题是:治疗时间性病症,除了五输穴之“输”穴外,是否还可以用该经其他的穴位呢?如丑时病症,除了肝经的输穴太冲外,是否还可以用肝经的其他穴位呢?回答是肯定的。但疗效可能会有差异,就好比同是一个医院的大夫各有所长水平不一是同样的道理。
除了用“输”穴外,若病症是明显的实证或虚证,可用五输穴的生克补泻法选取穴位治疗,方法是运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及《难经》所说“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进行选穴治疗,也有很好的疗效。
如1987年10月曾治某男,24岁。每于半夜丑时(1~3点)胃脘部疼痛已2年,痛不甚剧,喜温喜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曾做钡餐透视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服中西药物及针灸内关、中脘、足三里等穴效不佳。丑时营气流注于肝经,肝经挟胃属肝,脉证合参,当属肝胃虚寒,此病宜取肝经穴,按五输穴生克补泻肝虚应取合穴曲泉。独取双曲泉穴,针用热补法,留针30分钟。针后当晚疼痛未作,继针5次痊愈,随访1年内未再发作。
十二经脉虚实证生克补泻取穴表
┏━━┳━━━━━━━━━━━━━━━━━━━━━━━━━━━┓
┃时 ┃寅 卯 辰 巳 午 末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
┃辰 ┃时 时 时 时 时 时 时 时 时 时 时 时 ┃
┣━━╋━━━━━━━━━━━━━━━━━━━━━━━━━━━┫
┃ ┃肺 大 胃 脾 心 小 膀 肾 心 三 胆 肝 ┃
┃经 ┃ ┃
┃ ┃ 肠 肠 胱 包 焦 ┃
┃脉 ┃ ┃
┃ ┃经 经 经 经 经 经 经 经 经 经 经 经 ┃
┣━━╋━━━━━━━━━━━━━━━━━━━━━━━━━━━┫
┃实 ┃尺 二 厉内 商 神 小 束 涌然 大 天 阳 行 ┃
┃证 ┃泽 间 兑庭 丘 门 海 骨 泉谷 陵 井 辅 间 ┃
┣━━╋━━━━━━━━━━━━━━━━━━━━━━━━━━━┫
┃虚 ┃太 曲 解 大 少少 后 至委 复 中曲 中 侠 曲 ┃
┃证 ┃渊 池 溪 都 冲海 溪 阴中 溜 冲泽 渚 溪 泉 ┃
┗━━┻━━━━━━━━━━━━━━━━━━━━━━━━━━━┛

第四章 其他病症的一针疗法
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素问·著至教论篇》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帝日: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
一《素问·缪刺论篇》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灵枢·邪气脏腑痛形第四》
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分也……当明部分,万举万当。
——《灵枢·五色第四十九》
一、对几个问题的思考
1.指导针灸的理论只有经络学说吗?
本书的第一章,我们专门讲了经络的问题,并强调了经络的重要性,反复提到了“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但有一些针灸大夫却公开宣称:什么经络不经络,我看针灸主要就是刺激神经,我按神经节段取穴临床照样有很好的疗效。一些学生去医院实习回来后,也常常提这样的问题:在课本上学的是用经络指导针灸,但到了医院有的带教老师却告诉我们.根本不用学经络,经络就是神经。我们虽然也知道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但就是摘不明白这些不用经络理论指导的老师为什么针灸也照样有效呢?
记得我小的时候,有一个天真的想法:因为我会说话了,所以什么人说话我都可以听俺;因为我认识不少字了,只要拿着一本新华字典,所有的书我也肯定会读。等我知道世界上还自.许多人根本不说汉语,也根本不用汉语写书时,才明白自己的这一想法是多么地幼稚!之后又想当然地以为,外国人的话我听不懂,中国人都说汉语,我肯定能听懂吧?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又发现自己错了!我国有56个民族,不仅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我听不懂,就是同样是汉语,一些南方人说话我仍然听不懂!但是,能因为我听不懂就说他们不会说话吗?
经络和神经的问题也是这个道理。经络是客观存在的,神经也是客观存在的,经络系统和神经系统都是调节人体的重要系统。不能因为经络而否定神经,也不能因为神经而否定经络,就好比不能因为说汉语就认为世界只有汉语这一个语系是一个道理。
说到底,这是个思维方式问题。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所以人的思维也不能只是线型思维,世界上的事情并不只是非此即彼那么简单。条条大道通北京,不能因为你每次都是坐汽车往返,就说乘火车和飞机往返走的路不对。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也不仅仅只有经络和神经,所以,如果认为针灸只有传统的经络派和现代的神经派,也同样是不对的。
2.《内经》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
现在许多人都觉得《内经》很难学,并认为主要是因为年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以上的意思是说:雷公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术,很希望黄帝传授给他关于树立天之度数,并如何合四时阴阳,测日月星辰之光等方面的知识。黄帝说:这些知识都不应该丢失和忘记,为医之道,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只有这样,才能长久流传下去,用以教导老百姓,也不致发生疑惑,只有这样的医学论篇,才可传于后世,成为宝贵的遗产。
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内经》对当时社会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的所有知识都博采广收,为医所用。阴阳五行学说本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内容,本属于哲学范畴,《内经》吸收之以为说理工具;七篇大论整合阴阳五行、天文历法等诸多内容于一炉,创立五运六气;此外,有关解剖、气象、物候、心理、地理、人事等内容也时见书中,可以说,《内经》吸收了当时文化、哲学和科学技术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与医学融为一体,为医学所用。
可见《内经》并不是封闭的单纯的医学体系,而是开放的多科性的融合体系,中医的背景是文化,思维是哲学,理论是科学,临床足技术。也正因为如此,中医学的属性绝不单纯是自然科学,与针灸疗法相关的内容也并非只有经络学说。
当今的中医教育和科学研究之所以有些误区,走了不少弯路;当今的少数中医针灸同仁们之所以对一些与中医结合的新知识新理论难以接受,甚至于横加指责,说句不中听的话,就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至于极个别以学术界警察自居的所谓“大科学家们”、“文化名人们”和“学术大腕们”对中医及其相关学科的武断结论,就和不会品酒的人第一次喝高度茅台不觉其香,只觉其辣,却偏要以品酒大师代久远,文字古奥所致。这种说法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就算是精通占文字的古代人,也觉得很难。如《素问·著至教论篇》的开篇就是这样一段话: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日: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未能解,解而不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治侯王。”
这段话说的是黄帝问雷公:你懂得医学的道理吗?雷公回答说:我诵读医书不能完全理解;有的虽有粗浅的理解,却不能分析辨别;有的虽能分析辨别,却不能深入了解其精奥;有的虽然了解其精奥,却不能加以阐发和应用。所以我的医术,只足以治疗一般官吏的病,不足以治疗侯王之疾。可见医书难读不仅是文字难懂,更重要的是内容深广。
那么要想成为一名高明的医生,需要哪些知识呢?我们接着看黄帝和雷公的对话:
“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自居同样可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闭关锁围足没有出路的,对于中医来说,也是如此。
3.要学好中医必须要读几千年前的经典著作吗?
俗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当名医的医生也不是好医生。因为我自小饱受病痛折磨,从立志学医的第一天起就想搞明白怎样才能尽快地学好巾医。 一开始我的想法是:许多名医很可能是祖传的,有祖传经验和秘方。但我查证的结果是:历代的名医中属于祖传成名的虽然有,但占的比例不大,有的中医世家反而是儿子不如老子,孙子不如儿子,一代不如一代。之后我又想,“名师一点,胜读书十年。”中医那么难学,没有老师肯定不行,结果我又错了,有些名医根本没有老师,完全是自学成才。我又想,中医学博大精深,需要记忆的内容也特别多,应该从小就学,结果我还是错了,许多名医学医时已近中年,但没用多少年,就成了一代名医,如张介宾、吴鞠通、岳美中等,有些人从小就学医,最后反而水平一般。
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时,恰巧当时《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开辟了“名老中医之路”这一栏目,我是每期必读,如获至宝,我发现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虽各不相同,但有三点是相同的:一是勤奋,二是重视和精通中医经典著作,三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大量的临床实践。之后我又专门查阅了古代名医们的成才经历,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勤奋和临床实践好理解,但巾医学源远流长,历代皆有不少名著,中医学术也代有发展,但为什么历代的名医却如此看重几千年前的区区几本经典著作呢?
