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首藏作品](4396)云南抚仙湖流域轮作搞“减法” 控制氮磷面源污染
云南抚仙湖流域轮作搞“减法” 控制氮磷面源污染
绿色动态
科技日报讯 (记者赵汉斌)云南核心烟叶产区如何打造“绿色品牌”?如何进一步消减面源污染,推进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为稳定核心植烟区,推动农民增收,同时进一步保护抚仙湖水环境质量,按照云南省统一部署和要求,推动云南烟草2020科技重点项目“抚仙湖流域植烟区氮磷面源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应用”第一年度项目近日在抚仙湖流域得以深化。
记者看到,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等机构的专家及企业种植户,对抚仙湖流域植烟区氮磷面源污染防治项目的技术路线、研发内容、技术经济指标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了解了去年11月项目启动以来的情况。
“项目立项及时,推进扎实,为抚仙湖流域以烟草为基本盘的环湖农业产业绿色优质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技术支撑。”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宗绪晓研究员表示,绿色农业产业既要保护江河湖泊水系环境,又要保障农户收入稳定。
据悉,在试验示范区第一阶段的前三年,全面采用烤烟、蚕豆、水稻、烤烟轮作的方式,采取优质品种布局,可有效减少农药、化肥、农膜等外源生产资料投入,降低氮磷肥施用,减少农田退水氮磷排放,以生草秸秆细碎还田来补足碳源,改善作物生产区土壤耕作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形成了环湖农业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来永才研究员认为,轮作模式不但降低了氮磷排放、保育了土地,稳定了烤烟核心产区,同时确保了粮食作物的生产,既符合国家抓好粮食生产的方针,又提升了湖泊周边农民的收入。
专家们建议,目前还需要总结好轮作生草秸秆还田关键技术,把示范面积拓展到1000公顷规模,成为环湖农业发展中的好模式。未来,抚仙湖流域地区将进一步推动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的一系列“减法”举措,持续推进氮磷面源污染防治。
(《科技日报》2020年8月27日第 6  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JIA | 中国农科院资划所面源污染创新团队秸秆还田对水稻氮素吸收以及径流损失的影响研究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丨云南抚仙湖流域生态修复工程
2017年农技顺口溜,谁总结的果断收藏
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开创小麦育种新途径的科学家——记首届“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
研究揭示低磷激活独脚金内酯途径调控水稻株型和养分吸收分子机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