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将于4月12日举行 将力求节俭
中原网讯(记者 武建玲)癸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将于4月12日在新郑举行。昨日上午,癸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组委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对拜祖大典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市委副书记、市长、癸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组委会主任马懿强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拉高坐标,提升标准,确保今年拜祖大典取得圆满成功。
市领导丁世显、王哲、薛云伟、王跃华、黄保卫、赵武安、马健、王薇出席会议。
据悉,癸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将于农历三月初三(4月12日)在新郑黄帝故里景区举行。今年拜祖大典的主题仍为“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主办单位为:河南省人民政府、政协河南省委员会、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承办单位为:郑州市人民政府、政协郑州市委员会、新郑市人民政府。大典期间,还将举办第七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和中国郑州科技成果交易暨高科技人才交流会、豫台电子信息产业对接推介会、豫台农业项目合作恳谈会等活动。
马懿指出,在当前中央转变工作作风,集中清理各类节庆活动的大背景下,中央批准继续举办癸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充分说明了拜祖大典的重大意义。拜祖大典作为郑州市、河南省乃至中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文化品牌,已成为团结凝聚全球华人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凸显河南“根亲”文化优势、推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高度,切实把本届大典办好、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马懿强调,从现在到农历三月初三虽然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但需要衔接、协调、落实的任务还相当繁重,必须突出重点,进一步提升拜祖大典的影响力。当前,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要进一步提升大典文化内涵;要突出做好重要贵宾的邀请接待工作;要精心组织大典期间的经贸活动;要把“大宣传”贯穿于大典筹办始终;要集中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治理。
马懿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扎实推进拜祖大典各项筹备工作。要按照“实效、持续、隆重、大方、节俭”的总要求,依照各自工作职责,抓紧制定活动具体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做到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要切实加强沟通交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保质保量,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市委厉行勤俭节约有关规定,既要保障筹办工作需要,又要做到节约办会。
 
1998年,修建炎黄广场,炎黄二帝像背面撰有“炎黄二帝”碑文。2005年,整修炎黄广场,刘文学重新撰写碑文。
炎 黄 二 帝
上古之民,漁獵為生,茹毛飲血,穴居而處,樹葉為衣,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有熊國今河南省新鄭市君少典者,娶有蟜氏女安登、附寶,生炎帝、黃帝。炎帝生於華陽今新鄭市北華陽城,長於姜水,故姓姜,起於烈山,都于陳丘今河南省淮陽縣,以火德王,故稱炎帝。作耒耜,種五穀,嘗百草,興醫藥,開市貿,諸侯尊為天子,故號神農氏,葬於茶陵今湖南省炎陵縣。黃帝生於軒轅之丘今新鄭市黃帝故里,因名軒轅,本姓公孫,長於姬水,故姓姬,繼少典為君,都于有熊,號有熊氏,以土德王,故稱黃帝。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而黃帝修德振兵,盟炎帝於阪泉,获蚩尤于涿鹿,使萬國歸於一統,萬氏融于中華,諸侯咸尊為天子,代神農氏。東至於海,西抵崆峒,南達長江,北到燕山。創立酋邦王國,劃野分州,置左右太監,監于萬國,築城池,建宮室,造舟車,鑄銅鼎,養桑蠶,制衣冠,創文字,定音律,作禮儀,演陣法,別男女,迎嫁娶,肇啟華夏文明,奠定中國初基。在位百年,葬於橋山今陝西省黃陵縣。世之所高,莫若炎黃。三代之時尊奉為人文始祖,歷代華胄自稱為炎黃子孫。