《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被称为中医的“四大经典”,学医之初虽然不明白为什么比其他书好,但考虑到历代医家既然众口一词,应该有其道理,就有意在经典著作上下功夫。但开始的感觉却是味同嚼蜡,索然无味。便又将兴趣放在了后世浅显的一些医书上。等我编写《中医脐疗大全》等书时,我开始集中精力有意识地翻阅历代的名著,等把历代的名著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此时自己的临床经验也多了些,才感觉还是经典著作最好。用几句诗词来比喻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历代的中医著作是那各具姿态的水和云,而四大经典则是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历代的中医著作好比群山,四大经典就是五岳。
1998年我开始主持学院的教学上作,在调整教学计划时,我力主针灸推拿专业要讲四大经典,为此我与有关人员论争了数月,最后还是按我的意见加上了。这几年,我们学院每年都要举办“春满杏林经典背诵大赛”活动,效果很好,令我特别高兴的是,活动的倡导和组织者当年也曾极力反对过开设四大经典课。
前几年,我们大学曾邀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李振吉副局长作了一场报告会,主题是中医名医的培养,当我听到他说成为名医的必要条件只有两条:精通经典著作和大量临床实践时,我暗自高兴这与自己的观点不谋而合,但我更庆幸的是行业主管部门在总结经验教训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已经知道了应该怎样发展中医。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知识爆炸时代,为什么唯独学习中医就非得读几千年前的经典著作呢?这不是倒退吗?难道我们就不如古人吗?
我虽然知道学习中医不精通经典著作不行,但面对类似以上的疑问,我却一直没有令别人信服令自己满意的答案。直到最近,我才弄明白了这一问题,下面谈谈我的认识。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基本不变的内容和规律性问题,四大经典主要就是讲这些基本不变的内容和规律性问题的。比如一个人,不管社会怎么发展,人类怎么进化,也还是一个头,两条胳膊两条腿,既不可能成为三只眼的“马王爷”,更不可能成为千只手的“观音菩萨”。学习西医必须要学习解剖、生理、病理、药理、诊断,如果不学习这些基本不变的内容,要想成为一名高水平的西医是绝不可能的。而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就好比是中医的解剖,生理、病理、药理、诊断,讲的也是基本不变的东西和规律性的问题。只不过由于东西方文化和思维方法的差异,西医学是从微观人手,说得直接、具体、浅显易懂;而中医学则是从宏观人手,把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对人产生影响的内容都考虑了进去而融为一体,说得概括、抽象、深奥难懂。
比如经络问题,《内经》不仅讲了经络系统的组成,还讲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一二经别等的走行,讲了原气、营气、卫气的产生和运行规律以及和经络的关系,讲了经络的作用,讲了经络的病候和治疗原则,讲了四时日月的变化对经络气血的影响等等,你想一想,不管针灸怎么发展,古人早已发现的这些基本不变和规律性的问题是不会发生质的变化的。如十二经络不可能成了十三经络,奇经八脉不可能成了奇经九脉,足阳明胃经不可能小到胃而到肾等等,就像人的五个手指头不可能成了八个,长江黄河不可能流到广州是一个道理。
但就是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至今还是没有完全搞清楚,如经络的实质问题,如营气、卫气、原气的运行会合问题等,这些问题在《内经》中记载的最为详尽,要想弄明白这些中医学的基本问题,你不去读《内经》行吗?就好比要研究乾陵,你不去乾陵实地考察,而只是看有关乾陵的照片、录像、小说等能行吗?
《内经》不仅讲了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这些人体基本不变的内容,还深入研究、发现和总结了病因病机、四诊八纲、生长壮老等人的生理病理的基本规律。现在可以肯定地说,古人在这些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直到今天,我们还是不太明白古人是怎样发现这些规律的,比如经络的走行、营气的时间运行规律等。今天是2006年3月1 3日,虽然早已是春天,但今年的春天却是异乎寻常地冷——今天的最低温度竟然到了零下几度!令人惊奇的是,看一下《素问》的七篇大论,就会发现占人早有记载,并且十分吻合。自然界的变化肯定是有其规律性的,五运六气就是讲自然界天气变化的规律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但是古人的这些推算方法因其牵涉的知识面太广,甚至有的知识体系已难以窥其全貌,加之年代久远、文字古奥,使得现代人难以用现在语言进行准确表述。
有人说,把《内经》等的内容用现代语言描述出来不就行了吗?为何非得读古文不行?且不说五运六气等内容还难以用现代语言准确表述,就是其他相对简单的内容,要想把其中的意蕴完全表达出来也非易事,且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远不如读原文有滋有味。就像一些文学名著一样,再好的外文翻译稿也不如原文耐读。必须要读经典著作的第二个原因是这些内容经得起临床实践的重复检验。且不说《神农本草经》的药性,也不说《伤寒论》的经方,单就《灵枢》来看,我现在可以肯定地说,绝对是临床家所写,是临床家将其宝贵的临床经验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又用最简短的语言、精练的文字记载了下来。那时候写书是写在竹简上的,可以说每个字都有一定的分量,字写多了阅读和携带都非常不方便,所以古人在写作时就特别讲究,能少写一字就绝不多写一字,因而在《灵枢》整部书中,几乎找不出一句多余的话。凡是跟我下门诊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知道,我要求每人都要带四大经典,至少必须带一本《灵枢》。近年来我经常说,我在专家门诊看过的所有病人的疗法,都在四大经典著作上,尤其是在《灵枢》上,不信你们可以找一找,看看哪一个的针灸治疗的方法不是本于《灵枢》?几年过去了,曾经怀疑过我这句话的人也不在少数,但至今也没有找到我所处理的跑出四大经典的病例来。
例如一次专家门诊,第一位病人是一位神经内科的中西医结合医生,因颈椎病前来针灸,并说自己是典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我对她说:“你们讲神经,我们讲经络。”我看她的病在 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线上,便在同侧的后溪穴处找了一个有显著压痛的条索状物,先按揉约1分钟,肩臂后侧的紧束不适感立即减轻,为之针灸后,我对学生说:“这个病在《灵枢·经 脉第十》上,至于手指麻木的治法也在《内经》上,你们自己去找吧。”
第二个病人是抑郁症,青年男性,说是近几天来体力特别好,怎么走也不累,且严重失眠,我为之针百会和前发际正中处并通电针,并对学生说:“他的病在《灵枢·海论第三十二》上,是髓海有余之证,故针百会,针前发际正中则本于《灵枢·五色第四十九》。”针后病人安然人睡。
第三个病人是一位20岁的大学生,患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左髋外侧、腹股沟及大腿内侧疼痛,行走不便,仰卧于床上时左下肢不能伸直,我为之接揉左太冲穴约1分钟,不仅下肢内侧的疼痛立即消失,而且下肢即可伸直,我为之针太冲后,又在大腿内侧近腹股沟处找到一条索状物并有显著压痛,并在此处针了一针。我说:“针太冲是因为其为肝经之病,见于《灵枢·经脉第十》,针阿是则是本于《灵枢·周痹第二十七》,至于阿是穴针刺的深度,则本于《灵枢·终始第九》的在筋守筋。”此时病人左髋外侧疼痛依然,我又在左足临泣穴处找了一个显著的压痛点,先行按揉,左髋外侧的疼痛也有减轻,为之针后,我又说:“疼痛部位在胆经,取足临泣是本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之荥输治外经。”
