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秘传统武学,细说神功大师(正文完) - 步行街 - 虎扑体育
看到这里有个帖子,转来李经梧先生好像带电一样做假一样的对抗效果
我想,对于这种现象,偶在步行街也许应该属于最有发言权的了,因为,我作为圈内人对这种大师实际考察过……
原来曾经粘过来一个视频,想先让JRS猜一猜真假,然后再说说自己的见闻,没想到刚贴出来就被水了,也就懒得说鸟……
JRS想知道不? 说说自己的看法先
好吧,昨天不经意挖了这么一个大坑(看下去会知道真的很大很大啊),结果良心上背上负担了,不得已开始这么大工作量的帖子。各位真想看全这个问题,恐怕要有过日子的心了,偶尽力写,乃们尊敬偶吧HIAHIAHIAHIA……
另外
引用第32楼 brilliantkenny发表的:
真搞不懂你是怎么被射了3次的 都是前规则么?
这年头大写这么好当么?
这位小盆友,今天就让乃看看,到底大写是怎么来的
(不过说实话偶还真没注意已经素大写鸟)
————————————开始解密的分割线——————————————
要想说清楚太极神功的真实内幕,我们必须从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说起。
众所周知,普通意义的内家拳,主要指的是太极、形意、八卦三家拳术体系。内家三拳在北京的兴起、融合与发展,从晚清到民国初期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阶段。关于“肃王府杨禄禅大战董海川”、“三家共创内家拳”等逸闻也成为武林后学代代仰慕的精神力量源泉,这个后面会谈到。
太极拳的起源,一般会追溯到张三丰观蛇鹤相斗创拳的传说,但是这只是托名,就象形意拳托名创始人是岳飞,八卦掌托名创始人是世外异人,蛾眉拳托名创始人是小龙女(观音身旁的善财、龙女的龙女、不是古墓里那个龙女
)……一样,只是一个寄托本门派希望和幻想的精神旗帜,而非可以考证的真实历史。
真实可考的太极拳历史,目前获得绝大多数人公认的,还是发端于河南的陈家沟。由清中晚期在陈家沟流源出的拳学体系,经杨禄禅(露蝉)、武禹襄两位夫子的发展光大,最终形成今天规模冠绝武术界的太极拳概念。
杨露禅先生是把太极技艺带到北京发展的第一人,经过杨家祖孙三代(三代杨无敌)在北京的推广教学工作,特别是习练和推手体系的改造,使太极拳获得政治和文化界高层人群的认可,从而在全国范围能掀起如此蓬勃发展的潮流。
武禹襄先生是参与完成《太极拳论》等理论体系的重要人物,其中“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击之末也”……等理论著述,文字优美、理论精妙、意境高远,使太极拳学的理趣在武林中显得卓尔不群,并具备了为文人雅士所接受喜爱的基础。
因此,有一位武学前辈认为:现代意义太极拳体系的真正完成者,应属于杨、武二人。因为此前虽然太极拳已经在陈家沟及附近地区习练,但名称各异,如“长拳”、“绵拳”、“二路炮锤”等,远没有后来统领在《太极拳论》和软架+推手体系的“太极拳”所具备发展和学术价值。试想,如果扣除在北京最终统一阐释并光大的象商标一样的“太极”两字,单是“陈式拳”、“杨式拳”,这种来自乡野的土把势影响力又能大到哪里去呢?
我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认同上述观点的,起码,今天所形成的太极拳的学术风格和外在表现现象(包括一些“神奇现象”),是和太极拳体系在北京的重新建立与发展离不开的。
而我之所以在原来的帖子里称自己可能会对这些东西更有发言权,就是因为在下在太极拳各类现象的发源地,接触了太极拳学术最嫡系的一些传承者(如杨家的后人、吴图南先生的亲历者等)。
————————————内家拳机制的分割线——————————————
好,历史根源说完,但要想清晰真实的理解我们看到的一些拳学现象,要先理解内家拳的机制是什么。
那位先生说了:我知道,太极拳就是不使劲儿,四两拨千斤,人家用力推我我一划圈给人家让出去……
不好意思,您那只是从最粗浅的角度对太极拳要领的一种误解。
这位先生也说了:内家拳就是练内功,体内运气、用气打人……
不好意思,这些说法是对内家拳没有充分明晰的认识的时候,一种归向神秘化的说法,最终极易引向类似于金庸武侠小说那样的胡说八道。
内家拳学主体精神的实质,是通过改变人体拳学运动的机制,来获取更高的战斗力。
换句大家熟悉的话,就是要打得合理,形成 EASY FIGHTING,从而获取胜利。
我们都知道,当战斗模式基本相同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战斗基本上是块儿大的能打块儿小的,素质好的能打素质差的,手熟的打手生的,也就是太极拳论中总结普通战斗模式所说的“力大打力小、手慢让手快”。
而中国传统武学来源于战斗思维而不是竞技比赛的思维,特别是发展到内家拳阶段。
象拳击、摔跤这种竞技格斗项目,实质上也是一种淘汰机制,即通过统一标准的训练和对抗,逐渐淘汰不适合此项运动的参与者,最终筛选出在同一机制中力量最大、体能最强的“强者”。
而实战武学到内家拳的拳术理想,却是能够让同等素质方面较差的人,在一定的拳学改造模式下形成能够对抗甚至胜出强者的效果。注意,这只是拳术建立时基于的理想,至于这种理想究竟实现了没有,我后面会谈到。
实际上的战争乃至自然界生存战场,其真理也是这样的。再弱小的种群,也是有其生存之道的。
那么,用什么神奇的方法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呢?答案就是战斗机制的改变。
我们可以用兵器的机制区别来作为一个例子,可能比较好理解。
我们知道西方的长枪都是硬杆的(硬木或铁杆),骑士必须笔直的夹在臂中向前直冲。为什么呢?因为又长又硬的力臂会把尖端的受力以杠杆作用的形式传递到握枪的手上。如果不是垂直的扎入敌人身体,而是侧向受力,很容易脱手而飞。
同时,硬杆长枪的力量和速度,必然来自于马匹冲击所产生的力量和速度,(同时也可能来源于持枪手臂挥动的速度,但前文说了,这很危险)。
类似的武器中国也有,但一般不叫枪,叫矛或者槊。
中国兵器中所说的枪是真正的百兵刃之王——大枪,也就是白蜡杆做杆的丈二长枪。注意,个人认为这种武器的出现应该与内家拳的产生有极为密切的联系。
大家知道,白蜡杆是极强韧而富有弹性的,因此丈二大枪的操作方式不是直线的扎和劈,而是富有弹性的“抖”和螺旋型“圈”运动,所谓“棍怕点头枪怕圈”,大枪的前扎运动是两手前后持把的时候,以一抖枪杆的形式完成的。
从正面看,枪尖是完成了一个划圈的过程;从侧面看,枪尖是完成了一个螺旋型同心大圆到小圆的前进过程。
这个过程中,有弹性的白蜡杆本身产生了高频的震颤,加速完成了枪尖的运动。如果论直线运动,丈二的长枪肯定比不过硬杆单手的马槊,但是这一颤一圈的形式,就以频率替代了速度,远远超越了硬矛的变招极限。(大家可以拿一根弹簧颤一下,看看弹簧的另一端,就明白了。)
同样的还有力量,如果颤圈前进的大枪与铁杆兵器相碰,首先产生的是白蜡杆自身的形变和速度极快的反弹,那么对方的的下场往往有两个,一是兵器弹飞出手,二是被大枪圈形反弹回来的枪头击中(相信大家小时候都有打硬弹簧的一头结果自己反被崩得很惨的结果吧?)。
这就是通过(武器)自身机制的改造,而形成在打击速度及力量方面完全甩开对手一个档次的现实战例。
而大枪的练家,从单纯的肢体速度、力量练习,转为对大枪重心控制、波动频率、传导节奏方面的修炼,也使自身的机能运动提升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方面,我们应该参看一下冷兵大家吴殳的专著《手臂录》,比如——吴殳提出的一个可以说是划时代的武学概念体系《空中鸟迹图》。
这个图把大枪前扎、拨挡、后带、圈裹的运动全部以不同方向的圆和半圆的轨迹抽象出来概括。
个人认为这个理论体系开了内家拳修炼体系的先河,即在外形上进行前后左右的看似直线的运动的过程中,内在却操作着圆弧运转的“内运动”,以期通过内运动的精纯方式达到外运动的最佳效果。
————————————武术战斗机制的分割线——————————————
说完了内家拳创建的拳学理想,必须再说两个问题,一个是传统武学的战斗机制,一个是“内功”的本质与价值。
看到回帖里那么多筒子已经迫不及待的争论武术的实战效果,我想先谈谈这个问题吧。
谈到传统武学的战斗法则,我们不应过分强调戳眼睛、反关节等擂台限制手段,说实在的,这既不是传统武学的精华所在,也不能真正形成分割传统武学与现代擂台竞技的鸿沟。
真正区别战斗力的,是战斗的机制问题。
传统武学诞生和生存的环境,主体是冷兵时代的个人化野战。
这种战斗,充满了未知性和偶然性,如战场环境的未知、对手攻击手段的未知、延长时间发生事件的未知,等等。
也就是说,传统武学中,即便是徒手格斗,也在大致在遵循冷兵战争的法则,因为你根本无法判断下一刻对手或周边环境的因素是否会将战斗升级到冷兵的对战。
而这种冷兵战斗所形成的必然风格就是:控制距离、把握节奏、一击毙杀、全身而退
现存两种还保持冷兵时代战斗风格的运动,击剑和剑道,大家可以比照一下,就不难理解真正的冷兵战斗的风格和方式。
有一点剑道或者击剑对抗的知识的人,都会了解,这种冷兵格斗,就是一个照面的事,两者一交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了。——真正的闪展腾挪,是在体内(说深了),不是在对方的刀口面前。
所以为什么冷兵器时代的武者更强调“境界”、“层次”,那不是虚的。那时追求两锋相遇时的瞬间判断、预感、反映、信息处理能力的一种综合水准。
你再有力量、速度、耐力、技巧,两边一拔刀一刹那的感觉输给对手,0.5秒你就被人家切开了,哪还有机会施展那些所谓的素质啊?(不要以为交手一刹那就是个速度的问题,这里边东西太多了。)
说到这种真正意义的冷兵实战,个人认为中国人在这方面是一贯领先的,先不提中国剑、大枪这种大杀器,就是纯粹的西洋击剑,放到我们手里玩二、三十年,一样逼的对方的顶尖剑客不靠裁判赢不了。
所以大家也会发现,这种格斗方式,与现在推崇的越来越大块头从拳击到UFC无限制的战斗场面,相差非常大。
为什么?因为类似UFC这种竞技格斗比赛,比的是一种能够全面把暴力展示给观众的“强弱“,而不是千钧一发的“生死”。
说到这些竞技规则的问题,又是一篇大文章了,一时半会说不透彻,总之是战斗的环境就决定了战斗者自身的机制和方法。
打击技术世界瞩目的时候,UFC引入的地面柔术规则,一时间拳王、腿王们就吃了大亏,同时,UFC这样的擂台环境,柔软地面、有限空间、“无限”时间,让练习柔术的选手们如鱼得水的敞开怀抱把对手引入地面战斗空间。(有小道消息说UFC举办方一开始是和巴西格雷西柔术家族有协定的)
试想,如果把战斗场景换到北京的胡同大街面的突袭和群架,这种自行躺倒在地上打滚的技术体系还能派上大用处么?