新鄭市人民政府
公元二零零五年七月
劉文學撰文  武慶平書丹
2012.03.24壬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rg0aXfry8w/?resourceId=0_06_02_99
黄帝简介
来源: 网易 发布时间: 2011-03-16
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中国古都学会(中国七大古都确认机构)认为轩辕之丘在今日河南省郑州市轩辕丘,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在炎帝神农氏管治后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战乱不止。黄帝便乘时而起,打败不同的部族,其余部族的首领亦纷纷归附,于是形成炎帝、黄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面。黄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东方。炎帝与蚩尤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走,向黄帝求救。黄帝在三年中与蚩尤打了九仗,都未能获胜。最后黄帝集结在涿鹿上与蚩尤决战, 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下,终于擒杀了蚩尤,获得胜利,统一了中原各部落。建都在涿鹿。战后,黄帝率兵进入九黎地区,随即在泰山之巅,会合天下诸部落,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显现大蚓大蝼,色尚黄,人们说他以土德为帝,故自称为黄帝。
早前炎帝不敌蚩尤,与黄帝结盟对抗。蚩尤失败后,炎帝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起兵反抗。炎、黄二帝在阪泉展开决战,黄帝取得胜利。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
据说,黄帝奠定天下后,制定国家的职官制度,如以云为名的中央职官,管宗族事务的称青云,管军事的称缙云,又设置了左右大监,负责监督天下诸部落。风后、力牧、常先、大鸿被任命为治民的大臣。他又经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历法。他定期巡视各地,了解人民生活情况,因此深得人民的爱戴。
此外,黄帝当共主的时候,去古未远,人民生活简陋朴素, 故黄帝教人民生火做饭,吃熟食,又创制纺织技术,用以制作衣服冠冕,御寒护体。他又命大臣负责不同的技术创迼, 如羲和与常仪分别负责观测太阳和月亮,臾区观测行星,伶伦创制律吕,大挠创立甲子,隶首发明算数,容成综合以上六术,制作乐律和律历。黄帝还让伶伦和垂制造乐器磬和钟,沮诵和仓颉造字,史皇作图,雍父造舂和杵臼,夷牟造矢, 挥造弓,共鼓和货狄作舟。
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养蚕缧丝,织出丝绸做衣棠, 故有“先蚕”的称号, 次妃名蟆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敬重。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而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相传黄帝亦通晓医术,素问及黄帝内经两部医书据说都是黄帝所作。但实际上是后人假托黄帝之名的作品。
今日在陕西省的桥山有黄帝陵,相传黄帝年老时铸鼎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
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庄子》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列仙传》中的黄帝还能够驱使群仙。
黄帝被尊奉为“中华始祖”。柳诒徵评论黄帝时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时代,“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时,其历年虽无确数,以意度之,最少当亦不下数千年。故合而观其制作,则惊古圣之多;分而按其时期,则见初民之陋。牺、农之时,虽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诸物,其生活之单简可想。至黄帝时,诸圣勃兴,而宫室、衣裳、舟车、弓矢、文书、图画、律历、算数始并作焉。故洪水以前,实以黄帝时为最盛之时。”黄帝和炎帝时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而他们都视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
黄帝功绩