第四个病人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我按其至阳、灵台,压痛非常明显,胃俞也有明显压痛,因系外地病人,先为之在上穴拔罐,嘱其回家后每日照此罐印拔10-- 15分钟,并处以辛开苦降中药与服。处理完毕后,我对学生说:“取至阳、灵台本于《灵枢·杂病第二十六》,脾胃关系密切但又有不同,《素问·太阴阳明论篇》和《灵枢·五邪第二十》等曾专论之,治脾病宜甘温,治胃病宜辛开苦降,《伤寒论》的五泻心汤就是辛开苦降。”
再优美的音乐也是由7个音符组成的,肯定跑不出7个音符。经典著作讲得就好比是这7个音符,以及音符排列的规则和规律。必须要读经典著作的第三个原因是熟读经典著作可洗脑,可自然而然地学会中医的思维方法。
我认为读经典著作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文理。即首先你要认识这些字,并知道这些话的字面意思是什么,不少解释《灵枢》的书就是这一层次,只符合语言文字的要求。第二层次是通医理,不仅文意要通,还得搞清楚其医学道理是什么才行,历代医家注解的《灵枢》大都是这一层次,或者说只有一部分内容是这一层次。陈群益的《灵枢商注》一书,在医理上纠正了不少前人注释的错误,值得一读。第三层次是通应用,即不仅要通文理通医理,还得知道在临床上怎么用,其疗效到底如何。因为历代研究《灵枢》的医家少有从事临床者,从事针灸者更少,所以能达到这一层次的书籍就少之又少。在我见到的历代注解《灵枢》的书中,只有张善忱主编的《内经针灸类方语释》是这一层次的书籍。第四层次是通思维。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体系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一样。许多人之所以觉得中医特别难学,就是与思维方式有关。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举几个例子。
20世纪50年代乙脑流行,中西医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死亡率高,乃请四川名医蒲辅周会诊,蒲老因病人出现“大热、大喝、大汗、脉洪大”这四大症,辨为阳明白虎汤证,以白虎汤内服效果极佳。事后便有许多西医认为,既然白虎汤有效,肯定白虎汤内有灭杀乙脑病毒的有效成分,于是便开始研究白虎汤对乙脑病毒的灭杀作用,结果发现不论足白虎汤的合煎剂还是石膏、知母、甘草等单味药,对乙脑病毒几乎没有什么作用,他们陷入了迷惑之中。第二年,乙脑再次流行,继续用白虎汤效果不理想。这时候许多人的看法是:还是要相信科学实验嘛!实验室证明白虎汤对乙脑病毒根本就没有什么作用,怎么会有效呢?去年的病还不知道是怎么好的呢!?再请蒲老诊治,蒲老见病发长夏,此年雨水较多,有暑湿之邪,白虎汤只清热不祛湿,是以无效,便在白虎汤再加一味苍术以祛湿,结果服用白虎加苍术汤后效果又很好。此时许多人又认为:肯定是苍术的作用。结果实验结果还是出乎意料一一不论是白虎加苍术汤还是苍术,对乙脑病毒还是没有多大的作用。这真令按西医学思维的人百思不得其解。
再举个针灸的例子。1956年,甘肃省委党校爆发细菌性痢疾,校医务室邀请甘肃省中医院针灸名医张涛清(山东烟台人)前去治疗。张老将79例菌痢患者分为4组,两组分别服西药,一组服中药,一组针灸治疗(天枢、下脘、关元、足三里、神阙)。治疗结果是:针灸组的症状平均消失日为3.3天,大便平均转阴日为4.6天,是四组中疗效最好的。1958年,当张老在全国卫生技术经验交流大会上宣读这一成果论文时,有的人支持他继续实验,有的人半信半疑,还有的人则干脆否定,觉得用针灸治愈细菌性痢疾是不可能的,因为针灸针上没有任何可以杀死痢疾杆菌的药物。后来,张老对此继续研究,成果获中央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现在用针灸治疗的细菌性、病毒性及其他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又何止痢疾?例如疟疾是疟原虫引起来的,针灸后,不仅症状消失,血中的疟原虫也不见了,你说怪不怪?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用西医的思维,就觉得不可能,但换一下思维方式,你就觉得并不难理解了。
说到这里,你可能还是不明白中西医的思维到底有什么不同。那我就再举几个例子大家一起去思考。
在一个渔塘里面,有很多的鱼,怎样才能把鱼塘里的鱼消灭呢?按西医的方法,就是朝着鱼使劲。比如,可以一条一条地把鱼钓光,也可以用网把鱼打尽,还可以用炸药炸,如果水不太深,可以直接下水抓等等。而中医的办法并不是朝着鱼使劲,而是思考鱼为什么能活着?鱼活着是因为鱼塘中有鱼赖以生存的条件,我不用朝着鱼使劲,只需改变一下鱼的环境就可以了。比如,鱼生存是因为有水,我把水放了或抽光了,鱼自然就死了;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存,是因为水的温度适宜,还有一定的溶氧量,我把水的温度改变一下,或把水中的氧气想法去掉,鱼也就自然会全部死光了。
人体好比渔塘,而人体内的细菌、病毒等形形色色的病原微生物,就好比是渔塘中的鱼,西医的方法是对付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虽然非常直接、简单,但有时也会出现“按下葫芦起来瓢”。中医的方法则是着重于调整机体的内环境,使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无法在体内生存和繁殖,用中医的话说,就是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气血,扶正祛邪。所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就是着眼于调整机体的内环境,触发、调动和增强机体本来就有的抗病能力。
现在许多人都热衷于中西医结合,这种想法是好的,但要真正结合起来,怕是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这是因为两者的思维方式不一样,理论体系也不一样,西医多用线性思维,非此即彼;中医则是系统思维,可此可彼,由此及彼。现在中医药大学里的课程是中医和两医的课程一起上,如果用西医的思维来看待和学习中医,到头来只能是一脑子浆糊,糊里糊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呢?打个比方.我从小就喜欢语文,学习成绩也很好,听说要学习英语了,我内心暗想:我一定可以和学习语文那样学得最好。为什么呢?我知道中文的“不”英文叫“no”,中文的“是”英文叫“yes",那么英文的“不是”肯定就是“noyes”了。你想一想,虽然中文、英文都是说话,但其语法体系不一样,绝对不可以用中文的语法体系去和英文一一对应,否则就会出现“noyes”的低级错误。中医和西医也是如此,虽然都是为人治病的,但思维方式不同,理论体系不同,绝对不可以对号入座,或者用西医的标准体系来评价中医,遗憾的是现在许多人仍在犯着“noyes”的低级错误而浑然不觉。
看一些好的文学作品或电视剧时,你会不自觉地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悲欢,熟读中医经典著作也是如此,可以使你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中医思维。当你沉浸于其中的时候,你就会真切地感受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了,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感慨“妙哉!工独有之”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某些论断可能足不正确的,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仍在武装着我们的头脑,指导着我们的行动,中医的经典著作也是如此,天、地,人、病都有了变化,社会也在不断发展,经典的东西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其思维方式仍是学习中医和学好中医的捷径。
如果马克思恩格斯活到现在,他们肯定会吸取当代的一些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丰富自己的理论,同样,如果《内经》时代的先人们生活在当今时代里,也不会固步自封,也会吸取文化、哲学、科学、技术等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所以,认为经典过时了的思想是错误的,对经典之外的一些新理论新知识如全息理论、微诊微针系统等一概拒之门外也同样是错误的。
