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阴阳”一词,为什么是“阴”在前,而“阳”在后?
一、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母系为阴,孕育生命,这点在你的文章里也有提到, 引自你的文章: 1.阴阳二字的顺序把人们崇敬女性的“传统”的意识观念与当时社会信奉的男尊女卑、以右为尊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了社会意识和社会政治背景的完美的结合。因此,“阴”前“阳”后既体现了古时人们对女性的、对生命的感恩,又充分表达了统治阶级的思想。 2.我们也可以从母系氏族社会进行说明,如果历史上真的有过很长一段时期的“女权社会”的话,而且阴、阳观念也产生于此时或更早的时候,“阴”前“阳”后也就有了更为充分的理由。 二、但是总觉得母系一说是必要条件,但不充分。 这是截取的一段资料:从地球的连山文化,到归藏文化及阴阳的产生,兴起了殷商文化的高潮。到了春秋,殷商的高潮,从宏观的五行学,开始了微观上的研讨,把连山、归藏推演到周易八卦。实质上是中文的分子学五行学说,向中文原子电子学说的迈进,这便是周易八卦的产生。 我们可不可以大胆预测一下:“阴阳”这一叫法因为《周易》的叫法而流传下来呢? 这是有一定可能性的! 三、但是周易为什么能将“阴”至于“阳”前呢? 通过退阴阳学说的理解,发现阴与阳并无主次之分,而是平衡的两种现象。 例如: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四、回头在看刚才的猜测,本来平等的事务,最先的提法就会流传下来。 五.另有一点,如果非分先后,从生命角度来说,孕育生命为阴,那么必然先阴后阳! 如有时间,在做探讨! 补充:先阴后阳的几点探讨. 个人认为造成这样情况有3点原因,仅供探讨。 1.中国国代神话宣扬先阴后阳,比如混沌初开,盘古开天地,都是将社会从阴转向阴阳结合。 2.生命都是起源于海洋,而海洋当属阴。 3.任何事情都是从不知道到知道有一个过程,而不知道的过程当然是阴!
4.也许是读声从低到高变顺吧!
五运行大论
http://www.gushiwen.org/GuShiWen_731416f7c8.aspx
阴阳考——关于“阴”前“阳”后的思考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范畴。阴阳的本意很简单,“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后来,人们把世界上明亮的、活跃的、向上的、温热的、激进的、强壮的、雄的都归为阳,而把昏暗的、安静的、向下的、寒凉的、保守的、柔弱的、雌的都归为阴,阴中有阳,阳中也有阴,阴阳是相对而言的,人们把万事万物都归为阴阳,非阴即阳。
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对阴和阳作如下的解释:阴,暗也,山之北,水之南;阳,高明之意,相对于阴而言。这样说来,阴阳是源于人们对光线的认识。一座山的北面和一条河的南面都背阳,光线不明;而山的南面和河的北面都向阳,光线明亮。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英国著名学者先生在其《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一书中,对阴阳作了如下的考证:从古文字的观点来看,“阴阳”二字定然各自与黑暗和光明有关,“阴”这个字可以图解为山之影和云;而“阳”,如果它不是象征着一个人手中端着中央有孔的玉盘——这种玉盘乃是天的象征、众光之源,而且很有可能是最古老的天文仪器——那么,它就是表示斜斜的日光线,或在日光之下飞扬的旗帜。
如果单从文献学的角度来考虑,“阴”有两种含义:其一是单纯地描绘乌云蔽日的自然现象。如“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诗经·邶风·谷风》),意思是山谷风起飒飒,伴着阴云伴着雨。其二是由阴云蔽日引申为覆盖之意。“惟天阴骘下民”(《尚书·洪范》),即上天覆盖着并养育天下之民。
“阳”字有三种含义:其一为太阳,“湛湛露斯,匪阳不干”(《诗经·小雅·湛露》),意为清清的露水啊,不见日出不会干。其二为引申之意,有温暖、正面、外表、南方等的意思。《诗经·豳风·七月》中“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中的“阳”即是温暖之意,又如《诗经·鲁颂·閟宫》中“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其中的“阳”作南面解。其三,古称阴历十月为阳。“日月阳止,女儿伤止,征夫遑止”(《诗经·小雅·杕杜》)以及“曰归曰归,岁亦阳止”(《诗经·小雅·采薇》)两句中的“阳”即是阴历十月的意思。