来源: 中原网 发布时间: 2009-02-25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  发明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文字、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
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  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义,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在使用人才上,访贤、选贤、任能,因才使用。实行以法治国,设“礼文法度”、“治法而不变”,命力墨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
物质文明
物质文明  史书记载,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黄帝之前,田无边际,耕作无数,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还穿土凿井。对农田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缝织方面,发明机杼,进行纺织,制作衣裳、鞋帽、帐幄、毡、衮衣、裘、华盖、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盘、盂、灶等。冶炼方面,炼铜,制造铜鼎、刀、钱币、钲、铫、铜镜、钟、铳。建筑方面,建造宫室、銮殿、庭、明堂、观、阁、城堡、楼、门、阶、蚕室、祠庙、玉房宫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车、指南车、记里鼓车。兵械方面,制造刀、枪、弓矢、弩、六纛、旗帜、五方旗、号角、鼙、兵符、云梯、楼橹、砲、剑、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饭、酒、肉、称尺、斗、规矩、墨砚、几案、毡、旃、印、珠、灯、床、席、蹴踘(足球)等。
http://baizu.zynews.com/
论前仰韶文化
来源: 中原网 发布时间: 2009-02-25
裴李岗文化①是1977年在新郑县裴李岗发现的一种新型文化,它不仅文化面貌独具风格,而且在中原地区各类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年代在目前来说也是比较早的,也可以称为前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的发现,是我国考古学上的新收获,它的学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一、裴李岗文化的概况
裴李岗文化已经发掘的遗址有两处,一处是新郑县的裴李岗,另一处是密县的莪沟北岗,两处遗址均在洧水左岸,相距20多公里。裴李岗遗址的面积约2万平方米,莪沟遗址的面积约8万平方米。综合这两处遗址的发掘资料,对裴李岗文化有以下几点认识。
1.裴李岗文化的氏族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第一,文化层的堆积有的地方厚达1米以上,如果没有长期的定居生活,这种现象是不会出现的。第二,遗址中发现有房基、烧陶窑和许多储藏物品的窖穴,这些都是人们定居生活的一般特征。第三,墓地的发现以及墓地和其他遗迹还有打破关系,也是定居生活的一条证明。
2.裴李岗文化的氏族经济生活主要是依靠农业生产。这从发现的生产工具即可以看出一个大概。首先是用于砍伐的石斧,用于松土播种的石铲,用于收割禾穗的石镰,是发现最多的农业生产工具;其次是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石磨盘和石磨棒,这是加工粮食的工具。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的发现,充分地证明了农业生产是氏族生活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氏族定居的物质基础。
3.狩猎、采集和家畜饲养是氏族经济生活的辅助。遗址中发现的少数的弹丸和骨簇是狩猎经济的反映;发现的栎子、枣核和核桃是采集经济的反映;发现的猪、羊骨骼和陶猪、陶羊,说明氏族内出现了家畜饲养。但是这几种生产活动与农业生产相比较,只能是氏族的一种副业,是生活的补助。
4.石器和陶器的制造,是氏族内主要的原始手工业生产。关于石器制造,人们不仅已经熟悉选料和制坯技术,而且在磨制技术上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虽然有些石器还保留有一定的打制或琢制痕迹,但有些石器却磨制得非常精致。石器的种类不多,主要有磨制的石斧、石铲、石镰和琢制的石磨盘、磨棒等。另外,还发现有磨制石器或骨器的砺石。关于陶器的制造,是裴李岗文化一项十分重要的手工业生产。在莪沟发现的一处红烧土面遗迹,当是最原始的就地烧制陶器的基址;在裴李岗发现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烧陶器窑,虽然比较残破,但还可以看出已初具规模的简单结构。在这样的陶窑里烧制成的陶器,基本上呈红色或红褐色,灰色陶器是非常个别的。陶质有两种,一种是细泥红陶,一种是夹砂红陶。陶器胎质疏松,吸水性强,容易破碎。陶器纯属手制,大器物多用盘筑法,小器物用手捏制,耳、鼻、腿皆为器体制成后再进行粘接。陶器上的纹饰非常简单,主要有篦纹、压印纹、坑点纹、划纹和指甲纹等。陶器的品种主要有罐、壶、钵、碗、勺、鼎和三足钵等。