同样,当你无法判断对手的手中是否藏着一枚铁钉或是割血管的小刀子的时候,你还敢敞开怀抱与对手零距离接触么?
因此,世界上其实不存在真正“无限制”,只有特定的战争机制才能产生特定的武学机制。
应该说,中国的传统武学是产生于冷兵器时代的,许多现代具有代表性的门派拳学根本就是来源于兵器实践。
圈内人大多知道,老拳师把拳术大体分为“刀拳”和“枪拳”,也就是判定其技术来源的方法。
形意拳(包括心意六合拳)和八极拳是众所周知的最典型的枪拳,太极拳是进化比较多但仍然特点鲜明的枪拳;八卦掌则是刀拳,有研究者认为其弧圈走外门的打法就是来源于反清义士步兵单刀对抗骑兵的战术。
总之,传统武学的内在机制来源于冷兵的格斗,在徒手的现代体育竞技中并未进行再一次的充分的进化。
但也正因如此,它才最大限度的保存了真正生存战斗中中国人的精粹的智慧与学术,这个下面就来说。
————————————内功也不神秘的分割线——————————————
上着班呢,抓紧时间再码一段哈——偶容易么偶……有些东西必须是前因后果讲清楚才能真正明白的。
在战斗机制上创新,有外向型和内向型不同的趋势,到了内家拳这个阶段,拳学家们的理想就是通过“内功的修炼,建立起在档次上超越对手的自身内在机制,从而在战斗中获得得天独厚的优势。
说到内功,恐怕很多人会想到“气功”,其实这个“气功”的概念本来就是一个以讹传讹的结果,真正传统意义上的气功是道家的修真“炁”功,和一些中医用来促进人体健康的导引术,60年代特别是80年以来的“大师”倍出的所谓“气功”已经是这一古老学术的庸俗化加虚假化的产物了。这个说起来就是一篇很长很长很长的文章了,这里就不说了(免得被心急的筒子们砍死)。
气这个概念,是中国古代用来描述事物内容的一种概括性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着很多各不相同的含义……很长很长很长的文章了,这里就不说了……
对于内家拳学来说,我们称为内功是符合传统而又相对科学的。实际上,人体内部除了呼吸到肺部的空气以外,没有能够自主使其产生运动的气体。
拳学的内功,讲求的是对人体的内在因素的控制与使用,从而使人具备最佳的战斗机制。这些人体因素包括骨骼、肌腱、呼吸、神经、能量产生与传递等等。
有没有现代科学所不能解释的神秘因素存在呢?这个要分两方面看,首先,人体科学目前确实还不能穷尽人体所有的知识和现象,但同时,武学的修炼有必然不是依靠对什么不可知的神秘力量的顶礼膜拜才能产生效能的。否则武学就成了玄学、而不是实学。
但武学,恰恰就是来不得半点玄虚的,所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象80年代的那些“大师”们那样忽悠人是行不通的。
那么既然是普通的人体因素,难道进行了不同理念的修炼与使用就能形成全新的卓尔不群的战斗效能么?答案是肯定的,并且我也认为这才是武学学术价值的所在。
打个比方吧,打人的动作就好像是书法里的字形,而内功则是书法所强调的“笔力”、“笔意”。
为啥同样写“JRS木有小JJ”,几个字,你写出来七扭八歪死死板板,而王羲之、颜真卿写出来就入木三分、破纸欲飞,让JRS看了周身冷汗?
原因就是同样的形式下、同样的黑墨和白纸之间,蕴涵的内容不同。也就是“内功”不同。
这也才称得上是学问和艺术。如果说王羲之写字靠的是一种其他人所没有的特殊物质,那他写的再好也不值得作为书圣来推崇,没有意义,而应该上《科学探索》节目去解剖。
至于拳学内功组织人体内在机制的具体方式和要领,那可真就是一句两句说不清楚了,简单举几个小侧面的例子。
比如,内家拳学的发力,就超越了肢体间力量的碰撞,而运用不同频率的力量波,直接把能量释放到对手身上造成伤害,这个问题我以前发过帖子
引用第0楼 唐门归来发表的:
日本武者松田隆智在研究中国功夫的“寸劲”时就提到过,象李小龙为代表的那种突发突停的“寸拳”,其打击的绝对力量没有拳击手的后手直拳力量大,但是——它的杀伤力体现在波频上。
人体绝大部分成分是水,在人体中,越是高频的力量传递,就越集中深入,对内脏的伤害就越大。而发出来的劲越“短”,频率就越高,垂直渗透的效果就越好。这也是中国功夫所谓“隔山打牛”的效果所在。
人体的绝对力量一定程度上是受先天体型因素限定的,但人体释放力量时形成波动的能力,体型大的人可就未必占便宜了,因为短波的打出,要求人体在击打的瞬间由极松活的状态转化形成刚体(稳固的整体框架结构)并产生高频的震颤,掌握这种运动模式,貌似个子小一点还更占便宜。
总之,类似的内家拳的机制,就是力图通过对人体的波频、骨架结构、传导方式、松紧切换等模式的越来越精纯的运用,使战斗的效果超越先天的肢体力量、速度、耐力的局限。
顺便提两个人:
一个是乔丹,照我看,他后期那种近乎完美的后仰跳投,那一跳就极符合内家拳理。后期的乔丹转身起跳瞬间,力量瞬间从脚底传递到头顶,对双肩给与了稳定并放松的力量支撑,势头一直延伸到手指尖,恰恰是太极拳论中阐明的“节节贯通”、“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的内在机制。
西方顶尖运动员,在肌体机能开始走下坡路时,往往能够自然而然的出现一点用内在机制弥补绝对素质的现象。
另一个是李小龙,下面是我以前一个评价李小龙身上传统功夫机制的帖子片断:
上班时偶然看见一些网友对李小龙的褒贬,不由想说一句,别看表面上李小龙在侧踹、打直拳,其实李小龙身上体现的传统的东西非常深厚、非常精纯。在留下影视资料的人里面我看绝对是第一流水准的。
而且就是他的武打影片,表现的传统拳论与实战对抗的结合,异常完美。如果看了电影还感觉不出来,只能遗憾的说是对传统武术还不够了解——或者境界高出李小龙太多,我就不好说了。
多说来不及,就简单提一下我的两点体会:
一个是李小龙别看象是用拳击的碎步在移动,其实提膝缩胯做的非常好,整个人是在一个平面上“飘动”。这就是传统武术轻功“提纵术”的真髓,凡是传统高手的拳照在腰胯上都能看出这个意思。正因为腰胯的东西好,李小龙的侧踹是直接从胯上“拎”出去的,和散打运动员蜷回来再踹出去根本不是一回事。
第二个是李小龙的“整”做的很漂亮,不管多快的移动速度,两肩两胯之间的平面从来不散乱。别看他也打直拳、摆拳,其实是肩胯的平面一下子切出去,整体发力表现的特别充分。而且李小龙是“飘”起来整,是一种真正的实战完整状态。
李小龙的底子是南派拳法,但我看到如形意等内家拳的境界和要领在他身上体现的活灵活现,叹为观止。
现在很多传统武术爱好者,真应该再好好琢磨一下李小龙真正的东西。
那么,内功的出现和那些视频里太极大师神乎其神的表现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推手的内涵啦啦啦分割线——————————————
我们说到了,内家拳通过自身机制的改造,已经开始由体力拳、技术拳慢慢的开始向道理拳来转变了。
也就是说,不是比谁的体力强、谁的技术精,而是看谁对个中道理掌握的更精纯、更透彻,谁的战斗力就越高。
这就为推手的进化提供了条件。
推手的形式早在原始的少林拳时代就存在,有的成为“挽手”、“扑手”等,是一种条件实做。
所谓条件实做,是区别于无条件实做而言的。
无条件实做,我们可以理解为那种完全不管不顾、制低于死敌的生死打斗。而条件实做,则是训练伙伴之间一种带有保护性的、尽量避免突发性伤害的练习性搏斗训练方式。
到了内家拳“道理拳”的产生,特别是在太极拳体系内,推手就提升到了一个关键性的位置。因为内家拳既然是在人体上讲道理、练道理,对练的时候就要更多地检验和磨合彼此身体上的机制内容,体验自身机制正确与否、体察对方的机制能否加以利用。
在这种趋势下,对抗的肢体力量性、招数技术性降低(可以说是有意忽略)而刻意“提纯”那些“功夫”的内容所产生的效果。
这种情况下,太极拳的推手,特别是杨式太极开始在京城推广盛行的推手,以一种比较纯粹的功夫体验和修行程序,逐渐演化出以下的特点:
接手程式化、柔和化,一般以固定的双手打轮开始。
接触有限化,一般仅以双手双臂进行接触。
长劲的广泛运用。
前面提到,内家拳的发力已经注重力量波的层面。拳术体系中本身就已强调“长劲”、“短劲”的区别,所谓短劲就是上面提到过的高频短波,其实对人体脏腑起到的渗透破坏作用反倒是深长的,但对人体外在位置产生的变动不大;而“长劲”则自然是频率相对低的长波,主要用于对对手重心的弹射,配合控制对手紧张失重的技术加以“长劲”弹射,会在外形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效果,但对人体的内在伤害不大。作为推手的练习,应该应用长劲还是短劲不用多说了吧。
类似推手这种控制对手重心来达到跌摔目的的格斗对抗,停留在在力量和技巧层面上的就如同广泛流传的柔道、摔跤运动,是各个民族各个文化都广泛存在的。而越往人体自身机制方面发展,其使用的摔拿技术越少,提倡接触的身体部位越有限,而展现出的道理越深邃、表现出的效果也越神奇。
下面就先贴一个大家比较能够看懂的推手演示,台湾潘岳先生的视频:
http://you.video.sina.com.cn/b/88349-1251542861.html
http://6.cn/watch/8507.html
