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70年代北大工农兵学员:领导推荐录取,绝大多数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清代末期,龚自珍为了家国忧患向老天发出的振聋发聩的怒吼。然而,大清王朝已经病入膏肓,多少能人志士的出现都无法挽救国家的命运。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华民族百废待兴。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大学进行了一次特殊的招生,北大招收了一批工农兵学员,这些学员是由领导推荐录取的,他们后来绝大多数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在经历了60-70年代的浩劫之后,中国大地的知识分子们向死而生。暴风雨过后的彩虹令人振奋无比。1970年大学率先正式开始招生,这次招生采用的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形式,旨在从工农群众中挑选有潜力、有头脑、有能力的人才。这些被挑选出来的学生被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这种招生方式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偶然发现。在1968年,上海机床厂组织了一次培训,毛主席观看后,指示《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从上海机床上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在报告中,毛主席提出了革命性的教育思想:“教育也需要革命,要缩短学制,无产阶级政治要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选拔学生,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这次教育革命首先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实行。这一举措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欢欣鼓舞的反响。工农兵学生的校园生活与普通本科生有所不同。他们在学校中学习两年或三年,还有一年额外的进修班。在学校里,他们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结合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以备战作为军事体育课程的内容,以毛主席著作作为政治思想课程的教材。

相比于传统大学单纯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模式,这样的教育改革更有利于培养能够为祖国重工业、轻工业和军事事业做贡献的栋梁之才。在校期间,工农兵学生们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参加野营拉练、庆祝活动排练演出、栽树清理河堤等活动。他们走遍大江大河,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实践带来的魅力。与此相对照的是如今的大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然而,尽管70年代的招收工农兵学生有诸多好处,但其由领导推荐录取的方式还是遭受了很多人的诟病与怀疑。人们对这样的录取方式是否公平、是否会有走后门的情况产生等都提出了质疑。面对质疑,参加过选拔的工农兵们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正名,他们回忆道,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并不简单,但是非常有条理和章法。录取并不仅仅是领导推荐,之后还需要通过数学和物理的考试。这样的笔试方式避免了很多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历史也证明,70年代受领导推荐的北大工农兵学员,后来绝大多数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为祖国的建设付出了无数心血。

1975年之后,改革开放的前夕,工农兵学员们陆续毕业,根据“社来社去”的政策,他们大多回到了原籍,如工厂、军队等。另一部分学员则继续留在大学里,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到来,全国各大学开始招生,他们选择考取研究生,继续自己的学业生涯。

更幸运的学子们甚至得到了出国留学的机会。1978年9月,一批大学生作为公派留学生前往英国杜伦大学留学。尽管在异国他乡,饮食习惯不同,语言沟通困难,学业繁重,这些学生从未想过放弃,他们坚定地相信祖国需要他们的力量,即使头悬梁,锥刺股,也要学成归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批留学生中,许多人之后成为我国优秀的外交官,在我国对外工作的岗位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工农兵学员是非常特殊的一代,也是英雄的一代。工农兵学员制度作为正式恢复高考之前的过渡措施,为我国的教育系统带来了另一种可能。回顾历史,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思考。正如龚自珍所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只有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才有敢于开天辟地、从头开始的勇气,我们才能够重获新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照片:70年代北京大学的工农兵学员,他们后来都成了栋梁之才
70年代北京大学的工农兵大学生(图)
组图:1971年的北京大学
历史今天:人民欢送工农兵学员上大学
工农兵学员(工农兵大学生)中涌现了较多人才
组图-北大一九七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