5.纺织和人们的装饰。这两方面出土的遗物不多,但是也可以看出一些迹象。遗址中出土有陶纺轮,是人们已经会纺线的证明,发现的骨匕可能与织布工具有关。装饰品发现有绿松石珠,还有人们用于发髻上的骨簪。
6.建筑术的出现。第一,人们会营建简单的烧陶器窑。第二,人们会挖掘储存物品的窖穴。第三,人们会营建半穴居的房屋。在莪沟发现6座房基,均属半地穴土坑。近圆形的房基5座,口径2.17米~2.2米,周壁直而光滑,在南壁或西南壁有伸出房外的斜坡或阶梯门道,迎门的室内有火塘,有的火塘用黄泥或草拌泥筑成灶圈,有的火塘呈箕形。有的房基周边分布有均匀的柱洞,门道两侧有两个大柱洞。有一座房子是从地面向下挖一个长方形坑,南北长2.4米,东西残宽1.32米,室内陆面用黄色土铺垫。
7.氏族的葬俗。裴李岗和莪沟共发现100座墓葬,反映了以下几种葬俗:第一,这时的氏族有了公共墓地。第二,墓圹均为长方土坑,无葬具,方向朝南或西南,虽然多数人骨架已腐朽,但是还可以观察出来他们的葬式是仰身直肢葬。除一墓为二人合葬外,其余均为单人葬。第三,莪沟出现了9座挖有壁龛的墓,随葬品都放置在壁龛里。第四,盛行随葬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除9座墓无随葬品外,其余91座墓均有随葬品,最少的1件,最多的有26件,随葬品的放置似有一定规矩。随葬品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生产工具,一类是粮食加工工具,一类是生活用具。第五,随葬品的组合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纯陶器随葬,另一种是陶器与粮食加工工具相组合,最后一种是陶器与农业生产工具相结合。除裴李岗M1外,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在其余所有墓内是不同时随葬的。能够区分性别的在莪沟有M31、在裴李岗有M28,都是男性墓,他们的墓内只随葬陶器和农业生产工具,而没有粮食加工工具。从这些迹象看,男女分工已经反映到葬俗上来了。
8.裴李岗文化的年代和分布。莪沟遗址的年代测定了三个数据,树轮校正后为公元前5737年~前5916年。裴李岗遗址也测定了三个数据,其中最晚的一个数据经树轮校正为公元前5879年,其余两个未经树轮校正的数据,一个是公元前5935±480年,一个是公元前7350±1000年。综合这些数据来分析,裴李岗文化的时代当在距今8000年左右。
关于裴李岗文化分布的情况,据开封地区文管会的调查,在新郑县除了裴李岗遗址外,还有唐户遗存,面积约4万平方米;西土桥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在中牟县发现了两处,一处在黄店公社的业王村,一处在八岗公社的冯庄大队。在密县除了莪沟遗址外,还发现有东关、城东北角、青石河、张湾和王咀、马良沟等6处遗址。在登封县唐庄公社向阳大队的东岗岭发现1处。在巩县夹津口公社铁生沟大队和鲁庄公社赵城大队村南也各发现了1处。总共五个县发现裴李岗文化遗存14处,其中4处和仰韶、龙山文化共存②。另外,在郑州、焉陵、长葛、舞阳、漯河、许昌、郏县、潢川、项城以及山东的滕县等近20个县市,都发现了裴李岗文化③。根据这些不完全的调查,已足以说明裴李岗文化分布的区域实在不能算小。
二、裴李岗文化的独特风格
裴李岗文化与中原地区各类新石器时代文化相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不仅文化的年代居于首位,而且它的文化面貌也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石磨盘和石磨棒的特殊形制与普遍的发现,是识别裴李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磨盘和磨棒皆用砂岩琢制而成,磨盘形制有三种。以裴李岗遗址出土的为例,第一种平面近似于椭圆形,一端稍宽,一端稍窄,腰部内收,略呈鞋底状,盘下有四个柱形腿;盘面由于长期使用,腰部已经下凹。第二种平面也近椭圆形,与第一种最大的区别是盘下没有腿,一般较厚大。第三种平面一端尖,一端平齐,无腿。石磨棒一般为圆柱形,由于长期使用,有的成扁圆形或三棱形。裴李岗文化的磨盘、磨棒不仅器形特殊,而且出土数量也特别多。在裴李岗和莪沟两处共发现了57个石磨盘,25根石磨棒。在各县发现的裴李岗文化中,多有石磨盘出土。所以有的同志说“这简直是磨盘文化了”。这样多的石磨盘出土,目前所知道的任何类型文化遗址都是望尘莫及的。
2.三足器的大量出土,是裴李岗文化又一个明显的特点。三足器有陶鼎、三足罐、三足壶、三足甑形器和三足钵。裴李岗和莪沟出土各类陶器总共只有300多件,但是其中三足钵即有125件,是数量最多的一种陶器,如果加上其他三足器,即有140多件。裴李岗文化盛行三足器,也是其他类型文化无法与之相比的。特别是莪沟发现的三足甑形器,更为各类新石器时代文化所罕见。