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阴阳是源于人们对光线的认识,这与它们的本意是一致的。阴阳二字在甲骨文里就已经出现,阴为“ ”,阳为“ ”。甲骨文是记载商代人们尊尚鬼神、祭祀占卜的卜辞,在稍后的金文里也有阴阳二字。但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阴阳二字是单独出现和使用的。阴阳二字连出最先见于“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尚书·周书·周官》)以及“相其流泉,观其阴阳”,前者之中的阴阳,已经扩大到了人事关系,“燮理阴阳”就是要协调好一切人事关系,这是周代设立的“三公”(太史、太保、太傅)的职责所在。后者的“阴阳”是其本意,即“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周幽王时,阳伯父曾用阴阳二气失调来解释地震现象,他说:“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国语·周语》)在这里,阳伯父将阴、阳与气相结合,用运动的观点来解释镐京地震的原因。春秋时期,梓慎又用“阳不克阴”的观点来解释水灾。公元645年,宋国发现了陨石,又出现了六只叫做 的水鸟倒飞的奇特现象,于是有人说这是灾祸之兆,周内史叔兴却说:“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左传·僖公十六年》)就是说,这些自然现象是自然界的阴阳对立造成的,并不关系人事的吉凶,人事的吉凶是由人自己造成的。管仲则用阴阳来解释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华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华下,故万物藏。故春夏生长,秋冬收藏,四时之节也。”(《管子·理势解》)“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管子·四时》)墨子也同样以阴阳来解释四时的变化,“四时者,则曰阴阳”。
阳伯父、梓慎、叔兴、管仲、墨子的共同之处是把自然界及其现象分为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的相互作用可以促使自然界发生变化,以至后来,人们把世界上一艺事物都分为阴和阳的对立统一。《黄帝内经》中有记载“有天之阴阳,有地之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就是中国古代阴阳二分的思维方式。
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商圣”将阴阳引入战争,用以解释用兵之道,得出日月盈虚与阴阳紧密相关、攻用阳道而守用阴道、刚用阳道而柔用阴道等具体结论。(《国语·越语》)医和则认为,人体患病,是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过度,失序所致;他将阴阳引入医学,阳代表热而阴代表寒,得出“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左传·昭公元年》)的判断,首开以阴阳学说创立中医学的先河。计倪则将阴阳引进发展生产、治理国家的构想中,称“审金木水火,别阴阳之明,用此不患无功”。
由此,阴阳观念从自然界扩大到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不仅用阴阳说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还用来解释各种社会生活现象,这与西周从商代以来的重视神向重视人的转变很可能也有着一定的联系。阴阳学说由关注客观存在的物,转向了关注主观行动的人;或者,阴阳观念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就包含着对客观的自然界和主观的人的双重关怀。