缪刺与关节对应取穴法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针灸易学而难精,说针灸易学的一个原因是针灸可以在病变的局部取穴治疗。例如以疼痛为例,哪儿疼痛就扎哪儿,头痛就治头,脚痛就治脚,如果疼痛的部位有经穴,就取经穴,如果没有经穴,还可以取阿是穴,这种针灸方法中医叫做局部取穴,是非常简单的,也是有效的,所以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里,许多赤脚医生也往往会针灸,也治好了不少病症。但针灸远非这么简单,如“四总穴歌”就全部不是局部取穴,而是远道取穴。即不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而是头痛治脚,脚痛治头。如《灵枢·终始第九》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胭。”
不管是头痛治头的局部取穴,还是头痛治脚的远道取穴,一般韵针灸医生往往只知道左侧有病治左侧,右侧有病治右侧,但高明的针灸大夫却知道左侧有病治右侧,右侧有病治左侧。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前面讲俞募穴应用时,曾提到了“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实际上“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含义并非只指俞募穴的应用。例如按压至阳、灵台治疗急性胃痛,胃病的部位在腹部属阴,至阳、灵台在背部属阳,也属于从阳引阴;再如对疼痛部位固定而局限的腰痛,可针其与疼痛部位前后相对的腹部压痛点,往往有较好的效果,也属于从阴引阳。我们上面提到读《内经》的原文比读解释的现代文有味道,你想一想,用现代的一句话是很难把“从阴引阴,从阳引阴”这八个字的全部含义说清楚的。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在《内经》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病在经,应该用“巨刺一法;一种是病在络,应该用“缪刺”法。有人认为“巨刺”可能为“互刺”之误,即左右互刺,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么什么是巨刺?什么是缪刺?两者有何区别呢?《素问》的第六十三篇叫“缪刺论”,就是专论缪刺的,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说明,此篇开篇便说:“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以上是以外邪入侵人体为例对经刺和缪刺进行了说明。外邪入侵人体的传变规律一般是皮毛——孙络一一络脉一一经脉——所属脏腑和肠胃,如果是这种传变方法,病已人经脉,就用巨刺法。如果邪气闭阻了络脉,没有再传入于经脉者,病邪只在络脉,就用缪刺法,因为邪气闭阻络脉后,外不能出而病愈,内不能人于经脉,只能沿着大的络脉传于上下左右,如左边的络脉闭塞了,病邪就可以传到右边的络脉,从而在右边出现了疼痛等反应,这种情况就应该缪刺。推而广之,不论何病,病在经脉者可考虑巨刺,病在络脉者可考虑缪刺。所以本篇在结尾时说:“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经脉病都可以巨刺,所有的络脉病都可以缪刺呢?为什么叫缪刺呢?本篇下面接着说:
“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岐伯日: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日缪刺。”
以上说明,只有病在左而表现于右,或病在右而表现于左者,才可以巨刺和缪刺。病在经脉者,宜巨刺刺经,病在络脉者,宜缪刺。
巨刺可根据脉象而定左右。左痛而右脉异常者,是病在右而表现于左,宜根据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针其右侧有病的经脉;右痛而左脉异常者,是病在左而表现于右,宜针其左侧有病的经脉。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灵枢·终始第九》也说:“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病在络脉而没有人于经脉者,脉象不会出现异常,而病邪的传变却是沿大络“左注右,右注左”,即可以左右传变,那么怎么知道其传变的规律呢?本篇说“上下左右,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这就告诉我们,传变的一般规律是传于四肢末端,并且是卜下左右传变,所谓上下左右,就是左上肢传右下肢,右下肢传左上肢,至于在对侧上下肢体的什么位置,就不一定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病邪虽然可以“与经相干”,即干犯经脉,但却不会传人于经脉。那么,怎么才能知道病邪所在的确切位置呢?我们接着向下看: “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触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这儿就说得很清楚了,臂掌即腕关节的病,应该针剌对侧的踝关节,针刺踝关节的什么地方呢?那就需要“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即在踝关节附近找压痛点,压痛点在哪儿,就在哪儿针刺。
就是以上简简单单的24个字,历代的医家却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将“踝”强解为“腕”。如马莳解为腕后“通里”,张介宾解为腕后“内关”,高士宗则解为腕后压痛处,现在注解《素问》者则各有所从。“踝”就是脚踝,怎么能指“腕”呢?本篇明言“上下左右”,而非只是“左右”;再者,注解《素问》者有几人曾在针灸临床巾实践过这句话?只是望文生义,就难免纸上谈兵而不切实际。
我根据这24个字的记载,临床应用探索20余年,发现腕关节的疼痛都可以在对侧踝关节找到对应的压痛点,而踝关节的疼痛也都可以在对侧的腕关节找到对应的压痛点,在此压痛点针刺,屡刺屡效,每有针入痛止之效,岂不妙哉!
之后我又发现,对一些病在络脉的病,如关节扭伤等,都可以在卜下左右对应的关节处找到压痛点。具体的对应规律是:腕关节和对侧踝关节相互对应,肘关节和对侧膝关节相互对应,肩关节和对侧髋关节相互对应,指关节和对侧的趾关节相互对应。如右踝关节扭伤,可在左腕关节找压痛点针刺之,往往一针下去,可立即使疼痛缓解。这种针刺方法就叫做关节对应取穴法,因为络病常常“与经相干”.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关节对应是同名经对应,即阳经与阳经对应,阴经与阴经对应。具体地说,足太阳经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对应,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互对应,足阳明胃经与手阳阴大肠经相互对应,足太阴脾经与手太阴肺经相互对应,足少阴肾经与手少阴心经相互对应,足厥阴肝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互对应。
如右外踝下的扭伤,疼痛部位在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处,其压痛点就在左腕关节手太阳小肠经的养老穴处;若是右外踝前下方足少阳胆经丘墟穴处扭伤,其压痛就在左腕关节手少阳三焦经阳池穴附近了;若扭伤在申脉和丘墟之间,在足太阳和足少阳之间,则压痛点就应该在养老和阳池之间找,即手太阳和手少阳之间找了。但阴经的对应有时候就不一定这么准确,如左内踝下照海穴处和内踝后太溪穴处的扭伤,其压痛就不在右侧腕关节手少阴心经神门穴处,而是在右腕关节的桡骨茎突附近,因为桡骨茎突对应于内踝。所以,只能说是一般情况下同名经对应,说同名经对应也是为了方便记忆,确切地讲,还是关节对应。
我还发现,只要是四肢有局限而固定的疼痛点,均可用关节对应取穴法治之,疗效远胜于常规针刺。今不忍自秘,例举几个用关节对应取穴法可收速效的病症,谈谈应用体会。
1.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是临床最常见的关节扭伤,多见于青少年。当在高低不平的路面上行走,或下坡、下楼梯,或跑步、跳跃、由高处落地,踝趾屈位,突然足底向内或向外翻转,即可造成踝关节扭伤。临床以足内翻位扭伤多见,根据损伤情况可分为三种:单纯外侧副韧带损伤、骨皮质撕脱及踝关节半脱位。