在日本也存在类似风格的格斗和演练体系,个人认为最有代表性的是合气道,下面是合气道届如同天神般人物的盐田刚三先生演示的视频:
http://you.video.sina.com.cn/b/12788036-1375330887.html
我相信,上面的视频,大家看着还能比较明白,这是通过控制敌我的重心、呼吸、支撑点达到制敌效果的一种武学练习形式(注意这里我说是练习而非实战)。
那么,这种让人还能看明白的推手方式又如何演变成为我们看上去神乎其神的功夫表现呢?日本那位曾经在对练中表现的匪夷所思的柳龙拳,又怎么会被初学者打得满地找牙呢?我下面就要谈到这个问题。
————————————无奈的偏见的分割线——————————————
在回来说正题之前先说两句闲话哈……
我们都知道李小龙引用禅宗来点悟武学后学的那句名言:“倒空你自己的杯子”。
在刚刚接触武学的时候,只是觉得这句话有道理,还没有什么深刻的切身感受。
直到以后有机会说道武术的话题,才发现总是被误导大众影响乃至产生偏见的大众,倒掉自己杯子里已有的水,去了解一点武学的真相,是多么的困难。
步行街的治学气氛其实在论坛里已经算是非常开明的了,不过有些我已经司空见惯的偏见前提,在讨论这种问题的帖子里仍然看见不少。
例如,本贴的回帖里,就有好几个筒子忙不迭的站出来批判劈砖短石的硬气功,甚至有筒子把我提到的寸劲的效果也归纳为“碎砖裂石”(当然,这种态度在谈到武学的时候已经很常见了)。大家难道没看见,我的帖子里根本连一个“石”字还没出现?
不过我非常可以理解的是,释德禅先生率领一帮玩杂技的假和尚组成的“少林武僧演示团”早已给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概念,宣扬武术就要撞石碑、躺钉板。因此,如果搞“揭密”、和“批判”,首先也就是针对这些江湖伎俩。(其次是针对武侠小说的神功梦想
然而如果说辩论时给对手预设立场已是大谬,那么了解一门学问时还要为对方预设立场,那就永远不可能得其门而入了。
顺便说一句,对于击打毁坏公共财务方面,我比较推崇李小龙的另一句明言:“木板不会还手”。自古以来,真正的武学大家,真正成名立学没有一个是靠这种东西的。古代社会拍砖碎石在技艺中的地位有一句话可以描述:“上半辈子县官,下半辈子擂砖”
即便真说要击打什么东西,我也更认同李小龙曾经做过的一个演示:侧平举一块后木板,然后松手起腿,在木板下落过程中,在空中把木板踢碎。
大家可以这样玩一玩试试,注意,如果木板踢飞出去在碰到什么而摔碎可不算呦。
同样,我也曾无数次看到这样的回帖:
“你所说的什么什么,其实并不神秘……”云云,一般是那种能念叨两句西方科学术语的小盆友喜欢这样说。
和上面同样道理,有哪个筒子在我的帖子里看到什么推崇神秘主义的东西了没?
这种为武学预设的“大谈神功秘术”的立场,这种偏见,我不知道到底是来源于武侠小说的神秘情节呢?还是八十年代“气功大师”的装神弄鬼?
我在用书法做比喻的时候早已谈到了,构成拳学内功本身的主体因素并不神秘,无非是人体科学和机械力学,然而,并不能因此说这些功夫产生的功效就不神奇。
还是以书法为例,因素简单吧,白纸黑字、平面运动而已。然而书法最终所达到的艺术成果不神奇么?而这种神奇用得着去“装神弄鬼”么?
如果哪位富有“科学精神”的小盆友对着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说,“不过是二维构图而已,并不神秘”,我想真不知是应该赞其聪明还是愚昧。
另外,对于质疑武术的所谓拳击、UFC擂台的战绩之类的问题,其实我原来在谈到武术的冷兵发展流源的时候,已经涉及到了。一些了解较多的朋友应该已经能够得到一些答案。
不过没关系,我接下来还会系统的谈到这个问题。
————————————提前说关于战斗力问题分割线——————————————
本来是想系统的写一写内在道理方面的问题,能够水到渠成、抽丝剥茧的谈到战斗力的问题。不过现在看来必须把关于战斗力的问题提前拿出来谈一下了。
几乎所有讨论传统武学的地方都有人在质疑:为什么没看见打过拳击、没看见打过摔跤、没看见打过散打、没看见打过UFC、打过XHW……等等,几乎每新认识到一种格斗形式,都会让一些人产生新一轮的思索,为什么看不见传统武学在这些领域产生效果(最起码绝大多数人没见过)?
不知道大家在这里发现一个问题没有,就是中国传统的武学在现代社会里总被期望在另一种已经完备的战斗体系中体现效能,这几乎是其他武学范畴中从未出现过的。
为什么从未有人去问日本的剑道选手:不是说宫本武藏天下无敌么?你们现在怎么不上拳击台去劈几个黑人看看。(或者公平的说,劈几个奥运击剑冠军)
拳击界的顶尖高手,也用不着去摔跤场去证明自己(阿里那次纯粹被看作商业闹剧);同样,前苏联的卡列林不用为没参加过今天的UFC而被抱有历史疑问。
只有中国的传统武术,总在空想着或者被空想着在别人的一门又一门的格斗领域里经受检验。
如果思考到了这个问题,我们在讨论武术的实战威力之前,就不得不面对一个传统武术界很少愿意面对的问题:
传统武术没有形成一个在现代社会广泛适用并能够推广的战斗存在模式。
前文说过,中国传统武学产生于冷兵器时代,在其后并未拥有进一步的进化,也就是说没有机会生成一个在现代社会环境下能够继续生存发展的战斗模式。
为什么武术界提到技术水平总爱言及祖先?我的一位朋友、形意八卦和传统兵技的传人下过这样一个明智的论断:
传统武学这个属于冷兵器生存应用范畴的学术,在冷兵器时代结束之后,只有继承、没有发展。
我想这个道理大家应该都能认同,你一个在现代社会作为茶余饭后研究的东西,怎能和古代社会时时用鲜血和生命来创造与检验的最”尖端技术“相提并论?
那么,这种冷兵时代下作为显学的体系,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延续的呢?我们接触过的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转化为纯体育竞技型运动,如拳击、柔道
二是转化为一种对抗修养型运动,如剑道(剑道有对抗规则但没有个人对抗比赛,只有团体赛)、合气道(只有对练而没有比赛)
但是我们发现传统武学以上两种转变都没有完成,长久以来没有形成一种被整个武术界进而被整个社会所认可的战斗形式。
——这个几乎致命的缺欠长久以来被很多人忽略了。
我们知道,武学是战斗的学术,如果这种学术脱离了战斗本身,那么他的任何发展都将是虚幻的和没有底气的。
以前的武术,在内容创新之后总是在面对一次次形式各不相同的战斗形式的检验;武学的真实战斗力所能够发展就依仗这种环境的存在。
我们能回忆起的最近时期的传统武学所载于正史的战力显现,恐怕还要数马英图为西北军设计并训练的大刀队刀法。
我一个朋友是装甲兵学院毕业的正经科班军事达人,极其推崇日本军制,他有一次就问了我一个问题:日本人以喜好钻研细节和技术内容著称,在军史所载的整个印度支那战争中,让日本人完全无法解决的军事技术性问题只有一个,就是白刃战中刺刀如何对抗大刀。他迫切地想了解一下当时西北军应用的大刀刀法是一个什么样的内容。
当晚我们俩用雨伞为道具模拟了一下,他使用军校学习的步枪劈刺技术,而我应用所知的一点大刀队基础的刀法模式,结果这位仁兄所有的回合里让我劈的基本上没脾气。应该注意的是,这里面我们有意剔除了个人素质方面的差异,完全是良种战斗模式之间的比照。在当时中国军队从装备到战法到军制到战略准备完全落后的情况下,西北军能够取得象赵登禹将军喜峰口那样的战绩,不得不说从传统武学里提炼应用的大刀刀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一点在日军方面也是公认的(我的一位老师当年曾经亲自走访北京、定州的两位19路军大刀队成员学习,不知两位老人是否还健在)
可惜的是,现在看来,这几乎成为了传统武学的绝唱。当然,传统武学到后来还有一些不太上得了台面的战力体现方式,这个我后面会提到。
可以对比的是,日本的劈刺技术和武士刀技术,在现代社会里,被作为铳剑道(枪剑道)与剑道,其对抗形式传承了下来。
而使日军刺刀几乎束手无策的大刀技术,就几乎再没有任何战斗的机会了。
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传统武学面对的大体就是类似的情况,以前研修的花样百出的面对个人战争的理论和技术突然间没有机会实施和引证了,而能够在和平环境下进行应用的模式却完全没有准备好。这样,战斗这个作为验证和提升武学的终极因素突然间缺席了——缺席了多久呢?几乎半个世纪。(至于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我后面会讨论到)
当一种武学体系失去了一种被广泛接纳的战斗模式之后,意味着失去了全社会范畴内检验创新和选拔人才的机会,意味着失去了系统精专的培训与淘汰体制,意味着两代乃至会更多的传承者,几乎没有几次机会去实践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并且这种完全没有经过战斗洗礼的学术还在凭空传承下去。
因此,当这些武学的传人一旦踏入对自己完全陌生的战斗环境,面对系统选拔训练、从初学起就面对实战磨练的其他武技的佼佼者的时候,我们又怎能去期待一场完美的表演呢?