《易经》中仅一处用到阴字,阳字则通篇未见,但是整个《易经》以阴阳观念作为其思想基础,并以独特的符号,即卦象、爻象表现出来。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对《易经》中“-”和“﹣﹣”两个符号这样认为:“-”象征男根,“﹣﹣”象征女阴,这两个截然相反的符号,是远古生殖崇拜的孑遗。《老子·四十二章》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万物背阴而向阳,并在阴阳二气的相互激荡下形成新的和谐体,这就是说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促使事物变化,并产生新的事物,这种事物可以称之为“和”。《易经》和《老子》中都包含有万事万物阴阳二分的思维方式。“易”通“蜴”,即变化;《易经》通篇以阴阳二分作为基础,阐述吉凶祸福的变化。《老子》中虽然很少用到阴阳二字,但短短五千言中却包含着丰富的阴阳十分的思维方式:天地、有无、美丑、善恶、难易、长短、高下、前后、音声、虚实、强弱、少多、雌雄、黑白、行随、吉凶、左右、重轻、废兴、夷险、静躁、冲盈、曲直、拙巧、牝牡、愚智、讷辨、母子、死生、塞开、祸福、客主、损益、反正、昏昭等等,都是阴阳二分思维方式的体现。
阴阳学说在被人们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和阐释社会生活之后,在《老子》中被上升为概括了包括天、地、人一切在内的二元对应的哲理化范畴,并且这些二元对应的矛盾概念也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互依赖互相运动且能够转化的。由此,阴阳观念由具体到抽象,由先民们对自然、社会生活现象的直观描绘,形成了哲学范畴的逻辑推演。形成这一转变的转折点,是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社会发生急剧变动的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矛盾的激化,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已经开始运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观点和相互转化的必然性,来解释自然现象的奇异之变和社会矛盾和纷争,他们将矛盾现象概括为“阴阳”的对立、依存和转化,使阴阳成为世间一切矛盾的代名词和中国化的哲学术语。
这样看来,我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包含两方面的重要内容,其一是万事万物阴阳二分,以及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的思维方式;其二是阴阳可以通过相互作用促使事物变化,产生新的事物,阴阳的对立统一是要通过阴阳两者的相互平衡,达到“和”的状态,而不是要消灭一方,使另一方成为一极;“和”是最有利于事物的条件,这就是所谓的阴阳平衡。
从阴阳学说包含的内容来看,阴阳观念不仅仅是源于人们对光线的认识,阴阳二字中包含“日”“月”,可以理解为对光线明暗的认识、对太阳与月亮的认识以及对白天和黑夜的认识。阴阳观念还起源于早期人们对男女、雌雄甚至数的奇偶的认识。如同郭沫若考证的那样,《易经》中两个以阴阳二分观念为基础的卦画是远古人们对生殖崇拜的遗迹。从阴阳可以相互作用达到和谐从而产生新事物来看,人分男女、畜有雌雄,且各为阴阳,阴与阳结合在一起便会孕育出新的生命,这是阴阳“和”的结果。阴阳观念的起源必定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关,天地、日月、昼夜、水火、动植物、男女、雌雄等,都是自从人类社会开始就已经接触的事物,人们各种观念的形成必然与之相联系;而形成的各种观念,也必然反映出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阴阳观念从早期人们对简单的自然、人事现象的观察,到后来人们把阴阳加以抽象化,扩展到包容万事万物的哲学思维范畴,是人们思维水平提高和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有力证明。
回顾历史,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然而在阴阳学说中,阴代表女性,阳代表男性,为什么“阴”要置于“阳”之前呢?如果从音韵学的角度考虑,“阴”前“阳”后符合音调由低到高的规律,加之其韵母的音律,读起来也颇有美感。但是,中国汉字中有许多都是多音字,如果单纯地为了要使这两个字的组合读起来朗朗上口,古人也大可为这两个字再谱两个音,使之符合现代人们认为的音韵学规律,又将“阳”置于“阴”前,符合社会的时代特征。另外,音韵学恐怕也是古人没有想到的一门学科;古人为汉字造音恐怕也不会对音韵作充分的研究。因为“阴阳”二字连出之时(以现在最早的文献来看),音韵学也不知道还在哪个历史的时代等待着呢!只是,或许是人们在组合这两个字的时候,无意间符合了音韵学的基本规律,只是人们不知道而已,这种“巧合”是历史上屡见不鲜的。因此,从音韵学的角度考虑“阴”前“阳”后,并不能合理地说明“阴阳”之为“阴阳”的原因。