3.两端刃和舌状石铲是裴李岗文化代表性器物之一。有的是带肩石铲,刃部呈弧形;有的石铲刃部呈弧形或舌状,但顶端较窄,甚至呈尖状。最使人感兴趣的是两端刃石铲,有的两端皆呈舌状或弧形,或一端呈舌状一端呈弧形。石铲在裴李岗文化中是既普遍存在数量又多的一种器物。如裴李岗和莪沟发现石斧、石铲和石镰共117件,其中石铲一种即81件,占总数的69%,这样大的比例在其他文化遗址中是不多见的。
4.锯齿镰是裴李岗文化的一种典型器物。这种石镰都是通体磨光,制作精致。其形状有弧背平刃和弧背凹刃两种。石镰的柄部略向上翘,柄的下部有一个缺口或两个缺口。这类颇具匠心的石镰,最引人注意的还不是它的形制如何精致,而是在于每一件石镰的刃部都制作有锯齿,正是这种带锯齿的石镰,它把裴李岗文化点缀得更加突出更加明朗化。
5.陶壶在裴李岗文化中数量仅次于三足钵,两处公共墓地共随葬陶壶78件,它是氏族最重视的生活用具之一,在莪沟大部分墓内都随葬有陶壶,在裴李岗几乎全部墓内都随葬有陶壶。发现的陶壶一般都是小口、高领,并附有对称的弯月形双耳,不论横耳或竖耳均有穿孔,个别的还有纽状耳。器形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圆球形,一种是蛋圆形。陶壶的底部有四种情况,一种是圆底,一种是小平底,还有一种近似尖底,最特殊的是在球形壶下附三个锥状矮足。这种陶壶当是一种运水工具。
6.裴李岗文化中的陶勺、深腹罐和圈足碗,虽然没有三足钵和陶壶那样显著的位置,但也是构成裴李岗文化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陶勺的出现,在其他类型的文化遗址中是不多见的。
7.裴李岗文化的陶器纹饰也是别有风格的,它既没有色彩鲜艳的彩绘花纹,也没有一般文化中的绳纹和条纹,它的陶器纹饰是中原地区其他类型文化比较少有的篦纹、压印纹、坑点纹、划纹和指甲纹,有的器物上还有乳钉装饰。在中原地区见到裴李岗文化的陶器纹饰,使人感到很陌生、很特殊,这些纹饰成了区别于其他类型文化的奇装异服。
8.壁龛墓的出现,是中原地区各类新石器时代文化所罕见的。不论是仰韶文化或大汶口文化,甚至后来的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一个墓地发现9座壁龛墓,还没有看到这样的资料。因此壁龛墓也应是裴李岗文化的特征之一。
以上介绍的八种情况,都是非常具体的例证,它已经可以反映出一种文化共同体的特征,所以有的同志提出将其命名为裴李岗文化的意见是正确的④。从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裴李岗文化根本无法归属到任何某一种文化系统。它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它的分布范围也相当广泛,因此说把它命名为裴李岗文化是当之无愧的。
三、为裴李岗文化寻找后代
裴李岗文化分布范围广、延续时间长,显然是一类生命力很强的远古文化,它进一步发展为什么文化,也就是说它的“后代”是谁?下面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与磁山文化和老官台文化比较⑤
在中原地区与裴李岗文化年代接近的有磁山文化和老官台文化。武安磁山遗址C14测定了两个年代数据,一个是距今7355±100年,另一个是距今7330±105年;老官台文化的北首岭遗址下层,C14测定的年代为距今7100±140年(树轮校正)。这两处遗址与裴李岗文化的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
1.农业生产工具比较
裴李岗文化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铲和石镰;北首岭没有发现石镰;磁山虽然发现石镰但没有锯齿。裴李岗的石斧横断面呈椭圆形,刃部作圆弧形,个别的也有平齐刃;磁山发现的石斧较多,多为柱状体,断面与刃部同裴李岗近似;北首岭的石斧,横断面呈扁圆形,平面作长舌形,有的石斧已有穿孔,与裴李岗石斧不同。裴李岗的石铲最大的特点是舌状和扁长两端刃、双面弧刃等几种;磁山的石铲基本上与此相同;北首岭的石铲虽说具有舌形的特点,但其基本形状平面呈短宽近似于圆形,与裴李岗的扁长条形石铲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裴李岗文化的农业生产工具,与北首岭的同类器没有明显的共同之处,但是与磁山比较接近。
2.粮食加工工具的比较
粮食加工工具,在裴李岗文化中发现的特别多。磁山遗址中发现了不少石磨盘和石磨棒,与裴李岗文化的同类器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特别是磁山发现的I式磨盘(T24②H58:402),与中牟业王遗址出土的磨盘形状极为相似⑥。老官台文化没有相似的器形发现。北首岭出土有磨棒,有文说中腰已经磨蚀变细,未介绍具体形状和尺寸,同时也无图参考,无法对比。北首岭同类的西乡李家村遗址⑦,公布的资料提到石磨盘,但也未介绍具体形状。因此用石磨盘和石磨棒相比较,对老官台文化不能作结论,但是对磁山文化来说,它是承袭了裴李岗文化的传统。
3.生活用具的比较