其实不单在中国,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遭遇尴尬的格斗技术体系,比如俄罗斯的SYSTMA技术,其有一些特点和中国的传统武学非常相似。上次问纳萨,有苏联顶尖级别的阿尔法特种部队队员被老农打得鼻青脸肿,我马上就怀疑到是这种隐藏在民间的体系。http://bbs.hoopchina.com/htm_data/5/0803/317078.html
视频如下:
http://www.russianmartialart.com/catalog/video/clips/NICK%20f-work1.wmv
不过幸运的是,这个体系已经在被苏-俄军队作为一种做训内容所采用,据说还因入了配合枪支的内容。
我所认识的具有高水准实战能力的传统武学的传承者,几乎都存在着这样一种“寄生”在其他格斗环境中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革武斗的过程中,产生出了一批建国后传统武学实战派的骨干力量。今天,则军警的第一线战斗环境幸运的为一些更年轻的武林后学提供了锤炼和进步的空间。我的一位老师至今保留这中校军衔。
总之,一个隶属于冷兵时代生存斗争范畴的学术,在失去了这个战斗环境,又缺乏自身独立的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战斗模式,已经不大可能成为一门成绩卓著的显学了。
今天,我们还能靠接触一些真实战斗后残存的武林高手的体验那种战斗智慧的光辉。
明天呢?在格斗竞技越来越发展成为一个社会宣泄工具的未来呢?(这句话后面会解释)
这是我对武术本身发展的一个判断。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我一直强调武学的冷兵器时代的战斗而非竞技的特性,那么,所谓的武学的真实的战斗模式是什么样的呢?这远远超越于一般人对“野战”所幻想的打击要害等等限制,下面我会举我接触到的一些实例加以分析,并进一步探讨那些在视频上怎么也看不明白的“神功”的实际机理。
————————————传统武学的战斗模式散谈上的分割线——————————————
说了这么多内容,那么传统武学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战斗方式呢?其实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们难以希望在这个随性的小帖子里一下子全面描述清楚这个问题,但是我希望通过接触过的一些实例对此有一定的表述。
就好象在情感区里的JRS诉说自己的女友(或希望追成女友的姑娘)时,尽管没有从头到脚的描写,但几个特点、几个事例的表露已经够其他JRS凭空激动泪奔一番了。
我前面反复描述过,传统武学是是属于冷兵时代的个人战争概念,与竞技体育的概念存在着查别。
那么,这两者的区别在那里呢?应该说,竞技是在制造一种平衡,是在确保双方一种平衡的机制里比较“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式;而战斗是在破坏一种平衡,是双方在利用自己长处并抑制对方长处、力求形成一种“人无我有”的优势战斗场面。
与竞技体育追求取长补短、全面强化的思想不同,扬长避短、在自己的优势条件中尽快结束或摆脱战斗才是野战中的唯一法则。
比如我们都拿前面提到的街头战争作为例子。为什么很多人自然的认为,在徒手竞技擂台上几乎不可逾越的重量级法则还会在街头重现呢?因为把擂台上惯用的对战逻辑套用到街头的场景里。
在讨论个人刀具方面颇有权威的刀锋论坛上,曾有一个颇有江湖经历的筒子总结过自己多年历经街头野战而占有优势的自身特点,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其实几乎是唯一的一条)应该能给JRS以启发:
他总结自己在多次野战中得以存活,依靠的是这样一种能力——在全速逃跑的同时,还能集中全部全部注意力用来干掉追击的最近距离的对手。
经历过类似野战环境的筒子应该能了解,这绝对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能力。事实上很多以一敌众的战例都是通过逃跑的方式把对方队型依次拉开,然后通过“就近法则”以突然攻击的方式依次干掉。
以此我联想到,一些地面柔术的爱好者用以辩解的一种说法:
柔术从未宣称能够以一敌众,而很多打不过柔术的格斗技术却宣称能够对付多人。
我想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理解误区。在真正的生存战斗中,首要的就是把自己置于最大的生存机会下。为什么绝大多数格斗体系都没有侧重发展地面格斗的手段?我想这不是他们的智商不够,而是现实战斗场景中确实没有这个需求。
大部分站立式格斗方式,不论能否“打过”对手,还在保持着最高的视野位置、最方便的移动形式和尽量能够应付意外变化的对峙空间。——也就是说,保存着更多的生存可能性。
而相反,可能另一些人感到如鱼得水的地面柔术风格,在充满未知性的野战中,极大可能会形成灾难,无论当时你是不是证明了能“打过”一两个人。
当然,我并不是在否定柔术的价值,相反,柔术的特点也能够很好的补充到野战的对抗中。个人感觉主要有两点:
一是可以培养人在持续承受外力的过程中的良好的用力形态和对战状态。
二是在承受外力撞击倒地的情况下,柔道(柔术)培养的素质可以尽量保护自身不受硬性创伤,这一点有自卫术专家指出过,甚至在车祸等意外伤害中都有体现。
但是涉及到同样的内容,应用于军方的俄罗斯的SYSTMA技术就更加现实,他们同样有地面技术的内容部分,但侧重的是——地面逃脱。
也就是一旦产生可能使人处于倒地的情况,在保障自己不被倒地动作伤害后,第一时间摆脱倒地纠缠的处境,处于可以移动的高机动状态。
我认为这就比UFC上赖以取胜的地面柔术思想更接近生存战斗的现实。
与此类似,传统武学为什么很少提倡高腿,因为在需要随时逃跑或追赶的战斗场景中,在强烈的冲击和奔来跑去中,企图踢高腿打击对手效率相对很低,并且及易被撞倒,是高风险低收入的不上算的“投资”。真正实战的传统武学中很少有“刻意”踢出的腿法,所谓“腿不过膝”实际上是趟着踢,踢上就是踢,踢不上就是走,不影响冲锋陷阵的速度。
前面有JRS在帖子里回复相信我能够对付胡同里十几个小混混
感谢这么瞧得起在下,不过我个人确信自己没这个可能
我接触过的最彪悍的战绩是我的一位老师,在海南曾经一人对战十六个当地所谓的“烂仔”。他当时采用的战术也是满街飞着打。
他的竞技格斗方面出身是国际式摔跤,地面格斗的素质与能力是属于国家级水准的,但是他在海南江湖中征战多年依靠的却是来自心意六合拳与绵拳的传统功夫。
(这两门拳术在解放前长期用于上海滩帮会战争,被解放后政府定性为“黑拳”,曾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禁止传播。这个我后面会谈到。)
我相信如果他仅仅依靠运动队获得的竞技模式应用在海南的险恶境地中,可能就很难有我后来向他学习的机会了。
这里我还想谈一点,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把UFC一类的格斗认为是限制最少、最接近实战的格斗方式。因为它为我们展现了最大的暴力。
民国时期的天才格斗家赵道新曾经说过(不举李小龙为例喽),文明社会里的格斗比赛,是让格斗者充当了千万观众的一种替身来宣泄暴力的需求,当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不可能达到战斗颠峰的素养、不可能忍受达到一个战士所付出的代价、也不可能随心所欲拥有战斗的机会的时候,他们会把擂台上搏斗的选手作为自己内心战斗欲望的替身,通过选手的暴力搏杀来满足自己内心的宣泄需求。
因此,当一种暴力的比赛,在安全的前提下,向观众展示了最大程度的暴力时,观众就获得了最多的满足。
UFC那样从站立高腿到倒底缠绕,拳击脚踢、肘击膝撞无所不用其极的时候,观众们就会下意识的认为这是最真实的。
然而真实的生存战斗恰恰不是这样的,真正的战斗法则恰恰力求不让对手展现出自己的优势实力情况下就尽快结束战斗,用最少的暴力代价获得生存的机会,恰恰就是要尽量抑制观众所盼望的那种“充分发挥”。
我前面说过,冷兵的战斗就是在双方交手的一刹那决定的,例如击剑和剑道这样的冷兵时期遗留下来的比赛,肯定看着没有两个大块头滚到一起更加过瘾,却是最真实的。
大家也可以回忆一下自己观看过或经历过的野战战例,有大比例是依靠全方位的技术发挥+全面素质的抗衡才决定出最终胜负的?