单纯外侧副韧带损伤时,疼痛在外踝,踝关节明显肿胀,皮下可有瘀血,活动受限,走路跛行。骨皮质撕脱者,疼痛肿胀较前者更剧,活动受限。半脱位者,患者自觉踝关节不稳定,屈伸时有声音,疼痛往往为刺痛,不能行走。局部检查时可见踝关节外侧压痛,内翻时加重。骨皮质撕脱者内翻时踝关节不稳定,足跟叩击试验阳性。半脱位者,内翻时外踝可出现明显凹陷。可行X线检查以排除骨折。
踝关节扭伤后早期处理很重要,宜卧床休息,下地时持拐以防止踝关节负重,不能过早活动,休息应在2周以上。损伤后应立即用冷敷,切忌热敷。
关节对应取穴法对踝关节扭伤有特效,往往针后疼痛可以立即减轻或消失,远胜于其他治疗方法。
(l)养老穴处压痛点
踝关节扭伤以足外踝扭伤最为常见,足外踝的扭伤又以足外踝下方申脉穴处的扭伤最为常见,对于这个部位的踝关节扭伤,都可在对侧腕关节的养老穴处找到一个显著的压痛点,只要找准了这个对应点,或按揉或针刺,皆有捷效。我自己的踝关节就扭伤过2次,都是用此法立刻见效,1次治愈。
在第一章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中,我提到1991年暑期曾带队到沂蒙山区某县中医院进行扶贫医疗实践,有一天下午,在下班回宾馆的路上,我因躲避迎面而来的机动车,便从一堆横放于路边的水泥电线杆上走,等走到头,却发现前面是一个小水湾,我奋力一跳,跌倒于地上,把右踝扭了。只好由同学搀扶着我,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回到了宾馆。等坐于沙发上时,我发现右外踝下方已经肿得很厉害,其他老师和同学过来看我时,我已经无法站立了。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本来是来给老百姓治病的,自己却不小心扭了脚。再者,次日一早一位同学按计划还要到汽车站乘车到百里以外的山上采药,身为好朋友和队长的我,曾经跟他说过要去车站送他。怎么办呢?我一边愁眉苦脸地想着,一边拿出了针准备给自己针灸。我首先想到的是一句歌诀:“跌仆损伤破伤风,先与痛处下针攻。”便在肿痛的部位和四周进行围刺,留针约半小时左右,出针时每个针孔都有血或淡黄色水样物渗出,但肿痛没见明显变化。我又想起了关节对应取穴法,便用右手食指在左侧腕关节处寻找压痛点,果然发现在左侧养老穴处压痛非常明显,我忍痛使劲按揉了几下,接着一边按揉一边活动了一下右踝,没想到疼痛立刻明显减轻。我大喜过望,一边按揉一边试着站了起来,又试着走了几步,竟然可以行走了。我又重新坐了下来,自取一针,左手以掌向胸(取养老穴时应该采取的体位,否则不易取),右手持针刺人养老约0.5寸左右,用泻法,一边捻针一边活动右踝,虽然肿胀如故,但疼痛却全无。在同学们惊奇的目光下,我竟然可以几乎和正常人一样行走了!就连快走、小跑也没事了!见疗效如此之好,我没舍得拔针,而足每隔数分钟便行针一次,同时进行踝部活动和行走,一真留针2小时。等到第2灭早上起床时,我发现不仅疼痛全消,连肿胀也基本消失了,便步行数里将采药的同学送到了汽车站。
记不清是1992年还是1993年了,在江西庐山召开全国针灸学术会议。到会后的第2天清早,一位年轻的代表约我去看日出,说从地图上看离住的地方不远。我便随他前往,结果走了近1小时,连续翻过了两个山头,在下到第二个山的山脚下时,发现路边是一条沟,我用力一跳,结果又立时跌坐于地上,还是右踝的下方,又扭伤了!这可怎么办?此时回去不仅扫兴不说,还不知道几个小时才能返回住处呢!我立即用右手食指按揉左养老穴处压痛点,疼痛立刻缓解,便站了起来,用十分坚定的语气说:“没事!我们接着走!”又走了一会,碰见了当地的一位老乡,经询问,才知道我们走错了方向,只好回返。但一边按揉一边行走,不仅疼痛全消,而且这次外踝下也没有肿胀起来。第3天,会议专门组织看日出,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不到半小时就到了目的地。就是这次经历,不仅让我,再次亲身感受到了关节对应取穴法的捷效,更体会到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蕴,还感悟到了学习中医也和走路一样,走错了路,是难以到达目的地的,只会越走越远。
几年前,在学校原三层办公楼的楼梯上,看见一名年轻教师正在一瘸一拐地向上走着,当我从后面超过她时,顺便同了问,才知道是四五天前参加学校举行的教工排球比赛时,不慎扭伤了脚。她问我有什么好办法,我说:“针灸效果不错,一般一次就可以见效。一她用怀疑地语气问: “真的吗?”我说:“你可到我们学院办公室,我给你针一针试试。”让其坐下,脱下鞋袜,扭伤部位足在右踝,整个右踝下方及前下方均明显肿胀,颜色青紫,行走时感觉最疼痛的部位及最显著的压痛点均在外踝下方。我让其重新将鞋袜穿上,并站立起来,然后在她的左腕关节养老穴处找到了一个非常显著的压痛点,我先用手指在此压痛点按揉了约5~6秒钟,然后说:“你现在走两步试试。”她走了儿步,高兴地说:“痛得差多了。”我说:“我数一二三,当我数到三的时候,你大声咳嗽三声,同时使劲跺右脚三下。”她说:“这几天右脚肿痛的厉害,连走路都困难,怎么敢使劲跺脚啊?”我说:“没事。当我数到三的时候,你尽管一边大声咳嗽,一边使劲跺脚就行。”当我数到三的时候,我迅速将针刺入了养老穴,并快速提插捻转,等她咳嗽和跺脚完毕后,我也停止了行针,又说:“走几步试试。”她走了几步,然后又迎面向我走来,一边走一边说:“真是神了!怎么一点也不痛了呢?’’听到这句话,我非常高兴,没想到她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我在众目睽睽之下闹了个大红脸:“高老师,您太伟大了!我真想拥抱您!”在同事们的欢笑声中,她手上带着针,跑回了她的办公室。
养老(SI 6)是手太阳小肠经的郄穴,有救急之功,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养老穴的取法很重要,取法不对,就难得其穴。取穴时,应屈肘,掌心向胸,在尺骨小头的桡侧缘,于尺骨小头最高点处的骨缝中取穴;也可以先把掌心向下,用另一手的食指按在尺骨小头的最高点上然后掌心转向胸部,这时食指下就会出现一个骨缝,便是养老穴所在,见图50。
(2)阳池穴处压痛点
当踝关节的扭伤是在外踝的前下方,相当于胆经的申脉穴处时,或者外踩的扭伤针刺养老穴后’外踝下方的疼痛缓解,但外踝前下方仍然疼痛者,就应当在对侧腕关节手少阳三焦经的阳池穴处找压痛点针刺了。
针剌方法同养老穴,应先按揉一二十秒,看疼痛有无减轻,若有减轻,则跺脚并随咳迸针,一般疼痛可立即缓解。若按揉后疼痛无变化,说明还没有找对地方,应再仔细揣寻取显著的压痛点处,只要找对了地方,按揉后疼痛可立即减轻。
阳池(SJ 4)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
以上病例都提到了针刺时咳嗽三声并使劲跺三下脚。经常有人问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咳嗽和跺脚为什么都是三声或三下?咳嗽的问题在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中已经提到了,跺脚的目的和咳嗽有相似之处:一是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缓解针刺时的疼痛,预防晕针(站立位针刺时容易晕针),二是为了活动息部,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叫做运动刺法,凡是取远端的穴位治疗某一部位的病痛时,若配合活动患部会明显提高疗效。再就是针剌时让病人保持最痛的体位或状态,止痛效果会更好,这一点我是从千佛山山会上的游医处学到的。
前些年,每年的千佛山山会我都要去,就是看一些游医的表演或“骗术”,你想一想,在省城不少有文化的人都让这些游医“忽悠”了甚至受骗上当了,为什么呢?除了游医的三寸不烂之舌外,不可否认有些游医也确实有一二招让人刮目相看的“小绝技”。如一游医治疗腰痛,就是让病人在腰最痛的体位针刺,可立时见效,之后我在临床试用,确有效果。清代医家赵学敏曾收集整理了民间走方医的经验写成了《串雅内编》和《串雅外编》,其中的许多治法和方子都是切合实用的。如我主持完成的省中医药管理局的课题熏灸脐部治疗女性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其药物组方就是本于《串雅》的“温脐种子方”。现在许多科班出身的中医,看不起民间医生,是不对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曾问道于七岁的儿童;孙思邀说:“有一技长于己者,不远千里,服膺取决。”陈乃明教授经常说:“谦虚不是口头上说我不行,行动上却没有任何表示,真正的谦虚不是唯唯喏喏,而是在思想和行动上能不断地学习别人的长处。”他们的成功是不是也与他们的这种态度有关呢?
