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真懂易,太极八卦?

1.易、太极、八卦的本义


《易传·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易,

甲骨字形,不难看出,本义是立竿测影。


极,極,金文字形。《説文解字》:極,棟也。本义上顶房梁下抵地基的立柱。


是,金文字形。《説文解字》: 是,直也。从日、正。凡是之屬皆从是。本义日正为是。


仪,儀,金文字形。《説文解字》:儀,度也。从人,義聲。本义是法度,具有程式的活动或对事物进行测量。后者如仪器、仪表,实验、计量、观测、检验、绘图等的器具或装置。


象,甲骨字形。本义特指大象,指代引申可观外形,如天象、气象、抽象等。


卦,无从稽考字形来源。但可合理推测,圭,测日影的圭表;卜,结绳记事。




《易传·系辞》这段话,用现代语言翻译过来:用圭表测日影,日正影子最短,两侧从最长到最短,再从最短到最长,一日一个变化,进行测量和记录,以半圆日影对应相对半圆夜间天象称之为四象,四象分成八份(其实是六十四份)结绳为标记称之为八卦(六十四卦),把不同时间的天象和天下风调雨顺或天灾人祸记录下来就是所谓的定吉凶,把吉凶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好做未来的工作安排。



这是最原始的科学研究活动,至今也是最科学的研究方法,观测、记录、总结、建模、预测,如今哪一门子科学能舍弃这样的科学方法?只不过现代观测手段和建模方法更为先进,研究对象更为深入罢了。然而,通过《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记录的气候、物候、流行病大样本大数据观测数据来看,这种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规模之大的科学研究活动,进行碎片化研究的现代科学也是望尘莫及的。《易传·系辞》:“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既然,易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那么,只有指出易都描述了哪些天文现象,就成了易学研究的前提,没有前提的一切微言大义都是太虚幻境。笔者就是首先从易经所描述的天象入手研究的,请参阅笔者两篇文章《揭开易经的神秘面纱》和《中医学的数学原理》。笔者的解读能否成立,对照《易经》、《黄帝内经》原文,再与现代科学观测数据相对照,自然清楚。


2.宋明理学太极、八卦的含义


理一元论的太极,《朱子语类》:“太极只是一箇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 《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气一元论的太极,孔颖达:“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前者是方法论,太极是一,两仪就成了阴阳,一分为二的二;后者是物质观,太极是元气,两仪就成了阴阳二气。物质按着二进制的规则逐渐演变,很有伽莫夫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味道。一种在各处同时发生,从一开始就充满整个空间的那种爆炸,爆炸中每一个粒子都离开其它每一个粒子飞奔。事实上应该理解为空间的急剧膨胀。“整个空间”可以指的是整个无限的宇宙,或者指的是一个就象球面一样能弯曲地回到原来位置的有限宇宙。


3.不可通约性


不难看出易经和宋明理学的太极,乃至两仪、阴阳、四象、八卦等其它概念的内涵是不同的,具有不可通约性。不可通约性问题是极其简单的,就像萝卜的卜与占卜的卜不是一回事儿那么简单,然而却使很多人难以明白,总是来回偷换概念。笔者推荐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了解一下不可通约性。




他从数学中借用这个概念用来描述相继的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为了说明科学革命的显著特征是新旧范式不可通约。库恩着重从科学共同体和科学心理学的角度闸发了自己的观点:


从科学革命中涌现出的常规科学传统,不仅在逻辑上与以前的传统不相容,而且二者往往实际上也是不可通约的;范式的改变使科学家对 世界的看法发生了格式塔转换(革命前科学家世界的鸭子在革命后变成了兔子),科学家在革命后知觉和视觉都发生了变化,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不同的世界,这个新世界在各处与他们先前所居住的世界彼此不可通约。也许是库恩在初始表述中直觉和隐喻起了作用,人们广泛地讨论了意义变化问题,但却忽略了不可通约性的困难。茌60年代末,库恩在澄清别人对不可通约性误解的同时,已逐渐开始转向从术语分类学(taxonomy)和语言哲学的角度来探讨不可通约性的意蕴,从而把不可通约性与不可翻译性(intranslatability)等同起来。


4.中医没有采用八卦模型的原因


易经是科学,太极是圭表,八卦是数学,二进制数学模型。通过观测、记录、总结、建模、预测,发现六十四卦只能适应金星、火星、地球会合周期,且与气候、物候、流行病相关不大。既然,易是仰观天象,就不会只观测一两颗行星。找出与地球气候、物候、流行病密切相关的行星运动规律,并建立新的数学模型就成为必然,这一部分内容保留在《黄帝内经》以及《伤寒杂病论》中,就是五运六气。经笔者研究,五运就是河图洛书,金星与地球会合周期规律;六气是太岁历,是地球和木星、土星会合周期规律。两者是《连山易》《归藏易》是极有可能的。由此创立了圆周360°,十二时辰、十二月、六十甲子数学模型。


中医在五运六气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整体自洽的理论体系,比如生理病理现象具有时间节律性的藏象学说和经络现象的经络学说。多重节律的生物钟现象怎么与行星运动规律相关,太阳系磁场如何影响了经络现象,这些是可以通过科学实证的。也会启迪人们思考,大自然怎么创造了生命。




不难看出,此时的医学和易学是一体的,医学是易学密不可分的整体的一部分,易学及医学的属性都都属于自然科学。当然,这个易是广义的易,而不是单指狭义的周易。


5.宋明理学使中医丧失科学属性


理一元论的方法论,保留了辩证法的三分之一,对立统一;舍弃了辩证法的三分之二,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把动态的运动观,改造成了静态的静止观。除了一个事物无限可分,再没有事物性质可变。


气一元论,把气,一个运动过程的量,改造成了静态的量,也就是说把场的概念,改造成了物质(狭义)的概念。虽然给出了一个物质的理论模型,但未让国人找到任何一个化学元素。直到现代才有业余科学家给出相应研究,如王锡玉、韩行高的《宇宙物质成因学》《统一电磁力场理论》与高国梁《量子天文学》。果真被证实的话,那么也与宋明理学的物质观不尽相同,而是星系场构象与原子场构象同构。




对中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把系统同构的风热湿燥寒、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混为一谈,又同属一气,最终就是心肾、火水来回的升降。说白了就是水热则升,水寒则降,体内的地气上升,天气下降。无法实证,也就成了高于科学的东东。明代以后中医彻底失去了进步的方向,只能以个别经验和技术的形式发展,既不能在理论上实现中西医结合,也不能享受现代科技文明。


总而言之,明代以前的古中医及易是科学,也提出了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宋明理学是哲学,明代以后的中医是经验和技术,做为解释经验和技术的理论只能说具有哲学色彩,没有实际操作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明《易》学
易经系辞大义02:易理,天人共有的规范 * 易数,推演大道的序列
易图讲座 第16讲 宋代易图与“宋明理学”
李约瑟评价“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为什么?
宋明理学(1---27)
宋代到明代,中医各类学派的形成,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