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什么是这样的排列顺序呢?



6个回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儒家强调“内圣外王”之道,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强调从“身到”“家”到“国”再到“天下”,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认识,包括宋明理学进一步阐述的,具体“修身”的”“格物致知”,都是强调了这样一种从内而外,由小到大的范围。

单独从朴素的社会认知层面来看,先“修身”,完善自己,使得自己成熟,再好好经营自己的小家(齐家),进而有改善社会,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雄心壮志(治国平天下),是符合大部分人的基本认知,这也是传统内化传承于后人的一种体现。这一顺序也符合基本常识,只有先建设好自己,经营好自己的小家,才有可能治国平天下。而至于宋明理学所言的“格物致知”,不是“修身”的单一途径,多元背景下有了更多路径来达成“修身”。

之前采访许纪霖老师,他就较为详细地阐述过“家国天下”的理念,今年他又有新著《家国天下》出版,将这一理念阐述得更为详细。这也与这几年形成讨论的“天下主义”密切相关(除了许纪霖,赵汀阳,白彤东等对这一理念都有解释),这依旧是在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资源的吸收上形成的思考与讨论。

对于生活在现代处境的个体来讲,“修身”可以在前人的肩膀上更好地达成,家庭也是可以更好地经营,而“治国平天下”的壮志,亦不可失,但需要更坚韧一些,更勇敢一些,更理智达观一些。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排列顺序是由《大学》这本书所确立的,这种次序是其中逻辑关系的体现,因此不能错乱。古代教育有小学、大学之分。大学原指大人(青年男子)之学,包含有使青年男子得以成为大人(君子、大丈夫)的意味。《大学》这本书就是阐明古代的“大学之道”,其内容主要包括“三纲领”和“八条目”。

《大学》开篇提出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即光明其德之意;“亲民”应为“新民”,即德化万民,使之在精神面貌上焕然一新。前即为修身,属内圣事,后即为外王,属齐家治平事,二者的完美结合就达到了至善的最高境界。

如何实现“三纲领”,《大学》又有“八条目”之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八条目”是内圣外王的具体化,也可以说是其逻辑顺序的逐渐展开:其基础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属于内圣;其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属于外王。《大学》通过“三纲领”、“八条目”,将儒家内圣外王的最高追求表达得具体而系统。

可以发现,在《大学》看来,八条目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和展开次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排列顺序也就由此确定。


小编觉得这个问题应该从《大学》原文经典中整体把握其中的含义。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意思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修养自己的品性;要进行自我品性的修养就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这是一个连环扣式的中国古代儒家修身养性治家平天下的思想。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相反的,如果直接跳过了哪个环节,比方说刚修身完就跳到平天下了,自己的家庭和治国理政思想都没来得及学习呢,就容易造成更大的问题甚至是灾难。所以,只能是这个排列顺序。希望小编的回答对你有所启迪。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大事者非同凡想,要德才兼备,文畴武略,智谋周全,要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博古通今,博览群书,要有足够的才智,高远的思想境界,只有做到尽可能的完美,尽可能的超越脱俗,才俱备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层层递进,意义更大,境界更高。修身,修的是自己,看其简单,实则很难,实际上修的是万万千千个的自己,要涉取前人,古人的精髓,学其长,补其短。齐家是小家,而治国又是千千万万个小家组成,难度更大高度更大.......


《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 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物格而后知至的译文为通过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念,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 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

下面我来说一下《大学》的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 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 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全文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 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的“恕道”一脉相承的。如果说,“恕道”重点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己方面,那么,“絜矩之道”则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方面。如孔子对季康子说:“当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风吹草上,草必然随风倒伏。”(《论语-颜渊》)世道人心,上行下效。关键是看你说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絜矩之道”。关于民心的重要性,已经是古往今来都勿庸置疑的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不过,启发虽然是勿庸置疑的,但纵现历史,却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德行是儒学反复记述、强调的中心问题之一。把德与财对举起来进行比较,提出“德本财未”的思想,尽管从儒学的全部治国方略来看,正因为“德本财末”,因为德行对于治国平天下有第一位的重要作用,所以就牵涉到一个用人的问题。而在用人的问题上,同样是品德第一,才能第二。对于这一点,《 大学》不厌其烦地引述了《尚书-秦誓》里的一大段话,说明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才能,但只要心胸宽广能容人,“宰相肚里能撑船”,便可以重用。相反,即使你非常有才能,但如果你嫉贤妒能,容不得人,也是危害无穷,不能任用的。所以,“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识别人才的本领。

为了阐迷“利”与“义”的关系问题,《 大学》提出了“生财有大道”的看法,即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是一段很富于经济学色彩的论述,浅显易懂而勿庸置疑。值得我们注意的倒是下面的两句话:“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以财发身”的人把财产看作身外之物,所以能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就像著名的列夫-托尔斯泰那样,解散农奴,实行自身禁欲,以实现良心与道德的自我完善,“以身发财”的人爱财如命,奉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原则,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或贪赃枉法,铤而走险,或贪婪吝啬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等。都是“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红楼梦-好了歌》)所以,还是“以财发身”,超脱一点好。

总起来说,这一章收束《 大学》全篇,内容丰富,包含了儒学的不少重要思想。我们将会看到,这些思想在《中庸》、《 论语》、《 孟子》等儒家经典中还有反复的论述和展开。


《大学》中“道”的含义

道盛德至善,这个“道”就是圣贤之道,是在生活中从自身完善和家庭完善去修身。《大学》《中庸》是先王之道,《大学》之道是圣人之邦,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传统文化的根在“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实唯一,能悟者而践行谓《大学》之道。

“道”就是在虚空无当中升发出来,《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事,物,终回归一个字“道”。

道是无形无象,道是安,,静,虑,定,得,道是能量,道是能包容,能取舍,道是静极而动,动极而静,动静结合,皆于“道”。

道在心中,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道盛德至善,因明明德而至善,修菩提心,心怀慈悲与善心就是在行善举,践行《大学》至善中的“道”。

演讲人:张坤娜

2017年3月10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大学之道》挖空
大学
槐轩经典 II 大学恒解正文(二)
诚篇之8,大学之道
大学课堂培尖练
《大学》00经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