至于咳嗽和跺脚的次数,不一定是“三”,四、五、六、七、八……都可,一般三次的时间即足以将针刺入并捻转行针了,当然也可以根据情况让病人重复咳嗽跺脚,妙用在人,不必拘泥。古代的数字有阴数阳数之说,《素问》也说“法于阳明,和于术数”。针刺手法的烧山火,一般是行九阳数,透天凉水则是行六阴致,要理解古医书,不懂术数怕是不行,但现在不用阴阳数也照样可以做出来,甚至用六阴数也可以做出烧山火,用九阳数也可以做出透天凉水来。这就值得我们去思考了。
留针时应经常活动扭伤部位,怎么痛就怎么活动,并配合行针,效果会更好。
临床上内踝处的扭伤比较少见,若是内踝的扭伤,压痛点就不在养老穴和阳池穴处了,而是应该在太渊穴和神门穴处找压痛点了。
2.膝关节扭伤
膝关节扭伤临床时有所见,但比踝关节扭伤要少一些,常规的针灸治疗方法是局部取穴治疗,我治疗膝关节扭伤数例,皆用关节对应取穴法治愈。
尺泽穴处压痛点
治疗膝关节内侧的扭伤,相当于阴陵泉穴上方,胫骨内侧髁处疼痛为甚者。
大约是1990年,学校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会后几天一直没见到一位老师,身为研究生班班长的我因为有事需向老师请示,一打听,原来是伤着腿了,在家卧床养伤。我急去其家探望,见老师卧床不起。交谈中,方知会议合影留念时不慎从高凳上跌落,恰巧滑人楼前的铁拦箅槽内,左足未到槽底,两侧的铁条紧紧卡住了膝关节的下方。我查看其伤势,左小腿还有划伤的痕迹,左膝盖下方内侧肿胀,皮色肯紫,左膝因疼痛不能屈曲。我说:“给您针针灸吧?”老师说:“伤后已请骨伤科专家诊治,行内服中药及外用中药熏洗治疗。不用针了吧。”我听出其意思是对针灸能否治疗此病还有怀疑,便说:“要不我先给您按压一下穴位试试吧。”老师说:“好吧。”我在他的右侧肘关节尺泽穴稍下方找到了一个非常显著的压痛点,用拇指按揉了约10秒左右,然后一边继续按揉,一边说:“老师,您现在活动一下左膝关节试试。”老师躺在床上试着活动了几下,说:“哎!快一周了都不敢活动,你这一按还真管用,马上就能活动了。”我说:“老师,您家离学校很近,要不我回去拿针给您针一下?”得到老师的同意后,我快步往返,用随咳进针法针之,行快速捻转提插手法,然后让老师活动患部,即刻疼痛基本消失,活动自如。我说:“老师,要不我扶您下床走走试试?”老师说:“我可一周没下床了,能行吗?”我说:“不要紧,我扶着您。”老师小心翼翼地先在床边坐了一会,然后在我的搀扶下站了起来,先在原地抬了下左腿,没有什么问题,又走了几步,然后说:“还真没有想到针灸这么管用。”我又给他行了下针,然后说:“老师,您再走得快一些,或者再小跑几步试试。一老师果然可以快走和小跑了。
治疗膝关节内侧的扭伤时应在此穴上下左右找压痛点,若是膝关节外侧如阳陵泉上方或前上方处的扭伤,则非尺泽所宜了,应该在曲肘时的肘尖处寻找压痛点。
3.下肢肌肉拉伤
下肢肌肉拉伤常见于长跑和足球运动员,临床较为常见,常规的针灸治疗方法是局部取穴。我在关节对应取穴法的启发下,发现肌肉拉伤在对侧上肢的对应部位也有显著的对应压痛点,针之有速效,明显优于局部取穴。
对侧上臂对应部位压痛点
2004年,在济南市举办全省高校足球比赛,某高校足球队队长右侧大腿内侧拉伤,2天后就要比赛,甚为着急。我所在学校某教师的儿子也在此校足球队,介绍来诊。观其疼痛部位,是在右侧大腿中段的中前缘,做踢球动作时疼痛更甚。我让其站立,在他的左侧上臂内侧中段的中前缘找到了一个非常显著的压痛点,为之按揉数下,并让其做踢球动作,疼痛立即减轻,继用随咳跺脚进针法针之,疼痛马上消失,令其带针到走廊上做踢球动作,留针30分钟后起针,并告诉他,明天可再来针1次以巩固疗效。翌日,其教练亲自陪同前来,询其病情,说今天还觉得有点疼痛,但比昨天轻多-厂。我又让其指了下疼痛的部位,并不是昨天的部位,而足向上了些,便在昨天针刺处的上方找到了一个压痛点,如法按揉并针剌,疼痛又立即消失。留针过程中,他问:“为何针后疼痛点转移了呢?”我说:“不是疼痛点转移了,你拉伤的是整个肌肉,不是一个点,第一次针后最痛点的疼痛消除了,其他原来不太痛的地方你也就感觉出来了。关节对应取穴法就是如此,越是疼痛局限的病痛,效果越好,一针只能解决其肢体关节对应部位的疼痛,若疼痛的范围很大,则效果不理想。”留针30分钟起针后,其教练问:“明天下午就要比赛,还用不用来针?”我说:“若还痛,明天上午8点过来再针一次,若一点也不痛了,就不用来了。”结果翌日未再来针。数日后,在电梯中碰见某教师,高兴地相告:其儿子所在的足球队得了冠军,队长是主力队员,功不可没,第一场比赛就表演了帽子戏法,一人连进三球!
4.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亦称肱桡关节滑囊炎、肱骨外髁骨膜炎,因网球运动员较常见,又称为网球肘。该病是常见病,以肱骨外上髁处疼痛、压痛为主要表现。通常有肘关节外侧疼痛,有时可牵涉至前臂,握拳、屈腕、拧毛巾、提热水瓶、扫地等动作可使疼痛加重,持物有时可失落。检查时肱骨外上髁部多不红肿或轻度肿胀,较重时局部可有微热、压痛明显。多见于特殊工种,如砖瓦工、木工、网球运动员等。属中医学“伤筋”范畴,并称之为“肘劳”。
肘灵穴
1996年上半年,我在针灸病房查房时,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男性陪人主动跟我打招呼,我见他似乎有点面熟,却怎么也想不起曾在哪儿见过他了,。他见状又接着说:“您忘了?高大夫!您曾经给我治过病。我的网球肘就是前年您给我只扎了一针就好了。”我心想:网球肘我治过不少,也见其他针灸前辈治过小少,有时针十天半月也不一定能行,我怎么会一次就给他治好了呢?但看病人说得如此诚恳,便又问了一句:“您还记得我当时是怎么给您治的吗?”他说:“就在第一诊室内,你让我坐椅子上,在我的腿上这儿针了一针,给我按揉了几下肘部疼痛的地方,又让我自己一边活动一边按揉,迸针的时候还让我咳嗽了几声呢!”我看了下他指的部位,正是阳陵泉附近,又经他这一提醒,我忽然想起来了,这是我试用关节对应取穴法治疗的第一位网球肘的病人,因为当时针后病人肘部的压痛并没有立即消失,病人也没有再来针第二次,以为此法对网球肘并没有特殊的疗效,所以也就没再用。
之后到现在10年来,在对侧的阳陵泉处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处进行针刺就成了我治疗网球肘最常用的方法了,一般针1~2次即可见效,5~8次即可痊愈。因为这个穴位在阳陵泉穴附近,又可以治疗网球肘,所以我就命名为“肘灵穴”(灵与陵同音),具体位置见图5 1,但总以最显著压痛点处为准,一般多在阳陵泉上方腓骨小头处。若针后再在阿是穴针一针,然后在两穴通电,起针后再在肘部疼痛局部刺络拔罐,效果会更好。
5.足跟痛
足跟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又称为跟痛症,多见于中老年人。西医学的足底筋膜炎、跟骨刺、足底脂肪垫萎缩、足跟部外伤等都可以引起足跟疼痛。中医学称之为跟骨痛,病在骨,病本在肾,多属肾虚或兼有寒湿瘀血。一般的针灸治疗方法是取太溪、阿是等穴,但难收速效。我在临床上常用关节对应取穴法,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大陵穴处压痛点