裴李岗文化中发现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所以,只有以陶器为主来进行比较。裴李岗文化的陶器从陶质来说,有夹砂和泥质两大类。其陶色,从整体来看基本上都属于红色,灰色陶器是非常个别的现象。陶器的制法全为手制,主要采用泥条盘筑法,小件器物用手捏制,器壁皆厚薄不匀。磁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基本上与此相同。北首岭(包括李家村)的陶器虽然均为手制,但器壁厚薄比较均匀。陶色虽然是以红陶为主,但有相当数量的灰陶。从陶质陶色观察对比,磁山与裴李岗比较接近。裴李岗的典型陶器,如三足钵、钵、圈足碗、假圈足碗、深腹罐与磁山出土的同类器物基本相同;双耳球形壶和双耳蛋圆形壶,与磁山I式小口双耳罐(T14②:3010)和Ⅱ式小口双耳罐(714②:301)近似。现在再看看老官台文化,三足钵和假圈足碗在元君庙发现有类似的器物,深腹罐在老官台和元君庙有发现⑧。北首岭和李家村也有三足器,一种是竖置的鹅蛋形罐或直筒形罐,不论是平底或圜底,下边都有三个横长的疙瘩小足;第二种是上部为侈口、鼓腹小平底罐下边有三个外撇的圆锥状短足;第三种是上部为一个带把的小壶,下部有三个柱状足;第四种是上部为一个深腹碗,下边附有三个小足。但是这些三足器与裴李岗文化的三足钵、三足壶相比较,其风格没有相似的感觉。北首岭发现的四足双连鼎,与裴李岗的陶鼎也不一样。从以上这些陶器对比的结果看,老官台文化没有磁山文化与裴李岗文化的关系密切。
(二)与仰韶文化比较
仰韶文化有各种类型,现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相比较。裴李岗文化典型的石铲、石镰和四足磨盘,在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中找不到踪影(淅川地区发现有锯齿镰,不属半坡、庙底沟类型);裴李岗文化的提水工具如双耳球形壶、蛋圆壶,在半坡和庙底沟也很难找到同类器,不过裴李岗出土的一件Ⅳ式壶(M16),小口、双耳、尖圆底,似为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瓶的祖型;裴李岗文化最盛行的三足器,如三足壶、钵形鼎(或称三足钵)、罐形鼎,在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中是比较少见的,如姜寨、史家村和三里桥等遗址就没有见到三足器,庙底沟遗址出土了那么多陶器,只有一件三足釜,半坡遗址发现了上千件的陶器,只复原了一件钵形鼎。以上情况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但是也有一些共性的因素,例如半坡、姜寨、史家村诸遗址中均发现有指甲纹,半坡还有个别的篦纹;半坡发掘报告中介绍的钵(图八八:2、5)、碗(图八九:9)、深腹罐(图一O六:4)与裴李岗文化的同类器有些近似。半坡遗址出土的盂(图九二:11、14)和庙底沟出土的盂(图二一:H59:25、H322:07)与磁山出土的同类器极为相似。半坡出土的直壁浅腹平底盘与磁山的同类器基本一样。盘、盂之类的典型器物和指甲纹、篦纹,在老官台文化中没有发现,这就说明这两种器物两种纹饰可能渊源于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其他几种器物虽然与裴李岗文化的相似,但其渊源还应是地域相同、时代较接近的老官台文化。因此,从总体看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仰韶文化,与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有一定渊源关系,但并不十分密切。
仰韶文化的后岗类型,陶器纹饰有锥刺纹、乳钉纹、划纹、附加堆纹和指甲纹,与裴李岗和磁山文化比较接近。后岗类型中发现有无足的石磨盘和石磨棒。后岗出土的陶钵(H2:1、H8:3、H8:4)、下潘汪的Ⅱ式钵(T31④:17),与裴李岗(A区M23)和磁山的钵(T8②H22:142),下潘汪I式钵(H129:5)与磁山I式盘(T11②H63:335),武安赵窑的陶碗(H4:1)与磁山Ⅲ式碗(T3②:542)等基本上都是相同的。下潘汪出土的盂(T33④:25)与磁山Ⅵ式盂(T18②:207)和Ⅲ式碗(T13②H29:227)也很相似。武安赵窑的深腹罐(T22②:14B)、下潘汪Ⅱ式罐(T45④:25),与裴李岗Ⅲ式罐(M33)和磁山I式罐(T23②:461)相似。武安赵窑的小口双耳罐(T22②14A)与磁山Ⅲ式小口双耳罐(T25②:428)基本相同。特别是下潘汪的Ⅲ式壶(748④:4)和界段营的壶(H50:1)与裴李岗的I式小口双耳球形壶几乎完全一样。后岗发现的罐形鼎和钵形鼎不仅与裴李岗的同类器相似,而且出土的数量也较多⑩,它承袭了裴李岗文化盛行三足器的传统。后岗类型受到半坡类型的影响也很大,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共性,但是从全部情况观察推断,它与裴李岗文化的关系比较密切,虽然年代距离较远,但其渊源于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脉络还是比较清楚的。
(三)与大汶口文化比较○11
