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川---成都 金口大峡谷、离堆公园

金口大峡谷

    从成都出发,经过近4个小时的车程,大渡河金口大峡谷便出现在眼前。踏入这雄奇壮观、险峻幽幻的天然大峡谷,干仞绝壁。万座奇峰便迎面而来。

  金口大峡谷,西起乌斯河冻至金口河,地跨四川省的乐山市金口河区、雅安市汉源县和凉山川甘洛县。它全长约30公里,谷宽不足200米,谷深却达2600米。峡谷两岸奇峰突起,危岩耸立,构成各种象形景观,似人似兽,栩栩如生、重重叠叠的山峦上,绿树成阴,飞瀑跌宕,各种山花野草争奇斗艳,形成一道道绚丽的风景,自然情韵雅致不凡。

  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大渡河,以险恶汹涌而著称,它奔腾咆哮,一泻千里。正是它,造就了这壮观的峡谷、醉人的风光。据地质专家介绍,在新构造运动的强烈影响下,地壳不断抬升,同时河谷不断向下切割,最终形成了这可与长江三峡媲美的峡谷地貌景观。

  从半山腰看下去,大渡河水是那样清澈、柔美、然而下到谷底,温柔的河水变成了不羁的野马,在群山间奔腾跳跃,发出阵阵的巨吼,抬头仰望,天空聚为一线。两岸绝壁如刀切斧砍一般,山体上褶皱明显、层理分明,记录着这里10多亿年来地质演化的历史。

  沿着大渡河畔西行,只见两岸的崖壁越靠越近,景色也越来越清幽,不觉已置身于峡谷中乐山市与雅安市分界处的白熊沟。白熊沟谷深2000余米,长4000余十,以'一线天'景观最为著名:谷中两山之间仅隔20余十向上望去,天空似乎变成了一片小小的竹叶。

 

  在大峡谷的北岸,矗立着海拔3236十的大瓦山。这是一座M叠纪玄武岩构成的平顶山,地质结构与峨眉山、瓦屋山相同,但与二者截然下同的是,大瓦山为四面均是绝壁的孤山,高差可达800十~1000十。山顶平台面积约1石平方公里、古木参天,雄浑开阔,远望如突兀的空巾楼台,其景象之壮观,尤胜峨眉山、瓦屋山一筹。
离堆公园

  离堆公园占地90余亩,1932年建成。公园大门对联:“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上联说,誉称“陆海”的天府,盖世无双,归功于李冰太守,他接过大禹的神斧仙椎,完成了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下联说,总揽蜀中名山秀水,都江堰市第一,这离堆公园就是其中增色添彩的一处。

  公园内亭榭错落有致,古木桩头,奇花异卉,水池喷泉,布局精巧,别具情趣,园中有紫薇花瓶,紫薇屏风,经二三百年培育而成,独具匠心;这株古银杏桩头,传说为东汉未年张松手植,至今仍亭亭玉立,枝繁叶茂,像一支仙鹤,托这里山水的灵气,听说还结出了果实。紫薇花瓶、紫薇屏风和银杏桩,人称“园中三宝”。

  在这里可以看到耸立着一个有42级台阶的小山包,称为离堆,就是李冰当年率领劳动人民开宝瓶口,引岷江水灌溉川西平原所凿成的和玉垒分离的孤堆。两旁的“离堆”石碑、“佛教梵文碑”,是后人所立,有意在借助神力永镇水害。伏龙观原名范贤馆,建于晋代,是纪念三国时贤士范长生的。范长生,四川涪陵人,传说他得长生之术,享年130余岁,博学多才,刘备和诸葛亮请他做官,屡召不赴,一心想做神仙,时人称为“逍遥公”。北宋初年,人民怀念李冰的功绩,扩建殿宇,沿袭李冰“降龙治水”传说,改称伏龙观。

  前殿正中,有李冰石像。是1974年迁建安澜索桥时从河中发掘出来的非常珍贵的文物。通高2.9米,重四吨半,造形简朴,形态持重,袖手合于胸前,微露笑容,雕塑于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迄今已有1800多年了。中间一行文字为“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右袖上有一行字“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于万世焉”,说明当时的水利官都水长陈壹造了三尊石像。起什么作用呢?《华阳国志》说:“作三石人,立于水中,与江神约,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是作水文标记之用。左边是一尊残缺的持锸人石像,头被损坏了,他腰间扎了一根短短的绶带,证明他官职不高。胸前没有文字,手持铁铲,他是一名无名英雄,他就是李二郎。第三尊石像到现在还没有发现,仍藏于岷江河床之中。这两尊石像是研究都江堰历史、古代水文科学的宝贵文物。右边是唐代飞龙铁鼎,全身有八条龙。这个铁鼎是武则天的孙女、唐睿宗第八个女儿玉真公主和金华公主,不满宫廷中相互倾轧、争权夺位的生活,离宫出走,来到幽静的青城山出家修道时,修道炼丹用的,清代咸丰年间在青城山上皇观出土,铁鼎重约千斤,八条飞龙各具神态,是一件铸工精湛的文物。另外还有一幅1938年绘制的都江堰水系图,反映了都江堰当时河渠的历史面貌。都江堰水利工程应当包括渠首工程、干流河渠和密如姝网的灌溉支流。我们现在说的都江堰,则一般是指渠首工程这部分。

  伏龙观的观景亭是纵观都江道渠首工程全貌的最佳位置。都江堰渠首工程,由渠首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水道三项工程组成,采取“分流导江、筑堰引水”的科学办法,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鱼嘴分水堤。远看,岷江之水天上来,它发源于松潘县弓杠岭,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乐山等地,在宜宾市与金沙江汇合,称为长江。它全长735公里,年平均流量496秒立方米。正是因为它水源丰富,从上游高山峡谷,汹涌澎湃,奔驰到这里,面对着地势渐低的扇形川西平原,没有束缚,一到洪期就形成严重的水患。李冰当年在此考察后,决定变害为利,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形条件,在江心人工修筑分水堤,它像一条鲸鱼逆江而卧,堤顶端呈园锥形,像鱼之嘴,故称“鱼嘴”。鱼嘴把岷江分为内、外两江,西面为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排沙;东边为内江,是沿玉垒山一边开的灌溉河道。

  飞沙堰,溢洪道。古时称“减水河”,取排洪、排沙之意。位于金刚堤末端,按一定高程(河床到河面2.15米高),由南向北开一道200余米宽的口子。当内江水量较小时,它拦水进入内江灌区;当内江水量较大时,它把多余的水排到外江,而且由于位置设计很巧,具有强大的排沙石能力,能将流入内江的沙石再排除出去,所以称为飞沙堰。

  宝瓶口。位于离堆脚下,为内江引水咽喉,是李冰当年开凿的一条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口子,形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冲到这里被离堆迎头顶托,形成壅水和漩流,使水更澄清,然后入口。在洪水期则迫使内江不致大量涌入狭窄的宝瓶口,只好随着漩流回壅,从飞沙堰排向外江,起节制闸的作用,确保成都平原安全。

  这三项工程,结构严谨,布局完善,相互依存,互相制约,形成有机整体,收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效益。内江水流通过宝瓶口后,再经大干渠分成千万条灌溉渠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灌溉网,使川西平原千里沃野,农产丰饶,成为“天府之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游都江堰有感(一)
旅行 | 半窗明月:人在旅途(都江堰)
南游杂记之都江堰
游览都江堰景区
年末四川好去处!打卡世界文化遗产,成都都江堰游玩攻略
【草庐书屋·周纪合散文】走马都江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