所以说,尽管现在很多竞技格斗发展的确实很发达,也选拔出了很多天才人物,但它的根本目的只是在于大众暴力宣泄工具。没必要把它过分的与个人的生存战斗能力相联系。
而在接触传统武学的过程中,我却深刻认识到,传统武学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标准的战斗模式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在基础要素不同的人群产生出的,能够尽量延续个人生存条件的最优化战斗体制。
赵道新曾经说过,无论内家还是外家,到了战场上,谁的拳脚都是无家可归的。
真正决定战斗风格和技术体系的,只能是战斗者的自身条件和所要面对的战斗环境。
可以说,门派众多的传统传统武学,在创立之处都是源自自身特有的理想战斗机制,也就是说,每个人学术体系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战斗“项目”。而真正的战斗中,大家都是通过把对方带进对自己有利的战争法则而获胜。
——从这个角度进一步坚定了我前面提出的那个结论,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无限制”格斗。
谈到这个问题,我想先从一个最极端的门派谈起,那就是我的另一门本门拳法,由道姑创立的蛾眉拳。
真正的蛾眉派之所以不是大众意义上的峨眉,就是源自古代描写女性眉毛的“蛾眉”,用以表示女性习武者的身份。
作为一门由道姑创立的、用于古代女子日常防身御侮的秘传格斗技术,我相信大家都会知道,不管应用格雷西那样满地打滚,还是希望训练出泰森那样的深蹲重拳,乃至期望先天长出赛普那样的超级体格,都是不切实际的。
那么,描着蛾眉的女子高手们是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战斗方式呢?这里体现了我国古人的级高妙的战斗智慧,我下面就要谈到。
————————————传统武学的战斗模式散谈下的分割线——————————————
这个哈……偶真的不是想太监,只不过这两天代表公司去谈一些讨厌的合同,回来之后实在没什么心思再集中注意力码帖子了,其实偶一天真正上闲网也就那么个把小时。
回帖里大家说了,想尽快接触“干货”,也就是对太极大师神奇表现的体验和解析。
我本来想通过全面的一种战斗模式与战斗机制的对应效果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一点的,不过也好,咱们进度快一点哈。
这节内容本来想说一下偶曾经系统学习过的两门拳学的战斗方式:
一个是秘传的蛾眉拳,一个是来自沧州的内圈翻子手(也就是翻子拳、八闪翻),这里就略过了哈。
下面通过我对京海两派两门代表拳学的人物,其放人过程的切身体验,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镜头中那些神奇的表现是个什么原理。——这些体验我这两天尽快码出来哈。
另外,顺便在这里解释一下前面提到的冷兵战争的问题。以下纯算闲聊:
就象有的筒子回帖里说的,冷兵时代用于大规模战争的战术技术,确实和单人小范围生死决战或争胜的技术有所区别。在冷兵名著《手臂录》里甚至结论:游场枪法、战阵必败,战阵枪法、游场必败(大意)。
但是,我个人通过对传统武学的接触学习,认为,东方世界在冷兵战斗体系的全面优势,从设备到战术、从战略到单兵技术,给冷兵时代中个人战斗技术特别是学术的成长与深化提供了优厚的土壤与广阔的空间。
要知道,武学的发展与整体战争的发展从来不是割裂开的,而恰恰是依存共生的。
在拳史记载中,无论是创太极拳的陈王廷还是创形意拳的姬龙峰,都是放下战阵上的大枪以后,从田间地头的实用角度考虑在创制了新的拳学理论。(八卦掌更不用说,有研究者认为直接是短刀步行对骑兵的产物)
整个东方社会积累的广博的先进的冷兵战斗的技术及思维,才促进了在相对安定的社会(或区域)中的战斗学术的发展。
另外,东方世界的战斗力最高体现群体确实不止是中原的汉族群体,还有如蒙古等少数民族群体。个人认为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的战斗技术,都为中国传统武学的发展提高提供了素材和动力。
为什么呢?因为在东方大地上,虽然很多时候政权是分割的,但学术、尤其是战斗的学术是不可能割裂的,在相互传授和斗争的过程中,肯定存在互助互补的过程。
至今,我国官方归纳的五大拳种中,赫赫有名的查拳就是回族拳法。而作为中华拳术主脉之一的心意六合拳(也就是形意拳的原始体),也有一支(河南派)长期在回教中秘传,甚至成为河南一带伊斯兰教的护教拳法(偶还可以算这个拳种的传承者
)。相信其他民族中这种现象也不会罕见。
那么为什么在中原及南方的汉族地区更多的出现了今天所看到的特点鲜明的武学拳种了呢?偶认为,是因为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方最大的农耕地带,有着相对最为稳定的生活和发展状态,这样,各类的技术素材在这里最有条件产生系统而精致的学术体系(不单武学、其他亦然)。所以我们研究武学的由来时,眼睛也不应当光盯着当年宋朝如何如何,而更可能的是各地、各个族群的战斗学术,最终传承聚集在学术氛围和生活状态最佳的区域里产生漂亮的“成果展示”。打个比方的话,就象天南地北的葡萄,都采集到中心地带,最终酿成醇美的酒浆。其实我对中国的民族观也是这样的认识,当然,纯属个人观点。
那么这些学术在东方社会的其他地方是否存在呢?个人认为是无庸质疑的。
日本的剑道(原形据说就是唐刀)之类的就不用说了。
还有前面提到的,纳萨所说的,俄罗斯民间自成吉思汗时期流传的、能够把阿尔法特种战士打得鼻青脸肿的拳术,个人推测就是下面这种SYSTMA拳学(再贴一次)
http://www.russianmartialart.com/catalog/video/clips/NICK%20f-work1.wmv
大家可以看一看类似这种体系在原理和风格上,与传统武学所崇尚的风格多么吻合。下面是一段一对多的演示
http://hk.youtube.com/watch?v=ClQcclNy13I&feature=related
因此,我个人认为,中国传统武学在学术方面的(至少是部分)先进性并不是空穴来风的,而应该是有广泛历史和社会基础的。
而现代社会中竞技对抗中的成绩缺失,更多的应该源于一种全社会范围内的顶尖人才的筛选和培养机制,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没有自身能够通用的现代竞技对抗模式,也就没了人才选拔、发展、强化的机会,特别是作为顶尖人才而言。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低,在一些低水平的对抗中,还是能够看到一些传统武学机制的体现的,例如下面这个八极拳对空手道(穿黑裤子的是八级拳练习者)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phnhLGrbVk&feature=related
还有下面的意拳对散打,深色衣服的是意拳练习者,注意看后面的重击部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T4VHvLbFVQ&NR=1
虽然对抗水平不高,但还是能够看出自身的一些东西的。(当然,带上了一定的擂台搏击风格。战斗规则本身就会决定战斗者的技术风格,而不仅仅是原始技术自身)
问题是,这些学术内容如何能够稳定的在更高水平人才的更激烈的对抗中体现出来,我想,这就不单纯是学术本身所能解决的问题了。
这些问题,就留给那些深喑武学之道,而又有能力和意愿在现代社会大规模选育培养传统武学人才的人们解决吧。——换句话说,反正我解决不了。
随便聊聊,下回正式说推手放人方面的体验哈……
————————————京海两派说风格的分割线——————————————
说到太极拳的内功境界,一触放人寻丈开外的神奇效果,我可是从小就听说,稍大一点就开始当成武学目标来向往。然而让我真正系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本质,却是从系统学习上海武术界的代表拳种——河南派心意六合拳开始的。
心意六合拳,是心意拳的原始形态,同时期的心意拳传人李洛能通过对心意拳的改造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今天享誉天下的形意拳。
而继承了同样继承了心意拳的马学礼,由于把此拳作为河南一带伊斯兰教的护教拳法,长期只在回民内部秘传,相对保守,长期以来没有改变其凶猛雄浑的原传战斗风貌,成为心意-形意拳学体系里的“活化石”和最负战斗盛名的流派。
(顺便说一下,少林寺真正的镇寺绝学,不是什么“一指禅”,而是“心意把”,而心意把就是流传在佛门内的心意拳。)