裴李岗文化与大汶口文化年代距离较大,文化面貌也有差距,但是仔细观察,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大汶口文化中能够看到裴李岗文化的影响,在裴李岗文化中能够找到大汶口文化某些器物的渊源。例如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纹饰,虽然较裴李岗文化的种类多得多,但是其中也发现划纹、附加堆纹、指甲纹、篦纹、编织纹和点状压印纹,基本上是承袭了裴李岗文化的陶器纹饰。裴李岗文化的圜底钵、平底钵、小口双耳壶、钵形鼎(三足钵)、罐形鼎等各种典型器物,在大汶口文化各处遗址中都能找到它的同类器。如大墩子的Ⅱ式罐(大M30:4、大M17:4)虽然无耳,但其形状则近似于裴李岗和莪沟的陶壶;陶钵(大M2:8)与裴李岗、莪沟、磁山的相似;大墩子的陶盆(大M30:10)和西夏侯的陶盆(TI②:3)与磁山的平底直壁浅腹盘非常相似;大墩子的小口双耳罐(大T36)、刘林的小口双耳I式罐(211:10,M66:3)、景芝镇的小口双耳Ⅴ式罐,与裴李岗文化小口平底双耳壶基本上一样;西夏侯的陶壶从裴李岗文化中也能找到它的祖型;刘林发现的带把的陶碗,它的祖型就是裴李岗文化中的陶勺(或称带把瓢);景芝镇发现的圈足碗和假圈足碗,在裴李岗文化中能够看到同类器;在西夏侯发现了一件非常特殊的器物,原报告称为三足罐形甑(T2②:1),在裴李岗文化的莪沟遗址中,发现了类似的残器。另外,裴李岗文化中的带肩石铲和磁山文化中的陶支架,在大汶口文化中也有发现。
现在再从整体来看,裴李岗文化盛行的双耳壶是提水的工具,这类器型在大汶口文化中普遍发现。大汶口文化盛行的背水壶就是在双耳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裴李岗文化盛行的三足器,如三足钵、钵形鼎、罐形鼎等,在大汶口文化中得到了全面的继承而且又有新的改进。大汶口文化同样是盛行三足器的,例如:景芝镇出土64件陶器中,三足器即有17件;刘林遗址复原了32件陶器,其中罐形鼎20件,盆形鼎、钵形鼎各1件,共22件;刘林墓葬的陶器共530件,其中三足器一类即有220件;大墩子的墓葬中出土陶器197件,其中三足器即79件;西夏侯发现陶器601件,器型共20种,其中三足器即有164件;大汶口出土的完整的陶器共1015件,不同器型14类,其中三足器即有206件,各种陶壶即有223件。这些枯燥的数字说明了一个问题:大汶口文化确实盛行三足器和各类陶壶,与裴李岗文化的老传统基本上是一致的。从以上介绍的整个情况来看,裴李岗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关系,超过了后岗类型的仰韶文化。
四、结语
裴李岗文化是中原地区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类文化,它的时代已跨入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阶段。嵩山东麓的广大地区是它分布范围的中心。裴李岗文化对老官台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它的直系“祖先”;裴李岗文化对磁山文化影响较大,磁山文化当是它的主要继承者。老官台、半坡、庙底沟属于同一发展系统,虽然裴李岗和磁山文化对其有一定影响,但不能归属于它们的文化系统。裴李岗、磁山和后岗属于同一发展系统,虽然半坡类型对后岗类型有较大的影响,但同样它也不能加入这个发展系统。裴李岗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之间有缺少的环节,有待于今后的研究发现。尽管如此,大汶口文化渊源于裴李岗文化的迹象还是比较明显的。观察大汶口文化的全貌,它的许多因素当另有渊源。从裴李岗文化发展的地域来看,它的势力向西发展不大;有一支从嵩山地带向北发展,形成了磁山文化,后来又接受了半坡类型的影响,形成了后岗类型仰韶文化;有一支向东发展融合了其他类型文化,最后形成了大汶口文化;留在以嵩山为中心地带的文化,大河村类型可能是它的远世后代,拟另文论述,这里从略。
主办单位:河南省人民政府 政协河南省委员会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 官网制作:中原网
大典首页滚动报道微播报大典掠影大典相关网友互动历年回顾魅力郑州锦绣河南
癸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大联播
http://www.taiwan.cn/shp/tjsp/201203/t20120326_2403515.htm
·一、壬辰年拜祖大典九项议程
·1.第一项 盛世礼炮;
·2.第二项 敬献花篮;
·3.第三项 净手上香;
·4.第四项 行施拜礼;
·5.第五项 恭读拜文;
·6.第六项 高唱颂歌;
·7.第七项 乐舞敬拜;
·8.第八项 祈福中华;
·9.第九项 天地人和。
恭拜始祖轩辕黄帝曰:
阳春三月,春雨喜降。具茨山麓,轩辕故乡。
圣明睿智,光被遐荒。赫赫伟业,恩泽八方。
教民稼穑,始备糗粮。建筑宫室,暑避寒藏。
造车指南,便民来往。观日察月,历法度量。
嫘祖缫丝,民有衣裳。仓颉造字,文明传扬。
岐黄论医,民得安康。设官司职,政体滥觞。
修德振兵,千里开疆。华夏民族,屹立东方。
代代相继,乃至今昌。文明之林,显有华邦。
社会主义,根基开创。天翻地覆,艰苦备尝。
改革开放,成就辉煌。一国两制,国是共商。
举旗引路,开来既往。科学发展,遵循有章。
关注民生,共建共享。社会和谐,同奔小康。
嫦娥奔月,群情激昂。实力提升,民富国强。
中原崛起,奋发向上。年有所进,日有所长。
统筹协调,百业兴旺。又好又快,以城带乡。
农业大省,国人厨房。新兴工业,道路康庄。
经济实力,位列五强。文化振兴,不同凡响。
两大跨越,步履铿锵。和平统一,一贯主张。
海峡两岸,翘首盼望。精神家园,万世不忘。
新郑拜祖,四海共襄。祈福奥运,伏维尚飨!