记得大学刚毕业时买过一本不错的针灸书,叫《针灸配穴》,取穴少而精,对于许多病症只用一二个穴位治疗,临床试用,多有疗效。其中就有用大陵治疗对侧足跟痛的记载,依据是足跟部属肾经所过,肾经顺接手厥阴心包经,取手厥阴心包经的大陵属于接经配穴法。之后多次试用,皆有较好的止痛效果。但发现一般是在对侧的大陵穴出现压痛点,并且严格地说,压痛点是在大陵穴的附近,相当于足跟骨的对应部位。如果仅是按照接经配穴法,取同侧的大陵似乎更合理;再者,心包经的其他穴位也应该有效,而不仅仅是大陵穴,但至今也未见用心包经的其他穴位治疗足跟痛的报道。所以,我认为用对侧大陵穴处的压痛点治疗足跟痛,用关节对应取穴法解释要更合理一些,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足跟疼痛的具体部位不同,在对侧大陵出现的压痛点也随之不同。针刺时宜让病人取站立位(坐位或卧位取效不佳),先在对侧大陵穴处找准最显著的压痛点处,用力按揉,同时令患者试着跺几下脚,再行走几步(一边行走,一边按揉),一般情况下足跟疼痛即可减轻或缓解,此时可用随咳跺脚针刺法进针,同时让患者活动患足。如果按压时疼痛没有减轻,说明对应点没有找准,宜再仔细揣穴。我用此法治疗跟骨刺等足跟疼痛约10余例,皆能当时取效。但针后疼痛还要反复,宜坚持针刺5~10次,肾虚症状明显者,还应配合内服补肾中药,如中成药骨仙等,但一般需服用lO盒左右方面。
足跟痛治肾源于《灵枢》。肾主骨,此外,《灵枢·经脉第十》载:肾经“别入跟中。”《灵枢·经筋第十三》载:足少阴之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有的医家重用白术治疗足跟痛,是不是也与足太阴之筋也邪(斜)走内踝之下有关系呢?大家都可以去思考。
值得注意的还有后面的,一句话:“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前面的17个字在本篇中说了12遍,十二经筋都是一样的,对于包括足跟痛等经筋病,用火针剌其疼痛处是正治之法,可惜我对火针用之甚少,无经验可谈。与其他经筋病的治疗不同的是,足少阴经筋病多了一句“在内者熨引饮药”。这就提示我们对于肾虚的病,除针刺外,宜配合补肾药物治疗。“用针之类,在于调气。一但肾精不足之证,则非所长,宜按《内经》所说:“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针治其标,药治其本,自无不愈之理。
大陵(PC 7)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输穴,在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三、生物全息律与一针疗法
这本书我本想一气呵成,但写到这一节时,我思索了整整半个月却没有写一个字。今天是2006年4月6日,农历三月初九,昨天的清明节,让我想起了已经故去的一位学者——生物全息律的发现者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
科学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对一些新的学科和发现,在学术界出现不同的看法是很自然的。2005年我在美国夏威夷国际学术会议上,遇见了一位的国内著名的经络研究专家,我知道他的研究早在一二十年前就曾经遭到过不少“学术大腕们”的反对,没想到已经年过八旬的他身体和精神还是那么健康,他发明的“312经络保健法”不仅让他自已被祛病延年,也让不少人受益。与其交谈,他说:“我要活到100岁,也要帮助其他人活到100岁,我要用事实证明经络是真实的。”面对不公平的待遇,他没有低沉,而是越挫越勇,不仅学术上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自己也成了长寿之人。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某几个“学术大腕”武断地认为生物全息律的科学性的真实性,视学术重于自己生命的张颖清教授竟郁愤而终! 周凤梧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药学家,有一次我到周老家,没想到年过八旬的周老真诚地对我说:“树中,我向你请教一个针灸方面的问题.”当时真让我无地自容。现在周老也已经作古,但每当我想起此事,我不禁对周老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礼贤下士、不耻下问的精神所深深感动!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现在却就偏偏就有个别“学术大腕”因为自己在某一学科是大腕,竟然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在其他的学科也是大腕,俨然以学术警察自居,对自己并没有深入研究的领域指手画脚,妄下断语,岂不可笑!孔圣人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毛泽东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邓小平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对生物全息律没有认真实践过的人,尤其是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人,请不要再断然地认为“全息律”就是伪科学。因为您的不负责任的话,也可能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也正是这种不该发生的效应,让张颖清教授英年早逝。
全息律是不是在所有的生物身上都存在?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全息律在人身上是绝对存在的,这是一点疑问也没有的。我临证20多年来,治疗许多疾病,主要就是靠经络和全息的结合,你若仔细看一下我的这本小书,也会发现这一点,至于对不对,你亲自试验一下不就知道了吗?何须再没完没了的争论不休呢?
规律只能被发现,不能被创造。牛顿从落下的苹果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那么下面的一些常见的现象,你是否也注意和思考过呢?比如水果,山东盛产水果,如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肥城的桃等。为什么苹果的形状是圆圆的,并且两头还有小小的圆凹?莱阳梨的形状却是头部大尾部小?桃的形状与梨正好相反,是尖头大尾呢?你再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树枝的中间结苹果最多?树枝的根部和梢处结苹果较少呢?为什么莱阳梨多是结在树枝的梢部呢?而桃则正好相反,树梢很少结桃,多足结在树枝的根部呢?
再比如,我小的时候就看见有的家里挂着一幅对联:虎行雪地梅花五,鹤立霜田竹叶三。为什么老虎的爪印子是五个而仙鹤的爪印子却是三个呢?小时候家里孵小鸡,我就知道一个常识:圆圆的鸡蛋多孵化出母鸡,而长长的鸡蛋则多孵化出公鸡,这又是为什么?再比如人,人为什么有五个手指头和五个脚趾头?你再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许多人的第五个小脚趾甲是两瓣的呢?人为什么有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一个鼻子两个鼻孔眼,一个舌头可伸可缩呢?长六只眼睛四只耳朵不是更好吗?你再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许多的人眼睛往往不一样大,两只耳朵也小一样高呢?
再比如中医,为什么看舌头和诊脉就可以诊断五脏六腑的病呢?为什么《内经》强调面部望诊和尺肤诊法呢?为什么手针、足针、眼针、面针、耳针、舌针、头针等许多微针系统都可以治疗全身的病症呢?
以上现象,都可以用生物全息律来解释。那么,什么是全息呢?