若是要考证“阴”前“阳”后的缘由,我认为有两个方面。首先是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便形成并深深植根于人们头脑中的崇拜女性的观念意识。我们知道,阴阳二字在甲骨文里已经出现,这说明阴、阳在更早的时候就产生了,既如此,阴代表女性、阳代表男性的观念也应当伴随着阴、阳的产生而形成于很早的时候。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知道新生命是诞生于母体的并且母亲要承受许多痛苦,在那时那种朴实而简单的生活条件下,人们对有生育能力的女性产生了崇敬之心,这种崇敬之心一直沿袭下来(即使在后来的社会政治生活上男尊女卑),到阴、阳二字组合之时就自然将“阴”置于前。
从现有文献来看,阴阳二字连出最早的是西周时期,经历夏、商的统治后,男尊女卑已成为定论,或许,人们怀着对女性的感恩与崇敬,怀着对女娲造人与补天的歌颂,仍然将代表女性的“阴”置于前。女娲是否是真正的女性,或者纯女性,似乎也是一个问题。因为传说中的女娲是人头蛇身;首先,单看“女娲”二字,都含有“女”字,因此女娲必定是女性,因为古人不会把与事物本身毫不相干的属性附着在其中。这似乎也不足为据,但传说中人是女娲所造,而人们也认识到新生命是诞生于母体的,正因为传说中“女娲造人”与“女性生子”的共同之处,于是,怀着对“造人者”的歌颂与崇敬,人们便将“非女性的女娲”女性化,将象征生命来源的“阴”置于前,“阳”作为一种附属品,置于“阴”之后。
另外一个方面是,中国古代男尊女卑,又以右为尊,“阴阳”之“阳”在右,自然体现了以男为尊。这样一来,阴阳便在文化上和意识观念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
从这两个方面来看,阴阳二字的顺序把人们崇敬女性的“传统”的意识观念与当时社会信奉的男尊女卑、以右为尊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了社会意识和社会政治背景的完美的结合。因此,“阴”前“阳”后既体现了古时人们对女性的、对生命的感恩,又充分表达了统治阶级的思想。
再有,我们也可以从母系氏族社会进行说明,如果历史上真的有过很长一段时期的“女权社会”的话,而且阴、阳观念也产生于此时或更早的时候,“阴”前“阳”后也就有了更为充分的理由。因为社会意识就像哲学一样,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的。现代考古说明母系氏族曾经在历史上有过很长一段时期(大约是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母系氏族并不等于是“女权社会”。我们说母系氏族社会,更多应该是由于远古时期妇女及其未成年子女们的居所相对固定,采集食物、看守住地、烧烤食物、缝补衣服、养老育女等责任全部落到了妇女身上,而男人们为了打猎、捕鱼、保护集体安全等就要四处奔波,因而就形成了以妇女为中心的“原始文化”。还有,从现有的考古发掘来看,母系氏族时期的合葬墓中没有男女合葬,只有女性单葬或母子合葬。即使这种现象能说明妇女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那么它也不能证明妇女“掌握权力”(如果那时有权力的话);不过,这种现象或许更多是由于妇女及其未成年子女居所相对稳定,并且由于“走婚”导致“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死后自然就无“父”随葬。于是,在母系氏族时期,或许由于妇女的社会地位很高,或许因为妇女们的居所相对稳定,再加之长期都是这样,所以人们便保存和继承了对女性的感恩与崇敬,一直到“阴阳”二字的出现,又将这种“传统的思想”继承了下来。
我们也要明白,“阴阳”本身也同“大小”、“长短”、“高低”等一样,两个字组合成一个词,有了新的含义;因为是两个字的组合,必然有前后,肯定了一个字的位置就必然否定另一个字决不可能在此位置并同时确定了它的位置,谁前谁后或许是一种偶然,或许也是经过了什么什么复杂而艰辛的过程才形成。这些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弄明白它们的内涵及其对人类的意义。若不然,我们对“阴”前“阳”后作一番思索与考证,是否也要对“雌”前“雄”后、“男”左“女”右论证一番呢?如果我们陷于热衷讨论孰前孰后、孰左孰右的争论中,那么,我们也就无异于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们所讨论的诸如“一根针尖上能站多少个天使”、“圣母玛丽亚生圣子耶酥时是不是处女”等等之类无聊的发难了!