我前面介绍过,在解放前的上海滩十里洋场,心意六合拳是用于帮会街头战争的拳种。河南(周口)过来的习武之人在这里面对的是血腥的码头较量和帮会战争,在这里成名的心意拳宗师,无不有一段在社会最底层闯荡出的彪炳战绩。而这些人的历史,也往往与类似黄金荣、杜月笙这样的黑暗统治者难脱干系;这个问题,为尊者晦,就不具体点名了哈。
因此,心意六合拳在解放后曾经被定义为“黑拳”,传拳者级有可能担上“教唆犯”的名义。
初步与上海心意六合嫡派传人接触的时候,马上感受到了这种拳学的另人胆寒的不同之处,这种感受就是——“黑拳”真的很黑。
心意六合的技术风范,完全是那种劈头盖脸的并且一点也不给你脸的方式。
我们知道,街斗在打斗过程中几乎没有试探、周旋的过程。擂台竞技再无限制,对手再主动进攻,毕竟是一种充分准备的、有意识的、有机会让格斗双方充分发挥自身格斗技能水平的程序(正因此才具有观赏性)。而典型的街头战争中,往往是在战争结束後才意识到战争开始的。
有过野战经验的人也许有过此类感受(尤其是与一些惯手打架时):
并不是自己体力、耐力或技巧不如人,而是一上来就被遏制住了(或乾脆被击溃了),根本没有机会去发挥「本事」。这样挨打很委屈、但也很真实。
这并不只是就「突袭」而言的,而是说街斗一旦爆发就是最猛烈、最彻底、最致命的打击。
心意六合的方式,在进入攻击范围的一瞬间就完全爆发,从普通的身体姿态在不需更多先导的情况下迅速发出封锁性(摧毁性)打击,伴随着连续的重心冲撼的同时爆发穿透式的劲力。
拳谱所说:“遇敌如似火烧身”就形象的描述出了这一劲力爆发的状态。这种如同手指碰上火炉子时候,在产生意识之前已经整身弹炸的爆发模式,也被称做“惊炸劲”、“闪劲”和“灵劲”。
在这种战术主导思路下,心意六合完全没有“推手”方式的训练,反而强调:练拳要象大姑娘一样,脸、手和胸是不能随便让人摸的,你要摸就得挨揍。
所以心意拳十分注重前手(身)发力的威力,并且每一次打击都包含有致命的重击。这也突出了并不去被动应付对手的进攻,而是通过爆发性打击让对手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本领的战略。
心意六合的腿法,是如前文所说的传统武学“抬腿不过膝”的典型代表,趟着踢,以全身前进的力量踢击对手的踝、胫骨、膝盖等支撑部位,一旦落空就变成正常的走跑步态,不会影响正常人体移动状态。心意六合的腿法名为“刮地风”,大家可想而知。
按说心意六合这样狂野的拳法是没有推手“放人”的追求和必要的,后来到了和平年代,为了应付一些交流演示场面,达到一些和缓的效果,其“放人”的实质也是通过惊炸劲破坏对手主观控制能力并撞翻对手重心达到的。
手里恰好没有心意拳的类似推手的演示,因为确实太少。不过无独有偶,北京其实也存在一门在近代以接头战争文明的拳术,曾一度被称为“流氓拳”的意拳(大成拳)。意拳的训练程序里还保留着推手的步骤,不过内容已经和太极拳的打轮推手有了很显著的区别。下面是意拳传人姚承光先生在接待日本合气道学生时候的演示,大家一定能看到其中的风格差别:
//v.youku.com/v_show/id_XMzkxNjgxMDg=.html
显而易见,一门拳术的战斗风格必然适应和体现其所生存的战斗环境。
那么,如果说雄踞于上海滩刀光剑影的帮会战争中的心意六合拳,最终历史性的形成了这种丝毫不给“面子”不留余地的雄壮风格,那么,太极推手风格的演化也就不难理解了。
从杨式太极进入京城以来,其实质就是在走上层路线,不但在了王府贵族圈中表演传承,而且从学者中直接就有翰林、贝勒、王府管家等等身份显贵、知书达理、讲头讲脸的人物。那么,太极拳在这个生存环境中,其实践对抗的风格就要与“不给脸”的心意六合完全相反,做到给足面子。哪个举人或大学教授会去学一“熊膀”抽到人脸上的东西?看过《四世同堂》的人知道,老北京不讲这个。再用这种江湖风范就会没有饭吃。所以太极的教拳者就要能谈出哲理、练出风范、讲修养不讲凶狠、打出人都让人家有面子(别忘了他教学时要打的是什么人)。
因此推手从最开始的有条件实做的训练手段,逐渐在北京演变为实质上的最终对抗形式;从陈家沟的可以反关节、使绊子的全方位重心争夺战,演化为两人可以身着长衫、面带眼睛,轻轻一摸手就分出胜负的风格。
胜出者不失风度,失利者不受损伤,两人拱手一笑皆大欢喜,岂不庙哉?这也是京城杨式风格为主的太极拳能以其他拳种无可比拟的优势推广开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系统教我心意六合的这位传人,也在适应和摸索着内家拳轻轻一触放人丈外的功夫机制。
有一次,他从西安马贤达先生(西北军马英图先生的二公子、中国武林的“西北王”)处集训回来,就与我探讨,说自己现在也开始尝试掌握这种通过枝端接触就能够把人重心弹射出去的功夫机制,不过应用上还不确保效果。在我的强烈要求下,我们俩共同尝试着体验一次。
那是在深夜,我站在旅馆房间的床前约两步远的地方与对方搭手听劲,双方手臂搭在一起先找了找感觉,接下来发生的是:
我记忆出现一点短暂的空白,然后意识到我整个人一边做着后滚翻一边从床上滑过去,摔到床对面的地板上,还保持着脚上头下身体弯曲的滚翻姿势。在我清醒过来之后,立即认识到这是一次如同传记文章中描写的一样的真正的“放人”。
我以前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曾有过多次被“打”出的体验,感觉是先“砰”地受一下重击,然后身体“吧嗒”一下摔到床或沙发上。以这次为例,我如果象以前那样被打出撞出,后退时腿会被绊到床上,人就会仰面朝天拍到床上。但这次我是整个人作为受力点被发送了起来,从床上滑过,摔到地上时才有受力感。这是我对发力如开弓放箭的第一次切身体验。
在这之后我俩共同回想当时的场景,都认为他的手没有碰到我的躯干,只是在搭臂一抖之间发出的力量。这使我想到我在前面文章里提出的“闪劲”的概念,看来人体通过折叠发出力量与惯性力有本质区别。一般的惯性力打击是把自己的肢体作为受力点,使肢体(拳或腿)砸到对方身上形成伤害。而肢体放松折叠形成的发力把力量造成了一种波的传导形式,直接输送到对手身上,更加集中也更容易掌握。当这个波的传导足够悠长和准确时,就能够象弹弓弹射弹丸一样,直接把对手的重心调动起来、弹射出去。(相反,足够高频的时候就伤害人的内部)
古拳论讲的“身型应当似水流”就是在描述自身松软柔顺之后把力量波传导到对手身上如同惊涛拍岸的情况。
从这个角度讲,身体练的越松沉、越柔顺,发出的力量也就应当越有效。似乎太极拳这方面的境界确实高过别人一头,因为其训练最为自觉细致的体现了自身折叠柔化、松静运转的过程。相比之下,心意拳的“摇闪”好象野蛮粗糙了一些,不过入手可能简单一些,也比较容易适应剧烈的真实打斗。
顺便提一下,解放初期天津的形意八卦格斗天才赵道新先生,在其训练体系里,要求弟子抖白蜡杆的效果是“抖的象面条一样”。真正摸过白蜡大杆的人可以想象,把大杆子抖的象面条一样时,人的整体震颤和定向渗透能力会达到什么水准。(抖大杆子用的不是臂力,而是腰胯摇起的周身贯穿一体的震颤)
同时,在这种频率强度的能量波对自己肌体的撕扯下,自身的肌体机制的改造会有多么显著的效果。可以说,真正按要领和标准抖大杆子三个月,比什么塑身课程都有效,绝对还你一个新体魄。不过屁股腰胯一带的形态会更发达一些,也许审美上和今天不搭调。
但是,这些理论方式似乎还不能真正解释象下面这种神奇的推手效果
http://www.56.com/u29/v_MzEwMjY3OTQ.html
那么,这种样子的推手效果到底是真实的还是做假的,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机理呢?我后来通过接触一个能产生类似推手效果的杨式太极嫡派传人,开始思索这个问题,下面就会给大家讲述一下我当时的经历。(在我木说出结论之前,迫不及待等着打棒子的人想好喽,我现在可占据着主动权呦
————————————核心问题解说完毕(上)的分割线——————————————
本贴说到这里这里,恐怕大家的兴趣焦点已经完全集中到那种轻轻一触、如同放电、让人跳着走的的推手效果上面了(那位说了,这不废话么,本来兴趣就在这)。那么下面咱们闲话少说,开始结合我个人的实际接触来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接触到这种类型的功夫,源于我一个老师对我这个老师的老师多年后的以外重逢(绕口令?)。
我这个老师(以下简称T老师)先从师形意,再拜师杨家太极的嫡派传人,一生嗜好实战,对于云山雾照卖嘴皮子的“大师”从来不屑一顾,曾经一度告诉我,碰见谁跟你背拳论就想说服你,甭废话,带上套子(拳套)打一回再说。与他一起,我们俩几乎熟知了各种武术界的骗术和假象,包括他回忆一次为了和某公园“带电放人”的所谓大师交手一试,而追着人家一直到了派出所。
这样一个人,在我象他学习的年代里,一直交口称赞他的太极拳老师(以下简称Y先生),不过忙于事业已经有十几年未曾再见面了。
在后来,一次夏天正事忙完之后,他突然兴冲冲的跟我说,“我带你看看Y老师吧,这回又联系上了,好常时间没见了。”
这天傍晚,我们很随便的拜访了正在公园里闲聊的这位老师和当时随他学拳的几个弟子。这是一个已经年过六旬的身材相当瘦小的老人,但是面貌精神旺盛,眼睛小黑豆一样放光,一看就有那种老北京世家子弟的聪灵和狡黠。
