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必要对经济学来一场划时代的变革
在有些方面,幸福指数与GDP呈负相关关系。经济运行越良性,负相关关系越明显,因为湮灭GDP幸福增加的情况发生在相互需要之间,而社会正是人与人相互需要的集合体,有些交易之所以要支付货币,是因为无法实现交易内部化。GDP只计量了支付货币的交易,对于交易内部化而产生的幸福,没有计入GDP之中。
 
现在来谈谈凯恩斯的经济学了。凯恩斯认为,经济萧条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保持经济的持久繁荣的办法是刺激需求。按照凯恩斯的说法,浪费,离婚,甚至战争,都是刺激需求保持经济繁荣的办法。
 
也许有朋友有看法了,通过浪费、离婚、战争来刺激经济,本身就是对经济的背离,值得吗?
 
历史有时候就是有这么怪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刺激需求的办法,使得经济长达二十多年的繁荣,于是凯恩斯主义一度在资本主义世界极受欢迎,虽然后来有些反对声音,但是直到现在,仍然是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半个世纪的误会。说资本主义走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萧条不是因为凯恩斯主义,而是时代的偶然。因为凯恩斯主义的产生是以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及货币通论》的产生为标志,早在凯恩斯主义产生前,美国1932年就开始实行政府干预经济刺激需求了,正当美国由于刺激需求而出现大量产能过剩的弊端的时候,二战发生了。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二战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凯恩斯主义的试验场,由于战争化解了凯恩主义的弊端,所以人们误认为是凯恩斯主义救了资本主义。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都把凯恩斯主义当做灵丹妙药,纷纷实施赤字财政,刺激总需求,使得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在战后恢复。虽然资本主义在一路凯歌的同时,有少部分有远见的经济学家预言凯恩斯主义必将穷途末路,但由于当时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实在太大,反对的声音显得微不足道。据说弗里德曼批判凯恩斯主义,结果芝加哥大学的图书馆不把弗里德曼的著作摆上书架。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滞涨,即停滞和通货膨胀迸发。这时,人们才真正重视当时反对的声音。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都是以反凯恩斯的面目出现的。不过这些经济学流派只是批判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并没有对经济学来一场真正的革命,因为这些经济学流派要解决的问题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一样,依然是如何实现传统的理想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
 

我通过这些年的经济学研习,发现现实生活中有些幸福的获得竟然湮灭了GDP,如果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那么片面强调传统的目标即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就变得不合时宜,有必要对经济学来一场划时代的变革,或者说创立一种新的经济学范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资本主义的严重弊端和危机
高考政治-知识库-凯恩斯主义
当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 子曰:
经济学只有三个公理,没有对错只有适应
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区别
经济学发展历程(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