新郑的拜祖尚未开始,便已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华人和专家的参与。昨日下午,中国新郑第二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在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开坛。罗琨、张颐武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纷纷做了演讲。在论坛上,专家们妙语连珠,阐释了新郑拜祖成为全球华人盛事的原因。
据悉,余秋雨、于丹、王立群等国内著名学者也将于今日为论坛奉上演讲。
为什么拜黄帝
黄帝是谁?
相传黄帝姓公孙,出生于轩辕之丘,所以又被称为轩辕氏。而黄帝在姬水生长成人,所以又姓姬。后来他在有熊建立国家,故又称有熊氏。他以土德为王,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
关于黄帝的传说中,最精彩的要数与蚩尤的战争了。最终取得了胜利,成为部落联盟领袖。他发明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被奉为华夏的“人文始祖”。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顾名思义,拜祭的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黄帝。
自古以来,就有“三月三,生轩辕”的民谚。史料上记载,黄帝时代距今大约5000年,当时,黄帝同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更是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历史进程中里程碑似的人物,他身上记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基因,可以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罗琨在论坛演讲时表示。
为什么是新郑
“不止一次有人问我,为什么陕西搞黄帝祭祖,河南也在搞拜祖,其实,两者并不相同。很多人尤其不明白,新郑对于黄帝具有无法替代的意义。”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文学告诉记者,之所以在新郑拜祖,既是历史的选择,又是对中华文化根与脉的尊重。
刘文学说,能证实黄帝出生在新郑的证据至少有三个史籍出处:春秋时期的《晋语》中有载,“夕少典娶南蛟氏,生黄帝”,此记载距今已有2500多年。
而战国中晚期《世本》一书中,更详细记载有“轩辕元年帝继位居有熊”一说。“不光史书中有记载,如今在新郑和新密一带能查找的黄帝活动处有100多处。”
据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介绍,黄帝出生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葬于陕西桥山(黄陵县),河南省新郑市在黄帝时期称有熊国,是黄帝出生、创业、建都之地。轩辕黄帝在这里修德振兵、抚万民、度四方、融炎帝一统天下,早已获得学术界的公认。
事实上,在农历三月三拜黄帝古已有之。潜心研究了26年黄帝文化的刘文学称,最早的拜祖同样见于《世本》,当时的古人就已经为黄帝立像、祭拜,歌颂黄帝的功德。
此后,每到农历三月初三这天,人们要在黄帝故里举行各种拜祖活动。尤其到了春秋时期,郑国名相子产更是将这一民间活动进一步发扬光大,兴起了农历三月三登具茨山(位于新郑市,有黄帝活动的遗迹)朝拜轩辕黄帝活动,并形成民俗延续下来。
“唐代以后,拜祖逐渐形成了规制,此后一直绵延至今。可以说,‘公拜’到‘民拜’是并行的。”刘文学说。
近代,由于战争等各种原因,新郑拜祖陷于停顿。在刘文学看来,如今举行拜祖,是重新唤回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
为什么要拜祖
在此次河南省黄帝故里建设基金会揭牌仪式上,海外代表、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叶嘉星先生专程从香港赶来。
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从客家联谊会那里,得知4月8日将在河南新郑举行中华民族的拜祖大典,非常激动,“新郑是黄帝的故乡,是百家姓的起源地,受到全世界华人的认同,都希望能来这里寻根问祖。”
作为中华海外联谊会的特别理事,叶嘉星表示,他此次回来,就是想通过海外各种团体,号召海外华人共同支持基金会运作起来,使新郑拜祖大典成为全华人的盛事,能一直延续下去。
对此,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赵德润称,拜祖活动在前些年一度停滞过,但近些年来,随着经济文化活动的复苏,人们认祖归宗的愿望逐渐强烈。拜祖对于加强民族的内聚力,乃至整个民族的复兴,都有积极的意义。
“从前两届拜祖活动的影响来看,每一次都激起了全球华人内心情感的强烈共鸣。” 赵德润称,他十分看好基金会的成立,“拜祖活动由最初的官方主办,到未来的民间基金会主导运作,将是一个良性的模式。”
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则表示,黄帝所具有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开拓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更是鼓舞中华民族面向未来的根本动力。
' height=480 width=64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mode=transparent>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裴李岗文化究竟比同期考古文化强在哪里?初探裴李岗文化的变迁
【国宝品鉴】乳钉纹红陶鼎
华北经济区的磁山文化
【话说古陶瓷】第2期:黄河流域早期陶器长什么样?
陶器
磁山文化陶支架:最终还是败给了人类的懒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