拳家见面,聊着聊着自然就离不开演示和摸手,不过这位老先生的演示效果已经和我的老师的描述有所区别了。
在我跟随这个老师习拳的时代里,他对老先生功夫的描述是,当人用全身力量推住老先生后,老先生一发力,多大块头的人都会瞬间腾空而起。这在我的印象里应该类似前面潘岳先生的演示。
而这次见面,老先生的演示只是在接触中,在弟子的肢体末梢上看似随意的一点一摸,弟子就会产生重心不稳的状态,直至双脚蹦着后退。(蹦起来的效果是正确的,因为太级推手讲求是问动并控制对手的重心使之弹射出去,因此正确的发劲是让对方调整不过重心,因此产生蹦跳的效果。如果对手是快步退出或者绊倒在地,说明重心仍然没有在接手的过程被完全控制)
当时T老师也对这种效果的出现觉得惊异不已,并且要求自己也体验一下。由于Y先生的推手方式已经没有太多的推揉打轮的过程,几乎处在一种半推半散的方式。T老师一上来就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提单腿长身单拳向Y先生的头部做攻击演示(可以理解为类似拳击刺拳的虚点,真实速度,但当然不能指望这一下真想把老先生砸一满脸花)。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看到T老师在长身出拳的机会里,Y先生向老师的腹部虚指了一下,手指距离腹部还有一尺左右,几乎在同时,已经调动起重心向前砸去的T老师突然“唉”了一声,踉跄着向后跌了半步。
整晚的演示大致与此相仿,上述场景之所以让我记忆最深刻,一是因为当时处在一个准散手的状态下以无接触的情况完成的;二是T老师身材比Y先生高出近20厘米,并在面对面单腿提起长身的情况下,眼睛应该很难看清楚Y先生隐蔽的的手指虚点。(我在两人对峙的侧面,观察的相对清楚)
更重要是,在T老师开车送我回程的时候,自己也不断的问我,“你说今天这是真的假的?”他也在和我一样为这种超出我们常年武学理念的感受而惊奇。
也许是机缘巧合,就在我为这种长期来嗤之以鼻的功夫现象进行再次思索和求证的时候,我的另一位探求武学内在机制的朋友给我发来了一段来自英国的录象。
录象无法上传,我把截图展示给大家
1
2
3
录象里这个英国人,站在武术学员的背后,手距离学员身体也是大约一尺左右,然后突然握拳,结果学员如同中拳一般痛苦的捂着对应背后拳头的身前部位弯下腰去。
不过与我们熟知的太极大师放人场景不同的是,这个英国人是一位心理学家。
发给我录象的朋友告诉我一个结论,重要的不是你是否实际伤害了对方,而是让对方产生受到伤害的痛苦 感受。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暗示与心理诱导的问题,我早在孩提时代,就与司马南通信探讨过,只不过那时他还是一个穷编辑,而我只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屁孩。
成功的心理诱导,能使人身心产生超越现实的感受与反馈,这是我们在探讨人体修炼问题时早已达成的共识(托大了,其实那个时代主要是看他教育我)。
不过我一直没有认可,在散手交错的一瞬间,在视觉几乎看不到的范围里,能够形成一次心理诱导产生的明显结果么?但是这个英国心理学家的“背后凌空劲”使我必须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因为他就是在旁人看来几乎断绝了暗示渠道的情况下,使对手形成了痛苦的感受。——虽然他直到视频结束也没有讲解他是通过怎样的信息渠道完成这一次诱导的。
当然,这里是排除传统武术那些作假的东西,因为如果讨论到骗术内容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并且T老师多年后重逢Y先生的前前后后我都在场,几乎不存在做假的可能,同时T老师时候自己也对这次的效果怀疑和反思不已。
这里必须插一句话,开始说到心理诱导方面的内容,恐怕会有一大批人跳出来把这个和“蒙人”、“骗术”联系起来,其实在人体的修炼和对抗的问题上,心理与生理的学术价值具有完全同等的真实地位。
举个最浅显的例子,步行街的JRS每天切磋AV的学术,当JRS观看AV的时候,就是通过外界刺激信息进行一种自我心理诱导,而诱导使生理产生逐步的细微变化,最终导致显现明确的物质结果。(抱歉,由于在下从来没有看过,只能凭着JRS的只言片语简述一下,具体过程不了解,不过意思大家明白就好)
人体的生命过程是心理与生理密不可分的共生互动过程,尤其东方文化的个人修养部分,特别强调通过对自己心理内容的把握,来越来越细微的控制人体生理内容,尤其是那些平时不容易被自己思维所控制的胜利现象,呼吸、微循环、肢体松紧等。比如说大家一直在这个帖子里提到的“气功”,其实就是一个自我身心微调以求达到完美生命状态的过程。
这就是那么多专家学者对人体内那个“气”字争论不已由查无实据的原因。这个“气”本身不是一种人体内部的物质,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对人体调节方式的一种概括性表述。打个比方,血液、神经、骨骼、肌肉、微循环就好象人体王国真实存在的工厂、银行、司法等实际部门,而对“气”的运用,实际就是一种中央指定的政治经济政策,围绕这个“气”的政策来组织运用身体的各个实际部门。
我的一位老师,在教授拳学内功的第一课就是“气沉丹田”,什么气?肺里的空气永远跑不到丹田去。是心气沉下去,心平气静,精神放松,人自然肩胛沉坠、头颈正直、呼吸深长,横膈膜放松,腹部深层肌肉参与呼吸运动,自然达到入静啊气感的生理状态。(大家观察一下快要去世的老人,是不是参与呼吸运动的几乎只有喉头附近的一点筋肉,呼吸又短又快,就想吞吐唾液一样?呼吸的长度几乎是人生命力的象征,JRS,注意吧)
八十年代开始的“气功大师”所讲求的那些内容,本质上不过是制订各类方针政策去协调人体内在机制而已,可惜相当多的不学无术的“气功人”,把人体内部调节形成的神经反映和细微感受当成真实的“气感”死抓住不放,大师中师小师加爱好者,调节出来的神经质比健康人少不了几个。
最可笑就是思维还处在这个层面的某些所谓“科学精神”者,例如
引用第192楼 bucket发表的:
十三辣妹还是了解一下中国气功的发展吧
气功我练过6,7年,到后来潭中有骨头移位,挡住运行路线才停的,因为运气时总有阻碍
但内功是不能外放作用在外部的,无论什么形式
真的没兴趣再说,讨论个鬼现象,以前闲极无聊我还可能说一下虫洞这类东西,为它加上一堆个人想出来的解释,现在,没兴趣做空空导弹,空的东西再谈论也不会从无知变有知,想再多解释也不会变成真的
这种“科学”的反伪斗士居然还在大谈什么骨头挡住了气的路线所以运不过去,真实乐死人。
膻中穴,位处人体太阳神经丛(胃神经丛)汇集的地方,对身体感觉比较敏感,一般人体自我修炼过程中膻中有强烈反映的,大致有两种可能:
第一是意识引导不当导致呼吸紧张、横膈膜紧张,心理焦躁、胸腔憋闷,有“运气不下”的感觉;
第二是神经系统因紧张产生一定的紊乱症状,导致出现异常感受。
象这种以为骨头位置挡住运气路线的水准,难免会质疑为什么气发出去仪器测量不到的问题了。
其实所谓发放外气,跟自己“运气”的本质没什么区别,都是一种心理诱导下的生理反映,只不过诱导的对象不同,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别人。
真正更高境界的修行,是道家的修真,也就是古代修炼法门里那个“气”字的来源——炁。
佛道两家的内在修炼(特别是道家、佛家门径还有所不同),讲求的是通过对自身各种组成要素的细微体悟,感受到在自身内在因素组合形成的、受外界环境制约影响的,那个隐藏在自我表面意识(识神)之下的真实的自我(元神),并且希望探讨这个真实的“本我”是否能够超越肉体自我的存在意义而存在。
个人认为这一点上与康德提出的“先天物自体”问题有共通之处,只不过西方哲学家通过逻辑思辩的方式,而东方的大贤增添了感悟和修行的方式来探究……
这个问题就先说这么多啊,因为实在不可能通过简短的论坛方式说清楚了,这已经比世俗意义上的所谓“气功”高出不可以道理计了——咱们回头继续说武术哈。
真传的武学内容,其实早就着眼于身心的互动研究。前面提到的大成拳(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早就把拳学的境界分为四个层面:
筋骨
气血
精神
魂魄
筋骨的境界就是调整自身内部骨骼肌腱的运做机制,气血则包括呼吸、心脑血管、内分泌微循环等因素的把握,精神方面就不用说了,到了“魂魄”境界,个人认为起码要探究到表面显意识以后的潜意识层面去理解。
事实上,生死格斗中,人大部分对抗举措是通过潜意识完成的;真正经历过这类战斗的筒子不妨回想一下,你们几次战斗是通过思考指挥行动完成的?真正危机时刻的战斗表现,都是来源于训练培养出的本能。这也就是大成拳所提倡的武学境界——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能至。
那么,在对抗的过程中,产生诱导,调动对方的生理状态,是否成为一种可能呢?