全息最早源于全息摄影。一般的照片,比如两个人的合影,从当中撕开,其中的一半只有一个人,而不是两个人。而全息摄影就不同了,一张全息照片,不论你将照片碎成几块,其中的任何一块还是整体的影像,也就是说,部分包含着整体的信息。
张颖清发现,生物体相对独立的部分,都包含有整体的信息,他在全息摄影的启发下,将这一规律命名为生物全息律,并将相对独立的部分称之为全息元或全息胚。
知道了什么是全息律,我们就可以很轻松的解释以上现象了。比如:人的四肢和头部,加起来是五个,所以就有五个手指头和五个脚趾头,其中大拇指和大脚趾肯定是对应头部,所以在临床上中风的病人,只要大拇指能活动,说明脑部的病情较轻,偏瘫的预后就好;反之,如果大拇指一点也不能动,则偏瘫难以恢复。至于小脚趾甲是两瓣的,是因为最小的那一瓣就对应于人退化的尾巴。小脚趾对应的就是腰骶部,这也是为什么此处的至阴穴可以矫正胎位的原因之一。我在腰痛的一针疗法中提到的腰l至腰5穴的运用,也是受全息律的启发。至于其他的现象,大家都可以去思索,这儿就不一一解释了。
由于受陈少宗研究员的影响,我在大学期间听说了生物全息律。我和陈少宗是大学同班同宿舍的同学,他在上学期间就执著于生物全息的研究,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山东大学全息生物学研究窒,后又到山东省针灸研究所工作,创立了《全息生物医学杂志》,在全息医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成绩卓著。而我只是在临床中较多地应用了生物全息律,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我也发现,早在《内经》、《难经》等中医典籍中,就已经客观地记载了全息律,只是还不系统,更没有提出“全息”一词。
欲深入了解和研究生物生息律者,可详参张颖清的《生物体结构三定律》、《生物全息诊疗法》和《全息生物学研究》等书籍。
1.第二掌骨侧的临床应用
张颖清于1973年发现,第二掌骨侧是人体的一个缩影,可分为头、肺、肝、胃、腰、足(图52),当身体的某个部位有病时,就可以在第二掌骨侧的对应位置出现压痛。
实际上,第二掌骨侧还可以分得更详细一些,比如,头和肺之间是咽喉,腰和足之间是膝等。我从1983年就试着将第二掌骨侧速诊法进行临床验证,特别是有些病人找我看病时,不说症状,有意要试一下我的诊脉技术。说实在话,那时候我根本不会诊脉,又碍于面子不好直说不会摸脉,是第二掌骨侧诊法给我解了不少围,化解了不少尴尬。比如我会在装模作样地诊脉以后(实际上当时能分出个浮沉迟数就不错了,但也养成了20多年来我对每个病人都仔细诊脉的习惯,如果没有原来的训练,我也不会有今天诊脉的一些体会),再按压一下病人的第二掌骨侧,假如在第二掌骨侧的胃穴有压痛,我就问病人是不是胃不好,此时病人会连连点头,还以为我是摸脉摸出来的呢。
第二掌骨侧只可以定位诊断,不能定性诊断。比如,胃穴有压痛,只说明是胃有病(也有可能是与胃相平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第十至第十二胸椎附近的胸背疼痛等).但无法分清是胃痉挛、胃炎、胃癌还是胃溃疡。根据我的实测,第二掌骨侧诊法的准确率在90%以上。
治疗疾病时,可以在第二掌骨侧的相应部位进行针刺,如胃病可针胃穴,腰痛可针腰穴等。我刚毕业那几年时常用此法,感觉针感比较强,对许多病症有一定的疗效。之后,我试着将经络和全息结合起来应用于临床,如腰1~腰5穴的用法等,效果比单用第二掌骨侧要好的多。
2.耳穴的临床应用
耳穴的分布就像一个倒立的胚胎,有关耳针的论文和专著很多.对于耳穴的定位,已经制定了国家标准。从全息的角度看,耳朵是一个发育程度较高的全息胚,五脏六腑及肢节官窍都有相应的全息定位,每一个耳穴实际上都是一个区,并且其大小不一,如人的胃比胆大,所以耳穴的胃区也就比胆区大。此外,就是一个胃区,还可以再分为贲门、胃体、幽门等。从这一点上看,耳穴的数目是不定的。
我的临床体会是:应用耳穴取效的关键是找准全息对应点,只要找准了这个点,耳穴压王不留行籽也好,耳针也好,有些病症只取一穴就会有较好的疗效。找压痛点最简单的办法是用火柴棒在相应的耳穴均匀地用力按压,通常情况下压痛点也只有火柴头大小(身体病痛的范围越大,耳穴压痛的范围也越大)。如腰痛可在腰骶部找压痛点,肩周炎可在肩部找压痛点等。也可用耳穴探测仪进行探测。
我临床上是最常用的方法是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常规情况下是作为配合针灸的辅助疗法,贴压的穴位通常也不是1个,而是3-5穴,一般左右耳朵交替按压,3~5天换贴1次。但对于落枕、疼痛部位比较局限的肩周炎、肢体扭伤等经络病症,只要找准了对应的压痛点,只需贴压一个耳穴,往往就可以取得立即减轻的效果,部分病人的症状还可以即刻消失。
脐周穴位的临床应用
我们都知道,肚脐旁开2寸有个穴位叫天枢,为什么叫天枢呢?《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说:“天枢以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也就是说,肚脐以上为天,肚脐以下为地,天地之间的肚脐是天地交通的枢纽,所以肚脐两旁的穴位就叫“天枢”。此外,脐下是肾间动气,即原气的所在,从太极——命门——原气——气化的角度看,肚脐居中立极,正是人体太极之所在,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可以调整人体的气机。我看病时,通常都要摸一下病人的肚脐,许多学生不解其意,常问有什么作用。我的回答是诊断五脏之病,这一回答往往让一些学生一头雾水。有的学生还会接着问:“《伤寒论》有腹诊,您却只按肚脐,我们从来没有看过古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也没见其他人用过,是不是您自己独到的经验啊?”我说:“不是我自己的发明创造,是《难经》中早已明确记载了的东西,人的五脏,按太极八卦之理在肚脐周围排列,都有非常明确的定位,所以五脏有疾时都会在肚脐周围的相应部位出现压痛点等反应,据此就可以诊断病在何脏了。”下面我们就看看《难经·十六难》中的这段记载:
“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痛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也就是说,肚脐的中间及上下左右的位置分别对应于脾心肾肝肺,哪个部位出现动气(即动脉博动)和明显的压痛,再结合脉象、外证、病候,就可以确定是哪个脏的病了。目前一般认为,脉证并治始于张仲景《伤寒论》,现在看来,至少五脏病的脉证并治早在《难经》就有了,并且还分了通过医者观察就可以知道的外证和医生切按肚脐才知道的内证。肚脐既然可以反应五脏全身的病候,也就可以治疗五脏全身的病候,感兴趣者可详参拙著《中医脐疗大全》。
用全息的观点看,肚脐就是一个全息胚。我在临床中发现,脐周的压痛点多在离肚脐约上下左右0.5寸处。前面提到我于1992年在《中医脐疗大全》中在肚脐画的太极八卦图看来是不对的,因为太极八卦图上的左正好是病人的右,是相反的,《难经》中的左右似乎是指病人的左右而非医生的左右。多年来临证所见,许多左侧的病情如头痛、耳鸣、肩痛、胁痛、左下腹痛、坐骨神经痛等,多与肝胆气郁有关,脉象也表现为左关独大,从肝胆论治多能获救,所以肝气行于左是有道理的,显然这个左是指病人的左侧。
但是《难经》只讲了五脏在脐周的对应部位,至于六腑如何在脐周对应,则没有说。我在临床中发现的脐胃穴,似乎也不符合后天八卦的排列次序,所以对于这个脐部的太极八卦图,我还正在研究探索之中。
4.面针穴位的临床应用
前面提到过《内经》的一句话:“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脉即诊脉,诊脉的方法虽有三部九候、人迎寸口诊法和独取寸口之别,但《内经》特别强调独取寸口。色属望诊,望诊部位包括全身,望诊内容也有神、色、形、态之别,但《内经》特别强调面部的五色。所以《灵枢·五阅五使第三十七》说:“脉出于寸口,色见于明堂。”明堂,指鼻部。色见于明堂,是指望诊可以鼻部为中心。那么,为什么要以鼻部为中心呢?这也正是《灵枢·五色第四十九》的开篇雷公问黄帝的问题。下面让我们看一下:
“雷公问于黄帝日:五色独取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黄帝曰:明堂者,鼻也……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五脏六腑以鼻部为中心都有全息缩影定位,至于具体的定位,本篇又说:
“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 之部分也,各有部分。”
现在所说的面针疗法,就是根据以上记载而来的,因为穴位群是以鼻部为中心,所以有的医家又称之为鼻针疗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马崇仁氏报道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坛名家于书庄---临证“五明”为先施针得气为要(全网首发)
【青葫芦中医-针灸】高树中针灸治肩周炎的思路
我为什么成为铁杆中医?高树中教授的临床经验
【漫谈浮刺法】何树槐教授。纽约中医论坛
2021青竹针灸讨论会(一)
潘德孚(3):阿是治病,一用就灵 – 中医锦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