[注:本文写于2005年5月左右,是我初识中国哲学的一篇论文。]
阴,古作“侌”,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陰”;阳,古作“昜”,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陽”。“侌”字从今从云,意为“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昜”意为“发散气体”。可见古人是从物质世界的本质——“气体”和气体的“运动”这两个角度定义“阴阳”的。古人不称“阳阴”而称“阴阳”,这与古人的世界起源逻辑有关。其世界创生次序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即天地)…… 。“无极”即“混沌”,“混沌”即散漫飘荡的水汽。“太极”即圆心,而圆心的出现是和圆周运动的发生同时刻的。圆周运动的主体就是散漫的水汽。散漫的水汽慢慢旋转起来后,逐渐形成为一根中空的云雾气柱,云雾气柱的进一步加速旋转,就在上下两端产生离心力,离心力使得云雾中的轻扬物质上升而形成“天”,浊重物质下降而形成“地”。“天”和“地”就组成了“世界”(请参考百度百科词条“昆仑”)。由此创生过程可知,世界的前身是“混沌”,世界诞生于“云雾水汽的旋转”即“混沌的有序化运动”,而有了天地才有阴阳之分(没有了世界,就等于回到世界的前状态——“混沌”)。所以“阴”在“阳”前。
http://www.daoisms.org/xuedao/zhujie/info-5576.html
为什么叫男女不叫女男,为什么叫阴阳,不叫阳阴
世界是由女人和男人组成的,同样,从中医角度来说,也是由一阴一阳组成的。《黄帝内经》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因此,对于自然界,我们要研究阴阳,而对于人类社会,我们则要研究男女。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为什么我们总说阴阳,而不说阳阴?为什么总说男女,而却不说女男?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说阴阳,而不说阳阴。
叫阴阳而不叫阳阴,其主要的理由是:
1、从太极图的本义可知,阳主发散,阴主吸收,男人主外,女人主内。也就是说男人在外赚钱、创事业,不管跑得再远,逢年过节都要带着钱回到家来,这就是阴包阳。
2、从坎中满、离中虚,阳爻(一画冲天)、阴爻(中间凹下)是男女的性生活器官可知,阳主发,阴主容。由性生活中也可知,只见阴器难见阳茎,这也是阴包阳。
3、从夫妇交媾、母亲十月怀胎,到男女的出生和最终死后还归大地可知,母为坤,地为坤,出自于阴、又归于阴,这也是阴的包容性。
4、从母系氏公社的出现可知,这既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太极图所揭示的自然规律。这也说明了母亲的伟大性和当时对母系的尊敬。
因此,阴包阳就是太极图所反映出的“阴阳”名字的来由,也是宇宙一切生命的来源和最终归宿。
中医是这样认为的,阴为水,阳为火。为什么叫阴阳,而不叫阳阴?我们都知道,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地球70%都是由水组成,因而又被称之为“水球”。人类社会在外太空寻找生命的迹象,最主要的依据,就是看看这个星球有没有水。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水是生命之源。这就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同样,我们还经常说一句话叫:万物生长靠太阳!换言之,生命起源了,但要让它才能生长,靠的是阳气的催生。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先有阴后有阳了。
那为什么叫男女,而非女男呢?哈。。。这个问题同样也没有标准答案。不过我是这样认为的。生命的诞生,是精子和卵子相结合成受精卵后而成。在这个过程中,永远是精子追逐着卵子,甚至是数亿个精子去追逐着一个卵子,在这对矛盾体当中,精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卵子是次要方面。因而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叫男女,而非女男了。这正应验了,男女之道,乃阴阳之道。那么作为阴阳载体的女人和男人,应该如何面对每个时间段自己的性别属性呢?//诚信为本,广交朋友,心态平衡,孝顺为德,健康为先,知足常乐,福如东海,天长地久。
您好,每个脏腑都有阴阳属性,只是侧重于哪个而已,脾脏五行为土,所以简单的说脾脏也有阳气和阴气,而阴气很多而已,再比如,肾脏有阳气和阴气,但是肾阳很多,偏重于肾阳,所以肾脏很少阴虚,多为阳虚。阴阳属性是事物一分为二的矛盾唯物主义者观的体现,我们要整体的看待阴阳学说,正确的辩证阴阳,只有这样才能活人济世
http://so.360.cn/s?q=%E4%B8%BA%E4%BB%80%E4%B9%88%E9%98%B4%E9%98%B3%E7%9A%84%E9%98%B4%E5%9C%A8%E5%89%8D&pn=3&j=0&ls=0&src=srp_paging&fr=360chrome_toolbar_search&psid=2efac08900be5f2758fb8fc09ea94d02
阴阳学说:阴病治阳
lypjwg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那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意思是:滋阴以制阳。主要是针对阴虚的。 治疗方法也就是阴病治阳。
为何书上又说“阴病治阳”的病理基础是阳虚?
王冰的那就话:“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说,由于阴虚出现的一些热象,通过滋阴的方法来解决。这种治疗方法是阳病治阴而不是你说的阴病治阳。相反,阴病治阳是王冰的那就话: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意思是说阳虚了,出现的一些阴寒之象,比如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这些是阳虚导致的,就通过治阳(温阳)来解决阴的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析和文化
阴阳杂感
谈读书
​李建中:羌族的配偶神信仰及其影响
诗歌的起源及本质
容建平 《破解五行 》之:创造五行 的起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