前面已经说过,在北京发展的某些流派类型的太极拳,由于走上层路线的需要,已经把推手从一种训练手段演变为几乎是终极目的了。这种两手一摸的和平对抗方式,恰恰成为拳学机制内容最纯净的一种实验和探讨环境。
太极推手犹重“听劲”,所谓听劲,就是去感受对手的发劲状态乃至整体的生理运作状态。既而产生的就是如何巧妙调动对手生理状态的问题。
我们知道,纯净的研讨环境是最有利于尖端学术发展的,拳学也不例外。在最纯净的推手环境发展下,太极拳大师们掌握了最细微的调动对手人体状态的技巧和功夫,不单有身体的,也有生理的。
我们都知道,人体的身心相互影响是相互更替循环不已的,其影响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就拿很多人讨论的“放电击人”问题来说,就涉及到好几个层面的问题。
我个人就经历过两类能够产生电击效果的发劲情况:
一种是我那个在海南曾经震慑烂仔的老师演示的,在摸手过程中,冷脆快速的抽擦对手的表皮,突然的抽擦劲使触觉冷然间产生又麻又烫的感觉,如同电击一样瞬间使人处于惊乍的心理状态,肉体上产生紧张僵硬状态,这同时只要一个手指头的捅在正确的位置就能破坏人体的重心,使人如同被电出去一样;
另一种是上海一位吴式太极拳高手给我的体验,此公一世没有实战过,但是拳架劲力的掌握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曾经让我侧身而力,用手随意的在我右侧的肩膀掸了一下,其劲力之集中和准确,让我感受到一丝的穿透感“嗖”一下从右肩的掸击点向内部深入传递,好险没传导到心脏。我曾经有过在浴室手指触电在体内瞬间传导的感受,与这种受力状态却有相似之处。
这类的生理感觉,第一时间就会调动人体的本能感觉,从而引起心理上的异常状态,而心理上的失衡又会进一步导致生理状态的失衡。
太极拳高手在推手过程中,在对方身上产生的,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变化过程,是一个心理生理层层互动的进研探讨过程。
大家可能注意过,在接触以推手高境界著名的大师时,刚上来可能很难有推手试劲的机会,往往先要受教一番太极拳的松柔顺化理论,感受到这种体误自身细微变化的氛围。
个人认为这其实就是开始进入一种诱导的状态,使对抗两方共同进入这种细微和顺的状态。此后很可能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教拳或者旁观的过程,才会进入和大师推手的阶段。
这个阶段中,参与者已经起码能够基本处于一种排斥野蛮对抗和死撑硬抗的“共同语境”了,也就是说能够达到一定的“推手双方感受身体细微变化”的基础共识。(过于生猛较劲的学生,大师一般也不会接受你的推手请求)
在达到了推手的共同语境情况下,推手的对方能够更加通过“合理性”的方式进行生理状态相互控制的对抗,而这也正是太极大师极其擅长的对抗领域。高手通过对对方状态的体悟,瞬间象对手施加改变状态的攻击技巧,而对手在柔顺听悟的对抗原则下,顺应着自己身体上产生的劣势状态,很容易产生显著的败退效果。
太极推手高手在这种状态下调动对手的能力绝对不容小视,我的一位朋友曾经讲述过和某太极高手推手时的感受:
对方搭着手轻松的说,“你体内是由另一个东西做主的”,我这个朋友突然觉得体内忽悠一下蹿上来一种感觉,瞬间替代了自己对身体的支配。这一瞬间过后,他几乎被吓得半死。
我个人分析,对方是在他呼吸松紧转换的当口,突然调整使其处于失重状态,从而导致其显意识出现短暂空白,这就好象我们平地走路突然一脚踏空时出现的本能心理状态一样。
长期淫浸在拳劲修炼和推手交流环境中的高手,是有能力达到体悟对方重心、呼吸甚至心理状态的程度的。而经过老师教拳时的推手威力演示,弟子往往会基于这种威力形成一种心理依赖,以至于在日后的相同场景中,只要感受到同样的机制变化,虽然强度不到程度,也会顺应的产生变化。
印度人栓大象的例子可以给我们启发,从小驯养的小象,有了被铁链栓在木桩上挣脱不开的惨痛经历,及至长成重达1吨的大家伙,一样乖乖地被细小的铁链栓在小木桩子上。
推手的弟子往往处于类似的心理过程中,在一开始感受到了威力之后,再次的经历中,只要感受到老师的展示出的“意思”,一样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被老师推手演示效果最好的学生,往往能最精彩的解说造成自己失利的拳学理论,因为他是诱导效果最好的典型。
而这个路数的老师们往往避免和不熟悉的人进行类似的推手演练,特别是不与那种看来不怀好意或者“浑不讲理”的对手推手,因为这种对手主观抗拒进入诱导状态的情况,很难表现出这种“理想”的推手效果,甚至相反,给大师造成麻烦。
如果运气好,我下回能为大家找到一个在太极拳界非常难得的内部推手录象,今天坚持不了了,明早有工作,真得睡了,下次见……
————————————核心问题解说完毕(下)的分割线——————————————
上次谈到推手演示过程中的心理诱导问题,往假了说,跟老师提问诱导学生举手说出正确答案一样;往真了说,就与篮球场上,懂行的防守者在你抬手需点瞄篮的时候会跳起结果撞上你犯规一样——如果对面的是一个根本不懂篮球为何物的人,你反而不会这么容易的调动他了。
这种效果在上面说过的俄罗斯的系统中也有体现,成为”超物理技术“。
那么,在没有这么“纯洁和谐”的实验环境下,推手大师的表现会怎么样呢?——这就得看各人的具体情况了。有激烈对抗素质的人,可以巧妙的把一些“纯洁尖端科技”有机的结合进真实对抗中,但风格肯定更加写实。而如果自幼只玩“理想状态研讨”的大师,甚至真正只凭心理诱导加名人效应出身的大师,恐怕要倒大霉。
例如这两段录象,是台湾太极名家黄性贤在与东南亚摔跤冠军廖广成的擂台对抗中,26比0获胜的过程,大家如果耐下心来仔细品位,还是能够看到推手演示中的些许影子的。不过诱导的效果占据不了主要地位了,就必须依靠实打实的物理功夫。顺便说一下,打这场对抗的时候,黄先生60岁。
http://www.56.com/u35/v_MjgwMTIwOTY.html
http://www.56.com/u27/v_MjgwMTI3OTI.html
同样的”门外对抗“,我们大家众所周知的日本柳龙拳先生,就打成了这个样子
http://www.56.com/u79/v_MjM4NjU2Njg.html
所以,“大师”们究竟有没有功夫,个人认为不可一概而论,不过个人对日本系统的“凌空劲”尤其看不懂,因为连人体之间的气势和位置的呼应都完全看不出来。
那么,同为太级大师,彼此之间都不给面子的推一推,效果会如何呢?下面这段录象是多年前一次极难得的太极推手的交流会,诸多现在社会上如雷贯耳的大师都参加了这次交流,并且由于主管领导在,各自又代表一个地区,“讲理”和“留手”的程度应该也不是很大。
大家可以参照这三段来理解一下太极的推手,个人感觉林墨根先生表现的还不错,很多纯理论性很强的效果也表现出来了。但总之,只要有真实的对抗性环境存在,推手的表现总是会有所区别的。这也不难理解,级别是篮球比赛,完美打出战术的回合也并不是百分之百。
http://www.56.com/u57/v-MzQ1OTI1ODI.=.html
http://www.56.com/u85/v-MzU5OTkzNzg.=.html
http://www.56.com/u26/v-MzQ1OTMwNzk.=.html
其实太极拳发展到解放前后,经常出现一些顶门立户的名家,之前是外家散手好手,入太极之门后在与外门挑战者推手战绩卓越。其实这就是一种抄近的方法,因为已经具备了激烈对抗的素质的武者,往往在领悟了更高深的境界以后,能够更有效的应用出来。
不过即便这样,推手时的理念与真正的对抗还是有分歧的。例如北京以前有一位太极实战明家,老年时在武协组织的安排下指导一下日本访客。其中一个柔道选手冲上来进行体验,冲上来老先生“崩噔”给摔一跟斗,再冲上来“崩噔”又给摔一跟斗,日本人爬起来再往上冲,老先生就不乐意了,冲着武协的领导问:“这怎么回事这个?”。
因为在比较纯净研讨环境里,动了真劲的情况下摔了你两下就证明你的“东西”不对了,你就应该明白事了。可是按照柔道选手的逻辑,体力、素质的接着往下拼,快70岁的老头哪能拼得过?
说到这里,就不免回顾一下前面留下的那个问题,内家拳学的初衷是超越人们先天天赋条件的制约,通过对内在机制的变革来获得卓越的战斗能力。
然而,真正沉溺于纯净的机制探讨,虽然能够体现出一些非常神奇的人体对抗效果,但是很难真正完全应用到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真实战斗中。因为武学本质上说毕竟是一门粗暴的学问,需要的是真实的肌体拼搏和兽性杀心的爆发,仅仅靠拿着一本“真经”、“秘诀”就可以使金童玉女们啸傲江湖的事情只能出现在金庸的小说里。
而两者的折中路安径,是期望习武者,既能超越简单的粗野杀伐去领悟和掌握更加精妙的尖端机制,又能够具备卓越的实战天赋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使得掌握内家武学真谛的习武者能够在已有的战斗环境中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就好比德军把堑壕战提升到装甲战,美军把装甲战提升到信息战,是强者的百尺竿头而非弱者的梦幻法术。
因此可以看出,实际上内家拳的修行,实际上不但没有完全突破对先天因素的突破,反而,真正出现成功武者要寄望于“剑胆琴心”、天纵英才的天才人物的出现,因为只有这样的英才,才可能在实战中体现真正内家拳理的真谛与效用。
正因如此,中国传统武学出现一个现象,就是每一个门派拳学的发展,都是出现一个(或几个)如同神话般的创始人,把这一门学术推向盛极一世的巅峰,就如同天生赢家的董海川、允文允武的武禹襄、开一代先河的杨无敌等等等等。然而传之后人,短短几代之后,则不是流于神话玄学就是偏向死抗硬打,不复当年盛景,直到再有异才崛起。
这个周而复始的怪圈,我至今无法评价。
尽管如此,我认为整个传统武学的积累、创建与完善,还是称得上中华民族历史上一项极为璀璨的学术成就。
那些纵横八万、荡决九霄的武者的后人们,在无数次面对铁与血的磨练中,超越了原始的暴虐和单纯的嗜血,他们力图用心志去悟化生死、用艺术去降伏蛮横。在这个体系中,郎中、货郎、先生、道姑都可能修炼成为可怕的战士,上到文人雅士、下到贩夫走卒,都拥有着能够提升自我战胜凶暴的道路。
在生存的最后抉择时刻,这些武者沉心静气、物我两忘,出手如美女拈花,回手若书生束笔,把千秋积淀的生死荣辱都烙印在这灵光一现的身心交融。
他们就如同血液里奔腾着摇滚嘶吼的陈绮贞,划破苍穹,却用那一丝单薄而感性的声音。
赵道新曾经说过,武学是改造人生的利器。也因此,无论是塞北黄沙中那浸透了侵略者血迹的大刀、还是江南花船上秘密反抗不公的钳阳马,无论是蛾眉姑娘那兰花飘挽的拂穴手、还是那黑旗教头那硬弓硬马的铁线拳,无论是会友镖局震慑天下绿林的三拱手、还是翰林武师那搭手一笑尽分明的太极推手,这一切的一切,全都是中华传统武学的宝贵内容。
我们也只有认识了这些,才能深刻领会,什么是中国人虽千万人吾往矣而浩气充塞天地间的力量源泉。
让我们用那句名言来结束这个帖子吧:
武术之神有一千付面孔,当你以为认清他时,他就会给你看另一张脸。
正文到此全部写完,有一些零碎想法,是边写边产生的,会另外添加一个附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拳悟道,以道明理
太极推手还能走多远?
致谢瞿兴华老师(吴式太极拳)
提高太极拳的水平必须要学推手吗?
混元24式太极拳教学
林福明---大连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的传播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